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1)
万仙山-业务学习总结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1)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
①
,
黄口灿然
②
, 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
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
③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
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
④ , 天子衮龙
⑤
, 百官绂绣
⑥
,
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
⑦
, 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
,而以自饱。巧则巧矣,
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
矣夫!
【注】①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此指所吐之丝。②黄口灿然:即言蚕黄
色的嘴金光灿灿。③厥(jué):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④文章:带花纹的
织品。⑤衮龙: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⑥绂绣:绂(fú),绂秀,祭祀时穿
的礼服。⑦
枵腹而营口:枵(xiāo),枵腹,空腹。营,经营,此为“寻找”意;营口,即
寻找食物糊口。
(1)下列划线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固之自裹汝心之固
C.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寡不敌众
D.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汤熨之所及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 则 其 巧 也 适 以 自 杀 不 亦 愚 乎
(3)蚕答蛛的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
【答案】
(1)C
(2)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解析】【分析】(
1)A项,吃通“饲”,饲养、喂养。B项,固然顽固。C项,都解释
为“少”。D项,热水是通假字,
同“烫”,用热水焐。故选C。
(2)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
,(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据
此可断句为: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
分析蚕的话“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
乃枵腹而营口,吐经
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
则巧矣,何其忍也!”,用自己和蜘
蛛做对比,蚕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它很
自豪。蜘蛛只是为了自己吃饱,所以蜘蛛是自私的
,冷血的,残忍的。表现出对蜘蛛的憎
恶。
故答案为:⑴C;
⑵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⑶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
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
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
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
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文章的理解,
注意
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蜘蛛对蚕说:“你饱食终日
一直到老。口吐出纵横的蚕丝,金光灿灿,使它牢固地裹住自
己。蚕妇拿着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中,抽取
成为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你可能吐丝
虽然巧妙,但用来自杀,难道不愚蠢吗?”蚕回答蜘蛛说:
“我固然自寻死路,我所吐的
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的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个
不是我吐的丝
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制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着。看见经<
br>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的,只为(让)自己(吃)饱。巧妙是巧妙啊,多么
残忍啊!
”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的宁愿做我。”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
的人少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
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
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
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
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
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百废具兴
具:________
②薄暮冥冥
冥冥:________
③而或长烟一空 一:________
④把酒临风 把:________
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仁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文章有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答案】 (1)同“俱”,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2)
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
(在朝廷上做官),则
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
官),则替君主担忧。
(3)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略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
意思,注意“具”属于通
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
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
…吧。故此句可以翻译
为: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②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
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
为平民百姓忧
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
和抒情,而第
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
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
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
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
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与“
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忧乐
与国家、民族和人们联系起
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学习范仲淹的这种忧乐观,时刻
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学
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为国家和人们做贡献。
故答案为:⑴同“俱”,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⑵ ①(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
(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
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
官),则替君主担忧。
⑶ 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
(在朝廷上做官)
,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
官),则替君主担忧。
⑷ 略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
语言环境,这
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
br>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
假字、词
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
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
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
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
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
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当然,有的内容是直接表现主旨
,有的内容则是间接表现主旨,一般
这样的题都是要求分析后者的作用,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因
此本题要从写作手法
方面分析材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⑷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
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
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
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
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
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刻内
涵。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
①
。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
②
, 以骥
③
与牛
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
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
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
【注释】①耕柱子:墨子的门生。②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
、河南三省的大山脉。③
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骥足以策________
②故怒之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
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
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
(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
(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
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
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值得;所以
(2)B
(3)以子为足以策
(4
)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
心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足”这里解释为“值得”。
(2)
本题中要注意: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
的成分
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本句正确翻译为: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
地方吗?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
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
人的
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
马。以此勉励学生不
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耕柱子态度的转变告诉我们:不能
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要正确
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本文
“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体现了墨子直截了
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
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故答案为:⑴值得;所以;
⑵ B;
⑶以子为足以策;
⑷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
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
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
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
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
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
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
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
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
点作答。
【参考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
,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
“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
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
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
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
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
然大悟。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
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拥毳衣炉火________
④强饮三大白________
