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孝的现代意义
高考0分作文-初中英语教研组总结
浅析孝的现代意义
[摘要]
孝是儒家伦理中基本的行
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孝的思想对我们民
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
阐发孔子孝道观产生
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分析其中消极层面的影响,在立足当代社会实际的基础上,
表达出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孝道观 现代意义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历来非
常重视孝道。孔子作为
对孝道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观自建立起就影
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以及中国社
会的进程,直至今日,孔子的孝道
观仍具有现代意义。
一、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
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礼坏乐崩”,自三代以来
建立起的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周
礼统治秩序开始瓦解崩毁,“上失其道,民散久
矣”,“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与此相应,以血缘为基础
的孝道伦理也发生了严重
的动摇,弃亲不扬、父子争利甚至弑父弑君一类严重违逆人伦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
为了恢复周礼,使天下有道,孔子担负起重建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法伦理的历史使
命。
首先,孔子给予“孝”极高的评价与极大的重视。《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记
载:“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
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
所有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
雅》
云:‘无念尔族,聿修厥德。’”孔子对他的学生曾子说:“先王有一种至高无上的
品行和
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坚持它,可以使天下归顺,老百姓团结和睦,上下无
怨恨。”“这就是孝!它是一
切道德的根本,一切品行的教化都是从这里发生出来
的。人的身体、毛发及皮肤,都由父母所生,不敢损
伤、伤残,这是最基本的孝行;
一个人要遵循天道、建立功业,扬名于后世,光宗耀祖、显赫父母,这是
最理想的
孝行了!孝,先从侍奉父母做起,再是效忠君王,最终则是要建立功业。”同时孔子
以
为孝道似乎是宇宙间恒常不变的规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它是决定家庭、
社会、国家的稳定、发展
与安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推行孝道天经地
义。《孝经·三才章》引孔子的话说:“夫孝,天
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
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在《论语》这部记载孔子言行的著
作中,“孝”更是被他反复强调和论述的
重要内容,其内容在书中出现多达19次。众所周知,“仁”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一书中,“孝”同“仁”成为了具有内在联系的道德规范与道德范畴。
1
孔子以“仁”为原则来看待孝道,将“仁”同“孝”的关系概括为:
“孝弟也者,
仁之本欤。”①而“孝”作为“仁之本”的基础就在于它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有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
。’”一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就是有道德之人,他们对父母
恭顺自然也会事君如父,不会有悖礼的
念头,更不会有犯上作乱、有不合周礼的行
为产生,社会因此就安定了。这样,孔子就把家庭伦理的行孝
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
父子关系被视为君臣关系在家庭中的缩影。“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②”不仅如此,“孝”还成为了为政的重
要手段:“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③“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
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上说过‘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
爱兄弟,把这种风
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定要做官才称参与政治了
呢?”所以孔子又认为,为“士”的人应被“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行己有
耻,使于四方,不
辱君命”。④总结起来,孔子孝的思想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它
们是孝养、孝敬、孝思、孝顺、孝继、孝
丧和孝祭。
二、孔子孝道观中消极层面影响
由历史的实践不难看出,后世的儒家以及帝王们
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对
“孝”是极为推崇与重视的,然而我们亦可发现他们所推行的孝道已与孔子的思
想相去甚远,远非孔子本意。对孔子孝道观的断章取义、片面歪曲,以及以孝子贤
孙灌输奴性教
育的专制控制,把“忠孝节义”放在一个至高的位置(“纲”的位置)
上更是带来了许多消极层面的影响
。例如历史上所提倡的的忠孝,基本只局限于
臣子对君主,子女对父母。而君主对臣子,父母对子女应该
怎样则语焉不详。也就
是说,如果君主对臣子或父母对子女做了不义之事,应该怎样认定和处理不明确。
孝演化成了不平等的单方面的绝对服从,家庭中的行孝被无限扩大后成为了维护
封建宗法等级关
系和道德秩序,以及束缚人民的绳索之一。而且从实践上来看,
忠孝观念也为某些人假忠孝之名为不义之
事大开方便之门,为某些人欺世盗名提
供了标的。西汉开始设立的孝廉这一功名,就明摆着昭示世人,孝
敬老人也可以成
为爬上社会上层的途径。当忠孝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工具的时候,当忠孝
的名声成为谋取官职、地位手段的时候,会出现何种情景可想而知。所以几乎从
设立这一功名的那个时候
起,就开始有了“举孝廉,父别居”这样一种怪现象。最
为荒唐残酷的是,在封建社会后期,为了论证“
天下没有不是的君”,竟说出了“天
