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绝世美人儿
988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3: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今儿真高兴-班级文明公约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
的价值。
2、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
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 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
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3、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 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
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我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2、揭示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3、出示目标:
二、新授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
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颜色

数量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 :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
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 把数据填在统
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
来。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
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 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
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
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
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


三、目标检测 < br>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
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 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 识,知道在统计时要
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
种 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
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 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我会用自己的方式 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
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
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 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2、揭示课题:数据手集整理。
3、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
最好。


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
收。
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 板上
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
都要认真统计, 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师:你的办法很好。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示出书
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 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
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 得很整齐。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2) 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 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
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
约纸。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
整理好, 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师: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陈小菲。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书上第3页)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 明,王明明只有
17票,可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
(2)如果这两 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陈小
菲23票,还是陈小菲参赛。
(3)我 是这样想的: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
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
师: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你们表
现得非常好!下面我们继续完成下面 各题。


三、目标检测
1.完成第3页“做一做”(如下图)
师:同学们应该怎样调查谁最喜欢去哪里春游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举手选择自己最喜欢 去的地方,数一数有多少
人去,这个方法省事只要一数就好。
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全班答是。(“全班答是”要删除)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2.完成书第4页的第3题。(如下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台前来讲他的解答过程。

3.完成书第4页的第1题。(如下图)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引导学生思考,空白格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我会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 名,小组汇报等。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
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合作探究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 的同学举手,
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 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
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
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
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
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
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训练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
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 br>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
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 “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
3、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
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4、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
序进行计算。
5、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
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 是用除法计算。
6、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7、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方法。
8、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
方法。
9、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第1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例1、例2(8-9页)。
学习目标:
我能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
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 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
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
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操作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 桃花
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
馆。我们一起去 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
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揭示课题:平均分。
3、出示目标:
二、互动学习
1、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
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
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
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
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
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 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
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
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
分。
6.练习:说一说。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
份。出示问题一共有( )个胡萝卜,每( )个一份,平均分成了
( )份。


师:一共有几 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
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 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
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 br>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
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 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
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 到几个呢?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
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 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
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
与学生活 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
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
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 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
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
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 ,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
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 ,但只是分给2个
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 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 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
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四、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
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0页例3。
学习目标:我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含义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
1、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 身边。瞧,动
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出示课件:苹果,
桃子
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一
起瞧一瞧。课件出示:猴 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
2、出示课题:包含分。
3、出示目标:
三、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
(一)分果冻
1.提出问题


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个桃子,每2个
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 给( )只小猴呢?
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
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刚才小老师在分小棒时,同学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一
共要分8根)小老师又是 怎么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给了
4只小猴)这样两个两个地分,数一数8里面分了( )个2?(8里面有4
个2)
教师总结:也就是把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还可以 说8
里面有4个2。(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二)分苹果
师:大象伯伯也准备了12个苹果分给运动员,它想请同学们猜一猜:
它是把12个苹果每( )个一份,分给了( )名运动员。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三、加强对比,理解“包含分”的意义


(一)延续分苹果的情景,师:大象伯 伯是这样分的。课件出示:12
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分( )个?学生汇报
(二)比较:与刚才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每份同样多,也
是平均分。
三、 巩固练习
1、找一找生活中包含分的例子
2、练习二第5、6题
3、我是小小设计师
师:六一艺术节,我们班要选16个同学参加朗诵。请大家利用这节课
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想一想每( )个站一排,可以站( )排。
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探讨。
四、总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3课时:除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4及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我能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重点: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一)谈话引入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 它是谁?出示大熊
猫图片,可爱的大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寻求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来
看看 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
盘应放几个呢?”
师: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生: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
三个三个分)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
盘放3个。
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师: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
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出示目标: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
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师: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
法。
师: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1695年,瑞士数学家 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
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师: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 放3个”
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12÷4=3。
师: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引导得出: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 子里,
就可以用12÷4,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
师: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除号表示什么?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四、深化练习
(一)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
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还有什么事也能用10÷2=5表示呢?
(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2=5; 18÷6=3; 16÷8=2; 15÷3=5。


