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1)
石室天府中学-6喝彩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1)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救树
毕淑敏
①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
拉着,夜风掠过,残缺的树冠发出声响,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息。
②它为何如此羸弱?
③疑问坠得我傍晚散步的鞋底涩了。就算苗圃培育的先天有所不
同,移栽街旁时,挑的
植株也必大小相仿,怎么几年时间,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呢?
④有的时候,命运其实就是一种位置。那树在一人多高的位置,横空翘出一道水平树
杈
,拳头粗细,孤零零地探着,竟是天造地设的一副单杠。其下青砖铺路,任凭虎步龙
腾。过往行人,突然
觑到这天然的运动场,便被诱惑,猛跑几步,蹭地一蹿,攀着树杈荡
上去。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
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
吟。
⑤青杨全身哆嗦着
,久久无法在摇撼下平息。叶片好似千百面残破的铜镲,交错扑打。
树干猛烈地痉孪,每一条根须都被摇
离热土,水脉从底层崩断……
⑥我对先生说,不散步了。守在这棵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⑦然而,无奈。
总是每晚守候,还有漫长的白天无法看顾。终不能24小时连续为这树
值班。于是在家中把刀磨得寒光迸
射。先生问,不会在策划一件谋杀案吧?
⑧我答,你猜得不错。
⑨先生惊,目标何在?
⑩我说,长街畔那棵青杨。
⑪先生正色道,砍树犯法。
⑫我说,只是断掉那树的臂膀。丢卒保车,让企图翻杠的人无所依托,青杨才有一线生
机。
⑬先生建议,利斧比钢刀好。
⑭我说,朗朗乾坤,拎着一把阔斧街上行走,太招人耳目。还是袖里藏刀来得简便。
⑮先生道,树杈高过头顶,你如何砍得到呢?
⑯我运刀成风,比画着说,助跑几步,凌空一跃,大功便告成。
⑰先生边躲闪边冷笑
,你是谁?烧火的杨排风或是侠女十三妹吗?需带一张便携式折叠
凳,择一个晦暗的子夜,若天降大雾就
更理想了。你瞭望,我动手,手到擒来神鬼不知。
⑱于是夫妻磨刀霍霍,焦急地等待
月黑风高的日子。每逢路过孱弱青杨的时候,都对它
轻声说,再坚持几天啊,就要为你刮骨疗毒了。
⑲谁知我突然病了,辗转医院。数月后复出,迫近青杨时,几乎不敢偏头。遗它在水深<
br>火热中煎熬,恐已近柴薪。
⑳想不到,青杨依旧屹立长街畔,竟比以前挺拔简
秀多了,沁出蓬勃生气。细细察看,
那只肇祸的长臂,已被人用锯齐根断去,茬口森然。青杨像因公致残
的青年,早从伤痛中
振作,尽管身影还有些仄斜,头颅已然高昂。
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1)选文前三段,突出了杨树怎样的特点
?结合相关语句,说说①③两段分别用什么方
法来突出它的特点。
(2)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做了哪些努力?最终的结果怎样?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
砸下来,只留树影
在苍茫夜空呻吟。
(4)文章结尾写道:“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联系全文,说
说“我”和先生因为什么而惊
叹。
(5)从“救树”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羸弱、恹
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
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
“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
描写突出它的特征。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
,竟形同隔世了”,把它与旁边的树木对
比。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征。
(2)努力:
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
树的臂膀,刮骨疗毒。结果:
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
沁出。
(3)比喻,把行
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
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
,突出了它的惨状。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
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br>
(4)①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我”和先生谋划许久的难事,被人很好地完成了。②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5)①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②
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心人,愿意因不平事伸出援
手。③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告诉人们
应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
④人有时候需要壮士断腕的男气,那会给我们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解析】【分析】⑴解答时要根据各段的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根据前三段的“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它为何如此
羸弱”
可知杨树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
张望高大的同学”“
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
杨树的特征。第③段中,“它
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侧面衬托杨树的特征。⑵解答
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
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答
案。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
它练功;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
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结果是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
,青杨重新焕发
出生机。
⑶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
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
瓜,这是比喻的修
辞。“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运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
。全
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
⑷“好身手”在这里有双
重含意:一是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二是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
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⑸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
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
明 ;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根据“青杨的长臂被
锯断后反而更显 生机”的故事,围绕“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和要“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
与伤痛”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
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
描写突出 它的特征。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把它与旁边的树木对
比。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 征。
⑵努力: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 br>的臂膀,刮骨疗毒。结果: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
出。
⑶比喻,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动;
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
青杨之人的厌恶 ,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⑷①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我”和先生谋划许久的难事,被人很 好地完成了。②赞叹树的
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⑸①要善待 自然,保护环境。②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心人,愿意因不平事伸出援
手。③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 更显生机,告诉人们应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
④人有时候需要壮士断腕的男气,那会给我们开辟 更广阔的天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提取1、2段概括杨树 羸弱、恹恹、
缺乏生机的特点。结合前几段的词句分析手法。第①段中一连串拟人、比喻,是正面描写,第③段是侧面衬托。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通读全文,理 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
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 节之间的
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结果是青杨的长臂被人锯下,青
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出。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 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
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 巧妙之处。
运用比喻和拟人,突出了它的惨状,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答题时应注意,要审题后确定 答案范围就是前后句段,
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做 答。一语
双关,不仅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还赞叹树的身手好。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
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 出文中能表现作者观点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
回答,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内容,多角度多侧面阐明 启发 。
2.阅读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完成下列小题。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
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
上,这样可以节省
饭钱和旅店钱。
③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冬天太冷,
同学们手上脚上长
了冻疮,有的家里较富裕的女生便带着脚炉来上课,上课时脚踩在脚炉上,大部分同学
没
有脚炉,一下课便踢毽子取暖。毽子越做越讲究,黑鸡毛、白鸡毛、红鸡毛、芦花鸡毛等
各种
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后来父亲居然从和桥镇上给我买回来一个皮球,我快活极了,
同学们也非常羡慕。
夜晚睡觉,我将皮球放在自己的枕头边。
④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
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
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
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
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
⑤初小毕业时,宜兴县举办全县初小毕业会考,我考取了鹅山小学,这是当年全县最有
名气的县立完全小
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但在这里读书就得住在鹅山,
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
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
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
。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
心酸。父亲借了姑爹的渔船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
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
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
生道路
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⑥第一学期结束,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
师孙德如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
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
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
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
”父亲很注
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
br>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⑦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⑧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
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
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
不取的严重性,
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⑨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
爹和父亲轮换摇船
,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
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
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
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
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
了!还有姑爹的小渔船,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
上鲁迅笔下绍兴的乌篷
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对于我来说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
够用自己
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⑩……醒来,枕边一片湿。
(选文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出文章叙写的几件小事。①冬天太冷,父亲给我买皮球,让我
兴奋不已。
②________。
③父亲送我上学,替我铺好床铺,让我心酸。
④________。
(2)请分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3)第⑥段
中缪祖尧老师说“茅草窝里要出笋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包含了缪老师怎
样的感情?
(4)为什么“后来我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
br>磨灭了”?
