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语学习之路

绝世美人儿
583次浏览
2020年08月06日 18: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毕业论文后记-西北政法大学分数线



(一)


我对英语的终生兴趣是在中学时代开始的。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一个躁动、“ 热闹”、“轰轰烈烈”的环境中度过
的。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时我所在的平山小学,每天的“ 活
动”很多,老贫农、老工人到校做“忆苦思甜”的报告,看颂扬“白卷先生”
张铁生的话剧, 学生闹罢课,“学黄帅,反潮流”、 “批师道尊严”,后来
学校又开展 “批林批孔”运动。一时间“反师道尊严”、“反潮流”、“做敢于
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 、“批林批 孔”、“批邓”、“批资产阶级法权”、“反击
右倾翻案风”之类的标语、口号、大喇叭、漫画、小评论 、大字报、大
批判等等充斥教室,横行校园。少年时代的我,懵懂无知,不谙世事,
喜欢热闹, 贪玩,不爱学习,在这种特殊的氛围和环境下,我在课堂里
坐不住,一度对书本不感兴趣。那时我正是小 学五年级,不喜欢数学,
在数学课上反“潮流”,不听课,和老师顶牛,数学成绩就是那年拉下的。从那以后,我开始与数学无缘了,与“三好学生”无缘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上了中学,看着别的同学各科成绩名列
前 茅,我悔不当初,凭着自己不服软、不认输的性格,默默地努力,
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

我可能是有一点点学习语言的天赋。那时我家住在平山俱乐部的
旁边,每天清晨不论刮风 下雨,和邻居的几个孩子一起,帮助把大门的
老刘头、老张头扫地、打扫卫生,目的是能够免费看电影… … 那几年
我不学习,但是看了很多电影,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我很喜欢外国


影片里童自荣、乔榛、毕克的配音对白,也能把这些电影里的台词模仿
的惟妙惟肖,如《尼罗河上的惨 案》大侦探波洛经典台词:“夫人们、
小姐们、先生们,该收场了! 我赫卡尔·波洛现在很清楚地知道是谁杀
死了道尔太太、露伊丝和奥特波恩太太 ……”还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
窝》中游击队员的街头暗号对白:“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 ” 我在以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
发挥了自己语 言模仿的天赋,我能以假乱真地模仿美国播音员Steve
Ember的语音语调, 如“It is now 22:30 Greenwich Mean is
VOA , the Voice of America broadcasting in Special English.I'm Steve
Ember in Washington. ”让一些老外对我惊讶地大加赞赏…… 那时候
我们学习英语,不像现在的孩子这么幸运,很小就开始接触英语,学习
英语,没有现在孩 子这样的优越条件,不但有电视、录音机、复读机,
而且还能和本族语是英语的老外直接面对面交流和对 话。和现在的孩子
相比,我学英语算是起步很晚了。我是小学六年级以后才开始学习英语
的。当 时我国正处于粉碎“四人帮”的初期,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正逐步
走向正规,走向正轨。辽宁电台和本溪 电台都开设了“英语广播讲座”。
我们那时候还没有电视,家里穷,没有收音机,也买不起半导体收音机 。
同学杨明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银行的干部,家里生活条件好,有半导
体收音机。为了学习, 我和他约好,早晨起来到平顶山脚下他的家里,
为了不影响他家人,在走廊过道的楼梯口,一起收听本溪 电台播放的“英
语广播讲座”。那时候的学习是艰苦的,学习的时候看不到“讲座”里老师
说英 语的嘴型,只能听,也没有没有人辅导,好在夏宁的爸爸毕业于


50年代的东北工学院, 懂英语,我们通过夏宁解决了不少英语中存在
的问题。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 在于晨”。青少年时代的我,习惯早睡,
能起早。那时,为了学


< br>习,也为了不干扰家人的休息,我每天天还没亮就早早起来,悄悄
起床,穿好衣服,拿着书本,徜 徉在寂静无人的街头和校园。至今历历
在目的是,赶上十冬腊月,外面下着大雪,我也是风雨无误,风雪 无阻,


借助马路上的灯光,大声朗读英语,一直到东方破晓。隆冬的清晨,没
有 鸟语花香,却有寒风阵阵,英语声声……雪花打在我的脸上,融化在
我激情饱满的心怀里……昏黄的灯光 ,纷飞的白雪,还有我青少年时代
的理想,使黑暗的夜不再显得黑暗!

好多年过去了,遥想当年,那段由懵懂走向成熟的岁月是一段多么
富有诗意、多么浪漫的时光!

