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2021年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一节 小说阅读

余年寄山水
680次浏览
2020年08月06日 22: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福建高考作文-今晚月亮


第一节 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隔壁的父亲
周海亮
给父亲开门时,我正接着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 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
个很大的纸箱,耳朵旁还夹着手机叽里呱啦地回着话。
父亲寻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我,要出去?
我说朋友约我吃午饭,不过不着急。打开纸箱,里面塞满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
这才想起,又 到了七月七。我们这里有个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前
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 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以后,
母亲便会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 后打发父亲将烧饼送到城里。老家距城里不过两小时车
程,但是,我似乎总也没有回家的时间。
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手机再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去吧?父亲一脸惊慌,说,
那怎么行?我 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文化圈的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你介绍给他
们。父亲一听,更慌了, 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我说,难
道你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父亲说 ,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我说,干脆这样,我下
厨,咱俩在家里做点吃的算了,我这就打电话跟 他们说。父亲急忙阻拦我,说,做人得讲诚信,
答应人家的事情,失约多不礼貌。你去吃饭,我正好回乡 下——乡下好多事呢。我说,你如果
不去,我也不去了。当爹的进城给儿子送烧饼,儿子却没管饭,等我 回村,别人还不戳我背骂
我?再说,我早就想跟你一起吃顿饭了。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 与父亲达成协议:偷偷在那家酒店另开一个只属于我和父亲的
小包间。这样,我就既能够不驳朋友面子, 又能陪父亲吃一顿饭了。父亲勉强同意,路上还一
个劲儿嘱咐我别点菜,就要两盘水饺,一人一盘,聊聊 天,多好。到了酒店,小包间正好被安
排在朋友义不容辞的大包间的隔壁。我没敢惊动朋友,悄悄帮父亲 点好菜,又对父亲说,等菜
上来,你慢点吃,我去那边稍坐片刻,马上回。父亲说,那你快点儿!还有, 千万别说我在隔
壁啊!我笑了。父亲像刚刚进城时的我一样,拘谨。
做东的朋友一连敬酒三杯 ,嘴里滔滔不绝。我念着隔壁的父亲,心里有些着急,说,要不
我先敬大伙儿一杯酒吧,敬完我得失陪一 会儿,有点事。朋友说,还没轮到你呢!我急了,说,
我爹在隔壁。满桌人全愣了。
我说,今天我爹进城给我送烧饼,我把他硬拉过来。让他过来坐,他死活不肯。现在他一
1


个人在隔壁,我想过去陪他一会儿。
朋友们长吁短叹,说,你爹白养你这个儿 子了——你这算什么?在隔壁弄个单号?还愣着
干什么?快请他过来啊!
我说,他肯定不会过来。如果你们不想让他拘束让他难堪,就千万不要拉他过来。
朋友说,那我们现在过去敬杯酒,这不过分吧?
我拗不过他们。朋友们全体离席,奔赴隔壁。 推开门,我愣住了,房间里只剩一个埋头拖
地的服务员。我问,刚才那位老人呢?服务员说,早走啦!你 点的菜,也都被他退啦!不过,
他打包带走一盘水饺,说想让乡下的老伴尝尝城里的水饺。
我们沉默良久,不知该说什么……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
1. 对小说第五段(“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早就想跟你一起吃顿饭了”),以下理解和
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是( )
A.我在招待父亲时,朋友电话来催,我不想把自己的父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想带父亲一< br>起与朋友小酌。
B.父亲起初不愿意与儿子赴约的原因是儿子的圈子都是有文化的,而自己一个 乡下人,
没有什么文化。
C.我觉得父亲给自己送来烧饼,作为儿子的自己连顿饭都不管,老 家的人肯定会在背地
里说他骂他。
D.父亲反复推辞儿子的挽留,可以看出父子两人都是很讲 诚信守约的人,我也是一个很
孝顺的人。
解析:“可以看出父子两人都是很讲诚信守约的人”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拘谨、节俭
的人。
答案:D
2.下列对文本中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 开头时,“我”接过父亲送来的纸箱,耳朵旁边还夹着手机跟朋友回着话,刻画了
“我”世故,对父亲的 到来并不觉得有多激动。
B.“老家距城里不过两小时车程”中“不过”说明“我”觉得父母送烧饼也 是应该,同
时也对自己总也不回老家的行为表示了内疚。
C.与父亲最终达成的协议是让父亲 就在“我”聚会的酒店里另开一个小包间,这样“我”
既陪父亲吃了一顿饭,又不驳朋友面子。
D.听说“我”的父亲就在隔壁,朋友们非要相邀并敬酒,“我”却万般推辞,表现了“我”
看重朋友 情义,也说明“我”很了解自己的父亲。
解析:“表现了‘我’看重朋友情义”错,应该是“表现对父亲的尊重”。
2