(5)文章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1)大雨大雪天,父亲背我上学,让我感动;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补棉
被,
让我难忘
(2)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表现了父
亲对儿
子的深爱;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意思:穷人家要出人才了;感情:师长为我的优秀而高兴、欣喜。
(4)朱自
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
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
亲的伟大。
(5)“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
成长的承载作
用。“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揭露情感主旨,表达了父爱的伟大。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
节概括出切
题的答案。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大雨大雪天,父亲背我上学,让
我感动。根据第九段的内容
可概括事件为: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补棉被,让我难
忘。据此即可完成填空。⑵细节描写,是对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社会环境中,某些
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生动的描绘。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
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
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暗示人物身份等。“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
鞋,将棉袍的
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
爱,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
⑶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
含的感情。根据第六段所写到的
“我名列全班第一”,可知“茅草窝里要出笋了”的意思是穷人家要出人
才了。这句话表达了
老师为“我”的优秀而高兴、欣喜的感情。
⑷解答时要认真阅读
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
九段的内容,可知作者读到朱自清笔
下父亲的背影时,想到了父亲为自己抓紧时间缝补棉
被的背影,这两个背影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浓浓的
父爱,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
“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据此作答即可。
⑸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
章主要
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题目“父爱之舟”表面指的是姑爹的渔船,实际指的是父
亲的爱,揭示了父爱
对“我”成长的承载作用。文章以 “父爱之舟”为线索来叙事,表达了父
爱的伟大。
故答案为:⑴大雨大雪天,父亲背我上学,让我感动;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补棉
被,让我难忘
⑵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表现了
父亲对儿子
的深爱;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⑶意思:穷人家要出人才了;感情:师长为我的优秀而高兴、欣喜。
⑷朱自清笔下父
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
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
⑸“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成长的承载作
用。“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揭露情感主旨,表达了父爱的伟大。
【点评】⑴本
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
,进行综合、概括。模式:父亲关怀照顾我的小事+我的感受
和心情,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
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
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
临其境。这个细节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体现父子情深的
场景。
⑶本题考查
理解句子含义和人物感情。答题时应注意,“茅草窝里要出笋了!”是比喻的说
法,意思:穷人家要出人
才了;先解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
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br>
⑷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把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
旨联系起来,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
述。朱自清笔下
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后体会到父爱。
⑸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
应注意,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
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父爱之舟”运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具体、形象的
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是什么
①76亿人
中的大多数,是看不见时间的。我在政府工作的时候,清晨一张开眼睛,我的
身体即刻紧绷,是一个已按
“启动”键的机器;我的头脑飞速运作,是一个已按“开机”键的
计算机。然后一整天,身边的人跟着我
高速运转,我听见我自己不停地说:抓紧时间;时
间不够了;怎么回事时间又到了;天哪我没有时间了;
我需要,我需要,我需要一天72小
时……
②若是有个头上长着吸盘的外星
人躲在公文柜里偷窥,他会觉得,这个被一堆人唤作
“部长”的人类,很不对劲,她在跟一个东西不间断
地格斗。那东西的名字叫做“时间”。
③当你在跟一个东西格斗的时候,你绝对没在
看那个东西。当你在跟时间格斗的时候,
你绝对没在看时间。所以,所有忙碌得团团转、自觉很重要、嘴
里一直喊“时间”的人,其
实并不知道时间真正在对他进行什么机密任务。
④现在的我,才看得见时间。
⑤单单是这个阳台,时间的机密就每天泄漏。
⑥泄漏在软枝黄蝉的枝叶蔓延里,枝叶沿着我做的篱笆,一天推进两公分。
⑦泄漏在紫藤的枝干茁长上,每天胖一厘米,抽高一公分。
⑧泄漏在玉女西红柿的皮肤里,每黄昏一次,胭脂色就加深一层,好像西红柿每天跟晚
霞借颜色,粉染自
己。
⑨上周种下一株扶桑―就是朱攫、大红花。在乡下,人们以扶桑花做篱笆。一整
面篱笆
的灿烂红花迎风摇曳是乡村的一枚胸章。
⑩你以为他们就是一群花朵
像装饰品一样固定地长在那儿。种下了这一株之后,才知
道,原来每一朵花都有独立人格,是朝开夕坠的
,也就是说,今天上场的,绝不是昨天那
一朵。扶桑花感应到清晨第一道日光照射,就奔放绽开;傍晚时
日光一暗,红花就收拢,
谢幕,退场,与花蒂极干脆地辞别落地。
⑪李时珍称扶桑为“日及”,因为它“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
⑫所
以,最不矜持作态的篱笆“贱花”扶桑,是个标准定时器。而你一旦知道了它有时
辰,就会对每天开出的
那一朵郑重端详,因为你知道,一到傍晚,它就离开,一刻不留。
(选自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写作背景】2014年12月,龙应台
辞去公职,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2017年8月,65
岁的龙应台移居台南,照顾93岁的失智母
亲,并把这个过程写成了一本书:《天长地久―
给美君的信》。
(1)大多数的人看不见时间的原因是什么?而现在的“我”为什么能看得见时间?
(2)同学们觉得⑥—⑧自然段特别灵动,他们进行了朗读设计,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
发言。
朗读时要关注句子里的一系列动词和量词。
是的。三个“泄露”要一句比
一句响,这样能够表现出①________,“胖”要读出动
感和一些可爱,因为②________
。
至于句子里的量词,“两公分”“一厘米”“一层”等,声音可以轻一点,语速也要缓慢<
br>一点,目的是为了③________。
(3)“时间是什么”,千百年来让无数科学
家和哲学家头痛不己,这篇散文却从文学的角度
回答了抽象的问题。说说本文是怎么做到的?(提示:可
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
(4)读完全文,你能理解时间是什么了吗?
【答案】 (1)看不见的原因:忙碌得像机器(团团转),与时间不间断的格斗。看见的<
br>原因:“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
(2)安静下来的“我”看到“时间的
机密”的惊喜(喜悦)(我生活的悠闲),单是这个阳
台,就处处展现着生命的美好(我的发现之多);
“胖”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是动词,“长
胖”或“生长”的意思,因此有了动感,同时它让我们看到紫藤
枝干茁壮的形态,仿佛胖乎乎
(圆滚滚)的,因此有些可爱;这些量词数量都不是很大,而是比较细微(
相对来说是小
量词),所以要读得轻些,但是一天又一天的积累还是比较可观,放慢了读起到突出强调<
/p>
的作用,让我们看到生命生长的速度(表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
(3)
①用举例的方法,举了阳台上一系列植物的生长,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②用对比
的方法,将忙碌与悠闲
心态下的时间观作了对比;③用比喻(象征,借物喻人)的手法,
用花期极短的扶桑花,告诉人们,处在
最不张扬的生活底层反而最容易看得清时间的本质
(告诉人们,时间有长有短,但活得精彩就好)。
(4)①时间不因人的地位高低而给你增减;②时间不因你的心情好坏而前进后退;③时
间是公平而又独立的;④时间在每个人心里(重在心态);⑤时间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
里;⑥要在有限的
时间里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
括。读文章第3段的“当你在跟一个
东西格斗的时候,你绝对没在看那个东西。当你在跟时间格斗的时候
,你绝对没在看时
间。所以,所有忙碌得团团转、自觉很重要、嘴里一直喊‘时间’的人,其实并不知道
时间真
正在对他进行什么机密任务”分析整理,即可得出答案。二问,据4—10段的大意,即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
(2)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内容。①6、7、8
段的三个“泄露”要一句比一句读得响
亮,这是因为这三个“泄露”说明了第5段的“单单是这个阳台,
时间的机密就每天泄漏”的
道理,而“阳台”与“时间的机密”的“泄漏”给“我”带来了惊喜与美好的
感受。②“胖”要读出动
感的原因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形容词变成了有强烈动感的词语。读出可爱,是因
为让我们
看到紫藤枝干“长胖”的状态,惹人喜爱。③这些量词读得轻些,是因为这些量词“两公
分”“一厘米”“一公分”的数量都很小。而这些量词要读得慢些,是因为这些量词让我们看到
生命生
长的速度,生长的过程。
(3)5—9段用举例的方法,举了阳台上一系列植物的生长,将
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表达
了此时作者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再如“人们以扶桑花做篱笆。一
整面篱笆的
灿烂红花迎风摇曳是乡村的一枚胸章”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告诉人们生命无论长短,都要活<
br>得精彩的道理。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
分把握内容,然后归
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些什么主要观点。如答案可从时间不因人的
地位
高低和心情好坏而增减、后退的角度,从每一个人都要把握好时间并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
精
彩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看不见的原因:忙碌得像机器(团团转),与时间不间断的格
斗。看见的原
因:“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
⑵安静下来的“我”看
到“时间的机密”的惊喜(喜悦)(我生活的悠闲),单是这个阳台,
就处处展现着生命的美好(我的发
现之多);“胖”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是动词,“长胖”或
“生长”的意思,因此有了动感,同时它让我
们看到紫藤枝干茁壮的形态,仿佛胖乎乎(圆
滚滚)的,因此有些可爱;这些量词数量都不是很大,而是
比较细微(相对来说是小量
词),所以要读得轻些,但是一天又一天的积累还是比较可观,放慢了读起到
突出强调的
作用,让我们看到生命生长的速度(表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
⑶①用举
例的方法,举了阳台上一系列植物的生长,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②用对比的
方法,将忙碌与悠闲心态下
的时间观作了对比;③用比喻(象征,借物喻人)的手法,用
花期极短的扶桑花,告诉人们,处在最不张
扬的生活底层反而最容易看得清时间的本质
(告诉人们,时间有长有短,但活得精彩就好
)。
⑷①时间不因人的地位高低而给你增减;②时间不因你的心情好坏而前进后退;③时间
是公平而又独立的;④时间在每个人心里(重在心态);⑤时间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
里;⑥要在
有限的时间里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
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
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
信息部位,确定具
体语句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重音。答题时应注意
,重音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在朗
诵中必须联系上下文,根据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情节发展
、人物的行动变化来进行判
断。
⑶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答题时应注意,写作手
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
等。写作方法等,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法的作用
和效果。
⑷本题考查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答题时要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有理
