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快乐的暑假-支行行长竞聘报告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
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
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
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
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
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
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
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
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
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
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
1.精
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
真言论》)。精包括先
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
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
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
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
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生殖之精又称为
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及脏
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
医随笔·气血
精神论》)。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
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
《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
,多是液态的
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
br>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
长、发育
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二、精的生成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
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
之壮”(《景岳全书·脾胃》)。从精的
来源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一)先天之精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
阴受,若地资生。
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颅囟经
》)。
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合而形始成,此
形即精,精即形也”
(《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
自身之精,
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胎成之后,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
br>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幼幼集成》)。胚胎形成之后,在女子胞中,直至胎
儿发
育成熟,全赖气血育养。胞中气血为母体摄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因此,先天之精,
实际上包括原始生命
物质,以及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秘藏于肾。
(二)后天之精
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妇人乳汁冲任气血所
化’’(《景岳
全书·妇人规下》)。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
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
。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
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幼幼集成》
):“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
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
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脾胃为人
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
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
也”(《存存斋医话稿》)。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
,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
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i,肾者主水,受五
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
肾,非精生于肾也。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出,须补脾胃化源”(
《程杏轩医案》)。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体之精主要
藏于肾中,
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景岳全书·脾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借以保
持人体之精气充盈。
三、精的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生理功能如下。
(一)繁衍生殖
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
作用。这种具有
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
下。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
后代:
俟至老年,精气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则丧失了生殖繁衍能力。由此可见,精
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
,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故补
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
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二)生长发育
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
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之后,犹赖月
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精气由盛而
衰的变化,人则从幼年而青年而壮
年而步入老年,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这是临床上补肾以
治疗五软五迟等牛
—长发育障碍和防治早衰的理论依据。
(三)生髓化血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
精盈髓充则
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
从补肾益髓人手。“肾生骨
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养。肾精充
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因得髓之滋养
而坚固有力,运动轻捷。齿为骨之余,牙齿亦赖肾精
生髓而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
有光泽。
精生髓,髓可化血,“人之初生,必从精始……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
多,
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临床上
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可以治疗血虚证。
(四)濡润脏腑
人以水谷
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
输市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
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剩
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
,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肾者,主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
王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
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怡堂散记》)
:中医有“久病必
穷肾”之说,故疾病末期常补益肾之阴精以治。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第二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
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
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
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
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
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
br>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气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
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
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
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
命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
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
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一)气的哲学含义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
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和形及其相
互转
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
作
用。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
阐述了人体
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二)气的医学含义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
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最基本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除
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
的。在这些物质中,“精、
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所以说,气
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气是构成人体的
最基本物质:关于人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
地自然的产物。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
,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场所和与人关系
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善言人者,求之于气交……
”,“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
之中,人之居也”(《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交是人生活的场