答案:D
3.小说的标题“隔壁的父亲”有一定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你对小说的阅读,谈谈你的理
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隔壁的父亲”既是小说的标题,又是小说极力 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
其中“隔壁”又隐含着“隔阂”的意味。小说主要叙述了“我”为挽留父亲吃 饭又要参加朋友
饭局而与父亲达到协议——让父亲就在自己与朋友聚会的隔壁包间吃饭,这是小说的主要 情
节,小说标题与这一主要情节一致。“我”与父亲相距不远,但很少回乡下去看望父母,倒是
让父亲来给他送烧饼,父子之间的情感明显是有了的“隔阂”,这是小说标题所揭示出来的。
最后,读者 通过“隔壁的父亲”这一标题,似乎可以看透都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奈与虚伪,
“我”也与老实质朴的 父亲之间有着强烈的人性反差,这些都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与现实意义。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导学号 56070021)
花开代表我爱你
小 哑
回乡小住,正是人间四月天,天气却时风时雨,总也不够暖和,家乡的桃花梨花也因而 开
得冷冷清清,在轻阴灰白的天空下,像一场没有张罗好的婚礼。
就在这样的气氛里,院子大 门前的樱花树渐渐打起了深红的花苞。可惜的是,从去冬以来
一直持续的干旱,让这些密匝匝的花骨朵看 上去毫无水色。但我每天从门口进进出出,都密切
地关注着它们的变化。因为,这是我送给母亲的树。
三年前的春天,我拜托老家的朋友找了两棵花树,一棵玉兰,一棵樱花,种在刚刚修好的
院门前 。很遗憾,只有樱花树活了下来,且已经过了花期,看上去实在没什么特别之处。
我开始有些担心,实 用至上的思维习惯,不会让母亲觉得这棵树很无用吧?从前家里的菜
地有两棵银杏,其中一棵就是母亲让 人砍掉的,既不会结果,又不能眼见它迅速成才,这树就
变成了碍事的东西;另外一棵在我的挽留下勉强 保命,却只能斜着身子了。
我有点后悔没有给母亲找一棵好果树,却也期待下个春天赶紧来临,好让母 亲看看,这花
在开放的时候是多么了不起。我在城市的公园里已经见惯,母亲却还从未见过。
第二年春天,天气刚刚暖和,我就几次三番打电话回去,询问樱花开了没有,得到的回答
总是,还没有, 估摸得过几天。最后,终于,弟弟给我传来了一组照片。是他用手机拍的,像
素很低且走了色,却依然能 感受到它的奔放热烈:枝枝桠桠上,花团锦簇,与山乡僻野的花,
完全不是一路开法。
3


但对我来说,重点却并不在此。而是相片中,我的母亲坐在花树一侧,脸上洋溢着与那一
树繁花恍如一体的笑容,单纯,灿烂,安详,好像她从未在生活中受过苦,也从来没有过忧愁。
我知道,母亲是在对着我微笑,那笑容是在告诉心急如火烧的我,她看见了樱花盛开,收到了
我的心意。
看着相片,想象母亲——一位乡村老太,特别收拾停当,郑重其事坐在花树前,让弟弟拍
照给我 看,真是温暖异常。而我对她的全部的心意,也的确包含在那一树繁花的祝福中:爱,
希望,时光中不能 忘却的美好。
这是樱花树在我家的第三年,我休假回乡的时间正是它的花期。虽然气候异常,但只要到
了时间,总归是要开的。开始是零星几朵,忽有一天气温骤升,所有的花骨朵一天之内全部打
开 。那种铺张奢靡的景象,真仿佛它是花中豪门。这一团明亮的粉色光焰,在春风里燃烧,照
亮了门前灰白 色的水泥台阶。我的母亲进出大门之际,都会忍不住惊呼:“看这花开得多——
好——!”
偏 偏此时我又无心赏花了。这次回乡带了两岁的女儿,开始还活蹦乱跳,几天之后因为感
冒蔫儿下来,黏人 不已。母亲百般讨好她,总被毫无缘由地拒斥。不让母亲抱,不让母亲喂饭,
不让母亲给她穿鞋,甚至东 西掉了也不让母亲去捡。所有这些事必须由我这个妈妈亲自完成。
我甚至无暇顾及母亲会不会因此失落, 因为我觉得自己随时都要“死机”了。原本特地带了相
机回来,准备在花前好好给母亲拍些照片,此时也 被置于脑后。
樱花树明艳灼灼地燃烧了几天后,颜色渐渐黯淡下来,天气又突然变冷,它便很快被雨打
风吹去了。寥落的花瓣落在阶前,我想着我还没有给母亲拍照,心里很是遗憾。其实,我一直
都 在想这件事,只是没有来得及做。
等我回到北京,整理相机,却发现里面有几张母亲坐在樱花树前的照 片,母亲穿着她的红
毛衣,眼睛眯着,拍得并不太好。我从未为她拍过这些相片,这是怎么回事? 我细细地回想,推测,想起花开的那几天,舅妈曾经上过我家。最大的可能就是,母亲趁
着中午我们 午休,拿了我的相机请舅妈给她拍照,拍完后又放了回去。也就是说,她既想在那
一树繁花前留影,又不 想打扰到我。
我没有再问母亲。无论如何,我已收到了她的心意,会把春天和她一直带在身边。
4.下列对小说中母亲这一人物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生活在农村,有实 用至上的思维习惯,不喜欢美丽的樱花,体现出农村老人不懂
审美的特点。
B.女儿多次打电 话询问,为免除女儿的担心,母亲在花下照相,表现出母亲明白了女儿
对自己的心意。
C.面对因病黏人的外孙女,母亲百般讨好, 虽遭拒斥,仍想帮女儿减轻负担,体现了母
亲对女儿的爱。
4


