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规珍藏版带注释
团结合作-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父母规》
开篇诵
天大地大,父母恩大。山好水好,儿女孝好。
千教万教.莫过家教。身为父母,责任重大。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上孝长辈,下爱儿女。
长幼互敬爱,合家欢乐。家和万事兴,天下太平。
第一篇:父母重
父母重
父母者,大人称,为父母,责任重。
子不教,父母过,教不严,父母惰。
【解释】父母,是“大人”的称号,首先代表的是责任,其次代表的是拥有一定权力的人。在传统中,一
般称呼为官
者和父母为“大人”。大人,是指能够承担责任并且能够理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为
使之责任能够更好的完成,
同时赋予其一定权力的人。对父母而言,就是父母对孩子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同时也拥有对孩子的监护权。
【解释】父母对孩子,生了就要养,养了就要教,生而不养,养而不教
,就是父母的过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如果教不严,放松、懈
怠、不认真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父母的过错。
关乎子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及迁。
生之根,命之脉,父母造,一生带。
【解释】
人在初生的时候,心性是充满了爱、光明与良知的,在成长的过错中,其人性也是向善的,每个人都想做一
个好人,不是吗?但是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也会很容易受到恶性的污染而变坏。
【解释】父
母不光在生育了孩子的身体,还影响了孩子的心智与性情,因此,一个人生命的根脉,都是父母创造的,
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关乎家
子女者,亲有别,善恶缘,父母结。
结恶缘,一家苦,结善缘,全家福。
【解释】
人的一生中,有三种最亲密的关系,第一是和自己的父母,第二是和自己的伴侣,第三是和自己的子女。子
女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人之一,父母和子女之间是非常大的缘分,但是缘分有善缘也有恶缘。如果父母能够认识到
自己
和子女的差异,尊重孩子、慈爱孩子,孩子自然尊敬、孝敬父母,二者的关系处理好了,那就是善缘
。反之,如果彼
此关系处理不好,那就是恶缘。而这个关系处理的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父母,所以自古都
说“父慈子孝”,没有说“子
孝父慈”。
【解释】如果家人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天天吵、日日
闹,大家每天都不开心,甚至反目成仇,那就是恶缘,一家人都
痛苦。如果家人间关系处理好了,互相尊
重,互相关爱,家庭和睦,这就是结善缘,全家都是幸福的。
关乎国:
小家国,大国家,小家安,大国定。
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
【解释】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每个家庭细胞都安定了,整个国家、社
会才会安定。
【解释】一个家庭如何才能安定呢?取决于家庭中的最重要的两个人:父母。《易经》
中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
谓也”,《论语》中说:“父父子子”,说的是父母要有个父母的样子,
子女就会有个子女的样子,说的就是上位者(父
母)对下位者(子女)的影响。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反之就是“上梁正,则下梁正”,说的也是“父母修,子
女正”这个道理。父母做好了,子女自然就
跟着好了,父母和子女都好了,那整个家就好了,每个家都好了,天下自
然就安定和谐了。
第二篇:父母责
生其身
健康身,第一先,妊娠期,保护安。
寝不侧,坐不边,立不斜,险不沾。
勿染疾,勿疲倦,勿恼怒,勿怨烦。
存正心,起正念,听正语,言正言。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
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
