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啦啦队的意义生成-文档
报纸广告-天津劳动和社会保障网
论啦啦队的意义生成
啦啦队因其积极的动感、现代时尚感、健美大方、蓬
勃的朝
气、刚劲有力的特点,而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它展示了青年人活
力的青春风采和积极向上
的团队精神。啦啦队着特色服装在音乐
的伴奏下,队员集体完成复杂、连续的舞蹈动作,充分显示了团<
br>队高超的运动技能与技巧。近年来,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啦啦队
步入一些商业演出以及电视表演中
,人们对其喜欢的程度越来越
高。更为重要的是,啦啦队代表了一种文化象征。因此,探讨啦
啦
队这一体育现象的发展历史及其社会文化意涵,对理解啦啦队
行为和挖掘啦啦队项目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
1啦啦队的界定
啦啦队原文为cheerleading,其中che
er的部分,是有振
奋精神、提升士气的意思,在早期的部落社会里,为激励部落中
外出打仗或
打猎的战士,通常会举行仪式,仪式中有族人用欢呼、
手舞足蹈的表演来鼓励战士,希望能够凯旋,这可
以算是啦啦队
的起源。Neil and Hart[1](1986)将啦啦队(cheerlead
ing)
定义为:在学校与社区中,有效地领导一群体育团体的爱好群众,
带动场边气氛并激发
球队士气。目前我国的学者公认的将啦啦队
运动定义为“啦啦队运动离不开音乐,它主要是在音乐的旋律
下,参赛运动员经过刻苦的训练,完成高难度高质量的啦啦队的
技巧难度动作,并结合编排多种
多样的舞蹈动作,不断地向最高
殊荣奋斗的一项体育运动[2]。”综合国内外两者对啦
啦队的
定义,本研究对啦啦队的定义为有效地领导学校或社群体育爱好
者,以激励、鼓舞等方式
进行公开场合表演,并长期接受有组织
性的训练与练习,或单独进行啦啦队比赛的运动团队。而后期发<
br>展出的竞技啦啦队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并结合以dance(舞蹈)、
cheer(口号)、p
artner
stunts(舞伴特技、是指托举的难度
动作)、tumbling(翻腾)、basket tos
s(篮形抛投)、pyramid
(金字塔)、jump(跳跃)等动作技术,配合音乐、服装、队形<
br>变化及标示物品(如彩球、口号板、喇叭与旗帜)等要素,并遵
守比赛规则中对性别、人数、时间
限制、安全规则等规定进行比
赛的运动。
2啦啦队的初期形态与社会意涵
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啦啦队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普林
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Thoma
s Peebles在1884年将
齐呼加油口号的方式带到了明尼苏达大学。但直到1898年,明<
br>尼苏达大学的学生Johnny Campbell开始站到最前面,指挥大
家一起喊口号,才使
他成为第一位正式的啦啦队长。但21世纪
初的啦啦队均以男性为主,充满着阳刚味,不像现在这样多姿
多
彩[3]。早期的啦啦队是由各个大专院校的男生所组成。当时
的啦啦队是一种类似兄弟会的
荣誉俱乐部,啦啦队长除了具备领
导才能和优良的成绩外,还必须获得同僚的认同和尊敬[4]。
早期的啦啦队就这么简单朴素。
2.1社会集体意识
法国社
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中曾经提到过集体意识,
认为社会中一般成员所共有的整套信仰与感情就是集
体意识。它
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群体的现象与集体行为。
集体意识可以视为某
一社会所有成员共同的情感和信仰的整体,
而此整体组成一种具有特殊生活的体系。它不是源自于个人,
也
不完全依赖个人心灵而存在,它是集体运作成果,它们都是个人
心灵的产物,最后又超越于个
人心灵之外,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整
体。由此看来,集体意识具有共通的情感、共通的思想及共同行
为。通过群体的凝聚表现出集体意识现象,并表现在外显行为之
上;而群体的扩散,将会使集体意识延
续到另一个场域及空间的
聚集,或消失不见[5]。而集体意识更是信仰仪式与偶像崇拜
下的产
物,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内心思想的意识。
啦啦队群体的行为与仪式可以说是多姿
多彩,啦啦队拥有特
别的加油行为与仪式,随着比赛进行,赛场上会出现好几种加油