⑤客此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原文中_____
___相映衬。巧遇知音,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请你
写出两句有关“知音”“知已”的古诗文抒发一下当
时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绘西湖雪景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撑(船);还;裹,围;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2)①(湖
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
样痴的人呢。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
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
(4)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作者赏雪偏于“大雪三日,湖中人
马声俱绝”之时,可见他与众不
同的情趣。“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两三粒
”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
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
式的孤傲和遗
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
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
注意古今异义词,白: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一词多
义词,更:还。词类活用词,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2)本题注意关键词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莫:
不要。更:还。痴似:痴于,痴过。<
br>
(3)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意思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与“莫说相公痴,
更
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
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有关“知音”“知已”的古诗句,如,海内存知
已,天涯若比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
君。写出其中一句
即可。
(4)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
人生
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
清
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
感受。“痴”字(
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
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
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
真。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
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故答案为:⑴撑(船);还;裹,围;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⑵ ①(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不
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
⑷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作者赏雪偏于“大雪三日
,湖中人马声俱绝”之时,可见他与众不同
的情趣。“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
“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得
悠远脱俗,卓然独立。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
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
独立的高洁情怀。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
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
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
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
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
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
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本题注意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⑷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
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
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附参考译文】
崇祯
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
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
,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
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
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
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于是拉着我
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
br>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
样痴的
人啊!”
5.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
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
①
也。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
,
列
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
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③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
极视听之娱,
信
④
可乐也。
(节选自《兰享集序》)
【注】①修禊(
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
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
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
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
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泉香而酒洌________
②树林阴翳________
③少长咸集________
④茂林修竹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4)
【甲】文描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5)【甲】【乙】两文均体现了“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清;遮盖;全,都;长,高
(2)①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
倒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②这一
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5)【甲】文的乐是与民同乐,【乙】文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
乐)。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咸”:全,都。“修”:长,高。所以千万
不
要以今释古。而“洌”“翳”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醉醺醺的样子。“是”:这。“惠风”:柔和的春风。还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判断句的翻译。
(3)首先理解好【乙】文,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
在联
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
的句子可直接提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作为答案。
(4) “临溪而渔,溪深而
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
宴也”为“太守宴”;“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为众宾欢;“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为太守醉。
(5)比较两文之“乐”的不同点。《醉翁亭记》中
心思想:作者通过对琅琊山优美风景及
太守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兰
亭集序》首先记述了集
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
,语言
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
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写人排列坐
在曲水旁边,虽
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
的感情。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
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写景表现
的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
故答案为:⑴清;遮盖;全,都;长,高;
⑵①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
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②这一天,
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⑷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⑸【甲】文的乐是与民同乐,【乙】文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
乐)。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
实词
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
到课本中学过的,可
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
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
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
,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
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
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
作答;
⑸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
基础
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
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
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
游客。到溪
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
赢了,酒杯
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
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
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
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
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
道人们
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
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
庐陵欧阳修吧。
【乙】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
城的兰亭,为了做
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
有
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
们把
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
喝着酒作着诗,也足
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
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
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
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
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
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
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
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
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
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
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
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
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
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闻之 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 王且何利 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 (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
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
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
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
会离开。
【解析】【分析】(1)
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
“希望”。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
跟从孟尝君”,据此断句为: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故选C。
(3)D.
