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图片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导语
“数据收集整理”单元包括两个例题,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内容,是
学生在学
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的起始内容。教材依托学生
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
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
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
统计的全过程。使
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例题1和例题2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
1.调查收集呈现数据。
例题1创设订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
、蓝、
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
选自己
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不可能满
足每个人的要求,最合理的是选
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这就需要确定4种
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
问题的方法,既体现了
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针对“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
br>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进行研讨,学习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
问题,并在这个过
程中渗透了抽样的思想,体会调查方式的多样化。
2.“正”字记录数据。
在学生学会运用
调查法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最简单、最基础的
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
数据分析。本部分知识是对以前非
正式的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建立正式的统计表
表象的重
要环节,更是对今后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例题2创设“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
赛。我们
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这样的情境,提
出问题: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师生共同讨论出“投票”选举的方法。 通过实
际操作,渗透给学生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在出现的画“
正”字、画“√”、画
“○”等记录方法中,用泡泡语言引导“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让学生比较后<
br>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整理和呈现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单元
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
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
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
注重对统计数据
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
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
参与到活动之中,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活动中不
断培
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养成尊重事实、
用数据说话
的态度。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数据的收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页例1及第4页练习一的1、2题。
内容简析
例
1借助订做校服的情景,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
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
。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
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信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
值。
2.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难点是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在教学时,应用谈话、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进行探讨,
师生互
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 2.在学习时,多说几种调查方法,体会到调查方法的多样化,学会用各种方法
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
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导入法:孙悟空的花果山成了旅
游胜地,孙悟空为更好地显示
花果山的美,决定要给小猴子们统一着装,小猴子们叽叽喳喳讨论,有的说
喜欢红
色的,有的说喜欢白色的……到底选哪种颜色的呢?孙悟空也没了主意,小猴嘟嘟
说:“
你看,不同学校的学生穿不同颜色的校服,他们是怎么选
衣服的颜色的呢?咱们去参考一下吧。”于是
孙悟空派小猴嘟嘟去学校考察,
正巧赶上学校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红、黄、蓝、白4种颜色。同学们都
有自己
喜欢的颜色,需要订做哪种颜色的呢?
【品析:用有趣的故事导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
件,展示红、黄、蓝、白的校服图片。在同学
们惊叹“真漂亮”的语言中,引导出“你喜欢哪种颜色”“
全校选哪种颜色订做
校服”的问题。由此导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游
戏导入法:两人或四人玩跳棋时,时常采用石头、剪刀、布的方
法决定谁先走。如果有红、黄、蓝、白4
种颜色的服装,决定选哪种颜色,也可
以采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怎样选呢?请4个同学来游戏示范
一下。(学生游
戏示范)如果我们一个班或全校的同学都来参加选哪种颜色衣服的活动,显然用
石头、剪刀、布的方法不行了,那该怎么选呢?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调查法)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
【品析:运用学生熟
悉的游戏“石头、剪刀、布”引入,顺理成章进入学习
内容,很容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
,我们学校要订做新的校服,如果有下
面四种颜色供选择,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师生活动:学生各自回答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彼此讨论,教师总结说:很好,
大
家都有自己心中最喜欢的校服颜色,但学生校服只能选一种颜色,那怎么办呢?在
教师的引导
下让学生继续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选大多数学生最
喜欢的颜色,从而揭示课题:数据收
集整理。
2.思考问题: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
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陈述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然后
教师评价总结各小组的方法。
【品析: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解、
决问题的方法。】
(二)收集数据
如果收集全校同学的颜色喜欢情况,人太多,不容易调查,怎么办呢?如果在
班级内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哪些调查的方法?哪种调查方法好?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出多种收集数据的方法,比如:投票、举手、站队等。
最后教师评价总结出比较简单、快捷、易操作的方法,比如举手方式。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明确了规则,然后让学生代表来执行。
【品析: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收集数
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每人只能选择一种颜色。】
(三)整理数据
1.我们已经通过举手的方法调查了大家各自最喜欢的颜色,那么我们怎样才
能更加清楚明了地呈现给
大家,让大家一目了然呢?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评价总结,最后引出统计表,介绍统计表的一些
基
础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
2.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写在
统计表中。
颜色
人数
师: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喜欢
每种颜色的人数。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
举手,台上
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得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
填在
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统计。
颜色
人数
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四)分析数据
刚才大家共同完成了统计表,那么这个统计
表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呢?