因为我有“英语广播讲座”的基础,在课堂上遇到“高难”问题,我都
能表现出 色,不负众望。记得刚上初中的课文里中有一段马克思的话:
“外国语是人生奋斗的一门武器!”这句话 很长,而且单词不好记,在老
师提问的时候,我却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背诵下来: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引 来前桌女生羡慕的眼光……因为我
学习了“英语广播讲座”,当时没有电视,只能听,看不到老师的口型 ,
所以我养成先读后写的习惯,经常根据发音来记单词,背单词几乎不用
写。听到单词,能读出 来我就会写,能记住。所以,每次老师考单词的
时候我都很有信心,不像其他同学,在得知第二天要考试 的时候,为了
取得好成绩,前一天利用午休的时间,把每个单词写了几十遍、甚至上
百遍,结果 效果还是不好。在十四中学“甲级班”念初中的时候,教我们
英语的刘老师很重视英语,常把英语的成绩 排成大榜,张贴在教室的墙
上,我每次都是榜上“冠军”。同学视我为英语高手,经常拿着问题前来请教。从初中到高中一路走来,由于数学不好,其他几门理科功课学得
心力交瘁,也不见成效,唯独 英语让我得心应手,一直是我最大的骄傲。
后来在“本溪高中”的几年里我一直是班上的英语科代表。< br>



上大学以后,面对浩如烟海的英语单词,很多人不知道英语单词< br>的内部规律,缺乏英语单词的结构意识,每记单词只是以字母为单位,
反复念诵,孤立地学习、记 忆每一个单词,结果花了很大的力气,下了
很大的功夫,却达不到理想效果。

为 了能记住单词,我总结归纳出一种“倒序结构”记忆法,即利用英
语单词后缀的相同读音和拼写结构,来 助读助记英语单词。大学时代的
英语功底,对我日后从事少儿英语启蒙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作< br>用。汉语是象形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字面怎么读就怎么
写,怎么写就怎么读。掌握 这个本质性的东西,通过音标的学习和单词
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就可以自然拼读单词。 我博采众家之长 ,独创了
记忆英语单词和音标的口诀,教会孩子如何利用所学的音标去拼读、记
忆单词,同时以 音标学习为突破口,熟练掌握音标,利用所学的音标,
找出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则,找到记忆单词 的规律。利用“倒序
记忆法”,记住一个单词就能记住很多单词。例如,学到cat ,孩子们
就能记住bat 、fat、 mat、 hat ,学到man,孩子们就能记住can、
fan、 pan等等,这也是美国的小朋友初学英语的方式之 一。这种方法
易学易记,让孩子感觉—记忆单词不难了!孩子在此基础上能一劳永逸
地掌握英语 ,这也是Peter Lee 英语学校少儿英语启蒙教育的重要理
念。

大学时 代是我在英语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的时光。那年我们英
语专业的一个班总共才有不到20人。英语系在 北院的主楼,和学校的
校部在一个楼。和校总部沾光,我们楼前有姹紫嫣红的大花坛,花坛的

< p>
两边修建了两个对称的小花园,夏秋两季,花木茂盛,青藤爬满了其间
的藤架,这里就是我 学习英语的乐园。多少个黄昏和清晨,我无数次在
这里徘徊徜徉,那条人工铺就的“小园香径”通向我未 来的希望和梦
想……

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是我们的“精读课”,每到“精读课” 我们都有“值
日生”,这个“值日生”每天早上有十分钟的时间用英语向老师“汇报”,这
个“ 汇报”可以囊括天南海北,无所不谈,但是必须用英语去谈。轮到我
了,我每次都事先把材料准备的很充 足,而且课前用英语背下来,第二
天我就能够神采飞扬地讲给老师和同学。在英文专业的课堂上不允许学
生讲汉语,每次上课,我几乎抓住了所有能够发言的机会,积极配合老
师,用英语去辩论,用英 语去讨论问题。为了把一段文章背下来,累的
嘴皮子发麻,有时两眼昏花,脑袋生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初期,在中
国的外国人还不是很多,为了练习口语,能和老外真枪实弹地操作英语,
我还经常和 要好的同学去外国人聚集的大连友谊商店和国际海员俱乐
部主动免费为人服务,目的是能和外国人用英语 聊天。

回首往事,虽然也有风雨凄迷,充满艰辛,但是,“衣带渐宽终不
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我有效地利用了大学的时间,也有成就感,乐
在其中,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所 有的付出和努力为我日后从事
翻译工作和英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口语基
础。





(二)



刚上大学的我,年龄小,阅历浅,在一个没有 父母关爱的家庭背
景下成长,没有一个感情的支点,心理不成熟。初次告别亲人,远离家
园,来 到滨海城市,对大学里的周围环境和老师讲完就走的授课方式很
不适应。独处异乡,没有人倾诉,大学里 对刚入学的新生又缺乏必要的
心理疏导和沟通,我第一次尝到了莫名的想家、思乡、怀念从前的滋味。< br>没有父母,只有哥、姐,想谁,不知道。我经历了人生成长历程中一次
重要的 “断乳期”……不但如此,我的英语学习也遇到了困难。

那是刚上大学的第一堂泛读课,一个戴着眼镜的男老师进了课堂
就用英语和我们一阵乱侃, 听得我云山 雾罩,一头雾水,整堂课下来
我听懂不到20%。高中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完全忽视了英语口语和< br>听力的训练,虽然我在高中的英语基础不错,但真正接触到用英语“全


