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试题
老师谢谢你作文-幼儿园老师寄语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同义连用
2、偏义复词
3、词的本义
4、词的引申义
5、直接引申
二、填空
1、叔的本义是
拾取
_
___,寺的本义是_
官署
___。权的本义是_
秤砣
___,斤的本义是_
斧头
___。都的本义是_
大城邑
___,错的本义是_
镶
嵌
___。北的本义是_
二人相背
离
___,慢的本义是_
懒惰___。
2、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_
寻找古书
的用例
__并将
两者结合起来。
3、词义引申是产生__一词多义
__现象的根本原因。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本义引申出直接引申义,直
接引申义
再引申出新的引申义,这种方式叫做___链条式__________;一种是若干个引申<
br>义都是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叫做___辐射式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爪牙是( )。
A 反义复词
B偏义复词
C 同义复词 D变义复词
2、在下列四组词中,(A )全是连绵词。
A 望阳缤纷 B
风水左右
C 作息恭敬 D 厉害恐惧
3、在下列四组词中,(A
)全是双声连绵词。
A 栗列倜傥 B 恍惚妖娆
C 夭绍蓬勃
D 留连徘徊
4、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范围缩小的一组是(C )
A 金,匠 B 瓦,臭
C 子,好 D 暂,宫
5、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转移的一组是( D)
A
睡,谤 B 脚,响
C 足,府 D 汤,涕
6、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褒贬义发生变化的一组是(A )
A 贿,谤 B
池,塘
C 禽,子 D 恨,病
7、在下列四组词中,由古到今词义轻重发生变化的一组是(C )
A 慢,快 B
爪牙,锻炼
C 贼,诬 D 走,党
四、分析与简答题
1、分析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演变的情况
走 塘 涕 菜 丈夫
百姓 感激 锻炼
2、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加以说明。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并说明使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
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三国志·蜀志·张裔传》)
.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诗经·小雅·大田》)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礼记·檀弓下》)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同义连用是将两个意义
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一起使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种韵律词,在韵
律上是一个单位,而在词汇上不是一
个词。如“养育”、“种树”、“草木”等。
2、偏义复词是将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词放在一起使用
,在表达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是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韵律词,在韵律上是一个单位,而在词汇上
不是一个词。如“缓急”、“长
短”、“园圃”等。
3、词的本义即词的本来
意义,也就是从记录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
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4、词的引申义即从词的本义发展、推衍、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5、直接引申指引申义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与本义发生直接关系。
二、填空
1、拾取 官署 秤砣 斧头 大城邑 镶嵌 二人相背离 懒惰
2、寻找古书的用例
3、一词多义
4、链条式引申 辐射式引申
三、选择题
1、C
2、A 3、A 4、B 5、D 6、A 7、C
四、分析与简答题
1、分析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演变的情况
走:古义为“跑”,成语“走马观花”的“走”就是
跑的意思。今义指的是步行。词义发
生转移。
塘:古义为“堤坝”,“堤防”的意思,如“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塘”就是
“堤防”的意思。今义指水塘。词义转移了。
涕:上
古指眼泪,如《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后来词义转移为指鼻涕,一直
沿用至今。词义发生转
移。
菜:古义仅仅指蔬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今义则包括鸡鱼肉蛋等荤菜,词
义范围扩大了。
丈夫:古代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
,
二壶酒,一豚。”现代“丈夫”仅指已婚妇女的配偶。词义范围扩大了。
百姓:古义指的是百官,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今义指平民,词义范围扩大了。
感激:
古义是感动奋激的意思,感情色彩很重,今义是指因为别人的帮助或好意而产生好
感或感谢之意,词义的
感情色彩变轻了。
锻炼:古代锻炼除了有“冶金”的意思之外,还有玩弄法律,陷害他人的意思,是个
贬义
词,今义则是褒义词,是指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健体魄,或通过生产劳动来提高思想觉悟。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2、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加以说明。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这类词大多为词汇中的基本
词汇,和语法结构一样,从古到今变
化不大,相对稳定。如:人、水、山、马、天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和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完全不同。
比如
“该”,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是“应当”,而在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常用意义却是“完
备”、“具
备”。
(3)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同中有异。这是古今词义对比中最常见到的情况。如“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代侧重于积极提倡,
即
“勉励”,今义侧重于消极阻止,即“规劝”,既有不同,有相互联系。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并说明使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
使用的是引申义“节约”。节的本义是“竹节”,引申出“节约”的意义。
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三国志·蜀志·张裔传》)
.