D. 母亲不想打扰午休的女儿,不声不响地让“我”的舅妈为她照相,说明母亲默默地为
女儿着想。
解析:“实用至上的思维习惯”过于夸大文本原意,同时母亲也不是不懂审美。
答案:A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密匝匝的花骨朵看上去毫无 水色”作者从樱花的花骨朵入手,借樱花因持续的干旱而
毫无水色,写出了母亲因思念远在他乡的女儿而 逐渐衰老。
B.“枝枝桠桠上,花团锦簇……完全不是一路开法”写樱花在“我”家盛开的情况,引出
母亲在花下照相,为后文“我”想为她留张更漂亮的影像做铺垫。
C.“那种铺张奢靡的景象 ……照亮了门前灰白色的水泥台阶”此处的“铺张奢靡”贬词褒
用,形容花开得非常繁密,引出下文母亲 对樱花的夸赞与喜爱。
D.“樱花树明艳灼灼地燃烧了几天后,……它便很快被雨打风吹去了。”樱花 的凋谢给人
以视觉上的落差,同时也表现出我没有给母亲拍照的遗憾。
解析:花朵毫无水色与母亲逐渐衰老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A
6.文章题目为“花 开代表我爱你”,不仅包含女儿对母亲的爱,更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对
女儿的爱,你是怎样理解母亲对儿女 的爱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给予是 爱,接受和理解也是爱。文中的母亲对我没有轰轰烈烈的言语,却时
时刻刻为我着想:樱花绽放时,母亲 为免除我的担心,在花下照相,表示收到了女儿的心意;
外孙女生病时,母亲不声不响地让“舅妈”将自 己的照片留在女儿的相机中,可以看出母爱是
静静的,母亲与孩子心有灵犀,母亲以不打扰儿女的方式, 默默地为孩子做事,减轻孩子的负
担。樱花盛开不仅代表女儿对母亲的爱,更突出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那时候有多美
王璐琪
十年前的那个五月,我们班换了班主任。
外面下着雨,那个老师穿着茅草扎的蓑衣直屋,头上 还戴着斗笠。我们那里不是很偏南的
南方,并不流行这身行头。所以,当他立在教室门口严肃地看着我们 时,嘈杂的议论声戛然而
止,大家都诧异地盯着他看。
“今天的作文课,请描述你们的新语文老师,也就是我。”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新鲜的老师,很新鲜。我留意到,他的鞋上还粘着一片水灵灵的草叶
5