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
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在这里,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别
,既有天之
六气的影响,又有地之五行生克的作用。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地点、环境之中。
<
br>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天地形气阴
阳相感的产物
,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
法成”,“天地合气,命之
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但是,人能应四时而知万物,有
高度发展的意识和思维,又是万物中
最宝贵的,所以说:“天地覆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气是一种至精至微
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人和自
然万物一样,也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因此,气
也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
质。
精(精气)是生命的基础。在中医学中,精气(精
)的医学含义,则泛指天地阴阳五
行之气内化于人体之中而形成的,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
物质,包括先天之
精和后天之精。在论述生命的形成时,精气则特指生殖之精和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是
人
体生命的基础。中医学在强调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承认生命物质性的同时,又进
一步
指出生命是由精气直接形成的。故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两神相搏,
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
搏谓之神”(《灵枢·
本神》)。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相
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转化为胚
胎自身之精,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
新的生命活动——“神”就开始
了。“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榍……以母为基,
以父为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
·天年》)。这种“母基”、“父榍”的说法,简
明而形象地说明了人的生命是由精气形成的,由胚胎而
逐渐发育成形体。其具体过程为“人
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皮肤坚而毛发长,谷
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
已成,神气
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男女生殖之精称为天癸,天癸既充,精气
溢泻,月事以时下,男女相合,两精和畅,阴阳交媾,胎孕乃成。父母之精合而成形,由
胚胎而
形成躯体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五脏六腑。随着人身形体的形
成,新的生命活动也就
开始了,人的生命机能亦随之产生了。
2.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作用是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的生命
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
存。生命活动是
物质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o:“天食人以
五
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人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
胃,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气
与味(味由气化
生,味亦是气),即空气、水、食物经口鼻进人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气化
过程转化为机体各部分的生命
物质(五脏六腑之精气)和生命机能。人体一方面依靠生命
机能不断地摄取自然物质并使之转变为机体的
组成部分,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
方面在发挥生命机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消耗自己,产生废物
,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
出体外。故曰:“鼻受天之气,口受地之味。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
为三。由是化
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景景室医稿杂存》)。总之,人体通
过
五脏六腑呼吸清气,受纳水谷,将其变为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气血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
由经
脉而运送至全身。
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和水液则通过汗、尿、便而排出体外。这
一过程就是形气转化的气
化作用过程,既有有形物质向气的转化,如饮食经脾胃的腐熟运化而为水谷精微
,化为营
卫之气;又有气向有形物质的转化,如营气在心肺的作用下化而为血液。形气相互转化的
气化过程,包括了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
精神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
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中医学认为人
的感觉、思维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所产生的一种气
的活动。“五脏者,所以藏
精神魂魄者也”(《灵枢·卫气》),“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
忧、恐”(《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感觉也是一种精神现象,形体感官和充盛的精气是产生视、听、
嗅、味等
感觉的物质基础。故曰:“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脏腑
病形》)
。
由精气而构成人的形体,由形体而产生人的生命机能——神,神是人身形体的机能和
功用。
由此可见,五脏精气是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按气—
—形——神的逻辑结构,论述了物质与运动、机体与功能和肉体与精神
的关系,即形体物质与生命机能之
间的关系,也就是形神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气具有永恒运动的属性,故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
动变化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气到形,由形到气,即形气转化的循环往复的无穷
过程。
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父母之精相合构成人的形体,精为生命物质——气的一种,“精乃
气之子”(《脾胃论·省言箴》),气化为精。“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实
即气为身之本。身即形体,气化为形,形以气充,气为形体之本,形为生命之根。“吾之所
赖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景岳全书·治形论》)。天地是大生化之宇,人体为小生化之
器。人的生 命赖形体而存在,若形体散解,则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故曰:·“器者生化之
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 矣”(《素问·六微旨大论》)。气始终处于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之
中,人体则是一个不断发生气化作用 的机体,这种气化作用表现为人的生命机能。生命机
能来源于人的形体,形体又赖天地自然的物质而生存 ,所以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
是天地之间的一种自然现象。中医学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和生理机能统称为神。就人的机体与生命功能而言,神则是对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和 生理机
能(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称谓。形与神俱,生命物质存在于机体之内,人的机体则
显露出生命功能。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
能活动,也是生 命物质的产物,也是气的气化作用的表现。如是神根于形,形根于气,即
机能源于形体,形体源于生命物 质——气。中医学从形神关系方面进一步论证了气是人体
生命的本原的基本观点。
人 是自然界的产物,禀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之法而成。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内化于人
体,构成了人体生理之 气。生理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
是人体生命的活动规律。人与天地相应 ,人体与自然界不仅共同受阴阳五行之气运动规律
的制约,而且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也是相通应的。天地 之气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亦有阴
阳之分,故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之气和自然之气 的运动变化服从
统一的规律,“人之常数”亦即“天之常数”(《素问·血气形志》),“天地之大纪, 人神之
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综上所述,气是真实存
在而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负载着生
命现象。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惟气以形
成,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生,气
散则死”(《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所以说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最基本物质。
诚然,中医学在论述人体的生命
活动时,气这个概念常常同时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
能两种含义,但并不是认为除物质性的气之外,还存
在一种非物质的纯功能之气。因为气
是极为微细的物质,其形态之小,目力难以视及,至多能觉察其混沌
的云雾状态(如水汽
等)。只有通过它的运动,才能表现出气的存在。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素问·气
交变大论》)。人体任何生理功能都必须以一定方式存在的物质作基础,都不能脱离一定的<
br>物质结构。人体生命物质的气是通过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
人体脏腑
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生命物质的气的功能表现。由于中医学把人体当作一个运动
着的行为过程来把握,主
要是从功能方面来揭示脏腑经络的本质,通过生理功能和病理现
象来感知生命物质的存在。因此,中医学
中的气不仅有生命物质的含义,而且常常有功能
的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学的气可以既表物质又表功
能。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气为动静之主”(《医学六要》)。结构是基础,功能是表现
。
因此,在中医学中,气是物质与运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其基本含义,在宇宙,则
为构
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在人体,则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从
哲学高度回答天地万物的本原时,则精、精气与气同义。从医学科学角度探
讨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时,则
精、精气与气虽有联系,同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但其含义不尽相同。气与精、精
气相比较而言,气是无形可征的(指气以散
的运动形式存在时),肉跟所不能见的极微小的物质颗粒。言
气必影于物,只有通过生命运
动现象,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才能把握气的存在及其运动
变化。而精、精气则是有形的,
多呈液态,是肉眼可及的极微细的精微物质。也可以认为,精、精气是气
以聚而成形,以
运动形式存在的一种形态。气属阳,主动,贵运行有序而不乱;精、精气属阴,主静,贵
宁谧秘藏而不妄泄。
二、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
