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词解释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政治名词解释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世界观是
人
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3、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4、哲学基本
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精神)
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
(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
)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
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6、唯心主义所谓唯心主义,就是
主张意识
(思维)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
派生物的哲学派
别。 7、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
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
元论哲学来源北京
安通学校。 8、二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
统一
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是哲学上的析中主义。 9、可知论
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
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注:
唯
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10、不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
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
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不可知论。注: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但彻底的唯
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
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
可知论。只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
论。 1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
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
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
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12、主观唯心主义主观
唯心主
义把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当作世界的本
质,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 13、
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
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14
、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
描绘的世界图景只不过是零
散的、绝对的、孤立的画面拼凑而已。
1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发展
普遍规律的科学(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
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内容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这是从哲
学的阶级属性,根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
16、第一次飞跃及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一次
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时期。以
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
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
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
上,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
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中
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
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
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17、第二次飞跃及第二次飞
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
br>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
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挫折
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领
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一条适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
br>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
我们党把它
称之为邓小平理论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18、三次历史性巨变 一
个世
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处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
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
毛泽东、邓小平。第一
次是辛亥革命,****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这是孙中
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这是中国*****
*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次领导集
体的领导下定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而
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
的革命。(《高举邓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 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
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
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
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
统。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
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的东西。 5、发展发
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注:发展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注:发展
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
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的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6、旧事物旧事
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
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
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
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
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
立统
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来源北京安
通学校。
10、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外
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11、矛盾的同一
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
互贯通的性
质和趋势。
1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
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13、内因内因
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
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矛盾无处不在),
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
有)。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
性矛盾的特殊
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
点。矛盾的特殊
性也叫个性。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
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18、非
基本
矛盾非基本矛盾是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事
物过程始终的矛盾。
19、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
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0、非主要
矛盾非主要矛盾
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
矛盾也叫次要
矛盾。
2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
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2
2、矛盾的非
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矛盾的非主
要方面也叫矛盾
的次要方面。 23、两点论“两点论”就是在抓主
要矛盾时,也不忽视次要矛盾;在抓矛盾的主
要方面时,也不忽视矛
盾的次要方面。(反对顾此失彼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24、重点论“重点论”就是在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
盾;在分析和处理某一矛盾时,首
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量齐观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25、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
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6、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
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7、量变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
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
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8、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
质态的飞
跃。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
质态的转变,是一种
根本性、显著的突变或飞跃。 29、度度是指
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
30、关节点关节点是度的端点或临
界点。 31、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
,就出
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
新的
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
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这
