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是第一次读高尔泰的书

温柔似野鬼°
642次浏览
2020年08月06日 11: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澳大利亚气候-现代文阅读技巧


《寻找家园》读后感
这是第一次读高尔泰的书,以前看过他和浦小雨绘制的系列禅画,
感觉内容很丰富,风格更是古朴优美。看过他的禅画后再读过他的《寻
找家园》,就越发感慨, 这就是高尔泰,不论是画还是书,都包含着
很特殊的一种淳朴和难以遮挡的才气。在高尔泰笔下,自己就 是一个
执拗倔犟的老头,身穿沾满油彩的衣服,虽然有些邋遢,却透着一种
拒绝世俗的气质。让 我看到了他赤诚的心,和在那个苦难年代的向往
自然与自由的天性。
《唐素琴》是我很喜欢的 一篇。写的是他们大学班里面的班长,
在我看来唐素琴是一个非常乐观的学生,在那个因为条件苦难,唯 有
靠精神的热血沸腾才能过活的年代,像唐素琴这样的学生当然是老师
眼中的政治思想极高的了 。而高尔泰那时则是被看成思想不成熟的同
学,应该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分子,唐素琴成为了帮助他的帮扶 对子。
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唐素琴帮高尔泰改掉了不爱喜衣服
的毛病。第一次读的时候 我不免觉得想笑。高尔泰堂堂一个画家诗人,
在这篇文章里把自己写的如此邋遢,如此难以管教,甚至是 有些滑头。
‘我怕洗衣服,邋里邋遢,有碍集体形象,屡教不改。团支部
书记替我申请到一笔 ‚困难补助‛,买了件新的棉大衣给我,把我那
件满是油画颜色的破大衣抱去,丢到垃圾桶里去了。我很 感谢,他说
不谢,这是组织的关怀,你要是知道感激,就勤洗勤换衣服。我努力
了一阵,但未能 永远坚持。不知不觉,新大衣又脏了。’


相比之下班长唐素琴就比这个团支书的方法高 明多了。唐素琴
先是帮高尔泰把一堆气味难闻的脏破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补得整整齐
齐,叠得方 方正正。在高尔泰向其感谢的时候,‘她说还要替我洗。
我说别别别,我自己洗。她说你要是不过意,就 自己洗。又说,不会
洗,我来教你。’
从那时起,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会给与高尔 泰真诚
的帮助。当我读到这得时候,我就感觉,某种特殊的感情应该会在这
一对年轻人的内心生 长的,果然那种‚朴素‛的情感,正悄然无声地
萌芽。

然而命运实在是太悲惨 了高尔泰和唐素琴都未曾幸免,某种意
义上来说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被打成右派,随后又平反,又因 历
史问题未讲清楚,继续被改造,也正是这种命运的原因,唐素琴对作
者有了一种在作者看来是 最纯真的情感,虽然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
他们只是在通信往来中有所表述,但是他们之间由于岁月无情 的留
痕,从内心感受上发生了变化,就像用作者自己的笔触去描述的那样
一幕:
‚一 九六二年左右,有一个短暂的宽松时期,她和我都被解除
了劳动教养。我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她在海 滨农场就业。翌年春
节,我回江南探亲,要在南京转车,相约那时,到白露洲她家中看
她。…… 黄昏时分,在幽暗的深巷里走着,许多往事来到心头。一个


目光清澈明净,活泼美丽的女 孩子的形象,伴随着苏州河边树林深处
的哥特式建筑,充满油彩气味的画室,水气弥漫的洗衣房,敞亮安 静
的图书馆,晴朗的阳光里在体育场上空自由舒卷的五彩旗……交织成
一片青春、希望、光和色 的世界。……开门的正是唐素琴,我几乎是
认不出她了。憔悴佝偻,显得矮了许多。皮肤干皱,松弛地下 垂,头
发焦黄稀疏,眼眶红肿和糜烂了。睫毛有的粘在一起,有的翻上去贴
在肉上,以至两眼轮 廓模糊。照面的一霎时,她呆滞的目光里并没有
流露出喜欢,只是毫无表情地把我让进屋里。说,路上吃 苦了吧?露
出一个灰暗无光、略带绿色的铜质假牙,很大。‛

最终她们没走到 一起,即使这不曾是唐素琴期望的结果,但是
这种变化和距离,这种期望和改变的残酷现实,美好回忆和 崇敬最终
破灭了,让他们成为了朋友。
《沙枣》这篇文章是早就读过的,当时是为了学写作文 而看得,
那时的记忆是篇幅不长但是体现了作者很强的文字功底,将一个不大
的事件写的是那样 的鲜活,把那个时代的劳改生活的一面淋漓尽致地
表现了出来。现在比那时成熟了一些,再次读来感慨多 了许多,不免
掺着对作者和那个年代人的心疼。
《沙枣》主要写的是劳改农场的劳改人员吃不 饱饭,强体力劳
动和不相符的粮食供应等背后的故事。早饭之后带着午饭到劳动现