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
之间和顺相处。
【解释】怀孕期间,睡觉的时候不能躺在床边上,以免掉落。坐的时候不能坐在侧边上
,以免滑落。站立的时候,不
能歪斜着身体,危险之地、危险之物,不能去接触,比如近水火处、高处、
马路等地,KTV、棋牌室等地,以及毒品、
烟酒等都是危险之物,不能沾染。
【解释】怀孕
期间,睡觉的时候不能躺在床边上,以免掉落。坐的时候不能坐在侧边上,以免滑落。站立的时候,不
能
歪斜着身体,危险之地、危险之物,不能去接触,比如近水火处、高处、马路等地,KTV、棋牌室等地,以及毒
品、
烟酒等都是危险之物,不能沾染。
【解释】怀孕期间,要注意保护尽量不要生病,也不要
过于劳作产生疲倦,心态要调节好,不能生气发怒,也不能怨
恨、烦恼,这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的影响。
【解释】怀孕期间,要存正心,起正念,保持乐观的心态,听正面的话,说正面的话,避免接触恶言恶语
。
爱其心
人世间 爱最珍 爱之源 父母亲
真爱者 用心陪 赏其优
无怨悔
【解释】一个人,身体的成长需要食物的滋养,心灵的成长则需要爱的滋养,人在解决了基本的
温饱以后,最重要的
就是心灵的成长,因此,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爱,而爱的源头就是父母双亲。
【解释】真正的爱,首先是愿意陪伴,并且用心陪伴;其次是能够欣赏到对方的优点,并且能够包容他的缺点;
第三
是无条件的爱,对自己的付出无怨也无悔。如果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就不是真正的爱。
传其德
厚德者 能载物 明德者 能开悟
有德者 必有得 无求得 乃真德
五堂德 恒恒德 仁义礼 智信也
三达德 明明德 智仁勇 最为绝
【解释】《易
经》中说:“厚德载物”,有德,方能载物,财色、权力、名利等都是“物”。没有德行的人是承载不了的。《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人的光明自性,良知自性,
能够“明德”
者,就是充满了爱、光明、良知的开悟者。
【解释】厚德者,自然能够载物,有
德之人,必然有所得。而真正的德,则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去想我做了这些事
会有多少德,而是以不求
所得,不求回报的心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德啊。
【解释】五常德,是儒家提倡的五种恒常不变的德,即仁义礼智信。
【解释】三达德,是《中
庸》中提出的“智、仁、勇”三达德,即智慧+慈悲+勇气,这真是最绝妙的一个能量组合啊。
教其礼
不学礼 无以立 能知书 方达礼
礼之道 和为贵 礼之用
敬为最
【解释】《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是指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知书达礼,一个人能够好
好读书,学习了悟经典中的道理,就自然会达礼。为人父母,要培养孩子好好读
书,好好做人,孩子才能在社会上得
以立足啊。
【解释】礼,不光指礼貌礼节,还有礼法,最
大的礼就是法。礼之道,除了“礼”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礼”的内涵:
和。所有的礼都在追求一个“和
”字,一个人能够做到“和”,就是最大的礼。在礼的应用中,保持尊敬的态度是最重
要的,如果只是表
现形式上有礼,而内在不和气,不尊敬,就是最大的失礼。
养其志
有志者
必有义 有义者 必有气
孟夫子 养浩然 缘何故 志义全
【解释】一个有志向的人,必然
是一个有义的人,一个有义的人,必然是一个充满正气的人。所谓“志气”、“义气”,
有志、有义才有
气。气,就是精气神的那个气,是一个人的能量所在。
【解释】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为什么
?因为他志义双全。所以为人父母,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志与义,孩子自
然会充满正气,充满能量。
护其智
人之智 与生具 能自觉 能自悟
揠苗助 徒且误 定静虑
智慧足
【解释】人的智慧、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能够自我觉察、觉知,能够自己领悟、学习。
【解释】揠苗助长,大家都知道是错误的。而今天,父母过早的用各种方式所谓“开发智力”,那不就是
揠苗助长吗?