行为与仪式
,通常行为与仪式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当一种象征
性的仪式出现时,此时便引发了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行为与仪式
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完全由啦啦队所控制着,如果是球迷突发性
的个人的仪式性行为
,则属于个人的意义,不属于集体的行为与
仪式的意识。
在赛场上的这些行为仪式,主
要是通过啦啦队与球迷群体的
外在行为表现,彼此间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默契、共同
的思想行为意识,它是赛场上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一种看台上
的特色,是啦啦队与球迷之 间的集体意识的表征,这种表征会因
为内心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通过外在的行为而表现出来,由分散的个人到集体的凝聚,形成一股强大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会
因比赛的开始与结束,造成聚集与消 失。球迷与球队、球员之间,
彼此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与融入,形成了一股强大且无形的集体
力 量,这正是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
2.2身体的性别文化意涵
随着参与体育 活动的女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渐渐地便开始
有女生加入啦啦队,并最终取代了以男性为主的啦啦队形态 [6],
但这种转变也营造出另一种风味,即身体的性别文化意涵。
体育赛场是一个男 性为主的场域,西蒙波伏娃在其《第二性》
中有一段关于体育造成性别分化的文字:大约十三岁的时候, 男
孩们经历一场道地的暴力实习;此时他们的侵略性发展而成,他
们争权,喜好竞争;而就在同 一时期,女孩放弃了粗野的游戏,
运动是许可的;但是运动是专门的,必须服从规条的,绝不等于
无所顾忌的力量的运用。此外,在许多国家里,多半女孩不喜欢
运动,既然扭打与攀登是被禁之事,她 们的身体必须以被动方式
忍受一切;她们比年幼时更须放弃跨越界限,超越他人:她们不
许探索 、冒险、伸展“可能性”的界限。特别是青年男子最重视
的竞争态度,她们几乎茫然无知……两个自由无 羁绊的人互相对
抗,像是要扩大把我世界的把柄;爬的比同伴高、将对手压倒,
就等于征服了世界。这种了不起的行为却不是女孩的份,特别当
它涉及暴力的时候[7]。体育比赛的主
角通常为充满阳刚的男
性球员,而啦啦队都是扮演着衬托球赛或是球员的角色。Fiske
[8
](1992)曾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讨论女性多担任被
男性观看的角色与对象,认为这是人类与
生俱来的性本能驱力,
用以引发欲望与满足。啦啦队中,女性的身体成为人们凝视的客
体,而不
是女性自行掌握、追求愉悦的主体。 3当代啦啦
队的竞技性与社会意涵
3.1竞技啦啦队的发展
1948年,Lawrence Herkimer成立了美国啦啦队
协会,作
为各地啦啦队观摩联系的渠道。1960年代,啦啦队已成为全美
高中和大学的主要体
育项目之一。1967年,国际啦啦队基金会
设立并颁发全美啦啦队奖与十大院校啦啦队,使许多训练有
素的
啦啦队脱颖而出。197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次转播大学啦
啦队锦标赛,带起美国啦
啦队竞赛的风潮。同一时期,美式橄榄
球联盟的队伍开始各自筹组建专属的啦啦队。达拉斯牛仔啦啦队<
br>在1972-1973年的赛季首演,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装备与美妙的舞
姿赢得众人目光,但直到
1976年的第十届超级杯才打开知名度,
随后许多美式橄榄球群起仿效,使得啦啦队的风貌从此改观[
9]。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现代竞技啦啦队的萌芽期,许多高
难度的特技和体操
技巧融入基本训练中。各个啦啦队协会开始推
广安全准则,并为教练们开办安全教育训练。1984年,
一家名
为Cheer Ltd. Inc.的公司为教练们召开了美国啦啦队会议,让他们吸收有关啦啦队安全的新知,包括实际操作的课程。1987
年成立的美国啦啦队教练协会是
美国政府认可的安全教育机构,
其后还有另一个National Coalition to
Support
Sexuality Education组织也是负责安全教育训练。2004年,
