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之结构主旨-专题练习(三)有答案
今天我当家的作文-中班家长会发言稿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主旨
1.(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
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
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
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
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
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
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
,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
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
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
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
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
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
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
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
还
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
看
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
支
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
是
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请市调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
它
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生活在
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
人们会巴
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
一个“活
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应该说当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
古书,以及裁纸、印
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
做了调查和梳理,并
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
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
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
其实并非如此。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
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四堡的雕版
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
- 1 -
39
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
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
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
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
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
文明传承未断;但再许许多多具体的
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在龙岩、泉州
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
店里很容易见到。
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贩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
费的拮据,在这
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
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
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
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简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②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2分)
(3)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
(4)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2.(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淤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
br>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
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冶一下
进来,涌满了厨房。不
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
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
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
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
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
执着。
之
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
重地补
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
不就是
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虞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
-
2 - 39
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
,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
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
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
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
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
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
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
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
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
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
,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
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
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
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
,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
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
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
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
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
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
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
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
弥漫,散开。一年之中
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
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
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3.【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焚书取暖
白落梅
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多年的动乱总算得以平息。一场漫长的战争
让整个中国都
被灼伤,而那些被烟熏火燎过的人都需要好好地疗伤。多少人用生命换取了如今的盛世太平
,可只有那些
活着的人才可以享受这等风流时序。人之出生的年代,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也因为有了如
许多的磨砺,
我们才会重新审视生命。
也正是在这一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大
夫告诉梁思成,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梁思成
听后不胜悲戚,又不忍将实情告之林徽因。他深知徽因是个
好强的女子,不肯向命运低头,若她得知自己
来日无多,则会更加提前预支时光,消耗生命。整整四年的
卧病生涯,让曾经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已不复
旧时容颜,但病弱的林徽因却一直怀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
哪怕病到形销骨立,也依然不肯丢下她挚爱的
事业与文字。
或许是上苍眷顾,在医生诊断之后
,还让这位才女在世间存活了十年。十年,这段虽说短暂却也漫长
的光阴,让林徽因的人生得以更加充实
。事业上,她做出了许多成就;文学上,她多出了很多优秀作品。
想来定是事业与文字消减了她的病痛,
延续了她的生命。多少次,她让自己坚定地活下去,不是因为贪恋
尘世繁华,而是割舍不了心中的梦想。
林徽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就如同她喜欢人间四月,喜欢碧绿无瑕,喜欢月圆花开。所以以她的性 - 3 - 39
情,不会轻易辜负任何一个春天,亦不会轻易错
过任何一个路人。在她的眼中,每一种生物都赋予了情感,
每一处山水都深藏了内蕴,每一个过客都该有
一段美丽交集。所以她喜欢烟火人间,甘愿为这红尘赴汤蹈
火,在所不辞。
许多人爱上林徽因
,爱的不仅是她的才情,不只是她的成就,爱的是她优雅的气韵,是她骨子里的坚
定,是那种在任何境况
下都可以让生命苍翠葱茏的美好。她不容许自己有丝毫的错过,更不允许自己提前
凋零。所以林徽因只要
病情稍有好转,她便开始奔走,匆匆赶赴那一场春光。
一九四六年,四十二岁的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
,乘机去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
学增设建筑系。她住在唐继尧后山祖居一座花园别墅
,与张奚若、钱端升、金岳霖等旧友重聚。七月,同
西南联大教工由重庆乘机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
胜因院教师住宅。
一九五二年,梁思成和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
念碑建筑委员会
委员。身边的许多亲友都劝她歇息一段时日,找个清静之处养病,可固执的林徽因依旧抱
病参加设计工作,
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同年五月,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
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
书局印行,为国家
建设提供了借鉴。而后的日子更是不能悠闲自在,林徽因应了《新观察》杂志之约,在
极短的时间里撰写
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
建筑的文章。如此成果,
让人叹服到无言,或许这世上也只有林徽因可以做到。在她身上,仿佛有无限充
沛的力量,所有的人愿意
为她折腰。
细数流年,过往的千灾万难到如今都成了回忆,成为茶余
饭后闲聊的话题。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
但是走过去了,一切便已从容。
人生
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歌唱的;你是河流,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我是个行旅者的时候你,
田野、山
林,蜂峦。无论怎样颠倒密切中牵连着你和我,我永从你中间经过;……现在我死了,
你,——我把你再
交给他人负担!
被病痛纠缠多年的林徽因,她的诗并没有显露消极之意。在她的心里,人生是一支曲子
,而她却是那
个歌唱者。这是个永远歌唱的女子,哪怕有一天她真的离开人世,她的灵魂亦会生生不息。
她写诗,是为
了让灵魂自由舒展,给乏味枯燥的人生描上色彩,同时也是为了打发寂寥的光阴。
所以无论在多困难多纷乱的时候,林徽因始终没有停止过她的笔,这种无需诺言的相伴成为一种令人
钦
佩的默契。也许我们的心时常会寂寞、会荒芜,而文字可以给人无穷无尽的灵思。然而与文字的邂逅也
需
要缘分,如果有缘,当自珍惜,倘若无缘,不得识字,还可以划火,焚书取暖。
(节选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1945年日本投降,林徽因在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梁思成她将不久于人世,梁思成怕林徽因害怕而<
br>没有把实情告诉她。
B.在患病之后,林徽因在世间存活了十年,这短暂而漫长的光阴,给予了
林徽因人生上的充实:事业上有
更多成就,文学上出了更多作品。
C.林徽因顽强地与病魔做
斗争,在病魔的折磨下,她不允许自己生命提前凋零,稍有好转,就开始奔走和
投入事业之中。
- 4 - 39
D.文章引用了林徽因写的小诗《人生》,
其目的是说明林徽因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人,增强传记的真实
性。
E.文章在叙述林徽因的
事情上,以评述为主,表达了对林徽因其人的喜爱和崇敬之情。文辞雅丽,情感真
挚。
(2)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3)林徽因是一个热爱事业与文字的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4)
文章中说“所有的人愿意为她折腰”,为什么所有的人愿意为林徽因“折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
法。(8分)
4.【宁夏固原一中高三上第二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骆驼刺
陈忠实
①在沉沉夜幕中,列车进入柴达木。已是满天星斗,我浑然没有察觉
,就己经置身于地理课本上用沙
点标示着的这片大戈壁了。热闹变成一种奢侈,万家灯火遥不可及。 <
br>②早晨起来,睁开眼睛就感受到裹入柴达木巨大的无边无沿的苍茫与苍凉之中了。上边是蓝天和白云,天的蓝让人萌生一种喜欢,飘荡的白云令人无限遐思;下边是一望无际的沙砾,没有遮掩也没有骚扰,没有一缕响声和一丝动静。天地间便平静到如同死亡了一般,唯有寂静。
③无论把眼光投向哪里,火
车刚刚驶过的来处和正在奔去的前方,车轮下路轨所枕伏的一绺直到目力
所及的远处,灰青色的灰白色的
沙砾无穷无尽。沙漠的颜色变化着,一会儿是望不透的青灰色,一会儿又
转换成灰白色的了,无论怎么变
幻,依然是构成主旋律的单调。在这无边无沿无法望尽的灰白色的沙的世
界里,看不见一只飞翔的鸟儿,
甚至连一只小虫都不存在。在感受宽阔、浩瀚、博大、雄奇的深层,柴达
木投射给人心理的苍茫和苍凉同
样是切实的、刻骨铭心的。偌大的火车在柴达木的腹地上奔驰,恰如一只
节状的油蜈蚣在缓缓地蠕动,总
是让人产生没有指望走出去的疑虑。
④生命在这荒漠里呈现出异常简单的景象。沙漠的颜色所营造的单
调令人生畏,整个世界简单到只剩
下一种两种绿色植物:骆驼刺和芨芨草。一株一株的骆驼刺,形似球状
,零零散散撒落在沙砾上,没有簇