哪种颜色是我们该选择的校服颜色呢?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
思考,举手回答,回答不全或错误的,学生补充校正,最后
教师评价总结,讲解各数字代表的意义。 <
br>【品析:通过提问题、师生活动的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数据
的收集、整理、描述、
分析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
整理数据的方法。】
(五)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
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
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
比较全校学生喜
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统计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
相叙述
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
系统整理
。
质疑一:在例题1中,调查喜欢哪种颜色的校服,用举手法和画○法哪个更方
便?
红色
9
黄色
6
蓝色
15
白色
8
师:统计表是在统计原始数据时进行整理制成的表格,在统计表中可以直接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人员集中在一个环境中,用举手法调查数据比较方
便。
质疑二
:你发现我们今天学习的“收集数据”与以前学习的“分类与整理”
知识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br>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
量、形状、颜色)对事
物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体验活动和结果在统一标准下
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分类与整理:侧重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表示分类的结果。
收集数据:侧重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
完成之后,由于本单元是学生正式接触
统计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统计的起始内
容。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体会新知识的重点,并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
值
。】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
要先收集
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法,但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
做到不
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
记录填入的表格叫作统计表。统
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如果你在十字口统计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你采用哪种调查记录方法?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课前参与、
课中体
会、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
形成与发
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让学生掌握必
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
br>反思过程,由于担心让学生独立设计调查问卷会占据很多时间,在课堂上放
手让学生独立操作、独
立思考的内容显得少了点,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
第2课时 数据的整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页例2、“做一做”及第4页练习一的3、4题。
内容简析
例2创设“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
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记录、
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本
部分知识是对以前非正式的统计
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建立正式的统计表表象的重要环
节,更
是对今后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
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
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
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
计在预测和决策
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难点是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
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
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
合起来,让学生在
引导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2.本课时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投票数据的整理,亲历统计的过程,并交流和解
释结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问题导入法: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
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
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揭示课题:整理数据的
方法。
【品析: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故事情境法:老师拿着
一个录音机,在舒缓的音乐中播放灰姑娘的
故事,教室里一下子出奇的静,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听……老师
关掉录音机问:“故
事好听吗?上一次班级讲故事活动中,王明明和陈小菲讲故事最棒。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咱们班要从他们中间选一个参加比赛,选谁参加呢?”在故事引导中,
学生一下子情绪
高涨,开始讨论选举统计的方法,从而进入“数据的整理”教学
中。
【品析:通过播放故事,
一下子吸引学生目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
课件展示法:用PPT播放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两人中选定一人参加学
校故事大赛的公示方案:
方案一
指定王明明参
加比赛
你认为哪一种方案会得到大家的支持?
方案二
让王明明和陈小菲抓
方案三
大家举手表决从王明
参加
方案四
大家投票从王明
明和陈小菲中选
一人参加
阄确定一人参加比赛
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人
【品析:把几种方案公示给大家,大家选出合
适的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让学生感受统计是公平竞争的需要。】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收集数据
出示例2。
师: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师生活动:
(1)你会采用哪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两种:①用举手表决法。②
用投票的方法。
(2)你喜欢哪种收集数据的方法?说一说原因。
(3)大家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总结得出:
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
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
我也觉得投票
方法比较好。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条,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
目中的参
加讲故事的选手名字,动笔写在纸条上,并将纸条折叠好(折叠的目的也是为了避
嫌保
密),由小组长收上来。
2.整理数据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条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教师将收上来的纸条放在讲台桌子上。
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学生可
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
票数。还有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像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
br>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
真统计,不能出
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条里拿出一张,报出姓名
,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
纸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直到把这些纸条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
准备
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据?
