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集团学校2014预初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五年级下册期中试卷-单词表
张江集团学校2014预初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名句默写(10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莫向光阴惰寸功。
(5)__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深邃 踌躇
相提并论 巍然屹立 b.酝酿 喉咙 眼花缭乱 矜持不苟
c.锦绣 蓑笠
惊慌失措 别出新裁 c.尴尬 涟漪 莫名其妙 汹涌湍急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惦记着它?
b.“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c.“你怎么啦?也部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d.你的衣兜力并不是随时有糖的,糖纸____特别是包装高档奶糖的糖纸也不是到处可见。
4、下列选项中表述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善良”,“漂亮”,“就义”是褒义词,“丑陋”,“凶狠”,“干燥”是贬义词。
b
.《在那颗星子下____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运用了正副标题虚实结合的方法拟题,起到了使行文眉目清楚的作用。
c.《“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d.“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的摩诘指的是唐代诗人王勃。
5
、学习“唐诗精华”单元,相信你除了课本中所学的诗歌外还会有不少积累,请按照下面所示要求写出
相
关诗句:(2分)
(1)含“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
“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给你的同学写一句名人名言或自创警句,
表达你对他的情感(祝福,关心,勉励,提醒,劝告等均
可)并写明赠送这句话的理由。(2分) 赠言(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赠送这句话的理由(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诗文(13分)
诗词理解(3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
“乡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
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c.叠音词“沥沥”“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d.“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二)阅读下文,完成9—11题(5分)
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
军欤?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分)
(1)故人来,方与之食( ) (2)起之不食以俟者
( )
1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吴起具有怎样的品质?(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5分)
读书忌“二物”
子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
饮酒滑稽②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④
数年来,颇发愤惩艾⑤,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
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
①暗疏:默写..○2滑稽:巧言善辩.③旬朔
: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4比:近.○5惩艾:惩戒.○6
寻绎:反复推求.
12.下列各项词语解释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2分)
a.予少时读书
予:我 b. 然负此自放 负:背负
c.故虽有强记之力 故:所以 d.
故虽有勤苦之劳 虽:即使
13.选文作者强调的损害自己学业的两个因素是: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分)
14.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谈谈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1)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6分)
在那颗星子
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
儿有空档可以穿行,
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
上课铃响了,
b-e-a-u-t-i-f-u-l,beautiful ,美丽的。“起立!”“坐
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
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考卷发下,,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
纸
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
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
这个单字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字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
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
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
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
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
,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
,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她先说:
“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
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
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
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
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
回头
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永远闪烁在
我的
记忆的银河中。哦,我的林老师。
15、摘抄选文中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并选其中一句说说它的表达作用。(3分)
a.比喻句: b.拟人句:
我选( )句,作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6、我的英语考试考了113分,林老师也给了“我”一个“优”,可她为什么要“重
新逐题”再考“我”
一次?说说你的理解。(2分)
17、请你说说林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1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8分)
○1“吹面不寒
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
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
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2雨是最
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
顶上全笼着一
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
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
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8、第○1段文字描绘的是春风图,下列各项中对描写
事物的角度描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2分)
A.嗅觉、触觉、视觉、听觉。
B.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C.触觉、视觉、嗅觉、听觉。
D.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19、第○1段作者抓住了春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悦的特征来描写。(2分)
20、下列
各项中对第○2段文字描写的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A.从动景写到静景,由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B.从静景写到动景,由人写到物,由近写到远。
C.从静景写到动景,由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D.从动景写到静景,由物写到人,由远写到近。
21、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
别侧重描绘了春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绵长。(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
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
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
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
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
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因此,当儿
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
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
的蚂蚱了。(刈:yì,割)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
,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
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
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心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
体的末端捅出,
再从它的嘴里捅出______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
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
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
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
将蚂蚱盯视了半天
,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
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
秆,上面的蚂蚱
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
或无力地跳一下,
困此我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
儿子又开始兴致勃
勃地刨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帝边注视着蚂蚱。
⑦儿子手里握
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
那穿着蚂蚱的草
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的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
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
br>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为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
。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
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
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
里完全退出后,
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
⑪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
,我抬眼一看,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
为之震惊。
⑫我慢慢
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
儿子的意思
。
⑬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
顽强
的生命鞠躬。
22、根据文意及提示,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
“我”与儿子爬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蚂蚱逃脱,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向顽
强的生命鞠躬。
23、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4、这篇小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3分)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细节: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5、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3分)
( )→难以想象→( )→(
)→鞠躬
如何理解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张江集团学校2014预初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名句默写(10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莫向光阴惰寸功。
(5)__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深邃 踌躇
相提并论 巍然屹立 b.酝酿 喉咙 眼花缭乱 矜持不苟
c.锦绣 蓑笠
惊慌失措 别出新裁 c.尴尬 涟漪 莫名其妙 汹涌湍急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惦记着它?