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
律。 32、否定之否定规律由于内部矛盾的推动,事物由自我肯定
状态到达自我否定状态,进而再由这种否定状态进到新的否定即否
定之否定状态,从而开辟出自我发展
和自我完善的道路,这就是事
物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33、肯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
持其存在的方面。
34、否定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
的方面。
35、扬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
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36、范畴就是
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或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3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38、本质是指事物的
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39、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40、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41、错觉错觉是认
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注:假象不同于错觉。
42、内容是
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43、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
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44、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45、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46、因果联系事物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47、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
确定不移的趋势。
48、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
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49、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
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 50、可能性是指
事物依据其内在
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
实现的东西。
【政治示威】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在停止工作或学习基础上形成的表达意愿的
方式,“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
求、抗议或者支持、声
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政治不合作】非暴力政治斗争的
一种。指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
国家机关或军事机关担任工作,不参加执政
党,放弃荣誉称号和名誉职务,不买政府公债
等。 【政治不服从】非暴力政治斗争
的一种。指集体的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轨道的行为,如公开
地故意地拒绝执行官方
机构命令、停止工作或学习、逃避法律责任等等。
【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
治主体规定的一定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政治策略】政治
主体为了完成战
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等,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办法。 【政治妥协】在(1)斗争双方力量悬殊或势均力敌(2)面对共
同强大敌
人(3)具有某种合作可能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伤或两败俱伤,以
不损害双方根本利益为前提
,通过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从而暂时实现
矛盾缓和以便双方共同发展的某些局面的行为。
【政治变迁】指政治体系发生变
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向着某种被认为是“进步”的价值目标的,那么,政
治变迁就是
政治发展。总体而言,政治变迁主要强调政治体系运行状态和方式的改变,而不考虑
这种改变的价值定向。 【政治统治】实质上是阶级统治。是指经济上最强大的、占
优势地位的阶级
,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
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政治权威】权威的一种。通常政治权威概念对
应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某种机构、职务或个人。政治权威
由于其具有的传统基础或魅
力基础或法理基础,而获得政治体系中的被统治者的服从。 【政治统治
的合法化过
程】即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国家使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理论规范转变为社会共识,将
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从而证明这种政治统治正当
性、合法性使政治共同
体中的人们自愿服从权威统治的过程。政治统治合法化过程,
也是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过程。
【政治合法性】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
性的认可,这种认可通常不仅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且主
要来自一些价值观念和
价值规范。社会成员通过这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来判定政治统治能否有效运行,
从
而在认可政治统治的基础上产生服从的意识和心理。按照让-
夸克的意见(《合法性与
政治》),政治合法性实际上是一种统治权利的表现。 【统治、专政与镇
压】镇压
是以暴力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的方式,专政不仅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和排
斥、
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统治则除了专政的内容,还包括民主的内容。
【政治管理】国家权力
围绕某种特定的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
制约的一定方式,通过这种约束,政治生活
得以按照某种既定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
展。这些目标,既可能包括维持政治体系稳定运行有序发展,也
可能包括促进经济增
长社会福利扩大等等。
【行政管理】指对政府(广义)机关内部事务和人员的管
理。 【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
中使用的术语。指“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
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
联系所构成的网
络。”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礼与德是权力运行的主要规则。 【政治领导】作为政治管
理方式的政治领导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
力和权威,
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
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
向的过程。政治领导在政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
形式上表现为政治领导人的活动。从
政治领导行为的角度讲,政治管理可以被看作是
国家政权对社会公众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的权威指导过
程。 【政治决策】指政府
或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指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是对政治
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抉择的过程。政治决策具有如下特征:它是
对公共政治生活所作的抉择,涉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公共性),它的行为主体
是国家政权组织及
与其相关的个人和组织(权威性),它的结果决定政治管理的整个
实施过程(指导性),它以国家强制力
为后盾要求普遍服从并执行(强制性)。
【政治组织】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组织是指,安排分
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
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即组合成为行为系统,建立配合关系的过程。 【
政治协调】
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和调解,使之趋于平衡
的政治行为和活动过程。政治协调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政治协调
的方式主要有:政治
干预、权威仲裁、协商妥协、搁置回避和协同合作。 【政治干
预】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中
的问题进行压制和干涉,使冲突各方都作出让步的
过程。 【政治沟通】广义的政治沟通是指传递政
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的全部活
动。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作为政治
管理方式的政治沟通是狭义的,按照沟通路径,可以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 【政治监督】在政治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社会公共权力机关在所担负的职权的正当范
围内和轨道上运
行,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和纠偏的各种活动。政治监督本质
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目的在于抵御
权力的腐蚀性,避免普遍利益受到特殊利益的干
扰,以保证政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政治管理过程中
,政治监督的主要任务就是
防止和惩治腐败。从行为方向看,有上行、下行两种。 【政治稳定】指
政治体系在
根本秩序上的连续,一般涉及1政治权力承继是连续的;2政治权力格局是有序的、
稳定的;3政治文化分布是相对同一的;④政治体系由于是开放的,从而具有很强适
应性。 【政治
参与】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的构
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
的行为。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政
治参与既是一种权利过程,也是一种责任过程,它建立在
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之
上,是由于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的忠诚所采取的行动。 【政治投
票】公民
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
治
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通常,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有机
会以此方式来表达自己
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政治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
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
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
务的政治过程。政治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
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
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的持续、定期开展对于使当选者权威地
位的
合法化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结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
结
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行为。这种组织既有可能致力于专门的特殊利益指向的问
题,又有可能致力于广泛