子。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的时候,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
“写作不是 闭门造车,要到田野里去!”这是第二节作文课的内容。孩子自然是喜欢玩耍
的,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 里上课时,我们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飘出
了校园。
不仅上作文课走出 校门,而且平时的语文课他也常常不愿意在教室上。我们会在长满芬芳
的牧草的草坪上背苏轼的词,在潺 潺的小溪边念余光中的 《乡愁》……老师教我们唱一首民
谣《那时候有多美》,他会弹吉他。老师说,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孩子的合唱。
半学期在“草园牧歌”中度过,我们在期中考试遭遇了“滑铁卢 ”。除了语文成绩的平均
分全年级最高,其余的课简直惨不忍睹。孩子玩心大,在那么有趣的语文课里待 着太美了,其
余的课都用来回味了,谁还有心思趴在课桌上,看着铁青的黑板?忽略窗外的诗意? 成绩出来的那天上午,老师神色还是正常的,下午家长会前还安慰我们,不要灰心,总会
有既有趣又 能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下午,全班同学的家长几乎都到场了,他们像一群等着吃
肉的秃鹫,在老师发分 数条的时候就开始虎视眈眈盯着了。当最后一个学生家长拿到分数条之
后,他们纷纷举着自家孩子的分数 条,以讲台和老师为中心,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中考”“升
学率”“大学”,这些字眼出现的频率特别 高。
很难说,老师是不是妥协了,期中考试后的语文课基本都是在教室里上的,可是有节作文
课,他还是带我们去了学校附近的湖边。
那一天,阳光十分灿烂,风把一湖水吹皱了,波浪反射着我们 ,映在我们一双眼神略有些
尴尬的眼睛里。
在老师讲述该如何描写湖的时候,一个平时就不怎 么配合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必
要来这里,这个湖我们天天见,知道怎么写。”
“可是 湖水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呀。光线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颜色是不一样的,甚
至湖水的气味也是不一 样的!”
“老师!我想回学校了!”这个同学的语气明显急了,“我不关心湖水是什么颜色、什么气< br>味,我只关心期末考试后还会不会再挨打!”说完,他走了。大部分同学陆陆续续也跟着走了。
老师脸上的表情有些无奈,甚至有些哀伤。剩下的同学看着老师,老师也看着我们,风呼
啸着从我们之间 吹过,我们都有些摇晃。老师看看我们,又望了望背影逐渐模糊的离去的同学,
说:“我们也回去吧。” 他低头走了。从那以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在外面上过作文课,老师也开
始在教室里给我们读作文、弹吉他 。不知谁还发起了“签名上书”的倡议,主要内容是反映语
文老师讲课不达标。这引起了教导主任的注意 ,他派过来几个人向学生询问老师平日里的表现。
大部分想提高成绩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可能他 是一名好的作文老师吧,但不是一名好
老师。”一名学生如是说。一小部分学生,包括我在内,在大家的 “举报”面前沉默了。我们
时不时会有目光交流,却没人站起来替老师说一句话。
6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向我们辞行。他走得很突然,一如他来的时候那样,只不过没穿蓑衣,而是穿着西装,打着一条草绿色的领带。这抹清亮的颜色使我想起他来时的那个雨天。
他是 微笑着向我们告别的,大家心里都有鬼,不敢抬头看他的眼睛。后来,听到讲台上毫无动
静了,大家抬起 头才发现,他走了。
后来,我偶尔也会来母校附近的那片湖泊转一转,看一看阳光下湖水的颜色,这才 发现,
原来老师说的是真的。这片在我们曾经看来不变的湖泊,确实一年四季都不同:春季的水是嫩绿色的,夏季的水是碧蓝色的,秋季的水是深蓝色的,冬季的水是冰蓝色的。而且,雨天湖水
散发着 淡淡的白色雾气,细密的水蒸气里有青草的香味。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2015年第21期,有删改)
7.下列对标题中“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是指同学们在教室外“ 草原牧歌”式语文教学中体验到的新鲜、自由、有趣和诗
意的美好感觉。
B.“美”是指在老 师新颖、开放的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都能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共同唱响学习之歌的美好向上氛围。
C.“美”是指别具一格的语文课满足孩子玩心大的特性,遵循语 文教学的特点,给学生带
来的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D.“美”是指湖、田野、草坪、小溪边等校外大自然语文教学坏境的美好景色。
解析:“满足孩子玩心大的特性”错。
答案:C
8.“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 的时候,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联系上下文,谈谈“麦
草的清香”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新来的语文老师穿着蓑衣,蓑衣是由麦草编织而成的,所以老 师身上带有麦
草的清香;新来的语文老师让我们根据他的形象写作文,他的课十分新鲜,给我们带来了前 所
未有的感受,在记忆中留下永远的麦草的清香。
9.请从修辞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里上课时,我们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飘出
了校园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头戴柳条编的花环 ”的我们比喻成自由的蒲公英,
飘向大自然,极其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师生共同在大自然中学习写作, 体会最美的语言的图
7


景。


8

南充市人事考试网-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体操男-学校工会工作计划


元旦节的由来-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综合教务系统-扫墓祭祖


英国综艺节目-初三学生评语


福建协和学院-两会精神解读


2015山东高考语文-南京林业大学分数线


一夜的工作读后感-人妖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