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州方言与普通话间语序颠倒现象的讨论及现象来源
读后感作文300字-本科生留学
关于温州方言与普通话间语序颠倒现象的讨论及现象来源
摘要
:温
州方言作为南部吴语的代表,具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本文主要讨论了
词汇的倒序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其中
的语法差异。在这基础上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并
追溯其历史来源。
关键词
:温州方言
倒序 语法差异 来源
汉语方言复杂,东南沿海各省尤甚。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种类之多
,差异之大,
可称全国之最,更是世界之最。温州话难懂,闻名全省全国。温州方言属于吴语区,
是一支重要的吴语方言,一向被看成吴语的南极,是南部吴语的代表。
温州方言主要有吴语(瓯语)
、浙南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
话六种。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放和罗阳话等。温州吴
语又称瓯语,分布在瓯江下游、
飞云江和鳌江流域。
温州话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住民所
讲的一种南部吴语,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
方面都与汉语普通话有较大差别。温州话的发音和语言结构相
对古老,与普通话或其它吴方
言都不能相通,温州地区以外的人比较难以读懂。
其语言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重读位置的发音是不送气的清音,听觉上却有浊音感,跟北部吴语有很大不同,
常令人不解。
(2)习惯将名词置于定语之前,而将动词置于副词之前,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3)有些常用词和名称在汉语的古文献中无从考证。
(4)仍使用一些文言文中的词汇与语法。
温州话是种有趣的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在此我想就一个现象来做个简
单的论述。
在平时的聊天中,我们经常会把方言与普通话做对比,于是就会发现一些词语或句子
有着某种规律,比如下面的几句话:
“今天家里要来人客,你赶快把鞋拖换了”;
“用地拖把地拖下”;
“把你的衣连裙换下来给我洗”。
这三句话用温州话说,没
有人会感觉奇怪,也就没有交流与理解的问题。但如果
用普通话表达,那么,“人客”、“鞋拖”、“地
拖”、“衣连裙”等词的次序就要
倒过来,说成“客人”、“拖鞋”、“拖地”、“连衣裙”。只有这样
,一般人才会
理解,因为普通话中并不存在“人客”这一类的说法。像这种与普通话相比词序相反
的词,温州话中还有
菜干——干菜 羹调——调羹
人客——客人
饭稀——稀饭
饭粥——稀饭 苦极——极苦
墙围——围墙
(前面的是普通话词汇,后面的是温州话词汇)像这类词,我们姑且先称它为倒序词。
所谓倒
序词,就是词的顺序可以颠倒。这种词的词素顺序是“被修饰成分+修饰成分”,
这种顺序与普通话刚好
相反。倒序词只限于双音节,这是汉语中特有的词汇现象,古今都有,
包括实词和虚词。双音词序颠倒后
,有两种结果:
一、意义不变。例如:登攀和攀登、芬芳和芳芬、拓开和开拓、曲折和折曲等。
二、意义改变。例如:气节和节气、物事和事物、称职和职称等。其中有不少还改变了
词性,如“上马”是动宾词组,“马上”是副词;称职是形容词,表示品德和才能与所担任
的职
位要求相称;职称是名词,表示职务的名称,通常指技术职务的名称。
两个词的位置交换后,不仅会导
致词性和意思的变化,有些还会引起读音的变化。我
们仍以刚才提到的称职和职称为例:作为形容词的称
职的读音为:chèn zhí;作为名词的职
称的读音为:zhíchēng。这种现象类似汉字的同
形多音多义。前者是动词适合,后者是名词
名号。
普通话中的倒序词存在着语法差异及语音差
异,那么方言与普通话间形成的倒序词是
否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
在李如龙著的由高等教育出
版社出版的《汉语方言学》(第二版)中,李如龙先生也提
到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及现象。《汉语方言学
》中语法部分谈到了汉语语法差异,汉语语法
差异包括句法关系的不同,再往里层看,还可分为语序的不
同。语序在汉语句子中很重要,
一般来说,各地方言的语序互相之间分歧不算很大,一些最基本的语序,
如“主语+谓语+
宾语”,“定语+中心语”以及“动+补”等格式,方言跟共同语都比较一致,但在比
较一致