聚,单株单个,据地自生。看不到印象中的森林和草地上那种或互相拥
挤互相缠绕的复杂,或勾肩搭背倚
杆爬高的姿势,或交头接耳唾沫相溅的喧哗。干旱和寒冷的严酷,使一
切绿色生命望而却步,只有骆驼刺
以最简单的形式生存下来,形成柴达木的唯一点缀。
⑤骆驼
刺,短而又细的枝,针状的叶,无媚无娇,仅仅只是一个绿色的生命体。骆驼刺,开一种细小
到几乎看不
出的花,和孕育它的沙地一样的颜色,也应是花中最不起眼的色彩了。然而它的功能却与任何
花毫不逊色
,授粉,结籽,在沉静的等待中迎接雨水,便发芽了。
⑥远处是昆仑山,寸绿不见,如铁打钢铸似的摆
成一道屏障。白如棉絮的云团,在或高耸或低缓的峰
巅和峰谷间缠绵。
⑦一条泥浆似的河出现
了。名曰饮马河,再恰切不过的好名字,却使人感到徒具虚名。赭红色的水,
几乎看不见流动,细小到无
法与河的概念联系起来,充其量只算得小河沟罢了。然而毕竟有水,便是理直
气壮的河了。有水,不管赭
红色也罢,浑如泥浆也罢,就能孕育繁衍出绿色的生命,各色水草,就围绕着
水的走向蓬勃起来,蜿蜒出
荒漠戈壁上一道惹人眼热的绿色。自然,拥挤和缠绕、簇聚和绣集、勾肩搭背
- 5 - 39
和攀爬倚仗便如任何草地一样发生了,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然而,在苍茫而又
苍凉的柴达木,饮马河毕竟
流出来这一缕生动和一缕活泼,一缕让人遏止不住想要拥抱的俗世绿色。 <
br>⑧毕竟使人难忘的还是骆驼刺。在柴达木,在毫不留情地虐杀一切绿色生命的干旱、暴风和严寒里,
只有骆驼刺存活下来了。骆驼刺接受了严酷,承受了严酷,适应了严酷,保持而且繁衍着庞大的家庭,便
可骄傲于所有的严酷,成为点缀和相伴柴达木的唯一秀色。
(选自《陈忠实文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骆驼刺的?请简要概括。(6分)
(2)请简析文章第③段在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6分)
(3)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8分)
5.(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来了
蒋春光
冬天是缓慢的。它的灰色的身躯庞大臃肿,在大地和天空之间踯躅着,不肯前行。山间
雾霭重重,田
野一片沉寂。田里的水,堰塘的水,因为少雨,都长了苔,蒙了垢,呈现出灰白的颜色。植
物仿佛停止了
生长,茎叶老得发黑。村庄隐藏在竹林里,静悄悄的,鸟声零落,鸡打盹,狗酣眠。人呢,
几乎不见影子。
就这样过了一些日子。细雨下过,雪花飘过,细心的人们发现了外面的变化。雾轻了,
薄了,天空开
朗起来,阳光明亮了一些。鸟声渐渐稠密,鸡的小脸红红的,颈子一扬又一扬,在自家的小
院里歌唱:狗
在田坎上东闻西嗅,一路小跑。路上的人也多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村里飘来阵阵
松枝燃烧的清
香。
大地是被农家门楣上的红色闹醒的。那一抹春联的红,是白色雪地里一声清
亮的小号,由此奏响了年
的序曲。先是一家,而后是很多家,都红起来。在这红色之上,是一串一串的橙
黄,那是刚刚熏制好的腊
肉。雪开始融化。阳光透出云层,照在大地上,亮闪闪的。先前不见的嫩绿,又
出现了,比先前更多了。
麦苗一天一个样,越长越青葱。胡豆苗的茎秆上,出现了紫色的蓓蕾。农家屋前
的空地,支起几根竹竿,
上面晾晒着刚浆洗过的床单被套,花花绿绿,像是一面面年的旗帜,昭示着那个
年,是越来越近了。
孩子们出现了。平时村子里很少看见他们,在学校念书呢。现在放了寒假。先听到
他们欢乐而稚嫩的
童声,那么清新悦耳,苍老的村庄因为这些童声而变得年轻。然后看到他们奔跑的身影
,像一个个滚动着
的彩色皮球。现在是孩子们游戏和等待的日子。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装着过年的最美好
的想象。而最让他
们向往的,是母亲和父亲,就要从远方回来了。父母将给他们最温暖的拥抱,他要亲眼
看见父母从那个脏
兮兮的编织袋或牛仔包里,摸出早就承诺过的玩具、衣服、书本。他们的记忆里,最为
深刻的是父母身上
的气味:那种混合着汗味、化妆品味以及远方都市味的气味。这种气味亲切无比。现在
,他们急切地盼望
着再一次闻到这种气味。想到这里,他们小小的身体就会发出一阵轻微的颤栗。 留守村里的妇女们,也露面了。她们过惯了床冷心枯的日子,说话硬,做事缓。匆匆三餐食,草草一
宿眠。日复一日。麻将桌前混时光。冬季的漫天大雾让她们愁肠百结,思绪烦乱。现在,她们变了。麻将
不打了,改照镜子了。镜子前一站,至少半小时。头发挽过去挽过来,拿不定梳成什么样儿。脸部肌肉松
一松,做几个表情,眨两下眼。和人说话,声音婉转,像屋后竹林里的画眉叫。脸蛋儿润了,亮了,眼睛
里有雾了,唇红齿白。衣服从柜子里翻出来,试了这件试那件。走在路上,东张而西望,身段婀娜。
他
们回来了。那些从村子里走出去的青年人中年人,千里迢迢,岁末重返故乡。这些游子身体结实,
-
6 - 39
表情老练,穿着跟城里人一样挺括的衣服,皮鞋锃亮,很响
地踢着自家院子里的晒坝。香烟刷刷地递一圈。
钱夹摸出来,全是红票子。狗不大认得以前的主人了,见
了这阵势,怯怯地叫一声,夹起尾巴跑得远远的。
他们大声武气,说南道北,就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口音大变,跟电视里的差不多了。老人们很眼生地
看着他们,笑得皱纹全往上翘,积攒了一年的幸福快乐
,从缺了牙的嘴里呼噜噜地冒出来。
这些青年人中年人,是过年最重大的主题。乡村因他们的回来而充
满生机和力量,往日死寂的气氛被
一扫而空。
年是除夕这天到来的,这一天也是年的高潮。家
家户户放起鞭炮,其间夹着孩子们尖锐的惊叫声。酒
菜飘香,人声鼎沸,一年之中最隆重的时刻正式亮相
。所有人为这一天,辛苦了一年。现在他们围坐桌前,
端起酒杯,心静神安。亲情和乡情,烈烈的,暖暖
的,像酒杯里的酒。
外面是浓重的夜色,大地阒寂无声,万物悄悄生长。
也是在这一天,冬天开始撤离,春天正迈着轻快的步子,向我们走来。
(《光明日报》(2014年01月24日14版))
(1)简要分析第一段所写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4分)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年来了”的?(4分)
(3)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4分)
①想到这里,他们小小的身体就会发出一阵轻微的颤栗。
②脸蛋儿润了,亮了,眼睛里有雾了,唇红齿白。
(4)“年来了”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6.(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期中)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时 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
一跳。孔子说:“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
的心跳,跳的是时间。
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
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
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
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
自己的活动。即使能
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
移,把时间称作光阴。
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
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
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
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
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
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
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
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
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
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
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
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
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
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
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
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
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
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
- 7 - 39
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
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
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
生
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
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
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
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
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
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
br>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
。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
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
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
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
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
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
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
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
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
印度人认为“死”
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
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
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
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
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
。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
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
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
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
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
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
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
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
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
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
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
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
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
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
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
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
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
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
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
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
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
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
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1)下列语句中的“焉”,与“焉能不心跳”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 8 - 39
C.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红楼梦·题帕三绝其一》)
D.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夜夜相思
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中的“更漏”,就是“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计
时器。 <
br>B.第③段中说“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即最大月相,指农历每
月
十五。
C.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元旦
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
日。
D.“方生方死”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生的同时就出现
死,死的同时就出现生,道出了生与死的辩
证关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默感。
(4
)文章第①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4分)
(5)请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说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4分)
(6)文章
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
跳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7.【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湖 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
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
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
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
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
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
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
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 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
;有着浩
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
前的景象,
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
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
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
