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关于大自然启示的资料-巴金家读后感
第五单元 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一、依法参与民事活动
1、我国民法调整的民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
br>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法的基本原则贯穿民法的始终,是民事立法的
指导方针,是民
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准
则。民法的基
本原则有:
⑴平等原则。(是首要原则,核心原则)⑵自愿、公平、诚实信用、
等价有偿的原则。
⑶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原则。⑷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
⑸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⑹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
3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
⑴民事主体:
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
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⑵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从
出
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⑶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指自然人能
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即
依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大类: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年满18周
岁的自然人;年满16周岁以
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
民事行为能力人。)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
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
精神病人)
4、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
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回复原状,修
理、重作、
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这些方式可以单
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二、依法保护人身权
1、人身权的含义: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
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
又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2、分类: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
肖像权﹑隐私权。
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荣誉权。
3、我国民法通则在保护身份权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
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
人的荣誉称号。荣誉权不能转让,也不能继承。侵犯荣誉权主要表现
p>
为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
4、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要受到法律制裁。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
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
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
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三、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1、法律保护财产权
第七十三条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
抢、私分、截留、破坏。
第七十四条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
哄抢、私分、破坏或者非法
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第七十五条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哄
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财产
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
广义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狭
义的财产权通常指物权。
3、物权法中所讲的“物”是指人体之外,能够为人类所需要并能加
以控制和利用的“物质财富”,包括土地、森林、山岭、建筑物、水
库等不动产和生活用品、牲畜、货币
等动产。
物权的客体是物。物权是和债权相对应的财产权。
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4、侵害财产权所适用的民事责任方式,主要有:返
还财产、恢复原
状、赔偿损失
四.依法订立有效合同
1、什么是合同?合同有哪些形式?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
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订立合同是一种民事行为。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
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
其他形式。
任何一份合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离不开提出条件到接受条件的
过程。这一过
程称为要约和承诺。
2.依法订立有效合同
订立合同的程序:
第十三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第十四条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
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
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
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第二十一条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第二十五条承诺生
效时合同成立。
有效合同:要求订立合同的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外在表
示行为与内心意思相一致,并遵守法
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
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无效合同:指虽
经当事人协调成立,但由于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因
而自订立始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3、履行合同的原则:实际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原则,
情事变更原则。
4、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合同的变更是指当事人不变,合同的内容予以改变的现象。
合同的变更需要以下条件:原合同已经生效、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
当事人对变更的内容需要协商一致并
约定明确,遵守法定程序。
合同转让,实际上是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依法
将合同权利义务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
5、合同的担保方式: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五、维护在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
1.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
结婚必须履行法定的程序,即结婚登记。
结婚登记分为申请、审查、批准三个步骤。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
关系。
结婚时男女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民
事行为。
结婚的条件: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达到法定婚龄:男方22岁,女方
20岁,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结婚的情形:
(1)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2)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
结婚的疾病。
2.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宪法、婚姻法通过规定父母有抚养、
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
务,来保证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的权利。
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享有
被抚养、受教育和受保护的权利。父母有义
务从物质上、经济上养育和照料子女。按照我国义务教育法的
规定,
父母必须让子女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父母还有维护未成年子女
利益的职责。
子女和父母父母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且互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
人。
子女对父母有
赡养扶助的义务。赡养,就是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经济
上的帮助,负担父母必要的生活费用。扶助,就是
在精神上、生活上
给予父母必要的关心和照料,而且这方面是更为重要的。
家庭幸福和睦,关
键在于正确地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处
理好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第十二课 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
一、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
义务的协议。
⑴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循的原则:合法、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
实信用
⑵订立劳动合同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用人单位公布招工简单或就业规则,寻找并确定劳动者的
阶段
第二阶段是用人单位提出劳动合同的草案,与劳动者协商签订劳动合
同。
⑶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①变更:主要是指劳动合同内容发生变化,不包括当事人的变化
②解除: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
满以前,由于出现某种情况,导致当事
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③终止:是指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⑴劳动
者的基本权利: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
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 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
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
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
其他劳动权利。
⑵劳动者的义务
劳动者的义务
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
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⑶
关系:劳动者既享有广泛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
总是对应的,劳动本身就是权利和义务
的统一。
3.劳动者权利的维护
劳动者的维权途径:协商解决、申请调解、提起仲裁、提起诉讼
二、依法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1.依法设立企业
⑴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商品
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营性活动的组
织,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只有依法设立的企业,才能合法地
进入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⑵设立企业的条件:
企业要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名称
,要有企业章程或协议,要有符合法律
规定的资本,要有必要的生存经营场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与
其
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内容相适应的从业人员,要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的经营范围。
2.合法经营,公平竞争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就要求市场主
体之间要公平竞争、合法竞争。
第十一条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
格销售
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一)销售鲜活
商品;(二)处理有
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其他积压的商品;(三)
季节性降价;(四)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
商品。
第十三条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
意让内定人员中奖
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二)利用有奖销售的
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
最高奖的金额
不超过五千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3.质量为本,注重信誉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本
,决定着企业能
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三、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1.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⑴环境资源的含义:
环境指影响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的总体。包括: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
林、草原、
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
乡村。
⑵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
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
⑶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①人口因素
②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一是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二是不适当地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
br>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清洁适宜的生
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构建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