英”授课的 时候却觉得耳朵不灵,“口”中空空。上大学我念的是师范大学,
上个世纪80年代,师范教育基本上是 免费的,不但不收学费,每月还
有15元左右的伙食补贴。尽管如此,我每月的生活费也是捉襟见肘,< br>需要靠哥、姐的资助,当然买不起一台不到100元的录音机。没有录音
机,我在英语听力方面的 学习曾一度遇到很大的阻碍,老师讲过的听力
材料不能及时复习,留的听力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听力课上 反映迟钝,
到了期末,听力成绩总是处于及格水平。看着别人有录音机,每天跟着
录音机听磁带 ,专心致志地训练听力和口语,我就像一个孩子看着别人
手里有自己心爱的玩具,自己却两手空空……那 时我心中最大的奢望就
是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录音机……但是,直到大学毕业,我这个“奢望”
也没有实现……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来中国的外国人还很少。 我们
整个外语系只有一个美国外教,名字叫“盖”,盖只给高年级的学生上课。
我们新生常常看 到高年级的学生和这个老外一起同行校园,看着高年级
的学生和外国老师比比划划,谈笑风生,开心地聊 天,让我好不羡慕……
那时很多新生从没和外国人讲过英语,我也一样。很多学生胆子小,不
敢 和外教说英语,怕出错,而我不怕,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
平,我见到外教,就主动搭讪和他说 话,假装问一些问题,拼命地想着
法用英语跟他交谈,争取把自己所学的英语单词都派上用场。能和外教
说上几句英语,对上几句话,我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相信有朝
一日,我也能像高年级的 学生那样能用英语和外国人自如交谈!也能“比
比划划 ……”


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学校请来了两个是夫妇的外教,男的叫麦
加文,是具有苏格兰血统的新西兰人;女 的叫约瑟芬,起了个汉语名叫
周淑英,是英国人。夫妇两个都很好。新西兰人讲英语很快,而麦加文讲英语很慢,用词也极为简单。他在北大学过两年汉语,汉语说的很好。
他人长的很帅,很有绅士风 度,为人谦虚,彬彬有礼,给人一种老实厚
道的感觉,和他在一起让人觉得有一种安全感。


让我难忘的是那个“五一节”,学校放假三天,这对夫妇和我们全班
一起到大连“富 家庄海滩”游玩。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还没
有环保意识,海水碧蓝,海滩洁净, 可惜卫生 不佳,野餐完毕,海滩
丢弃了我们用过的纸屑、塑料、空瓶子、罐头盒子等等。在返程之前,
这 对夫妇俩将同学们丢弃在海边的这些垃圾一样一样地捡起来,装到一


个塑料袋里,然后放 到车上,等大巴到了市区,麦加文把塑料袋扔进了
一个垃圾桶里……

这件事给 我的触动很大,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它让我看到了西方
文明的一个缩影,感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气息……

外教的到来带给了我们轻松、愉悦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我们也对
西方人的点点滴 滴颇感兴趣。在外教的课堂上我们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
不到的东西。他们会围绕dinner,给我们介 绍英国的饮食习惯,如右手
拿刀,左手拿叉。中国人喝汤是从外往里喝,他们喝汤叫“吃汤”,是从里往外“吃”。英国人吃汤的时候不能有声音。胡萝卜、生菜、西兰花、
洋葱是他们最常吃的蔬菜, 烹调的方法只是把这些菜煮熟,不放油,只
少量放些盐。……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他们是一对虔 诚的基督
徒。

在英美文学课堂上,老师提出:学外文,做翻译,不学习《圣经 》
是不行的。英语的很多词语背后有文化背景知识,很多成语来自希腊、
罗马神话和基督教《圣 经》 ,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圣经》是西
方文化的渊源,特别是《圣经》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和文 化有着重要的
影响,英语的思维和语言很大程度上取源于《圣经》,阅读这些书籍将
有助于我们 更好的与西方人交流,也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作
品。遵照老师的指点,我如饥似渴,博览群书 ,但是寻遍了学校的图书
馆,跑遍了大连的书店和基督教堂,也弄不到一本英文原版的《圣经》。
我和麦加文夫妇至今还保持的长期友谊,缘于一本他们送我的英文原版


的《圣经》 。 刚刚开放的年代,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心态是怪
异的,在和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有“ 黑炮事件”的发生。当时《圣
经》在某种程度上还或多或少地被列为禁书之一,何况我手上的这本英文《圣经》又是出于老外之手,为了不惹麻烦,在学校里我一直私下里
阅读这本书。

也许是发现我身上有股执着的劲儿,他们还给我起了一个英文名
字:Peter,意思是“岩石,坚定 ”。Peter也是耶稣基督的十二个门徒之
一。我喜欢这个名字,我希望我的生命,我的事业都能“坚 如磐石”。

下午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到下午大约四点钟左右,麦加文
夫妇 俩总要停下来手中的事情,准备一些饼干、巧克力、和掺了牛奶的
咖啡约我过去品尝。喝茶时他们喜欢在 红茶里加牛奶和糖,他们称之为
“英国茶”(English tea)。很多年过去了,多少个午后温 暖的阳光,时
常让我想起我和麦加文夫妇其乐融融的小聚。我们在一起用英语聊天,
畅谈我们感 兴趣的事情,学习之后劳累的心情在这里无限地放松自在,
而且,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的口语水平有了 明显提高。