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
回望里,碧波荡漾。
- 9 - 39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
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
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
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
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
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
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
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
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
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
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
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
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
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
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
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
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
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
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
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
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
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
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
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
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
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
,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
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
,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
我想,湖是一定要向
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
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
能越过
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3分)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分)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分)
(5)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8.(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 10 - 39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
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
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
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
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
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
。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
下
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
的
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
,
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
是“美
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
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
征服自然,
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
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
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
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
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
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
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
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
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
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
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
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
“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
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
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
br>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
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
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
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
,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
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
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
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
、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
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
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
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
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
光
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
是
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
心
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 11 - 39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
山水的
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
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
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
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
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
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
的太湖奇景。 <
br>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
(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
(4)文中说:“近观不如
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
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6分)
9.【山东潍坊市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青 檀
李木生
①如果可以以树为友,那我选择青檀。
②在城西四公里处的青檀山上,我和
青檀一见如故。山阳揽一脉幽谷,有石径相盘。循径登高,便见
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青檀树,或前或后
,或左或右,杂生于山石间。
③青檀山,唐代时还叫云峰山,山有云峰寺,谷称云峰谷。许是辈辈百姓
见江山嬗变,世事沧桑,只
有青檀模样不变,习性不改,遂约定俗成,称此山为青檀山。于是,谷也呼为
青檀谷,寺也喊成青檀寺了。
④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不过青檀长得并不排场,或许还有
点儿丑。不高大,不挺拔,
不舒展,连枝干都是疙疙瘩瘩。丑也罢了,还不大中用,不要说做大厦栋梁,
就是桌椅板凳也难成材料。
尽管如此,它还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禁不住让它的枝握我的手,让它的叶
抚我的脸,让它的疙瘩敲我
的骨。离开一些日子了,我还在想它,想得活灵活现,那枝还在握我的手,那
叶还在抚我的脸,那疙瘩还
在敲着我的骨。而且我将永远清晰地记住,最让我动心的,是它的根! ⑤这是怎样的根啊——在无土的地方,在岩石密不透风的专制之中,它那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蜿蜒
不屈,勃郁而伸,臂膀般紧抱着岩石,镇静地泛着岩石一般的青白色,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山的深
处,根与石,该有着怎样不为人知但却惊心动魄的对峙与相搏?百年,千年,只见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的
根与石,不动声色的相摽着,相摽着,渴饮昼夜,饥餐寒暑,直摽得岩石苍老变脆,一层层风化成粉尘,
直摽得青檀根干强健,一棵棵举着青春的华盖。或在峭壁间横空临世,或于巨石下腾躯昂首,青檀之根,
真有着龙的神韵!看似强大的岩石,肯定蛮横地无视过它,对于青檀生的权力和生命的萌动,冷酷地压制
着,无情地封杀着。没有土壤,甚至连空气、阳光都封锁殆尽,青檀的根一定遭遇过千万次窒息枯死的灾
难吧?也许青檀树稍稍随和一点儿,别说媚骨,哪怕只带点儿媚态,其生活境遇也会大大改观的。
⑥何
必和岩石较劲?瞧那攀附于岩石与大树上的藤蔓,活得多恣意。不过这山如果没有了青檀,还有
什么味道
?当然,挣脱了石之束缚的青檀是寂寞的,遭弃的命运又总是和痛苦相伴,但是青檀就是青檀,
-
12 - 39
它只将痛苦酿成反叛的力量,将灾难踏成前行的路阶,以
根为矛、为刀、为剑、为鞭,拱起岩石,劈开岩
石,顶裂岩石,刺穿岩石,直至沐浴在雨水与阳光里,为
世上树立起一株又一株独立的青檀、自由的青檀。
长得丑,不成材料,不被识、不被知是自然的,可是挨
近它,我却被一种自在超然陶醉。随波逐流的灵魂,
是不能俯察古今、咀嚼人世、享受生命的。有它百年
千年和岩石相搏后所获得的解放,那曲折疙瘩的根干
里,怎能不翻卷起黄河一般的思想与激情呢?细细地
谛听风中的青檀,它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啁啾着
欢乐。
⑦听说,青檀树还出一种制造中国
宣纸必备的原料,莫非它那疙疙瘩瘩的体内,正郁积着锦绣文章?
记得离开青檀山老远了,我还回头再回
头,看一眼再看一眼啁啾着欢乐的青檀。就是青檀生长的这块土地,
曾经出过自荐用世的毛遂和视毛遂为
上客的平原君,出过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被列为宾客的孟尝君,出过帮
助汉高祖制定出完整的朝仪、令对知
识分子轻蔑有加的刘邦高兴忘形高呼“吾乃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
从而得到重用的叔孙通,出过明朝名
臣廉臣贾三近。这些当然都是这块土地上的先贤了。那么青檀呢?已
经寂寞了无数个世纪的青檀,也许还
要寂寞下去,因为青檀是属于另外一类,中国稀有的一类。它已经超
出了传统观念的真假善恶美丑,甚至
还超出了传统的出世入世,没有功利,绝不依附,只将一个欢乐的锦
绣的生命生长着。
⑧听当
地的老百姓讲,青檀木特别硬,连锯都锯不动它。看来,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了。但
愿青檀们兴
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
(选自《经典美文》2016.08,有删节)
(1)赏析下列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①让它的枝握我的手,让它的叶抚我的脸,让它的疙瘩敲我的骨。(2分)
②瞧那攀附于岩石与大树上的藤蔓,活得多恣意。(2分)
(2)文章在第⑥段中,为什么一
方面说“青檀是寂寞的”,另一方面又说“它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啁
啾着欢乐”?(4分)
(3)文章第⑦段列举毛遂、平原君、叔孙通等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4分)
(4)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10.【江苏苏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宁古塔
余秋雨
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
么多的清廷大
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
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
兽吃掉,甚至
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
堡还有房子可
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
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
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
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
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
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
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
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
- 13 - 39
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
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
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
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
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
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
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
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
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
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
