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复习考前押题练:文言文阅读练

余年寄山水
588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02: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8江苏高考数学-北师大二附中


一、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
李 謩
[唐]卢肇
謩,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 。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

客举进士者十人,皆有资业,乃醵二千文,同会镜湖,欲邀李生 湖上吹之,想其风韵,尤敬人神。

以费多人少,遂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 ,不遑他请。其邻居独孤生者,年老,

久处田野,人事不知,茅屋数间,尝呼为“独孤丈”。 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 澜陡起。
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鬼神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 天

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以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 ,更加

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 郭稀至,音
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 ,为
..
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
独孤曰:“公试吹《凉 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
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 “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人也。”又曰:“第十三
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 :“某顽蒙,实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
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 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

,必裂,得无

吝惜否?”李生曰:“ 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
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 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 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

去。

1


【注】 ①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前两段 音乐舒
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私更宴,以观其妙 更:交替,轮换。

B.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 举:提拔,推举。

C.公如是,是轻薄 轻薄:轻视,鄙薄。
..
D.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 进:献上。

答案 B [举:考中科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日晚方记得 秦以攻取之外
..
B.独孤生乃无一言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
C.仿佛如有鬼神之来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D.竟不知其所去 某所,而母立于兹
..
答案 C [C.取独; A.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副词,却副词,于是,就;D.用在动词之
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名词 ,处所,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宫廷乐师李謩的演奏独步天下,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遇到了身怀绝技却不为人知的独孤
生,懂得了学无 止境、天外有天的道理。
B.小说善于运用铺垫衬托的艺术手法,以“宾”衬“主”,以高衬高,用不 同凡响的李謩,
衬托出独孤生的神妙超绝。
C.作者善于创造意境,营造了一个与音乐相和谐 的环境气氛。湖光山色的描摹或渲染气氛,
或烘托演技,写景写人,情景相生。
D.为了突出 独孤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用响遏行云、吹
裂笛子来刻画他演技的高 超,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演奏艺术的震撼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答案 D [错在“把着力 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为了突出独孤生技艺的高超,作者没
有笨拙地继续描述他更高妙的笛声, 而是让他指出李謩吹奏中有夷乐,并断定李謩师事龟兹人,还
指出李謩演奏的失误,更“神机妙算”断定 李謩的笛子都不管用。最后才描述独孤生的笛声。]

2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遂 吹 声 发 入 云 四 座 震 栗 李 生 蹙 踖 不 敢 动 至 第 十 三 叠 揭 示 谬 误 之
处 敬 伏 将 拜
答案 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3分)
译文: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4分)
译文: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独孤老丈常年独居在偏远的乡村,很少进城,对音乐之类,全都一窍不通。
(2)你也算是吹得很好的了,然而,笛声中掺有夷人的声调,莫非你有龟兹一带的朋友?
【参考译文】
李謩是唐朝开元年间教坊里的首席吹笛手,近代没有人能超过他。一次,他有事 请假到越州。
公家、私人轮流宴请他,以便欣赏他的神妙本领。当时,有十位新中的进士寄居在州里,他 们都有
家产,于是凑足了二千文钱,准备在镜湖聚会,邀请李謩在湖上吹笛,想要欣赏他的风彩,尤其警
人神智。因为钱多人少,就相约各带一位客人。其中有一个参加聚会的人,到了晚上才想起这事,
没有时间去请别人。他的邻居是个独居者,年龄很大了,长久住在乡下,不懂人情世故,有几间茅
屋, 乡人都他称为“独孤丈”。于是就带着他赴会。
到了聚会的地方,只见碧波万顷,景物都非常奇特。李 謩以手拂笛,游船慢慢地划向湖心。此
时,云雾淡淡,草木茂盛,微风吹拂着水浪,波澜陡起。李謩捧笛 吹奏,笛声开始响起后,云散雾
收,水面和草木阴森森的,仿佛有鬼神降临。船上的宾客都赞叹不已,都 认为天上的音乐也比不过
他的笛声。独孤老丈却一言未发,在场的人都很不高兴。李謩认为他轻视自己, 也非常怨愤。过了
好一会儿,才又静思吹奏一曲,曲调更加奇妙超凡,在座的宾客无不赞赏惊骇。独孤老 丈还是一言