之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的不一致。以下就双宾语位置、状语的位置以及补语的位置等方面来
看方言语序有差别的现象。
1、双宾语的位置:双宾句在共同语中一般是指人宾语放在指物宾语的前
面,如“给我
一本书”在南方不少方言中,双宾语的位置有时候刚好跟共同语相反。如:
上海:我拨一本书侬(我给你一本书)
2、状语的位置:状语在共同语中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少说几句再吃一碗
我先走很大”等,但不少南方方言中都存在着状语后置的现象,如:
温州话:渠个人好显(他这个人很好)
温州话:你走先,我走尾路(你先走,我后走)
温州话:请倒杯茶给我先(请你先倒一杯茶给我)
3、补语的位置:在普通话中,如果一个句
子的谓语既带补语同时又带宾语,常见的语
序是补语在前,宾语在后,如:“喝得完这杯酒喝不完这杯酒
”,“抬得动这块石头抬不动
这块石头”等。但在南方不少方言中,更常见的是宾语在前,补语在后。如
:
温州:该把刀割佢勿落(这把刀割不下它)
带否定词的可能
补语句里,否定词的位置在方言里也很多样,例如普通话说的“我说不
过他”,在许多方言里不但“不”
的用词不同,位置也有不同:
温州话:我讲渠勿过(我说不过他)
在对方言语法的描写中说到在东南方言中,受事成分提到句首或者
动词之前和用第三人
称来复指处置对象,都有很广泛的分布。例如:
温州话:身份证带身边(把身份证带在身边)
你饭吃底爻!(你把饭吃了)
门驮渠(把它)关起。(把门关上)
有一些特点接近泰顺的蛮讲(闽东话)。例如,副词直接加在动词
短语之后如吃饭添、
走去先、好吃甚、好最、好些好。
还有一种就是宾语带上时态助词就要提
前:“他吃过饭了”这句话一般要说成“案饭吃
爻罢”,不说“渠吃爻饭罢”。
上述讨论的是句子中语序的比较,接下来回过来看词语间的比较。
A风飔痴【hon
33-11
ts
h
i
33
】
B花菜【ho
33-11
ts
h
e
42-53
】:花椰菜,
菜花
台风【de
31-11
hon
33
】
菜花【ts
h
e
42-53
ho
33-11
】
C 老鼠黄【lʒ
34-42
ts
h
ei
45-21
huɔ
31-21
】 D饭粥【va
11-43
tʃəu
323-0
】
黄鼠狼【huɔ
31-21
ts
h
ei
45-21
lɔ】 稀饭【xi va
11-43
】
E菜咸【tsh
e
42-11
ha
31-12
】:咸菜(本地腌的,以荠菜、
雪里蕻为主)
咸菜【ha
31-12
ts
h
e
42-11
】:(外地输入的,包括萝卜、大头菜腌的)
F鞋拖【ha
31-11
t
h
a
33
】
G菜干【ts
h
e
42-43
ky
33
】
拖鞋【t
h
a
33
ha
31-11
】
干菜
H羹调【kiε
33-4
diε
31-11
】
I人客【naŋ
31-34
k
h
a
323-13
】:顾客
调羹【diε
31-11
kiε
33-4
】:羹匙
客人【k
h
a
323-13
naŋ
31-34
】
J
苦极【k
h
u
45-34
dzi
212-13
】
K肉松【nəu
212-0
soŋ
33
】
极苦【dzi
212-13
k
h
u
45-34
】
松肉【soŋ
33
nəu
212-0
】
L饭生【va
11-43
sʌ】
生饭【sʌ
va
11-43
】
在上述列出的几组词语中我们会发现它们在语音方面不存在差异。
但在语法和语义方
面有些会有差异。(第一排的是方言词汇,第二排是普通话词汇)
如A:这
组词在语音、语义上没有差异,都是表示台风的意思,而风飔痴的语素构成
是“名词+形容词”,这属于
补语位置的差异。这个词是温州老一派的人使用,现在一般没
有人有这种说法,许多新一派的人都不知道
这个词,大家一般都是说台风。
关于新老一派导致词的语素差异的还有H组。在温州,听到最多的会是
羹调,而普通
话是说调羹,但是外婆这一辈的老年人会使用调羹这一叫法。
而E不仅词的位置
不同,同样是形容词后置,但是它的意义却发生了改变,菜咸是表
示咸菜(本地腌的,以荠菜、雪里蕻为
主),而咸菜是表示外地输入的,包括萝卜、大头菜
腌的。
DEGKL这五组词还有个共同点
:第一排都是逆序偏正式既形容词在宾语之后,而第二
排是偏正式。这一差异也正是方言倒序词与普通话
间最普遍的差异现象。
还有一种就是词性也发生了变化,如地拖和拖地这一组词。地拖为温州方言词汇
,意
识是拖把,地是受事对象,拖是施事行为表示拖把的功能,地拖是个名词;而拖地是普通话
词汇,地同样是受事对象,但是拖则侧重动作而不是表示功能,拖地是个动词。故当它们的
词序发生变化
时,读音虽没有变化,但是它们的语义和词性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上述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导致汉语中
普通话词汇与方言词汇倒序现象的差异的原因
包括温州地区新老一派的用语习惯差异,还有就是不同语素
在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功
能。
那么这种语素颠倒的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否只有温州地区才有呢?
