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的意义
纪律作风整顿自我剖析-巴基斯坦签证申请表
程红兵的意义
在我的记忆中,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语文基础教育界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可谓“群星璀璨”。其中,“程红兵”
这个名字格外耀眼。 <
br>“我把做人和做学问分开。做人要真诚,以人为善,尊重他人;但做学问,
我却从不讲情面,勇于
怀疑,敢于批评,只认真理,不看任何人的脸
色!”这是程红兵对我说过的话,也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最
可贵的品质。
如果不谈学问,生活中的程红兵低调而淳朴,甚至还有几分非常本真
的憨厚--
以致常常成为我调侃甚至“欺负”的对象。每当我以他为素材说
了一句笑话,“取笑”他,他总是“嘿嘿
嘿”地傻笑。他的可爱让我开心极
了!顿时,“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其实,红兵智商出众,智慧
过
人,能力超群。别看他平时话不多,不显山不露水的,可一站到演讲
席上,便如同换了一个人
--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意气风发,
语言极富穿透力。因此我早就觉得苏轼所谓“大智如愚
”,说的就是一千
年后的程红兵。
红兵待人特别诚恳。每次我到上海,他再忙都要抽出时间来
看我。我
在华东师大学习期间,他一有空就来陪我。得知我房间里没网线,上
网不方便,他立马
请学校一位师傅特意把网线送到我房间。我的电脑
有点小问题,他也派师傅专门开车送我去专卖店修理。
他就是这样,
生怕我有半点不方便。
不止是对我,他对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凡是认识他的人,
都说“程红兵
为人真好”。冯恩洪做校长的时候,红兵非常尊重他,但从不去冯家串门。然而冯校长退下来后,每年春节,红兵都要登门看望。切不要认
为他对领导才如此。不,在红兵
心中,尊重是没有高低等级的,因为
他是对“人”的尊重,而不是对职位的尊重。他出国学习考察,自然
要带
一些礼物回来。朋友那么多,不可能都照顾到,但他给司机的礼物是
一定不会少的。所以,
司机师傅在我面前提起“程校长”总是很感动。
十多年前,我曾问作为建平中学常务副校长的红兵:“
你这个常务副校
长最多的时候是在做什么?”他苦笑着说:“我相当多的时间都在听老师
们诉说
。也许我脾气好,他们愿意找我倾诉。有的老师在我面前一边
说一边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虽然耗去我
大量时间,但我想,人家
信任我嘛!”
本来,为人善良,待人真诚,是做人的根本。但在这个
日益物质化的
时代,这种情怀这种品质,已经越来越“古典”了。
在圈子内,红兵是公认的好人。但“好人”一词有时候往往是能力平常学
术平庸的同义语--有
时候我们要夸一个人,可他专业能力方面无可恭维,
于是我们便说“他是个好人”。然而红兵不是这样的
“好人”。一旦进入专
业学术领域,红兵便显示出他的智慧的魅力和思想的锐气,而且从来
只认
真理不认人--哪怕这个人是他的好朋友。
我第一次知道“程红兵”这个名字,是和一篇文章联系在一起的:《语文
教学“科学化”刍议
--与魏书生同志商榷》。当时,魏书生的名气如日中
天,而程红兵基本上无人知晓。但他站在人性的高
度,直率而理性地
对魏书生老师关于“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
干”等一整套“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提出了质疑。
当时我为这位素不相识的青年教师叫好的
时候,无论如何不会想到,
几年后已经成了我的朋友的程红兵会对我也说“不”。1999年5月6日,
成都教科所为我组织了一个“李镇西语文素质教育观摩会”,红兵特意从
上海赶到成都。那天上
午,我上了两节作文评讲课和一节阅读教学课(讲
《拿来主义》),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但红兵发言时
,在对我的课进
行了积极的评价之后,直率地提出了批评,说我在阅读教学时为了“教
学进度”
便扑灭学生已经燃烧起来的思想火焰,说我在作文教学中,侵
犯了学生的“隐私”,云云。他说:“李镇
西老师是一个革命者,但还不
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我当然并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但他有的观点确<
br>实击中了我这几堂课的某些要害,而且我特别钦佩他公开质疑的勇气。
于是,我即兴作了一个简短
的发言:“程红兵老师的直言,这本身就说
明了我与他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境界!”