(四)练习三的1-3题。
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
题?
板书设计:



















第4课时: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14页例5、1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
教学目标:
1、我会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
算。
2、我能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我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 以分给几
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 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
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 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
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 br>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
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 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揭示课题:除法。
(三)出示目标:
二、互动学习
(一)导入: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 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
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 盘?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
1.平均分活动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 p>
(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
四个的分,每4个放 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
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
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
除法来计算。
3.探究新知
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
示?(用除法表示)。 < br>(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
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 ,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
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 ,每4
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三、概括梳标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
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 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
生动手圈一圈)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做被除数;
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做 除数;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是得到的
结果做商。)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 6等于3)再说一说
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
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二)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完成教材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 br>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几个灯泡,表示什
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 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
座?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
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式。


五、课堂总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第册教科书第18页例1。
学习目标:
我能根据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
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直
观情境,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并交流各
自的方法,进行算法优化,引导 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
即采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最简便。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填空。
2×( )=10 3×( )=9 4×( )=8
( )×4=12 ( )×3=18 ( )×5=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揭示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三)出示目标: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猴妈妈带孩子们到山上摘 桃子,他们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桃子,
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猴宝宝都特别想吃,猴妈妈想给每只猴宝宝 分3个。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教师把问题完整的出示出来: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
只猴子?
(二)引出算式
请一名同学读题。
问: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2÷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三)探究方法
师:究竟能分给几只小猴呢?各小组来讨论,说一说怎样求商。
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案例
(四)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 后还剩下
9个,分给第二只猴个后还剩下6个,分给第三只小猴后还剩下3个,最后
把剩下的3 个桃分给第四只小猴,正好分完。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1只小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分6个,3 只
小猴就分9个,4只小猴分的正好是12个挑。
生3:我们组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 来计算。因为“三四十二”,
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
(五)优化算法,点明课题
师生共同梳理三种算法:边说边演示课件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2÷3=4,哪种方法更简便快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计算,同学们发现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算出
商。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2×( )=8 3×( )=9 5×( )=10
8÷2=( ) 9÷3=( ) 10÷5=( )
(二)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10÷2= 12÷6= 8÷4=
5÷5= 4÷2= 9÷3=
6÷2= 12÷4= 8÷2=


10÷5= 12÷2= 6÷3=

(四)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多
少份?
( )÷( )=( )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我发现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 。我还知道了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第6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我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的方法。
2.我能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
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6= 10÷2= 12÷4= 5×7= 6÷2=
8÷4= 9÷3= 5×6= 4×8= 4×7=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教学例2
师: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看他
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 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
2)
学生可能回答:
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
(1) 每屉有4个包子,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2) 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多少个包子?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能独立解答这三个问题吗?
师: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是怎样解答的?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生生互动)
(2)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探究过程(生生互动)。
学生可能回答(师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及时评价——多鼓励):
(1) 每屉有4个包子,求6 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4×6=24
(个),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就是求6个4是多
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2) 一共 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
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 法计算:24÷6=4(个),想:(四)
六二十四。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 要求可以装几屉?就是求24里面有
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屉),想:四(六)二十 四。
师: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
(1)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用除法计
算。
(3)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
3、练习应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做完后交流汇报求商方法
(2)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做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求商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5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你提出什么问题?你又是怎样解答
的。
2.完成书第21页的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求商的方法。


3.游戏:同桌完成书第21页的第8题。
一人说一句乘法口诀,另一人说出 相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然后思考:
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中,哪几句口诀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 算
式?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板书设计: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23例3。
学习目标:
我会用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2个小圆片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来分一分。
(1)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式?(12÷3=4)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求一份是多
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可以分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算式?(12÷4=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求12里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看图说话列式。

