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博士们,该怎么找工作 王立铭专栏
法学毕业论文范文-读书手抄报内容
生物博士们,该怎么找工作? 王立铭专栏
编者按:
撰文 | 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责编 | 徐可
● ● ●
大家好。这一篇文章是王氏“博士鸡汤”系列的第五
篇,也是最后一篇,大概也是最难写、写出来估计招
骂最多
的一篇。而且和之前几篇不一样的是,这篇主要是写给我的
那些计划申请、正在就读或者
已经获得生物专业博士学位的
同行同道们。相比很多其他专业的博士们来说,他们对自己
专业的
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道路需要有更早、更深刻的理解。
生物博士,就业大不易????
生物
医学专业博士培养系统和职业发展的困境,在全球范围
内可以说都已经成为共识了?(见文末的参考文献
)。然而鉴
于在国内,我们还时不时会听到诸如“生物专业完全没有就业
问题”、“生物专业的
人很容易转行到其他各业”这样的反常识
言论,或者“博士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培养XXYY能力最重<
br>要(有了XXYY就会有好工作)?”之类有些迷惑性的言论,
我在这里还是要花点时间讨论一下
生物博士的就业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生物博士毕业之后想干嘛?我们曾经说过,
博士培
养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下一代的学术研究者,选择读博
士的初衷应该是为科学研究这个职业做准备。绝大多
数的博
士毕业生们感兴趣的职业方向也是和研究相关的:2012年
PLoS
ONE杂志上有一项很有趣的研究,发现生物博士们有
高达七到九成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表
现出“有兴
趣”甚至是“强烈兴趣”,反过来只有三四成对产品开发、商业
化和管理岗位有兴趣
。当然,在研究性质的工作之外,也有
一定比例的博士研究生们期待从事诸如法律、公共政策和科
研服务性质的工作。?(?当然,我猜想这个调查如果放到国
内情形会特别不同。在国内,博士学位承
载了太多不应该属
于它的职业目标,从职位准入、薪酬计算、晋升到评?定职
称等等。这也是我
在第一篇鸡汤“要不要读博士”里反复强调
的。)??
但是博士后和一份真正的工作其实距离
甚远。作为带有教育
和训练性质的临时岗位,博士后的工资显著较低。根据2011
年的数据,
美国生物专业博士后的平均薪水仅有4万美元,
不仅远低于学术界正式工作的平均6万起薪,更是远低于
工
业界的平均8万起薪。考虑到博士后们往往年过而立拖家带
口,4万美元的工资只能说是马马
虎虎,温饱绰绰有余,稍
微有点休闲娱乐大概也不成问题,想要就这一份工资安居乐
业大概困难
。
博士毕业后的起薪分布,注意最左边的生物学。博士后的起
薪要远低于一份正式工作。来源如图
当然,如果博士后训
练时间不长,那么在一两年、两三年里用较低的工资换取更
多的训练和研究机会,为未来职业发展积累资源,自然也有
其合理性。但是对于生物学博士来说,博士后
阶段的长度几
乎等同于第二个博士训练了。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
2012年的报
告,生物医学博士们获取第一份非博士后的正
式工作的年龄大约是37岁左右。而根据同一份报告,美国
生物医学博士毕业的平均年龄大约是30-31岁。换句话说,
生物博士们平均而言要接受6-
7年的博士后训练,忍受高强
度的工作和菲薄的薪水,才有可能获得一份(不管是身份还
是收入
)“正常”的工作。
我没有查到生命科学的单独数字,但是料想失衡情况会更加
严重。一个数
据可以作为佐证:根据美国细胞生物学会2014
年的数据,尽管有53%的生物博士们将学术界的教职
作为首
选目标,仅有不到8%的博士们最终会获得一份教职。严重
失衡的供求关系将一大批生物
博士们“堆积”在博士后这个原
本属于过渡性的职位中,一再推迟他们获得教职、开始独立
研究
的时间。
那么如果将眼光投向学术界之外,在工业界谋求一个研究型
职位呢?岂不是一方面可
以逃脱教职的过度竞争,又可以享
受较高的薪水?很遗憾,这个选项对于生物博士来说仍然是
小
众和艰难的,有时候甚至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无聊追问。
根据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同一份调查,全美国
所有的相关工业
界研究职位加起来,也不过是2万出头——生物医学产业对
高级
研究人员的需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旺盛(作为类比,
仅仅Google一家公司就雇佣了大约2千名
博士,拥有硕士
以上学位的研究开发人员更是超过1万5千人)。而考虑到
每年美国就会产生大
约2万名刚毕业的生物博士(本土毕业
1万6千名,海外前来2-3千名),可以想见工业界的职位竞<
br>争甚至还会大于学术界教职的竞争。 我想说到这里,生物
博士就业问题的脉络已经清晰可见了。
一方面,学术研究机
构在高速批量生产博士毕业生,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希望在毕
业后获得一份研
究型职位。另一方面,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工
业界的研究型职位都极端匮乏。因此严重不对等的供需关系,
使得很高比例的生物博士不得不在博士后这个临时性、高强
度和低收入的岗位上一呆就是六七年
,要到年近不惑才有机
会得到一份正式工作。尽管我们的讨论基本都是基于美国的
数据,但是我
想同样适用于国内。甚至因为国内更为孱弱的
基础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现状,生物博士的供需关系可能会
更加恶劣。
找一份理想工作,我该怎么办?
