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间的君子之争

玛丽莲梦兔
660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03: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惠州大学-关于教师节的歌曲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唐宋诗词鉴赏
授课教师: 隐藏隐藏隐
论文题目: 隐藏隐藏隐
论文作者: 隐藏隐藏隐
作者学号: 隐藏隐藏隐
日 期: 2010年1月


摘要:
一个是才高八斗的史学巨人,一个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一
个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一代文豪。司马光、王安石、
苏轼,这三个 大文豪间的友谊颇为引人注目,三人都是才华横溢且名扬于世的高
士,一度是互相倾慕的好友,后又反目 成仇。本文透过《答司马谏议书》的时代
背景,论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间的君子之争,并谈及了王安 石和苏轼间的君
子之争,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正文:
君子之争
看多了这个社会的勾心斗角 ,笑里藏刀,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人与
人之间关系到底是怎么个学问。君子和君子,君子和小人 ,小人和小人之间的交
往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纷争也大相径庭,充满了学问。然而纵观中华民< br>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最令我震惊的,当是司马光、苏东坡等与王安石之间君子
之争。
他们曾经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却因政见不同而势不两立,然而最终,他们
无不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 世人,受后人的景仰与崇拜,不管谁对谁错,他们
所能保持的、常人难以做到的便是自始至终都以江山社 稷为重,而从不计较个人
恩怨。是的,他们的争斗,就是世人所景仰的君子之争。
司马光比王 安石长两岁,都曾在包拯手下为官。两人才华横溢,且相互仰慕,
一度时期是互相倾慕的好友。然而后来 ,由于不少人对历史缺乏足够的认识,从
而简单地把司马光当成让人沉默的“保守派”,把王安石当成改 革的先锋,大加
赞叹。就像我,一直以来,简单地把司马光当成老顽固而从不对他的历史加以研
究甚至光顾,以至于他在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空白。可是后来,我终于对这位
天才的大文人肃然起敬, 对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进行了重新审视。
在两个人同升翰林学士的时候,同样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 ,然而也就在这个
时候,这一对好朋友却开始因政见不同而渐渐开始争吵疏远甚至决裂。由于当时
官吏过多,俸禄颇高,整个大宋的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出于对国家财政的考
虑,宋神宗大胆起用一 直以来在地方上享有声誉、干脆果断且深知百姓疾苦的王
安石为参知政事,让他主管变革事宜。王安石一 上任,立即显出了他非凡的行政
才能和魄力,对旧有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了青苗法,规定在每 年青黄
不接之时由政府贷款给农民,让他们购买棉粮种子,待秋后丰收再行偿还。现在
看来,王 安石当时的青苗法的确有他超前并相当现实的作用。一千年后,如今的
农民享受的“贴息贷款”制度的出 台,是否受到了王安石的启发,我当然不清楚,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王安石的改革内容相当程度上是 符合现在的发展观念
的。
可是这些制度一出台,立即受到以司马光、文彦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 正直文
人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以其特有的方式连写三封信给王安石,责备并劝告王安石
放弃变法 。而王安石也反应激烈,写了那封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其实历史
的模糊就模糊在,司马光反对的并 不是王安石变法,而是他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
司马光认为所有这些,都必须循序渐进,稳妥进行,而不 可能立竿见影,不然会
发生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青苗法,他认为这样一来必然会给地方官吏带来< br>更大的腐败空间,他们会借机不断提高贷款利息,从而进一步加重农民的负担,
而且后来的好多事 实证明,由于王安石用人不当,导致的结果也被司马光不幸言
中,这不得不说是王安石变法中令人遗憾的 一面。
君子的伟大就伟大在,在和对方的争斗中不能得胜时,便选择了回避和退让,
而不是伺 机报复和恶意中伤。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然而我们的司马大文
人却一口回绝了他们:王安石没有 任何私利,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身为副宰相
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司马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让,回家 开始了那场令世人惊
叹的浩瀚之举,历经十几二十年之光阴,终于写出了惶惶巨制《资治通鉴》。从
1


