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绝世美人儿
798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07: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股权转让协议书


第三节 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一、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使动用法和作状语。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 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行
为,具有“使宾语 干什么”的意思。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可以用作使动的动词,主要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
不带宾语,用作使动时,可以带宾语。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陪邻?”
《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 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ní,辕端横木,缚轭以驾
牛者;軏yuè,辕端上曲,钩横木以驾马车 。)
《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 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忿
恚,恼怒。激,愤激;怒,恼怒。)
《史记·信陵君列传》:“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人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子何故乃肯逃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皆以扁鹊能生死人。”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不及物动词,全 都用作使动。“惊姜氏”即“使姜氏受惊”,“亡郑”
即“使郑亡”,“激怒其众”即“使其众愤激恼怒 ”,“走芒卯”即“使芒卯逃跑”,“生
死人”即“使死人复生”,等等。
不及物动词用作 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从特定的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宾
语。例如: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在上述例句中,用作使动的“来”、“病”、“走”后面,都可以补上宾语“之”。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但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 宾语,在结构形式上与使动
用法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所表达的意义不同。例如: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
《孟子·公孙丑下》:“武丁朝诸侯。”
在上述两例中,都用了及物动词“朝”。但前一例句中的“朝”是一般用法,“朝王”即
“朝见齐王” 、“朝拜齐王”;后一例句中的“朝”是使动用法,“朝诸侯”即“使诸侯
朝拜”。
我们只有细玩文意,才能分清及物动词究竟是一般用法,还是使动用法。
下面再举几个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例子:
《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武。”
《左传·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士。”
《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也。”
《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墨子·公输》:“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贾谊《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序八州而朝同列。”
在上述例句中,“降武”是“ 使苏武投降”之意,而不是“向苏武投降”(试比较:《史
记·项羽本纪》:“涉间不降楚。”“降楚” 是“向楚国投降”之意);“食士”,即“使
士食”;“朝秦楚”即“使秦楚朝拜”;“饮赵盾酒”是“ 使赵盾饮酒”之意,而不是“饮
赵盾的酒”的意思;“见其二子”是“使其二子见(子路)”之意,而不 是“(子路)看见他
的两个儿子”之意;“斗诸侯”即“使诸侯互相争斗”,等等。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也有省略的情况。例如:
《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 ,食以草具。”(草,粗恶;具,馔具,指饭食)“食
以草具”即“食之以草具”,意为“用粗恶的饭食 让他(冯谖)吃”。 等等。
2 动词用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有时候也用来作状 语,对作谓语的动词进行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
式、情态、状貌等。
(1) 不及物动词作状语 一般来说,作状语的动词往往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贾谊《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
柳宗元《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聊斋志异·促织》:“翌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在上述例句中,“跪请”即“跪 着请求”,“立待”即“站着等待”,“生得”即“活
捉”,“往来视之”即“来来回回地观察驴”,等 等。
用作状语的动词,往往用连词“而”或“以”与作谓语的动词连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夜缒而出。”
《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战国策·燕策》:“箕踞以骂。”(箕踞,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词都 是作状语的动词,只有“箕踞”是个状中词组,“箕”是作状语
的名词,修饰“踞”,“箕踞”是“像簸 箕一样坐在地上”,是一种很傲慢的姿态。“箕
踞”作状语,修饰“骂”。
(2) 动宾词组作状语
及物动词一般以动宾词组的形式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时间;有时用“而”或
“以”连接,有时不用。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触槐而死。”
《战国策·赵策》:“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杨恽《报孙会宗书》:“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在上述例句中,前五句中加点 的动宾词组表示动词谓语的行为方式,后两句中加点的动宾
词组表示动词谓语的行为时间。
(3) 动词作状语与连动式的差别