秦王攻占魏国后,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选D。
(4)①“今魏王出
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句中“虽”意思是“即使”,
“得”意思是“办到”。②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
为“委屈自己”,“与”意思是
“给”,“去”意思是“离开”。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⑷ ①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
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
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
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点评】⑴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
类活用等实词,这
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B项中“愿”意思是
“希望”
不是“愿望”的意思。
⑵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
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读清句读,正
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
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几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
停顿;
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
面要停顿。
⑶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
眼,筛选
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
倚,切中要旨。D项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而不是秦国组织联军进攻
燕国。
⑷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
号入
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
不离词,词不离句。
第①句中“虽”意思是“即使”,“得”意思是“办到”;第②句中“折节”在
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
己”,“与”意思是“给”,“去”意思是“离开”,注意落实到位。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
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
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
保存下来。”魏王
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
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
千里去援助
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
好处。现
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
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
br>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
“秦国
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
一定会撤兵。秦兵撤
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
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
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
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
吗?”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
尝
君。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
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
而更穷困,鲍叔不以
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
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
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
①
死
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
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
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
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
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
”、“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
“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
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 (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
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
为:是。②三战三走:
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
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
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
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
耻……”归纳答案:愚
、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
,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
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
果没有鲍叔牙
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
br>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
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
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
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
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
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
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
堪,陷
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
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鲍叔不认为我胆
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
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
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
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
解我的是鲍叔啊。”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 ,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
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
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r>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 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B. 而或长烟一空湖心亭一点
C.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增其旧制其西南诸峰 B. 不以物喜策之不以其道
C. 感极而悲者矣人不知而不愠 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山水之乐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B. 文章第1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 2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
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
C. 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
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D.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 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
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 (1)C
(2)A
(3)C
(4)①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解析】【分析】(1)A项,日光景物;B项,全数字“一”;C项,都是“离开之意;D
项,快 乐以……为乐。故选C。
(2)A项,都是“在”之意。B项,因为按照;C项,因而却; D项,用于定语倒装句,
不译结构助词“的”。故选A。
(3)“作者详写楼,略写湖”错。应是略写楼,详写湖。故选C。
(4)本题注意下列字 词的翻译,如“越”:到了。“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微”:没有。“斯”:这种。还有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⑷①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点评】⑴本题 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 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 考查文言虚词的语法的辨析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之余要注意对常用虚词的意思和
用法加
以掌握,要结合句意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
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仔细判断。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
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
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
唐代名家和
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
浩荡荡,无边无际
,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
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
,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
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
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
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
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
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
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
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
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
慨到了极
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
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
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
游去,岸上的香草和
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波
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
乐
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
屈辱一并忘了,端
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
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
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
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
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
在僻远的江湖
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
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9.课外文言文阅读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
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
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
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
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
梓树,一年便合抱
。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
十四。受业生凡千
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
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
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伯珍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
究寻经史尔辈不能究物理
C. 如此者凡十二焉凡河中失石
D. 伯珍移居之君子之行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B
(2)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3)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
能有所
