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笔记--名词解释

温柔似野鬼°
885次浏览
2020年08月06日 10: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信访工作总结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上重要的特征,由于受 当时经济政治条件
的制约,决定论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因素
是唯官有 学而民无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根
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制度结构, 导致了 “学在官府”
和 “官守学业” 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
内容,以 “明人伦” 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六艺教育
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六项基本教育内容,包括 “礼、乐、射、
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类可以分为三大方面:(1) “礼乐”,
礼是 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
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 时他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
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和。(2) “射御”,
射是指射箭的技术,射是指骑马拉战车的技术。(3) “书数”,书是
指文字,数 指算数。六艺教育的特征是:(1)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
文化知识。(2)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 技能。(3)既重视文事也
重视武备。(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注重内心道德修养。
3.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所创办的
一 所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
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 、教育有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1


稷下学宫的性质:(1)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私家主持的一所
特殊形式的学校。(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和育 才活动为一
体的并兼有资政论政作用的一所高等学府。其突出特点是:学术自由、
尊师重道、待 遇优厚、不治而议论。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生
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出色 的教育典范。
4.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在针对教育对象上提出来的,其本意是,在 教育对
象上,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这一主张
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 垄断学校而言的,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 的教
育传统,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的进步。孔 子躬亲实践这
一办学方针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打破了教育垄 断,扩大了教育对象,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
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百家争 鸣的出现起到推波
助澜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孔子的基 本观点,基本含义是主张把读书与做
官结合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接受过教育的人,反对不学而仕,同
样,受过教育的人必须给予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
的贤能之士。学而优则仕的 进步意义是:(1)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
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2)以学优促进仕优,有利于 培养贤人治
邦的贤能之士。消极意义是:(1)深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思想。
(2)使中 国的知识分子入学就开始有了严重的功名意识,汉代以“察

2


举制”实践着“学而优则仕”。
6.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孔子 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 动学生积极性
之间的矛盾,孔子认为,无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
学生自觉需要 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倡启发式
教学,反对机械教学。自己对问题能够加以思考并 有所体会,才是可
靠和有效的。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7.学思行并重
学思行并重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学而知之”,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学不仅是要学书面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
通过见闻获得学生活中的直接经 验。“学而不思则罔”,孔子提倡广泛
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还主张 将所
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由学而思而行,孔子所探索的学习过
程也就是教学过程,符 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以后的教育理论和教
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论语》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
是教育学萌芽时期的著 作。把有关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描述全部
汇于这本书中。零散而不系统的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语 录,供后
人研究。这本书在教育上突出了两个教育方面:一是突出教育的作用,

3


认为教育很重要,我们要进行教育。二是记录了许多教育思想,尤 其
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严己内醒
严己内醒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严 己是指严格要求自己,
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的规范,即“君子求请己,小人求诸
人” 。克己的人才会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限
制自己对私利的追求,不为利己而损害他 人和社会的利益。对人应采
用平等的态度,给人以最大的尊重。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
薄责于人”。内省,内省是修养方法之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呼,传
不习乎?”内省就是将日常所做的事依靠自觉进行反思。
10.性善论
战国时期,人们对人性问题有过激烈的讨论,孟子道性善是其中重
要的一派观点。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
敬之心、仁义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而且提出人人可以为尧舜,体现了人性生来的平等性,认得到的境界、< br>智能程度不是先天绝对的,而是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孟子在
性善论上肯定了每个人的发展 可能性。性善论是孟子孟子唯心主义重
要的组成部分,是孟子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11.性恶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就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

4


荀子关于“性恶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1)性 伪之
分。“伪”是与“性”相对的一个范畴。“性”即是指与生俱来的生理
本能和感知能力。“ 伪”是指人为的,是经过认为努力而发生的变化。
荀况认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际上说的是伪而不 是性。(2)性
伪和。“性”与“伪”是相互区别乃至对立的,但有是联系与统一的。
性与伪的 关系就像素材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
没有加工,素材将永远那么原始,不完美。只 有素材与加工相结合,
性伪和,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对社会的改造。(3)化性起伪。为了
实 现“涂之人可以为禹”,必须结合环境,教育及个人努力的因素,
环境即荀况所说的“渐”,教育的作用 则显得更主动,它是依一定依
据对人加以改变的过程。个人努力,荀况称之为“职”,是知识和道
德的积累。性恶论是荀子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
12.《大学》
《大学》 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首。它对大学的教育目
的、程序和要求作了扼要明确的概括,是儒家思 孟学派的作品。《大
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
纲领 ”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德育和学做
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三纲领”表达了 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
治思想。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提出了八个步骤,即:“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称之为“八条
目”。“八条目”前后相继,逐 个递进,又逐个包含,强调修己是治人
的基础。一个人政治能力的修养是与个人修养合一的,《大学》的 特