3


不发。请他来的人深感羞愧后悔,对众人说:“独孤 老丈常年独居在偏远的乡村,很少进城,对音
乐之类,全都一窍不通。”在座的一起责备独孤老丈,老丈 依然不语,只是微微一笑而已。李謩问
道:“你一言不发,是轻视鄙薄,抑或是一位高人?”独孤老丈这 才缓缓地说:“你怎么知道我不懂
音乐呢?”
独孤老人说:“请你试着吹一首《凉州》吧。” 一曲终了,独孤老丈说:“你也算是吹得很好的
了,然而,笛声中掺有夷人的声调,莫非你有龟兹一带的 朋友?”李謩大吃一惊,起身叩拜说:“老
先生乃神奇少有之人,我不知天高地厚,我的老师确实是龟兹 人。”独孤老丈又说:“当吹到《凉州》
第十三叠时误入《水调》,你知道吗?”李謩说:“我愚钝蒙昧 ,实在不知道哇。”独孤老丈于是取
笛欲吹。李謩连忙换了一支笛子,用袖子拂试后递给独孤老丈。独孤 老丈看了看,说:“这些笛子
都不中用,用的人都是些粗通吹笛的人。”于是又换了一支,说:“这支笛 子吹到入破时要破裂的,
你不会舍不得吧?”李謩说:“不敢。”于是他就吹了起来。笛声响起,直入云 霄,四座震惊,李謩
恭恭敬敬、惭愧不安地站那儿一动也不敢动。吹到第十三叠,独孤老丈给李謩指出他 刚才吹错的地
方,李謩敬重佩服地要拜谢。待到入破,笛子就破裂了,无法吹完全曲了。李謩拜了又拜, 众人折
服,于是散去。
第二天早晨,李謩和与会的宾客一起前去看望独孤老丈。到那儿一看, 只有茅屋尚在,独孤老
丈不见了。知道这事的越州人四处寻找他,最终谁也不知他的去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9分)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

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 。

盖与时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

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

4


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 ,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
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 之以和,左右童仆

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弟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 霸迭兴,更相雄长,夹

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 ,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
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 诸侯亦莫之正也。则
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末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
...
鲍、吴

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

自负不少

者也, 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 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 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
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与吴

亦鲁、卫之 人矣。
【注】 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订者,有着“尊王贱霸” (尊
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
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③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
6.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 陋: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 厥: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造 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宜 宜:应该。

答案 D [宜,时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 苟以天下之大
..
B.而其实则父母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徒知羡三王之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区区褒贬,何足齿及 其间旦暮闻何物
..
答案 A [A.“以”都翻译为“凭”,介词;B.则,副词,“是”;副词,“却”;C.“之”,

5


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何”,疑问副词,怎么;疑问 代词,什么。]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
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 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
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 br>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
王五 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 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
和非凡的勇气。
答案 C [宋代曾巩有误,是刘向的观点。]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侯 又 不 能 为 五 霸 之 事 者 于 是 有 志 在 吞 周 心 图 混 一 如 齐 宣 之 所
欲 为 者 焉 晋 氏 为 三 吕 氏 为 田 诸 侯 亦 莫 之 正 也
答案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
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4分)
译文: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像这样,不 能用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来治理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很显然
的呀。(翻译时要落实“治”“明 ”和语气)
(2) 那么怎能不演变为战国的局面,而纷纷在千里之外招纳有谋略的臣子和有计策的士 人呢!
(翻译时要落实“安”“为”“致”“哉”和状语后置句式)
【参考译文】