的公共利益指向的问题。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和参加社团
活动两大类。 【压力集
团】一种政治组织。这种组织代表和维护某种社会特殊利益
或特殊利益的某一方面,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但没有政权目的,而只是希望通过影响
公共政策的指定、执行和调整来实现其利益要求。 【政治表
达】指公民通过宪法规
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过程
。
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援、政治言论等制度性表达和非制度性表
达。政治
表达主要是通过汇集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种利益要求和支持
意向,来影响政府过程。
【政治集会】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众多人为了共同的
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达自己的政
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
求的行为。 【政治请愿】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向国家
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
自己对有关政治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政治言论】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
指公
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的行为。现代社会中,政治言
论参与
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而形成政治舆论去影响政府决策。 【政治接触】指
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
,请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的行
为。政治接触本身包括合法和非法两种,但政
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接触仅指合法的政
治接触,而不包括贿赂或威胁等非法手段。在中国,制度化的接触
渠道是信访,即公
民通过来信或来放的形式同政府进行接触。 【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
冷
漠,是指参与的缺乏,表现为不参与政治活动或参与政治活动的不情愿,对政治问题
和政治活
动不关心。 【政治体系】一般包括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两方面的内
容。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
学百科全书》,指一个社会之中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制
度”。 【社会政治组织】指人们通过或试图
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一般具有特定性质和内容的
共同利益、权力和
权利要求,具有特定的实体存在方式,具有特定的构成成员,具有特定的运行规则和<
br>活动方式。 【政治制度】指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活动的有
序运行而
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
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制
度),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体
制)。政治制度一般具有特定范围
内的法定性和规约性,相对严密和稳定。 【国
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
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
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恩格斯对国家
有过经典的
论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
面,这些经济利益
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
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
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
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
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
国家。”
【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而对其作出分类的一种
方法。 【国家形式(政
府类型)】指国家权力在横、纵两个方面的配置、组合的形
式。包括(一)国家横向形式:国家政权组织
形式,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配
和相互关系;(二)国家纵向形式:国家结构形
式,即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整体权力
与部分权力的分配及其相互关系;(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
方式和具体制度,
即所谓“政治体制”。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定的社
会
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
置、权力
配置和相互关系。
【国体】政府的性质,即在国家中,哪个阶级处于统治
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类
型】按照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具体
样式的一般特定,对政体作出的分类,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一
、最高国家权力的抵
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最高国家权力抵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按照此标准,通
常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类。 【专制君主制】君主政
体的一
种具体形式,主要特征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
限制和监督,君主或者按
照意志、或者按照自己不必执行的法律来行使权力。 【立
宪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也
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立宪君主
制下,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规定设
置。按照立宪君主制国
家权力中心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是指存
在
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一方面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的限制,另一方
面君主
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和钦定宪法权等权力。议会君主制是指只有议
会一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
: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
只有国家象征意义。 【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
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
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
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
限,
特别是主要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
制。
【议会共和制】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
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议会共和制下的总统实际上不掌握实权,但仍由选举产
生。 【总统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总统
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的一种
政体形式。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
定,内阁由总统组织
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委员会制政体】一种由联邦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并由后者集体行使行政权的政体
形式。联邦
委员会无权否定联邦议会决案或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使委员会成员辞
职。 【民主集中制】无产阶
级革命胜利后组建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用的一种制度
形式,通常既是一种组织原则,也指组织赖以存续
的活动原则。 【单一制国家】国
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
家。其基本特点是:
(一)具有统一的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二)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三)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由中央掌握;(四)全国行政单位和
自治单位按
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受中央权力的统辖;(五)国民具有统一国
籍;(六)外交权由中央统一行
使。 【复合制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
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
合体,按照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分为
联邦制和邦联制。 【联邦制国家】复合制国家
的一种,又称联盟国家,由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其特点在于:(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
政和司法机关,行
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
br>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在此前提下和范围
内,各联邦组
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联邦成员的
国籍;(四)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
体,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
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邦联
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
国家联盟,由若干主权独立的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其特
点主要是:
(一)各成员国主权独立、地位平等不存在隶属和制约关系;(二)邦联本身不是主
权国家,它的权力是邦联成员根据协议让予的,邦联没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
统一的军队、赋税和
国籍;(三)邦联设有成员国协商机关,其成员由各成员国政府
首脑担任,其只能主要使协商成员国之间
的共同事宜;(四)邦联成员之间的共同活
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 【国家机构(政治机
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
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足见的各种机
关的综
合,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
的关系在国家机
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集权原则、分权制
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三类。 【
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按
照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二、不
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
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通常体现为按不同功能权
力设置不同
的权力机关,这些权力机关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接实际运作来看,
分权制衡理论有二权分立、三权分立等形式。 【议行合一原则】无产阶级在反对资
产阶级过的斗争
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一)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