揠苗助长,一定是徒劳的,而且会耽误小苗苗,也就是孩子的成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
启孩子的智慧呢?其实,
孩子的智慧是不需要开启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具足的,只要保护好这个与生具足
的智慧就可以了。那么,如何护其智
呢?《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能够有“定、静、
虑”的功夫,自然就会具备充足的智慧。
第三篇:父母戒
勿失教
一年计 在于春
一生计 在年少
幼一染 长十效 蒙养正 圣功道
小树苗 易扶正 养习惯 修毛病
及长大 正则难 长欲教 子厌烦
【解释】一年的收成,关键在于春季的播种基础,一生的成
长,关键在于年少时的培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
老,就是这个道理。还真是,你看,一个人,在
三岁的时候性情基本就定了,七岁的时候,他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
也基本定型了,这会影响他的一生。
【解释】小时候的一点沾染,长大以后都是十倍的效应,《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说的就
是在童蒙时代培
养孩子纯正的品性,这是培养圣贤的教育之道啊。
【解释】小孩子就像一棵小
树苗,很容易扶正。如何扶正呢?第一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第二,如果小孩子有什么不好
的毛病,不端正
的思想和行为,及时给与纠正就可以了。
【解释】孩子小的时候,是比较容易被纠正的,等长大以后,
习性、习惯等相对比较固定的时候,就很难被纠正了,
那时候家长再想要教育孩子,孩子也会厌烦的。
勿专制
有专制 有反造 或离经 或叛道
以己念 强加告 生其命
夺其好
民主风 新家道 父子亲 不专教
天之道 万物耀 爱他是 非我要
【解
释】哪里有专制,哪里就会有反抗。家庭中如果父母过于专制,孩子就会叛逆,好赖话都听不进去了,甚至离经<
br>叛道,走上歪路。
【解释】父母用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就像是把自己的电脑程序,强制性
的给孩子装上,让孩子失去自我,完全
按照父母的程序运行他的生命,这就是虽然父母生了孩子的命,但
却剥夺了孩子的爱好,剥夺了孩子活出自我的权利。
这真是心灵入侵啊。
【解释】从一百多年
前开始的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打破了封建专制,建立了民主国家,民主的风气,已经成为
一种新的
家道文化,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是多讲亲情,而不能专权专制。
【解释】就像每一个
树叶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手纹也都不一样,上天之道,是使万物都能够光耀他的生命,所以,
为人父母
,应该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要的样子。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上天之道的遵循。
勿伤尊
子可爱 不可辱 伤其尊 难弥补
苟伤尊 怨恨怒 加以时
亲情无
情绪起 要处理 勿转迁 伤孩子
怨恼烦 代相传 今到我 誓愿断
【解释】孩子要多爱他,而不能侮辱他,尤其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伤害的自尊,是很难弥补的。
【解释】父母如果伤害的孩子的心灵,孩子就会怨恨父母,内心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这样的状态时间久
了,就会伤
害亲情,甚至导致亲情全无。
【解释】在生活中,谁都会有烦恼,有情绪,但是作
为大人,有了情绪要学会处理,不能转迁给孩子,伤害孩子的心
灵啊。
【解释】怨恨、恼怒、
烦恼,这些负面情绪、负能量,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染,今天到我这里,我能
够有幸明白
了这些道理,我发誓要将它们断掉,绝不再传给下一代。
勿宠溺
宠与溺 造安逸
安其生 丧其力
宠与哄 患无穷 增自我 任性重
【解释】宠溺孩子,给孩子创造安逸的生
活,看起来是在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因为安逸的生活,会让孩子失去
自我成长锻炼的机会,长大以
后缺少生活能力、创造能力。
【解释】宠哄孩子,会助长孩子的自我,任性,如果从小养成自我、任性
的习惯,长大后还会按照这样的模式生活,
真的是后患无穷啊。
勿比他
以子短 比人长 信心亡 无能量
以子长 外张扬 增傲慢 难成长
【解释】父母
不要拿孩子去和别人比较。用孩子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会让孩子失去信心,缺少能量。
【解释】用孩子的长处,四处张扬、炫耀,则会增加孩子的傲慢心,这样孩子就很难继续成长。
勿唠叨