有
据,说服力强;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钟霄的第九年
王璐琪
①我们画室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在大家只有17岁的时候,他已经26岁了。
②所有
的人都在准备美术高考,他也在准备,据说,这已经是第9年了。在艺术生的群
体中,他这样的情况很常
见。
③他曾经在墙上画了一幅画,只处理了一半画面,另一半像是被人撕掉了,还卷
着纸
边,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幅贴在墙上的残破画。那天老师来得比较晚,他到画室后巡视
了
一圈,然后生气了。“昨天的值日生是谁?怎么这里还贴着一幅破……”他抬起手摁住墙的
一瞬间愣住了
,手指放在上面很久没有拿下来,再回过头的时候,老师目光直视着他,
说:“钟霄,别再考了!我聘你
当画室老师,做我的副手。”
④全班目光齐刷刷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他没有回
答,依然专注地挥舞着手里的画
笔。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块颜
色画歪了。谁都
知道他要考全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因为他不肯将就别的。关于那所北方的美术学院,大部
分人是不敢奢望的,包括我。
⑤我们画室在一栋破旧的七层高的居民楼里,
那段时光非常快乐,一群孩子肆意地在残
破的墙上涂鸦。一栋即将被拆除的旧楼,被我们装点得犹如“卢
浮宫”,格外美丽。
⑥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这栋楼的天台,几个伙伴常常三三两两在
天台眺望月亮,谈论着
明天的梦想。在我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他一定要带着一个速写本,把我们的形态画
在纸
上。只有提起那所梦想中的美术学院时,他才会插上一两句话。
⑦美术
高考前夕,画室里只听得见笔划过纸面时的沙沙声。忽然有一位同学喊道,“钟
霄,外面有人找你。”那
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头发几乎全白了,脸晒得土黄,穿着一身蓝色
的衣服,背着一个布兜。看见钟霄出来
,老人黯淡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犹如点了一盏
灯。他们站在画室门口,说了很长时间的话,老人几次把
布兜交到他手里,钟霄都不接,
硬推回去。这样僵持了一会儿,老人生气了,一跺脚,他才勉为其难地接
了过来。
⑧待他回来后,我问他,“那是你爷爷?”他面无表情地说
:“是我爸,他知道我明天要考
试,给我送庙里求来的馒头,说是吃了耳聪目明,一准儿能考上大学。”
后来,我转身拿铅
笔时,发现他正在默默地流泪,我同情地看着他。
⑨这一
年,他没有参加考试,做了老师的副手。他坚持了九年,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
了,我很吃惊。而这一年
,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他梦想的那所美院的录取通知书。所有人都
过来祝贺我,他也不例外,那张单薄的纸
,被他摩挲了好多遍,“真羡慕你,真的,羡慕
你。”他复读机一样,反复讲,反复说,像是在对我说,
也像是在对他自己说。
⑩“你为什么不再试一试呢?”我问他。他为难地笑笑:“我
怕今年考上了,家里拿不出学
费。任性考了那么多年,是该给家里挣点钱了。等攒够了钱,我再考。”我
想尝试着安慰
他,却发觉自己词穷了。
⑪高考后,画室被拆除了,我们的“卢浮宫”倒塌了。
⑫再去看他时,他气色好了很
多,已经成了老师的合伙人。他邀请我去画室看一看。上
了顶层后,我震惊了:顶层的墙壁上,全是孩子
们的涂鸦,极像当年我们的“卢浮宫”,尤
其是天台。他站在一片彩绘前对着我笑,既像从前那个执著的
青年,又像一个全新的人。
“虽然没有考上那所美院,可美院现在会请我讲课,也值了……”他谈起自己
的事业,开始滔
滔不绝。不远处有学生喊他,他去学生那里指导了。
⑬我沿
着彩绘墙慢慢地走,忽然发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幅残破的速写画,走近一看,
我笑了,又是他的恶作剧
,让人误以为是贴上去的。可是当我看完速写画和画旁边的彩绘
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那是六七个少
年坐在天台上看月亮,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半
空,唯独他,一手拿着画笔,两只眼睛却看向我们。速写画
旁边,有那么一个真人比例大
小的彩绘,是个蓝色的阿凡达。她手持长矛,满脸警戒的神情,忠心耿耿地
守护着他们的
潘多拉星球,以及我们曾经的“卢浮宫”。(原文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事件
钟霄被老师肯定
钟霄放弃高考
“我”的心情
A.________
B.________
钟霄请“我”参观画室
震惊
(2)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⑦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3
)文章第④段写道:“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
块颜色画歪了。”
请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钟霄当时的心理活动。(要求:至少使用一
个成语,60字左右)
(4)文章第⑬段写道,“我”看完钟霄画的内容时,“怎么也笑不出来了”。请结合文章内
容,说说“我”笑不出来的原因。
(5)文章写的是一段钟霄的人生经历,
作者却以“我”的口吻来写,请问“我”在文中的作用
是什么?
【答案】(1)崇拜;吃惊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人脸上的一丝笑容比
作点了一盏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父亲见到儿子时内心的喜悦,表现出老人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鼓励
和希望。
(3)老师的话让我好纠结。北方那所美院,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现在放弃真不甘
心。可
我26岁了,还在麻烦父母,真对不起他们。唉,如何是好?
(4)从画中,“我”看到钟霄一直怀念和我们一起学习的日子,这让“我”感动;又想到钟霄
为了承担
家庭责任而放弃高考,“我”感到惋惜;画中体现出的钟霄不忘初心,用另一种方
式执着地守护理想的精
神,让“我”敬佩。此刻真是百感交集,笑不出来了。
(5)①“我”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
贯穿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②以“我”的
口吻来叙述故事,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
真实性,读来亲切自然,真切生动。③
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
他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
此题要找到关键句子根据第
③段“老师目光直视着他,说:“钟霄,别再考了!我聘你当画室老师,做我
的副手。”老
师让钟霄做副手,“④全班目光齐刷刷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⑨这一年,他没有参加
考试,做了老师的副手。他坚持了九年,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我很吃惊。”加以提取
即可
。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
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
动”“突
出”等。本题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议论性语句,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
的情感即可。“老人
黯淡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犹如点了一盏灯”把老人的笑容比作一盏
灯,生动形象写出了父亲见到儿子时
内心的喜悦,表现出老人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鼓
励和希望。
(3)本题为开放性
试题,想象内容符合钟霄此时的心里即可。钟霄想上自己中意的美院,
但家里贫穷拿不出那么多的学费,
而当老师提出让他做副手时,他的手手腕一抖了一下,
表现出他此时的纠结心里。
(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钟霄很有画画天赋,为了考上全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坚持
了9年了,但他
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因为怕今年考上了,家里拿不出学费。但又用
另一种形式在作画,“我”感到
惋惜;画中体现出的钟霄不忘初心,用另一种方式执着守护
理想的精神,让“我”敬佩。此刻真是百感交
集,笑不出来了。
(5)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
论作者是否真的
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
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
自己的
思想感情。此文的主人公是钟霄,却以“我”的角度来写,“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以
“我”的视角来贯
串全篇,便于抒情,也能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
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
着和追求。
故答案为:(1)崇拜;吃惊。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老人脸上的一丝笑容比作点了一盏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父亲见到儿子时内心的喜悦,表现出老人对
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鼓励和希望。
(3)老师的话让我好纠结。北方那所美院,是我梦寐以
求的地方,现在放弃真不甘心。可
我26岁了,还在麻烦父母,真对不起他们。唉,如何是好?
(4)从画中,“我”看到钟霄一直怀念和我们一起学习的日子,这让“我”感动;又想到钟霄
为了承担家庭责任而放弃高考,“我”感到惋惜;画中体现出的钟霄不忘初心,用另一种方
式执着地守护
理想的精神,让“我”敬佩。此刻真是百感交集,笑不出来了。
(5)①“我
”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贯穿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②以“我”的
口吻来叙述故事,便于作
者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来亲切自然,真切生动。③
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
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
【点评】(1)本题概括文意可以采用综合
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
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
起来进行整。本题事件对应心
情,要仔细通读全文,辨析差别分析情感,不难得出答案:崇拜;吃惊。<
br>
(2)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
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即联系全
文来鉴
赏要分析的句子。比喻一般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
态),表达
了(人物)……的情感。
(3)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
求,联系文章的内容,
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得分点:从钟霄自身的角度,设想当时的心理
活动。
(4)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文章要表现的
主题
思想来理解。关键词围绕“怀念”、“感动”、“惋惜”、“敬佩”等,才符合人物特点。
(5)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有: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
抒
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
形象,使读者能更
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本题中,我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我的情感变化
也要作为答题点呈现。
5.阅读《从春天出发》,完成后面小题。从春天出发
丁立梅
①风,暖起来了,云,轻起来了。雨也变得轻盈,像温柔的手指,抚到哪里,哪里就绿
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绒绒约绿,多像雏鸡
身上的毛啊。可
是,等你到了近前,突然发现,它不见了。你一抬眼,却又看见它在远处
绿着,一堆儿一堆儿约,冲你挤
眉弄眼。春天的绿,原是个调皮的小伙伴,在跟你捉迷藏
呢,而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②那么,我们出发吧,从春天出发。
③先去问侯一下河边的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是这样啊,你须
微仰了头,看它们在春风里舞蹁跹,毫无疑问
,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
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
采下一枝柳吧,装进我们的
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希望。
④去问候一些花儿。桃花、梨花、菜花,它们偷了春天的颜料,把自己 装扮得鲜艳明
媚。粉红,莹白,
鹅黄,晃花人们的眼。河边的小野花们,也不让春天,它们在春风里,
争相张开了笑脸,星星点点。它们
没有桃花的艳,没有梨花的白, 没有菜花的恢宏,可
是,它们也一样开出生命的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
呢,它们一样是春的主人。摘下一朵小
野花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美丽。
⑤去问候一些小生灵。蜜蜂、蝴蝶、蟋蟀、蚂蚱……一个冬天过去了,它们过得好吗?
侧耳倾听,我们会听到它们拨动泥土的声音,它们就要出来了,带着它们的歌声。那好,
就让我们静静坐
一会吧,坐在小河边,坐在山坡旁,或者,就坐在一棵树下,等待着那些
歌声响起,那些
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美妙,纯洁,是天籁之音。用心记下那些旋律吧、放
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
会收藏歌声。
⑥去问候飘荡的春风。“惟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其实,它
何止是吹在手中?
它是吹在心里面。于是,草绿了,花开了,人的脸上,荡起微笑。严冬终于过去了,所
有
的生命,在春风里欣欣向荣。请与春风相握吧,在春天,我们学会感恩与珍惜。
⑦去问候一些种子。葵花,玉米,棉花……那些香香的种子,它们的身体里,积蓄着阳
光和梦想。泥土的
怀抱,已变得湿润柔软,它们迫不及待地扑进泥土里,那里,很快会生
长出一片葳蕤(wēiruí)。
而到了夏秋,会有果实累累的喜悦。
⑧只有在春天种下梦想,才能在夏秋收获。那么,让我们学会播种吧,在春天,跟着一
粒种子一起成长。
(1)联系语境,解释第③段划线词语。
(2)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出发”去哪里?