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
br>【解析】【分析】(1)A.前者“丧父”;后者“我”。B.都是“探究”之意。C.前者“总,共”;
后
者“凡是”。D.前者代词“这里”;后者助词“的”。故选B。
(2)此题较
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
呼为四皓。译为:家境很是贫乏
,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此题要注
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
情的
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
点。如可分析“山水
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
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等句,
从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勤奋刻苦地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
学识修养,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B;
⑵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⑶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
之以恒,才能有所成
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
子进行
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
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
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
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
内容
,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文章的内涵。
【附参考译文】
徐
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没有纸写字,经常在竹叶
及地上写字练字。山
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
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
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
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
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
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
,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
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
,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
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
年便长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是贫乏,兄
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
,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接受
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
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
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
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
“痴”字的称赏,同时以
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
(1)撑(船);哪;尽力
(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
清晰的)影子,只有
(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
罢
了。
(3)C
【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
是我撑着一叶小舟。故“拏”的意思是撑(船)。第
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
“焉”的意思是哪。第三句话的大意是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惟,只;痕,
痕迹。
(3)C项,前后说法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人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如
不
在,反映了张岱文人雅士的孤傲性格。故选C。
故答案为:⑴撑(船);哪;尽力
⑵ 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
淡的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
,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
项逐项
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崇
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
了。这一天晚上八点
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
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
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
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
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
人!”(他们)拉
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
他
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
像
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1.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
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
①
敲戛
②
,
铮铮有声,暗窗
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
③
, 任之而已。
鲁直
④
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
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
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黄庭坚。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两处)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②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③辄复不遂________
④鲁直所谓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
(4)【甲】文中“_______
_”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中“万竹中雪子
敲夏,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
______。
(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分别写
出。
【答案】 (1)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
(3)①我撑着小船,裹着裘
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②晚上,下起大
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
。
(4)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寂静)
(5)【甲】文趣在: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
解析】【分析】】(1)文言语句的断句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意思是:在暗暗的
窗子与红红的烛
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些乐趣。据此断句为:暗窗红火
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
意思。①句: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告别离去。②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于
此。③总是不能
成行。④:。(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据此回答。
(3)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
特殊句式的理解,如:拏:撑;独:独自;至:
到;竞:竟然;为:被。
(4)读
懂文意,“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写的
时间是夜里,写夜晚听
见落雪敲打竹子的声音,衬托夜晚的寂静。据此回答:夜的寂静
(或:寂静)
(5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人偶遇饮酒,归纳其雅趣为: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
心亭巧遇知音,把
酒言欢。 “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
趣。”其文趣:①雪夜聆听
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故答案为:⑴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⑵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
⑶①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
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②晚上,下起大
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
⑷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寂静)
⑸【甲】文趣在:①晚上独往湖心亭
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
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
闲自得地读书。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句子优势的理
解,根据句
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
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
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
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
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要
求进行作答。
⑸本题考
查两文的比较阅读,考生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进
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
雪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
子,发出铮铮的声音,在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
享受到一
些乐趣。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成行。然而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
难就停止,任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1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
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鸣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
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
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
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
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
①
笔意;晚望
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
,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
②
,
悠然有遗世之
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
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
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
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
于潮汐汨没之中,披剔尽致
④ , 实天幸也。
(王士祯《焦山题名记》)
【注】①米家父子:
米带父子。②(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
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
阅览、观赏。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心旷神怡________
③悉成明霞________
④得踏危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潮汐泪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
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 不以物喜
以刀劈狼首(《狼》)
D. 悠然有遗世之想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4)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__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__——晓起观海
门日出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答案】 (1)日光;愉快;全,都;能够
(2)C
(3)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
稍微露出红色
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秒
(5)【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
垫。【乙】文
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
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景”这里是“日