算式:□○□=□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算式:□○□=□
3.揭题 :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和“求
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都是用除法计算,这 节课我们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
题(板书:解决问题)
4.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3左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所求问题是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2)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 br>就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2.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理解题意。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课件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5、3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请学生画一画。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
数相等,计算正确”。
3.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
请小组汇报: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师生小结:
(1)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①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
份数=每份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练习五第1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练习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请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3.练习五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列式解答。
(2)请学生说出这3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4.出示图(见课件)。
请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四、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练习六。(教材第26、第27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我能掌握解决简单除法问题的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计算。
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除法问题。
教具:课件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表内
学生可能会说:
我学会了平均分。
我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我学会了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因为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比较简便。
我知道了利用除法求平均分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 激发学生学习
的信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整理和复习”第1题。
(1)师: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子说一说。
学生举两个平均分的例子。
我展示课件中我举得平均分的例子。
9根小棒,分3份,每份3根,这就是平均分。
我可以画10个圆圈,分成2组,每组5个圆圈,这也是平均分。
(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 师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对于回答有问题的学


生,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帮其改正)
(2)师:写算式,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交流,一人执笔,一人在旁边补充完善,完成答题
卡第一大题。
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同桌之间一人列式,一人说出所列算式各部分的名
称。
用除法算式表示:9÷3=3。被除数是9,除数是3,商是3。
用除法算式表示:10÷2=5。被除数是10,除数是2,商是5。
(3)思考:试着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师直接让学生回答。
2、教学“整理和复习”第2题。
师:请同学们将上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第2
题)
指定学生补充乘法口诀。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两个任务:
(1)你能说出用任意一句口诀计算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么?试一
试。
(2)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来讲台上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同时
在小组交流合作中,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和除法的方法,
提高 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整理和复习”思考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道需要你擦亮双眼的习题,请你认真思考,说出
答案。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思考题)
学生在思考后,交流汇报:
根据4个“ ”相加的和是8,求1个“ ”是多少,就是计算把8平均
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8÷4=2。
我也是这 样想的,根据3个“○”的和是12,求1个“○”是多少,就是
计算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 少,用除法计算:12÷3=4,即○=4。
4、教学应用口诀求商。
出示例题,让学生交流汇报。


(对于回答得有理有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于 回答稍有欠缺的学生,
就要适时提醒其改正,或引导其他学生补充说明。总之,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三)总结提升
教师学完基础知识后,我们要学会应用。
出示练习六的相关习题,让学生根据小组合作和同桌之 间交流合
作,完成题卡中的相关练习。
【设计意图:在综合性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 性问题的解题
技巧,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平均分
2、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
3、用乘法口诀求商
4、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单元目标:
1.联系生活中 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体会生活中
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 基本特征。能判断一个
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 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借助剪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对称、平移等现象。












第1课时 对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例1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我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判断一个图形
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
图形。
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剪刀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合作学习法、操作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课件出示小精灵:大家好!我是晶晶,森林就是我的家,欢迎你 们!
课件出示: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对称的房子、蝴蝶、蜻蜓、树叶、花朵……
一片迷人的景 色。
师:仔细观察这些美丽的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房子、蝴蝶、蜻蜓……这些图案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生2:我发现了这些图案都是对称的。


3、揭示课题:师:同学们,生活中有 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
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比如空中飞舞着的蜻蜓、蝴蝶… …多
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
着这节课我们要 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
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观察体验,感受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出示蝴蝶、房子、蜻蜓等图片】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 有一个
共同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
的。
蜻蜓图:以蜻蜓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
的。
房子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
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 沿图形中间
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课件演示)【板
书:“对 折”“完全重合”】
2.认识对称现象,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蜻蜓、蝴蝶、房子 ……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
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3.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
(2)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3)欣赏对称的图形:建筑物、京剧脸谱、雪花、民间剪纸……
(二)操作体验,认识对称。
1.教学例1。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 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
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剪出其它图案吗?
(1)学生操作活动 (2)集体展示评价