(3)句子赏析。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子。
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
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
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
②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子。
它们没有桃花的艳,没有梨花的白,没有菜花的恢宏,可是,它们也一样开出生命的美
丽。
(4)第⑤段中,“就让我们静静坐一会吧,坐在小河边,坐在山坡旁,或者,就坐在一棵<
br>树下”。假如你在那里静静地坐,会想什么呢?请结合文段展开想象,把你的心理活动描写
出来。
(40字以内)
(5)比较本文结尾和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和
所表现主题的不同之
处。【链接材料】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
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土地的誓言》
【答案】(1)“问候”的本义是“问好”,在这里表示“欣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表明
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
(2)承上启下,从上文的“春天来了”到下文的“
去探访春天”的自然过渡;去寻找探访春
天。
(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春柳的优美姿态,同时在它身上,我们
发现了新生的希望。②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小
野花为春天而美丽绽放的情景,表
达了作者对小野花自信、乐观精神的赞扬。
(4)
示例一:那些风声、鸟鸣声、花儿开放的声音、种子从泥土里拔节的声音是多么悠扬
动听。示例二:春天
,就是可爱的小动物们和美丽的花海给装扮起来的,春天多么的美丽
啊!示例三:这么美丽的春天,我们
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打好时光。
(5)表现手法共同点: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主题
不同点:【原文】春天是播
种的季节,只有在春天播下种子,才能在秋天有所收获。人生亦如此,只有今
早播种梦
想,再经过汗水的浇灌与艰辛的努力,才能收获人生的硕果。
【链接材料】
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土地(故乡、祖国)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强烈
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本句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生
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柳树的喜爱和对春天到来的欣喜,语言生动活泼,十分有趣。综合上述<
br>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散文结构和散文线索的分析能力。文章第①段
写“春天,真的来了”的现
象,从第③段开始写“我”探寻春天的过程,第②段提出了“我们”从春天出
发,在全文中起
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③—⑦段写作者探访春天的柳树、花儿、小生灵、春风、<
br>种子,说明“我们”从春天出发,去探寻春天,探寻春天则是文章的线索。综合上述分析,
整理得
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解答第③段的划线句子时,结合关键字词
对修
辞手法进行判断,并结合句意进行分析。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思想感情或
言
行的修辞手法。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柳
“抬胳膊”“扭腰
肢”,生动地表现出了春柳的优雅美丽与生机勃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综
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解答第④段的划线句子时,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分析作答。
对比:指将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
对比较。本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小
野花与桃花、梨花、菜花相比较,突出了小野花虽然平凡但乐
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表
达了作者对小野花的喜爱之情。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
br>(4)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围绕“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
手法对“大自然的美妙声音”进行恰当的描述,侧面突出“我”的期待和陶醉。综合上述
分析,言之成理
即可。
(5)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含义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本文的题目为“从春天出发”,全
文的主
体是③~⑦段,分别写了:问候河边的柳,学会收藏希望;问候花儿,学会收藏美丽;
问
候小生灵,学会收藏歌声;问候春风,学会感恩与珍惜;问候种子,收获果实。第⑧段
是文章的最后一段
,作者总结全文,发出“在春天播种”的倡议,表明要从春天开始出发,
努力去播种梦想,才会在最后有
所收获的观点。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问候”的本义是“问好”
,在这里表示“欣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
明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
(
2)承上启下,从上文的“春天来了”到下文的“去探访春天”的自然过渡;去寻找探访春
天。
(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柳的优美姿态,同时在它身上,我们
发现了
新生的希望。②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小野花为春天而美丽绽放的情景,表
达了作者对小野花自信
、乐观精神的赞扬。
(4)示例一:那些风声、鸟鸣声、花儿开放的声音、种子从泥土里拔节
的声音是多么悠扬
动听。示例二:春天,就是可爱的小动物们和美丽的花海给装扮起来的,春天多么的美
丽
啊!示例三:这么美丽的春天,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打好时光。
(5)表现手法
共同点: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主题不同点:【原文】春天是播
种的季节,只有在春天播下种
子,才能在秋天有所收获。人生亦如此,只有今早播种梦
想,再经过汗水的浇灌与艰辛的努力,才能收获
人生的硕果。
【链接材料】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土地(故乡、祖国)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表达强烈
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点评】(1)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语
境作答。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
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
子。“问候”本意为“问好”,用在这里
表示作者在春天到来时要去观赏河边的柳。
(2)首先联系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处于不同位置的段落作用也会
有所不同,其
次从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其作用。本文以“探索春天”为线索。
(3)对句子的鉴赏和分析能
力试题考查,重点考虑字词,修辞,表现手法及人物形象等方
面作用,第③段的划线句子时,结合关键字
词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第④段的划线句子
时,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分析作答。
(4
)解答时,结合全文,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进行作答。本句的
下文写到“等待着
那些歌声响起”,说明此时的“我”正怀着期待的心情准备欣赏大自然的声
音。
(5)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全文的主旨,去分析第⑧段的深刻含义即可。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
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
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
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
。一进
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挣扎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
把椅子戗(qiàng,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
,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
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
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
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
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
与棉袄,都像发着
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
走
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的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
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
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
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
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
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
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
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
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
我回头把
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
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
儿们的驾啦!”伸手去
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
有过的难受。
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关于情节
关于人物
老马一进茶馆就晕倒
老马生活很贫苦
①________
③________
老马待人很②________
老马对孙子很疼爱
爷孙吃包子,谢别众人
老马因孙子孝顺而得意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的句子。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
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
表情?)
(3)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
(4)《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答案】 (1)老马喝糖水,谢众人;谦和;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
(2)老马像
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
为自己虽努力拉车却依然生
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3)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柜的善良,
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
说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很贫苦。<
br>
(4)小马病死在老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这个人物在小说
p>
中的作用是:揭示了勤苦却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解析】【分析
】(1)本段内容主要记叙了老马晕倒的情节,在老马晕倒后,茶馆老板、
茶客、祥子等人都以不同的形
式帮助了他:茶馆掌柜喂他糖水、祥子给他买包子、众人搀
扶他,针对众人的帮助老马是不同的道谢,并
叫来小孙子一起吃包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老马谦和的特点和对小孙子的疼爱、满足。(2)自己晕倒后
,能够得到众人的帮助和关
心,老马感受到了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温暖,内心感动,为表达自己对人的感
激之情,自
然要高兴一些;但是想到自己未来的艰苦困难的生活,看不到希望,内心又是非常的痛
苦,所以表现出来的又像是在哭。
(3)在老马晕倒后,茶馆掌柜并不慌张:“茶馆掌柜
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用手勒着双
肩:白糖水,快!”可以看出,他经历这样的事很多,从侧面反映
了下层劳动人悲惨凄苦的
生活。另外,作为茶馆老板能够如此热心救助一名车夫,也可以看出他善良、热
心的性格
特点。
(4)根据《骆驼祥子》中的记叙,我们可以知道老马和小马最终
的命运:小马病死在老
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和小马在小说中属于次要人
物,作
用主要是为了映衬主要任务,进一步深化文章主旨。在小说中老马和小马就是底层劳动人
民的代表,是对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有力补充,他们的悲惨结局有力的支撑了祥子的悲惨
命运,揭露了封
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老马和小马的悲惨结局,促成了祥子的人生
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告诉
我们: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者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深
化了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⑴① 老马喝糖水,谢众人 ;②谦和 ;③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 。
⑵ 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
自己虽努力拉
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⑶ 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
柜的善良,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说
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
很贫苦。
⑷ 小马病死在老马的怀里;老马被迫改行,孤独而凄凉地度余生。老马这个人物
在小说中
的作用是:揭示了勤苦却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
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
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
故事线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
细节,写出主要活动。
⑵本题考查本
文人物心理。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
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
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情节的变化。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答
题时应注意,解答时,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行文思
路去分析,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逐步概
括出来。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作用
有;烘
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或者性格上对比差异,深化主题,强调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推
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烘托气氛等。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
一响,她就用跑调
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
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都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
儿?”父亲似
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
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
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
与崇拜。
她开
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
长笛来吹。笛声刚响,
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
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
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有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
了环卫工,
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
br>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恨父
亲没出
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
了,每
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
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
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
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
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呀,扫
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
就跟父亲吵:“你
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
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
掌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
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
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
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
城外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
笛子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
,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
的。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
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
br>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
疼……<
br>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
是
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
白断?”她吃
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
琴,大雪天骑
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
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
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
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
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
,母亲则满
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
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
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
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
放
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
所以
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
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
,又吹起了长笛。(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
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
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
声的清脆悠扬。③通
过描写人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
散、飘
扬。(意思对即可。)
②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
声的悦耳动听。
(意思对即可。)
(3)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
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
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
。(意思对即可。)
父亲的心理:①女儿的理解、体贴而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
笛而高兴。(意思对
即可。)
(4)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
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
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
她与父亲的沉默形
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
吹
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思对
即可
。)
【解析】【分析】(1)根据文中信息,第一件事从第一段“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
的长笛吹
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加以概括: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第二件事从第三段“她开始讨厌父亲吹
长笛,是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
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
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加以概括;第三件事,从原文第6、7、8三段加以概括:女儿上
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
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我”曝光
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
;第四件事,从第9段“⑨儿子初一那
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
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
甘甜有十分,
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和第10段
“第
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加以概括: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
亲
》,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 。
(2)本题设计
巧妙,一个句子就综合考察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
法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本句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形
象的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
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
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
亲吹笛形成对比。
(3)通过关键性词语“抹一把泪”“挤出笑”“似问似答”“横放嘴边”
,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出
女儿和父亲的的心理。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
虚荣和冒
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
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4)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全文中也起到了诸多作用,并非可有可无。主要作
用是: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丰厚。
故答案为:⑴ ①父亲爱吹长笛,经
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
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
,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
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意思对即可。)
⑵ 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
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
描写人人和孩子
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
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
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
散、飘扬。(意思对即可。)
②侧面(
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意思对即可。)
⑶ 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
动)。②
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意思对即可。)
父亲的心理:①
女儿的理解、体贴而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意思对
即可。)
⑷
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
因,使情节有波澜、
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
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
,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
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
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思对即
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
握,作答时在通读目标段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
求,整合语言,规范作答。
<
br>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赏析。一般赏析句子,先要考虑是否运用修辞,再考虑人物描写方
法、写作
手法,接下来再考虑用词(动词、形容词等)句式的问题。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分析
。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先分析出作者主要要表达的中心
思想,结合中心,再通过题目给出的具体内容,综
合起来考虑分析人物的心理。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中人物的作用。结合文中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确定文章的主要人物以
及主要人物的形象,再分析题目中所指定的人物的作用。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刀之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
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
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
中,手拿
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
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
?”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
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
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
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
奶奶不知道“人活一
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br>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
一
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
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
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侥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
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
近闻名的梨
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
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
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
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
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
的奶奶。他们虔诚地
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
佛是
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
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
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
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
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
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
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br>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
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
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
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
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
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
表,却无其质,
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
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
的歌喉
,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
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
能做的,也许就是
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
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章内容和“我”的心里变化来梳理情节。
________;→长大后看到梨农砍梨树,明白真相→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3)第⑧段中有“谜底”
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
(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画横线句“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
br>爱呢?而且,伤短爱长”的理解。
【答案】
(1)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
磨砺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奶奶、梨农们砍果树
,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
对果树的爱。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
不同。例如,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
育,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
次的爱呢?
