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与教育理解

巡山小妖精
619次浏览
2020年08月06日 10: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贵州财经学院商务学院-工程竣工报告


人性善恶与教育理解——《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1
推荐
教育学理解涉及到什么对孩子才是最好的;换句话说,它又是规 范性的,
它是指向“善”的思想——对孩子的“善”的思想。
——【加】马克斯·范梅南

做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应尽的职责,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善”
的思想更是我 们追寻的理想。而应对这一职责与理想的就是我们对自己所教
的每一个学生的关爱与帮助。这是一份美好 的结果,但是过程却又是漫长而
艰辛的。古人虽说过“投桃报李”,但是这在现实之中,却往往难以恒定 地
发生。
我想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些问题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学生,
我 们往往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是收效却不大。尽管效果不大,但是有时毕竟
又是有一些效果的,可惜这些效 果能够起作用的时候却是我们难以看到的。
感到自己工作的无力,以后大多数时候又都是听之任之了。于 是,常常在思
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让学生去做一些更符合“善”的、对自己或他人更
有益的 事情时,他们却常露出莫明其妙的表情。
难道让人向“善”,有什么不对的吗?虽然我也很清楚处于高 中阶段的
学生他们对于社会上的阴暗面已经有了更多地了解与接触,甚至有一些已经
成为了他们 生活的“潜规则”,但是十几年的道德教育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吗?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够向“善”,而有 些学生却又在“避善”呢?
就在这个问题困扰着我时,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走进了我的视野。在这本书的第五章中提到:
“在某些宗教团体的观 点里,人的本性一直从根本上被看做是邪恶的。因此,
他们用很多的努力从‘生来就有罪’的年轻人身上 将‘魔’驱除出去。相反
的是,更为现代的观点则倾向于将年轻的孩子看做是天真的、善良的、纯洁的。但是,结果呢,我们往往会忽视压抑孩子的种种可能的苦恼——对某种
坏的行为的负疚感、违反 道德感、罪孽感、悔恨感,还有恐惧、怀疑以及对
他人的否定的情感——憎恨、嫉妒、不满。”
确实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早
晨刚升起的太阳”等等,因此 我们对待学生都是从关爱与宽容的角度出发的,
认为他们的错误只不过是暂时的。而现实也告诉我们了内 心向“善”的学生
是绝大多数的,于是这又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的观点。可是事实又告诉我们并
不 能对所有的人都以同样的观点去看待。而《教学机智》一书中所提到的这
两种不同观点,不由地让我想到 了中国古代的人性善恶论。
人性善恶的两种观点,其实在中国早已有之。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孟子< /p>


与荀子的观点。《孟子〃告子上》里说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
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
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 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
目之欲,有 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
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 于暴。‛《荀子〃性恶》
性善论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
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
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 “良知”、“良能”。而这对教育的启示就是学
生的天性是善的,他们所犯的一些错误只不过是他们白璧 上的一些黑点,只
要教育告诉他们这是一些不好看的黑点,他们自己就会把它抹去。但有时如
用 性善论来说,那就是人本来就是好的,只不过有点小错误,就算没有老师
的教育自己一样可以改正的想法 ,就使得学生更加地轻视教育,以至把它看
成装点门面的东西了。
而支持性恶论的荀子则认为 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
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 也固小人。”“人之生
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他对我们的启示是人的本性是恶的,对于身体上所有的大块的黑点,要想让
它变白,就必须由后 天的教化来完成。而我们也就是做着这项工作。而这个
观点的支撑却很难让人接受,那就是我们的这些学 生天生就是带有劣根性的
(或者退一步讲在出生后渐渐被社会带坏了),于是也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的情况是发生在许多人的身上的,人性中的丑恶是很普遍的现象。而老师与学
校的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 情况,而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由此可知,性善
与性恶的观点都能对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对于那些问题 学生来讲,性恶的说
法更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巨大意义。

这样,对一部分问题学生 进行教育时,承认人性中有许多的与生俱来的
阴暗面,从性恶的角度出发,就更显出教育的巨大作用。当 然只是知道这些
是不够的。在这本书中的第121页提到:“仅仅做为对罪孽的忏悔者还是不
够 的。只有当分析性理解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形成强烈的良知、精神和勇气时,
这种理解才真正成为教育学理 解。分析性的教育学理解目的是将有害的而又
隐藏起来的情感转换成个人成长的积极力量。”
这里所说的“分析性教育学理解”,应该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从
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尤其应该注意 从学生(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
并通过分析性理解(analytic understand ing),也就是分析困惑中的良知或内
心深处困扰不安的问题并进行理解的方式。
班级中的 学生发生了打架事件,与他们的交谈中,学生认为发生了矛盾


是没有什么必要去告诉老师 或家长的。通过拳头来解决是最直接的方式,街
头的人是这么解决问题的,球场上的人也是这样的,家长 也是如此,电影、
电视里都是如此。
对此,我们应该与学生坦白地讲,这也许就是人性的丑恶 的一面。人人
都有,只不过有多有少。那么只有正视它,我们才能去理解它,分析它。“分
析性 理解能够通过识别和帮助他或她面对具体苦恼的情绪含义和意义,促使
孩子从这些黑暗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 ,通过理解与分析,通过聆听和观察,
了解一个具体的孩子对事情的感受,了解什么是必要的,能帮 助他们在道德、
审美观、社会和职业意义上变得更加完美、更加自立。因此,对于学生来讲,
要 能够正视自己所做的错误的事情,并努力地去改正时,我们的教育才具有
更重要的意义。而做为教育者, 在这里最主要的是分析既然产生了错误,那
就要勇于面对,毕竟如果人人都生存在一个丑恶的环境之中, 那最终的结局
就是自我的毁灭。
在分析中我们可以告知学生错误是有,但那是外界强加的,这 样就可以
适当地减少他们的“负疚感、违反道德感、罪孽感、悔恨感”,引导他们将
眼光看到未 来。在解除了与学生沟通的第一层障碍以后,再通过对事件的分
析性理解,使他们真正明白在自己的这些 错误行为中所隐含的深层含义。可
能是不被人关注,可能是内心自卑,可能是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无法得到 解
决„„这样,教育的难度就降低了,教育的深入性增加了,对学生能够产生
的影响也就会更深 远。

教育学理解不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理解形式,必须要转换成实际的行
动。而 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努力接近学生的内心,教育的作用才会越来越被
师生所接受。

呼唤作文-英语四级报名入口


广东教育考试院网站-大学生学期总结


关于光棍节的句子-师带徒工作总结


吉林农业大学吧-防震小知识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大全-飞机维修专业


糖尿病日-新的一年祝福语


免费申请-国庆节放假几天


张掖医专-陋室铭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