表敬词,使用的是引申义。由本义“价格高”引申为“表敬词”。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
使用的是本义“心怀不满,埋怨,抱怨”。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诗经·小雅·大田》)
.
使用的是其本义“禾束”。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使用的是引申义。由本义“树上的果子”引申虚化为副词,表“终于,最终”的意思。
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礼记·檀弓下》)
.
使用的是本义“负担”。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
使用的是假借义,“然”本义为“燃烧”,假借为形容词词尾。
第三章 语法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四组程度副词中,全都表示最高程度的一组是( A )
(A)殊、孔、雅 (B)良、尽、加
(C)颇、愈、滋
(D)极、益、弥
(2)在下列四组范围副词中,全都表示总括范围的一组是( D )
(A) 悉、皆、专 (B)尽、偕、特
(C)俱、具、但 (D)举、毕、咸
(3)在下列四组时间副词中,全都表示过去时态的一组是( D )
(A)既、方、寻 (B)向、旋、会
(C)会、已、行
(D)曾、尝、业
(4)在下列四组情态副词中,全都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的一组是 ( C
)
(A)信、必、盖 (B)良、乃、实
(C)宁、诚、果
(D)固、即、殆
二、判断题:
(1)古汉语副词“颇”既可以表示程度大、深,也可表示程度小、浅。( )
(2)古汉语副词“寻”与表示长度单位的“寻”无关。(错 )
(3)“不”“弗”的用法完全相同。(错 )
(4)“父子相夷”和“父子相传”两句中“相”的含义相同。( )
(5)“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句中“见”的含义
相同(
错)
(6)“之”经常用作远指代词。( )
(7)“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两句中“焉”的用法
相同(、)
(8)辅助性代词“者”和“所”都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错 )
(9)《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句中的前置宾语是疑问代词“何”。
(
)
(10)《山海经·北山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句中的“是”是代
词,用作主语。()
(11)《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句中“其”
的语法作用相当于“水之”。(、 )
(12)连词“而”、“以”通常只连接名词。( )
(13)古汉语表示结构关系的助词“之”,同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完
全相同。(
)
(1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句
中“以”作连词用。()
(15)两个或三个句末语气词连用,其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
三、分析与简答题:
1、试分析否定副词“不”“弗”的异同。
2、说明下列短文中已标明号码的划线词的词类、用法:
上[1]常从容与信言诸将
能不[2],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①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
?”曰:“臣②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③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
将将,此
乃信④之所以⑤为陛下禽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1]上:旧专指帝王.此指刘邦。[2]不:同“否”。
3、举例说明辅助性代词“者”的主要用法。
4、何为“无定代词”?举例说明。
5、说明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用法: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
(2)扶苏为人仁,谓蒙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史记·李斯
列传》)(
)
(3)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
(5)强奏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6)龟蛇同弗灵于狼也。(《中山狼传》) ( )
6、说明下列各句划线数词的用法及特点:
(1)一屠晚回,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 )
(2)盖—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 )
(3)齐人三鼓,刿曰:“可矣。”(《曹刿论战》) ( )
(4)君既系狱„„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谭嗣同》) ( )
(5)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国语·齐语》) ( )
(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
7、何谓“宾语前置”,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四种情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 D
(4)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 (12)× (13)× (14)√
(15)√
三、分析与简答题:
1 否定副词“不”“弗”的异同。
“不”“弗
”都表示一般性的否定。“不”的古今用法基本相同,可用在各种动词和形容
词前。“不”还可以用在数
量词前,表示否定。例如:《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
楼阁万椽。”“不”用在句末,与
“否”相同。“弗”的使用范围较窄,它通常用在不带宾语的
及物动词前(“弗”后动词带宾语的少见)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爱公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礼记学记》:“虽有嘉
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在上述两例中,“弗
许”即“不之许”,“弗食”即“不之食”。“弗”约等
于“不之„„”。
2、说明下列短文中已标明号码的划线词的词类、用法:
①尊称,称人以
对方之侍从,你。②谦称,自称以卑位,我。③代词,作介词宾语,什么。
④谦称,自称以名,我。⑤“
所”代词,用在介词“以”前,„„的原因。
3、举例说明辅助性代词“者”的主要用法。
“者”的本义是“别事词也”,即用以区别人、物、事、时的虚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辅
助性代词”。
“者”的主要用法有以下三种:
①放在动词、形容词和各种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者”字结构,
称代动作行为或性
质状态的主体,译作“„„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如:《论语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斯《谏逐客书》:“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
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从。”
《国语·越语上》:“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
之。”
②放在数词和时间词之后,
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翻译。例如:《论
衡·订鬼》:“二者用精至矣!”《论语·
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③放在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后面,起复指这个名词的作用,一般不
必翻译。例如:《史记·项
羽本纪》:“亚父者,范增也。”
晁错《论贵粟疏》:“车骑者,天下之武备也。”
4、何为“无定代词”?举例说明。
“无定代词”是指所代对像不确定的代词,分为“肯定性”和“否定性”两类。
①肯定性的无
定代词:或。或表示某人、某事肯定或可能存在,但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却
不确定,难以具体指明。如
:“或”表人,译作“有人”、“有些人”、“有的人”。如:《左
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
”“或”表物,译作“有的”、“有的东西”。如:《孟子·滕
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
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或”表时间,译作
“有时候”、“有时”、“偶尔”
。如:《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用之所趋异也。”
②否定性
的无定代词:莫。“莫”表示某人、某事不存在,但不确指。“莫”只作主语,译
作“没有人”、“没有
东西”、“没有地方”等。如:《战国策·齐策》:“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
海。”《盐铁论·非鞅》:“孝公卒之日
,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
5、说明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用法:
(1)连词,转接两个分句,然而,可是
(2)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表假没,如果
(3)疑问代词,作状语表反问,哪里
(4)指示代词兼语气助词,指代处所,表示陈述语气,于之
(5)用在因果句尾,肖定因果关系
(6)用在陈述句尾,肯定事物确实如此
6、说明下列各句划线数词的用法及特点:
(1)作定语,放在名词前,不用量词
(2)作谓语,主语后加“者”,与数词谓语隔开
(3)作状语,放在动词前表动量,不用量词
(4)表零数,整数与零数间加“有”
(5)用“再”表两次
(6)表“一百”不用“—”
7、何谓“宾语前置”,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四种情况。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
后面的。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
面,这就叫“宾语前置”。古汉语中宾语前
置的情况主要有四种。一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
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二是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如:《论语·先进》:“
居则曰:‘不吾知也。’”《国语·晋
语》:“昔君之惠也,未之敢忘。”三是用代词“之”、“是”等
复指的前置宾语。如:《左传·隐
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
爱于虞?”三是无形式标
志的宾语前置。如:《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
?”
第一章
文字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甲骨文
2、小篆
3、隶书
4、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区
5、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
6、会意:以类合宜,比
7、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8、通假字:古人借用读音相同的字
9、“四体二用”:古人认为六书是造字方法,只有„„可以造出新字,而转注
和假借只是用字方法
10、古今字: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语素因文献时代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字,先出现
的
额角古字后出现的叫今字
11、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意义相同的
,可以相互代
替的字
12、繁简字
二、填充题:
1、汉字是一种______体系的文字,每个字都是___、___、____三者的统一体。
2、______是象形文字的直接萌芽,是象形文字产生的基础。
3、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总称为_______;隶书、楷书总称为______。
4、甲骨文又叫____、_____、_____;金文又叫_____;大篆又叫_____;小篆
又
叫____。
5、形声字的_____只表示形声字含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也即形
声字所属的义类;
形声字的声旁所表示的音是形声字______之时的读音。
三、选择题:
1、“黑”字是个( )。
①象形字
②会意字 ③形声字 ④指事字
2、汉字产生至今已有( )的历史了。
①一万年 ②两万年 ③五、六千年 ④两千年
3、甲骨文最初出土于(
)。
①河南安阳小屯 ②陕西周原 ③河南洛阳 ④山东溜博
4、隶书到了( )就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全国通行的主流字形。
①西周
②秦代 ③汉代 ④春秋战国
5、最早提到“六书”的古籍是(
)。
①《论语·学记》 ②《尚书·舜典》 ③《论语·季氏》
④《周礼·地官·保
氏》
6、古代有三位学者对“六书”的名称进行解说,即(
)。
①刘熙 班固 郑玄 ②郑众 许慎 司马迁
③郑众 班固
许慎 ④郑玄 班固 郑众
7、下列四组字中( )组全是象形字。
①瓜相它水 ②肉舟耷虎 ③贫燕龟免 ④网豆贝自
8、下列四组字中(
)组全是指事字。
①刃末本三 ②旦果水上 ③巢二立下 ④斤朿亦字
9、下列四组字中( )组全是会意字。
①果棘牧信 ②巢枣取武
③友从看逐 ④旦珏品囚
10、下列四组字中,( )组全是形声字。
①牢涓祭邓 ②莫洛缸悲 ③淮汪贡斐 ④企洪病颖
四、分析与简答题:
1、分析象形文字和记事图画有什么区别?