提示学生:纸条很多,老师报的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
作。
(1
)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纸条上的数据?学生会提出:画“○”、画
“丨”、画“√”、画“正”
等。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指名到讲台黑板上
板演,其他同学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师生开始对投
票纸条数进行整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的记录结果)
(2)请看上面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
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个同学是画“正”字记录的,第二个同学是画
“√”记录的,第三
个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学生讨论回答:
①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②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③我不
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画“正”字记录得最好,因为一个“正”字
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
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
的数据整理好,填
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票数
王明明
3.分析数据
请学生观察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陈小菲。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教材第3页)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
(1)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明只有17票,可
陈小菲的票数
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
(2)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
陈小菲23票,
还是陈小菲参赛。
(3)我是这样想的: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
参赛的结果,因为陈
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
陈小菲
师:即使把缺勤的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的结果。<
br>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你们表现得非常好!你
喜欢哪种记录方
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品析:由于学生都有选三好生统计票数的经
验,在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引
导学生再次回忆和感知统计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并优化记录方法,感受用
画
“正”字方法纪录的好处。】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例2的基础上,引
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
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然后教师提出质
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在收集数据中,常常会有一些少量的统计对象缺失,这会对结果有什
么影响?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统计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可能并不影
响统计结果。当统计结果相
差较小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可能会影响统计结果。
质疑二:画“○”、画“∣”、画“正”整理数据比较,哪种方法较好,为什
么?
通
过师生讨论交流得出:采用举手、起立、画“√”、画“○”等很多方式
来收集数据,举手既快速又简捷
。而用“正”字笔画是横平竖直的,易于书写,而
且笔画数是5,便于统计。
【品析:本环节
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认识到用“正”字记录数据
的优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应
用的价值。】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
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
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
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
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
br>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教学例2时,没有采用
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而是采用投票的方式收集数
据,是为了统计数据的公开、公平、公正。让学生用多
种方法记录数据,从四种
记录方法当中,比较发现:当我们要记录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画“√”、画
“○”、画“×”的个数会越来越多,这样看上去,就会比较乱,在数的时候不好
数,而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的时候,就很清楚,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
,有
几个正字,就有几个5,孩子们上学期还学过了5的乘法口诀,这样算起来,就方
便多了。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画“正”字的方法,也是被人们经常用到
的。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经历,
去体会,总结出好的统计方法是发展学生学习能
力的必经之路。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数据的整理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6页的全部内容。
知识梳理
1.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过程:(1)确定调查对象;(2)确定调查内容;(3)确定
调查方
式;(4)呈现调查数据;(5)分析调查数据,解决问题。
2.整理数据时,一定要有序观察并记录
,记录方法:可以用打“√”、画
“○”和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3.把统计出来的数据
填在一定的格式的表格内,这种表格就是统计表,用统
计表来呈现调查数据,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
复习目标
1.通过回顾与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回顾与练习
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通过收集、整
理、分析、决策,掌握本单元内容。
复习重难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合理化建
议。
复习方法
本课时运用引导法,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梳理知识系统,形成能力。引导
学
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复习铺垫法:
1.复习铺垫。
(1)把调查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叫( )。
(2)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有画( )、( )和( )等方法。
2.揭题明标。
(1)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2)质疑明标:你想复习到什么?