动词作状语,同连动式相比,词序完全相 同,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动词作状语,是对作
谓语的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一种伴随的、次要的 行为,如“坐而假寐”,是指“假
寐”的方式是“坐着”;“笑而受之”是指“受之”的情态是“笑着” ;“触槐而死”是
指“死”的方式是“触槐”,等等。主次分明,毫不含糊。而连动式则表示具有时间先 后
的两种行为,两个动词之间无主次之分,只表示一种顺承关系。例如:
《战国策·赵策》:“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先“入”后“趋”,先“至”后“谢”)
《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枹而鼓。”(先“援枹”,后“鼓”) 等等。
二、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活用为一般动词。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具
有“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经常用作使动。例如:
《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战国策·燕策》:“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战国策·秦策》:“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
《战国策·齐策》:“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论语·子路》:“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国语·越语》:“其达士,洁其屋,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礼记·礼运》:“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聊斋志异·促织》:“昂其值,居为奇货。”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的词都是用作使动的形 容词。例如,“尊长安君之位”即“使长安君
之位尊”,“弊大众”即“使大众弊”,“远庖厨”即“使 庖厨远”,等等。
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它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
《荀子·天论》:“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韩非子·说林下》:“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
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在上述例句中,前例“天不能贫”是“天不能贫之”的省略,意为“天 不能使之贫”,这
同下文的“天不能使之富”正好形成对比,“贫”是用作使动的形容词。后例中的加点 的
“小”、“大”之后,都可以补上宾语“之”,“小之”、“大之”都是“使之小”、“使
之 大”的意思,“小”、“大”都是用作使动的形容词。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
状态,具有“认为宾语具 有某种性状”的意思。例如:
《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 国策·齐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
求于我也。”
《礼记·礼运》:“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老子》:“„„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荀子·天论》:“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韩非子·难三》:“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孟子·告子上》:“今有无 名之指,屈而不信(通“伸”),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
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汉书·赵充国传》:“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的词都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强调主语所表示的人的主观看
法,而不管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例 如,“贱之”是“认为他卑贱”,这是“左右”
眼中孟尝君对冯谖的看法;“美我”是“认为我美”;“ 贤勇知”是“以勇知之人为贤”;
“甘其食”是“以其食为甘”(“认为他们的食物甘美”),“少仲尼 之闻”是“认为孔子
的见闻少”;“不远秦楚之路”是“不认为到秦楚去的路程遥远”,等等。
3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还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汉书·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陶渊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 动词。“老”可译为“敬奉”、“奉养”,
“幼”可译为“爱护”、“抚育”。“短”是“诋毁”、“说 坏话”,“多”是“称赞”、
“颂扬”。“穷”本义是“尽也”,可译作“穷尽”、“到达„„尽头”。 “高”可译为
“推崇”,“所高”即“所推崇的人”。
4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这儿所讲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比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要简单得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方
法:
① 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我们在前文中
分析形 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时所举的例子,几乎都属于这种情况。
下面再举二例:
《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
《战国策·齐策》:“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正其衣冠” 中的“正”是使动用法,“衣冠”作宾语;“怪之”中的“怪”是意动用法,
“之”作宾语。
② 形容词前面如果有能愿动词“能”、“足”、“可”等,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例如:
《荀子·修身》:“厌(堵塞)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庄子·盗跖》:“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形容词前面都有能 愿动词,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江河可竭”即“长
江、黄河可以变干”,“不足贵”即“不值得看重”, “不能穷”即“不能到达尽头”,
“能贱之”即“能使他变得卑贱”。
③ 形容词前面如果有 辅助性代词“所”,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所”组成
“所字结构”。例如:
晁错 《论贵粟疏》:“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


贵, 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句话中加点的形容词“贵”、“贱”、“卑”、“尊”,都 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
动词,与“所”组成“所字结构”。“贵”即“看重”,“贱”即“看轻”, “卑”即“鄙
视”,“尊”即“尊重”、“尊崇”,等等。
三、数词的活用
数 词很少活用为动词。如果一个数词在句子里作谓语,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或作状语
的副词,或者它的后面 有作宾语的名词或代词,那么,这个数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无常,没有准),二三其德。”
《左传·昭公三年》:“民参(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战国策·魏策》:“(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的数词都活用为动 词。“孰能一之”中“一”前有“能”,后有宾语
“之”,“一”活用为动词,义为“统一”;“二三其 德”,“其德”作“二三”的宾语,
“二三”活用为动词,义为“反覆”、“改变”,“二三其德”即“ 变了心”;“参其力”,
“其力”是宾语,“参”是“把„„分成三份”之意;“与臣而将四矣”,“四 ”前有副
词“将”作状语,“四”是“成为四个”的意思,等等。