5


点是极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还有逻辑性。“三纲 领”与“八条目”
环环紧扣的加以推演,极易为人理解。
13.《中庸》
《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一,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
品。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 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
它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中调和思想,初步提到思想道德品德的形
成和掌握文化知识的关系问题,认为二者相依并存,对后世中国知识
分子和一般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 活和为人处世之道有着深远的影
响。依《中庸》只见,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认得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其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
感求知,进而达到人的内在本性 得到发扬。不论其一还是其二,都说
明人是通过对外部世界求知以完善其本性和向内省察以有助于求知< br>来完善自身的。此外,《中庸》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阐述,“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学习过程被具体概括为学、问、
思、辩、行五个先后相继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的 基本环
节和顺序,它是对孔丘到荀况先秦儒家学习过程思想学、思、行相结
合的完整表述,被后 世学者引为学习的一般方法与途径。
14.《学记》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专门 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被称
为“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
者一般被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 具体到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它主要内

6


容包括了教育内容 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
方法等几大部分。其中提到的教学原则有:“预时孙摩 ”,“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等原则。《学记》十分重视
尊 师,要求社会养成普遍尊师的风气,《学记》的思想为后世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15. 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是我国战国时期主要论述大学之道的文章,其中提到”
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 开头 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三纲领”,“明明德”指< br>发扬光大人固有的天赋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指发扬了善性之后,
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 民。“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儒家封建道
德的至善境界。这是《大学》所提出来的教育纲领和目标,为实 现“三
纲领”,《大学》又提出了八个步骤,“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八
条目”环环相扣,逐个递进又逐个包含。“修身”是 八条目的基本,
是“格物,致和,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个人修养达到
完善的地步 ,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和“八条目”
环环相扣的加以推演,极易为人理解,接受和 实行。
16.察举制
察举制是始于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汉文帝开始,但没有形成制度 。
察举制作为一种完备的体制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首先,汉武帝
设立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 制以选官制度常态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其

7


次,汉武帝 把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再次,增加察举制的
科目,但仍是以孝廉为主要科目。在选拔考试中 ,儒家受到了特别的
优待,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局面。察举制设立之初,颇能体现“选贤
任能” 的局面,选拔了不少济世之才,也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社会
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被称为科举制的 先导。
17.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 东
汉灵帝,其实质上是一所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是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 ,即宦官为了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
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但在教育上具有 独特的
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
内容,这是教育史上 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鸿都门学
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以后专门学 校的发展提
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18.郡国学
汉朝时期,除了在中央设立官学,还在地方设立官学。汉景帝时,
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 之后,积极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儒家思想,
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著 名的“文翁
兴学”,是封建国家兴办地方官学之始。汉武帝继位后,极度赞扬这
种行为,令各个 郡国依照蜀郡设立学校,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有两
项: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选各个学校优秀的学生推 荐到朝廷。二是
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

8


普遍推行社会教化。
19.经学教育
(1)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后,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
的地位,带来了儒家教育经学教育与研 究的繁荣局面,出现了很多传
授儒学的经师。(2)在为数众多的儒学流派中,可以归纳为两种大的学术流派: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在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不
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东 汉后期,今古文经学融合,经学大师
郑玄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汉朝经学教育中多以章句的形式教学 ,
章句实际上是指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古籍本无标点段落。经师依照
经文的顺序划分章节,然 后逐字逐句进行解释,这样就形成了章句之
学,也称之为经学。因为章句之学表现了不同经师的学术风格 ,所以
不同的师法、家法正是表现在不同的章句之学之中。师法是指汉初立
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 师的经说,如果大师的弟子对是说有所发展,能
成为一家之言,并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 4)两汉皇帝
会召集一些著名学者对儒学进行讨论,借此达到统一经学的目的。
罢黜百 家之后,通过太学,以学校的方式,经学教育逐步开始走
向正轨,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让整个社会学习 儒家经典的社会风气,
推动儒学繁荣昌盛的发展,并引领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
20.国子监
隋唐以前中央政府没有专门主管教育的机构和官员,为了满足教
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 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隋朝隋文帝设立了国
子寺,内设国子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国子寺和国子祭酒的 设立是