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
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
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
br>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
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
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
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
大,难以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纳
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
br>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
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
br>⑥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例如,《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
、
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
但
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⑦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
的
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
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
未曾全然销蚀。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
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⑧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选自余秋雨《宁古塔》,有删节)
(1)被流放宁古塔的官员们的不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作概括。(4分)
(2)为什么要写顾贞观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所包含的情感态度。(6分)
11.(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
①在人艺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三小时的剧长,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结束时已近晚十点,出剧<
br>院才发现下雪了,薄薄的细雪敷在车顶上,在夜灯反射下闪着碎银一般的光。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似乎第<
br>一次看清,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不是通过书斋式的阅读,而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
br> - 14 - 39
的光。
②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
夫有关的书是《惜别樱桃园》,由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那时我还不知,童先
生早年留学苏联时,就已决
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阅读,毕生地翻译,进一步又
创作剧本。不是灵魂相应,
怎可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晚年要做剧作家。当然,世间也因此多了
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
我是海鸥》与《爱恋·契诃夫》。
③和童老师交往,最初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我约他写了很多次契诃
夫,他写的都不重样,像一口源
源不尽的井。童先生一直不用电脑,文字都写在稿纸上,怕我认不清字,
每次去他家取稿时,他总要先给
我读一遍,还即兴发挥,讲点契诃夫的迷人轶事。对我这个酷爱买影磲的
人来说,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
正片之外的花絮。我由此知道了契诃夫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之间的友谊,
也知道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
成为《海鸥》中妮娜的原型,一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角色。我就这样一
点一点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契诃夫。
④《万尼亚舅舅》上演前,我照旧想请童先生写篇文章。因为李六乙
导演的这个戏,剧本就是请他翻
译的。取稿的那天天寒地冻,这次他没有读给我听,而是说你来读吧。看
他坐在沙发上,已做好了聆听准
备,我便也坐下来开始读。稿子共四页,写在印刷品的反面,字儿小,里
面涂改无数。念起来打磕绊时,
他就帮我辨认。上面照例有契诃夫作品的引文,念着念着,我竟像舞台上
的演员一样动情起来:
“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
石的天空。人间所有
的痛苦,都会淹没在慈爱之中,我们曲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
蜜。”
⑤这是《万尼亚舅舅》的结尾。很快我就有机会,听演员将它念了一遍又一遍。先是看了彩排,
当然
是借了童老师的光。去之前我曾犹豫,这种不穿戏服的剧透式观看会不会影响我正式看戏的情绪,但
看完
我就不后悔了,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
连我
一向熟悉的濮存昕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不短不长的头发,怎么看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正式
演出
前,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好像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
⑥这么多年在北京上演的契诃夫的戏,尤其是人艺舞台上演出的,我差不多都看过。奇怪的是,一个
演员
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
醒。
而像我这样的观众,便也常常能看到戏里与戏外的联系。在我看来,扮演索尼亚的孔维,排练时的感
觉比
舞台上的好。或许因为不穿戏服,不打灯光,我始终能感到她那种因为年轻,因为缺乏历练而有的怯
生生
的劲儿,是很合角色的。真实的演员生活,并不像娱乐新闻渲染的那样光鲜,寂寞与等待属于大部分
演员
。听孔维演的索尼亚劝舅舅“要忍受漫长黑夜,要耐心忍受命运给我们的考验”,我总觉得,那也是她
说
给自己听的。契诃夫的台词,总是那样富有感染力,不经意间就能将人的心弦拨动。
⑦比起孤零零的剧本阅读,我更愿意在生活中与契诃夫不期而遇。
⑧我曾一连几天跑小西天电
影资料馆,去看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说不出的喜欢。后来看到他的《五
月碧云天》,是请自己的老爹
做主角拍的戏中戏。锡兰导演要拍戏,而他的老爹只惦记家中院子里的那些树,
听老人诉说着自己与树的
情感,我已经联想到了《万尼亚舅舅》。在影片最后,果然看到一行字幕:献给安
东·契诃夫。原来,锡
兰导演是以《五月碧云天》向契诃夫致敬。我心仪的另一位导演新藤兼人,晚年在
拍《午后的遗言》的时
候,让两位演过契诃夫作品的老演员重聚,并在一起念电影台词:“我们的生命还没
有完结,我们还要活
下去。”这又让我联想到童老师所说的“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
⑨朋友曾送过我电影光盘,有一天打
开看,发现它竟然是路易·马勒1994年拍的电影版的话剧《万尼
亚舅舅》。演员几乎都是坐下来表演
,台词也译得很美国化,很口语、很生活,它让我再次感到契诃夫的神
- 15 - 39
奇——所有的导演,都认为契诃夫写的是现代剧,无论用俄罗斯方式还是美国
方式,抑或中国方式,都能
走近它。
⑩而我,如此细碎地写出《万尼亚舅舅》演出前后的一切
,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
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契诃夫于我,从来不是词汇、
术语堆叠出来的经典,而是如此这般地出没
于生活之中。你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就是对自己的灵
魂做一次确认,确认疼痛还不够,同时还要
确认,生活里有种东西值得你继续为它付出。这样好像也是为
了,别人能够再从你身上,辨认出你的灵魂
以及契诃夫的种种。
(取材于孙小宁的同名散文)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影碟
C.历练
B.潜(qián)移默化
D.怯(què)生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中的“一个人”,其实是指文中和契诃夫作品发生关联的许多人
。
B.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
C.画线句中的“不期而遇”,表达出作者在欣赏几位外国导演的电影时,意外“遇到”契诃夫的欣喜感
。
D.契诃夫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普通人的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激发了人们对他的作品及其本人的热爱
之情。
(3)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自己是“通过一道道从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认识契诃夫的。“四面
八方折射过
来的光”在文中指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6分)
(4)从全文看,第⑤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6分)
(5)第⑥段“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加以解释。(3分)
(6)第④段的台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富有感染力。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加以赏析。(4分)
12.(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在遥远的海岸上
秦 牧
中国有一千几百万华侨散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千几百万人
和国内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脉搏是一同跳动着
的。在这方面,我常常想起无数动人的事件,使自己像喝过醇
酒似地进入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虽然我离
开海外回到国内来已经很久很久了。
波兰古典作家
显克微支有一个短篇小说叫做《灯塔看守人》。里面讲的是十九世纪流浪异国的一个波兰
老人的故事。这
老人因为反抗压迫,在国外流浪了大半生,到他衰老的暮年,异常困倦地渴望获得一个安
定的位置度过他
的余生。在意外的机会中他找到了一个看守灯塔的职业。这工作是异常寂寞孤独的,整天
和潮汐海鸥为伍
,在偏僻的岩礁上,连人影也不见一个。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天按时燃着灯火,使来往的船
只不致失事。这
工作很轻便,但绝对不容许疏忽。只要有一次的错失,他就得失掉位置,重新去做无所归
依的流浪者了。
老人是很喜欢这工作的,他按时点燃灯塔,从不误事。但有一次他收到了一个邮包,有人
寄给他一本波兰
诗人的诗集。他翻读着书籍,和祖国的千丝万缕的感情使他沉浸于一种如醉如痴的境界,
他回忆、沉思、
激动、神往,像喝醉了酒似地一连躺了好几个钟头,忘记燃点灯火。于是,他被撤职了。
许许多多华侨
眷念祖国的故事,那情景,是和这个小说中的波兰老人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宋庆龄副主
席访问印度尼西亚
,回来叙述过她在巴厘岛上见到的一桩事情:“我们国内已不易看到的铜钱,在巴厘岛上
- 16 -
39
家家都能找到,这种铜钱被停止流通还是不久的事情。现在人们把铜钱
结成一串一串的吊起来,当作宗教
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神器。在一家银器店里我们发现一串串的铜钱中有开
元年号的,有万历年号的,也有清
朝各种年号的……”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很细小的事象,里面蕴藏着的人
们眷念祖国的感情却是多么的强烈
啊。
和这种事象相仿佛,我记起了华侨许多保持祖国古老的
风俗习惯的事情。这种情形意味的决不是普通
意义的“保守”。他们正是以这来寄托他们永不忘本的家国
之思的。正像波兰的作曲家肖邦,到西欧去流浪
时,永远带着一撮祖国的泥土那样,具有深远的寓意。
《红楼梦》七十二回,从王熙凤向贾琏发脾气的谈话中讲到一个词儿:“衔口垫背”。那是一种古老的<
br>迷信的风俗,在死人嘴里放一颗珍珠或一些米叫做“衔口”;入殓时在装殓的褥下放一些钱叫做“垫背”。
这风俗在国内,即使在解放前也已经不容易见到了。但在南洋华侨当中还相当地流行,我的母亲入殓时就
采用了这种仪式。在福建,清初时候,许多反清复明的志士和他们所影响的人们,入殓时习惯在脸部盖上
一块白布。那意义是:“反清复明事业未成,羞见先人于地下。”这习俗,也同样随着一部分福建侨民带
到
海外去。
对古代祖国英雄豪杰的怀念,是无数华侨共有的感情。在热带的雨夜,家人父子围
在一起谈郭子仪、
岳飞、戚继光……是许多华侨家庭常有的事。在南洋一带,人们又十分推崇曾经踏上那
边土地的三保太监
郑和。亲戚朋友们在灯下聚谈的时候,话题常常很自然地拉到这个太监身上去。这位在
五百多年前曾经出
使七次、航程十六万海里的三保太监,在许多华侨口中仿佛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异人
。南洋有些成人遇
到困难,有时还会喃喃祈祷道:“三保公保佑,三保公保佑!”南洋侨胞对郑和的尊崇
,是渲染上许多神话
色彩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严肃追究起来,实际上蕴藏着一些颇为辛酸的理由。从
前,当华侨没有一个
强盛的祖国,还处在“海外孤儿”的境地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怀念和神化当年扬眉吐
气的先人,不得不通
过“三保太监”来寄托他们备受损害的民族自尊心。
对于光荣先人的追念
,对于风俗习惯的保持,在这些现象里面,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从美洲
到欧洲,从非洲到南洋,
众多的华侨坚持着吃中国饭,穿土布衣服,着广东木屐,吃从遥远的家乡运来、
或者自制的腐乳、咸鱼、
梅菜、凉茶;继续过我们的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祖孙累代数百年如一日地
坚持着。为什么有些风俗
在国内已经逐渐改变或者丧失了,在海外却那么牢固地保存着,从这里是可以找
到很好的答案的。 地球上的海洋有无数的海底电线把各个大洲联系起来。除了千万物质的电线之外,还有无数感情的电
线遍布在各个海洋,把各大洲的人们联系起来。中国有为数很多的侨民居留海外,在世界上一切遥远的角
落,千千万万感情的线路跨越重洋,纷纷延伸到中国的海岸。让我们永远怀念着海外的亲人,并用加倍努
力的建设,使这一千多万远适海外、翘首故国的人们有一个日益强盛的祖国吧!波兰小说中那个灯塔看守
人的故事是感人的;我们深深地和那个老人的感情共鸣。但却希望像他那样的命运,不再支配着今天我们
海外的亲人。强大的祖国屹立着,对于居处在海外任何遥远地方的子女,都会是一种最大的安慰。
(1956年,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灯塔看守人》里面讲了一个流浪异国的波兰老人的故事,他按时点燃灯火,看守
灯塔,从不误事。但
有一次他因看一本诗集,忘记点燃灯火,于是他被撤职了。作者对此感到惋惜。 <
br>B.众多的华侨坚持着吃中国饭,穿土布衣服,着广东木屐,吃从遥远的家乡运来、或者自制的腐乳、咸鱼
、
- 17 - 39
梅菜、凉茶;继续过我们的清明、端午
、中秋冬至,祖孙累代数百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这些现象表明了他
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C.南
洋有些成人遇到困难,有时还会喃喃祈祷道:“三保公保佑,三保公保佑!”是因为他们想通过郑和寄
托
他们被受损害的民族自尊心。
D.宋庆龄副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回来叙述过她在巴厘岛上见到的一桩
事情:“我们国内已不易看到的铜
钱,在巴厘岛上家家都能找到。”是因为那个地方落后、保守。 E.作者不论是引用《灯塔看守人》里讲的故事还是波兰作曲家肖邦旅居西欧时带着一撮祖国的泥土的故事,
都说明旅居海外的游子眷恋自己的祖国。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引用波兰古典作家显克微支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有什么作用?(6分)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作者为什么说“强
大的祖国屹立着,对于居处在海外任何遥远地方的子女,都会是一种最大的安慰”?