高权力,人民通过代表实施这种权
力;(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
权。这种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由人
民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
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
决策与
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判断议行合一原则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只存在一个议决
和执
行统一的机关,而是应考虑其权力关系。 【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
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
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
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
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两种形
式。国家元首可以由行政首脑担任,也可以由象征权力执掌者
担任;可以由选举产
生,也可以世袭或终身任职。国家元首的职权一般包括: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的
高
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大赦、戒严或对外宣战;代表国家对外交往;代
表国家颁
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有的国家元首同时兼任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
帅。 【立法机关】指有
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
一般是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
机构,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立法
机关按照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
立法机关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修
改、废止法律;审查和通
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
决定国家其他大政方针。 【行政机关】
指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
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行政
机关主要由国家行政首
脑、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政公务人员三部分组成。行政首脑由选举产生或议
会
任命或国家元首任命,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政首脑任命,一般行政公务人
员或通过
考试或由各级负责人挑选进入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指维护法律的部
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
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司法
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侦察、诉讼和审判三个部分
。 【政党】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
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
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
为了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
规定
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权的
方式、
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
例规定的。
【两党制】指法律上或许存在许多个政党,但在政治过程中,只有两个
政党可以问鼎政权的政党制度。
【一党制】指无论是法律上还是事实上,都只存在
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 【政治社团】在社会
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
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
体。 【压力
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指那些具有特<
br>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
府政策的制定
、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政治文化】按阿尔蒙德的界定,
政治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特定
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
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 【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
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
体系和政治现象等
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
br>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
认知】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
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
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要
素之一。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
、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
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
于各种政治客体的
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政治动机】政治心理构
成
要素之一。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
隐藏在人
们政治行为的背后,驱动政治主体的需求向政治目标的实现转化的心理因
素。 【政治态度】政治主
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
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由政治
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
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政
治态度通常表现
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
p>
系。 【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
形成的观点、想
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和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
哲学】指对
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
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
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辩式
的。按照艾萨克的概括,政治哲学的特点主要是“科
学的、规范的、工具性的和分析
性的”,即(一)政治哲学不反对观察,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政治生活进
行事实描述
和解释;(二)政治哲学 是一种规范理论,力求探讨政治的终极价值;(三)政治<
br>哲学也从事实现终极价值的最佳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四)政治哲学着重于分析政治
概念。 【
政治科学】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
验研究,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
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
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
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
政治科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即“客观、精确、系统、普遍和可验证”
。 【政治社
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
br>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就其动
因、 内容和
后果来看,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化的最明显特征,即政治性。政治社会化
的动因是人们对切身利益或长远
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对于社会政
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其后果
是社会政治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
化、熟悉政治准则、形成政治意识、明确政治角色,成为政治关系的承担
者和政治活
动的实践者。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政治符号、大众传播
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等。
【政治发展】指在独立民族国家形成和传统社
会转型中,政治体系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按照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
全书》的定义,政治发展概念意味着“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它们自身民族构设的历
程,
而不是服从某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政治演化或革命。” 【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
治
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
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
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政治革命的主要方式包括暴力革命和
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暴力革命】采
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大岁旧的国家
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
秩序的政治革命方式。
【和平过渡】指当革命的历来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国内国际环境大大有
利于革命
阶级,统治阶级力量大大削弱,以至于根本不足以与革命力量对抗,因而不得步让出
政
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交替的政治革命方式。 【政治改革】统治阶级中的政
治领导集团根据社
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
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
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民主】
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
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
级社会中,政治民主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
政治权利
的国家形式。 国家形态- 也称国家历史类型,是按照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对不<
/p>
同时期国家的分类。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相同的国家,不论其组织形式如何,都属于
同一类型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四种类型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
家、社会主义国
家。前三种类型国家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由少
数剥削者对绝大多数被剥削者实行专
政,是具有剥削性质的国家。后一种类型的社会
主义国家同剥削者类型国家有本质区别,它建立在生产资
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工人