分析了生物博士的就业问题,我们再来
说说面对这样恶劣的
就业环境,生物博士们能怎么做。必须得说,不管我在这里
灌多少鸡汤,最
终决定生物博士们的整体职业发展情况的,
还是冷冰冰的供需关系。至少在美国,我们也看得到决策者<
br>们开始为这个问题担忧并竞相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了(上述
报告都是其副产品)。
而具体到生物博士们自己呢,不仅要
寄希望于大环境的好转,不管是因为基础研究大爆发带来大
量的教职,还是因为生物医药产业强势崛起带来大量的工业
界机会,我们更需要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更多
更好的准备。
希望我最后的这碗鸡汤,能帮助你们当中的一些人。想起一
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
笑话: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老虎,一个
人二话不说就开始跑。另一个人问,难道你拼命就能跑过老
虎么?这个人说,不能,我只要保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看
到这篇鸡汤的朋友们,我希望你们都能撒开
腿跑得快点儿。
预期管理:21世纪是生物博士的世纪吗?
第一条要说的是个老生常谈:管
理你的职业预期。生物学是
一门仍处幼年的基础自然科学学科。它能提供的职业机会,
大概率和
同属基础学科的物理、化学、天文、地质学、环境
等在一个水平上,和人文社会学科里的历史、哲学、社
会学
等也大概可以比拟。
说这段话的背景在于,确实有很多同学是因为那句虚无缥缈
的“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进入了生物学,或者是因为电
视上经常出现的各种生物领域相关的科学
进展(我在面试学
生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从他们口中蹦出这些关键词:克隆、干
细胞、基因组测序
等等)选择了生物专业。这些话语和新闻
会给很多人一种虚假的图景,即生物学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无孔不入地深入现代生活,成为一种大众的、流行的、长盛不
衰的技能,有点像过去二
三十年的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
而实际上呢?单纯从基础研究进展来看,“21世纪是生命科
学的世纪”这句话本身其实并没有说错。在所有基础研究中,
生物医学方向获得的投入是最大的:在美国
,NIH一家的年
度经费超过DOE(环境部)、NASA(太空总署)、NSF(自
然科学基
金会)三家的总和,取得的进展也是最惊人的:就
拿癌症生物学来说吧,大家可以看看《众病之王:癌症
传》
这本很好的科普书。五十年前,对于大多数癌症来说不停地
动手术切切切几乎是唯一的办法
;而到今天,感谢早期诊断
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研究、化疗、各种靶点药物和最新的
癌症免疫
疗法,癌症患者总体的10年生存率翻了一番,从
25%提高到50%,少数癌症已经可以称得上彻底治
愈。
但是基础研究的火热并不能直接对应或者反映到职业岗位
上去。说到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
影响,生物医学的渗透要远
远弱于诸如计算机、通信、金融、建筑、汽车等等许多行业。
想想也
不奇怪,我们大概每个人每天都会用到电脑手机,用
上微信QQ,用钞票信用卡支付宝买东西,在房子里
工作,
坐车或者开车上班,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会每天到医院去做
体检或者接受治疗呢?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职业预期:在我们每天用生物
计算机写程序上网、相亲求职都要看各自
的基因组信息、每
天吃什么几点睡觉都是遗传咨询师帮忙给方案之前,生物学
在
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是一门停留在象牙塔内的基础自然
科学学科。它并不会像上面举出的那些学科一样“
天然”地带
来许多就业机会。为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你需要付出额外
的努力。
停止抱怨&尽早准备:那个当年劝你入行的人,没办法帮你
找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职业预期和职业现实的落差,而不仅仅
是职业现实本身,造就了不少生物博士职业发展的悲剧。直到今天,我还能在身边、在互联网上看到很多生物专业的学
生们用这样的理由来自我安慰:我们当年
都是被“21世纪是
生物的世纪”忽悠进了“火坑”,否则我早就XXYYZZ了。通
过上面的
分析我们不难猜想,这些生物同行们的抱怨也并不
能说是无的放矢,但时至今日,抱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某位
(或者某几位)海归的话,还在用当时的“错误”自我安慰,
是不是也太没有意义了?