【品析:虽然这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方法,但是通过练习,
引出复习课题,然后
经过质疑进一步明确目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因为效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br>而不是花样翻新的形式。】
游戏体验法: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先示
范告诉学生游戏的玩法,
然后告诉学生“平”是什么意思。)
提出要求:做 20
次,每完成一次在统计表内画“正”字表示。同桌开始做
游戏。
独立整理记录的结果,填写下表。
赢
( )次
输
(
)次
平
( )次
同桌交流,说说输赢
情况。比较同桌的表格,说说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出:同
桌两人的输赢的次数正好相反,否则说明记录结
果有误。
这个简单的游戏中,也隐藏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知识,想一想刚才的活动
中,都运
用了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品析: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多位学生亲身参与,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
,拉
近了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于是,很容易在不自觉中自主的思考问题。】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简单的统计表。
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
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吗?统
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生: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
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
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
些呢?
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
“○”的方
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吗?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1.小小气象员。
下面是某地区二月份的天气情况。
1
8
2
3
10
4
5
6 7
13
9
11
12
14
15
22
16
23
17
24
18
25
19
26
20
27
21
28
(1)照样子、数一数、画一画。
晴天
多云
阴天
雨天
√
□
○
△
(2)把统计结果填在下表中。
天气
天数
晴天
多云
阴天
雨天
(3)这个月共有(
)天,其中( )天和( )天一样多,( )天
最少。
2.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5题。
学生教材根据统计表完成第(1)、(2)和第(3
)小题。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
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的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3)让学生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4.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
师: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特
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涂了几个格子就
表示有几份《电视报》。
学生独立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再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如果
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
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参考答案】
1.(1)略 (2)8 7 5 8
(3)28 晴 阴
2.(1)11 (2)漫画 (3)答案不唯一,如:多买漫画和童话书籍。
3.略
4.调本稿18页“习题参考答案”的第7题答案。
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本单元结束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梳理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
格→进行分析。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
知识有
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与了解,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首先,这一课时的练
习让学生
更深刻地认识了数据收集整理,能在生活中熟练地应用数据收集整理;
其次,对数据收集的整理知识的掌
握又得到了巩固。这种课型有益于我们的教学
和学生的学习。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调查法收集数据→“正”字记录数据→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单元导语
本单元共包括四个大的知识点:
平均分、除法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
商、解决问题。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
程,建立表象,力
求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并逐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1.平均分。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
得较多的感性认识。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
此,教学时借
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
过
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例1是认识“平均分”。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
何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分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
象。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
因此,分糖果的操作活动对于学
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
富的感
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奠定基础。例2的内容重点是教学“平均分”的方法。
需要引
导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
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
定基础。例3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平均分的另外一
种情况——包含分(连续的减法),注重揭示平均分的方
法:2个2个地分,理解包含
分的含义。
2.除法含义。
“认识除法”是学生在认
识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起始内容,
是学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是今后学习除法
的基础。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
容时,是从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引入,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
规律。
例4设置了小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接着
小精灵
提出问题。学生写出算式,说自己所写算式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明晰算
式中的数与平均分中各数量的对
应关系,最后再介绍除号以及读法。例5的编排
层次与例4基本相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
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
基础。例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口诀求商的起始课,例题中被除数
不超过
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教材安排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便于
学生
充分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乘法的知识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探索求商的方法。例2从实
际问题出发,创设师傅蒸包子的情境。教学的重点应
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沟通乘法与
除法的关系,理解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道理。
4.解决问题。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学
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
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3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
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
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
分
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
实际应用中
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
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
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
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教学
中提供丰富的、现
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习用乘除两步运
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
分”的基
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
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
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
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
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如在教
学第9页例2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
样化。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
不但关注“分”的结果、“
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
教学目的。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平 均 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页第8页的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同学们想把6颗糖分成3份。有的同学分成1颗、1颗、3颗;有的
同学分
成1颗、2颗、3颗;还有的同学分成2颗、2颗、2颗。只有每份分的同样多才公
平。
数学小精灵说“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
分东西的
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
义。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
