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7《一匹出色的马》教案设计
羊脂球读书笔记-写雷锋的作文
7 一匹出色的马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短小而
优美的散文,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
了一家四口郊游,返回时“妹妹”求父母抱,
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快乐回家
的故事。文中写景与叙事交融,巧妙地将自然风景和生活情趣融为一体
,把我们
带进了一个生机盎然、满含亲情和关爱的家人郊游情景中。因此,本教案设计力
主通过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妹妹的心理变化,在情境中拉近学生
与文本的距离,在情境中引导学
生的阅读实践,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体验与
思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入课
1.教师板书课题,指生齐读课题。
2.指名读“匹”,
注意“匹”的读音是pǐ,不要读成pī,并用“匹”组词,
或说一句完整的话。
3.学生交流:怎样记住这个字?
预设:字谜识字法——左方块儿,小儿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直接入课,提高课
堂的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读不准的生字。
2.小组合作,识记初读课文时圈画的生字。
(1)自我认读: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圈画的生字。
(2)自我检测:拿出字卡,逐一认读,挑出认不准的字卡。
(3)组长整理:组长搜集同学认不准的字卡,整理出大家都认不准的生字。
(4)小组商议:怎样才能记住这几个生字?
3.集体汇报:小组长将小组没有解决的字,贴在黑板上。
4.集体商议:已经认识黑板上这些字的小组,把识记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相机补充。
暖和。
(1)“毯”运用字理识字法识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字理图,“毯”左边
形
体像毛发,表示用毛织成的坐具或卧具,右边是两堆火,表示坐在毛毯上比较暖
和。
(2)“恋”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变”下面的“又”换成“心”,
“恋”表示心里舍不得。
(3)“跨”可以用形声字识字法识记:声旁是“夸”,形旁是“
“跨”需要用脚,是表示动作
的词。
(4)“葱”可以用编歌谣的方法识记:心上长草,中间匆忙。
(5)“求”可以用熟字减偏旁的方法识记:球——求。
(6)“异”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识记:异——导,给形近字组词。
5.学生回忆同学和老师分享的识记经验,认读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并组词加
以巩固。
设计意图:针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识记方法,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
三、再次读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内容。
2.学生不出声地读全文,然后想一想:这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一根枝
条)
”
,表示
也可引导学生编字谜识记“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抓住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文本的整体印象。
四、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课件集中出示“匹、妹、波、纹、像”5个字,引导学生观察生
字的结构
特点。(第一个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后四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匹:“匚”叫作三框儿,笔顺:一 匚。
可与“株”对比。
妹:“女”作偏旁,最后一笔横不要越过“丿”,右边是“未”,第一横短。
波:右边的“皮”第一笔为横钩,第二笔的撇要注意穿插到“氵”下。
纹:右边的“文”的撇穿插到“纟”的右下。注意是“纟”,不是“氵”。
像:右半部分“象”的第六笔撇从“口”中间穿出去,把字写正。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的写
字表,看清楚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
位置,然后先描红,再练写。
4.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易错笔画,突破写字难点。同时
针对学生书写能力
有所增强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书写,提高学生书写的主动性。
五、课堂小结,课外巩固
1.教师总结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自己
当小老师,利用字卡教家人识记本课生字。可以一边认字,
一边组词,一边用组过的词语说句子。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巩固生字的兴趣,通过反复再现提高识字的
准确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主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复习:“一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
3.导学:爸爸为什么要给妹妹一根枝条,让妹妹当马呢?妹妹看到这匹马后
有怎样的表现?这匹马把妹妹带回家了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探索答案吧!
设计意图:这
几个问题实际上浓缩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带着问
题走进课文,能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
二、朗读交流,感知全文
1.学生带着课前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答案。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其余的同学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
了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方面:第1自然
段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傍晚,地点是在
郊外,人物是“我”、妈妈、爸爸和妹妹。
第二方面:郊外的景色很美。
(1)从哪里可以看出郊外的景色很美,请你再读一读前3个自
然段,一边
读一边画出描写景色的句子。
(2)指名朗读圈画的描写景色的句子,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出示这些句子:
①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②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3)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两个句子,你的头脑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
(4)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
(5)教师小结:这些描写景色的句子,能让我们
透过文字,看到一幅幅美
丽的风景画。这就是景色描写的妙处。
(6)指导朗读:你喜欢这些美景吗?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吧!
