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
立夏习俗-我喜欢的格言
2020-202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
里也可
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
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
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
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
(2)“人都到哪里去了!”
(3)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
,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大声道:——
(4)“读书!”
(5)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
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
”,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
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
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6)“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
漓噫,千杯未醉嗬……”
(7)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
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
拗过去,拗过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蝉蜕( ) 倜傥( )( )
...
拗( )过去
.
2.划线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3. 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了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
语是
和
4.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 )
A.到园里的大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
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
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5.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下面
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
直接引用。
B.学生读得快,而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
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时无限陶醉
的神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⑴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
已
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
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逼着穿
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
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
去!想到这
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⑵过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到我还没有起床,吓
了
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
⑶“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⑷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
就进
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⑸“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⑹“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⑺“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⑻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
窝儿。
⑼爸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
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
来拿,
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⑽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
上打到床下,外面的
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
学去了。我是一
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
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⑾我坐在放下雨蓬的洋车里,
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
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
的,而且发
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
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⑿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
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⒀老师叫
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
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
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
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
吗?……我听到这
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
流出来。
⒁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
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
叫我向教室
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⒂我刚安静下来
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
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⒃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
br>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
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⒄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
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
我都是等待着
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
戴着露出五个指头的那
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
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
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1.请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写人的方法很多,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本文作
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爸爸?从这个故事中
可以看到爸爸身上
的什么特点?
答:
3.你觉得文段中哪个字词句段写的好?请用“我觉得……
因为……”的句式,
把你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答:
4.你认为爸爸的教育方法对不对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
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
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
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
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
钱币乞之。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
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
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
.
立就( )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
...
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答案:
一、1、tuì tìtǎng ǎo 2. 排比,引用 3.
读书,静悄
悄,人声鼎沸4.B 5.D 6.B
二、1、起因:下雨天,我早
晨醒来迟了不想去上学。
经过:爸爸用鸡毛掸子打我,把我赶到学校,又为我送夹袄。
结果:从
此以后,我每天早晨很早到学校等校工开门。
2、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神态描写
表现了爸爸的严
厉慈爱
3、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参考:
①“我坐在放下雨蓬的洋车里,一边抽抽嗒嗒地哭,一边撩
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
鞭痕,是红的,
而且还发着热”这句好,因为这一句的一些细节描写,把我
被鞭打后的状态写得
淋漓尽致,从中体现了爸爸的严厉、凶
狠,也照应了后文爸爸为我送花袄和钱这几句话,体现爸爸
对我既严厉又慈爱的特点;②爸爸气极了一段写得好,因为
作者连用了几个动词“拖”、“看”、“抄
”、“抡”把爸爸打我
的情景写的具体生动,体现了爸爸的严厉。③“他用眼神告
诉我,叫我向
教室的窗外看去……”这几句写得好,“猛”字
写出了“我”不确定是谁,急切地想知道
窗外的是谁时的动
作,末句的感叹号体现了我知道是爸爸后的惊讶心理……
4、参考:我觉得
父亲的教育方法是对的,俗话说:“子
不教,父之过。”因为这次,“我”做得很过分,居然只因下雨,又太晚醒来了这一点小事就懒在床上不起来,被父亲打
也是应该的。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讲道
理的方法呢?”道
理也是要讲的,并不是每次做错事都要打,而是要耐心教育,
但是像不去上学
这件事实在不应该,父亲是为孩子的做法着
急,父亲打孩子是因为爱孩子,为了孩子长大成才,只有“狠
心”的父亲,才能教出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三、1.( 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
亲
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
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
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
阶段是
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
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从方
仲永个人
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
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
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为后文
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