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3)
最喜欢的小动物-我身边的雷锋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案背景
3.课时:2课时
4.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及教学素材
5.学生准备: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二、教学课题
鲁迅《拿来主义》
三、教材分析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
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
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
文章的逻辑性;在写
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
定的逻
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文是鲁迅
先生写的关于
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
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
作者
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通过对这篇杂
文的学习,理解犀
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正确
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并且理解
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
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
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
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
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对于高二学生来说,
虽然对议论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
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
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
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
,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
步形成中。《拿来主义》这篇杂文突出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
通过对这篇杂文的学习,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
意识,懂得怎样
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六、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七、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引导提问法、讨论探究法
八、课堂类型
新授课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
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
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
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接下来我们学习鲁
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
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
兴趣,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回答:文章的第1段写了什么?并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
为什么先批“送
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
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
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为后面分析课文做好铺垫。)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
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
来的卖国
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
“送去主义”针锋相对
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
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
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
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
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
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
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
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
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有助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
次,
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
言在批判错
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
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
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
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
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
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
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
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
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
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
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
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
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
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
何其寒伧
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
怜,暗示
“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
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
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
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
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
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
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
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
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
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
的结果是
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
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
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
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
荣,
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
地。因此,“送去
”之外,还得“拿来”。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从而使学生弄清“送去
主义”的
实质与危害,并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3.布置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
,说大话。)残羹(gē
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
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强调需要注意的字词。)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
的深刻的
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
7段的“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
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
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
成“赶时髦”,
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
,
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
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
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
有选择,
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
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
“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
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
、“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
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
,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
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
、“姨太太”等形象的勾
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提
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
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
理的写作方法。)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
义的结果。第4句
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明确:①
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
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
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
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设计
意图:引导学生朗读并总结课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领会“拿来主义”的深刻
含义并理解如何正确对待
中外文化遗产。)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
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
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
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
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
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
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
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
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
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思想,并让学生
学习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
点和运用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三)布置作业
本文已发表七十多年,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有没有过时?请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