是的,从他
当面给我说“不”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把红兵当做我肝胆相照的朋友了。
思想的碰撞,使我们
互相都为拥有对方的真诚而自豪。我们都认为,
只有能够与自己碰撞思想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后来我陪红兵在成都玩了两天。在当年的一篇短文中,我这样写道--
在都江堰,我们冒着蒙
蒙细雨站在宝瓶口,望着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思
绪万千;在杜甫草堂,我们漫步在曲折的小径上,阳光透过
竹林斑斑点
点地洒在我们的脸上、肩上和心上……那真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心灵的翅膀在心灵的晴空自由自在地飞翔,思想的清泉在思想的绿野无拘
无束地流淌:人生、事业、使命
感、批判性、知识分子、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人的解放……或者是共同的话题把两双探寻的目光引向广
阔
的社会乃至遥远的将来;或者是不同的观点使两块思考的燧石碰撞出灿
烂的火花;或者是漫无
边际的语言挥洒,收获的却是感情滋润心田的惬
意;或者是默默无语的小径漫步,两支思考的火炬在无声
中汇聚……
当今社会,学术争论很容易变为人际关系之争,最后往往各拉一派而
自任“盟主”
双方势不两立。但红兵不是这样。无论是魏书生还是我,包
括他还曾经“质疑”“商榷”过的钱梦龙,都
和红兵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那
年红兵陪我去看望钱梦龙,在钱老师面前,红兵也是十分尊敬,这份
尊敬不是装出来的,也装不出来。
还需特别强调的是,红兵的批评或争鸣,无论多么直率和尖锐,都
从
不损害对方的尊严与人格。在《语文教学呼唤有价值的思想》中,红
兵写有这样一段文字--
有个语文特级教师先在网上,后来又刊登在《中国教育报》(2004年9
月21日)上,批评
我,批评我在《中国教育报》一篇访谈文章中提到对
《教师之友》刊发“那一代”三篇文章的看法,我觉
得那三篇文章有点
“损”,而且是组织进行的“集束”炸弹,有炒作的特征。这位老师对此颇
有
不同意见,其立意主要是批评有作用,组织的批评有作用,程红兵
失去了批评的锐气,很让他失望等等。
对此我不想与之争辩,因为与
之争辩,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与之同一个层面绕圈子,毫无
意义。其
实他基本上是站在工具的层面上谈问题,谈批评的作用,这当然是正
确的。但是批评也
是要讲究价值的,更高层次的批评必然要进入价值
理性的层面思考。其实我所说的“损”,就是基于价值
理性的思考,批评
应该尊重人,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批评不能有损于他人的人格。“那
一代”
系列,其中批评魏书生的那篇文章,似乎在揭他的老底,说他学
术修养太低,有点说他“欺世盗名”的意
思。这样的文章非常典型地超越
了学术批评的范畴,置被批评者的人格于不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赞成,我主张批评严格限制在学术的范畴内,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
围之内。
批评,也包
含着一种对人的尊重。哪怕是“不讲情面”的文字,也流露出
与人为善的真诚。在程红兵这里,对真理的
追求和对人的尊重得到了
统一。
红兵善于思考,勇于质疑,但他绝不仅仅是一个批判者,他更
是一个
建设者。我甚至认为,他是最具有教育家气质的教育者。近几年,从
温家宝到地方官员,
都喜欢谈论“教育家办学”。我曾专门撰文说我不认
为当代有真正的一流教育家。但我从不否认,的确有
为数不多的教育
人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红兵当之无愧是其中之
一。
他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在语文教育方面,他是目前中国
顶尖级的语文特级教师。所谓“顶尖级”,
并不是说他有多少荣誉、学术兼职和社会活动
,而首先是因为他以自
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语文教育成绩。他所追
求的
语文教育理想和所倡导的语文教育理念,都不是停留在论文和演
讲中,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当代中国貌
似高深的“专家”不少,“语文
专家”尤其不少--谁都可以对语文教育指手画脚,“语文新课改专家”
更是
如过江之鲫活蹦乱跳,但他们当中有几个能够像红兵一样,一直站在
教室里用行动实践着
--而非站在报告厅里用激情的演说或枯燥的说教
去空谈--自己所说的理念?说到“理念”,其实红兵
的语文教育理念很朴
实的,甚至很“土”,比如他主张“回归自然常态的语文学习”,他认为:
“学生要广泛阅读,有了大量的阅读,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这就
为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他
还说:“语