2、簡析汉字结构的发展情况。
3、分析說明下列汉字的构造方式。
交 男 臣 集 果 门 吹 炙 友
贝
册 甜 舀 保 车 界 调 血 旦 感
4、什么叫“六书”?具体说出“六书”的基本内容。
5、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各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6、你认为许慎以“令”、“长”二字作为“假借”的例子妥当吗?请说明理由。
7、下列几组繁简字原先字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请说明它们的本义。
罢—罷谷—毂丑—醜修—脩
余—馀干—乾—幹后—後奸—姦
8、简析古今字的形成情况,并举例说明。
9、简析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用金属刀具刻画在晒干了的乌龟腹甲和
牛羊鹿肩胛骨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殷商王室用来记录占卜吉凶之事的,因此,又叫“卜辞”或“殷墟卜
辞”,也叫“契
文”。甲骨文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它的结构,包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由于
甲骨文
是用刀具刻在坚硬的甲骨上的,因而其笔划多为细而长的“瘦笔”。甲骨文的形体
尚未定型,异
体字很多。
2、小篆:小篆又叫“秦篆”,本是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在籀文的基
础上发展、简化而成的。秦
始皇统一全国后,以小篆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形,废弃了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
体字(如六国古文
等)。小篆笔划圆匀,粗细一致,结构比籀文简单。
3、隶书:秦代规定以
小篆为标准字形,但由于篆体字书写较困难,秦始皇允许当时官府里专司
抄录的吏役用“隶字”抄写公文
。隶书在形体上与小篆的结构、笔势大不相同,它把小篆圆匀宛
转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折的笔划,又把小篆
一些复杂的笔划加以简化,并打破小篆原先的字形结构,
使一篆变数形或数篆变一形,使小篆丧失了原先
的形象性。由于隶书字形简单,书写方便,大大
便捷了人们的掌握使用,因此,到了汉代,它就取代了小
篆的地位,成为全国通行的主流字形。
4、象形:“象形”是一种造字方法,许慎认为“象形者,画成
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造字法的特点是直观摹拟人眼能够看见的、有具体形象的外物。如“
牛”、“车”等字。
5、指事:“指事”是一种造字方法,许慎认为“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指事造字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标记符号造字,如“亦
”、
“朱”、“刃”等字;另一种是用纯粹的抽象符号造字,如“上”、“下”等字。
6、会
意:“会意”是一种造字方法,许慎认为“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造字法的特
点,是把有关联的两个或几个字形放到一起组成新的字形,以强调显示出新造字
所要表达的概念(其中有
许多是抽象概念)的意义。会意法所创造的新字,就其结构而言,有同体
组合(如“友”、“从”等)和
异体组合(如“牧”、“莫”等)两种情况。
7、形声:“形声”是一种造字方法,许慎认为“形声者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造字法的特点,是强调显示出新造字的读音,用这种方法所造
的字,都是音义结合的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如“江”、“政”、“期”、“闻”
等字。
8、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在“本有其字”的前提下,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
,
它是由古音通假而产生的。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例如,“眉”是记录“眉毛”的专字,但在《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一句中,却
借用