6


我阅读了《战国策》就知道刘子政浅薄无知。春秋之后就是战国。已经是战 国了,就自然有战
国时期的治道谋略。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道理必然如此。像这样,不能用春 秋时期治理
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来治理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很显然的呀。何况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更古 的时
代呢!
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个诸侯先后称霸,是春秋时期的事。五霸为什么唯独在春 秋时期强盛呢?
因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弱,天子不能掌握政治军事大权,来指挥诸侯各国,所以诸侯当中 有不服从
王室命令的国家,诸侯当中的大小首领方伯、连帅,就率领诸侯当中的其他国家去讨伐他,一起 尊
奉周天子,使诸侯同盟协调一致,然后天下的形势又趋于联合统一。这好比父母患病在床,不能做事,儿女辈互相争斗,没有谁能够禁止,这时其中有一个贤能的儿子自告奋勇担任家庭的主持者,
于 是代行父母的权力。因此他在名义上是其他人的兄弟,但实际上却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虽然似乎
侵夺了父 母的权力,但实际上,父母依靠他得到了安宁,兄弟依靠他而能够和睦,左右僮仆等人依
靠他能各安其位 ,各执其事,因此他对这个家庭的功劳很大啊。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就是第一个
承担这种事的人。从此 ,五霸一个接一个地兴起,互相接替着称霸,拱卫辅佐周王室,率领诸侯作
周王朝的屏障。如俗话所说: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周王朝仍能延续到二百四十年,这都是管仲
的功劳,五霸的业绩啊。诸侯当中 又有不能像春秋五霸那样建立霸业的,于是就一心想吞并周室,
统一天下,如战国时齐宣王想要做的那样 。晋国的卿大夫把晋国分为赵、韩、魏三国,吕氏的齐国
也被田氏取代,诸侯中也没有谁能纠正这种事情 。那么怎能不演变为战国的局面,而纷纷在千里之
外招纳有谋略的大臣和有计策的士人呢!其发展趋势是 不到全国统一时,一定不会终止。
刘子政处于西汉末期,痛感王室即将毁灭。只晓得羡慕禹、汤、文、 武往古的盛世,而不懂得
战国的时宜,他的见解本来就已经乖僻,那鲍彪、吴师道两人生于宋末和元末, 胸中充满着儒家教
条,两耳听到的都是仁义之道,他们对《战国策》的褒贬,怎么值得一提!而曾子固倒 是很自负,
声称自己的文章都是本于儒家《六经》,反而讥刺刘向被流俗的见解迷惑,不能坚持自己尊王 贱霸
的观点,邪说应当纠正,他也不知道《六经》为何物,而只会窃取《春秋》褒“王道”、贬“霸道”

7


的滥条来衡量世人,那么拿他跟鲍彪和吴师道相比,也就没有什么差别。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9分)
答李端叔书
[宋]苏轼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 .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

,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 子由至,先蒙
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

中再 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

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 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

、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
可,遂欲 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 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
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 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
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 异同,则过矣。
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轼每怪 时人待轼
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
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 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 ,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

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 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
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8


【注】 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②递:驿站传递。③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仿佛:好像。
..
B.无一字见及 见:动词前,表示自己。

C.足下又复创相推与 与:称赞。

D.必喻此意 喻:明白、理解。

答案 A [此处“仿佛”为“揣摩大概”或“想象”之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足下终不弃绝 终苟免而不怀仁
..
B.遂欲以移之众口 曼辞以自饰
..
C.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念谁为之戕贼
..
D.以取妍于人 其制稍异于前
..
答案 A [A.表转折,却。B.介词,把;介词,用。C.介词,表被 动;动词,此处为“引发”
之意。D.介词,从;介词,比。]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感于李 端叔对自己的殷殷关切而作此文,又谆谆告诫他,各人自有喜好,不必受别人
的影响而对自己赞誉有加。
B.作者认为自己以往那些品评古今人物、纵论为政是非的策论文章,其实都不过是书生的泛
泛 空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恰恰是应试科举养成的毛病,实在不足称道。
C.谪居期间,作者唯恐为 声名所累,混迹于普通百姓中间,别人不识则喜,李端叔赞誉则忧,
足见因写文章获罪一事对他心灵的打 击很大。
D.本文感情真挚,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
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三处比喻手法的运用也通俗、贴切,形象生动地传达了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
答案 D [说“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不对,作者主要还是因文章得罪,希望混迹众生,不为
人所识以避祸,联系后文,连此信也不愿示人,可知心有忧惧,始终惴惴。]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人 苦 不 自 知 既 以 此 得 因 以 为 实 能 之 故 至 今 坐 此 得 罪 几 死 所 谓