往不咎 来不忧 当下事 当下究
往复言 生厌烦 不接收 且逆反
【解释】我们常说“既往不咎”,对过去的事不要总是提起
来,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也不要去担忧。就事论事,
就当下的事论当下的事,专心把当下的事解决
好就可以了。
【解释】一件事情,如果不断反复的去说,就会招致厌烦,对方不但不会接收你的信息,
而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所
以,父母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不能唠叨。那说明是唠叨呢?“唠”,是口
字边上一个“劳”,代表是不断的重复。“叨”,
口字边上一把“刀”,代表的是对方不爱听的话。所以
,一句对方不爱听的话,重复的说,就是“唠叨”。其实,即使
是对方爱听的话,说多了人家也不会喜欢
,一句话,说一遍是爱语,说两遍是叮咛,说三遍就啰嗦了,说四遍就成唠
叨了。
第四篇:父母道
孝亲道
男女正 天地义 夫妇别 乾坤理
上孝亲
下爱子 友与悌 和睦矣
【解释】《易经》中说:“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男女,即夫妇二人,是
阴阳之道,是家庭中的两个核心支柱,缺一
不可,因此夫妇二人摆正各自的定位是天地间最大的事情。夫
妇有别,出自传统“五伦关系”,而且夫妇关系是五伦关
系之始,说的是男人和女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
心理上都有巨大的差别,应该按照这个自然差别区分定位,这是天地
之间的道理。
【解释】夫妇二人,对长辈,要孝敬,对晚辈,要慈爱,对兄弟姐妹,要互相友爱,这样家庭就会和睦。
爱子道
父爱山 爱而俨 母爱水 爱而慈
俨与慈 山水映 爱圆满
子女幸
【解释】父亲身正示范,以身作则,他的爱,就像山一样,巍峨俨然,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
对他尊重而敬畏。母
亲温和包容,协调关系,她的爱,就像水一样,慈祥滋润,是孩子心灵的依靠,孩子
与母亲亲密无间。
【解释】父亲和母亲的爱,令孩子对父母双亲既尊重敬畏,又亲密无间,就像山水相
映一样,这就是圆满的爱,这就
是儿女的幸福啊。
教子道
定家规 立家训 授家业 重家教
修家谱 树家风 传家德
行家道
言是传 身是教 上之行 下必效
教之本 慈与孝 代代传 家之道
【解
释】制定家规,这是依法治家;订立并传承家训,强调为人处世的原则,这是以德治家;传授家业,或者支持孩<
br>子创立事业,这是事业治家;注重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这是教育治家。
【解释】修订家谱,这
是以史治家;树立良好的家风,这是无为而治;传扬家德,祖德流芳,这是以德治家;全家人
都一起落实
家规、家训、家业、家风、家德,这就是行家道,以道治家。
【解释】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模仿,
因此,孩子不是听父母怎么说,而是看父母怎么做。因此,我们讲上行下效。
所以,父母以身作则才是真
正的教育,而语言,只是传达一些信息而已,这就是言传身教的道理啊。
【解释】家庭教育的根本,
是对孝道与慈道的传承,能够将孝慈之道一代代的传承下去,这就是家族兴旺、家业长青
的道啊。
沟通道
子女呼 及时应 子女声 要倾听
子女问 耐心答 呼子女
音声恰
【解释】子女呼唤父母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的回应;子女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心声,父母要耐心的倾听。
【解释】子女有什么疑问向父母提出,父母要耐心的解答,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
,既解决了
孩子的困惑也增加了父母的知识,而且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也增加了亲子感情。父母呼唤子
女的时候,要用恰当的
语调,不能随便对孩子使用命令、呵斥的语气。如果孩子没有犯什么过错,父母应
该温和的和孩子说话。
威严道
威于信 子女敬 严于律 子女听
尚道德 明法令 耻且格 家风正
【解释】父母的威,来自父母的信。信,首先是父母对自己
的信,即对孩子要求的,自己先要做到,如果自己做不到
还去要求孩子,孩子就不会听从,父母的威也树
立不起来;其次,是对孩子要守信,承诺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这样
孩子才会听父母的话,如果对孩子的
奖励或惩罚说了但做不到,孩子就不会信父母的话了,父母的威自然也树立不起
来了。
父母的严,来自“律”,律,就是纪律、法律、规矩。家里要明确行为规范标准,如有违反,就要受到响
应的处罚。当
“家律”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孩子就会心存敬畏而听从。家里如果没有明确的规矩、家律
,父母只是靠脾气、呵斥
去管教孩子,孩子是不会真正敬畏、听从父母的。
【解释】如果一个
家庭能够首先崇尚道德,并且使家人明确并遵守家规国法,这就是以德治家和依法治家相结合,家