9


我国中央政府首次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 标志着教育发展成为
独立的教育部门的时代,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重大的意义。隋炀帝时
又改称 国子监,名称一致沿用到清朝。唐代国子监统辖下属的名学校,
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加强,主要管理六学 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
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以经学教育为主题的学校发展形
成高潮。
21.科举制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采用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以
考试为主,举荐为辅。科举制是 隋朝重大的创造,进士科的设置标志
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经宋元明清各代的发展更加完善,清末190 5
年废除,共存在了1300年,对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举制产生前期,刺激学校教 育的发展,为国家选拔有才能的人
为官,形成了整个社会热爱学习的风气,但由于宋以后,各朝各代偏< br>重科举而忽视兴学,导致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的弊端显露无疑,
各种消极作用显现出来。科 举制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重大作用,至今,
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价值显著。
22.颜氏家训
我国南梁时期的教育教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写出了我
国封建社会第一本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训诫
其子孙。这部著作不仅可以是我 们了解颜之推教育思想的依据,同时,
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封建士族教育腐败的漫画。这本书的主要教 育

10


内容是儿童教育,比如说提出了及早施教、言辞相 济、均爱原则、重
视语言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等教育思想。
23.苏湖教法
也叫分斋教学,是北宋时期苏瑗在主持湖州州学的时候所创立的
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被用于 太学。胡媛在苏湖州学期间,
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出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其内容是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
的制度。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 经义,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
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科学,以造就在 某
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在胡媛的苏湖教法中,学习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它学科 ,创立了分
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胡媛
创立的分斋教学 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社会的实
际需要,把一些实用的科目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 得了与儒家经
学同等的地位。
24.三舍法
是“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 简称,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
对太学的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依次递升的等级制度。初入太学者经入舍考试进步外舍肄业,成为外
舍生,外舍生、内舍生又经升舍 考试分别进入内舍肄业和上舍肄业,
成为内舍生和上舍生,根据上舍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决定授官
或者参加殿试、礼部试。

11


“三舍法”是太 学内部严格建立起来的严格升舍考试制度。(1)对学
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他们的平时行艺与考试 成绩相结合,学行
水平的高低与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提 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制结合起来,融
养士与取士于太学。(3)提高了太学的地 位。“三舍法”是我国古代
太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
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25.积分法
是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积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来
升学的方法。它始于宋代太学,到元朝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 br>改方法。其基本方法是:每月考试一次,根据成绩来积分,积到一定
分数可以升级,不合格者继续 学习,成绩优异者,只要达到计分标准,
也可以不受学业年限的制约。“积分法”与“升斋等级法”相联 系,
根据学生的积分和品行依次升舍,由于积分法汇总于学生的平时成
绩,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 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26.监生历事
亦被称为“历练政事”或“实习历事”,是明朝 国子监监生实习制
度。历事是指到监外历练政事,规定国子监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
拨到政府 各部门“先习吏事”。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并有考
核办法。明朝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 了弥补明初官吏之不足,
然而监生历事可以较广泛的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
他 们的成长。监生历事是中国古代大学里最早的实习制度,是学习培

12

< p>
养人才与业务部分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
才素质。不过此制实行 到后来,监生增多,历事冗滥,已徒具形式,
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27.六等黜陟(zhì)法
是清朝实施的一种地方官学员定等级考试制度,有相应的 奖惩措
施,即六等黜陟法。学生按考试的成绩被分为六等,一等补廪(lǐn)
膳生,二等补增 广生,三等无奖无责,四等责罚,五等降级,六等除
名。六等黜陟法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其等级不是固 定的,而是根据
成绩来升降,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提高 学校的教育质量。该制度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
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 的一个重要创新。
28.社学
创办于元朝,设在农村地区,以5-18的农家子弟为 教育对象的初
等教育形式,并带有某种强制性。明代继承和发展了社学,使社学制
度更趋完善, 普遍设立,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
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清代各省的州县都设立“社学 ”,普及面更广,
社学对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元朝在教育组
织形式上 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上重要的特征,由于受当时经济政治条件
的制约,决定论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因素
是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唯官有器而民 无器,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根
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制度结构,导致了 “学在官府”
和 “官守学业” 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
内容,以 “明人伦” 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六艺教育
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六项基本教育内容,包括 “礼、乐、射、
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类可以分为三大方面:(1) “礼乐”,
礼是 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
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 时他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
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和。(2) “射御”,
射是指射箭的技术,射是指骑马拉战车的技术。(3) “书数”,书是
指文字,数 指算数。六艺教育的特征是:(1)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
文化知识。(2)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 技能。(3)既重视文事也
重视武备。(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注重内心道德修养。
3.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所创办的
一 所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
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 、教育有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1