【解析】【分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
,理清故事线
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
括方式概括
出其它情节。如2—5段写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12—15段由树及
人,写内心震撼,懂得
人生也需要磨砺。
(2)“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使用了
典型的比喻修辞手
法。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
描写
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答此题,要了解好作者描写的对象,从句子的描
写
中找到本体,说明其表现梨农砍树的姿态,使用评价语“形象”“生动”。
(3)“谜”指
的是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指的是储存养料,以利结果。9,11段都有对
“底”的交代。
(4)阅读最后一段文字,抓住“承受”“积蓄”“打造”等词语,从人在生活应该有准备迎接困难的挑战这方面来理解句子的含意。如: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
想准备。同时要理解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都是对自己更深层次的爱。
故答案为:⑴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
砺;
⑵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⑶
迷:三月三奶奶砍枣。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⑷ 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
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
果树的爱。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例如,父
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
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梳理。解答本题,需要对文章划分段落,再结合具体的段落概括
大意即可。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
人、夸张、
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
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
境作正确的赏
析。从两个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可以分别从人物描写与修辞手法两方面进
行赏析。
⑶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
据已给出的事件
,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⑷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
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
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
照应等文学概念,就
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设立“汉字节”
①国人的汉字书写问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的重视。
②全国政协
委员言恭达指出,数字化时代,很多人对电脑、手机产生依赖症,再加上网
络语言表达的不规范性和粗鄙
化倾向,导致提笔忘字的“失写症”逐步蔓延。
③他认为,当今基础教育重在认字,
忽视汉字的美。汉字的教学不应该只是高速,而更
应该是高质。他指出,汉字国际传播起步较晚,要从战
略高度充分认识汉语的国际推广和
传播在建立中国与世界有效的话语系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④因此,他建议,必须在国家层面上重视汉字和汉字文化,设立“汉字节”,并建立汉字
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精神堡垒。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加强
引导推广。
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培养孩子的写方块汉字的习惯和对汉字母语的认同与亲和
力,使汉字教学能够从传统
文化层面进行。要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全民普及汉字文化,通
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大众传媒打造“振
兴汉字文化”类精品节目,让观众学习汉字知
识,领略汉字之美。
⑤他还建
议,将汉字书写融入社会评价体系之中,“不管是大中小学生还是各业成人应
提倡书写,让书写汉字成为
一种生活习惯与方式。”
⑥全国政协委员苏士澍呼吁:“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已成
为关系到中华文化自信、文
化传承、民族凝聚力提升甚至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全体国人都应该对此高度
重视。我们
共同向所有国人发出倡议——‘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从自己做起,从现
在做起’”。
⑦据了解,为推动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2016年,苏士澍联合其他
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到
全国20多个省、上百所学校就“书法进课堂”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中小学校书
法教育资
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书法教师严重短缺,开课率严重不足等教学瓶颈和困难。
⑧苏士澍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用汉语,多动笔写字;要投入更
大的力量加强书法教师培养,拓展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大力推进“书法进课
堂”的汉字书写
教育,教导孩子们会写字、规范写字;建议设立“全国汉字书写日”,在全社
会积极营造“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的社会氛围。
(选自《成都商报》,有删改)
(1)两位委员主张设立“汉字节”或“全国汉字书写日”的主要理由有哪些?
(2)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言恭达委员和苏士澍委员都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阐述了建立“汉字节”或“全国汉
字书写日”的
意义。
B. 苏士澍委员联合其他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到全国20多个省、上百所学校就“书法
进课堂”实
施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当今基础教育忽视汉字书写习惯的培养。
C. 言恭
达委员建议设立的“汉字节”与苏士澍委员建议设立的“全国汉字书写日”目标并不完
全相同。
D. 在苏士澍委员的建议中并没有提到类似言恭达委员“将汉字书写融人社会评价体系之中”
的主张。
(3)有人对两位委员的建议持有不同意见,认为设立汉字节不能解决“汉字危机”
,没有实
际意义。对此,你怎么看?请亮明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以内)。
【答案】 (1)数字时代汉字“失写症”逐步蔓延;当今基础教育忽视汉字的美;汉字传播
在
建立中国与世界有效的话语系统过程中有积极作用;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关系到中华文
化自信、文化传承
、民族凝聚力提升,甚至国家安全。
(2)B
(3)示例一:有意义。设
立汉字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让人们更加重视汉字书写和汉字教
育,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可以缓
解汉字危机。
示例二:没有意义。民众患上“失写症”并不是因为对汉字不重视,而是我
们有了更便捷的
书写和阅读方式,是生活方式引发了汉字危机。因此,设立汉字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恰当
方式。
【解析】【分析】⑴主要根据前两段、6段概括理由,从以下几方面归纳:从
数字化时代
对电脑、手机产生依赖症,再加上网络语言表达的不规范性和粗鄙化倾向 ,基础教育的忽<
br>视,学好写好汉字关系到中华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提升,甚至国家安全。
⑵B项“ 发现当今基础教育忽视汉字书写习惯的培养 ”不准确,不全面,原文是“ 发现中小
学校书
法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书法教师严重短缺,开课率严重不足等教学瓶颈和困
难 ”
⑶开放性试题,赞成或反对只要说出理由均可。
设立汉字节可以重视汉字书写和汉字教
育,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方式引发了汉字危机,设立
汉字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恰当方式。
故答案为:⑴ 数字时代汉字“失写症”逐步蔓延;当今基础教育忽视汉字的美;汉字
传播在
建立中国与世界有效的话语系统过程中有积极作用;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关系到中华文化
自信、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提升,甚至国家安全。
⑵B;
⑶示例一
:有意义。设立汉字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让人们更加重视汉字书写和汉字教
育,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
文化,可以缓解汉字危机。
示例二:没有意义。民众患上“失写症”并不是因为对汉字不重
视,而是我们有了更便捷的
书写和阅读方式,是生活方式引发了汉字危机。因此,设立汉字节并不是解决
问题的恰当
方式。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
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
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
语句概括
作答。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
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⑶本题考查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答题时要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有理有
据,说服力强;③有
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10.阅读《灯》,回答下列小题。
灯
①我和新中国同龄。记忆中的灯也如我一样拔节成长。
②我刚刚记事时,我家窗台上
放着一盏父亲自制的黑乎乎的小煤油灯。灯托好像是个矮
矮的烟色旧瓶子,瓶口上盖着一个中间钻了洞的
圆铁片,把一小绺棉线穿过去做灯头,点
燃后能发出微弱的光。晚上,母亲常在灯下纳鞋底,缝衣服。灯
光暗下来的时候,母亲就
用针往上挑挑灯头,马上就会亮些,不过烟也冒得高了,我凑近灯玩时,时常会
被燎到头
发。第二天清早,我常看见母亲的鼻子、眼睛周围都是黑的,而靠着灯的那面墙也总是黑
乎乎的。
③上学后,我家有了一盏泡子灯,灯有一尺多高,分灯托和灯泡两部分,
上下都是玻璃
的。灯托上有个带花纹的扁圆“肚子”,是装煤油的,一个穿灯头的金属灯碗拧在上边,旁
边有一个能调节灯头大小如扣子一样的小轮儿,上面扣的是半尺多高带肚的烟筒状透明灯
罩。这
灯比原来的小煤油灯亮多了,常招来小飞虫围着它飞来飞去。有时飞到灯泡上面的
小飞虫会被烫死,于是
我便一边轻轻用铅笔捅下它的“尸体”,一边说着“飞蛾扑火,自取灭
亡”。有了这盏灯,我家便成了“
富裕户”,每天晚上都有几个同学来我家写作业。把灯放在
炕桌的中间,我和同学围着它写作业,都能沾
“光”。只是这盏灯要比原来的小灯费油,我
三天两头得去街里的商店打煤油。为省钱,不做活儿或不写
作业时,母亲就尽量把灯头拧
小。那时候我们都盼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④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小镇通上了电,我家安上了电灯。记得电灯亮起来的那
晚,我们一家人坐在炕头上激动得半宿没睡。爸爸把里外屋相隔的窗户纸撕下来,换上了
两块玻璃,把电灯吊挂在里屋玻璃窗上,十五瓦的灯泡能把里外屋都照亮。妈妈说:“这辈
子没白活,
赶上有电灯了!”爸爸说:“有了它,我晚上都能做木工活!”我更是高兴地上窜
下跳,喊着:“我趴在
被窝里都能看书喽!”上中学以后,我们教室里安上了“电灯棍儿”,
一个教室里就有十多根,晚上亮得
如白天一样。上晚自习时,再也不用几个人围着一盏提
灯写作业了。
⑤后来
,家里家外都成了灯的世界,电灯不仅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而且生活也因为它
变得光灿灿。不知从什么
时候起,各式各样的灯开始在我家“落户”。有台灯、壁灯、吸顶
灯;红外线灯、节能灯、热能灯等。我
在台灯下看书写作;在温柔的壁灯下看电视;在“灯
霸”下洗浴……灯,照亮了屋子,照亮了生活,也带
我进入了奇妙无比的世界。
⑥夜晚,走在大街上,不同式样、不同光亮的路灯、彩色
广告灯、门脸装饰灯和天上的
星星交相辉映,汇成灯的海洋。漫步在运河边,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倒映
在河水中,格
外好看。经过寒冬的人才知春天的温暖,经历黑暗的人才更感光亮的可贵。望着今天这绚<
br>丽的灯的世界,想着父辈经历的没有电灯的年代,我幸福着,陶醉着,骄傲着……
(1)“我”记忆中的灯有哪些?