这些经历,在我以后讲授《新概念英语》教材的时候,都起到了
旁 征博引的作用,充实了我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


在大学的时候,为了考研究生,我迷恋过英美文学。业余 时间
其他同学在星期日常常上街逛商店,而我却喜欢去大连天津街的新华书
店和比邻的外文书店 。同学常跟我调侃:You go to the bookstore. We


go to the department store .逛书店的习惯在大学毕业后我也一直“沿
袭”下 来。我喜欢买书,但是,有的书买回家里却一直束之高阁,没有
认真读过。我认为好书是要靠平时留心积 累的,就像女孩买衣服一样,
常常逛街,才能遇到更多款式漂亮的衣服。常常逛书店才能买到好书。买好书就像买好听的歌曲磁带,一盘磁带里好听的歌可能就只有一首,
无奈为了这好听的歌你要把整 个的磁带全盘买下来,买好书也一样,一
本书不全是好的内容,好的内容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观 点, 但
是,一本书只要有一点我喜欢,不管这本书多贵,我就会把这本书买下
来。大学毕业 后,我仍然没有放弃英语的学习,始终勤奋、上进,坚持
严谨治学的态度。离开了同学,离开了校园,在 一个周围都是中国人说
汉语的环境中,要想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流的确不容易,这需要一种
持 之以恒的毅力。为了不让自己的英语“生锈”,我随时随地为自己创造
说英语的环境。我怀着一颗“单纯 的心”,结交懂英语的中国朋友和外国
朋友,和这些人保持经常往来。在办公室,一有时间就旁若无人地 和懂
英语的人说英语,也不在乎人家认不认为我在“炫耀、显摆自己。没有
条件的时候,我就和 自己说英语,走在路上和自己说,回到家里也自己
和自己对话。

在外经贸 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文字和口语翻译工作。每次翻译
材料,不管是局里招商引资项目资料,还是同事 、朋友小来小去求我翻
译的东西,我都认真对待,字斟句酌,秉持“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既要
做到忠实原文,又要符合汉语习惯。


十多年来,我先后多次翻译本溪市对外开放系列丛书 :《 中国本溪 》
和《中国本溪欢迎您》等大型宣传画册。参与编印、翻译和修改《本溪
投资 指南》、《本溪重点招商项目册》、《本溪产权招商项目册》、《国
家、省、市鼓励投资政策汇编》,翻 译文字达十万多字。

在重大的外事工作中,我始终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发挥
熟知外语的优势,经常积极主动与外商接触,为企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几年来担任了本溪市政府在北 京、大连、上海、深圳等地举办的 “本溪
市招商引资说明会”大会翻译,并负责前期联络和筹备工作, 很好地完
成了各项工作和翻译任务,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多年来出色地完
成了几十次的翻 译接待任务,如法国贝


尔福市经贸代表团全程的接待、联络、翻译和洽谈任务;世界妇女 大会
国际妇女记者代表团访问本溪翻译的任务,完成了本溪富乐多制管有限
公司安装调试设备翻 译任务,完成了本钢矿业公司利用尾矿坝项目的谈
判、翻译任务;受外经贸局指派,完成了电视剧《蓝眼 睛、黑眼睛》的
英文翻译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在北京举办的“98 ’ 本溪
市投资合作说明会 ”的筹备过程中,受局领导的指派,我自己独自一人,
单枪匹马,不辞 劳苦,历时一个月,一个人登门造访外国驻华商社,邀


请外商近百名,使这次大会取得了 圆满的成功。

长期的翻译工作,使我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我认识到笔译讲
究“信达雅”,口译讲究“信达速”, 因为口译时时间紧迫,要在有限的时
间里把零散的语言材料组织成能够传递信息的语言结构,就不能象笔 译
那样有时间推敲文字。所以,为保证双方的交谈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在
弄清大意(信达)的基 础上,速度是重要的。如果没有速度,翻译卡壳
超时,再漂亮、再准确的翻译都会引起听众和说话者的不 满。为了更好
地完成每一次翻译(口语)任务,我在事前都要认真准备,未雨绸缪,
想象当时可 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除了要阅读有关技
术资料,我还深入实地,熟悉现场,试听话筒 声音高低、好坏,检查主
发言人和翻译的位子是否符合外事礼仪的要求。


由于我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在外经贸局和本溪外语界中,
口碑良好 。当然在遇到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翻译的时候,由于对专业
技术不懂,我也有临场退缩、回避、甚至丢 面子的时候。

工作的过程也是我学习英语的过程。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
我 出访过近20多个国家,去过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去过德国、
法国、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大部分国 家,也去过新、马、泰等东南亚国
家…… 出国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澳洲、北美大地的广袤和雄浑,
看到了欧洲大陆古典的田园风光,了解到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更重
要的是,在与西方国家的 人们相处交往的过程中,我耳濡目染地看到了
英美人的做法,了解到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提倡的诚 实、守信、
秩序、规则,还有英美人的敬业、幽默感,对我产生了无形的、潜移默
化的影响,在 我以后做人做事的过程中都起到了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完)







(一)