第三节 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一、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使动用法和作状语。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 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行
为,具有“使宾语 干什么”的意思。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可以用作使动的动词,主要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
不带宾语,用作使动时,可以带宾语。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陪邻?”
《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 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ní,辕端横木,缚轭以驾
牛者;軏yuè,辕端上曲,钩横木以驾马车 。)
《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 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忿
恚,恼怒。激,愤激;怒,恼怒。)
《史记·信陵君列传》:“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人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子何故乃肯逃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皆以扁鹊能生死人。”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不及物动词,全 都用作使动。“惊姜氏”即“使姜氏受惊”,“亡郑”
即“使郑亡”,“激怒其众”即“使其众愤激恼怒 ”,“走芒卯”即“使芒卯逃跑”,“生
死人”即“使死人复生”,等等。
不及物动词用作 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从特定的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宾
语。例如: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在上述例句中,用作使动的“来”、“病”、“走”后面,都可以补上宾语“之”。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但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 宾语,在结构形式上与使动
用法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所表达的意义不同。例如: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
《孟子·公孙丑下》:“武丁朝诸侯。”
在上述两例中,都用了及物动词“朝”。但前一例句中的“朝”是一般用法,“朝王”即
“朝见齐王” 、“朝拜齐王”;后一例句中的“朝”是使动用法,“朝诸侯”即“使诸侯
朝拜”。
我们只有细玩文意,才能分清及物动词究竟是一般用法,还是使动用法。
下面再举几个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例子:
《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武。”
《左传·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士。”
《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也。”
《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墨子·公输》:“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贾谊《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序八州而朝同列。”
在上述例句中,“降武”是“ 使苏武投降”之意,而不是“向苏武投降”(试比较:《史
记·项羽本纪》:“涉间不降楚。”“降楚” 是“向楚国投降”之意);“食士”,即“使
士食”;“朝秦楚”即“使秦楚朝拜”;“饮赵盾酒”是“ 使赵盾饮酒”之意,而不是“饮
赵盾的酒”的意思;“见其二子”是“使其二子见(子路)”之意,而不 是“(子路)看见他
的两个儿子”之意;“斗诸侯”即“使诸侯互相争斗”,等等。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也有省略的情况。例如:
《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 ,食以草具。”(草,粗恶;具,馔具,指饭食)“食
以草具”即“食之以草具”,意为“用粗恶的饭食 让他(冯谖)吃”。 等等。
2 动词用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有时候也用来作状 语,对作谓语的动词进行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
式、情态、状貌等。
(1) 不及物动词作状语 一般来说,作状语的动词往往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贾谊《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
柳宗元《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聊斋志异·促织》:“翌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在上述例句中,“跪请”即“跪 着请求”,“立待”即“站着等待”,“生得”即“活
捉”,“往来视之”即“来来回回地观察驴”,等 等。
用作状语的动词,往往用连词“而”或“以”与作谓语的动词连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夜缒而出。”
《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战国策·燕策》:“箕踞以骂。”(箕踞,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词都 是作状语的动词,只有“箕踞”是个状中词组,“箕”是作状语
的名词,修饰“踞”,“箕踞”是“像簸 箕一样坐在地上”,是一种很傲慢的姿态。“箕
踞”作状语,修饰“骂”。
(2) 动宾词组作状语
及物动词一般以动宾词组的形式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时间;有时用“而”或
“以”连接,有时不用。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触槐而死。”
《战国策·赵策》:“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杨恽《报孙会宗书》:“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在上述例句中,前五句中加点 的动宾词组表示动词谓语的行为方式,后两句中加点的动宾
词组表示动词谓语的行为时间。
(3) 动词作状语与连动式的差别