“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
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
,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
化之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
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
身之气。
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
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
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一)气的来源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其来源有二。
1
.先天之精气: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禀受于父母,故称之为先天
之精。“生之来谓之
精”(《灵枢·本神》)。人始生,先成精,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这种先
天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
质。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榍,父母之精气相合,形
成了胎。所谓“方其始生,赖母以为之基,坤
道成物也;赖父以为之栀,阳气以为扞卫也”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和形
体的物质基础,精化为气,先天之
精化为后天之气,形成有生命的机体,所以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
组成部分。
2.后天之精气:后天之精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
界的清气。因为这类
精气是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后天之精。气由精化,后天之精化而为后天之
气。
呼吸之清气:通过人体本能的呼吸运动所吸人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又称清气、天气、呼
吸
之气。“喉主天气”(《素问·太阴阳明论》),“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体赖
呼吸运动,使体内的气体在肺内不断交换,实行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故
曰:“天食人以五气,
五气人鼻,由喉而藏于心肺,以达五脏”(《类经·气味类》)。
水谷之精气,又称谷气、水
谷精微,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
素。胃为水谷之海,人摄取饮食物之后,经过
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
分化生为能被人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滋养脏腑,
化生气血,成为人体生命活
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脾胃论·脾胃虚传变论
》),“人以水谷
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如初生婴儿,一日不食则饥,七
日不食
则肠胃枯竭而死,可见人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人胃,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生气
血,而人资之以为生。
人自有生以后,无非天地之为用。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非呼吸,
无以行脏腑之
气。所以说:“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
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医旨绪余·原呼吸》)。
(二)生成过程
人体的气,从其本源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
气三者相结合而
成的。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
为密切。
1.肺为气之主:肺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
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
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保证了自然界的
清气源源不
断地进人体内,参与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
要生成宗气。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
肺,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
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形成人体的宗气。
“夫合先后(指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作者注)而言
,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通
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
论》)。
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
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肺司呼吸,“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
消
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类经图翼·经络》)。宗气赖肺呼吸清气而生,待其生成之后,
则积于胸中
,走息道而行呼吸。肺通过呼吸,排出浊气,摄取清气,生成宗气,以参与一
身之气的生成。呼吸微徐,
气度以行,“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
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灵枢·五十
营》)。
呼吸精气,则能寿蔽天地。肺借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为一身之气提供物质基础,赖
化生宗气进而化生一身之气。肺之呼吸是气的生成的根本保证,故曰“诸气皆生于肺”,“肺
主
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肺为呼吸橐箭,虚如蜂窠,吸之则
满,呼之则虚
,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
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
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人的气化
作用的机体。“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
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读医随笔·
升降出入论》)。而肺则集升降出入于一
身,呼则升且出,吸则降且人。“肺之一呼吸,以行脏腑之气”
(《医易一理》),从而维持全
身气机的动态平衡。故曰:“气……周流一身,循环无端
,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总统于
肺气”(《金匮钩玄·附录》)。总之,肺脏通过呼吸运动,吐故纳新
,吸清呼浊,化生宗气,
进而生成一身之气,并总统一身之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气之生生不
息。故有
“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肺为气之主”(《医述》引《仁斋直
指
方》)之说。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
气。脾升胃降,纳
运相得,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再由
肺
通过经脉而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胃为后天之
本,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尤为重要。“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
胃也”(《脾胃论
·脾胃虚实传变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
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
”(《明医杂着》)。脾升胃降,纳运相得,才能将饮食化生为水
谷精气。因为人在出生之后,依赖食物
的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而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
养物质又依赖于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饮食人胃,经
过胃之受纳和腐熟,进行初步消化,
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靠脾的磨谷消食作用,将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
——水谷之精气,并
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由肺注人心脉,通过经脉布散到全
身,
以营养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李中梓说:“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
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
此身,必资谷气
。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也。
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
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脾为五脏之轴,胃为六腑
之首,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脾胃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不仅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
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又能滋养
先天之精气。
3.肾为生气之源:肾
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肾的精气为生命之根,生身之本。肾所藏之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
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
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
灌溉五脏六腑。实际上,先天之
精和后天之精在肾脏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曰:“先天之气在肾,是父
母之所赋;后天之
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
神
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
天人
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
化化而不穷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可见,肾精的盛衰,除先天条件外,和后
天之精的充盛与否也有密切关系
。肾脏对精气,一方面不断地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供
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所以说:“肾者,主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是精藏于肾而又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藏而司其输泄
,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
精相续不绝”(《医述》引《怡堂散记》)。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充盛,不仅
给全身之气的生
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还能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使五脏六腑有所禀受而气不绝。所以
说:“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
气之
原”(《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总之,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
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
胃、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故临证所谓补气,主要是补脾
肺两脏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