场,每一个人都不会等到中午就将中午饭给吃掉了,用这样一个小小
的场景描述,我们便可以知道在当 时这些‚劳改犯人‛生活的状况。
高尔泰在劳动中发现了生长在沙漠里的沙枣树,在收工的时候他特意地‚掉队‛,为了采集沙枣,来充实自己饥肠辘辘的胃口,然
而他由于过多地食用了这个带有 毒性的野生食物,在归队的路上昏厥
了过去,为此他擅自离队的事情暴露,从中队到小队都受牵连,同宿
舍的人一起翻了他的口袋,把它采摘的沙枣全都翻了出来,并趁机食
用了起来,中队长看到以后 ,严加斥责,命令立刻将所剩沙枣全部上
缴,最后收缴了不足一小把的沙枣,放到了小队长的帽子里,准 备第
二天上交,作者最后的一句话是这样写的:‚第二天醒来,帽子空了。‛
我们无须去猜想剩 下的沙枣到哪里去了,中队长也是血肉之躯,他同
样也饥肠辘辘,吃掉剩下的沙枣是在情理之中,我想这 也是作者高人
之处,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
高尔泰应该是精英级的人物,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虽然表现出了那
种本能对饥饿的感觉和反映,但是他骨子里面却始终有着一颗不变 的
心,因为我没看到高尔泰在文中怎么抱怨,怎么发表评论,他描述的
苦难没有过多强烈的形容 词,平平淡淡的文字叙述着生活,却让人读
来苦到了心里。我们在高尔泰的笔下我看到了他们那些人像沙 枣那样
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着。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
才华无法自由发挥, 好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


《蓝皮袄》估计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算是很短很短 的了,但是在
看完这篇文章后还是给了我一种震撼的感觉,文字不在于多,重在感
情怎样清晰的 流露。流露出来的就是最动人的。
《蓝皮袄》的主人公叫龙庆忠,是一个独子,自幼丧夫、守寡的母亲千辛万苦把他带大;供他上学,直到大学毕业。他是学生物的,
毕业以后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兰州 分院。工作以后他经常出差在外,研
究调查草原寄生虫。回到所里就吃公共食堂,住集体宿舍,快三十了
还没结婚。一心想把母亲接过来,但是由于母亲是农村户口不能办理,
他一度要求调回河北,离 着母亲近一点,一边照顾年迈的母亲,但是
单位领导总以‚党和国家把你培养出来不容易,你耗费了那么 多人民
的血汗,到头来总是想个人的利益,像话吗?‛这样的理由回绝他的
要求,为此龙庆忠心 里不服,颇多怨言。

文章里这样一段话很讽刺:他们单位‚右派‛凑不够数,给了他< br>一个名额。批斗手续一办,他就到了劳改农场。这位孝顺的儿子不敢
告诉母亲,向他母亲说谎道: ‚这次出差下乡,可能时间有点长,请
母亲放心别急。‛也就是在这时,他接到了母亲的邮包,就是那个 蓝
皮袄。
高尔泰形容主人公的反应是:‘嘟嘟囔囔,不高兴。’就这几个
字,看 似稀松,但想到主人公悲惨的遭遇后,让人读来心中就难以抑
制一阵酸楚。


这 件引人注目的蓝皮袄,因为在沙漠和荒原地带,由于劳动强度和日
晒的原因,所有的衣服染色都会很快地 退色,而龙庆忠的蓝皮袄却始
终感觉像是新的一样,这是他精心保护的原因,别人用草身子勒着腰,而他怕磨坏了衣服不肯,别人工余之时席地而卧,他为了不减少衣服
的磨擦,坐在那里不肯让衣服沾 上泥土。
那样的强度,那样的环境,竟然还能顾忌到衣服的干净与否。读
到后面才明白这 并不是因为衣服好,而是这件衣服凝聚着母亲对儿子
的关爱,凝聚着母亲对孩子的一份真情,他呵护的是 那一份对母亲最
深切的感情,衣服在,母爱就在,这是他的精神寄托。
但是龙庆忠最 终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的结果,在那样一个年代,
对于一个瘦小孱弱的人,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中倒下来不 足为奇,但是
作者将这件蓝皮袄继续着它的传承,在作者和龙庆忠分开一年以后的
某一天,他在 去诊所的路上又看到了那件蓝皮袄,从后背看到那个人
腰间已经系上了腰带,作者自言自语道:‚看来他 是真的想通了。‛
当他走过去拍着他的肩膀叫他的时候,回过头来的并不是龙庆忠,而
是一个陌 生的面孔。当作者问到衣服的主人时,对方告诉他:‚龙庆
忠早死了,之前继承这件衣服的人也死了,这 件衣服到我手里,已经
几易其主了。‛
《寻找家园》是一个镜头,映射的是那个扭曲的 年代,天空是灰
色的,人心是受伤的,除非有顽强的意志才能熬过那个苦难的时期。
但不是熬过 来的才是英雄,倒下的也是英雄。合上这本书,最大的感
慨是,还好那个年代过去了。


关于爱的格言-申根协定


成人高考作文-圣诞节活动策划书


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工作总结网


111计划-发言稿


感恩母亲节手抄报-月影cf


物流专业排名-童年读后感


拔头发-晚会节目串词


让灵魂在阳光下起舞-跟我学打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