光”的意思,“悉”这里是“全、都”的意思,“得”这里是能
够的意思。
(2)A在在;B有时有时;C应为用;D的的。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浮光跃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
水中的璧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浮动
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
璧。②晕:光芒;倏然:忽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
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分析题目所给其中的两件事,可以看出答题模式是:时间+事件+地点的模式概括这
四件事。从“
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
”“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
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提取这三个要素组合成答案即可。
(5)根据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甲】第一段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第二段赞美古仁人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写景是为了抒情做铺垫。
从“来
焦山有四快事”和“披剔尽致,实天幸也”可以看出【乙】文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日光;愉快;全、都;能够
⑵C;
⑶ 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
微露出红色的光
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⑷观返照吸江亭 听晚梵声出松秒
⑸ 【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乙】文则表
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
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
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
必须重点
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
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
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
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
用法,根据句子成
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
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
找关
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⑸本题考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理解写作意
图既要从写作内容进行分析,也要结合
全文的主旨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来焦山游览有四件感到畅快的事:在吸江亭看夕照,
青山落日,在烟水苍茫之
中,居然有米蒂父子的画意;晚上在孝然祠外望月,天空全是蓝色,长江万里,
再也没有
一点点云点缀;听寺院的晚钟声从松树梢传出,悠悠然产生超然世外的想法;清晨起床看
海门日出,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映射着
江水,江水都
成一片明亮的红霞,荡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那儿惊涛骇浪,朝夕喷涌激
荡。我在冬月来游览,那时江水刚
落,才能够在潮汐起落之中踏上高高的崖石,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实在是很幸运
啊。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
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
①
, 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
br>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
②
其城为坎以先登,壮
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
③
, 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
里城,
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
④
外宅。或告元济
曰:“官军至矣!”元济尚
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
遣李进诚攻牙城,
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
于
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
【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钁(
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
是挖的意思。③击柝者:打更的人。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
B. 使击柝如故(原来)
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
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
相;交互。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③递
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 (1)D
(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
”,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
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
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根据题目限断
两处的要求,这
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
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
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
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结合语境分析,当时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天气非常的寒冷,人和马冻死
了很多。 “相
”,此处意为“互相”“交相”,这个词语把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的情景生动
地再现了出来,突出了
气候之恶劣,此时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结合文章内容分步概括,①
李愬利用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风雪之夜出兵,这是对
方没有想到的;②为防止城中守军察觉军队的行进
,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
③进程后只杀看守城门的士兵,留下更夫照常打更,以此瞒天过海
。
故答案为:⑴D;
⑵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⑶ 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⑷ “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
是敌人
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⑸
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点
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
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
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
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
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
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
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
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⑷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
、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
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选择合适的赏析角度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其表达效
果。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
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
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那时候,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人马冻死的随处可
见。天色黑暗,从张柴村
向东的道路都是朝廷的军队没有走过的。每个人自己都认为一定要(冻)死,可
是(因为)害怕
李愬 ,(却)不敢违抗。(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靠近城
边有(养)
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令投击鹅鸭来隐盖军队行动的声响。四更天,李愬 到达城下,没有一<
br>个人知道。李佑、李忠义在那城墙壁上挖出一个个坑儿,凭借它领先爬上城墙,勇士跟着
也爬上了
城。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尽被杀死,却留下打更的人,让他照常打更。于是
打开城门,让官兵进城。
到了里城,也是这样。城里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鸡啼,雪
停, 李愬 入城占据元济的外衙。有人报
告元济说:官兵到了!元济还睡(在床上),笑着说:
俘虏抢东西罢了,等到天明一定把他们都杀掉。又
有报告的人说:城被攻下了!元济说:这
一定是驻守洄曲的士兵到我这里来要棉衣的。起身,到庭院里(
静)听,听到 军发号令,应
答的人有上万人,才害怕了。北领左右随从爬上卫城抵抗。 派李进诚攻打
卫城,砸烂了卫
城的外门,占据了兵器库,取出器械。烧毁卫城的南门,老百姓抢着背柴草来支援李愬的
军队。城上箭象刺猬的毛一样又多又密。(到了)申时,城门砸坏了。元济在城上请求治
罪,进
诚用梯子引他下来。 用囚车把元济送到京都长安。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
①
,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
br>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
②
,
岁廪穷人,
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
③
, 人受粟日一
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
市效野为给粟之
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
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
此时,蚤夜惫心,力不
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
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
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
年执越州政务
,政治卓著。②故事:向来规矩。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仁足以示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其施虽在越 其西南诸峰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 使各以便受之。
(6)古代志士仁人常“
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
“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 (1)谨慎;稍微
(2)A
(3)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4)(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划线词说明发
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
民。
(6)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少”这里是“稍
微”的意思。
(2)A用来,来因为;B并且并且;C代词代词;D的的。
(3)这句话的意
思是: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
人不失去依靠。根据句意可知这句
话的断句方法是: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使:让;朔:月初;幼小:孩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赵工)
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这句话的意思是:
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结合
语境分析,赵工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
在城镇郊外多多设置发粮点,方便乡民领粮。由
此可以看出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6)结合赵工的作为分析,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赵工在百姓未被饥<
br>荒所苦之前,做好准备并及时足额给受灾乡民发放救济粮。发生瘟疫时,又设立医院安置
无家可归
的病人,使百姓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由此看出赵工
“仁”具体内涵是与民同
忧。而《醉翁亭记》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
写欧阳修虽被贬
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谨慎;稍微
⑵ A;
⑶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⑷
(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⑸
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
民。
⑹
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
明同乐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特殊用
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
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
气,进行判断。<