了与“眉”古音相近的“麋”(本义是一种鹿)来表示“眉毛”之义,“麋”即通假字。
9、“四体二
用”:“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能产性的
造字方法,它们能从无
到有创造新的字形,因此历来被称作“造字之本”;转注和假借由于不能
创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
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称作“用字之法”。段玉裁说:“戴(震)
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
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
不易斯言矣。”戴震和段玉裁的这种观点,简
称叫“四体二用”,又叫“体用说”。
12、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
不同的字形来记录;产生在前的那
个字,叫古字,产生在后的那个字则叫今字。“古”、“今”只是指表
示某一词义的字产生的时
代性而言的。
13、异体字:异体字是音同、义同、
形不同的两个或几个字,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例如“泪”和“涙”是一对异体字。 14、繁简字:同一个字,字形笔划多、写法复杂的,叫繁体字;字形笔划少、写法简单的,叫简
体
字或简化字;二者合称繁简字。如:“燈——灯”。
二、填充题:
1、表意、形、音、义
2、记事图画
3、古文字、今文字
4、卜辞、殷墟卜辞、契文、钟鼎文、籀文、秦篆
5、形旁、初创
三、选择题:
1、② 2、③ 3、① 4、③5、④ 6、③ 7、④ 8、① 9、③ 10、③
四、分析与简答题:
1、分析象形文字和记事图画有什么区别?
记事图画
并不记录语言,并无固定的读音和相对固定的形体,也不代表一定的词句,所以它
还不是文字。不过,记
事图画已经是象形文字的直接萌芽,是象形文字产生的基础。记事图画在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表概念逐
渐固定,图形线条逐渐简化,形体相对定型,成了形象化的符号,
而且同语言里的词发生了固定的联系,
并被赋予一定的读音,成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只有
到这个时候,它才同“记事图画”产生了质的差
别,真正变成了文字。早期的象形字之所以具有
浓厚的绘形意味,是因为它们都是由记事图画发展而来的
。
2、簡析汉字结构的发展情况。
答: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
表意和音义结合三个阶段。(1)表形阶段:表形阶段的汉字,主要是
直观描拟外物的具体形象
的象形字,它们有的是直接从记事图画脱胎而来的。象形字数量不多,大约只有
几百个。如“兔”、
“龟”、“人”等。(2)表意阶段:有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难
以造字,人
们就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会意字,汉字进入了表意阶段
。
“友”、“步”、“林”、“比”等字,都是会意字。(3)音义结合阶段:音义结合阶段的汉
字,是指由表义的形旁与表音的声旁组合而形成的形声字。形旁所表的“义”,并不是形声字本
身的含
义,而仅仅是形声字含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也即形声字所属的“义类”;声旁所表的“音”,
是形声字初
创之时的读音。如“江”、“河”、“湖”、“泊”等都是形声字。
3、分析說明下列汉字的构造方式。
交男臣集果门吹炙友贝
册甜舀保车界调血旦感
交:象形 男:会意 臣:象形 集:会意 果:象形
门:象形 吹:会意 炙:会意
友:会意 贝:象形
册:象形 甜:会意 舀:会意 保:会意 车:象形
界:形声 调:形声 血:指事 旦:指事 感:形声
4、什么叫“六书”?具体说出“六书”的基本内容。
汉代班固、郑众、许慎三人对“六书”
名称都有过解说,虽有差异,但基本上是一致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不仅指出“六书”的名称,
而且分别给它们下了定义。他说:“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
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
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
者,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清代以后