林伦伦刊登在19
87年的《汕头大学学报》中的《试谈广州诸方言倒序词产生的原因》
一文中谈到了关于倒序词这一语言
现象的有关问题。
这里的“广东诸方言”,指广东省境内的粤方言、客方言和闽方言。文中所举的例子
,
实际上是取自广州话、梅县话和汕头话。他提到袁家骅先生曾以构词词素的意义关系为标准,
把闽方言的例序词分成三类:(一)词素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并列式复音词;(二)偏正式的合成
词;(三
)表示动物名称、性别的复音词。林伦伦先生认为“倒序词”指的是方言中词素顺序
与普通话不同而词义
相同的词。所谓“倒序”,是相对于普通话而言的。这个定义并不适合
温州方言,因为从上面举的例子中
我们会发现温州方言中的倒序词存在词义不同的例子。
文中还提到倒序词并非闽、粤、
客诸方言所仅有,吴方言、湘方言甚至北方方言中的西
南官话和下江官话也都存在着同类现象。大多数人
认为这是南方方言在构词法上的一大特
点。那么,这个特点是怎么形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较早提出看
法的是岑麒祥先生。早在
—九五三年,岑先生就在《从广东方言中体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一文中指出:
广州方言中
的倒序词是广州话与侗、台语——特别是广东西南部至今使用的壮语“交流”的结果。 类似的,温州方言的倒序现象也与侗台语有关。事实上,这一现象与古越语也存在着一
定的联系。瓯
越在秦以前属“於越”,主体为“百越族”,说是吴越相通的古越语,古越语属于
侗台语,是今日侗语、
水语、壮语、傣语、黎语、泰国泰语、越南京语、缅甸掸语等共同祖
语的兄弟语,与齐国、楚国说的“汉
语”不能通言。温州在秦汉以前为瓯越之地,属百越的一
支,主体民族为百越人,说的话是一种古越语。
它跟北面的齐国不能通话,与西边的楚国也
不同语。齐楚两国说的是汉语(华言)。现代温州话的常用口
语中仍留有相当多的侗台语痕
迹。
古越语最为明显的佐证一是“定
语后置于名词”,如“腰身,闹热,菜咸,笋干,饭焦,豆
腐软,鱼生,江蟹生,菜头生,楼阁,酒汗,
针金,板砧,膀蹄,头衔,鞋套,墙围,履鞋
拖(拖鞋)”;二是副词后置于动词,如“吃添、走好”等
;三是副词后置于形容词,如“红显、
苦倒、苦极”等。
与古越语相似,温州构词法有一批词
修饰成分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菜咸、菜干、饭粥、
肉松、饼干等。这也是侗台语的习惯词序;“你先走”
温州说你走先,再吃说吃添,快走说
走快,马上走说走道,很好说好显,副词置于动词之后,同样属侗台
语习惯词序;龙州状语
说“先不先”,跟温州话也一样。因此我们推测古越欧语在温州仍有丰富的底层遗
留。
因此可以说温州方言中的倒序词现象是古越语的延续。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方言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林伦伦:《试谈广州诸方言倒序词产生的原因》,《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3月第145期。
[3]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版。
[4]刘兴策主编:《语文知识千问》,湖北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5]林伦伦:《潮汕人学习普通话手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关于温州方言与普通话间语序颠倒现象的讨论及现象来源
摘要:温州方言作为南部吴语的代表,具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本文主要讨论了
词汇的倒序现象,通过比较
发现其中的语法差异。在这基础上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并
追溯其历史来源。
关键词
:温州方言 倒序 语法差异 来源
汉语方言复杂,东南沿海各省
尤甚。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种类之多,差异之大,
可称全国之最,更是世界之最。温州话难懂,闻名全
省全国。温州方言属于吴语区,
是一支重要的吴语方言,一向被看成吴语的南极,是南部吴语的代表。
