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绝世美人儿
754次浏览
2020年08月06日 10: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台湾通行证-潍坊人事考试网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以下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参考讲义:)

1、 稷下学宫:
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 级唯一的官
办高等学府。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 br>家争鸣的园地。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
为先 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还
可以适 当补充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等,使其更加完善)

2、 “有教无类”:
有教无 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 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
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 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
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 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
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 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
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 了“礼不下
庶人”的等级制度。
3、 “性伪之分”:
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一是生理本能,二是目视耳见的感知认识能力。
“性伪之合”:
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因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之理。
“化性起伪”:
通过环境(渐)、教育、个体努力(积)得以实现。
4、 “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具体内容可以再适当拓展)
5、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学院,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
一所文艺专科 学校。该校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专门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及善
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当学生 ,均由三公推荐入学,学成之后,任官优厚。鸿都门学的招生、
设置与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有着深刻的政 治原因。太学是儒士官僚集团的舆论机关,而鸿都
门学则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
6、 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

1


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 考试形式录用人
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 都
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
端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
看法,按考试成 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7、 监生历事制度:
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 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除中央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
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 。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有的三个月,
半年,有的则长达一年,甚至还有更长的。确定的考核办法 :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
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 等者依上等用,中等
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
8、 积分法:
明 朝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率
性一堂为高级。监生 按其程度进入各堂肄业,然后逐级递升。凡仅通《四书》而未通经者,
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肄业。学 习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肄业。
升到率性堂,便采用积分法。办法是,孟月试本 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
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与 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纰
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
9、 壬子癸丑学制:结构:主系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阶段分初等小学校四年为义务教育段和 高等小学校三年。宗旨是“小学校教育
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 之知识技能”。中等教育
段设中学校校四年。宗旨是“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高等教 育段设立大
学,实际分为预科三年、本科3-4年、大学院三个层次。宗旨是“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
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旁系主要有师范类和实业教育类。
(补充:宋代的三次兴学值得注意)
10、 “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也称产 婆术,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论的方法。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
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式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
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具体步骤分为讥讽 、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11、 “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定的,是理念世界的摹仿。
理念世界是真定不变、第一性的。二个世界在人身上的体现 就是人体和灵魂。灵魂能主动思
考,由低到高由实物、关系、性质、数、道德、政治和善等内容组成。但 是,当灵魂与人体
结合时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灵魂所具有的智慧被遗忘了。因此,人的学习是一个思考 、回

2


忆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启发的过程。根据灵魂的原有理性 、非理性构成的比例,柏拉图把
人分成情欲型、铜铁质的劳动者,意志型、银质的军人和理性型、金质的 哲学家三种类型,
并根据社会的这三种阶层,柏拉图构建起了他培养哲学家的教育思想体系。
12、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在古代教父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加理论化、系 统化的基督教神学。
它用哲学的形式为宗教神学作系统论证,为封建统治作辩护。由于学习这种哲学的僧 侣终年
圈在专门的学院里读经学道,运用极其烦锁的从概念到概念的诡辩论手法为神学教条作论
证,争论一些无聊的问题,因此又被称为烦琐哲学。它有二个流派:①唯实论;②唯名论。
13、 “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在总结16世纪新旧各教派所兴办的学校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
上,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他认为班级授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因为 它能提高教师的兴趣热忱,对学生而言能产生伴侣的效用。具体办法:一是按年龄和程
度分成班级作为教 学的组织单元;二是每个班级有一个固定的教室;三是每个班级有一个教
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四 是每个班级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名学习好
的学生为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
14、 “白板说”:
在知识和观念的起源上,洛克认为人初生之时,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
和观念,观念的获得是从经验得来的,经验包括外部(感觉)和内部经验(心理活动如知 觉、
思维、怀疑、推论、认识、意愿等)。
15、 观念心理学:
统觉一词最早由 莱布尼兹提出,认为统觉是一种自发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
容的影响。通过统觉,人们理解、 记忆和思考相互联合的观念,从而使高级的思维活动得以
完成。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 认为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是建
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的,而是由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 所赋予的。洛克为代表的联想
主义心理学:观念由感觉引起,并由于观念间的引力以某种方式产生联合, 从而使简单观念
成为复杂观念。
16、 癸卯学制
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 庆重新拟订一个《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
学校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这是一个比较完 整的、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的学校体系,
因公布于农历癸卯年,所以称为“癸卯学制”。
17、 朱子读书法
南宋教育家朱熹提倡的读书方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着
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步。
朱熹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