(2)
本文写记忆中的灯详略得当,详写了哪些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
第④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⑥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有小煤油灯、泡子灯、电灯、电灯棍儿。
(2)详写煤油灯、泡子灯。用意:煤油灯、
泡子灯离现在时间比较久远,有的甚至在生活
中已经看不到了,所以详写。
(3)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电灯亮了以后一家人兴奋、激动的画面,表
明电灯给家人带来了愉
快。
(4)运用排比,生动写出了电灯给“我”生活各方面带来的便利,表达“我”对灯的感
激和赞
美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题干要求,写“记忆中的灯”。
结合“我刚刚记事时,我家窗台
上放着一盏父亲自制的黑乎乎的小煤油灯。”得出:有小煤油灯;结合“
上学后,我家有了
一盏泡子灯,灯有一尺多高,分灯托和灯泡两部分,上下都是玻璃的。”得出:泡子灯
;结
合“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小镇通上了电,我家安上了电灯。记得电灯亮起来的那晚,
我们一家人坐在炕头上激动得半宿没睡。”得出:电灯;结合“上中学以后,我们教室里安
上了‘电灯棍
儿’,一个教室里就有十多根,晚上亮得如白天一样。”得出:电灯棍儿。
(2)第②段详
写了“煤油灯”,第③段详写了“泡子灯”。结合文本“经过寒冬的人才知春天
的温暖,经历黑暗的人才
更感光亮的可贵。”分析得出:煤油灯、泡子灯离现在时间比较久
远,有的甚至在生活中已经看不到了,
所以详写,让读者能够理解。
(3)结合“妈妈说:‘这辈子没白活,赶上有电灯了!’爸
爸说:‘有了它,我晚上都能做木
工活!’我更是高兴地上窜下跳,喊着:‘我趴在被窝里都能看书喽!
’”分析,采用语言描写
和动作描写。然后结合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重
要手段。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
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
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
节的发展。
)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即可。
(4)结合三个“在……;在……;在……”的句式分
析。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结合排比修
辞的作用(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
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
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
的模式,写出
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⑴
有小煤油灯、泡子灯、电灯、电灯棍儿。
⑵ 详写煤油灯、泡子灯。用意:煤油灯、泡子灯
离现在时间比较久远,有的甚至在生活中
已经看不到了,所以详写。
⑶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电灯亮了以后一家人兴奋、激动的画面,表明
电灯给家人带来了愉快。<
br>
⑷
运用排比,生动写出了电灯给“我”生活各方面带来的便利,表达“我”对灯的感激和赞美
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赏析,注意抓住段首中心句概述。
⑵本题考查文章详略安排的把握,注意找出详写和略写的内容,根据中心的突出明确用
意。
⑶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把握,注意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
理活动描写及外貌描写。
⑷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方法,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
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
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
说:“我陪你去吧!”母亲
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
不息的人群匆匆而
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
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
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母亲这把年纪,
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
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
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
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
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
,牵着走到公路对面。然后低
下身子,一遍遍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公路已改造成混凝
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
吃了许多苦受
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
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
握住她的手
,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的眼里闪
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良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br>
(1)根据上下文内容,仿照“树老根多”一词,在第②段□处填写合适的内容,限4个字。
(2)“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每点不超过8个字)
(3)请结合上下文和提示,将第③、⑦段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③段:“母亲”对“我”做了什么事?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________。
第⑦段:我没有把
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
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__
______!”“我”会对母亲说什么呢?
(4)第⑦段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5)有
时父母的一个眼神、一种举动、一句话都饱含了他们对子女的深情,你感受到过
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将自
己的亲身经历描述出来。(40字左右)
(6)积累链接:孟郊《游子吟》一诗中寄
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
爱,子女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请写出这两句诗。
【答案】(1)人老话多
(2)陪母亲买菜、听母亲唠叨、牵着母亲过马路。
(3)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
右手,向我伸来……;小时候是您牵着我过马路,今天过马
路,让我牵着您吧!
(4)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欣慰、满足、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示例一:他的背影,总能触动我的心。一次生病,我靠在那大山似的背上,很温暖,
于是便安心的
睡着了。示例二:她的微笑,总是如太阳一般照耀着我的心。每次犯错,她
都会微笑的对我说,有妈妈呢
。她的笑如同大海一般,洗涤我的不安。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br>【解析】【分析】(1)联系上下文,抓住“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
活琐事
,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来进行分析。(2)解此题要通读全文,然后用简洁
的语言总结概括即可
。(3)结合上下文,联系当时语境,补充的句子要自然贴切,无生硬
之感。(4)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它本身的作用;②结合句子语境。答题格式: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结合句子内容写出即
可。(5)开放题,结合亲身经历,选择
自己印象最深的写出即可。(6)根据提示写出诗句即可,注意
“晖”的写法。古诗文名句的
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
字、不写错别
字。
故答案为:(1)人老话多
(2)陪母亲买菜、听母亲唠叨、牵着母亲过马路。
(3)①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②小时候是您牵着我过马路,今天过马路,让我牵着您吧!
(4)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欣慰、满足、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示例一:他的背影,总能触动我的心。一次生病,我靠在那大山似的背上,很温暖,
于是便安心的
睡着了。示例二:她的微笑,总是如太阳一般照耀着我的心。每次犯错,她
都会微笑的对我说,有妈妈呢
。她的笑如同大海一般,洗涤我的不安。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1)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便可得出结论。
(2)概括内容
是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的主旨和行文思路做基本把握,
提炼重要信息,从而达到能全
面、准确的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问题。
(3)句式的补充也需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从而
提炼和总结出文本需要的内容和信
息。
(4)品析语言的角度有种种不同,本题结合
修辞,联系人物形象来思考即可。理解材料和
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点来思考即可。
<
br>(5)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要围绕文本的中心去谈感想,不要忘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举一个
相关联的事例语句通顺即可。要简明,条理清晰。
(6)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即可。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向日葵
尤今
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②那
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
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
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③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
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
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
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
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
,无法联系。
④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
地流走,怒气像
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⑤“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⑥“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⑦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
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
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
眼,果然不出所料!
⑧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
冷:“工作做不完,不
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
一眼。
⑨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
手卷、天
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⑩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
一筷闷闷地吃,一心
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⑪第二天,日
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
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
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
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
”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
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⑫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
绝地
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⑬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
到漫天漫地的向日
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 简直惊心动魄呢!您
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
,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
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
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⑭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
“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
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
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
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
呀!”
