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名词解释1
个人简历表格免费下载-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签: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汇总
<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15、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
复合词的意义,另
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
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
本
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
理解和语译。
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
式去理
解或语译。
33、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
记》、《春秋》称作“经”,把
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34、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35、“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
解释。
36、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7、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38、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39、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40、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41、谓:释义
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
影射的事物。
4
2、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
态。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样子”。
43、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
近似。往往用近
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44、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
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
关或相通。
45、读为,读曰:注音术语,
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
之后。
46、读若,读如:注音
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
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
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47、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注释体例。
48、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注释体例。
49、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52、序跋: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说明、评介的文辞。
75、三平调:”仄仄仄平平
”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
便成了”三平调”
76、拗
救:近体诗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就叫做“拗”,出现了“拗”,就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叫做
“救”。 77、孤平:在五律“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的第一字,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必须
用
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全句除句尾外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
78、骈体
文:是在辞赋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从不用韵的角度说,它不属于韵文而
似散文;从使用对仗和
平仄来说,它又不是散文,所以称它是一种特殊文体。
79、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80、意译:是
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
方法。
81、句读: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称“句读”。
82、古体诗: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不讲求格律的诗歌叫做“古体诗”,简称“古诗”。
83、近体诗:把唐代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诗叫做“近体诗”,或称“今体诗”。
84、粘对
: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的平仄相同(主要看第二个字),称为“粘”。同一
联中的出句与对句的
平仄相反(主要看第二个字),称为“对”。
17、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
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
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
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
做流水对。例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
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即是。注意: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
18、借对──在对仗句中,相对的两个词本来要求词性相同,但实际上有时却允许仅仅是形
式上相同,这种情况就属于借对。细分又有借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借
音(事直皇
天在,归迟白发生)两种。
19、四声──中古(唐宋)时期,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合称
四声。汉语有声调
这一事实本应是古已有之,但是直到六朝时期才由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他们于是提倡
将声
调变化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以平仄声调的有规律变化组合以体现汉语的音乐美。
20、平
声──中古时期读平声的字在《诗韵》中有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这是从便于书籍分
卷来划分的,实际上
当时只有一个平声声调),共30个韵。这些字都是平声声调,简称平
声。
21、仄声──平
声以外的(上、去、入)三个声调的字都叫做仄声字。“仄”的本义就是“不平”
的意思。
2
2、平仄格式──利用汉语有声调高低强弱变化这一特点,将不同平仄的字进行各种有变化
而又有规律的
排列组合,以体现出汉语语音中元音丰富而产生的音乐美。按照这种排列规律
组成的格式就是平仄格式。
这是写格律诗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
23、三平调──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
做三平调。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
区别。如杜甫的《岁
晏行》中如下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
不合长
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24、对──律诗
要求每一联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必须相反,这就叫做“对”。如“仄仄平平仄”
就要对“平平仄仄平”。
如果没有做到平仄相反,就交叫做“失对”。但如果是首句入韵的话,
则因为第二句句末也要是平声字(
这是押韵的要求),因此就不可能完全相反,而只能部分
相反。如“仄仄仄平平”作第一句,则对句只能
是“平平仄仄平”,而不能用“平平平仄仄”。同
样,以“平平仄仄平”作起句,则第二句也只能是“仄
仄仄平平”,而不能是“平平平仄仄”,因
为如果那样,就违反了必须以平声字押韵的规定。
25、粘──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与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这条规定就
叫做“粘”
,如平仄不同,就叫做“失粘”,这也是诗家之大忌。在格律诗中一般是不允许的。
26、拗句──诗
中句末三字如果为“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就都叫做拗句。
前三种可以有条
件地出现在律诗中,而最后一种(三平调)在律诗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有条件地出现拗句,实际是对
格律的有限制的突破,使得平仄更加富于变化。
27、拗救──当出现了拗句,即该用
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
置补回一个平声字,这种做法就叫做“拗救”。具
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
这句诗肯定是
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
补
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如杜甫的《天末怀李
白》的首句:“凉风起天末”、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回看射雕处”,以及杜甫的《咏怀古
迹》之
尾联出句“庾信平生最萧瑟”,都属于这种情况。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
是任何出句都可乱
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
得。”
②对句救出句──“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
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甚至变成“仄仄仄仄仄”,不过这样一
来,对句就必须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在对句增加一个
平声字来弥
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吹”救“不”)、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
无再青”(“无”救“万”
)即是。
③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
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
声,
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 。作者元代周德清(1277
~1365),江西高安人。
“工乐府,善音律”,对于元代盛极一时的北曲的创作和演唱了解得很深。
他感到当时作曲、
唱曲的人都不大讲究格律,艺坛上出现了不少混乱现象。他认为要使北曲发挥更高的艺
术效
果,就必须使它的体制、音律、语言都具有明确的规范, 特别是语音的规范更为重要。于是
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番总结,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著作。
《中原音韵》的内容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
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
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东钟、江阳、支思、齐
微、鱼模、皆来、真文 、寒山、桓欢、先
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
寻、监咸、廉纤。每一个韵里面又分为平声阴、平声阳、
入声作平声阳、上声 、入声作上
声、去声 、入声作去声等类。每一类里面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
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
计1586组。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
的说明,关于
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
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
一部按
部首编排的字典。
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
字分别归入540
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
叙目别为一篇,
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
统地阐
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