3


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 、进业的程序和
步骤。“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 ”原则,“虚
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已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 着紧用力”
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可以说“朱子读 书法”
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
1、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在担任北大 校长时倡导的办学方针。蔡元培认为大
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 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
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 ,他聘请教
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 br>貌一新。
2、 骑士教育:
1是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 殊的家庭教育形式。2主要目
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3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 出生到7-8岁为
家庭教育阶段。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 以及
身体的养护与锻炼。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家
庭中充当侍童。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
艺。这一阶 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使身体强壮有力。14-21
岁为侍从教育阶段 ,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
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 号
3、 绅士教育——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倡导的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教育。其教育
的 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的绅士,教育内容分为体育、智育和
德育三部分。洛 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 绅士教育”
的主 题思想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
神,是发展资产 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4、 教育性教学原则——是德国教 育家赫尔巴特倡导的一条教学基本原则。赫尔巴特认
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儿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 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教学则是儿童
获取系统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有 教育作用,教师应当寓教
育于教学。
5、 三纲五常——西汉教育家董仲舒倡导的封建道德教 育的内容。三纲即“君为臣纲、
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常道。
6、 化性起伪——是战国时期教育家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伪”即人为,泛指一
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 之发生的变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所以能为善,是后天“积
伪”的结果。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 人为努力而变化人的本性。

4


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 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必先认真思考,已经
思考相当长的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然思考并已有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
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 基础上进行的。(2分)
8、 消极教育——是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的一种教育方法。指在儿童发展的 早期阶段,
应避免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以保护儿童先天的善性和理智的自然发展,使儿童在无外来< br>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按其本性健康地成长。
9、 斯巴达教育——古希腊城邦国家斯巴达将教育 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其教
育完全由国家控制,以培养勇敢善战的武士为目的。教育的内容以军 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
为主,重视女子教育。
10、泛智教育——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 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
给人们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18)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开始以后,培养“通事”和“译员”是清政府的当务之急,
于是 在1861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外国语学堂。
(19)七艺,包括三 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
音乐和天文学,两者和在一块即所谓 的“七门自由艺术”,简称“七艺”
(22)昆体良(约35—约95年)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律师、教 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
一个修辞学教授 ,也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西班牙,其父
在罗马教授雄辩术,颇有名声。昆体良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受过雄辩术教育。
他当过lo 年律师。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由于在雄
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 的卓越成就,当罗马帝国在公元78年设立由国家支付
薪金的雄辩术讲座时,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 。昆体良在拉丁语修辞学校工作了
二十年左右,大约在公元90年左右退休。
(2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 来的“察举”
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丕即帝位以
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以家世
和德才区分为高下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
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按品授官 ,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的特权。
(24)八股文取士 :明清科举考试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考试 采用排偶文体即
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艺即义,指应试的经义,因多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又称四书义或四书文。八股文取士约定型于明代中期,它有固定的
格式和一系列的 清规戒律。作文时只用对偶,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 成。

5


(25)百家争鸣:战国时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不 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政治,阐述哲理,展开思想上的斗争,通过激烈而广泛 的辩鸣,
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可谓是“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 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
(26)“苏湖教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 二地办
学,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这种教法改变当时重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和时务。他在
校中 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治事斋则以学习农
田、水利、军事、天文、 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范仲淹
当政兴学时,曾取其法,“著书令于太学”。 此谓“苏湖教法”。
(27)学而优则仕:《论语》卷十《子张》说:“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 优则仕’。”
朱熹的解释是:“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
后可及其余。然事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这里讲的
有两 层意思:一是“仕而优则学”,就是说当官的首先要把官做好,有余力者,可及其余——
可以去学习。这 样就可以以其所学“资其仕”,把官当得更好。“学而优则仕”,则可以以
实践验证其所学。这里并没有 “学习好就是为了当官”的意思。
(28)三大文教政策: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适应汉武帝谋求 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需
要,在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它对汉代的文教政策的确定,以及学校教育制度和选士 制度的
形成有重要影响。其具体内容是:兴太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9)《颜氏家训》:颜之推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事例阐发深刻的道理,把封建士大夫
的立身、治 家、修学、处事等等问题都包括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使它成为我国封建时代
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30)察举 汉代选官取士制度叫察举, 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和选拔,
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 低授以不同的官职。。
(31)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 教学目的
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实际上它是一种私立学校。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的、
具有特权 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
(32)六经—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即《诗》、《书》、《礼》、 《乐》、《易》、
《春秋》
(33)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包含二 层意思:一是教育活动应该遵循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二是
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 教育。
(34)智德统一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他

6


认为,正确的行为是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判断。 因而,知识和道
德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 的
意义。一方面,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智慧。另一方面,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
为 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7

蜗居经典-三字经教案


瓯海二高-小学值周总结


属鼠的和什么属相最配-愉快的暑假


上海公务员网-呼伦贝尔学院教务系统


学雷锋事迹-教师年度考核个人述职


正月十五闹元宵作文-旅游活动策划书


落地签证的国家-陕西心理咨询师


骨刺治疗-江上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