文学习其实是很朴实的,熟读成诵是基本功。”哎哟哟,怎么一个时髦
词都没有哇
!但红兵说出了语文教育规律性的东西。他不但这样说,而
且这样做。高一高二,他不给学生布置一道作
业题,而是让学生大量
地进行有品位有思想有文化的阅读;到了高三,他和学生一起研究高考
题
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考试训练。结果,他担任校长时所带的高三毕
业班,语文高考成绩从来都名列第一。
请问,当今中国还能找到第二
个吗?他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富有思想含量的行动的影响。
在学校管理方面,红兵和我敬佩的李希贵、卢志文等人一样,属于大
师级的管理专家。红兵性格温和,
心地善良,但他富有智慧,更具有
现代管理理念。他靠“科学管理,民主决策,人文关怀”三大法宝,在
前
任校长冯恩洪已经取得治校成就的基础上,把建平中学继续推向前进。
所谓“
科学管理”,就是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校管
理机制,讲究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照
章办事,遵循管理流程,不断
提高管理效益。其特点就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所谓“民主决策”,
就是学校的大事小事都让老师们商量,让老师们的智慧成为学校发展
的资源。所谓“人文关怀”
,就是给予师生员工生命与事业的双重关怀,
把老师们放在心上,尽最大努力满足老师们的合理需求。这
里举一个
我刚刚听到的例子。2009年建平中学老师中有四位申报特级教师,在
写材料阶段红
兵就给他们出谋划策提建议,给他们修改甚至重写申报
材料,然后还给他们搞“模拟答辩”……最后,这
四位老师均通过答辩,
并评为XX市特级教师。这在XX市中小学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红兵
的
人文关怀,实在让我感动,也让我惭愧。
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红兵更是做出了开拓性的探索。作为冯
恩洪的
继任者,红兵初任校长时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因为冯校长交给他的
上海建平中学已经是
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校了,是中国基础教育
改革的标志性符号。但红兵以他的思想、智慧和胆略,勇
敢而稳健地
超越前人,几年时间,让建平中学又上了一个台阶。如果说,冯恩洪
校长治下的建平
中学更多的是在德育方面产生影响,提出了“合格加特
长”的育人理念;那么红兵则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建
平中学培养目标的内
涵:“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这些内
涵
可不是耸人听闻的“时尚说法”,而是已经体现于学校的课程设置里。
是的,红兵超越的
突破口是“课程改革”,以及由此自然引发的“课程文
化建设”乃至“学校文化建设”。去年我在报上看
到某校长“豪迈”地宣称
要“领衔”全国高中课改,建立中国第一所“学术性高中”,当时我就笑了:<
br>人家程红兵早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了!只要到过建平
中学的人,无不被该校琳琅
满目的课程设置赞叹不绝,乃至目瞪口呆:
心理健康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
侧重于自立精神的培养,艺术审美和休
闲健身学习领域--
侧重于自立精神的培养,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
域--
侧重于共生意识的培养,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
侧重于科
学态度的培养,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
侧重于人文情怀的培养
(民族精神),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
侧重于人文情怀的培养(世
界眼光),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
侧重于领袖气质的培养,活
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侧重于兴趣特长的培养……课程文化带来的是学校文化的整体提升。这种“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直接
融入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
领域--教学与课堂,这自然也促进了学校教
育质量--直白地说吧,就是高考成绩--的飙升。建平中
学的高考升学率
已连续好几年稳居XX市前五六名。恳请某些专家别一听说高考升学率
就大摇其
“深刻”的头脑,斥之为“应试教育”。我认为对于建平中学这样
的名校来说,离开了较高的升学率,所