结合文本与现实进行
分析。(6分)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主旨
答 案
1.(1)①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
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②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
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
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2)①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
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
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
望。
②拟人。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
和对当
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3)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③
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
家重视不够。
(4)①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
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
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
、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
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
②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
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2.(1)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
;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
此种风格的韧性。
(2)相对第一家的
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
- 18 -
39
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3)(1)线索:气味。(2)
作用:以“气味”冶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
以“气味”冶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4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
生
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3.(1)选CE。(C2分E3分) (2)①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写了日本投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多年动乱得以平息,灼伤的中国<
br>人需要好好地疗伤。②引出下文林徽因患病将不久于人世,及其带病投入建设事业的叙述。(每点3分)
(3)①拜会西南联大主持校务的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②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
;
③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④翻译和撰写建筑类论文;⑤写了许多有灵思的诗。(1点1分,答对
5点
得6分)
(4)①有优雅的气韵,骨子里透着竖定。②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错过生活
中每一件美好的事。③热爱
国家,为国家建设奉献生命。④有性情,有才情,写诗让灵魂得到自由舒展。
⑤重友情,有张奚若、钱端
升、金岳霖等众多好友。(每点2分,答对任意4点即可)
4.(
1)①形状,外形如球、枝叶细小;②颜色,如沙地一样;③生存方式,单株生长;④生命力,顽强坚
忍
。
(2)写出了柴达木的单调、苍茫和苍凉的特点,突出了环境的严酷(恶劣);为骆驼刺的出现提供
背景;
衬托骆驼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
(3)骆驼刺在恶劣环境中存活下来,礼赞生命的顽强
坚忍;骆驼刺傲视严酷,生生不息,体现了生命的尊
严;骆驼刺成为点缀和相伴柴达木的唯一秀色,绽放
生命之美;骆驼刺形象启示人们在逆境中活出风采。
5.(1)本段描写了冬天乡村沉寂压抑的环境,
与下文春天到来的生机萌动形成对比反差,(2分)为“年来
了”的文章主体做了铺垫。(2分) (2)①从季节环境的时间变化上,写出了从隆冬沉寂到“年来”春至的生机萌动;②写留守儿童、妇女盼<
br>望亲人回归的细节,写出“年来”的亲情;③正面写“游子”回乡的情景,写出“年来”的幸福快乐;④<
br>写除夕的隆重场面,渲染了“年来”的意义。(一点1分,共4分)
(3)①运用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也可),写出了儿童“年来”之际盼望父母早日归来的激动心情;(2分,
手法1分,效果1
分)
②运用白描手法,(排比句式、短句)写出了妇女们“年来”之前的外貌到心情的变化,表现了她
们对丈夫
即将归来的喜悦、幸福。(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4)①“年来了”三字,
运用口语,生动形象,很有表现力,吸引读者阅读;②文章主要写年节到来之前
的乡村风貌,文题一致,
扣合紧密;③文章按照冬尽春“来”的时间顺序,写了“年来”时儿童、妇女、
游子的种种活动变化,可
以说“年来了”正是文章的写作线索;④“年来了”是充满亲情、乡情,也表现
着乡村的时代变化的特殊
时间和环境,以此为题,能引发读者深思。(以上四点,任答出其中3点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6.(1)C
(2)C
(3)D
- 19 - 39
(4)答案要点:①由孔子对流水的吃惊兴叹,引发自己对时间的联想、感触;②感悟到
时间与水有相似性,
都在不停地流逝;③认识到时间与水也有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是看不
见摸不着的;④增加
了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5)①远古的人根据太阳的出没
规律来感知时间,时间是模糊的;②后来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来认识
时间,时间被称作光阴;③用铜
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更精准;④发明钟表来清楚地显示和约
定时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但也使人类成为时间的奴隶。(意思对即可,答出一点给1分)
(6)①心跳,是因为感到时间飞逝
,人生短暂;②心不跳,是因为明白了生死的规律无可抗拒,明白了时
间的价值,要好好珍惜时间;③从
跳到不跳,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深刻的感悟,对生命透彻的理解——生命
虽然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是也可以
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时间带来的快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1)答案示例:第①段用
“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
剧烈;用“骨头”突出湖
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3)示
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
中,更
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4)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
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
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5)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
用整
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
感;
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
有创造
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
: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
式,如
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
人的
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
的
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
感
染力。
8.(1)AD
(2)①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
作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
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3)(6分)(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
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
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
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
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3)作
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
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
美景的赞赏。
(4)(6分)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
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
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
如此,近观事物,固
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
凭高视远,达到人生
更高境界。
- 20 - 39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
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9.(1)①拟人,连用“握”“抚”“敲”几个动词,将青檀人
格化,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青檀的喜爱之深。
②运用“瞧”“多恣意”等带有调侃语气的词语,嘲讽了藤
蔓的攀附之态,反衬了青檀精神的可贵。
(2)青檀长得丑,不成材料,不被识,不被知(遭弃);特
行独立,不随波逐流。因此说“青檀是寂寞的”。
青檀与岩石相搏胜利后获得了自由和解放,有了超然之
气,所以作者感到“它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啁
啾着欢乐”。
(3)①用这些历史上著名人
物的追求功利反衬青檀的寂寞坚守和超然欢乐;②由物及人,说明生活中拥有
青檀精神的人太少了,使文
章内涵更加丰富深刻,主题升华。
(4)作者写青檀之硬,实际上写的是青檀不媚俗、不丧失个性的顽
强坚韧的品格;作者认为这种精神是不
会腐朽的,将会永远留存;认为这种精神的存在会使我们的世界更
加多姿多彩,充满活力,作者呼唤、向
往和追求这种精神。
10.(1)流放途中的艰险和到
达宁古塔后的苦难(或答原文对应部分即可);清廷官员一旦被流放,很可能
面临家人、家族甚至邻里的
牵连治罪,内心充满了歉疚却无力挽回。(一点2分)
(2)侧面写出被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1分
,与上文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相呼应)承接上文流放者间的友
谊,(1分)体现了苦难中友谊的珍贵和人
格的高贵,(1分)自然引出作者关于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们精神
遗留有关联的联想。(1分,“流放创
造了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亦可)
(3)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人也遭受了人生的命运坎坷;但流放
宁古塔的方式极端野蛮、残忍,超越了
人的忍受底线,是对文明的蹂躏摧残;这使得部分文人面临苦难可
以保持精神的高贵,却很难创造出更为
辉煌的文学巨制。(一点2分)
(4)通过对宁古塔环
境残酷的渲染表达对被流放文人的悲悯之情;表达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流放的行为戕
害文人的愤慨之情;
对在苦难中文人相互间珍贵友情的赞美之情;对被流放文人在经受苦难之后仍能点燃
文明火种的敬佩之情
。(一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11.(1)D
(2)B
(3)童道明先生研究
、翻译和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作品,童先生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气质;濮存昕、孔维等
演员塑造契诃夫剧作
中的角色;锡兰、新藤兼人等外国导演在电影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对契诃夫的理解
和敬意。(评分标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写我被濮存昕饰演的万尼亚舅舅深深地触动,表现出演员的忘我投
入,已与角色融为一体;侧面反映
出契诃夫的作品极具艺术魅力;形象地阐释了文章题目内涵——从一个
人身上、从生活中辨认出契诃夫;
与结尾段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
”形成呼应,表现主题。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5)能看清生活中存在着苦难,能从苦难中看到希望和美好,并坚定乐观地生活。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比喻。如作者把生活中的希望和美好比喻为“天使
的歌唱”和“镶满宝石的星空”,形象地表达出苦
痛过后,爱与幸福终会到来的生活信念,给读者和观众
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和触动。
- 21 - 39
评分标准:手法,1分;结合语句赏析,3分。
12.(1)E给2分,B给2分,C给1分;答AD不给分。
(2)①引用此故事,在结构
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②照应第一自然段的“在这方面,我常常想起无数动人
的事件”,同时又引出下面
“许许多多华侨眷念祖国的故事”。③内容上表现出爱国之情会让人沉浸在如醉
如痴的境界,从而突出祖
国对一个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每点2分)
(3)①对古代祖国英雄豪杰的怀念,是无数华侨共有的
感情。②对于光荣先人的追念,对于风俗习惯的保
持,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③强大的祖国屹立着
,对于居处在海外任何遥远地方的子女,都会是一
种最大的安慰。
(4)①中国有一千几百万
华侨散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千几百万人和国内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脉搏是一同跳动
着的。②保持着自己祖国
的传统,代代传承。尽管华侨旅居海外,但是他们又不变的中国情结:过我们的
清明、端午、中秋、冬至
,祖孙累代数百年如一日地坚持着。③对于光荣先人的追念,对于风俗习惯的保
持,在这些现象里面,闪
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④无论我们身处何地,祖国永远是我们坚实的依靠,
尤其是身处海外的人,当
你听到祖国强大的消息时,你肯定感到高兴,因为“祖国的强大是我们每一个人
的坚强后盾!”(每点2
分,言之有理即可)
- 22 - 39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主旨
解 析
1.(1)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考查句段的作用是高考的常见题型。遇到这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看题干有否特别说明
,
比如是“内容上”“结构上”这样的限制;然后要回归文章,结合句段的意思和位置思考其在文中的作
用。
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一是句段本身的意思。所以,回到文
中,
先要看所给的句段写了什么,比如本题,第二段主要是介绍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
的审
美品格;然后再看这样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本文主要讲的是四堡雕版,而四堡雕版是建安雕版的
一部
分,那么介绍建安雕版自然是为了引出四堡雕版。
(2)【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可见既要点出出手法,又要分析效果。
“心里一