(7)指生读,生生互评。分组读、齐读。感受景色之美。
第三方面:“我们”一家人很喜欢这里的景色。
(1)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们”一家人很喜
欢这里的景色?再次读一读前
3个自然段,找一找。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出示句子:
①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②春天的郊外,景色
异常美丽。我们一边看,一边走,路已经走了不少,却
还恋恋不舍,不想回去。
可引导学生说出“恋恋不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3)(课件出示郊外的美景图片,配乐)引读:
“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
过,泛起层层波纹。”“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
软
的绿毯。”处于这样美好的景色中,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么就带着喜悦、留恋之
情读一读这两
句话吧!
4.过渡:此时的妹妹,沉浸在美景之中,多么高兴!该回家了,这时的妹妹
又有怎
样的表现呢?请大家继续读一读第4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交流:妹妹此时是怎样的表现?
6.情境表演:你小的时候,
是不是也遇到过和妹妹同样的情况,那个时候,
你是怎样恳求妈妈的?当时你是什么样的表情?做了什么
动作?语气又是怎样
的呢?联系当时自己的表现,演一演第4自然段。
7.过渡:妹妹走不动了,妈妈也抱不动她,这个时候,爸爸想出了什么妙招?
8.指名朗读
第6自然段,学生交流爸爸的妙招:爸爸拾起了一根又长又细的
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告诉妹妹这是一
匹出色的马。
引导学生感受妹妹的天真可爱
9.借助情境,展开想象:枝条怎么能
成为一匹出色的马呢?妹妹难道不认识
马吗?请你扮演妹妹,告诉大家,你看到那匹“马”的时候,心里
是怎么想的。
(妹妹一定认识马,只是她年纪小,很天真,觉得把枝条当作马,是一件很有趣
的
事情。)
10.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多么可爱的妹妹啊!在她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
么可爱
,那么美好!所以,她高兴地跨上“马”。
11.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我”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不迁就、很有教
育方法的爸爸)
设计意图:文中的妹妹在学生心中是一个熟悉的形象,他们的弟弟妹妹甚至
<
br>自己,也常常发生这样的故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情境把学生扮演成文
中的妹妹,拉近了
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达到了“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
三、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课件出
示“恋、景、舍、求”四个字,请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上
下结构的字:恋、景、舍。独体字:求
。)
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景:上面的“日”写得稍小而扁,下面的“京”第二笔
横是这个字的主笔,
要写得稍长些,最后两点相对。
舍:“人”要写得舒展,注意下半部分不能写成“舌”。
恋:第三笔和第四笔都是竖,注意这个字的六个点画,每一个点的位置及互
相之间的协调。
求:独体字,注意占格。最后一笔是右上的点。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的写字表,看清楚每一
个字的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
位置,然后先描红,再练写。
4.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写一写。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二年级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关注
易错笔画,突破
写字难点。同时针对学生书写能力有所增强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书
写,提高学生书写的主动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交流
1.自由交流: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类似的有趣的故事吗?简单地说给大家
听一听。
2.故事分享:把自己看到的或经历过的这些有趣的童年趣事说给家人听,也
请大人们讲一讲他们小时
候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结合,引导学生体会天真的童心世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要
先入境,方能入情。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了情境体验对于
情感理解的重要作用。
1.借助想象再现情境。借助景物描写体现人物心情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学
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
诵读,在朗读中感知文字中蕴含的景物,并对这些景物
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借助音乐,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将学生带进文
字描绘的画面中;接下来,引导学生将这些头脑中的画面通过语言文字表达
出来;
最后,借助画面建立的美感,引导学生诵读。这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情境再现,
使文字
与情感完美融合。
2.借助表演再现情境。妹妹因为年纪小,走不动,向爸爸、妈妈求助的画面,以及妹妹看到那根又长又细的枝条兴奋地骑上当马的画面,都是文章的“留白
处”,引领学生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历,用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再现画面,趣
味中感知妹妹的天真与可爱。这样富有情趣的设
计不是比一味地讲解、分析更深
入人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