谓“素质教育”绝对是不完整的;
而优异的高考成绩,将使建平中学的素质教育更加丰满而真实,也让<
br>建平人倍感光荣因而扬眉吐气。
在教师培养方面,红兵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并同样取得
了突
出的成果。他把教师专业化视为品牌学校建设的关键,并把重点放在
教师专
业化发展上。红兵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的在于提高教师
的素养,包括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
慧。他培养教师不是简单
地组织读书或听讲座,而是把教师成长同学校改革结合在一起,用他
的
话来说,就是:“推动课程改革,提升
教研水平,促进教师发展,培育特色学科。通过校本培训,培养
一批
在全国各学科领域中有较大知名度的教师,培育若干在XX市、在全国
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学
科,形成一支人格魅力足、专业水平高、综合能
力强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具体的业务
指导上,红兵
特别注重营造思想自由的氛围,用思想点燃思想,让观点碰撞观点;同
时大胆提拔
使用年轻人,让他们在重压下得以锻炼。现在,建平中学
拥有一大批名师,有的名师还走上了学校管理岗
位。这当然不全是红
兵的功劳,但红兵绝对功不可没。
……
红兵三十多岁便担任学
校管理者,四十多岁便独当一面成为著名的建
平中学的“船长”。有的人“一阔脸就变”,当了校长就忘
记了自己的根本,
举手投足都很有“范儿”,把自己当总统(听说某中学校长还煞有介事给
自己
配英文秘书),可红兵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我不仅仅指他身为
校长一直没放弃教学,更是指校长这
个“正处级”并没有磨灭他的书生气
质,没有锈蚀他的善良天性,没有麻木他的思想触觉,没有顿锉他的
批判锋芒……
红兵,是一名纯粹、纯真、纯正的教育者。
在目前的
教育体制下,红兵无疑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他以自己的智慧
与胆略,在建平中学这个舞台上,将“舞
”跳得如此优雅,如此有声有色
有滋有味。
红兵的意义,在于他用自己的行为与业绩告诉我们
,不要动辄就埋怨
社会,把一切不如意都推给“体制”,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只要坚守内心
的良
知与理想,自觉拒绝世俗的诱惑与时尚的挑逗,一个有追求的教
育者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甚至还可以走
得足够远。
他永远是我的一面镜子,照出我的不足,催我奋进--
不过这一辈子我也
赶不上啦!我就认命吧,呵呵!
去年(2009年)2月的一天,我和红兵
通电话,谈到很多话题,其间还就
吴非的杂文争论了几句。晚上我给红兵去了一封信--
红兵:
最近几年和一些老知识分子交流比较多,谈的都不是语文,而是中国
的时政和
未来。说真话,和他们比,我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苟活者。我
真的想早点退休,做一个自由人,让灵魂飞翔
。
今天早晨给于漪老师打电话,想问她生日哪一天,因为我只知道她生
于1929年。结果,
她说她生日刚过。我真诚祝她健康,接着我们聊了
几句。放下电话,我想,于漪等被某些年轻人看不起的
“那一代”标志着
一种风范一种境界,但愿这种风范和境界不会成为绝唱。
下午和你说吴非,
我之所以现在到处推荐吴非,是因为他从许多司空
见惯的“常态”中揭露出了病态,他说
的不过是常识,但在一个互相欺骗
的社会,说出常识便是深刻,更是勇气!因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见识,
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胆识,比胆识更重要的是常识。读他的文章,我好
多时候感到惭愧,因为从中
读到了我的庸俗和苟且。
写到这里,我把你作为最好的朋友,想给你提个建议:我们一起来抵
制“公开课”,怎样?这里说的“抵制”,不是说我们要去“做”什么,而是
我们可以“不做”什么--
这里的“什么”,就是指到处借班上课。十年前,
我们讨论过公开课的弊端,可是你我一样到处“献课”
。相信你和我一样,
有着许多无奈。但是,凭着一堂上得极为熟练的课走遍天下,所谓“一
招鲜
,吃遍天”,我越来越觉得不好意思了。而且,这种做法,也不符
合语文教学常态。于漪就是不上公开课
的。所以,现在别人请我讲学,
我说作报告可以,但课坚决不上,我不想演戏。
前年在一次讲
学的时候,谈到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师,我说:“在我有
限的视野中,我最敬佩的两位语文老师是上海的
程红兵和南京的王栋
生。”常常有了什么想法我自然会想,如果红兵在我身边,多好!
好了,不写了。下次到上海,如果你也在,我们聚聚。
镇西
2009年2月24日
这封信,不过是我和红兵一次真诚的交流,但它最自然地体现了我俩
的“君子之交”。
作者:李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