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工程外包-雪散文
1.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
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
《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
事件;《奥德塞》
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
的光
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
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
斗争的缩影。
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
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
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 《工作与时日》
古
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较详细地记载了
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
教祭日赫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
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
,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该作具有史诗的
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
书。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3. 《伊索寓言》
相传是公元前6
世纪上半叶古希腊的被释奴隶伊索所作。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
些小故事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
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
不平等关系,成为下层平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
训的总结。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
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4. 《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英雄
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
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
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
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
能免除瘟
疫,挽救忒拜城。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当 <
br>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
悲剧主
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这样,
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
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
愤情绪。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
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者希腊悲剧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
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
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5.骑士文学
盛行于11
—12世纪的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领主,
它们替大封建主打仗,获得
了土地和其他报酬,成为小封建主。因此,他们在思想上是支持
封建等级制的。骑士逐渐形成一个阶级,
。在接触了东方生活和文化之后,骑士精神逐渐形
成。在骑士精神中,爱情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
的爱慕和崇拜,为她们服务,为爱情
冒险,以此作为骑士的最高荣誉。不少骑士表现出锄强扶弱的一面,
有时也为宗教信仰去冒
险。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并把东方文明带回
到当时仍
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的西欧各国。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也
有少数是
社会下层出身的人。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骑士文学也表现
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6.城市文学
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出现于10—11世纪的欧
洲。它与教会文学不同,在内
容上现实性极强,在风格上也生动活泼,主要使用讽刺手法。城市文学的出
现,对于中世纪
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也有新的创造,产生了韵文故事、讽刺
故
事诗等新型体裁。作者主要是城市里的街头说唱者。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市民阶级的
机智和狡猾,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代表作品有《列那狐传奇》等。
7.文艺复兴
是14—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思想上的深 刻变革。复兴并非指古希腊、
古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人们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得到启发,重新 发现了人的崇高
价值,认识到人有无限的潜力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一觉醒使人摆脱了中世纪封建主 义
和教会的精神桎捁,使文学、意识、宗教、哲学、科学、政治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宣告
了 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使人文主义。这个运动具有明显的
思想解放性质。 其“解放”的意义,在于它开始否定和反对中世纪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政
治文化和宗教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以经院神学与哲学为理论核心,以对上帝的膜拜和对教会
权力的绝对服从为根本的伦理和政治信 条。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力图从古代文化中寻找
反对教会专制和腐败的思想武器,而开始强调,人作 为个人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世俗生活”
的自由。表现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就是人们开始把宗教信仰问 题和对教会的服从问题加以
区分。
8.人文主义
这个词来源 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文主义”一词在古代世界或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
现,到了1808 年一个德国教育家F. J. 尼特哈麦在一次关于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
论辩中,最初用德文 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有乔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
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 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人文
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 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的中心思
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 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教会以神