2.认识对称轴。
师:你们知道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 做什么吗?(生说师板)
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师板演画对称轴的方法)

(1)学生在自己刚才剪出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2)交流评价。
三、游戏巩固,运用新知。
师:小精灵晶晶要带大家去森林中的数学王国去玩,大家高兴吗?
闯关游戏一:猜猜看“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图案吗?”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闯关游戏二:火眼金睛──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教师小结。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
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
闯关游戏三:小魔法师“这些图形少了一块,你能找到吗?”

(1)学生观察、自己连一连。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闯关游戏四:终极挑战──你能帮这些图形找到另一半吗?

小组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 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
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我会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
会 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合作学习法、操作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28页的主题图“游乐园”。
1.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2.在主题图中找出轴对称图形。
3.还有那些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
(二)分类交流,导入新课(板书:平移和旋转)。
1.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


2.交流分类结果,导入新课。
(三)出示目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图形的平移现象。
1.操作交流,认识平移现象。
(1)课件出示第一类:

(2)手势比划: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3)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小结:物体沿着直的路线移动 ,并且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
和方向,就近似地看作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2.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3.实践体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出示例2

(2)想一想:依据平移的特点判断。
(3)移一移:用小房子学具进行验证。
(二)探究图形的旋转现象
1.课件出示第二类:



2.讨论交流:为什么把这三个物体分为一类?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有
什么共同特点?
3.概括描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
似地看作旋转现象。(板书:旋 转)
4.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操作观察: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教材第31页的
“做一做”)
(三)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1.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7
题)

2.学生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直观判断,集体交流。
3.归纳小结,明确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与区别。
三、实践体验,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0页“做一做”
利用学具平移,画一排小汽车。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8题
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6题)
辨别多个图形通过平移,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
(三)提高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0题)
拼图游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张卡片上 的图案,利用平移和旋转将
零散的图形有序相接,构建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三)课外拓展:用平移和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4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图形的对称、平移等现象。
2.我能通过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合作学习法、操作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欣赏作品,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欣赏民间剪纸
艺术作品的美。


3.找出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三)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这些优美的作品是怎样做成的?你也想剪一剪吗?
2.这节课我们就来“剪一剪”。(板书课题)
(三)出示目标: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例4: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2.观察思考:这些小人有什么特点?(对称、平移)
3.渗透思想:要剪出4个连续的小人,要从剪1个小人开始研究。
(二)解决问题。
1.探究剪1个小人。
(1)自主操作,剪一剪。
(2)组内交流,展示作品。
(3)畅谈体会,感知剪法。
①成功者谈剪法:先对折,再画出小人的一半,最后剪。
②失败者谈注意事项:如画半个小人时应从纸的闭合处画起。为什么?
2.探究剪2个小人。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讨论:怎样折、怎样画、怎样剪?


(2)汇报交流,探究折法
①预设折法:
方法一: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二: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三: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四: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②优化折法:不同的折法都能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但方法一更简便。
(2)探究画法,质疑剪法。
①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了两个半个小人?
画时要注意:从对折的闭合处画。
②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两个小人是分开的?
剪时要注意:剪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
3.探究剪4个小人。
(1)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汇报展示,交流剪法
一折:对折三次。
二画:从闭合处画半个小人。
三剪:连接处不能剪断。
(三)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体会平移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如果要剪8个小人要对折几次?对折5次可以剪出小人?
三、实际应用,提升认识
(一)教材第36页练习七的第12题。
1.你能剪出右面的图吗?