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它是历史上最后一种类型的国家
。
政治名词解释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
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 3、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精神
)
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
(存在)第一性,意
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
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6、唯心主义所谓唯心主
义,就是主张意识
(思维)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
派生物
的哲学派别。 7、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
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
们都是一元论哲学来源北京
安通学校。 8、二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是哲学上的析中主义。 9
、可知论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
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注:<
br>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10、不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
人们所认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
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不可知论。注:唯心主义不都是不
可知
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但彻底的唯
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
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
可知论。只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
论。 1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
有一种神秘的“客观
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
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12、主观唯心
主义主观唯心主
义把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当作世界的本
质,认为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 13、
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
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14、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
描绘的世界图景只不过
是零散的、绝对的、孤立的画面拼凑而已。
1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
普遍规律的科学(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马克
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
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内容上概括什么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这是
从哲学的阶级属性,根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
16、第一次飞跃及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一次
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时期。以
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
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
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
上,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
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中
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
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
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17、第二次飞跃及第二次飞
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
br>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
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挫折
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领
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一条适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
br>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
我们党把它
称之为邓小平理论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18、三次历史性巨变 一
个世
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处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
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
毛泽东、邓小平。第一
次是辛亥革命,****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这是孙中
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这是中国*****
*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次领导集
体的领导下定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而
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
的革命。(《高举邓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 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
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
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
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
统。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
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的东西。 5、发展发
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注:发展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注:发展
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
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的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6、旧事物旧事
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
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
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
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
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
立统
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来源北京安
通学校。
10、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外
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11、矛盾的同一
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
互贯通的性
质和趋势。
1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
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13、内因内因
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
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矛盾无处不在),
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
有)。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
性矛盾的特殊
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
点。矛盾的特殊
性也叫个性。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
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18、非
基本
矛盾非基本矛盾是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事
物过程始终的矛盾。
19、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
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0、非主要
矛盾非主要矛盾
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
矛盾也叫次要
矛盾。
2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
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2
2、矛盾的非
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矛盾的非主
要方面也叫矛盾
的次要方面。 23、两点论“两点论”就是在抓主
要矛盾时,也不忽视次要矛盾;在抓矛盾的主
要方面时,也不忽视矛
盾的次要方面。(反对顾此失彼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24、重点论“重点论”就是在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
盾;在分析和处理某一矛盾时,首
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量齐观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25、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
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6、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
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7、量变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
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
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8、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
质态的飞
跃。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
质态的转变,是一种
根本性、显著的突变或飞跃。 29、度度是指
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
30、关节点关节点是度的端点或临
界点。 31、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
,就出
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
新的
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
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这
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
律。 32、否定之否定规律由于内部矛盾的推动,事物由自我肯定
状态到达自我否定状态,进而再由这种否定状态进到新的否定即否