某种意义上说,王安石政治上的得势无疑给了司马光一个传世著说的 机会。历史
总是让人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之处,中国历史上两部最伟大的史实巨制,既然都出
之司 马家之手,尽管我不知道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不是一家人,但光是两部巨著和
两个同姓文人,在表面上看来 就足以使人荡气回肠。
多年后,王安石的宰相之职被免,告老还乡。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在< br>继续施行了近十年的新法之后驾崩,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太后垂帘,时年66岁
的司马光被召回开 封,出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起用旧臣,恢复原有制度。然
而尽管其在政治上全盘否定了王,可在生活 上,在王死后,他仍然吩咐手下要善
待王安石的安葬事宜,由此足见其作为君子的坦荡之处。而且他在所 著的《资治
通鉴》中对社会对王安石的偏颇之言给予了斧正,他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
多, „„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
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 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但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
进行了全盘否定。
北宋的历史颇为短暂,疆 地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可能都无法相提并
论吧。加上连绵不绝的战乱,宋代的历史,似乎很不愿 意让人光顾。然而就是这
个寿命不长,疆域狭小的朝代,却出了那么多令世人震惊的伟大的人物,是的,
他们当中,甚至比欧阳修、司马光和王安石还要辉煌的文人,当要数留下无数绝
篇的苏东坡了吧 。
作为后起之秀,苏轼一开始便成为颇受赏识的人物,顽固派赞赏,改革派也
羡慕。当时,年 轻的苏轼受司马光等的影响,也一度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了猛烈
的抨击。神宗赏识苏轼,想提拔他,不想 王宰相一句话便断送了他升迁的机会。
实在应付不了朝廷里复杂的政治斗争,苏轼终于请求到地方做官, 神宗说好了让
他去杭州,可到王宰相那儿却成了安徽。苏轼也曾常常嘲笑王安石,而今在民间
还 流传着好多笑话。按理说,这样势不两立的人,一定会斗得你死我活吧?然而
错了,当苏轼因“乌台诗案 ”招来灭门之祸时,确因王安石一句话而保住了他的
性命。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王赏识他,爱护他,喜 欢他,所以关键时候就会保
护他,尽管他们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可是他们“敌”的是政见,而不是人格和 才
华,最主要的,他们都是君子!
王安石退下来后,苏轼曾经去拜访了他,这一拜不要紧,两 个人才发现他们
之间有太多的东西要交流。他们彼此重新认识了对方,相互对对方的才华和人品
有了真正的了解。王安石曾慨叹说,不知道从此几百年后才会再出苏轼这样的人
才。当然苏轼也从此认为 世上真正有才华的人是王安石。因为他的一首藏有两个
典故的小诗从来无人能够识透,而王安石,这位曾 经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却经常让
他嘲笑的前辈,竟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奥妙,从此苏轼再无异议。
君子的优点就在于,不管对方能不能成为朋友,他总是能客观地对其做出评
价,并且从不避讳自己对对 方人格魅力和才华的欣赏和仰慕。王安石死后不久,
司马光也因积劳成疾,长眠于黄土之下。这一对伟大 的君子,从好友到政敌,不
管有多么大的纷争和不平,最终双双成为世人的楷模,将伟人的形象和光辉流 传
于世。司马光死后,长街陋巷被自发赶来的民众堵得水泄不通,其盛况甚至超过
了千年后发生 在首都北京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个宰相,一个总理,身份相
当的两位伟人,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为人 们留下了难忘的瞬间,他们的光辉典范和
人格,将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而王安石呢?当年追 随他实行变法的
那些“改革者”经过历史的筛选,终于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纷纷被划归为“奸
佞”的行列,而他,也只有他,千年来扛着“改革”的大旗一路走来,无人能够

2


将他“改革先锋”的冠冕摘下,这一切,非是君子,非是极其正直无私之人,谁
又能够成 为历史的护冕者呢?
君子相斗几十年,转头还是真君子,他们之间的纷争和大义,令我们后代值得景仰和借鉴。君子坦荡荡,争吵又何如?争的时候是君子,争完了还是一个大
写的“人”字,不管 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将引导我们
在看问题时不再那么简单地对立和对等,停留 在肤浅的层面之上,而是用更加理
性的方式去挖掘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王安石,司马光,苏轼。
2. 维基百科:王安石变法。
3. 《两个文豪,一对冤家》,孙泽娟,《青年文学家》2008年Z1期。





后记:
课堂上并未听到许多关于王安石的知识,似乎王安石作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流传下的名篇还不够多,想想其他著名诗人词人都被讲过了,就选了个还没讲的
王安 石,确实感觉到王安石变法在今天能引起思考,他的思想实在非常超前,令
人敬佩。最后,感谢李老师这 一学期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讲座,其中有很多独特
的见解真的使我们受益颇多。

3

党建知识竞赛-上海法语培训中心


心理咨询考试-关于读书的小报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吉林化工学院教务系统


奥运比赛项目-三年级学生评语


雷锋的钉子精神-北方联盟论坛


秦皇岛翡翠岛-周工作总结


江苏本科分数线-太监是什么意思


山东一本院校-代理词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