下没有不是的父”。最后竟得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
的荒谬结论,其精神实质显然已经背离了孔子孝道观的本质原则。
基于以上孝
道观的消极层面,自1840年“鸦片战争”打破中国社会的自然进
程,宗法家族社会结构受到严重冲击
后,接踵而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直至“文革”的“破四旧”皆对儒家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
思想进行了全盘的严厉
抨击,“孝”也自然成为了罪恶的封建糟粕而被世人抛弃在历史的故纸堆里。诚<
br>然,历史地看,近代以来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孝道观的批判是积极的,但其
中有些提法和口
号却未免过激,孔子创立的孝道观真是如此一无是处、不堪一击
吗?历史的回答显然不是如此。今天只要
我们认真地以儒家与时俱进的精神检讨
前圣先哲为我们留下的文化资源,就必然会发现孔子孝道观中的现
实性、普世性
价值。
2
三、孔子孝道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孔子的孝道观存在着许多消极因素,必须彻
底摒弃。但是,“孝”的思想观念
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
传统,这
除了历代儒家学者的宣传和封建统治者的倡导利用外,其本身包含着某些合理的
因素也
是重要原因。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出
发,对
“孝”的思想观念加以重新审视,批判地继承其精华,为当代的家庭道德建
设服务。
首先要有
孝心。有这样一句话:“论孝,看心莫看行,看行天下无孝子。”这就
是说,衡量一个人是否孝顺,是否
尽孝,关键在于看他内心里有没有孝顺的观念,
孝心是否诚笃。正如孔子所认为的,行孝是一种充满爱心
和诚心的行为,因此我们
应当尊重、关心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的需
要。说话和蔼,非原则的事情多谦让,批评和建议要委婉、耐心。
其次,奉养父母,善事父母
,当父母年迈时,应尽可能保障和满足其生活需要,
尽可能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子女具备独立
生活能力之前,父母应给予
充分的关怀和爱护,使其健康成长;而当父母年迈体衰,失去劳动能力时,子
女应
自觉自愿地承担起照顾和赡养老人的义务,这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做人
的一项基本
要求。它体现了代际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共同满足其生存和发
展需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儒家把奉
养父母作为其孝道的基本内容,符合人的个
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再次,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当前社会中,不少人
在对待和处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奉行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相
互猜疑,相互疏远,即使对于自己的父母
,也缺少应有的沟通,亲情淡漠,把赡养父
母仅仅看作是一种法律责任而不是道德义务,缺少发自内心的
关爱、尊敬和理解。
最后,要重精神慰籍。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父母们最期盼和最渴求的是
子女的精神慰籍。作儿女的能够经常问候,日常生活伸一把手,生病时多探视,闲
暇时和他们唠叨唠叨
,他们就心满意足了。独居老人更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
让老人精神愉快、健康长寿,比给他们贵重
的金银首饰都实在。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是人们的
天性,孔子把它作为区别人与“犬马”之类动物的标志。随着农耕文明转型的深
入,人们的传统观念也
在发生变化,其中,孝道衰落引发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
提倡和弘杨和谐孝道是十分必要的。
孔子孝道注重个体本身的真挚感情,从个体自我的感情出发去体会孝的深刻
含义,并以此为基础奉养父母
。他提倡的孝不仅仅止步于物质的“有养”,而且
更加注重子女对父母精神层面的赡养。在赡养父母之中
,到处体现了孔子孝道立
足于亲情—“几谏”的思想就是一种体现,事情可能有对与错之分,但是人类的
感情,尤其是父母对于子女的这种亲情,又岂是简单的对与错所能说得清楚的呢?
对于父母的顽
固与执着,子女应该更多地加以理解和包容,而不只是着眼于事情
的对立面,哪怕事情最后按照自己的方
法去处理,仍然要顾及父母的情感,不要
让其太受伤。中国人的亲情是最丰富与无私的,但是中国的这种
为彼此着想而又
伤害到彼此的情况又是那么地严重。同样,对于“不远游”要求,也充分体现了
子女应该深刻体会父母的爱子之心,对于母亲牵挂子女忧虑的关注。
孔子孝道讲求个人通过不断地道德
培养由自觉到自律去奉养父母,而不是迫
于外在的压力或者功利等等其它目的而侍奉双亲。虽然后世这种
外在的压力成了
3
行孝的重要的因素,但是孔子注重是个体自我的
觉醒。他注重从个人的自我意识
出发,充分认识到行孝的必要与必须,以此建立孝道,维系孝道。子女发
情于心
是其能够持久孝敬父母的关键,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前提。虽然孝道的着重点在
于此,但
是适当的礼仪形式是必要的,不是为别的,只是表达心中对父母的情感。
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孔子所崇
拜的周礼来行事,但也要符合传统的礼节。
孔子孝道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现代孝道要继承旨在发
挥主体能动性,
从而使家庭关系能够和谐与稳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敬父母是天经地
义的事情,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去爱我们的
父母,去关心和尊敬老人
,让他们去度过幸福、安祥的晚年,让社会更加和谐美
好。
总而言之,我认为社会主义讲求孝
道应该在保持原有孔子孝道注重亲情,注
重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内心诉求之上,进行建构,赋予现代社会的
一些进步理念,
在其原有的内容与形式中增添新的元素。在重视家庭、家族利益的同时,又不局
限与家庭,而是立足家庭,放眼社会,甚至是人类的利益,使其具有现代社会的
自由、独立等等特征,和
现代道德、法律的基本精神相一致,富有鲜明现代社会
特色,塑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孝道。
参考文献:
①论语·学而篇第一[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②论语·子罕篇第九[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③论语·为政篇第二[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④论语·子路篇第十三[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