定之否定状态,从而开辟出自我发展
和自我完善的道路,这就是事
物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33、肯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
持其存在的方面。
34、否定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
的方面。
35、扬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
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36、范畴就是
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或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3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38、本质是指事物的
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39、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40、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41、错觉错觉是认
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注:假象不同于错觉。
42、内容是
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43、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
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44、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45、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46、因果联系事物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47、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
确定不移的趋势。
48、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
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49、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
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 50、可能性是指
事物依据其内在
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
实现的东西。
【政治示威】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在停止工作或学习基础上形成的表达意愿的
方式,“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
求、抗议或者支持、声
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政治不合作】非暴力政治斗争的
一种。指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
国家机关或军事机关担任工作,不参加执政
党,放弃荣誉称号和名誉职务,不买政府公债
等。 【政治不服从】非暴力政治斗争
的一种。指集体的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轨道的行为,如公开
地故意地拒绝执行官方
机构命令、停止工作或学习、逃避法律责任等等。
【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
治主体规定的一定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政治策略】政治
主体为了完成战
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等,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办法。 【政治妥协】在(1)斗争双方力量悬殊或势均力敌(2)面对共
同强大敌
人(3)具有某种合作可能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伤或两败俱伤,以
不损害双方根本利益为前提
,通过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从而暂时实现
矛盾缓和以便双方共同发展的某些局面的行为。
【政治变迁】指政治体系发生变
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向着某种被认为是“进步”的价值目标的,那么,政
治变迁就是
政治发展。总体而言,政治变迁主要强调政治体系运行状态和方式的改变,而不考虑
这种改变的价值定向。 【政治统治】实质上是阶级统治。是指经济上最强大的、占
优势地位的阶级
,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
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政治权威】权威的一种。通常政治权威概念对
应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某种机构、职务或个人。政治权威
由于其具有的传统基础或魅
力基础或法理基础,而获得政治体系中的被统治者的服从。 【政治统治
的合法化过
程】即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国家使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理论规范转变为社会共识,将
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从而证明这种政治统治正当
性、合法性使政治共同
体中的人们自愿服从权威统治的过程。政治统治合法化过程,
也是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过程。
【政治合法性】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
性的认可,这种认可通常不仅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且主
要来自一些价值观念和
价值规范。社会成员通过这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来判定政治统治能否有效运行,
从
而在认可政治统治的基础上产生服从的意识和心理。按照让-
夸克的意见(《合法性与
政治》),政治合法性实际上是一种统治权利的表现。 【统治、专政与镇
压】镇压
是以暴力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的方式,专政不仅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和排
斥、
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统治则除了专政的内容,还包括民主的内容。
【政治管理】国家权力
围绕某种特定的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
制约的一定方式,通过这种约束,政治生活
得以按照某种既定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
展。这些目标,既可能包括维持政治体系稳定运行有序发展,也
可能包括促进经济增
长社会福利扩大等等。
【行政管理】指对政府(广义)机关内部事务和人员的管
理。 【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
中使用的术语。指“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
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
联系所构成的网
络。”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礼与德是权力运行的主要规则。 【政治领导】作为政治管
理方式的政治领导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
力和权威,
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
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
向的过程。政治领导在政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
形式上表现为政治领导人的活动。从
政治领导行为的角度讲,政治管理可以被看作是
国家政权对社会公众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的权威指导过
程。 【政治决策】指政府
或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指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是对政治
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抉择的过程。政治决策具有如下特征:它是
对公共政治生活所作的抉择,涉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公共性),它的行为主体
是国家政权组织及
与其相关的个人和组织(权威性),它的结果决定政治管理的整个
实施过程(指导性),它以国家强制力
为后盾要求普遍服从并执行(强制性)。
【政治组织】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组织是指,安排分
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
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即组合成为行为系统,建立配合关系的过程。 【
政治协调】
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和调解,使之趋于平衡
的政治行为和活动过程。政治协调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政治协调
的方式主要有:政治
干预、权威仲裁、协商妥协、搁置回避和协同合作。 【政治干
预】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中
的问题进行压制和干涉,使冲突各方都作出让步的
过程。 【政治沟通】广义的政治沟通是指传递政
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的全部活
动。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作为政治
管理方式的政治沟通是狭义的,按照沟通路径,可以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 【政治监督】在政治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社会公共权力机关在所担负的职权的正当范
围内和轨道上运
行,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和纠偏的各种活动。政治监督本质
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目的在于抵御
权力的腐蚀性,避免普遍利益受到特殊利益的干
扰,以保证政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政治管理过程中
,政治监督的主要任务就是
防止和惩治腐败。从行为方向看,有上行、下行两种。 【政治稳定】指
政治体系在
根本秩序上的连续,一般涉及1政治权力承继是连续的;2政治权力格局是有序的、
稳定的;3政治文化分布是相对同一的;④政治体系由于是开放的,从而具有很强适
应性。 【政治
参与】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的构
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
的行为。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政
治参与既是一种权利过程,也是一种责任过程,它建立在
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之
上,是由于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的忠诚所采取的行动。 【政治投
票】公民
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
治
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通常,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有机
会以此方式来表达自己
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政治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
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
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
务的政治过程。政治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
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
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的持续、定期开展对于使当选者权威地
位的
合法化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结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
结
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行为。这种组织既有可能致力于专门的特殊利益指向的问
题,又有可能致力于广泛
的公共利益指向的问题。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和参加社团
活动两大类。 【压力集
团】一种政治组织。这种组织代表和维护某种社会特殊利益