我对英语的终生兴趣是在中学时代开始的。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一个躁动、“热闹”、“轰轰烈烈”的环境中度过
的。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当时我所在的平山小学,每天的“活
动”很多,老贫农、老工人到校做“忆苦思甜”的报告,看颂扬“白 卷先生”
张铁生的话剧,学生闹罢课,“学黄帅,反潮流”、 “批师道尊严”,后来
学校又开展 “批林批孔”运动。一时间“反师道尊严”、“反潮流”、“做敢于
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 、“批林批 孔”、“批邓”、“批资产阶级法权”、“反击
右倾翻案风”之类的标语、口号、大喇叭、漫画、小评论 、大字报、大
批判等等充斥教室,横行校园。少年时代的我,懵懂无知,不谙世事,
喜欢热闹, 贪玩,不爱学习,在这种特殊的氛围和环境下,我在课堂里
坐不住,一度对书本不感兴趣。那时我正是小 学五年级,不喜欢数学,
在数学课上反“潮流”,不听课,和老师顶牛,数学成绩就是那年拉下的。从那以后,我开始与数学无缘了,与“三好学生”无缘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上了中学,看着别的同学各科成绩名列
前 茅,我悔不当初,凭着自己不服软、不认输的性格,默默地努力,
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

我可能是有一点点学习语言的天赋。那时我家住在平山俱乐部的
旁边,每天清晨不论刮风 下雨,和邻居的几个孩子一起,帮助把大门的
老刘头、老张头扫地、打扫卫生,目的是能够免费看电影… … 那几年
我不学习,但是看了很多电影,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我很喜欢外国


影片里童自荣、乔榛、毕克的配音对白,也能把这些电影里的台词模仿
的惟妙惟肖,如《尼罗河上的惨 案》大侦探波洛经典台词:“夫人们、
小姐们、先生们,该收场了! 我赫卡尔·波洛现在很清楚地知道是谁杀
死了道尔太太、露伊丝和奥特波恩太太 ……”还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
窝》中游击队员的街头暗号对白:“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 ” 我在以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
发挥了自己语 言模仿的天赋,我能以假乱真地模仿美国播音员Steve
Ember的语音语调, 如“It is now 22:30 Greenwich Mean is
VOA , the Voice of America broadcasting in Special English.I'm Steve
Ember in Washington. ”让一些老外对我惊讶地大加赞赏…… 那时候
我们学习英语,不像现在的孩子这么幸运,很小就开始接触英语,学习
英语,没有现在孩 子这样的优越条件,不但有电视、录音机、复读机,
而且还能和本族语是英语的老外直接面对面交流和对 话。和现在的孩子
相比,我学英语算是起步很晚了。我是小学六年级以后才开始学习英语
的。当 时我国正处于粉碎“四人帮”的初期,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正逐步
走向正规,走向正轨。辽宁电台和本溪 电台都开设了“英语广播讲座”。
我们那时候还没有电视,家里穷,没有收音机,也买不起半导体收音机 。
同学杨明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银行的干部,家里生活条件好,有半导
体收音机。为了学习, 我和他约好,早晨起来到平顶山脚下他的家里,
为了不影响他家人,在走廊过道的楼梯口,一起收听本溪 电台播放的“英
语广播讲座”。那时候的学习是艰苦的,学习的时候看不到“讲座”里老师
说英 语的嘴型,只能听,也没有没有人辅导,好在夏宁的爸爸毕业于


50年代的东北工学院, 懂英语,我们通过夏宁解决了不少英语中存在
的问题。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 在于晨”。青少年时代的我,习惯早睡,
能起早。那时,为了学


< br>习,也为了不干扰家人的休息,我每天天还没亮就早早起来,悄悄
起床,穿好衣服,拿着书本,徜 徉在寂静无人的街头和校园。至今历历
在目的是,赶上十冬腊月,外面下着大雪,我也是风雨无误,风雪 无阻,


借助马路上的灯光,大声朗读英语,一直到东方破晓。隆冬的清晨,没
有 鸟语花香,却有寒风阵阵,英语声声……雪花打在我的脸上,融化在
我激情饱满的心怀里……昏黄的灯光 ,纷飞的白雪,还有我青少年时代
的理想,使黑暗的夜不再显得黑暗!

好多年过去了,遥想当年,那段由懵懂走向成熟的岁月是一段多么
富有诗意、多么浪漫的时光!

因为我有“英语广播讲座”的基础,在课堂上遇到“高难”问题,我都
能表现出 色,不负众望。记得刚上初中的课文里中有一段马克思的话:
“外国语是人生奋斗的一门武器!”这句话 很长,而且单词不好记,在老
师提问的时候,我却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背诵下来: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引 来前桌女生羡慕的眼光……因为我
学习了“英语广播讲座”,当时没有电视,只能听,看不到老师的口型 ,
所以我养成先读后写的习惯,经常根据发音来记单词,背单词几乎不用
写。听到单词,能读出 来我就会写,能记住。所以,每次老师考单词的
时候我都很有信心,不像其他同学,在得知第二天要考试 的时候,为了
取得好成绩,前一天利用午休的时间,把每个单词写了几十遍、甚至上
百遍,结果 效果还是不好。在十四中学“甲级班”念初中的时候,教我们
英语的刘老师很重视英语,常把英语的成绩 排成大榜,张贴在教室的墙
上,我每次都是榜上“冠军”。同学视我为英语高手,经常拿着问题前来请教。从初中到高中一路走来,由于数学不好,其他几门理科功课学得
心力交瘁,也不见成效,唯独 英语让我得心应手,一直是我最大的骄傲。
后来在“本溪高中”的几年里我一直是班上的英语科代表。< br>