b.“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c.“你怎么啦?也部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d.你的衣兜力并不是随时有糖的,糖纸____特别是包装高档奶糖的糖纸也不是到处可见。
4、下列选项中表述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善良”,“漂亮”,“就义”是褒义词,“丑陋”,“凶狠”,“干燥”是贬义词。
b
.《在那颗星子下____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运用了正副标题虚实结合的方法拟题,起到了使行文眉目清楚的作用。
c.《“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d.“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的摩诘指的是唐代诗人王勃。
5
、学习“唐诗精华”单元,相信你除了课本中所学的诗歌外还会有不少积累,请按照下面所示要求写出
相
关诗句:(2分)
(1)含“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
“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给你的同学写一句名人名言或自创警句,
表达你对他的情感(祝福,关心,勉励,提醒,劝告等均
可)并写明赠送这句话的理由。(2分) 赠言(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赠送这句话的理由(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诗文(13分)
诗词理解(3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
“乡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
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c.叠音词“沥沥”“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d.“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二)阅读下文,完成9—11题(5分)
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
军欤?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分)
(1)故人来,方与之食( ) (2)起之不食以俟者
( )
1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吴起具有怎样的品质?(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5分)
读书忌“二物”
子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
饮酒滑稽②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④
数年来,颇发愤惩艾⑤,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
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
①暗疏:默写..○2滑稽:巧言善辩.③旬朔
: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4比:近.○5惩艾:惩戒.○6
寻绎:反复推求.
12.下列各项词语解释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2分)
a.予少时读书
予:我 b. 然负此自放 负:背负
c.故虽有强记之力 故:所以 d.
故虽有勤苦之劳 虽:即使
13.选文作者强调的损害自己学业的两个因素是: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分)
14.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谈谈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1)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6分)
在那颗星子
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
儿有空档可以穿行,
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
上课铃响了,
b-e-a-u-t-i-f-u-l,beautiful ,美丽的。“起立!”“坐
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
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考卷发下,,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
纸
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
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
这个单字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字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
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
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
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
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
,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
,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她先说:
“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
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
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
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
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
回头
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永远闪烁在
我的
记忆的银河中。哦,我的林老师。
15、摘抄选文中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并选其中一句说说它的表达作用。(3分)
a.比喻句: b.拟人句:
我选( )句,作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6、我的英语考试考了113分,林老师也给了“我”一个“优”,可她为什么要“重
新逐题”再考“我”
一次?说说你的理解。(2分)
17、请你说说林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1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8分)
○1“吹面不寒
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
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
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2雨是最
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
顶上全笼着一
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
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
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8、第○1段文字描绘的是春风图,下列各项中对描写
事物的角度描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2分)
A.嗅觉、触觉、视觉、听觉。
B.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C.触觉、视觉、嗅觉、听觉。
D.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19、第○1段作者抓住了春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悦的特征来描写。(2分)
20、下列
各项中对第○2段文字描写的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A.从动景写到静景,由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B.从静景写到动景,由人写到物,由近写到远。
C.从静景写到动景,由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D.从动景写到静景,由物写到人,由远写到近。
21、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
别侧重描绘了春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绵长。(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
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
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
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
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
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因此,当儿
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
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
的蚂蚱了。(刈:yì,割)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
,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
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
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心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
体的末端捅出,
再从它的嘴里捅出______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
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
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
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
将蚂蚱盯视了半天
,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
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
秆,上面的蚂蚱
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
或无力地跳一下,
困此我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
儿子又开始兴致勃
勃地刨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帝边注视着蚂蚱。
⑦儿子手里握
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
那穿着蚂蚱的草
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的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
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
br>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为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
。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
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
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
里完全退出后,
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
⑪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
,我抬眼一看,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
为之震惊。
⑫我慢慢
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
儿子的意思
。
⑬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
顽强
的生命鞠躬。
22、根据文意及提示,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
“我”与儿子爬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蚂蚱逃脱,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向顽
强的生命鞠躬。
23、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4、这篇小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3分)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细节: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5、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3分)
( )→难以想象→( )→(
)→鞠躬
如何理解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