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
“平均分”的表象。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通过实践操作的教
学方法,感知“平均分”的概念,通过讨论方法明
确“平均分”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实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形成“平
均分”的表象。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问题情景法: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
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
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们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
园。我
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吧。(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
图,你想说什么?这些小朋友
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
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的要求),“把6颗糖果
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
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
哪个小组的分
法多。
(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知识
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
的最大障碍。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
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小松鼠贝贝和嘟嘟一起采了6个松果,贝贝要分4个,嘟
嘟还剩下
2个。嘟嘟说这样分不公平,不同意贝贝的分法,两人争吵起来。嘟嘟请
大家评评理,应该怎样公平分配
呢?这时学生会提出“同样多”的平均分配方法,每
人分3个松果。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主题图示
,老师这里也遇到平均分的
分配问题,大家快看一看吧。由此进入新课学习。
【品析:有趣的
童话故事,给平均分的单调的数学课堂渲染了生活的墨彩,为
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操作体验法: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请动手把糖果分
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
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你对分
配的结果满意吗?说一说你的真实想法,你觉得应
该怎样分配合理。
【品析:操作体验法,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
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
能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很容易在不自觉中自主地思考问
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出示例题1:把
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
本组分的方法)
【品析: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
积累经验。】
2.发现平均分
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一样
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引
发对“平均分”的关注。发现大家最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
分成3份,分一分。
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
分法,因为这种分法最公平,大家都满意。
3.总结平均分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
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反过来,平均分
就是每份分得同样
多。
让学生体会到:有同样多的,就可以说每份有多少;没有同样多,就不能说每
份有多少。
【品析:通过设计此环节,让学生不但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而且会用语言
表达“平均分”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
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什
么是“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的。然后教师提出质疑
问题,引领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怎样判断物品的分配是不是平均分?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通过观察比较物品分配结果是不是“每份分得同样
多”。
质疑二:怎样观察和描述平均分的分配过程和结果?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先组内讨论,归纳
总结,但是通常不能整理全面,所以
这个问题可以先做初步探究,等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之
后,通过模仿,
学会表述平均分的结果语言形式:一共有( )个,每(
)个一份,平均分成了
( )份。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课
时仅仅是初步认识
平均分,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说明白就行。】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
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
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
两
个……最后,要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平均分》是“
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
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
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
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
这个概念,每个学生
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
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
物,让学
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
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
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通过
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
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
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
合作交流
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求每份是多少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9页例2、“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一的2、3题。
内容简析
例2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同学们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
份。画面上,有的同学每次每盘里放一个橘子,有的同学先每次每盘放2个橘子;
还有的同学在
想:“还可以怎样平均分?”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体会“几份”的含义。
2.体会平均分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
3.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渗透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把一堆物品
平均分成指定的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应用实践操作
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自主探
索,使学生体验到平
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
解。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
呈现18个橘子和6个盘子的图片,让学生思
考:怎样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课件播放
暂停,由女孩的问题导入本
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教材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
事导入法: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
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在这次
聚会中,森林之王狮子给小动物们准备了
18个橘子,要平均放在
6个盘子里,用来招待小动物们。但是狮子不知道怎样把这
18个橘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
应该放几个橘子?聪明的你快来帮帮狮
子吧!
【品析:运用故事导入法,使学生主动参与,牢牢抓住儿童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方法。
课件出示例2。
师:要把18
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几个?分一分。请同学们用准备的学
具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让学生说一说“平均分”的意思,即“每份分得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引导学生用实物进行平均分,也可让孩
子用圆片、小棒等代替桔子进行平均
分。用圆片、小棒比用实物抽象化程度更高,代替物可由孩子自主选
择,让他们
自己经历抽象化过程。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先1个1个地分,每份先放1个,剩下的橘子还很多。可改变分法:
再2个2个地分,每份先放2个,还有橘子剩下。还可改变分法:
又3个3个地分,每份先放3个,正好分完。再试误,提高认识:
再4个4个地分,每份先放4个,橘子不够,不符合要求。
【品析: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
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
过程。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
情感需求,同时
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
活
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
解。】
2.比较发现。
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比较各种分法的快慢,分法一最慢,分法二会快些,分
法三最快。让孩子动手
验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平均分”。
【品析: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散
思考,然后通过比较找出分法比较快捷的一
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同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
相讲述平
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的具体操作方法。
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在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时,操作实践的依据是什么?