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如”“似”这两个字已经提示出第一种手法——比喻,“如
花
似锦”写出想象之美;前面是“如花似锦”,后面是“灰飞烟灭”,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落差巨大,可
见失望之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这句话的对象是“历史”,而作者却用了一个“走”,用人的动作来写物,自然是拟人(或比拟);“历史”是抽象的事物,而这里却说“走”“背影”,可见是化
抽象为具象,写出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的情形。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句子的提问方式:赏析、鉴赏、品味句子。词类题目答题的角度:修辞角度、感官角度、
写景方式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选材角度。一般都是先考虑修辞,比如本题的两个句子,都是从修
辞的角度入手分析。第一小句主要是比喻,“如花似锦”“灰飞烟灭”,第二小句是比拟,“走”“背影
”。还
可以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来优先选择答题的角度。如果是描写性的句子,一般是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入手
分析;如果是叙事性的句子,一般从用词和描写的角度(细节描写)入手;如果是抒情性的句子,一般会
从修辞和句式角度入手。
(3)
- 23 - 39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当题干中出现“根据本文概括……”“为什么”等字样的时候,一般都是考查学生的筛选和概<
br>括能力。首先是筛选,筛选要有依据,依据从题干来,本题题干问的是“衰落的原因”,那么自然是找衰落
的表现;然后是概括,把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全部找出来,下面就是概括了,此时要看题干中所给的分
值,依据分值进行概括,就可以避免疏漏。
(4)【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
,一是“意蕴丰富”,一是“设置巧妙”,前者是问这五个问句的含义,后者是问行
文构思上的用意。如
能从题干中审出这些内容,答题就没有难度了。先到文中找到这五个问句,结合上下
文理解其意思。第一
个问句“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因前面介绍了中国古代雕版基地的现状
——只剩下建安这
个“活化石”,故这一问句中就包含了一种期待;中间三个问句,“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
的古国最后一个
‘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前面介绍了四堡雕版的现况,故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痛心,“贫
瘠得连几套
书版也找不出来”“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这里
蕴含着的
是不甘与无奈;最后一个问句“那么谁救四堡呢”,作为文章的最后,自然是发出呼吁。从这几个
问句的
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是层层递进,串起文章。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阅读题的最
后一题,往往是难度最大的一题,本题也不例外。首先是提问,本题并没有明确
要求从哪方面谈谈认识,
学生可能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其次是即使知道是针对“意蕴丰富”“设置巧妙”答
题,却不知道结合具体
内容分析“意蕴”,不知道结合这五个问句的内容来分析其内在的关联。所以,首先
要能从题干中审出方
向,“意蕴”“设置”,其次审出方法,意蕴应该结合文本,“设置”要结合五个问句的
内容。
2.(1)【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学生指明方向,“第
三、四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
显什么样的生活风格”,首先到三、四两段关于第一家生活状况的描
述,然后再结合“草药味”这一非正常
现象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第三段说“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
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
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
,持恒,积极,执着”,第四段说“但它
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
吗”“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
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在联系上文
这一家的生活风格,“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
认真劲:一点不混”“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按照
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24 - 39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
审出问题,审出答题的区域,审出筛选信息的依据,本题题干中
说的是“三、四两节”,这就指明了区域
;“写第一家的药味”指明生活风格的来源。然后带着问题回归文
本,就有了方向。本题难度不大,学生
只要能耐下心来,仔细阅读、筛选、概括,应该没有大问题。
(2)【解析】
试题分析:本
题理解词语的含义。词语有本身的意思,而本题问的是“第五段中‘孱弱’的含意”,这是考
查词语的语
境意,必须在理解词语本身意思的基础上,在结合语境分析其意思。“孱弱”,瘦小虚弱;单薄,
贫乏。
第五段中,“孱弱”是修饰另一家的油烟,作者对此的评价是“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
的意
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
它
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依据这些内容即可解释孱弱的语境意。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词语的意思一要注意词语的本意、表面意,这是理解词语语境意的基础。然后要回归文
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语境意。考生要特别注意从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语境意。比如本题,“孱弱”
本是形容身体瘦弱,但在文中是形容第二家的油烟,学生就可以结合第五段对第二家油烟的描写来理解词
义。
(3)【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的提问很明确,一是叙事线索,二是设置这一线索的
作用。捕捉线索常用的方法,一标题
入手法,标题可以说是每篇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大致看出文章
所要描述的内容,因为标题往往是文
章内容的浓缩,它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所以,我们在捕捉文
章线索时,不妨从标题入手,自己提
出几个问题进行思索、分析。二抓关键物法,有时小物件乍看起来似
乎无关大局。其实不然,从不少成功
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物件一旦被有机地组织进作品,就常常
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功用,对刻画人
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
、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
节处;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文章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以及从头到
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对于本题,
我们可以采取第二种办法,抓关键物,从开头、结尾、中间可以发现
,文章处处出现油烟味,文章就是由
油烟串起的,故油烟气味是文章的线索。而线索的作用就更为明确了
,就是串联全文,借助油烟味反映不
同的生活状况和生活风格。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1.以实
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经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
周围,以此来展开
故事情节。2.以人物为线索。有些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
生历程的见闻
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3.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
高潮、结
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
料的
,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
是叙事的线索。6.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也属记叙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
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记叙的线索。
(4)
- 25 - 39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阅读题的最
后一题,往往是难度最大的一题,本题也不例外。首先是提问,本题看似仅仅是
考查句子的含义,其实还
考查了文末段的作用;其次,学生可能只是从表面回答句子的含义,而忘记结合
文末这一提示。高考在结
尾这一点上的设题的角度,大致有主题表达、抒情方式、辩证效果、修辞效果、
结构作用等方面。对这些
题目,我们要明确总体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主题、生动性、含蓄性、强调
性等方面考虑。结合具体
的文章和问题,综合思考,一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
3.(1)【解析】A.“怕林徽因害怕”错,
原文是说“若她得知自己来日无多,则会更加提前预支时光,消
耗生命”。B.“在患病之后”不准确,
应是“在医生诊断之后”。D.“其目的是……”错,引用的目的是转
入对林徽因另一方面的叙述一一写
诗,说其有性情,有才情,抗击病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
法的赏
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
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
选项
ABC考核内容,选项DE考核手法。其中AB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解析】首先明确第一段的内容,交代背景,然后分析作用,分析时结合文章的开头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
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
然后注
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
是中间
,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
还要
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
(3)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
,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
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
,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
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
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
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
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
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
题的题干是热爱事业与文字的体现,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
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
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建筑方面的建议、参与的建筑
- 26 - 39
设计和文学的著作的角度进行概括。
(4)【解析】注意从林徽因
的品质的角度作答,主要是“优雅的气韵”“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国家”
“有性情,有才情”“
重友情”。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
主
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
出
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
是
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
主
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
的
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
的
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
先
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4.(1)【解析】注意简单的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
分,然后概括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从形状、颜色、生存
方式、生命力等方面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物象特征概括的题目可按以下步骤操作:明确题干要求,在文中锁定区位。针对题干要求,
在锁定的文段中摘录重点句子。对重点句子分类、概括,得出特征,答题时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
文中的修饰性词语。
(2)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
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
伏笔、照应、铺垫等,
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
铺垫、引起下文、统领
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
旨等,此题主要从文章
的内容的角度进行概括。
(3)【解析】注意是文章的结尾句,要和文章的主旨联系,主要是突出骆驼
刺的骆驼刺顽强坚忍、体现了
生命的尊严、生命之美、启示人们在逆境中活出风采。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
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属于文章的结尾句和情感句、主旨句,注
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5.(1)
- 27 - 39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语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
对全文结构
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段或语句:写
了……内容
(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本题考
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
比;开
篇点题,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等。
(2)【解析】文章在时间上
从隆冬写到除夕也就是立春;在人情上,从儿童(孩子们放假了)到妇女(“留
守村里的妇女们,也露面
了”)再到游子(“他们回来了。那些从村子里走出去的青年人中年人,千里迢迢,
岁末重返故乡。”)
,主题也随着叙述的深入而层层渗透,渐渐深入。本题是一道梳理全文内容的信息概括题,
通读全文把握
文章结构,分层次分条目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意筛选概括题目,解答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首先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从哪些方面写‘年来了’的”,然后通读全文,注意关注每个<
br>段落的段首句,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归纳整理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
br>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分条作答。