温州方言主要有吴语(瓯语)、浙南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
话六种。此外还
有南田话、大荆放和罗阳话等。温州吴语又称瓯语,分布在瓯江下游、
飞云江和鳌江流域。
温
州话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住民所讲的一种南部吴语,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
方面都与汉语普通话有
较大差别。温州话的发音和语言结构相对古老,与普通话或其它吴方
言都不能相通,温州地区以外的人比
较难以读懂。
其语言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重读位置的发音是不送气的清音,听觉上却有浊音感,跟北部吴语有很大不同,
常令人不解。
(2)习惯将名词置于定语之前,而将动词置于副词之前,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3)有些常用词和名称在汉语的古文献中无从考证。
(4)仍使用一些文言文中的词汇与语法。
温州话是种有趣的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在此我想就一个现象来做个简
单的论述。
在平时的聊天中,我们经常会把方言与普通话做对比,于是就会发现一些词语或句子
有着某种规律,比如下面的几句话:
“今天家里要来人客,你赶快把鞋拖换了”;
“用地拖把地拖下”;
“把你的衣连裙换下来给我洗”。
这三句话用温州话说,没
有人会感觉奇怪,也就没有交流与理解的问题。但如果
用普通话表达,那么,“人客”、“鞋拖”、“地
拖”、“衣连裙”等词的次序就要
倒过来,说成“客人”、“拖鞋”、“拖地”、“连衣裙”。只有这样
,一般人才会
理解,因为普通话中并不存在“人客”这一类的说法。像这种与普通话相比词序相反
的词,温州话中还有
菜干——干菜 羹调——调羹
人客——客人
饭稀——稀饭
饭粥——稀饭 苦极——极苦
墙围——围墙
(前面的是普通话词汇,后面的是温州话词汇)像这类词,我们姑且先称它为倒序词。
所谓倒
序词,就是词的顺序可以颠倒。这种词的词素顺序是“被修饰成分+修饰成分”,
这种顺序与普通话刚好
相反。倒序词只限于双音节,这是汉语中特有的词汇现象,古今都有,
包括实词和虚词。双音词序颠倒后
,有两种结果:
一、意义不变。例如:登攀和攀登、芬芳和芳芬、拓开和开拓、曲折和折曲等。
二、意义改变。例如:气节和节气、物事和事物、称职和职称等。其中有不少还改变了
词性,如“上马”是动宾词组,“马上”是副词;称职是形容词,表示品德和才能与所担任
的职
位要求相称;职称是名词,表示职务的名称,通常指技术职务的名称。
两个词的位置交换后,不仅会导
致词性和意思的变化,有些还会引起读音的变化。我
们仍以刚才提到的称职和职称为例:作为形容词的称
职的读音为:chèn zhí;作为名词的职
称的读音为:zhíchēng。这种现象类似汉字的同
形多音多义。前者是动词适合,后者是名词
名号。
普通话中的倒序词存在着语法差异及语音差
异,那么方言与普通话间形成的倒序词是
否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
在李如龙著的由高等教育出
版社出版的《汉语方言学》(第二版)中,李如龙先生也提
到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及现象。《汉语方言学
》中语法部分谈到了汉语语法差异,汉语语法
差异包括句法关系的不同,再往里层看,还可分为语序的不
同。语序在汉语句子中很重要,
一般来说,各地方言的语序互相之间分歧不算很大,一些最基本的语序,
如“主语+谓语+
宾语”,“定语+中心语”以及“动+补”等格式,方言跟共同语都比较一致,但在比
较一致
之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的不一致。以下就双宾语位置、状语的位置以及补语的位置等方面来
看方言语序有差别的现象。
1、双宾语的位置:双宾句在共同语中一般是指人宾语放在指物宾语的前
面,如“给我
一本书”在南方不少方言中,双宾语的位置有时候刚好跟共同语相反。如:
上海:我拨一本书侬(我给你一本书)
2、状语的位置:状语在共同语中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少说几句再吃一碗
我先走很大”等,但不少南方方言中都存在着状语后置的现象,如:
温州话:渠个人好显(他这个人很好)