无论是1个1个地分、还是几个几个地分,都必须是“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
得同样多”。
质疑二:在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时,用哪种方法呢?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求每份是多少时
,可以用多种方法操作,只要是平均分就
可以,也就是说哪种方法都行。
【品析:本环节设置
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质疑讨论和解答,总结本
节所学知识,强化思维的要点,理顺知识系统。
】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
识(在此,学生
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品析:把平均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
念。】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要注意哪些问题?
【品析:让学生用
自己的视角和语言说一说课堂中的所得所获,使学生能够
抓住课堂重点、难点。】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有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
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动手分发实物的过程中建立
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理念,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
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
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
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如“15本练习
本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
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
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基本都是5个5个地分
,因为他们是从结果来考虑
的。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这是认识问题的基
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可以向学生展示不是平均
分的情况。每份分得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
况。设计不平均分来对
比学习,会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同时,加深对这一概念
的理解。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求每份是多少
第3课时 能 分 几 份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页例3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3
借助分果冻的情景,通过学生实践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受包含
分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
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
包含分的
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以
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应用实践操作法和对比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受“
等分”
与“包含分”不同点,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
点,采
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交流、表达等方法来学习“包含
分”,
运用对比法辨析“等分”与“包含分”的不同点。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情景导入法:欢欢和喜喜是一对双胞
胎姐妹,平时俩人的表现都很
好。今天是欢欢、喜喜的生日,妈妈拿出8个果冻准备分给姐妹俩,猜猜看
,妈妈
会怎么分呢?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教材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游戏体验法:
这里有8个果冻,大家扮演小猴子分果冻。如果每1个
一份,可以分几个小猴子?如果每2个一份,可以
分几个小猴子?如果每4个一份,可
以分几个小猴子?大家轮流上台拿,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拿,大家做
裁判,比一比,
哪只小猴子最聪明?
【品析: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多名同学参与,大家在猜测
评论中交流,气氛热
烈,学生自主思考拨乱反正,自然而然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10页例题3中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问
题。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学生活动: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师:你能用手中的小棒(卡片)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
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指生到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刚才该同学在分小棒时,你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吗?(一共要分8
根)他又是怎么
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成了4份)这样两根两根地分,
说明8里面有几个2?(8里面
有4个2)
教师总结:
也就是把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还可以说8里面有4个2。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品析:本环节以分果冻情景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
—借助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方法、理解含义,即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的思
维从感性
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培养了
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进一
步加深对“包含分”数量关系的理解。】
4.加强对比
在例题2中: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在例题3中: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师:比较两种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
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品析:本环节通过比较两
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虽然方
法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平均分,加深理解两种活动的
数量关系。另外,在学习
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教师在这里加强两种分情况
的对
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含义的理解。】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3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
相叙述
“等分”和“包含分”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
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等分”与“包含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都是每份同
样多,都是平均分。“等分”是求每一份是多少,
“包含分”是求能分几份。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在学习“包含分”之后
,学
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通过比较,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品析:此环节设计,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
识要点,构建知识系统,形成
网络。借助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思,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8个果
冻,每2个一
份,就是每份的个数同样多。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分一
分
。并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怎样分,分的结果怎样。在分的过程中,发现
学生的分法不同,但只要
正确,都给予了肯定,并比较优化方法。
整节课,孩子们认为不难,但语言组织能力还要加强,语言不
严谨,常常丢了
“平均”两字。虽然对“等分”与“包含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教学,但还<
br>是有一部分学生在表述中出现了混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除 法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3页例题4、“做一做”和第14页例题5、“做一做”及
练习三。
内容简析
例4
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
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
例5 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
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
方法。
3.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
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使用启发引导教学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
兴趣
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
动探求新
知。
2.本课时学生采用尝试法学习,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掌握除法算式
的写法、读
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
大
熊猫。今天熊猫盼盼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妈妈为他们准备了12个竹
笋。课件出示
: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师:如果盼盼想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你愿意帮助盼盼招待
小伙伴吗?