人自然
都会知道羞耻,并且自觉自律,这样就是一个良正的家风。
家业道
治业勤 持家俭 物资足
家人安
诗书继 继世长 忠厚传 传家远
知善恶 良知显 为善业 余庆满
存善心 言善言 行善事 厚德然
【解释】工作上要勤奋,生活中要节俭,保持家庭中的物用充足并且有一定的积蓄,这样家人都会安心。
【解释】喜欢诗书、爱好学习的家庭,忠于人事、宅心仁厚的家庭,才会有长久的发展。
【解
释】一个人能够知道什么是善恶,这就是良知的显现了,能够为善去恶,就是在不断的积善了,《易经》中说:“
积
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为善、积善的家庭一定是余庆满满的。
【解释】一个人,一个家庭
,如果能够常存善心,多说好话,多做善事,德自然就会越积越厚,厚德载物。
第五篇:教子观
孝尊观
仁者人 亲亲仁 不孝亲 何为人
德者得 师师德 不尊师 何以得
真孝亲 不色难 祖宗德 流芳远
真尊师 敬爱然 圣贤智 代代传
【解释】《中
庸》里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有仁爱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仁爱,首先要将爱父母亲放
在第一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双亲都不爱,怎么能说是真正的人呢。
【解释】有德才能有得,
有收获。而尊重老师是最基本的德,只有尊重老师,才能真正从老师那里学习到知识和本领。
如果一个人
连老师都不尊重,又如何能学到知识与本领,没有知识和本领,又如何能得呢?
【解释】真正的孝,不
是给父母衣食供养而已,而是能够在父母前面保持和颜悦色,并且将祖德传承。所以,不但在
生活上奉养
父母,并且能够亲爱父母,保持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的孝。能够将祖德传承,祖德流芳,这才是最大的
孝啊。
【解释】真的尊重老师,第一是要对老师恭敬,爱老师;第二是能够将老师的智慧传承下去。而
最大的老师,就是中
华民族的历代圣贤,能够把圣贤智慧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真正的尊师重道啊。
学习观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礼乐射 御书数 全面培
重点育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真学者 笃行之 知行一 是真知
【解
释】玉好,还需要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否则就不会“成器”,人虽然有智慧,还需要学习,才能懂道理,有创造
,
否则也不会“成器”。
【解释】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传统教育的六种基本技艺,应该全面的
培养,在今天,我们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父母还要在孩子特别感兴趣、擅
长之处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才。
【解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
庸》,讲述的为学的方法和次第。要广泛的多方面学
习,详细的研究,谨慎认真的思考,明确的分辨,最
终还要踏踏实实地实践。
【解释】真正的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啊。
交友观
益三友 友直者 友谅者 友多闻
损三友 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见益友 思齐之 见不益 内省己
严律己 待人礼 不自私 利他益
【解释】《论
语》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宽容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
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解释】见益友,要多向人家学习,见不益友,要多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然后赶紧去改。
【解释】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朋友要宽容有礼。任何事情都不要自私,要多考虑如何利益他人。我对人
人都好,人
人就对我都好,最后大家都好。这就是“你我、我好、大家好、世界好”的道理呀。
婚恋观
首道德 次好学 勿以利 为拣择
勿贪欲 勿恋色 至莫若 灵犀合
同心力 利断金 同心言 臭如兰
同心容 容如亲 同心赏 赏如宾
【解释】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首先要看道德品质,然后看这个人是否好学上进,不要以有没有家庭背景、工作
好不
好、收入多不多或者长得帅不帅、美不美等利益标准去挑选。遇到一位有道德又好学上进的对象,这
难道不是最大的
利益吗?
