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阅读题
营业员销售技巧-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汇编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
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
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答案:
1.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2.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D
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
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湖流逆上矣。求
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 山门圮于河()(2) 湮于沙上()
(3)
如是再啮()
2.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
一老河兵闻之()
(2) 当求之于上流()
3.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众服为确论。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5.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
的具体内容。(3分)
参考答案
1.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
3. (1分)众服为确论。
4.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
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5. (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
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
掏空石头下面
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
2分)(照抄 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
(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
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 帐寺
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
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
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
之
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
br>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
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红褐色)土,诈
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
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
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
。归途于窝集
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
而
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
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
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
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
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
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湮于沙上( ) 不亦颠乎(
)
虽危症亦立愈( ) 终不反顾(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求之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
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
负势竞上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译文: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甲】文的启示:____
【乙】文的启示:____
答案:
1. (1)埋没 (2)通“癫” 疯狂
(3)即使 (4)回头看(共4分,每空 1
分)
2. C(2分)
3.
(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分,意近即可)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
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2分,意近即可)
4.【甲】文的
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
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
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1分,意近即可)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
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 (1分,意近即可)
(四)、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14分)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
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
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
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
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
①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②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
③
掌
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
角,尾搐
④
入两股间,今乃掉
⑤
尾
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
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
④搐chù:收缩。此
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
(1)
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一日
曝
书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
3.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4分)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
曰
。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
笑
曰
。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分)
甲
。
乙
。
答案: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经历 (2)晒
2. 翻译(4分,每小题2分)
(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3.(4分)(
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
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
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
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
却是翘起(摆动)的。(意思对即可)
4.(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4分。)
甲文示例:(1)我们考
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1
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
的判断。(1分)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分)
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1分)戴嵩画画,
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1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1分)牧童天天放牛,
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1分 )
(3)要注意细节。(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
,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
了,所以遭人嘲笑。(1分)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
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
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 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 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
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 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 分)
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
2、经过 划船 埋没 颠,通“癫”,疯狂
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
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
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
观的判断。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
土寇,自练乡兵与
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
沃
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
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
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
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
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
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
“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
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
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
乎其人。’又曰:‘能与
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
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
D.沟洫甫成(刚刚)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 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 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非独贤者有是心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文后所引何文勤
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
我们
的启示是什么?(4 分)
答案:
1、B (3 分)
2、BD(4 分)
3、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2 分)
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 分)
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
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
搬书本,所以失败了。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
证地看待,不应将它
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
(4 分)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
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
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
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
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棹
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
颠
乎颠:通“癫”,疯狂
C.
渐
激
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
已
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求石兽
于
水中 能谤讥
于
市朝
B.
乃
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 至石
之
半
怅恨久
之
D. 如
其
言
其
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
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
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
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
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
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
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
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
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
下事不
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
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
1.C
2.A
3.B
4.D
(七)、纪昀《河中石兽》宋祁《雁奴后说》对比阅读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
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
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
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
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
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
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
三燎三灭,雁奴三
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
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
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
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
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
②须其夜艾 艾:
③阴布大网 阴:
④叹其以诈相笼. 笼:
2.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 分)
答案:
1.答案:①依照 ②止,尽 ③暗中,秘密 ④笼罩,捕捉
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
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
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
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评分:每个方面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
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
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
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
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
作者的写作意
图。
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 2 分。共 2 分。写法、作用各占 1
分。意思对即可。
(八)、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
之事, 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
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
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
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
创 果不出血,亦
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
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
何意耶?千思万索,终
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
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
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
可据理以断有无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1分)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转转不已
⑵ 但知其一
⑶其创果不出血
⑷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 不同
的一项是( )(3分)
A.至石之半 定非我所见之理
B.如其言 一盗拽其妻起
C.果得于数里外 不得其所以然
D.而又戕其耳 人不知而不愠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小题5: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
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
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
(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
”(用甲文原文填空)。
答案:
小题1:(1分)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划错一处,则1分扣除)
小题2:(4分)已,停止。 但,只,仅仅。 创,伤口,创伤。 断,断定、判
定。
小题3:(3分)C
小题4:(4分)①在河底寻找石兽(它),不是更荒唐吗?②
希望乞求(得到)
夫人(身上的)一件物品,夫人不要惊慌(惊恐)。
小题5:(2分)第一
空:“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第二
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
(九)、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与《黔之驴》,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
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①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
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
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
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
冲冒。驴
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⑥大㘎,断其喉,尽其
肉,乃
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
不敢取。今若是
焉,悲夫!《黔之驴》
(注释)①好事者,爱多事的人。②憖憖(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远
遁,
逃到远处。④噬,咬。⑤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跳踉:跳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棹数小舟(______________) 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__)
2.选择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棹数小舟,曳铁钯
B.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C.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D.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翻译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
请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建议
用文中原话回答)
5. 读了上面的文章,请归纳一下天下事的相同原理。(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
1、划船 于是
2、D
3、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这又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4、讲学家
只知道“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道“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老虎只知道“庞然大物”,不知道驴并“无异能”。
5、天下之事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做主观臆断。
(十)、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
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
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
br>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
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
(乙)伯牙善鼓琴,钟子
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
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
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
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
之。初为
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
哉!善
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伯牙善鼓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求石兽于水中 (2)但知其一
(3)卒逢暴雨
(4)吾于何逃声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广为流传,【乙】文中可以
看出钟子期堪称俞伯
牙的知音的句子是:“ ”;【甲】文中“
”也可谓老河
兵堪称石兽的“知音”。
4、【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寻找 只 通“猝”,突然 隐藏
2、(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其趣。 遂反溯流逆上矣。
当求之于上流。
4、同:都运用语言描写。
异:甲文神态描写,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
物理”嘲笑别人;老河兵的笑是
笑讲学家不结合实际生活,主观臆断;乙文没有神态描写
(十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众服为确论。——节选自《河中石兽》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虽有佳肴 (2)然后能自强也
(3)阅十余岁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虽有佳肴》告诫人们只有认真学习才能知道自己
的不足,真诚地教别人才
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那么《河中石兽》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结合
自身实际谈一谈。
答案:
1、即使 自我勉励 经过
通“癫”,疯狂
2、(1)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洪水带走呢?
3、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
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做出主观的判断。
比
如太阳光是直线照射地面的而不是发散的这一现象,我们不能根据日常灯泡是
发散的这一道理就推论太阳
的光到达地球的时候也是发散的。
(十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
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br>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河中石兽》
(乙)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
br>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
,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
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
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
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浑然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求石兽于水中
(2)湮于沙上
(3)气竭汗雨 (4)谓农夫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每句标一处)。
(1)盖石性坚重
(2)予莫知所以耕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讲学家是从河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
找。
B【甲】文中老河兵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该到上
游去寻找石兽。
C【乙】文中行者解衣下田,最后倒在田里,表现出他劳动非常卖力。
D【乙】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5、结合甲乙两文,共同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寻找 埋没
尽、完 告诉,对……说
2、(1)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2)你可以把耕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3、(1)盖石性坚重(2)予莫知所以耕
4、C
5、考虑问题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不可以主观臆断;只有在生活
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