(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看一个动画:白雪公主。(课
件动态演示:白雪公主戴着冠军奖牌回宫殿,紧随
其后的是四个小矮人,并配以画
外音,小矮人:“白雪公主,你今天太美了,天下没有人能和你比。”)
噢,刚刚结束
的全国舞蹈大赛,白雪公主获得了第一名,四位小矮人是跑去祝
贺的。白雪公主决定拿出自己最爱吃的苹果招待她的好朋友。
(课件动态演示,小矮人围坐在
桌旁,白雪公主拿出12个苹果、4个盘子。)白
雪公主怎么分合适呢?(平均分。)
【品析:用该童话引入,会吸引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
游戏体验法:教师拿1~10红桃心的扑克牌,请一位同学来把这些扑
克牌平均分给五位同学,然后这五
位同学把自己手上的牌的数字加起来,谁的得
数最大,谁就赢了。游戏完了以后,请同学们回忆刚才是怎
么分牌的。然后教师
告诉大家,熊猫盼盼遇到了一个难题,也是关于分东西的,我们现在一起来帮帮他<
br>吧。
【品析: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多位学生亲身参与,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拉
近了
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于是,很容易在不自觉中自主地思考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出示例题4。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平均放在4个盘里,表示每个盘里同样多。
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平均分的过程。
(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
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
个。
【品析:利用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接着
用语言描述
平均分,明确除法的含义,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也为用语言叙
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的
意义解决问题作了充足的准备。】
2.引入除法。
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
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的问
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这种方
法。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
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表示。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
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
除号,“÷”表示平均分的意思。板书指导除号的
写法。
【品析: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
除法的兴趣。】
3.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认识得出: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
就可以用12÷4表
示,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这个算
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
别表示什么?除号表示什
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品析: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
解。】
4.算式名称。出示例题5。
(1)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
?熊猫想把20个
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学生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
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
导)。 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
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
4个为一份)
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2)教师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
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
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
计算。
【品析:先思考分法,再进行
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学生用学具按照提示分一
分。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
等活动,强化应用平
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3)竹
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
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
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
的后面。教师板书,20÷4=5。
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4)引导学生根据加、减、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尝试说一说除法算式各
部分的名称。
【品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平均分的意识,
让学生
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结合操作完
整地说出20÷4=5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
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最后介绍除法算
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4、例5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
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
叙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
引领学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怎样的计算才能用除法计算呢? <
br>组织学生回忆例题4和例5的情形,就可以得出: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
用除法算式表示。
质疑二: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1.除法算式的读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
其他数
不变。
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
的数叫
除数,所得的结果叫商。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单元是刚刚接触除法,
只要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名称就可以
了。】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品析: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增强学生主动梳理知识、自主
建构知识体系的意识
,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教学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
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
生实际操作等
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使学生清楚
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每份
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通
过抓住“同
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
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实现三维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
学习的能力。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除 法
例4
把12个竹笋(sǔn)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用除法表示:
例5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用除法表示:
第5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8页例1及“做一做”、第20页练习四第1题。
内容简析
例1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
生已经掌握2~6
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
的方法。
2.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地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采用引导点拨法,在教学时应着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
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
2.本课时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
多种形式的活动,在
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感悟新知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游戏竞赛法:谁是乘法口诀王?课件出示如“三(
)十二”的乘法口
诀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对又快。
【品析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游戏中复习乘法口诀,为学习
本课新知作好铺垫。】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带回了一些鲜美的桃
子。回到花果山以后小猴子们看到桃子
都想吃。孙悟空想:“糟了,桃子不够分,
怎么办?”它灵机一动说:“我考大家一个问题,谁回答对了
,就把桃子奖励给它吃!