【解释】不要贪恋情欲、美色,重要的是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生
活习惯等是否吻合,最大的吻合,是心有灵犀。
就像李商隐的那句诗说的:即使“身无彩凤双飞翼”,也
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多么美妙的爱情啊。
【解释】《易经》中说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两个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
量犹如利刃可以斩断金属,说出来
的话像兰草那样芬芳、高雅。这是多么美好而有能量的结合。
【解释】二人同心,互相包容,向亲人一
样互相包容,互相赞赏,向对待宾客一样相敬如宾。这是多么美好和谐的相
伴。
财富观
俭养廉 奢养贪 生活中 要节俭
量出入 不为难 无明财 莫要沾
穷善己 达济他 富无骄 贫无谄
真财富 寿康宁 富贵德 善终善
【解释】节俭
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廉洁,奢侈则会长养一个人的贪婪。因此,在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
节
俭生活,珍惜福报,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奢靡豪华。
【解释】要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进行花销,不要
因为贪欲和虚荣心,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去消费。要靠自己的劳动付出
获得收入,对于来路不明的钱财,或
者没有付出就来的钱财,不能要,也不能沾。
【解释】《孟子》中说:“穷而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的能力、事业状况还不够好的时候,
就先顾好自己、自己的家庭,如果能力和
事业都很好了,就要多考虑为他人服务”。
“富无骄,贫无谄”,意思是说,人生得意、事业发达的时
候,不能骄傲,事业不济,生活不好的时候,不能谄媚。原
文出自《论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
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子
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
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
富裕而又好礼之
人。”
【解释】真正的财富,是中国传统关于幸福的五条标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
br>长寿。长者,指活的时间长;寿者,“死而不亡者寿”,出自《道德经》,指一个人的精神、思想能够长存
才是真正的寿。
富贵。富者,知足者富。不知足,即使家财万贯了还不知足,想要更多,也是贫穷。贵
者,受人尊重为贵,一个人如
果他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端正,即使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也是受人尊重的
,就是贵的;反之,一个人如果他的为人
处事、言行举止不端正,即使位高权重,那也不是贵,反而更加
令人不齿,让人家瞧不起。
好德,就是拥有好的德行,并且不断的行善积德。
善终,就是能够在临终的时候,一切圆满,这才是至善人生。
成就观
修身心 养道德 为往圣 继绝学
齐家正 治国能 为万世 开太平
【解释】真正
的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或者拥有多高的地位和多大的权力。而在于能否自修身以养德,并且能够传
承
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自己能够修身养德,然后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然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社会做贡
献,为社会的和谐创造正能量,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所谓内圣外王也。
最后告
人之者 相中迷 念中控 情中奴
人之间 爱欲连 五伦中 明德显
人之道
开悟道 了烦恼 有福耀
人之德 五常德 仁义礼 智信也
【解释】所谓人,就是容易被假相所迷惑,被观念所控制,被情欲和情绪所驱使。
【解释】人
与人之间,容易被情爱、欲望所连接,俗称“七情六欲”。七情是《礼记》中提出的喜、怒、哀、惧、爱、
恶、欲,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包括视觉上的见欲、听觉上的听欲、嗅觉上
的香
欲、味觉上的味欲、触觉上的触欲、意觉上的意欲。而人的明德——良知与品德,都是在五伦关系中
的磨炼中产生的,
即在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和职场关系中,不断的将自己的自
我习性和坏情绪磨炼掉,恢复
原本的良知与品德。
【解释】人的德,最根本的是儒家所倡导的
五常德,五种恒昌不变的德,即仁义礼智信。将此五常德落实到五伦关系
中,是为“人之德”。
【解释】人的道,就是一条开悟的道,开悟能够了却烦恼,并且拥有幸福人生。这里说所说的开悟者,不是宗教
概念
的开悟者,而是能够摆脱“概念形象、自我观念、思虑情绪”所控,没有分别对立之明者,是拥有“
自觉道德文明”
与“向善利他精神”之正能量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