2.观察思考:怎样折、画、剪?
3.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4.课件展示,体会旋转。
(二)发挥想象,自主创作。
你还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剪一个新的剪纸作品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件配乐展示)
板书设计:


(课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单元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
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 求商的一般方法。
2.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
法解 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我知道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我能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合作学习法、操作法 。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复习铺垫
(一)师生互动说口诀。
以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7、8的乘法口诀。
(二)生生合作用口诀。(课件出示)
1.填出括号内的数,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3×( )=21 ( )×6=48
7×7=( ) 8×8=( )
2.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1)学生讨论方法:用除法列式。
(2)学生汇报想法:用“三四十二”的口诀计算。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四)出示目标:
二、激发兴趣,情境展开
(一)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欢乐的节日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1)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学生讨论发现的数学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预设)
(1)做了多少面旗子?它们是怎样挂的呢?
(2)星星每组分几颗?
三、类比迁移,建构方法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8行旗子,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旗子?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旗子。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也就是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境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要挂8行,每行挂
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每行挂7面,
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
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 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
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四、实践应用
1.计算。
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1、2题。
2.开火车。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 第3题。学生说答
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我知道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算式卡片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合作学习法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看图列式计算。


( )×( )=( )
( )÷( )=( )
( )÷( )=( )
(二)填一填。
( )×4=24 ( )×7=35 9×( )=36
64÷( )=8 ( )÷ 5=30 ( )×( )=81
(三)揭示课题。
前面大家学习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接着学习用9的乘法口
诀求商。
(四)出示目标: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一)自主探究,建构方法。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1)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想法一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 ,摆了3行,共
27个;想法二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2)两道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
提问:27个彩球,每行摆9个。可以摆 几行?27个彩球,摆了3行,
每行摆几个?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说说用哪句口诀。(三九二十七)
3.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
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4.感悟算理。
让学生小结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
(二)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算一算。独立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
2.说一说。指名回答上面一题答案及所用的口诀。
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引导观察除数不变,被除数变了,商也相应发生
变化。
2.将教材“做一做”第3题改编成找朋友游戏。
将算式制成卡片,商相等的为朋友。
3.拓展延伸
( )÷( )=9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我能根据除法 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
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
题。
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 。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算一算。



列式:( )÷( )=( )
(二)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 )=( )
(三)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四)出示目标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你
还有什么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没有 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
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二)分析问题,探究方法。
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球仪8
元)
(2)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1)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一个地球 仪。摆摆看,
可以买几个?
(2)画一画。
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
(1)想一想。
求56元可以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也就是求什么?(56元
里面有几个8元?)
(2)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尝试列式:56÷8=7(个)。
(三)回顾检验,建构模型。
1.检验结果。
(1)教师质疑: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确?你
是怎么想的?
(2)学生检验: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
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 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用信
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 检验。
3.点明课题。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2页“想一想”。
(1)自主分析信息和问题。(可以圈一圈、画一画)


(2)学生列式并汇报想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根据例3情境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预设:
(1)30元能买几个玩具熊?
(2)36元能买几个皮球?
(3)买4个玩具熊要花多少元?
3.教材第43页第2题和第3题。学生列式、验证,并汇报用哪句口诀。
4.改变条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电影院搞优惠促销,42元能买7张票,每张电影票多少元?
(2)一根28米的绳子,如果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5.综合应用。(课件出示)
一个手指滑板6元,刘明带的钱正好能买4个。如果他想用这些钱正
好买3枝同样的钢笔,每枝钢笔多 少元?
三、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1、我能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我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 ,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
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 。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回忆:
从表内除法(一)到表内除法(二),我们学习到什么?
本单元知识再现。
2.教材第45页整理和复习。
(1)观察表格,你发现有什么规?
第一,每列从上到下的商依次为1-9;
第二,每列的除数相同;律
第三,每列从上到下都是依据从1到9的乘法口诀。