,人们
对于“六书”的名称,一般采用许慎的说法(只有“形声”一名有时也称“谐声”);而对于“六
书”的排列次序,则采用班固的说法。这样,对“六书”的名称和次序,人们就形成了比较固定
的说法,即:(1) 象形;(2) 指事;(3) 会意;(4) 形声;(5) 转注;(6)
假借。“六书”指的
是汉字的造字理论。
5、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各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旁即意符,它只表示一个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
畴,表
示大的义类概念,而不表示该形声字的确切含义。例如,以“水”为形旁的字,都与河流
或流淌于河流之
中的液体即通常的“水”的意义有关:“江”是长江,“河”是黄河,“淮”是
淮河,“洛”是洛河,“
洪”是大水,等等。声旁即声符,它表示一个形声字初造之时的读音。
凡声旁相同的字,古代的读音都相
同或相近。如“江”、“虹”、“空”、“缸”、“项”、“红”、
“邛”、“肛”、“贡”、“杠”等
字,都从“工”得声,古代音同或音近。
6、你认为许慎以“令”、“长”二字作为“假借”的例子妥当吗?请说明理由。
不妥当。许
慎所引“令”、“长”二字,是“县令”、“官长”之类的意思,但这些意义
仅是“令”、“长”二字本
义的引申,而非假借。“令”的本义是“发号也”,即发布号令,由
此义引申为发号令的人,如“县令”
即是。“长”的本义是头发长,引申为长短的长,又引申为
生长、成长,又引申为年龄大、辈份高、有权
威的人,如“家长”、“族长”,再引申为“官长”。
因此,现代学者在谈到“假借”时,几乎没有人以
“令”、“长”为例的。
7、下列几组繁简字原先字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请说明它们的本义。
罢—罷这一组原先字义相同,本义为“免去,撤职。”
谷—穀不同。谷:山谷。穀:莊稼。
丑—醜不同。丑:地支之名。醜:醜恶、难看。
修—脩不同。修,修饰。脩:干肉。
余—餘不同。余,表第一人称。餘:剩馀。
干—乾—幹不同。干:盾牌。乾:乾燥。幹:才幹。
后—後不同。后:君王。後:与“前”相对。
奸—姦不同。奸:干犯、冒犯。姦:邪恶、狡诈。
8、简析古今字的形成情况,并举例说明。
古今字形成的情况十分复杂,主要有三种:
①在本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古字是记录某一词
义的本字,由于经常借作他用,后来又
另造新本字来专表该词义。这样,先造的本字和后造的本字,就形
成了古今字。例如,“莫”的
本义是“傍晚”,但“莫”又被借作虚词(六书假借字),后来,就新造“
暮”字表示“傍晚”之
义。。”“莫”、“暮”二字即为古今字。这种类型的古今字,常见的如:然燃、
孰熟、队坠、
县悬、何荷、责债、其箕、暴曝、要腰、止趾、奉捧、匪篚、益溢、虚墟,等等。
②在假借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表示某一词义的古字是六书假借字,后来,又为这一词
义另造新本字
。这样,原先的六书假借字与新造的本字就形成了古今字。例如,《说文》:“说,
说释也。从言,兑声
。一曰,谈说。”段玉裁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
字。许书无‘悦’、‘怿’二
字也。”按:从字形上分析,《说文》“一曰”所云之“谈说”,
应是“说”的本义,而“悦”则是“说
”的假借义。这种类型的古今字,常见的如:属嘱、共供、
田畋、戚慼、舍捨、栗慄、采彩、或惑、放倣
、师狮、泉钱、涂塗、陈阵、错措、禽擒、章彰、
弟悌、適嫡,等等。
③在引申义基础上形成
的古今字。古字是记录某一词义的本字,后来,该词义的某一引申
义,由于经常使用,需要加以区别。于
是,专为这个引申义造一新本字。这样,原字与新本字就
形成了古今字。例如,“贾”的本义是“集市”
,通用义是做生意、做买卖。《说文》:“贾,
市也。”段玉裁注:“市,买卖之所也。因之凡买凡卖皆
曰市。贾者,凡买卖之称也。„„引申
之,凡卖者之所得、买者之所出皆曰贾,俗又别其字作‘价’。”
可见,在“价值”、“价格”、
“价钱”这一“贾”的引申义上,“贾”与“价”形成古今字。属于这种
类型的古今字,还有:
昏婚、竟境、知智、赴讣、道导、景影、反返、敛殓、沽酤,等等。
9、简析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异体字同古今字的差别在于:异体字所表示的词义范围完全
相同,而古今字中今字的词义
范围仅仅同古字的某一个义项的范围相同,一个古字在不同的义项上可以有
不同的今字。如“厉”
在不同的义项上,分别与“励”、“砺”形成古今字,“共”分别与“供”、“拱
”、“恭”形
成古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