温州话:你走先,我走尾路(你先走,我后走)
温州话:请倒杯茶给我先(请你先倒一杯茶给我)
3、补语的位置:在普通话中,如果一个句
子的谓语既带补语同时又带宾语,常见的语
序是补语在前,宾语在后,如:“喝得完这杯酒喝不完这杯酒
”,“抬得动这块石头抬不动
这块石头”等。但在南方不少方言中,更常见的是宾语在前,补语在后。如
:
温州:该把刀割佢勿落(这把刀割不下它)
带否定词的可能
补语句里,否定词的位置在方言里也很多样,例如普通话说的“我说不
过他”,在许多方言里不但“不”
的用词不同,位置也有不同:
温州话:我讲渠勿过(我说不过他)
在对方言语法的描写中说到在东南方言中,受事成分提到句首或者
动词之前和用第三人
称来复指处置对象,都有很广泛的分布。例如:
温州话:身份证带身边(把身份证带在身边)
你饭吃底爻!(你把饭吃了)
门驮渠(把它)关起。(把门关上)
有一些特点接近泰顺的蛮讲(闽东话)。例如,副词直接加在动词
短语之后如吃饭添、
走去先、好吃甚、好最、好些好。
还有一种就是宾语带上时态助词就要提
前:“他吃过饭了”这句话一般要说成“案饭吃
爻罢”,不说“渠吃爻饭罢”。
上述讨论的是句子中语序的比较,接下来回过来看词语间的比较。
A风飔痴【hon
33-11
ts
h
i
33
】
B花菜【ho
33-11
ts
h
e
42-53
】:花椰菜,
菜花
台风【de
31-11
hon
33
】
菜花【ts
h
e
42-53
ho
33-11
】
C 老鼠黄【lʒ
34-42
ts
h
ei
45-21
huɔ
31-21
】 D饭粥【va
11-43
tʃəu
323-0
】
黄鼠狼【huɔ
31-21
ts
h
ei
45-21
lɔ】 稀饭【xi va
11-43
】
E菜咸【tsh
e
42-11
ha
31-12
】:咸菜(本地腌的,以荠菜、
雪里蕻为主)
咸菜【ha
31-12
ts
h
e
42-11
】:(外地输入的,包括萝卜、大头菜腌的)
F鞋拖【ha
31-11
t
h
a
33
】
G菜干【ts
h
e
42-43
ky
33
】
拖鞋【t
h
a
33
ha
31-11
】
干菜
H羹调【kiε
33-4
diε
31-11
】
I人客【naŋ
31-34
k
h
a
323-13
】:顾客
调羹【diε
31-11
kiε
33-4
】:羹匙
客人【k
h
a
323-13
naŋ
31-34
】
J
苦极【k
h
u
45-34
dzi
212-13
】
K肉松【nəu
212-0
soŋ
33
】
极苦【dzi
212-13
k
h
u
45-34
】
松肉【soŋ
33
nəu
212-0
】
L饭生【va
11-43
sʌ】
生饭【sʌ
va
11-43
】
在上述列出的几组词语中我们会发现它们在语音方面不存在差异。
但在语法和语义方
面有些会有差异。(第一排的是方言词汇,第二排是普通话词汇)
如A:这
组词在语音、语义上没有差异,都是表示台风的意思,而风飔痴的语素构成
是“名词+形容词”,这属于
补语位置的差异。这个词是温州老一派的人使用,现在一般没
有人有这种说法,许多新一派的人都不知道
这个词,大家一般都是说台风。
关于新老一派导致词的语素差异的还有H组。在温州,听到最多的会是
羹调,而普通
话是说调羹,但是外婆这一辈的老年人会使用调羹这一叫法。
而E不仅词的位置
不同,同样是形容词后置,但是它的意义却发生了改变,菜咸是表
示咸菜(本地腌的,以荠菜、雪里蕻为
主),而咸菜是表示外地输入的,包括萝卜、大头菜
腌的。
DEGKL这五组词还有个共同点
:第一排都是逆序偏正式既形容词在宾语之后,而第二
排是偏正式。这一差异也正是方言倒序词与普通话
间最普遍的差异现象。
还有一种就是词性也发生了变化,如地拖和拖地这一组词。地拖为温州方言词汇
,意
识是拖把,地是受事对象,拖是施事行为表示拖把的功能,地拖是个名词;而拖地是普通话
词汇,地同样是受事对象,但是拖则侧重动作而不是表示功能,拖地是个动词。故当它们的
词序发生变化
时,读音虽没有变化,但是它们的语义和词性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上述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导致汉语中
普通话词汇与方言词汇倒序现象的差异的原因
包括温州地区新老一派的用语习惯差异,还有就是不同语素
在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功
能。
那么这种语素颠倒的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否只有温州地区才有呢?