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义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它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
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 禁欲主义;第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用户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9.七星诗社
指16世纪中期在法国由7个出身贵族的人文主义作家组成的一个文学团体。 彼埃
尔·德·龙沙和杜贝莱是其中的领袖人物,由杜贝莱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1549年)
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七星诗社在两方面对法国文学作出了贡献:第一,为法兰西语言的丰
富和 纯洁作出了贡献;第二,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要创造法兰西自己的大型史诗和能语希
腊罗马文学比美的 民族文学,在诗歌风格上,提倡自然朴实,反对矫揉造作,要求韵律和谐
响亮而富有变化。大力提倡亚历 山大诗体,认为它最能代表法国诗歌的特色。
10.流浪汉小说
最初 出现在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反摩尔人的斗争结束后,西班牙逐渐趋于统一,资
本主义工商业在王权的 鼓励下繁荣起来,城市开始发达,一种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新文
学体裁——流浪汉小说便应运而生。 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一般都是社会的不幸儿、失业者。
作品常以他们的流朗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主人 公的经历,把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广阔的社
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用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和嘲讽各种 社会现象。每一部流浪汉小
说都是一幅生动幽默的社会风俗画。
11.大学才子派
在伊丽莎白时期戏剧的发展过程中,一群以“大学才子”闻名于世的剧作家颇多建树。这
些剧作家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然后从事在当时被视为并不十分光彩的戏剧行业。他
们将各种影 响融为一体,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以及模仿古罗马戏剧的学院剧、中世纪的道德
剧、当代的意大利与法国 戏剧,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据作、他们对
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这些剧作家包括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乔治 ·皮尔、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
12.莎士比亚化
这是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于伦敦)的一封信中所提出来的<
br>概念,这个概念是针对拉萨尔(他于1858年初写成五幕历史悲剧《弗;安茨?冯?济金根》,
剧本以济金根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叛乱的经过。拉萨尔否定了马恩的唯物历史观,把骑士叛
乱说成是代表
全民利益的革命运动,把济金根说成是全民的领袖,目的就是要肯定反动的王
朝兼并战争,肯定普鲁士王
朝对统一运动的领导,反对独立的工农运动。此作品在艺术上属
于唯心主义美学的范畴。)艺术创作上的
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提出来的,马克思要拉萨尔莎士
比亚化,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是为了帮
助他克服错误,并不是说莎士比亚的
现实主义没有局限性,更不是把它当作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所谓莎
士比亚化,就是借鉴莎
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包括:第一,真实地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第二,较广泛
地反映社
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写给拉萨尔的信中,批评拉萨尔的描写
局限于官方小圈子时,肯定了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希望他也能像莎士比亚一样,“介绍那时
的五
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第三,在人物塑造上,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第四,情节的
生动性和丰富性。
这四个部分概括起来就是恩格斯为了批评拉萨尔为了席勒、为了观念的东
西而忘掉的那个莎士比亚的现实
主义。所以,所谓莎士比亚化,也可以理解为莎士比亚的现
实主义。
13.“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和“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亨利四世》中的主要人物福斯塔夫
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
典型。他是个道德败坏的酒色之徒,专靠偷盗和招摇撞
骗为生,却又能随口胡诌出各种道理
来为自己的丑恶行为辩解,以锋利的言辞对世事加以讽刺和讥诮。他
出生封建阶级,却蔑视
封建的荣誉观念;身上沾满了没落阶级的坏习气,却又时而流露出平民社会底层人
物的乐观
精神和粗犷风趣。福斯塔夫是历史过渡时期中过渡性小人物的真实写照,莎士比亚通过这类典型人物的行动和冲突,展示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反映了封建关系崩溃时期五光十色的平
民社会。
恩格斯很重视《亨利四世》中描绘广泛社会生活来突出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他在
1859年5月18日
致拉萨尔的信中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
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
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
平民社会,会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剧本生动
起来,会给在前台表演的贵族的国民运动提供
一幅十分宝贵的背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这个运动
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在这个封
建关系解体时期,我们从那些流浪的叫化子般的国王、无衣无食的雇佣兵
和形形色色的冒险
家身上,什么惊人的独特形象不能发现呢!这幅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在这种类型的历史剧
中必
然会比在莎士比亚那里有更大的效果。”
14.巴罗克风格
17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巴洛克(barogue)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rocco,意思就是奇
形怪状、矫揉造作;还有说法认为这个词源于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规则形状的珍
珠。在18世
纪,一些古典主义理论家用这个词来嘲弄具有奇特风格的艺术。巴洛克艺术具
有以下特点:无论是建筑、
雕塑、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甚至神
秘感。巴洛克建筑是最能显示巴洛克艺术
风格特点的一个艺术种类。运动是巴洛克艺术的生
命,巴洛克风格表现在文学上主要就是夸张、繁艳、风
雅,而且充满了宗教的狂热,人的情
绪被夸大,形式则为混乱和破碎的。
15.新古典主义
17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法兰西人作为拉丁民族,是古罗马的继承人
。在政治上罗
马帝国始终是法兰西人心目中的光辉的榜样。“帝国”这个响亮的称号是当时法国统治阶级
所
心醉神迷的。他们想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恢复古罗马帝国处在奥古斯都时代的那种宏伟的排
场,在文艺上也很想效仿古罗马的风格。所以说,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义。
法
国的17世纪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为国
王及其统治集团
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当时的思想、天主教和世俗的思想兼收并蓄,并让现
实描写带上神话的外表。它崇
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整、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他们以希
腊、罗马为典范。套用马克思在评论路易?