上大学以后,面对浩如烟海的英语单词,很多人不知道英语单词< br>的内部规律,缺乏英语单词的结构意识,每记单词只是以字母为单位,
反复念诵,孤立地学习、记 忆每一个单词,结果花了很大的力气,下了
很大的功夫,却达不到理想效果。

为 了能记住单词,我总结归纳出一种“倒序结构”记忆法,即利用英
语单词后缀的相同读音和拼写结构,来 助读助记英语单词。大学时代的
英语功底,对我日后从事少儿英语启蒙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作< br>用。汉语是象形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字面怎么读就怎么
写,怎么写就怎么读。掌握 这个本质性的东西,通过音标的学习和单词
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就可以自然拼读单词。 我博采众家之长 ,独创了
记忆英语单词和音标的口诀,教会孩子如何利用所学的音标去拼读、记
忆单词,同时以 音标学习为突破口,熟练掌握音标,利用所学的音标,
找出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则,找到记忆单词 的规律。利用“倒序
记忆法”,记住一个单词就能记住很多单词。例如,学到cat ,孩子们
就能记住bat 、fat、 mat、 hat ,学到man,孩子们就能记住can、
fan、 pan等等,这也是美国的小朋友初学英语的方式之 一。这种方法
易学易记,让孩子感觉—记忆单词不难了!孩子在此基础上能一劳永逸
地掌握英语 ,这也是Peter Lee 英语学校少儿英语启蒙教育的重要理
念。

大学时 代是我在英语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的时光。那年我们英
语专业的一个班总共才有不到20人。英语系在 北院的主楼,和学校的
校部在一个楼。和校总部沾光,我们楼前有姹紫嫣红的大花坛,花坛的

< p>
两边修建了两个对称的小花园,夏秋两季,花木茂盛,青藤爬满了其间
的藤架,这里就是我 学习英语的乐园。多少个黄昏和清晨,我无数次在
这里徘徊徜徉,那条人工铺就的“小园香径”通向我未 来的希望和梦
想……

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是我们的“精读课”,每到“精读课” 我们都有“值
日生”,这个“值日生”每天早上有十分钟的时间用英语向老师“汇报”,这
个“ 汇报”可以囊括天南海北,无所不谈,但是必须用英语去谈。轮到我
了,我每次都事先把材料准备的很充 足,而且课前用英语背下来,第二
天我就能够神采飞扬地讲给老师和同学。在英文专业的课堂上不允许学
生讲汉语,每次上课,我几乎抓住了所有能够发言的机会,积极配合老
师,用英语去辩论,用英 语去讨论问题。为了把一段文章背下来,累的
嘴皮子发麻,有时两眼昏花,脑袋生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初期,在中
国的外国人还不是很多,为了练习口语,能和老外真枪实弹地操作英语,
我还经常和 要好的同学去外国人聚集的大连友谊商店和国际海员俱乐
部主动免费为人服务,目的是能和外国人用英语 聊天。

回首往事,虽然也有风雨凄迷,充满艰辛,但是,“衣带渐宽终不
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我有效地利用了大学的时间,也有成就感,乐
在其中,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所 有的付出和努力为我日后从事
翻译工作和英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口语基
础。





(二)



刚上大学的我,年龄小,阅历浅,在一个没有 父母关爱的家庭背
景下成长,没有一个感情的支点,心理不成熟。初次告别亲人,远离家
园,来 到滨海城市,对大学里的周围环境和老师讲完就走的授课方式很
不适应。独处异乡,没有人倾诉,大学里 对刚入学的新生又缺乏必要的
心理疏导和沟通,我第一次尝到了莫名的想家、思乡、怀念从前的滋味。< br>没有父母,只有哥、姐,想谁,不知道。我经历了人生成长历程中一次
重要的 “断乳期”……不但如此,我的英语学习也遇到了困难。

那是刚上大学的第一堂泛读课,一个戴着眼镜的男老师进了课堂
就用英语和我们一阵乱侃, 听得我云山 雾罩,一头雾水,整堂课下来
我听懂不到20%。高中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完全忽视了英语口语和< br>听力的训练,虽然我在高中的英语基础不错,但真正接触到用英语“全