⑮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
担心它难以透
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⑯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⑰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1)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
那天下班后,________→赶回家去,________→ 半夜起来,浇向日葵
→第二天上午,
________
(2)下面两句话,请根据提示加以赏析。
①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从修辞角度)
②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从词语角度)
(3)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一处。
(4)文中的女儿值得称道,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
【答案】 (1)买向日葵;藏向日葵;送向日葵
(2)①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女儿迟到而心生怨气无法
排解的情状。
②本句
运用“冒”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女儿不体恤父母而失望至极的情状。
本句运用“灼灼”
这个形容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失望而伤心难过、心痛不已的感
受。本句运用“半点”一词生动
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失望心痛而毫无食欲的情状。
(3)①一向准时的女儿昨天却迟到了。(一向体恤父母的女儿昨天却让父母在公园里挨冻)
②女儿迟到了,却没有告诉我迟到的真正原因。
③在餐馆吃饭时,一向体恤父母的女儿并没有安慰我,而是一个劲儿说看单位的趣事。
④一向敬业的女儿,今天却没有去上班。(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
(4)文中的女
儿非常孝顺,她懂得体贴、包容自己的父母。我们也应该像她那样孝敬自己
的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
了很多。
【解析】【分析】(1)本题依据题目要求,可结合“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
向日葵后,然
后赶回家把它藏好”“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来概括女儿为妈妈
准
备生日礼物的过程即可。
(2)①句,把“怒气”比作“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我”因女儿迟到而心生怨气的心理感受。②语句运用动词
“冒”字,写出了我因为女
儿不体谅父母而失望的情形,语言生动而传神;“灼灼”一词,又准确地写出
了我难过,心
痛的感受。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一向准时的
女儿昨天却迟到了”中的“一向”,在提醒我们有事发生;再比如“在餐馆
吃饭时,一向体恤父母的女儿
并没有安慰我,而是一个劲儿说看单位的趣事”中的“一向”,
也在暗示有事情发生。答案不唯一,找出
相关的例子作答即可。
(4)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描写人物言行心
理的句子,分析这些
句子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联系女儿的性格,谈谈自己应该怎么对待父母。本题作答
要扣
住“孝敬父母”的角度来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买向日葵;藏向日葵;送向日葵;
⑵①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我”因女儿迟到而心生怨气无法排解
的情状。
②本句运用“冒”这个动
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女儿不体恤父母而失望至极的情状。
本句运用“灼灼”这个形容词,生动
传神地写出了“我”因失望而伤心难过、心痛不已的感
受。本句运用“半点”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
”因失望心痛而毫无食欲的情状。
⑶①一向准时的女儿昨天却迟到了。(一向体恤父母的女儿昨天却让父母在公园里挨冻)
②女儿迟到了,却没有告诉我迟到的真正原因。
③在餐馆吃饭时,一向体恤父母的女儿并没有安慰我,而是一个劲儿说看单位的趣事。
④一向敬业的女儿,今天却没有去上班。(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
⑷文中的女儿非常孝
顺,她懂得体贴、包容自己的父母。我们也应该像她那样孝敬自己的
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出文中女儿的活动,按时间顺序<
br>排列好,填入题目空白处即可;
⑵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
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
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
,找出运用的动词,
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考
查对伏笔的掌握。伏笔指文章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解答此题的关
键是联系文章内容;
⑷本题联系女儿的性格,谈谈自己应该怎么对待父母即可。是读全文后的感想,这题有开
放性,但是一定要结合本文的主题来回答。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慢阅读
材料一:
近年来网络和数字化阅读已
渐渐成为人们新的阅读习惯;音像制品成为国民阅读新热
点;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纸质与电子并存
的时代”。人们的阅读已从以前的以学习和工
作需要为主的学习型阅读向以生活、娱乐需要为主的休闲型
阅读转变。搜索式阅读、标题
式阅读、定制式阅读、联通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手机阅读和网络阅读的
主要形式。各
地书店居排行榜前列的大多是通俗读物等现象,都证明了人们浏览式的浅阅读特征。
(摘自《文稿》)
材料二:
加拿大的一位学者约翰
·米德马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慢阅读》。他认为,慢阅读,并不
是主张一切东西都应该
慢慢读,而是提倡一种观念。慢阅读的目标是拉近读者和所读信息
之间的距离。
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
游哉的慢
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
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
。
(摘自《北京日报》)
材料三:
开卷有益
这句话,是大有深意的,其实开卷未必有益。有时候,经典的东西很生涩,浅
薄的东西很甜腻。一个基本
的常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就是:好书慢慢读。就像那些
快餐一样,慢慢吃是非常滑稽的。本来是一
根干树枝,你非要像嚼甘蔗一样,妄图榨出一
点有味道的汁液来,那是荒唐可笑的。如果是好东西,你不
慢慢品,那就是一种很不道德
的浪费。
(摘自《中华读书报》)
材料四:
哈佛大学出版社人文部执行主编林赛·沃特斯在《高等教育纪事》
一文中,大声呼吁“阅
读革命”:“背诵是我们失去的重要的东西之一。追求速度是全球阅读危机的重要
原因,因
为速度成了评判阅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他看来,快读的追求,实际上反映出我们今天的阅读更具功利性和目的性。不同的知识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乐趣和价值。阅读的快乐,并
不是娱乐的
快乐,或者说娱乐才产生的快乐。浅阅读的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幽默的东西也
是我们需要的,娱乐化的东
西也是我们需要的,但不可泛滥,否则,我们的审美能力就会
下降。
中国作
协副主席王安忆说:“现代人对阅读要心存尊敬。文字阅读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
阅读需要想象力,书应
该慢慢读,需要用心去感受。现代人恰恰对感受毫无耐心,往往只
关心结果。”
(1)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为什么读书要“慢”?
(2)“快阅读”盛行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列举。
(3)阅读上述材料后,请就“如何阅读名著”简单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只有“慢”读,才可以更好地领悟书中的内涵和精髓。
(2)①网
络和数字化阅读已经渐渐成为人们新的阅读习惯;②音像制品成为国民阅读新
热点;③阅读从“纸质时代
”进入“纸质与电子并存的时代”;④学习型阅读向休闲型阅读转
变。
(3)静静地静心阅读,用心感受,领悟经典。
【解析】【分析】(1)依据
材料二中的“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
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材料三中
的“如果是好东西,你不慢慢品,那就是一种很不道
德的浪费”;材料四中的“书应该慢慢读,需要用心
去感受”的这些内容来概括:好书只有通
过“慢”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和领悟书中的内涵和精髓。据此理
解概括作答。
(2)本题可依据文章第1段中的“近年来网络和数字化阅读已渐渐成为人们
新的阅读习
惯;音像制品成为国民阅读新热点;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纸质与电子并存的时代’。人
们
的阅读已从以前的以学习和工作需要为主的学习型阅读向以生活、娱乐需要为主的休闲型
阅读转变”这一语句概括作答。
(3)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
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
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
合文本内容和自己“阅读名著”体会,表达自己的看法,重点要从“
慢阅读、深体会”的角度
来谈。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⑴只有“慢”读,才可以更好地领悟书中的内涵和精髓。
⑵①网络和数
字化阅读已经渐渐成为人们新的阅读习惯;②音像制品成为国民阅读新热
点;③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
“纸质与电子并存的时代”;④学习型阅读向休闲型阅读转
变。
⑶静静地静心阅读,用心感受,领悟经典。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主题思想的理解
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材料,
理解材料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找准答题区域,抓关键句,进行整
合信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感悟能力。考生要摆明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看
法
,注意重点要突出,语言要简洁。
14.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绕过以往曾是马场的大旷野,爬上小坡傍着一棵苍老的榆树坐下小憩。可以望见这三年
多来经常走、现在对它无限眷念的背路。一周两日去学校教书,就走这条鲜为人知,既没
有红灯叫你停,
也没有“瓶颈”叫你等,却是充满了柳暗花明的景色的十里路。刚入春,这
里先出现嫩绿的小蕾,沁心。
刚入夏,这里绿叶阴蓊,遮住从________空直射下来的阳
光,清神。刚入秋,这里是一片画笔画
不出来的秋叶的各种层次的红颜,醒目。刚入冬,
这里是雪花织成的委婉的洁白飘带,任你的车轮为它印
上两道黑边,趁心。三年多,不知
多少次,我在这条路上得到休息,得到宁静,解决生活中各种烦心的问
题,或是在廿分钟
的行车后,重新获得挫败后的勇气。我感谢它,不下于我对西冷庄园的谢意。别了,对
再
美好的事物都有告别的一天,它给过我的,它也必会给与别人。
(1)为本文选一个切合文意的题目是( )
A.
小路 B. 小路的四季
C. 别了,背路 D. 柳暗花明的十里
路
(2)给划线的字词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鲜为人知
沁心
廿分钟
眷念
阴蓊
委婉
(3)“现在对它无限眷念的背路”中的“背路”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
)
A. 背时倒霉的路
B. 背阴昏暗的路 C. 偏僻幽静的路
D. 学校后面
的路
(4)为文中的横线填一个恰当的词。( )
A. 篮
B. 南 C. 兰
D. 蓝
(5)作者为什么“无限眷念”和“感谢”背路?请用两条理由回答。
(6)作者对小路四季景色的感觉,分别用了一个词概括,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应是哪四个
词?( )
A.
眷念;鲜为人知;沁心;阴蓊 B.