(3)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
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
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
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
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注意使
用文中原词句。
(4)【解析】“年来了”三字如同脱口而出,很有感染力,从语言风格上来看属于
口语特点。从表现主题的
角度看,这个题目和文章的主题内容一致。从结构上来看,“来”字本身有时间
上由远及近的推进感,作者
巧妙结构,既表现了时间上的“来”也表现了人们的各种行动变化的“来”,
从而完成对主题的挖掘,也体
现了文章的层次感。回答标题好处一类的问题,要从结构上的文题照应、内
容上的暗示扣合、主题上的表
- 28 - 39
现深化等方面思考。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
文章标题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
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
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
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
,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
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
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
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
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思考是否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
用;第六,综合上述思
考所得总结出答案。
6.(1)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
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
型种类,认真积累
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
解答时要根据它
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
性分析法。如“
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②位置分析法。
应从虚词在句
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③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
过去学过的有
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④语境判定法。要理解一个
虚词句中用法
,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⑤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
用法。⑥标志
识别法。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
理解虚词在文
中的意义和用法。
(2)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
br>【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
br>势。一般考查的主要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
br>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干支纪年、历法、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分类整理,<
br>强化记忆。
(3)【解析】A项,原文只说“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没有体现出“对现代
快节奏生活”“厌弃”之
- 29 - 39
意。B项,第四
段中作者对初夏景物的描绘是为了说明“万物‘方生方死’”的自然规律,所以,选项中说
“深度感伤”
有误。C文中五六两段比较了印度人和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但并没有体现出“比中国人
聪明”的意思
。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
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所给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
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4)【解析】孔子说“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
停流。”提醒人们珍惜时
光。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淌过,我们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
所谓青春易逝、韶华难
在正是这样的道理。作者开篇写看到座钟的秒针在跳动,想起了孔子名言,把水和
时间联系起来,引出下
文的思考。引用名言的作用一般有可以增加文章的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等。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段落的作用,又考查引用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思考孔子名言的本义,然后结合
上下文思考作者引用孔子名言的意图,从内容上分析作用。再从结构上思考,引用在首段,一般会具有引
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提出论题等作用。最后从“引用”这种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分析,引用名言一般
有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等。
(5)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
分析分析文章段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考生可在通读全段的基础上给段落划
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
。答题时注意抓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逐层概括,注
意语句转换。组织答案
时注意分条概括,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6)【解析】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
,因为面对座钟,作者“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
时间的流逝”。最后一段,作者说“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
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戴着枷锁
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作者认为自
己想通了,所以“心却不跳了”。“跳”在开头,“不
跳”在结尾,作者说由“跳”到“不跳”,是因为
自己“想通了”,作者“想”的内容,也就中间部分作者
所写到的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文词语和句
子的理解,也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
明确考查方向,然后分析词语和句子
的含义,既要注意其表层含义,更要结合语境分析其深层含义,找出
“跳”与“不跳”的原因,然后通读
全文,分析由“跳”到“不跳”的变化原因,得出答案。
7.(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
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
- 30 - 39
<
/p>
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确定这样比喻的作用。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
时候的”感觉
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
了自己的骨头
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
湖底的时候,
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关于修
辞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贴切形象,表现力强”的八字评语进行分
析。答案应包括几个要点:一
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结合分析文本的具体作用,
三是根据这个比喻的具体情
况联系文本语境进行分析。
(2)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
物”的形象的问题。答题时要先分析题干所说的“八十年代中期游湖
所见景色”,归纳其总体特点,然后
再以之同文本所描写作者现在所见的情形加以对比,据此分析作者所要
表达的情感,揣摩其用意。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的差距,<
br>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
br>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作用,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注意其中所
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写年代之间的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比较准
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
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
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4)【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
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
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此题
题目中的“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
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
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
遗憾。其次,题目“湖
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本文以“湖殇”
为题,准确地揭示了
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5)【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及词
语的选用等角度出发,仔细分析题目指
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
最后指出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
- 31 - 39
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
的村庄”)、拟人(将艾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
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
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
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设
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在表达方法
上主要用了运用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
到鸟面临的灾难)。
8.(1)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
】本题属于综合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比如B项就是针对全文设
置题目,而
A就是针对文章整体设题;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涉及内容,又涉及手法,比如D项就是从手
法的角度来
考查;从错因来看,A项是考查内容的概括,以偏概全,D项是考查表现手法。
(2)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设题
很细,提问明确,先从筛选概括上设题,再从理解上设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概括题要注意如下几
点:一找出筛选的区域,主要从题干中找到答题区域的暗示,本题直接说明是第二段;
二要明确筛选的条
件,“东山的‘胜概’”;三要明确筛选的原则,由近及远扩大范围;四要注意答题的角度,
应从不同角
度回答,防止疏漏。而作者的感情可以通过用词和描写感悟出来。
(3)【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针对标题设题。一问标题的内涵,二问标题的作用。设题的方式: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②
标题的
作用是什么?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本文的标题
是
“太湖碎锦”,首先应理解其意思,再思索其作用。“碎锦”,比喻细碎的花纹,就是零散知识的集合。本
文指的是太湖的零散景象。文中就是写太湖的这些景象,标题对文章就起到了统领的作用,这是结构上的
作用;内容上,作者用“碎锦”来比喻太湖的景象,包含了对太湖的赞美。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
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
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
层级为鉴赏评价D。
- 32 - 39
【名师点睛】一般
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
申义等,往往是抽
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如何把握深层含义?①答题前,我们要
推敲该文所表达的
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②答题时: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
联系文章宗旨,答
出深层含义。可用答题格式。如:这个标题不仅指……还…;③标题如果是比喻义的,
但文中不是从标题
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
们就可以领悟出标
题的深刻含义。(只写比喻义)标题能起哪些作用?结构:①贯穿全文线索②设置悬念,
吸引读;内容①
表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情节;主旨,揭示(透露、点明)主旨;人物,表明人
物……性格(品
质),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写法,修辞手法,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
,B.一语双关,既指……,又指……
(4)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类
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
题者给考生设置
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
都应在文中或
者围绕文本。先到文中找到远眺看到的美景,比如东山“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然后联系
生活中的一些
现象谈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9.(1)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
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
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
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如本题第二句注意运用“瞧”“多恣意”等带有<
br>调侃语气的词语,嘲讽了藤蔓的攀附之态,反衬了青檀精神的可贵。
(2)【解析】这是一道文
意概括的题目,要求分析“青檀是寂寞的”,另一方面又说“它的每一片叶子,似
乎都在啁啾着欢乐”原
因,分别理解“青檀是寂寞的”“啁啾着欢乐”的内涵,立足文本第六节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
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
- 33 - 39
含的意思,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青檀与岩石
相搏胜利后获得了自由和解