各界有关鼓舞士气的组织史无前例地团结起来,成立了精神鼓励
同业协会,由九个最具规模的啦
啦队相关组织一起创立,结合了
啦啦队的队伍、赞助者与安全培训机构。另一个类似的组合是精
神鼓励者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Spirit Industry
Pro
viders),其成员超过三十个机构。参与啦啦队活动的人数
现在仍然持续成长,单单美国在21世
纪初,就有四百万人参与
[10]。
由于后期啦啦队加入高难度的体操技巧与叠罗汉,
提升了技
巧的层次,使得啦啦队具有更高的可看性。随后更发展成竞赛的
方式,掀起全美的学子
们参与的热潮,并带领其他东西方国家争
相模仿,啦啦队于是发展成世界性活动。啦啦队和比赛种类有关
,
最常有啦啦队的运动是美式橄榄球,篮球次之。足球和摔跤的场
合很少有啦啦队。
3.2当代啦啦队运动的文化意涵
体育受到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进程的影响,比如现
代化、国际
化、专业化、商品化、景观化以及最近一段时期的全球化。体育
不断强烈的商品化过
程是不可能孤立发生的,在很大程度主要基
于全球化的进程。Jarvie和Magui
re[11](1994)认为,我们
所有人的生活与全球化进程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过程包括一个<
br>全球性经济的出现,跨国的世界性的文化以及国际社会运动。这
个相互关联的世界格局以一个多维
的跨国或全球性的经济和技
术交流,沟通网络和迁徙模式为特点。体育是这种模式的一部分,
体
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产品,由跨国公司传递和跨国消费者
消费。
一般认为经济和政
治全球化是在冷战时期结束开始,社会科
学也在此时开始提供体育在全球化过程的论证。许多分析家认为
在体育全球化的过程中更接近美国化。这些分析家在研究讨论关
于体育全球化的概念时,提出许
多不同概念进行讨论,例如文化
帝国主义、美国化、文化霸权等的概念,以下分别结合竞技啦啦
队的发展进行论述。
在亚洲地区啦啦队活动发展最迅速的是日本。日本在1980
年间
引进美式啦啦队,1988年后藤节夫创立日本啦啦队协会,
至今已推广十余年,也在日本校园中成为一
项热门的运动。日本
凭借着其深厚的舞蹈和体操基础,很容易将美式啦啦队的技巧和
创作模式全
盘吸收,唯一不同的是,美国啦啦队的形式分为男女
组合的竞技式啦啦队和纯女生组合的舞蹈啦啦队,而
日本各级学
校成立的啦啦队都以女生为主,男生极少参与[12]。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
会中,很多校庆活动或运动会都会安排学
生来表演啦啦队的舞蹈节目,由于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付出相当
多的心血与时间,每当成果展现的时刻,啦啦队的比赛总是会吸
引众多注目的眼
光,场上穿着短裙跳着劲舞洋溢着笑容,为校园
带来青春与活力,这就是啦啦队的魅力所在,也是啦啦队
在学校
十分受欢迎的原因。啦啦队不但能将活动气氛带至最高潮,也往
往成为日后学子们最重要
而甜美的回忆,其结合表演艺术与团队
合作精神的练习过程,也为学习的最佳途径。由于受到美式文化<
br>的影响,美式啦啦队渐渐引进中国的过程中,在学生之中所风行
的,是结合阴柔与华丽动作的美式
竞技啦啦队。啦啦队不再是跳
着舞蹈甩动彩球而已,还加入了高难度的技巧、空抛、翻滚、响
彻
云霄的队呼口号,让啦啦队整个活了起来,这样新的美式啦啦
队表现方式慢慢取代传统啦啦队的表演方式
,获得评审及观众的
青睐,后续高等院校全国啦啦队比赛竞赛规程也朝向美式啦啦队
的竞赛规则
修订,渐渐地使我国啦啦队正式迈向国际性、美国化
啦啦队的境界。一些企业也加大了赞助力度,宣传N
BA模式的啦
啦队选拔赛,过去的加油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商业,冲击着人们对
传统啦啦队加油行
为的刻板印象。
4结论
啦啦队的萌生带有某种宗教仪式性质。现代意义上的啦
啦队
起源于美国,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的行为与仪式的意识,是赛场上
的特殊现象,是啦啦队与球
迷之间的集体意识的表征。虽然女性
渐渐主导啦啦队,但在一个以男性为主的体育场域里,女性多担任被男性观看的角色与对象,女性的身体成为人们凝视的客体,
而不是女性自行掌握
、追求愉悦的主体。如今的啦啦队已经发展
成为一种竞技项目,这不能不说是体育全球化的衍生物。更准
确
的说,是美国化的体育竞赛项目。以美国文化为基础的啦啦队,
已经渗入和冲击着众多国家的
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