英”授课的 时候却觉得耳朵不灵,“口”中空空。上大学我念的是师范大学,
上个世纪80年代,师范教育基本上是 免费的,不但不收学费,每月还
有15元左右的伙食补贴。尽管如此,我每月的生活费也是捉襟见肘,< br>需要靠哥、姐的资助,当然买不起一台不到100元的录音机。没有录音
机,我在英语听力方面的 学习曾一度遇到很大的阻碍,老师讲过的听力
材料不能及时复习,留的听力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听力课上 反映迟钝,
到了期末,听力成绩总是处于及格水平。看着别人有录音机,每天跟着
录音机听磁带 ,专心致志地训练听力和口语,我就像一个孩子看着别人
手里有自己心爱的玩具,自己却两手空空……那 时我心中最大的奢望就
是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录音机……但是,直到大学毕业,我这个“奢望”
也没有实现……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来中国的外国人还很少。 我们
整个外语系只有一个美国外教,名字叫“盖”,盖只给高年级的学生上课。
我们新生常常看 到高年级的学生和这个老外一起同行校园,看着高年级
的学生和外国老师比比划划,谈笑风生,开心地聊 天,让我好不羡慕……
那时很多新生从没和外国人讲过英语,我也一样。很多学生胆子小,不
敢 和外教说英语,怕出错,而我不怕,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
平,我见到外教,就主动搭讪和他说 话,假装问一些问题,拼命地想着
法用英语跟他交谈,争取把自己所学的英语单词都派上用场。能和外教
说上几句英语,对上几句话,我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相信有朝
一日,我也能像高年级的 学生那样能用英语和外国人自如交谈!也能“比
比划划 ……”


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学校请来了两个是夫妇的外教,男的叫麦
加文,是具有苏格兰血统的新西兰人;女 的叫约瑟芬,起了个汉语名叫
周淑英,是英国人。夫妇两个都很好。新西兰人讲英语很快,而麦加文讲英语很慢,用词也极为简单。他在北大学过两年汉语,汉语说的很好。
他人长的很帅,很有绅士风 度,为人谦虚,彬彬有礼,给人一种老实厚
道的感觉,和他在一起让人觉得有一种安全感。


让我难忘的是那个“五一节”,学校放假三天,这对夫妇和我们全班
一起到大连“富 家庄海滩”游玩。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还没
有环保意识,海水碧蓝,海滩洁净, 可惜卫生 不佳,野餐完毕,海滩
丢弃了我们用过的纸屑、塑料、空瓶子、罐头盒子等等。在返程之前,
这 对夫妇俩将同学们丢弃在海边的这些垃圾一样一样地捡起来,装到一


个塑料袋里,然后放 到车上,等大巴到了市区,麦加文把塑料袋扔进了
一个垃圾桶里……

这件事给 我的触动很大,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它让我看到了西方
文明的一个缩影,感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气息……

外教的到来带给了我们轻松、愉悦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我们也对
西方人的点点滴 滴颇感兴趣。在外教的课堂上我们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
不到的东西。他们会围绕dinner,给我们介 绍英国的饮食习惯,如右手
拿刀,左手拿叉。中国人喝汤是从外往里喝,他们喝汤叫“吃汤”,是从里往外“吃”。英国人吃汤的时候不能有声音。胡萝卜、生菜、西兰花、
洋葱是他们最常吃的蔬菜, 烹调的方法只是把这些菜煮熟,不放油,只
少量放些盐。……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他们是一对虔 诚的基督
徒。

在英美文学课堂上,老师提出:学外文,做翻译,不学习《圣经 》
是不行的。英语的很多词语背后有文化背景知识,很多成语来自希腊、
罗马神话和基督教《圣 经》 ,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圣经》是西
方文化的渊源,特别是《圣经》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和文 化有着重要的
影响,英语的思维和语言很大程度上取源于《圣经》,阅读这些书籍将
有助于我们 更好的与西方人交流,也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作
品。遵照老师的指点,我如饥似渴,博览群书 ,但是寻遍了学校的图书
馆,跑遍了大连的书店和基督教堂,也弄不到一本英文原版的《圣经》。
我和麦加文夫妇至今还保持的长期友谊,缘于一本他们送我的英文原版


的《圣经》 。 刚刚开放的年代,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心态是怪
异的,在和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有“ 黑炮事件”的发生。当时《圣
经》在某种程度上还或多或少地被列为禁书之一,何况我手上的这本英文《圣经》又是出于老外之手,为了不惹麻烦,在学校里我一直私下里
阅读这本书。

也许是发现我身上有股执着的劲儿,他们还给我起了一个英文名
字:Peter,意思是“岩石,坚定 ”。Peter也是耶稣基督的十二个门徒之
一。我喜欢这个名字,我希望我的生命,我的事业都能“坚 如磐石”。

下午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到下午大约四点钟左右,麦加文
夫妇 俩总要停下来手中的事情,准备一些饼干、巧克力、和掺了牛奶的
咖啡约我过去品尝。喝茶时他们喜欢在 红茶里加牛奶和糖,他们称之为
“英国茶”(English tea)。很多年过去了,多少个午后温 暖的阳光,时
常让我想起我和麦加文夫妇其乐融融的小聚。我们在一起用英语聊天,
畅谈我们感 兴趣的事情,学习之后劳累的心情在这里无限地放松自在,
而且,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的口语水平有了 明显提高。

这些经历,在我以后讲授《新概念英语》教材的时候,都起到了
旁 征博引的作用,充实了我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