放,有了超然之气,所以作者感到“它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啁啾着欢乐”
。
(3)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
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
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
,
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用这些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追求功利反衬青檀的寂
寞
坚守和超然欢乐。
(4)【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首先立足文本,理解最后一节的含
义丰富。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即
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
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文
本的内容
、观点,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
出自己的
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
绕自己的
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最后一节内涵丰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作者
认为这种
精神是不会腐朽的,将会永远留存;认为这种精神的存在会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充满活
力,作者
呼唤、向往和追求这种精神。
10.(1)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
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
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
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
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
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
②~④节。二是抽条法,即
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
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
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
合,逐一摘取,避免遗
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
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
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2)【解析】题干
“为什么要写顾贞观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情
节的作用的题目
,答题时抓住关键词语“顾贞观营救老友吴兆骞”“作用”,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
- 34
- 39
的事情,一方面照应上文流放者的艰难处境和在这样的处境中建
立起的珍贵的友谊;一方面得出“流放,
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的结论。自然引出“今天东北
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
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
.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
造氛围。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结尾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
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
主旨情感。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
感情)。本题答题主要从
内容和结构入手。
(3)
【考点定位】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br>【名师点睛】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
br>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
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
,多
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
在某一
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
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
可点题以及
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
容上起转换或
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
完整地理解句子
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
要点。1.含蓄委
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
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
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
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
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
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
,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
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
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
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
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
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4)【解析】首先要
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题干问的是“探
究作者‘举头四顾
又终究低下头来’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答题的角度有:内涵、作用、技巧特色、主旨等。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 35 -
39
【名师点睛】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
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
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
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
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
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一般而言,
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
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
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
思。角度可以考虑以下方面:①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②作品
表面;③作品内涵;④作品背景;
⑤作者;⑥读者。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上是对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
,需要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
次,或者区分散文中的不同材料,以找到探究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
注意答案语言组织的两种类型。目
前探究题答案表述形式有两种:一是注重探究的多角度,每一角度能写
出探究的依据(即文本根据)和结
论;二是注重探究的深度,只选择多角度中的一个角度,亮明观点,并
结合文本内外,充分写出理由来,
答案是“观点+理由”形式。考生宜依据题干要求,采用相应的形式。
11.(1)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普通话字音字形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
、
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
同)
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
相结
合。同音字、形似字、容易弄错的成语用字是高考字形题的常考内容,识记时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①语
音辨识法。通过朗读词语,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当然这要求同学们平时就要读准字音,才能准确
找出
错别字。②字形辨识法。在我国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
了有
利条件。③语义辨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用字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
去掌
握字形,不容易出错。④结构分析法。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或者说做到“字不
离词”。
⑤语境辨识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
语组合,
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
(2)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
- 36
- 39
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
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
文结构。②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③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手法鉴赏
评价语言。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⑤
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3)【解析】“四面八方折射出的光”意为作者通过很多方面认识契诃
夫先生的。文中第二、三段,写到作
者与童道明先生的交流接触,童先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对契诃夫
先生的认识。通过导演、演员及台词。
《万尼亚舅舅》的彩排的内容,文中第七到十段,作者通过观看锡
兰、新滕兼人的电影,进一步认识契诃
夫先生。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又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解答时首先要把题干所给句子放回到原
文中,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得出“四面八方折射出的光”的具体含义是指多渠道认识契诃夫先生,
然后通读全文,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总结答案即可。
(4)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所谓的细节描写
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写人则如见
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一般
有突出人物的性格、巧妙地展现人物心理或精神世界、塑造典型的环境、推
动故事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标志时代的特点、使文章增添生活气息等作用。本题解答时首先要把句子放
回到原文中,再结合上下文从
手法、结构、内容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5)【解析】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本质上就是考查文中
所体现的契诃夫先生积极思想。要兼顾苦难和乐
观两个方面,且能从苦难中分析希望和美好,需要回文中
找到能够体现出契诃夫表现苦难与乐观精神的语
段,重点关注第四段引用的《万尼亚舅舅》的台词,第六
段中对于孔维所说台词及第八段中新老演员念出
的台词,我们可以分析出,台词中的表现出来的是对人生
境遇和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句的深刻
含意。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
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
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
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6)
- 37 - 39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作品的表现手法,一般认为,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
句子-段
落
-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
、描写、抒情、议论)、表
现
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
尾、过渡、照应等)。要先总述后分析。这
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析效果,指出文中运用此种手法写
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
主旨
情感)。
12.(1)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的主题。欣赏作品
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
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
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
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
色概括不当,此题
的选项A项,“作者对此感到惋惜”不对,作者在原文中没有表达这种情感,引用这个例
子是为了说明这
位老人对自己的祖国饱含着深厚的情感。且主要是因为他看“一本波兰人的诗集”,沉浸在
对祖国的思念
中,才会忘记点燃篝火。C项“是因为他们想通过郑和寄托他们被受损害的民族自尊心”,只
停留在表层
意思的理解上。D项,“因为那个地方落后、保守”错,是因为那个地方的人们眷恋着祖国。因
为是文学
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
显的不会
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
散文的结构的文章,首先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作用从结构和内
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主要注意和
上下文的关系,内容上指向文章的情感。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这
是一道分析文章情感的题目,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段落,同时注意文章中抒情的
段落。
【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的主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分析是要结合文章的情节,文章的
- 38 - 39
情节即文章的内容,注意散文的特征,通过较为松散的情节表达某种具体的情感。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首先明确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和现实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
句子含义首先明确句子和内容,然后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情感,注意探究情感时首先要
结合文本,然后结
合现实,做到观点鲜明,表述合理,语言简明。
- 39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