动词作状语,同连动式相比,词序完全相 同,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动词作状语,是对作
谓语的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一种伴随的、次要的 行为,如“坐而假寐”,是指“假
寐”的方式是“坐着”;“笑而受之”是指“受之”的情态是“笑着” ;“触槐而死”是
指“死”的方式是“触槐”,等等。主次分明,毫不含糊。而连动式则表示具有时间先 后
的两种行为,两个动词之间无主次之分,只表示一种顺承关系。例如:
《战国策·赵策》:“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先“入”后“趋”,先“至”后“谢”)
《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枹而鼓。”(先“援枹”,后“鼓”) 等等。
二、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活用为一般动词。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具
有“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经常用作使动。例如:
《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战国策·燕策》:“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战国策·秦策》:“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
《战国策·齐策》:“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论语·子路》:“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国语·越语》:“其达士,洁其屋,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礼记·礼运》:“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聊斋志异·促织》:“昂其值,居为奇货。”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的词都是用作使动的形 容词。例如,“尊长安君之位”即“使长安君
之位尊”,“弊大众”即“使大众弊”,“远庖厨”即“使 庖厨远”,等等。
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它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
《荀子·天论》:“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韩非子·说林下》:“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
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在上述例句中,前例“天不能贫”是“天不能贫之”的省略,意为“天 不能使之贫”,这
同下文的“天不能使之富”正好形成对比,“贫”是用作使动的形容词。后例中的加点 的
“小”、“大”之后,都可以补上宾语“之”,“小之”、“大之”都是“使之小”、“使
之 大”的意思,“小”、“大”都是用作使动的形容词。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
状态,具有“认为宾语具 有某种性状”的意思。例如:
《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 国策·齐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
求于我也。”
《礼记·礼运》:“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老子》:“„„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荀子·天论》:“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韩非子·难三》:“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孟子·告子上》:“今有无 名之指,屈而不信(通“伸”),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
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汉书·赵充国传》:“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的词都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强调主语所表示的人的主观看
法,而不管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例 如,“贱之”是“认为他卑贱”,这是“左右”
眼中孟尝君对冯谖的看法;“美我”是“认为我美”;“ 贤勇知”是“以勇知之人为贤”;
“甘其食”是“以其食为甘”(“认为他们的食物甘美”),“少仲尼 之闻”是“认为孔子
的见闻少”;“不远秦楚之路”是“不认为到秦楚去的路程遥远”,等等。
3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还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汉书·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陶渊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 动词。“老”可译为“敬奉”、“奉养”,
“幼”可译为“爱护”、“抚育”。“短”是“诋毁”、“说 坏话”,“多”是“称赞”、
“颂扬”。“穷”本义是“尽也”,可译作“穷尽”、“到达„„尽头”。 “高”可译为
“推崇”,“所高”即“所推崇的人”。
4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这儿所讲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比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要简单得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方
法:
① 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我们在前文中
分析形 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时所举的例子,几乎都属于这种情况。
下面再举二例:
《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
《战国策·齐策》:“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正其衣冠” 中的“正”是使动用法,“衣冠”作宾语;“怪之”中的“怪”是意动用法,
“之”作宾语。
② 形容词前面如果有能愿动词“能”、“足”、“可”等,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例如:
《荀子·修身》:“厌(堵塞)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庄子·盗跖》:“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形容词前面都有能 愿动词,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江河可竭”即“长
江、黄河可以变干”,“不足贵”即“不值得看重”, “不能穷”即“不能到达尽头”,
“能贱之”即“能使他变得卑贱”。
③ 形容词前面如果有 辅助性代词“所”,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所”组成
“所字结构”。例如:
晁错 《论贵粟疏》:“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


贵, 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句话中加点的形容词“贵”、“贱”、“卑”、“尊”,都 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
动词,与“所”组成“所字结构”。“贵”即“看重”,“贱”即“看轻”, “卑”即“鄙
视”,“尊”即“尊重”、“尊崇”,等等。
三、数词的活用
数 词很少活用为动词。如果一个数词在句子里作谓语,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或作状语
的副词,或者它的后面 有作宾语的名词或代词,那么,这个数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无常,没有准),二三其德。”
《左传·昭公三年》:“民参(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战国策·魏策》:“(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在上述例句中,加点的数词都活用为动 词。“孰能一之”中“一”前有“能”,后有宾语
“之”,“一”活用为动词,义为“统一”;“二三其 德”,“其德”作“二三”的宾语,
“二三”活用为动词,义为“反覆”、“改变”,“二三其德”即“ 变了心”;“参其力”,
“其力”是宾语,“参”是“把„„分成三份”之意;“与臣而将四矣”,“四 ”前有副
词“将”作状语,“四”是“成为四个”的意思,等等。

英文qq签名-大专录取查询


感谢生活作文-音乐工作总结


柳永凤栖梧-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


空间球排列-山东省高考录取查询


青春作文600字-六一活动主持词


美国留学申请流程-范进中举读后感


我学会了-霍林斯


大庆石油学院地址-元旦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