稷下学宫的性质:(1)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私家主持的一所
特殊形式的学校。(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和育 才活动为一
体的并兼有资政论政作用的一所高等学府。其突出特点是:学术自由、
尊师重道、待 遇优厚、不治而议论。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生
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出色 的教育典范。
4.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在针对教育对象上提出来的,其本意是,在 教育对
象上,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这一主张
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 垄断学校而言的,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 的教
育传统,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的进步。孔 子躬亲实践这
一办学方针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打破了教育垄 断,扩大了教育对象,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
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百家争 鸣的出现起到推波
助澜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孔子的基 本观点,基本含义是主张把读书与做
官结合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接受过教育的人,反对不学而仕,同
样,受过教育的人必须给予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
的贤能之士。学而优则仕的 进步意义是:(1)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
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2)以学优促进仕优,有利于 培养贤人治
邦的贤能之士。消极意义是:(1)深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思想。
(2)使中 国的知识分子入学就开始有了严重的功名意识,汉代以“察

2


举制”实践着“学而优则仕”。
6.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孔子 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 动学生积极性
之间的矛盾,孔子认为,无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
学生自觉需要 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倡启发式
教学,反对机械教学。自己对问题能够加以思考并 有所体会,才是可
靠和有效的。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7.学思行并重
学思行并重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学而知之”,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学不仅是要学书面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
通过见闻获得学生活中的直接经 验。“学而不思则罔”,孔子提倡广泛
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还主张 将所
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由学而思而行,孔子所探索的学习过
程也就是教学过程,符 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以后的教育理论和教
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论语》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
是教育学萌芽时期的著 作。把有关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描述全部
汇于这本书中。零散而不系统的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语 录,供后
人研究。这本书在教育上突出了两个教育方面:一是突出教育的作用,

3


认为教育很重要,我们要进行教育。二是记录了许多教育思想,尤 其
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严己内醒
严己内醒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严 己是指严格要求自己,
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的规范,即“君子求请己,小人求诸
人” 。克己的人才会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限
制自己对私利的追求,不为利己而损害他 人和社会的利益。对人应采
用平等的态度,给人以最大的尊重。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
薄责于人”。内省,内省是修养方法之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呼,传
不习乎?”内省就是将日常所做的事依靠自觉进行反思。
10.性善论
战国时期,人们对人性问题有过激烈的讨论,孟子道性善是其中重
要的一派观点。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
敬之心、仁义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而且提出人人可以为尧舜,体现了人性生来的平等性,认得到的境界、< br>智能程度不是先天绝对的,而是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孟子在
性善论上肯定了每个人的发展 可能性。性善论是孟子孟子唯心主义重
要的组成部分,是孟子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11.性恶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就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

4


荀子关于“性恶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1)性 伪之
分。“伪”是与“性”相对的一个范畴。“性”即是指与生俱来的生理
本能和感知能力。“ 伪”是指人为的,是经过认为努力而发生的变化。
荀况认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际上说的是伪而不 是性。(2)性
伪和。“性”与“伪”是相互区别乃至对立的,但有是联系与统一的。
性与伪的 关系就像素材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
没有加工,素材将永远那么原始,不完美。只 有素材与加工相结合,
性伪和,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对社会的改造。(3)化性起伪。为了
实 现“涂之人可以为禹”,必须结合环境,教育及个人努力的因素,
环境即荀况所说的“渐”,教育的作用 则显得更主动,它是依一定依
据对人加以改变的过程。个人努力,荀况称之为“职”,是知识和道
德的积累。性恶论是荀子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
12.《大学》
《大学》 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首。它对大学的教育目
的、程序和要求作了扼要明确的概括,是儒家思 孟学派的作品。《大
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
纲领 ”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德育和学做
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三纲领”表达了 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
治思想。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提出了八个步骤,即:“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称之为“八条
目”。“八条目”前后相继,逐 个递进,又逐个包含,强调修己是治人
的基础。一个人政治能力的修养是与个人修养合一的,《大学》的 特