或特殊利益的某一方面,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但没有政权目的,而只是希望通过影响
公共政策的指定、执行和调整来实现其利益要求。 【政治表
达】指公民通过宪法规
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过程
。
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援、政治言论等制度性表达和非制度性表
达。政治
表达主要是通过汇集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种利益要求和支持
意向,来影响政府过程。
【政治集会】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众多人为了共同的
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达自己的政
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
求的行为。 【政治请愿】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向国家
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
自己对有关政治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政治言论】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
指公
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的行为。现代社会中,政治言
论参与
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而形成政治舆论去影响政府决策。 【政治接触】指
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
,请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的行
为。政治接触本身包括合法和非法两种,但政
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接触仅指合法的政
治接触,而不包括贿赂或威胁等非法手段。在中国,制度化的接触
渠道是信访,即公
民通过来信或来放的形式同政府进行接触。 【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
冷
漠,是指参与的缺乏,表现为不参与政治活动或参与政治活动的不情愿,对政治问题
和政治活
动不关心。 【政治体系】一般包括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两方面的内
容。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
学百科全书》,指一个社会之中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制
度”。 【社会政治组织】指人们通过或试图
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一般具有特定性质和内容的
共同利益、权力和
权利要求,具有特定的实体存在方式,具有特定的构成成员,具有特定的运行规则和<
br>活动方式。 【政治制度】指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活动的有
序运行而
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
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制
度),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体
制)。政治制度一般具有特定范围
内的法定性和规约性,相对严密和稳定。 【国
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
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
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恩格斯对国家
有过经典的
论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
面,这些经济利益
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
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
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
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
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
国家。”
【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而对其作出分类的一种
方法。 【国家形式(政
府类型)】指国家权力在横、纵两个方面的配置、组合的形
式。包括(一)国家横向形式:国家政权组织
形式,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配
和相互关系;(二)国家纵向形式:国家结构形
式,即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整体权力
与部分权力的分配及其相互关系;(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
方式和具体制度,
即所谓“政治体制”。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定的社
会
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
置、权力
配置和相互关系。
【国体】政府的性质,即在国家中,哪个阶级处于统治
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类
型】按照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具体
样式的一般特定,对政体作出的分类,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一
、最高国家权力的抵
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最高国家权力抵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按照此标准,通
常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类。 【专制君主制】君主政
体的一
种具体形式,主要特征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
限制和监督,君主或者按
照意志、或者按照自己不必执行的法律来行使权力。 【立
宪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也
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立宪君主
制下,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规定设
置。按照立宪君主制国
家权力中心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是指存
在
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一方面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的限制,另一方
面君主
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和钦定宪法权等权力。议会君主制是指只有议
会一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
: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
只有国家象征意义。 【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
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
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
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
限,
特别是主要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
制。
【议会共和制】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
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议会共和制下的总统实际上不掌握实权,但仍由选举产
生。 【总统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总统
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的一种
政体形式。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
定,内阁由总统组织
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委员会制政体】一种由联邦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并由后者集体行使行政权的政体
形式。联邦
委员会无权否定联邦议会决案或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使委员会成员辞
职。 【民主集中制】无产阶
级革命胜利后组建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用的一种制度
形式,通常既是一种组织原则,也指组织赖以存续
的活动原则。 【单一制国家】国
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
家。其基本特点是:
(一)具有统一的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二)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三)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由中央掌握;(四)全国行政单位和
自治单位按
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受中央权力的统辖;(五)国民具有统一国
籍;(六)外交权由中央统一行
使。 【复合制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
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
合体,按照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分为
联邦制和邦联制。 【联邦制国家】复合制国家
的一种,又称联盟国家,由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其特点在于:(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
政和司法机关,行
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
br>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在此前提下和范围
内,各联邦组
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联邦成员的
国籍;(四)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
体,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
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邦联
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
国家联盟,由若干主权独立的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其特
点主要是:
(一)各成员国主权独立、地位平等不存在隶属和制约关系;(二)邦联本身不是主
权国家,它的权力是邦联成员根据协议让予的,邦联没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
统一的军队、赋税和
国籍;(三)邦联设有成员国协商机关,其成员由各成员国政府
首脑担任,其只能主要使协商成员国之间
的共同事宜;(四)邦联成员之间的共同活
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 【国家机构(政治机
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
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足见的各种机
关的综
合,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
的关系在国家机
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集权原则、分权制
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三类。 【
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按
照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二、不
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
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通常体现为按不同功能权
力设置不同
的权力机关,这些权力机关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接实际运作来看,
分权制衡理论有二权分立、三权分立等形式。 【议行合一原则】无产阶级在反对资
产阶级过的斗争
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一)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
高权力,人民通过代表实施这种权
力;(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