那么还是把抱怨的时间用来尽早准备自己的职业发展吧!
对那些对生物学研究本身仍然充满兴
趣的同学们而言,生物
学研究的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仍然有很多机会等待有心人。
就像我上面说
的,我仍旧认为,生物学研究将会是21世纪
基础学科产生智力突破最多、积累知识最多的方向。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问,那你能否帮我指出几个可能
更有希望的小方向呢(我在知乎上确实也
不断地收到类似的
询问)?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问题恒久远,手段会
革
命。对于生物学、以及很多基础学科的研究来说,真正重
要的问题几乎是不言自明的,几乎在科学诞生的
时候就已经
浮出水面:人的寿命是怎么决定的,人为什么会衰老(别忘
了斯芬克斯之谜)?癌症
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癌症(三千
年前的古埃及已经记录了癌症)?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古希
腊
的西罗非罗斯)?植物为什么会向上长茎、朝下生根(亚
里士多德的植物灵魂)?换句话说,只要你研究
的是一个真
实的科学问题,其意义和重要性就不需要怀疑。
但是研究这些具体问题的手段却在
历史上花样翻新,很大程
度上,是研究这些问题的技术手段的革新,决定了在某个历
史阶段哪个
生物学问题会吸引更多人、取得更多的成就。举
几个发生在眼前的例子大家会更好理解:在结构生物学领
域,
是冷冻电子显微镜、相机和算法的进步使得蛋白质结构的解
析更上层楼,让过去几年几十年
的不得而解的蛋白结构取得
了突破;在神经生物学领域,是光遗传学的发明,让解析大
脑特定细
胞和神经环路的能力突飞猛进。
因此,对于仍然有志于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同学们来说,寻找
技
术革新的下一个“风口”可能就是你们需要早作准备的事项
之一。我没有资格和能力为大家勾画领域内各
种可能的技术
突破口,但是我相信,这里面当然会有更好的仪器开发(更
好的电子显微镜?光学
显微镜?质谱?),更先进的细胞操
纵技术(遗传标记?光学标记?病毒标记?),更好
的数据
处理能力(图像处理?基于组学的大数据分析?),更精确
的物质定量能力(蛋白质?核
酸?脂类?糖类?)……我相
信,生物学里许多重要而未决的问题,仍然在等待着下一代
生物学
家们的挑战和征服。
而对于那些已经对生物研究心生厌倦,希望尽快离开它的同
学们,你们要
做的准备可能就需要更加多样。就像我在之前
文章里讲过的,你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
回
事”,因为这样才能帮助你们在紧张的学业之余,真正找到一
个合适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很
多时候人们说没有比较你就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一个东西(比如生物学研究),
反过来说
,没有真实世界中的尝试和比较,其实你也并不知
道自己是不是真正讨厌一个东西(比如生物学研究)。
从聊
天、阅读、交友、上课到实习,你们需要尽可能地多地去尝
试和比较。就像我在上篇文章里
举的例子,即便是在和生物
学相关的工作范畴里,仍然有很多非研究型的岗位可以尝试
和争取,
而在生物学之外天地自然更加广阔。但是你显然不
希望在真正离开生物学和走出去求职的那天,你的脑袋
里和
简历上,仍然只有寥寥几行和生物学相关的内容吧?
致未来
好了,这一系列“
博士鸡汤”文章,从要不要读博士、哪里读
博士、找谁读博士、怎么读博士、到读了博士以后怎么办,<
/p>
终于要和大家说拜拜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这个生物小博士过来人,写给
还在
为博士这个词儿纠结的后辈同志们的。我当然绝不敢说自己
已经参透博士的真谛,可以以一
个先知的身份给你们步道传
经;我也不敢说所有这些经验和“鸡汤”能够对你们每个人都
有帮助
。我只能谦卑地希望,对于你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
在人生和事业选择中如果有困惑,有无助,有挫败,
这些文
字能够起到一点帮助作用。这些话估计肯定不是字字珠玑,
但是绝对字字真心。
最后,祝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未来。下面是几篇有
意义的参考文献:
http:te
nt111165773http:.
orgcontent1123510832http:tent
30
cthttps:tent4e09305ab
stract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1 大学毕业,我该不该读博士?2 读博
士:出国还是留在国内?3
读博士,我该怎么选导师?4 博
士五年该怎么度过?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
Intellectual投稿:
zizaifenxiang@授权: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