br>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
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
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
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
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
路,把握文章
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⑹本题考
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
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
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
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
括即可。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
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
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
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
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
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
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
少,僧人道士以及
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
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
一千九百
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
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
费用。让规定
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
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
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
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
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
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
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
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
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
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
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
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
力量。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
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
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
①
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
之。三月得千里马。马
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
②
死马而捐
③
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
今至矣!”于是不能期
年
④
, 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
其:________
③臣闻古之君人 闻:________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 潭西南而望
B. 中峨冠而多髯者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学而时
习之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 (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
,(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
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3)C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
以千里称”;【乙】
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策:鞭打,动词。其:难道,表示推测。
(2)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
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枥:马棚、马厩。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
道
。且:尚且。况:何况。(3)A项,表修饰。B项,表并列。C项,与例句都是表示转
折。D项,表并
列。故选C。
(4)【甲】文因为世上没有伯乐,统治者不赏识、任用“千里马”,导致“
千里马”的才能被
埋没,所以最终“不以千里称也”;【乙】文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
”得以脱颖
而出,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⑴① 鞭打 ;②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 听说 ;④ 用
⑵ ①只屈辱在
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
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
⑶ C
⑷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
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
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
而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
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
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
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⑷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
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
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
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
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
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
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
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
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
,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
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
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
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
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
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
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
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
,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
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
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
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
里马很快就会
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
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
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br>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
而悲者矣
。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
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②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
③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
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
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
“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 文中叙
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
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
喜之情。
D. 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等,结构相
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
(1)景观;国都;日光
(2)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3)C
【解析】【分析】(1)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
伟景象。“观”是一词
多义:景观;观看;观察。②则有去国怀乡: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是
一词多
义:国都;国家。③至若春和景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是一词多义:
日光;太阳;大;风景;景象。
(2)①注意:政,政治。通,通畅。和,和乐。具,通
俱,都。兴,兴办起来。②微,
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与,和。归,归依,一道。
(3)C项,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
接
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 景观;国都;日光
⑵
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
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
审读
,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
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
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
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
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
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
水浩浩荡荡,无
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
/p>
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
光辉,山岳隐没了
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
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
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
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
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
涛骇浪,天色湖光相
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
,岸
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
泻
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
起来,这种乐趣(
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
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
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
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
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
担忧;在江湖上不
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
到
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
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7.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 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
①
而<
br>弗牵,强
②
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
br>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
③
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
④
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
皆进学之道
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①说:通“脱”,解脱。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故君子之教喻也________
②师逸而功倍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②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
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
点?