9


“齐 虏 以 口 舌 得 官” 直 可 笑 也
答案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
直可笑也。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3分)
译文: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4分)
译文: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我被别人憎恨,可是唯独这两个人喜欢赞扬我,就像一个人喜欢吃昌歜、羊枣,是
不容易问他这 样的原因的。
(2) 您恐怕是只听到我名声没有考察我的实情,只采取了花朵没有摘取果实?还是想 要从我的
这些“病态”中有所收获?
【参考译文】
苏轼顿首拜两次。(我)听说足 下的名字很久了,又常常在朋友那里读到您作的诗文,虽然见的
还不算多,也足以想象您的为人了。平常 没有书信往来问候,(我对您的)怠慢之罪还可以宽恕,可
是等到您卧病在床了,也没有只言片语来慰问 您(这就不可饶恕了),倒是我弟弟子由来,先捎来先
生的书信,(即便如此我)又犯懒没有立即回复, (我)愚顽迟钝没有礼貌,竟到了这个地步,可是您
始终不抛弃我,不和我断绝朋友关系,从驿递中再次 得到您的亲笔信,(您)对待我更加隆重,看了
您的信真令我脸热汗流啊。
先生才华横溢 见识高明,不应该轻易赞许一个人,莫非您是采纳了黄庭坚、秦观这些人的话,
您真以为是这样吗?
我被别人憎恨,可是唯独这两个人喜欢赞扬我,就像一个人喜欢吃昌歜、羊枣,是不容易问
他这样的原因的。如果认为这两个人的口味不对,那样不行,可是如果把他们的口味强加为众人的
口味, 又更加不行了。

10


我年少时读书写文章,不过专门 为了应对科举罢了。进士及第之后,又贪得无厌,去考什
么制策,我实际上有什么才能?制策的科号叫“ 直言极谏”,所以我常常纵论古今,评论是非,不
过是来应和这个科名罢了。做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我 已经得到了这个官,于是就认为自己有经天
纬地的才能,所以到现在,因此犯罪几乎死掉,这就是人们所 说的“齐人娄敬凭借能言善辩得到官
职”,实在可笑啊!然而世上的人于是就认为我苏轼直言进谏是想要 确立(与变法派)不同(的政治主
张),那就错了。虚妄地谈论为政的利害得失,这正是制科人的不良习 气。譬如候鸟时虫自鸣自唱,
(对于治理国家)哪里谈得上什么损害和帮助。我常常惊讶于人们对我苏轼 过于看重,而现在足下又
像这样称赞我,这就更加不是我的真实情况了。
获罪以来, 我努力地封闭自己,常常穿着草鞋,驾着一叶扁舟,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与
乡野的樵夫渔民一起,常常 被路上碰见的醉汉推搡诟骂,(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很高兴自己渐渐不
被人认识了。平生亲友没有只言 片语寄给我,即便我写信给他们,他们也不回复,大多还在暗自庆
幸免受我连累。(在这种情况下)您又 开始来赞扬我,这特别不是我期望的。
树上有木瘤,石头上有晕斑,犀角有洞腔,以此来取悦 于人,这都是事物的病态表征。被
贬以来,无事可做,我默默地深自反省,回首我这三十年来的所作所为 ,大多都是这种病态啊。先
生知道的都是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恐怕是只听到我名声没有考察我的 实情,只采取了花朵
没有摘取果实?还是想要从我的这些“病态”中有所收获?这件事不当面讲不能尽言 其详。
自从我犯罪后,就不敢再轻易提笔作文。这封回信虽算不得什么文章,但信笔写来也已 不
知不觉累积成篇,先生也不要给别人看,一定要明白我的这个意思。
一年快过完了,现在十 分寒冷。希望您千千万万要节制悲伤的情绪努力饮食。好了,不再一一地说
了。


11

陕西高考招生网-年度工作总结格式


导游证考试试题-初中健康教育教案


初三励志-大跃进口号


淮安人事-与人为善作文


河北省大学排名-关于学会感恩的作文


云南农业大学地址-月总结报告


无锡农村商业银行-广州医学院地址


高考直通车-看望孤寡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