嫩绿;阴蓊;红颜;委婉
C. 沁心;清神;红颜;委婉
D. 沁心;清神;醒目;趁心
(7)作者写小路的四季景色,每季都选取了代表性的事物,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应是( )
A. 小蕾;绿叶阳光;秋叶红颜;雪花
B. 嫩绿;阴蓊;画笔;飘带
C. 小蕾;绿叶;秋叶;黑边
D. 小蕾;阳光;红颜;洁白飘带
【答案】 (1)C
(2)liū
xiǎn;qìn;niàn;juàn;wěng;wǎn
(3)C
(4)D
(5)第一得到休息、宁静,解决问题;第二获得勇气。
(6)D
(7)A
【解析】【分析】(1)文章的标题是
文章的文眼,它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上面一
段材料叙述了我以前常走的一条鲜为人知,既没有红
灯叫你停,也没有“瓶颈”叫你等,却
是充满了柳暗花明的景色的十里路。作者写了这条路上的一年四季
之景,写了我在这条路
上得到了得到休息,得到宁静,解决生活中各种烦心的问题,或是在廿分钟的行车
后,重
新获得挫败后的勇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条背路的无限眷念之情。A.小路:范围较
广
,显得空洞、平淡;B、D两选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C.别了,背路,与材料较吻合。
(
2)注音时要注意形似字和多音字。“鲜”是个多音字:作为形容词“少”讲时,读“xiǎn”;
作为
形容词“新鲜”等意思讲时,读“xiān”。“沁”不能与“心”相混。“廿”不能与“甘”相混。“眷”不能与“拳”相混。“蓊”不能与“翁”相混。“婉”不能与“苑”相混。
(3)由材
料中“这条鲜为人知,既没有红灯叫你停,也没有“瓶颈”叫你等,却是充满了柳
暗花明的景色的十里路
。”这句话可知“背路”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C.偏僻幽静的路。
(4)辨析同音词填空
,要理解备选词的含义,根据具体的语境去选择恰当的词填空。选
“蓝”符合语境。
(5)材料内容较少,叙述条理清晰,作者“无限眷念”和“感谢”背路的理由,可从“我”忙完
一天的
工作后和当“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烦恼时,走在“背路”上的种种感受去概括答
案。
(6)根据“刚入春,……沁心。刚入夏……清神。”“刚入秋,……醒目。刚入冬,……趁心”,<
br>不难看出选D。
(7)学生要对一年四季的景物要有所了解,不能错位。答案可以从
描写背路四季景色处
寻找。根据“刚入春,这里先出现嫩绿的小蕾,沁心。刚入夏,这里绿叶阴蓊,遮住
从
________空直射下来的阳光,清神。刚入秋,这里是一片画笔画不出来的秋叶的各种层次的红颜,醒目。刚入冬,这里是雪花织成的委婉的洁白飘带,任你的车轮为它印上两道黑
边,趁心。
”即可判断选A合适。
故答案为:⑴C;
⑵liū
xiǎn;qìn;niàn;juàn;wěng;wǎn;
⑶
C;
⑷D;
⑸第一得到休息、宁静,解决问题;第二获得勇气;
⑹ D;
⑺
A。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
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答题时既要答出标题的含义,也
要将标
题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
⑵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
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
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
准的
字要查字典;
⑶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
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
作者感情去推断其语境义;
⑷本题考查近义词的使用。难
点是先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再对进行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语
境进行解答。答题时注意根据句意理解词语;
⑸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
br>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⑹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
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
清。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
文本意识考生必须注意;
⑺阅读主观题就是要求考生就提出的问题作答,考生一定要围绕“
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
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1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地理信息这个名词不少人听着也许
会觉得陌生,但当提起地理信息具体进入生活小场
景,你一定就觉得它是多么重要:不识路,打开手机导
航;想在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发个朋
友圈,选择定位位置来表达“我在现场”……
11月18日,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技术与应用展览在我县开幕。此次展览总面积达
1.3万平方米
,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218家参展商齐聚一堂。三个展厅综合展示了地理
信息、卫星导航、航空航天
遥感、位置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多领域的领先
技术和应用。
无人航空器引人注目
在参展的企业中,北京德知航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
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服
务、培训为一体的全球性创新型企业。这次在他们带来的参展产品中,名为
“白鸟”的垂直
起降固定翼无人航空器最为引人注目。
据工作人员介绍,“
白鸟”具备同级别产品最强大的飞行性能——续航时间达4—10小时,
速度范围在70—150kmh
,悬停时间最长可达12分钟,可广泛应用于国土测绘、地质勘
探、植被研究、地质调查、大气海洋研究
等领域。
谍战电影酷车成现实
目前在汽车领域,无人驾驶的技术
很早就有各个车企在参与研究。此次展览上就有不少
企业带来了各种无人驾驶的“黑科技
”汽车。
在百度展厅,一辆淡蓝色别致的巴士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玲珑小巧的体
型,Q萌可
爱的外形,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据悉这是一辆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交通的无人驾驶巴士,名叫阿波龙,在萌萌的外表之下更有着大量高科技含量的装置和设计。
据介
绍,阿波龙主要由硬件部分和汽车大脑两部分组成。车身上使用到的传感器包括: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
、高动态范围相机模组以及立体摄像机等。车辆顶端及车身两侧配
有16线激光雷达,通过传感器发射的
激光脉冲,“看清”周围的情况。在车头和车尾顶部,
装有单目摄像头(5个)及双目摄像头(1组),
可精确识别路面交通线、车辆、行人等。
目前,这款无人驾驶巴士已经实现量产,007里那炫酷的自动汽车,再也不只是脑洞而
已了。
5G+无人船拓荒起航
在距离不远的中国移动展区,一个猜拳机器人吸引了
不少人围观。据工作人员介绍,这
个机器人眼前的黑色区域是识别区域,只要在识别区域出“剪刀、石头
、布”的手势,机器
人的显示屏就会给出相应的反应。记者试着尝试了一番,但把把都以失败告终,工作
人员
说,记者之所以会输,是因为它应用了先进的5G技术。
通过在猜拳机
器人上装配5G网络,它就能实时识别你的动作,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判
断,“因为5G速度非常快,所以
你才感觉不到它跟你有一前一后的时差。”工作人员说,在
无人驾驶领域,相比于无人机、无人汽车的高
关注度,无人船还处在荒蛮时代。就在中国
移动展区,记者还体验了一次5G+无人船的操作。通过设在
室内的控制中心,记者仅仅用
两个手柄就能远程遥控百米之外的无人船,而这同样得益于5G技术的应用
。
据了解,通过5G无线网络及5G核心网,无人船河道清理监测系统可以实现河道
信息高
清视频回传、远程驾驶及自动河道清洁等一系列功能,“同时,配合遍布河道的水质监测传
感器,以及基于5G超低时延的远程控制机械臂污水取样设备,能让驾驶人员实现远程控
制或云端自动
控制。”工作人员说。
此外,不少参观这次展览的参展商向记者表示,此次展览集中
展示了当今世界地理信息
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与应用,将实现各类企业、机构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推动
地理信息
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跨界融合,推进地理信息同行间的交流。
(选自《德清新闻》2018年11月20日“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特别报道”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本次展览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218家参展商齐聚一堂,集中
展示了当今世界地理信息等多领域的领先技术与应用。
B. 我和妈妈外出旅游时走散了,
我发定位告知她我的具体位置,妈妈很快找到了我。这就
是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C. 无人驾驶技术很早就参与汽车领域的研究,此次展览上,百度公司的“阿波龙”就是一辆
装备多种无人驾驶技术的“黑科技”汽车。
D. 猜拳机器人应用了先进的5G技术,无论你
在哪个区域,只要你出“剪刀、石头、布”的
手势,机器人的显示屏就会给出相应的反应。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白鸟”具备同级别产品最强大的
飞行性能——续航时间达4—10小时,速度范围在70—
150kmh,悬停时间最长
可达12分钟,可广泛应用于国土测绘、地质勘探、植被研究、地
质调查、大气海洋研究等领域。(列举
的三组数据有什么作用?)
②工作人员说,在无人驾驶领域,相比于无人机、无人汽车的高关
注度,无人船还处在荒
蛮时代。(“荒蛮时代”有什么含义?)
(3)本文刊登在《
德清新闻》2018年11月20日“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特别报道”
上,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
适合做这篇文章的标题?请说明理由。
A.感受高端酷炫“黑科技”
B.地信大会展看什么
C.走进地信大会,展现领先科技
【答案】 (1)D
(2)①“4—10小时”限定时间,说明续航时间之长,“7
0—150kmh”限定范围,说明速度
范围之大,“12分钟”说明悬停时间之长,三组数据说明“白
鸟”具备同级别产品最强大的飞
行性能。②“荒蛮时代”指在无人驾驶领域,人们对无人船还缺乏关注,
研究一片空白。
(3)示例一:我选A。“酷炫”“黑科技”给人时尚潮流的前卫感受,这跟
“地信大会技术与应
用展览”的主旨和本质相吻合。这样的标题对于如今追求高科技感受,高品质生活的
人们具
有很强的吸引力,相信会有更多的人阅读这则新闻,并产生亲临现场一睹为快的念头。
示例二:我选B。用疑问句的形式命题,设置一个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三:我选C。这个标题前后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平实、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
内容,
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读者快速筛选新闻内容,刊登在“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特
别报道”版面,符合
旨意。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
出
正误。D、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机器人眼前的黑色区域是识别区域,故D错误。
⑵①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说明内容,理
清作者说明的思路
,将关键内容进行分点概括。②通过阅读《 5G+无人船拓荒起航
》知道
“荒蛮时代”指在无人驾驶领域,人们对无人船还缺乏关注,研究一片空白。
⑶本题考查给说明文拟题的能力。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
题目的要求即可
。说明文的题目常用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
用。作答本题时,可同意任何一个
题目,然后围绕这几点作用表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
“4—10小时”限定时间,说明续航时间之长,“70—150kmh”限定范围,说明速度范
围之大
,“12分钟”说明悬停时间之长,三组数据说明“白鸟”具备同级别产品最强大的飞行
性能。
②“荒蛮时代”指在无人驾驶领域,人们对无人船还缺乏关注,研究一片空白。
⑶ 示例一:我选A。“酷炫”“黑科技”给人时尚潮流的前卫感受,这跟“地信大会技术与应用
展览”
的主旨和本质相吻合。这样的标题对于如今追求高科技感受,高品质生活的人们具有
很强的吸引力,相信
会有更多的人阅读这则新闻,并产生亲临现场一睹为快的念头。
示例二:我选B。用疑问句的形式命题,设置一个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三:
我选C。这个标题前后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平实、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
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
便于读者快速筛选新闻内容,刊登在“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特
别报道”版面,符合旨
意。
【点评】⑴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
要
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
辨清
意思是否有差异。
⑵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
,有了明确的目
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
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⑶本题考查了题目的作用。题目的作用: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
旨。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③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④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
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回答是围绕以上各点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