权。这种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由人
民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
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
决策与
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判断议行合一原则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只存在一个议决
和执
行统一的机关,而是应考虑其权力关系。 【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
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
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
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
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两种形
式。国家元首可以由行政首脑担任,也可以由象征权力执掌者
担任;可以由选举产
生,也可以世袭或终身任职。国家元首的职权一般包括: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的
高
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大赦、戒严或对外宣战;代表国家对外交往;代
表国家颁
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有的国家元首同时兼任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
帅。 【立法机关】指有
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
一般是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
机构,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立法
机关按照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
立法机关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修
改、废止法律;审查和通
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
决定国家其他大政方针。 【行政机关】
指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
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行政
机关主要由国家行政首
脑、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政公务人员三部分组成。行政首脑由选举产生或议
会
任命或国家元首任命,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政首脑任命,一般行政公务人
员或通过
考试或由各级负责人挑选进入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指维护法律的部
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
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司法
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侦察、诉讼和审判三个部分
。 【政党】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
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
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
为了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
规定
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权的
方式、
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
例规定的。
【两党制】指法律上或许存在许多个政党,但在政治过程中,只有两个
政党可以问鼎政权的政党制度。
【一党制】指无论是法律上还是事实上,都只存在
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 【政治社团】在社会
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
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
体。 【压力
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指那些具有特<
br>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
府政策的制定
、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政治文化】按阿尔蒙德的界定,
政治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特定
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
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 【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
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
体系和政治现象等
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
br>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
认知】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
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
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要
素之一。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
、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
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
于各种政治客体的
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政治动机】政治心理构
成
要素之一。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
隐藏在人
们政治行为的背后,驱动政治主体的需求向政治目标的实现转化的心理因
素。 【政治态度】政治主
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
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由政治
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
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政
治态度通常表现
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
p>
系。 【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
形成的观点、想
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和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
哲学】指对
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
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
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辩式
的。按照艾萨克的概括,政治哲学的特点主要是“科
学的、规范的、工具性的和分析
性的”,即(一)政治哲学不反对观察,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政治生活进
行事实描述
和解释;(二)政治哲学 是一种规范理论,力求探讨政治的终极价值;(三)政治<
br>哲学也从事实现终极价值的最佳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四)政治哲学着重于分析政治
概念。 【
政治科学】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
验研究,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
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
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
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
政治科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即“客观、精确、系统、普遍和可验证”
。 【政治社
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
br>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就其动
因、 内容和
后果来看,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化的最明显特征,即政治性。政治社会化
的动因是人们对切身利益或长远
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对于社会政
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其后果
是社会政治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
化、熟悉政治准则、形成政治意识、明确政治角色,成为政治关系的承担
者和政治活
动的实践者。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政治符号、大众传播
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等。
【政治发展】指在独立民族国家形成和传统社
会转型中,政治体系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按照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
全书》的定义,政治发展概念意味着“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它们自身民族构设的历
程,
而不是服从某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政治演化或革命。” 【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
治
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
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
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政治革命的主要方式包括暴力革命和
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暴力革命】采
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大岁旧的国家
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
秩序的政治革命方式。
【和平过渡】指当革命的历来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国内国际环境大大有
利于革命
阶级,统治阶级力量大大削弱,以至于根本不足以与革命力量对抗,因而不得步让出
政
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交替的政治革命方式。 【政治改革】统治阶级中的政
治领导集团根据社
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
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
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民主】
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
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
级社会中,政治民主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
政治权利
的国家形式。 国家形态- 也称国家历史类型,是按照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对不<
/p>
同时期国家的分类。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相同的国家,不论其组织形式如何,都属于
同一类型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四种类型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
家、社会主义国
家。前三种类型国家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由少
数剥削者对绝大多数被剥削者实行专
政,是具有剥削性质的国家。后一种类型的社会
主义国家同剥削者类型国家有本质区别,它建立在生产资
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工人
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它是历史上最后一种类型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