【答案】 (1)所以;闲适,轻松
(2)①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
以兴盛的方法。②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
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
尽能使学生思考。
(3)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
;再以“攻坚木”设
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教学相长
”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
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故”,
因此,所
以。“逸”,闲适,轻松。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
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既:已经;之所由:之所以……的
方法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 ②道: 引导
;和:和谐,融洽;强: 劝勉 ;开:
启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
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
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
”,这句话把“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
“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句话
把“善问者”和“不善问者”进行
对比,并且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
序渐进。
(4)结
合文章内容分析,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
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
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
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
自我勉励,发奋图强。因此教与学相互促进。
故答案为:⑴所以;闲适,轻松
⑵ ①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②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
不压
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⑶ 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
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
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
⑷ “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
现不
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
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
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
今通假、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
析比
较做出选择。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
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
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
删、调、
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
证方
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
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
方 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 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
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 br>
【译文】
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 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这以后就可以
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了。所以,称职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是善 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
明白的。第一是只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 事情;
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他们丧失自己;
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如果
只作引导,而并 不去逼迫学生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
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 来;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制压抑学生的自
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 个性志趣都能充分发展;教师如果只加以
点拨提示,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并不是答案直接 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
被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 使学生热
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毫不费力,学生却学习得很好,并且跟老师一样
轻松,还能对老师教 学有方非常钦佩。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费力,非常劳累,
学生却学得不好,并且跟老师一样劳 累,还会对老师严厉的督责心生埋怨。善于提问的老
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 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
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 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
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 解
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
果,敲 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
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 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
反。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 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
①
事
②
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 :“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
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 毫发不尽,五
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
③
也 。”张魏公作都
督,欲辟
④
之入幕。元受力辞
⑤
曰:“尽言方养亲, 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
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 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
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
要分
析。
【答案】 (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
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
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
亲。方:正;④
句子大意为:一定拿回去给母亲。遗:给。
(2)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
”中的“以”,介词,因为;A介词,用;B介词,把;C
介词,按照;D.介词,因为。
(3)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注意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这句话的大意是:即使
名医
也比不上他。“名医”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停顿。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个句子
停顿应为:虽名医
不迨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
后再根据
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太息: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感动”;许:答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亲近;所以:……原因;兴隆:兴
盛。故这
句话可以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本题考查人物的
刻画,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
人物的方法。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
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
故答案为:⑴身边;稍微;正;给;⑵
D;
⑶ 虽名医不迨也
⑷
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⑸ 文章
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语
言描写:尽言方养亲,
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侧面烘托:魏公
太息而许之。
【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
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
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
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
后再根据句意解
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
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
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
顿,几个连动的成分
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
结
构。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基本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br>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的能力
。刻画人物方法主要是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
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等,另外还
会有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
具体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9.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
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
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 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
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
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
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
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
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
,若儿戏耳,其
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
中
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上自劳军________
②天子且至________
③囊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②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记叙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B.
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足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C.
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正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
D.
本文情节回环曲折,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充分展示了周亚夫的才华与个性。
【答案】
(1)慰问或犒劳;将要;先前
(2)①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②不
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
兵都穿戴盛甲。
(3)C
【解
析】【分析】⑴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
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劳:犒劳、慰劳;
②句意:皇上将要驾到。且:将要;
③句意:先前的。囊:从前、过去。
⑵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
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
语序疏通,如遇
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军,驻军。句意是:委派河
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
柳;
②之,去、往、到。被,通“披”,指穿。句意是: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
披戴
盔甲。
⑶C项有误,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
周亚夫善于治军的
特点,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⑴① 慰问或犒劳 ;②
将要 ;③ 先前 。
⑵ ①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②不久来到了
细柳军营,军中官兵
都穿戴盛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
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
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
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
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理解
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
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
误。
【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
正官刘礼为将军,驻
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
柳,
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
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
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
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
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
将要驾到。”
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
了不
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
队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
军营中不准驱车
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
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
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
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
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
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
军。
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
的将军,至于周亚夫
,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2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
①
首虏,毕贺
,因问信曰:“兵法:‘右倍
②
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
背水陈
③
, 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
不
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
④
士大夫
⑤
也此
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
,背向,背着。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
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⑤
士大夫:指一般将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
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
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
(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
后生的精神,就
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B项,第一个
“顾”:不过、但
是;第二个“顾”:回头看。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置”:放置。D项
,第一个
“今”:这次。第二个“今”:如今、现在。故选A。
(2)这句话的大
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
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
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
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
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为战!
(3)韩信
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
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
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
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
神。
故答案为:⑴A
⑵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⑶
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
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
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
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
br>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附参考译文】
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兵法上提出:‘布军
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待
打败赵军
后再会餐’,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韩信
说:“这战术也是兵法上
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
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所率领
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
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
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
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
用他们去冲锋陷阵
吗!”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对啊!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