林伦伦刊登在19
87年的《汕头大学学报》中的《试谈广州诸方言倒序词产生的原因》
一文中谈到了关于倒序词这一语言
现象的有关问题。
这里的“广东诸方言”,指广东省境内的粤方言、客方言和闽方言。文中所举的例子
,
实际上是取自广州话、梅县话和汕头话。他提到袁家骅先生曾以构词词素的意义关系为标准,
把闽方言的例序词分成三类:(一)词素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并列式复音词;(二)偏正式的合成
词;(三
)表示动物名称、性别的复音词。林伦伦先生认为“倒序词”指的是方言中词素顺序
与普通话不同而词义
相同的词。所谓“倒序”,是相对于普通话而言的。这个定义并不适合
温州方言,因为从上面举的例子中
我们会发现温州方言中的倒序词存在词义不同的例子。
文中还提到倒序词并非闽、粤、
客诸方言所仅有,吴方言、湘方言甚至北方方言中的西
南官话和下江官话也都存在着同类现象。大多数人
认为这是南方方言在构词法上的一大特
点。那么,这个特点是怎么形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较早提出看
法的是岑麒祥先生。早在
—九五三年,岑先生就在《从广东方言中体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一文中指出:
广州方言中
的倒序词是广州话与侗、台语——特别是广东西南部至今使用的壮语“交流”的结果。 类似的,温州方言的倒序现象也与侗台语有关。事实上,这一现象与古越语也存在着一
定的联系。瓯
越在秦以前属“於越”,主体为“百越族”,说是吴越相通的古越语,古越语属于
侗台语,是今日侗语、
水语、壮语、傣语、黎语、泰国泰语、越南京语、缅甸掸语等共同祖
语的兄弟语,与齐国、楚国说的“汉
语”不能通言。温州在秦汉以前为瓯越之地,属百越的一
支,主体民族为百越人,说的话是一种古越语。
它跟北面的齐国不能通话,与西边的楚国也
不同语。齐楚两国说的是汉语(华言)。现代温州话的常用口
语中仍留有相当多的侗台语痕
迹。
古越语最为明显的佐证一是“定
语后置于名词”,如“腰身,闹热,菜咸,笋干,饭焦,豆
腐软,鱼生,江蟹生,菜头生,楼阁,酒汗,
针金,板砧,膀蹄,头衔,鞋套,墙围,履鞋
拖(拖鞋)”;二是副词后置于动词,如“吃添、走好”等
;三是副词后置于形容词,如“红显、
苦倒、苦极”等。
与古越语相似,温州构词法有一批词
修饰成分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菜咸、菜干、饭粥、
肉松、饼干等。这也是侗台语的习惯词序;“你先走”
温州说你走先,再吃说吃添,快走说
走快,马上走说走道,很好说好显,副词置于动词之后,同样属侗台
语习惯词序;龙州状语
说“先不先”,跟温州话也一样。因此我们推测古越欧语在温州仍有丰富的底层遗
留。
因此可以说温州方言中的倒序词现象是古越语的延续。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方言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林伦伦:《试谈广州诸方言倒序词产生的原因》,《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3月第145期。
[3]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版。
[4]刘兴策主编:《语文知识千问》,湖北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5]林伦伦:《潮汕人学习普通话手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