(2)学生依据规律写出余下的算式。
(3)用写出的卡片开展活动。
3.教材第46页练习十第1题。
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教材第46页练习十第2题。
5.教材第46页练习十第4题。
先算出正确的被除数。
6.教材第46页练习十第3题(1)、(2)。
重点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
7.教材第46页练习十第3题(3)。
提出问题:
(1)买7盒冰激凌需要多少钱?
(2)10元可以买多少根雪糕?
(3)18元可以买多少瓶饮料?
二、知识回顾。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单元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
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
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 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4.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
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 计算。
5.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
式里有括号的 ,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6.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
序进行计算。


7.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
作用。
8.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9.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
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10.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
关的问题。


第1课时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中的例1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我会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我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目标解析: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
象为 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
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同时掌握 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2、揭示课题:混合运算。
3、出示目标: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
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
的顺序计算。
2.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 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
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 结果。
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
来(+38) ,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
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
题是怎么算的啊?
3.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算式
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 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
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
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
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 24人”,
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我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
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 数学
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
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 。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
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
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2.跷跷板乐园一
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
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2.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
么?
(四)揭示课题:混合运算
(五)出示目标: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 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
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
书写规范的指导。 < /p>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
减法,要先 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
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二)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
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我能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
顺序进行计算。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
合运 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
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四)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
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 (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
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 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
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
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中的例4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我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
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 、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旧知铺垫
(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下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
36个。)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三)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
还要烤几次?
(二)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


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
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
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90-36=54(个)(90-36)÷9 90-36÷9 90÷9-36÷9
54÷9=6(次) =54÷9 =54÷9 =10-4
=6(次) =6(次) =6(次)
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
(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
(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
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 件进行检验,进而判
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 去观察问题、思考问
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
答 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
(六)知识拓展,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 (2)已经烤了多少
次?
2.学生选择有效信息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二)智慧大比拼。
1.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
(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
(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条件?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2.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2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
3.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4题的情境图)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 最后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说明:
如何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
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设计: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整理与复习”,以及练习十三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两步计算
应用题练习题。
2、我能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学会解答问题。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系统地梳理知识,归纳本单元所学的
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一单元即将结束,你知道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吗?
学生自由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混合运算和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式题。
这节课我们要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揭示课题:
3、出示目标:
二、整理和复习
1.混合运算。
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同一 级的加减或乘除,
两级的有加减又有乘除的,有小括号的。)
你会算了吗?同桌互相出两道本单元的综合算式,交换解答。
同桌把结果算出来后,请对方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
由你来检查。
教师筹集到有代表性的进行展示,说说计算顺序。
2.完成教材第57页第2题。
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康乃馨每枝3元,百合每枝5
元。)
小明提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买4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一共要多少
钱?)
和同桌交 流一下你是怎么一步一步思考的,你会列综合算式表示你的
思路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独立解决小红提出的问题:我带了10元钱,两种花各买了1枝,还剩
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说出计算方法。
三、提高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观察算式和得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照样子出题,再出几组这样的算式。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答。
指名在班上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说思考过程,再让想法不同的学生
发表意见。
3. 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


让学生观察图形,阅读题目。
谈话: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各自思考,并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师指名回答。
4. 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题。(思考题)
认真读题,小组讨论,说说小明错在哪里,怎样求出正确的得数。
提示:根据错的答案寻找原来的数,再求出正确的得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用综合算式 解决
两步计算式题,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掌握,还能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棒!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混合运算
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式题。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
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 、对比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
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 数的含义。
3.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
得通过余数 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
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4.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 /p>


5.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
真审题的良 好习惯。
6.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
问题。







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我能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能发现余数和除数的
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讲解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 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
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四)出示目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 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
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7÷2=3(盘)……1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 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
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
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
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个)
分的结果
分了3盘,正好分
6÷2=3(盘)
算式表达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 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
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 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
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成都理工大学专业-中国银行实习报告


感谢老师的诗句-学习计划300字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团拜会主持词


一建分数线-钢铁厂实习报告


核心资本充足率-优秀教师个人简介


邗江教育网-元宵节的来历50字


父亲节-出租房屋广告


济宁人事-写景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