5


点是极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还有逻辑性。“三纲 领”与“八条目”
环环紧扣的加以推演,极易为人理解。
13.《中庸》
《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一,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
品。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 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
它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中调和思想,初步提到思想道德品德的形
成和掌握文化知识的关系问题,认为二者相依并存,对后世中国知识
分子和一般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 活和为人处世之道有着深远的影
响。依《中庸》只见,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认得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其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
感求知,进而达到人的内在本性 得到发扬。不论其一还是其二,都说
明人是通过对外部世界求知以完善其本性和向内省察以有助于求知< br>来完善自身的。此外,《中庸》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阐述,“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学习过程被具体概括为学、问、
思、辩、行五个先后相继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的 基本环
节和顺序,它是对孔丘到荀况先秦儒家学习过程思想学、思、行相结
合的完整表述,被后 世学者引为学习的一般方法与途径。
14.《学记》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专门 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被称
为“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
者一般被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 具体到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它主要内

6


容包括了教育内容 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
方法等几大部分。其中提到的教学原则有:“预时孙摩 ”,“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等原则。《学记》十分重视
尊 师,要求社会养成普遍尊师的风气,《学记》的思想为后世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15. 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是我国战国时期主要论述大学之道的文章,其中提到”
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 开头 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三纲领”,“明明德”指< br>发扬光大人固有的天赋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指发扬了善性之后,
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 民。“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儒家封建道
德的至善境界。这是《大学》所提出来的教育纲领和目标,为实 现“三
纲领”,《大学》又提出了八个步骤,“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八
条目”环环相扣,逐个递进又逐个包含。“修身”是 八条目的基本,
是“格物,致和,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个人修养达到
完善的地步 ,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和“八条目”
环环相扣的加以推演,极易为人理解,接受和 实行。
16.察举制
察举制是始于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汉文帝开始,但没有形成制度 。
察举制作为一种完备的体制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首先,汉武帝
设立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 制以选官制度常态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其

7


次,汉武帝 把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再次,增加察举制的
科目,但仍是以孝廉为主要科目。在选拔考试中 ,儒家受到了特别的
优待,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局面。察举制设立之初,颇能体现“选贤
任能” 的局面,选拔了不少济世之才,也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社会
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被称为科举制的 先导。
17.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 东
汉灵帝,其实质上是一所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是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 ,即宦官为了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
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但在教育上具有 独特的
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
内容,这是教育史上 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鸿都门学
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以后专门学 校的发展提
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18.郡国学
汉朝时期,除了在中央设立官学,还在地方设立官学。汉景帝时,
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 之后,积极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儒家思想,
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著 名的“文翁
兴学”,是封建国家兴办地方官学之始。汉武帝继位后,极度赞扬这
种行为,令各个 郡国依照蜀郡设立学校,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有两
项: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选各个学校优秀的学生推 荐到朝廷。二是
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

8


普遍推行社会教化。
19.经学教育
(1)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后,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
的地位,带来了儒家教育经学教育与研 究的繁荣局面,出现了很多传
授儒学的经师。(2)在为数众多的儒学流派中,可以归纳为两种大的学术流派: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在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不
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东 汉后期,今古文经学融合,经学大师
郑玄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汉朝经学教育中多以章句的形式教学 ,
章句实际上是指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古籍本无标点段落。经师依照
经文的顺序划分章节,然 后逐字逐句进行解释,这样就形成了章句之
学,也称之为经学。因为章句之学表现了不同经师的学术风格 ,所以
不同的师法、家法正是表现在不同的章句之学之中。师法是指汉初立
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 师的经说,如果大师的弟子对是说有所发展,能
成为一家之言,并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 4)两汉皇帝
会召集一些著名学者对儒学进行讨论,借此达到统一经学的目的。
罢黜百 家之后,通过太学,以学校的方式,经学教育逐步开始走
向正轨,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让整个社会学习 儒家经典的社会风气,
推动儒学繁荣昌盛的发展,并引领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
20.国子监
隋唐以前中央政府没有专门主管教育的机构和官员,为了满足教
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 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隋朝隋文帝设立了国
子寺,内设国子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国子寺和国子祭酒的 设立是