波拿巴政变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时所
提到的一句话来说,法国新古典主义就是穿着古罗马的服
装,用借来的语言,上演世界历史
的新场面。当然,新古典主义绝对不是拉丁古典主义的“借尸还魂”,
它所表演的主要是“世
界历史的新场面”,这是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场面,是过渡时期必然
会出现的
新旧因素交替及互相妥协的局面。新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要求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要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
比如说三
一律。布瓦洛(1636-1711)是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就是布瓦洛的
《论诗艺》。新古典主义注重表现技巧,特别重视语言。新古典主义的主要成
就在戏剧。法国新古典主义
戏剧家三大代表是熙德、拉辛和莫里哀。
16. 百科全书派
18世
纪中叶,法国启蒙运动发展到成熟阶段,形成强大的声势,而且大大加强了它的
革命性和战斗性。老一辈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在继续活动,他的反封建的战斗立场比前一时
期更加鲜明,新一代思想家卢梭、狄德
罗等以更加激进的面貌出现。这一时期启蒙运动的成
就集中表现在编纂《百科全书》上,法国的启蒙思想
家也因此被人成为“百科全书派”。《百
科全书》,全名《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出版商原来只
是想把英国的一部科技大辞典
译成法文,请狄德罗和数学家达朗贝担任主编,但狄德罗却把这一工作变成
了一个全面总结
启蒙运动成果的大工程。《百科全书》从1751年开始出版,到1772年完成,共计
32卷,狄
德罗把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组织起来,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实<
br>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
发动了
一次全面的攻击。
17.狂飙突进
德国的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
学运动,它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1776)
而得名。这一运动的作家们强调文学的民族性,
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反对封建束缚,
强调“天才”,强烈要求个性解放,他们还接受卢梭的“返回
自然”思想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
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便面上看,狂飙突进运动的急风暴雨式的反叛精
神与启蒙运动的理性
主义、道德教育是背道而驰的,但实际上它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狂飙突进运动
作家的
反抗带有个人主义的自发的性质,不知道如何去改变现实,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因此这一
运动没有进一步引向政治斗争,更没能持久。80年代中期已衰落。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心在
斯特拉斯堡
,主要作家有赫尔德、歌德、瓦格纳等。1770年歌德与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相
见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
的开始。
18.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
源于中世纪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主要包括中古
欧洲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这
些浪漫传奇是由中世纪各国文学家用由拉丁文演变
的方言(roman)所写的。这些浪漫传奇的特点就
是非现实的、富于想像和幻想的、有浓厚
的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名称源于浪漫传奇,也是
取了浪漫传奇的这些特征,
并把以这些特征为标志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尊奉为典范。浪漫主义作为一种
文艺创作方
法,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都发生过,是一个美学上的范畴。<
br>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注重人的主观内心世界,强调想像的运用,语言热情奔放,手
法比较
夸张。这种创作倾向其实早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口头创作时期就出现了,但因其不具备
自觉性,未形成大规
模的思想运动。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潮流派或思想运动,是特定历史阶
段发生的事情,是
文学史上的一个范畴。它大致发生在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盛
行于欧洲各国。这个定义可扩
大到:浪漫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思想运动,而是对18世纪中
叶以来西方社会经历过并且继续在经历的某
些状况的综合反应。浪漫主义运动的鼎盛期是
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运动的理
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浪漫主义运
动的特征有:主观性、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回到中
世纪,对历史及民间文
学的尊重、抒情性。作为流派,浪漫主义在西欧各国都有过很长的尾声,或者是作
为传统而
成为其它流派的组成部分,不过到了1830年以后,它的鼎盛时期就过去了。
19.拜伦式的英雄
1813—1816年,拜伦写了《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系列的“
拜伦式的英雄”。《东方叙
事诗》是一组典型的浪漫诗,包括《异教徒》、《海岛》等篇。这些诗以抒情
格调为主,抒发
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情节,都是东方或南欧的,充满异国情调,情节富有
传
奇性,比较紧张。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
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
宁愿为自由
而死,不屈辱而生。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
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
定悲剧的结局。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这些
形象反映了当时诗人自身的苦闷失望情
绪和渴求斗争的意愿,表达了广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进步意义。但作者写的这些
英雄是个人主义英雄,追求的是个人的
自由幸福,表现出无政府主义和忧郁悲观的情绪,反映了诗人思想
的局限。
20.“湖畔派”诗人
是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
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有共同的政治态度
和文学主张,都曾居住在英国西北部昆布兰湖区,因此
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早年都欢
迎法国大革命,但当雅各宾专政时期,则由对革命感到恐惧转为不
满或反对革命与民主运动,
用户英国统治者内外保守的反动政策。他们反对文学的社会作用,逃避现实斗
争,憎恶资本
主义城市文明,创作出歌颂大自然、美化中世纪封建农村生活的诗篇,以此抵制资本主义现
实。他们的诗作思想内容消极保守,充满神秘色彩,但语言优美,考究韵律,艺术成就较高。
21..多余人
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多余人”是
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
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
巨人,行
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
的自由思
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
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
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
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
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
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22.新人
指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新人的一
般特点是:有明确的社会
理想,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猛烈地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
观念,进行
实际的、不妥协的反对旧制度的斗争;和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具<
br>有坚定、勇敢、乐观的个性和勇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新人的意义是:反映了资产
阶级民
主主义革命家的斗争,为争取社会解放的俄国人民树立了榜样,通过新人的行动,为
俄国第二阶段的社会
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最早出现的新人形象是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
沙罗夫和他的妻子叶琳娜,以及《
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成功地塑造了新人形象的是车尔
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的薇拉、吉尔沙诺
夫等。
23.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所宣扬的政治
和道德主张,他在猛烈抨击沙皇旧制度的同时,鼓吹“勿以暴
力抗恶”的道德原则、宣扬对上帝的信仰,
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说教,把对上帝的信仰和