在大学的时候,为了考研究生,我迷恋过英美文学。业余 时间
其他同学在星期日常常上街逛商店,而我却喜欢去大连天津街的新华书
店和比邻的外文书店 。同学常跟我调侃:You go to the bookstore. We


go to the department store .逛书店的习惯在大学毕业后我也一直“沿
袭”下 来。我喜欢买书,但是,有的书买回家里却一直束之高阁,没有
认真读过。我认为好书是要靠平时留心积 累的,就像女孩买衣服一样,
常常逛街,才能遇到更多款式漂亮的衣服。常常逛书店才能买到好书。买好书就像买好听的歌曲磁带,一盘磁带里好听的歌可能就只有一首,
无奈为了这好听的歌你要把整 个的磁带全盘买下来,买好书也一样,一
本书不全是好的内容,好的内容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观 点, 但
是,一本书只要有一点我喜欢,不管这本书多贵,我就会把这本书买下
来。大学毕业 后,我仍然没有放弃英语的学习,始终勤奋、上进,坚持
严谨治学的态度。离开了同学,离开了校园,在 一个周围都是中国人说
汉语的环境中,要想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流的确不容易,这需要一种
持 之以恒的毅力。为了不让自己的英语“生锈”,我随时随地为自己创造
说英语的环境。我怀着一颗“单纯 的心”,结交懂英语的中国朋友和外国
朋友,和这些人保持经常往来。在办公室,一有时间就旁若无人地 和懂
英语的人说英语,也不在乎人家认不认为我在“炫耀、显摆自己。没有
条件的时候,我就和 自己说英语,走在路上和自己说,回到家里也自己
和自己对话。

在外经贸 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文字和口语翻译工作。每次翻译
材料,不管是局里招商引资项目资料,还是同事 、朋友小来小去求我翻
译的东西,我都认真对待,字斟句酌,秉持“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既要
做到忠实原文,又要符合汉语习惯。


十多年来,我先后多次翻译本溪市对外开放系列丛书 :《 中国本溪 》
和《中国本溪欢迎您》等大型宣传画册。参与编印、翻译和修改《本溪
投资 指南》、《本溪重点招商项目册》、《本溪产权招商项目册》、《国
家、省、市鼓励投资政策汇编》,翻 译文字达十万多字。

在重大的外事工作中,我始终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发挥
熟知外语的优势,经常积极主动与外商接触,为企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几年来担任了本溪市政府在北 京、大连、上海、深圳等地举办的 “本溪
市招商引资说明会”大会翻译,并负责前期联络和筹备工作, 很好地完
成了各项工作和翻译任务,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多年来出色地完
成了几十次的翻 译接待任务,如法国贝


尔福市经贸代表团全程的接待、联络、翻译和洽谈任务;世界妇女 大会
国际妇女记者代表团访问本溪翻译的任务,完成了本溪富乐多制管有限
公司安装调试设备翻 译任务,完成了本钢矿业公司利用尾矿坝项目的谈
判、翻译任务;受外经贸局指派,完成了电视剧《蓝眼 睛、黑眼睛》的
英文翻译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在北京举办的“98 ’ 本溪
市投资合作说明会 ”的筹备过程中,受局领导的指派,我自己独自一人,
单枪匹马,不辞 劳苦,历时一个月,一个人登门造访外国驻华商社,邀


请外商近百名,使这次大会取得了 圆满的成功。

长期的翻译工作,使我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我认识到笔译讲
究“信达雅”,口译讲究“信达速”, 因为口译时时间紧迫,要在有限的时
间里把零散的语言材料组织成能够传递信息的语言结构,就不能象笔 译
那样有时间推敲文字。所以,为保证双方的交谈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在
弄清大意(信达)的基 础上,速度是重要的。如果没有速度,翻译卡壳
超时,再漂亮、再准确的翻译都会引起听众和说话者的不 满。为了更好
地完成每一次翻译(口语)任务,我在事前都要认真准备,未雨绸缪,
想象当时可 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除了要阅读有关技
术资料,我还深入实地,熟悉现场,试听话筒 声音高低、好坏,检查主
发言人和翻译的位子是否符合外事礼仪的要求。


由于我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在外经贸局和本溪外语界中,
口碑良好 。当然在遇到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翻译的时候,由于对专业
技术不懂,我也有临场退缩、回避、甚至丢 面子的时候。

工作的过程也是我学习英语的过程。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
我 出访过近20多个国家,去过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去过德国、
法国、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大部分国 家,也去过新、马、泰等东南亚国
家…… 出国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澳洲、北美大地的广袤和雄浑,
看到了欧洲大陆古典的田园风光,了解到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更重
要的是,在与西方国家的 人们相处交往的过程中,我耳濡目染地看到了
英美人的做法,了解到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提倡的诚 实、守信、
秩序、规则,还有英美人的敬业、幽默感,对我产生了无形的、潜移默
化的影响,在 我以后做人做事的过程中都起到了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完)





业务员网-家访体会


晋中学院-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谈礼貌-中秋博饼规则


great是什么意思-春考分数线


金丝峡大峡谷-莎士比亚爱情名言


雨中背影-国际事务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怎么办网银


我想去纽约-新gre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