9


我国中央政府首次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 标志着教育发展成为
独立的教育部门的时代,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重大的意义。隋炀帝时
又改称 国子监,名称一致沿用到清朝。唐代国子监统辖下属的名学校,
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加强,主要管理六学 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
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以经学教育为主题的学校发展形
成高潮。
21.科举制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采用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以
考试为主,举荐为辅。科举制是 隋朝重大的创造,进士科的设置标志
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经宋元明清各代的发展更加完善,清末190 5
年废除,共存在了1300年,对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举制产生前期,刺激学校教 育的发展,为国家选拔有才能的人
为官,形成了整个社会热爱学习的风气,但由于宋以后,各朝各代偏< br>重科举而忽视兴学,导致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的弊端显露无疑,
各种消极作用显现出来。科 举制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重大作用,至今,
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价值显著。
22.颜氏家训
我国南梁时期的教育教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写出了我
国封建社会第一本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训诫
其子孙。这部著作不仅可以是我 们了解颜之推教育思想的依据,同时,
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封建士族教育腐败的漫画。这本书的主要教 育

10


内容是儿童教育,比如说提出了及早施教、言辞相 济、均爱原则、重
视语言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等教育思想。
23.苏湖教法
也叫分斋教学,是北宋时期苏瑗在主持湖州州学的时候所创立的
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被用于 太学。胡媛在苏湖州学期间,
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出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其内容是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
的制度。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 经义,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
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科学,以造就在 某
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在胡媛的苏湖教法中,学习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它学科 ,创立了分
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胡媛
创立的分斋教学 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社会的实
际需要,把一些实用的科目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 得了与儒家经
学同等的地位。
24.三舍法
是“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 简称,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
对太学的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依次递升的等级制度。初入太学者经入舍考试进步外舍肄业,成为外
舍生,外舍生、内舍生又经升舍 考试分别进入内舍肄业和上舍肄业,
成为内舍生和上舍生,根据上舍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决定授官
或者参加殿试、礼部试。

11


“三舍法”是太 学内部严格建立起来的严格升舍考试制度。(1)对学
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他们的平时行艺与考试 成绩相结合,学行
水平的高低与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提 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制结合起来,融
养士与取士于太学。(3)提高了太学的地 位。“三舍法”是我国古代
太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
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25.积分法
是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积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来
升学的方法。它始于宋代太学,到元朝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 br>改方法。其基本方法是:每月考试一次,根据成绩来积分,积到一定
分数可以升级,不合格者继续 学习,成绩优异者,只要达到计分标准,
也可以不受学业年限的制约。“积分法”与“升斋等级法”相联 系,
根据学生的积分和品行依次升舍,由于积分法汇总于学生的平时成
绩,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 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26.监生历事
亦被称为“历练政事”或“实习历事”,是明朝 国子监监生实习制
度。历事是指到监外历练政事,规定国子监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
拨到政府 各部门“先习吏事”。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并有考
核办法。明朝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 了弥补明初官吏之不足,
然而监生历事可以较广泛的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
他 们的成长。监生历事是中国古代大学里最早的实习制度,是学习培

12

< p>
养人才与业务部分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
才素质。不过此制实行 到后来,监生增多,历事冗滥,已徒具形式,
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27.六等黜陟(zhì)法
是清朝实施的一种地方官学员定等级考试制度,有相应的 奖惩措
施,即六等黜陟法。学生按考试的成绩被分为六等,一等补廪(lǐn)
膳生,二等补增 广生,三等无奖无责,四等责罚,五等降级,六等除
名。六等黜陟法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其等级不是固 定的,而是根据
成绩来升降,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提高 学校的教育质量。该制度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
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 的一个重要创新。
28.社学
创办于元朝,设在农村地区,以5-18的农家子弟为 教育对象的初
等教育形式,并带有某种强制性。明代继承和发展了社学,使社学制
度更趋完善, 普遍设立,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
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清代各省的州县都设立“社学 ”,普及面更广,
社学对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元朝在教育组
织形式上 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三校生是什么意思-山东交通学院分数线


团队队名-杏坛学院


青龙峡风景区-学雷锋


2014高考分数查询-采购工作流程


飞行员的条件-8月思想汇报


河北省理科状元-专业线


有趣的物理实验-井底之蛙的寓意


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015-民族团结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