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消除社会邪恶、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
。在俄国民主主义革命日益高涨。
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托尔斯泰主义所起的是麻醉人民的作用。
24.复调小说
由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问题》中提出,针对托尔斯泰的“独白小说”。大意为:
陀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中有众多各
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
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
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
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
功能,还被当作
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
客
体。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小说具有对话性。
25.冰山文体
这个理论最早是海明威在一部关于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里提出来的。以后又不断阐
发,意即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
18,78都在
海面以下。下面的就是作家省略掉的、需要读者去感受的部分。它表现为两个
特点:第一,简约的艺术。
即删掉一切不必要的文字,“电报体风格”;第二,经验的省略。
26.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斯泰因对
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的题词
,“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属
于这个流派的作家
有海明威、福克纳 、帕索斯( 1896~1970)和肯明斯(1894~1962)等,
他们曾怀
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
“光荣”、“牺牲
”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
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
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1900~1938)等。迷
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
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27.自然主义
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
张、抒情等主观因
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
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
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
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
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
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
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
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
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
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
尔兄弟。
28.象征主义
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出现于1886年 。年轻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
加罗》报上发
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份宣言标
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
事实上,在此之前,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早在浪漫主义盛
行的时期已经萌芽。许多浪漫主义诗人
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暗示多于解释,
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和
马拉梅、兰波、魏尔兰等象征主义名家就
已经发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作品。象征主义重新回到以抒写个人
感情为重点的老路。但它抒
写个人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大异其趣。它抒写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表层的喜
怒哀乐,而是
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或者如马拉梅所说,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为
此,
象征主义对于诗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
外的安
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
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
若有所悟;
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
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
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效果,可是诗句的
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
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散文诗的音乐感
并不亚于格律诗,有时反而胜过格律诗,因此许多象
征派诗人的散文诗都写得有特色。象征
主义者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者如实地描写客观现实。他们认为
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
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暗示和象
征来隐喻表
现人的内心世界。1886~1891 年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昌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有马拉
梅的《诗与散文》、拉弗格的《善意之花》和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等。象征主义的三位<
br>主将是马拉梅、魏尔伦和兰波。《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鼻祖)。
1
891年,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向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
不再遵循共同
的象征主义艺术标准,象征主义流派从此解体。但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
和艺术风格,影响却非常深
远。
29.荒诞派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
(absurd)一词由拉丁文(sardus)(耳聋)演变而来 ,在
哲学上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
。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
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荒诞派
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
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
表现荒诞的存在。其艺术特点为:第一,
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第
二,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
表达主题。第三,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代表作家有S.贝
克特、E.尤内斯
库、J.热内等。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椅子》、《阳台》、《
屏风》等。荒诞
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声誉,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戏剧潮流则已成陈迹。
30.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流派。发轫于30年代。早期魔幻现实主义主要
表现为对美洲印第
安人或黑人神话传说的发掘,代表作是危地马拉作家M.A.阿斯图里亚斯的短篇小说
集《危
地马拉的传说》,中期魔幻现实主义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主要包括阿斯图里亚斯的《玉<
br>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墨西哥作家J.J.鲁尔福的《彼得罗?巴
拉莫》、秘鲁作家J.M.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
孤独
》等。通过神话原型的显现以展示拉丁美洲的文化混杂和社会矛盾是这些作品的显著特
点。此后,魔幻现
实主义盛极而衰,但它的某些创作方法一直延续到70年代甚至更晚。魔
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德
国艺术批评家弗兰兹?罗在1924年《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
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提出
来的。意大利作家M.邦滕佩利也曾用它评论未来
主义。在拉丁美洲,最先起用这一术语的是委内瑞拉作
家乌斯拉尔·彼得里。他在《委内瑞
拉文学与人》一书中将它界定为对人的“本质描写”和某种文化积淀
的演示。
免费考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