有12个桃子,如果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
【品析: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
br>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为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提
高学生的注意
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教学例1。
提问:从图上的画面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汇报怎样列式解答。
板书:12÷3=
2.探究方法。
你会计算“12÷3=
说。
小组交流,然后展示算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算方
法。如:
①我是用学具摆的,把12个小圆片,按每份3个分,可以分成4份,所以可分给4
只小猴。
②我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后剩下9个,分给第二只小猴
3个后还剩下
6个,分给第三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3个,最后把剩下的3个桃分给第四
只小猴,正好分完。
第1只分3个,12-3=9;
第2只分3个,9-3=6;
第3只分3个,6-3=3;
第4只分3个,正好分完。
③我是这样想的,1只小
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分6个,3只小猴就分9个,4只小
猴分的正好是12个桃。
1只分3个,3;
2只分6个,3+3=6;
3只分9个,3+3+3=9;
4只分12个,3+3+3+3=12。
④我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
想:三(四)十二,商是4。
【品析: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
”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好方
法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
化。】
3.择优算法。
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
br>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用乘法口诀求
商的方法最简便。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品析: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
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
法的掌握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
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
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总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具体操作方法
,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怎样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组织学生回忆例题1解决问题的情
形,就可以得出: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几
和几相乘得几,再想对应的口诀,确定商是几。
【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在上课时已有知识经验的基
础之上清晰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
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提问:用乘法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谈论,互相补充完善。
教师小结:
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再找对应的口诀,确定商是
几。
例如:10÷5=?
想:(二)五一十,商是2。
【品析:通过总结方法,提高学
生的概括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掌握用口诀求
商的具体操作方法。】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计算使孩子感受到用乘法口诀
解决除法的简便性以
及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本课
时,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
握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
培养
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留给学生细心观察、自
由交流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带来了探索新知的乐
趣。这样教学也有效地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使学生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主动去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4.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同时,我感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语言上还欠锤炼。有的环节语言欠精确,以后还要在这
方面多下功夫,向
他人学习,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2.探索过程还需要再“放”开手,让学生能在动手过程中自己悟出其中的道
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第6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9页例2及第19页“做一做”、第21页练习四的第5
题。
内容简析
例2
包子装屉。情境图下面有4×6=24、24÷4=
式。让学生借助乘除法的关系掌握求商的方法。
和24÷6=三道算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
习的
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
2.本课时学生要自主探索,有序思考,注意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考
过程。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播放冯巩与郭东林《台上台下》小品视频的片段:这
个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
哪?它是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折,就像一朵花。
接着出示主题图,老师配词说:今天咱们来说狗不
理包子,每屉装4个,6屉装
了24个,你们先别流口水,想一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尝试解决。
(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视频具有较强的渲染力,在学生情绪兴奋之余,老师抛出数学
问题,
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故事描述法:天津包子狗不理天下闻名,为了促
销,店主推出猜问题
免费品尝包子活动。问题就隐藏在下面的图片中。
你能从图片中发现哪些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呢?
【品析:在有趣的竞答故事中,学生会认真读取图片中的信息,进入数学学习
的情境中。】
打工体验法:包子店要招聘一名员工,负责包子装屉工作,面试的方
法很简单,有两道题目:
(1)把24个包子装入6个屉中,每屉装几个包子?
(2)把24个包子装屉,每4个装一屉,需要
多少个屉?下面招聘面试开始,同学
们快来应聘吧!
【品析:打工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
意力,争相面试,让一个学生上台回
答,全班同学做考官,气氛热烈。】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进入情景
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
包子,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提供
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
学生可能回答: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
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
个包子吗?(学生回答)教师追
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求一
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引
导学生说一说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四六二十四)
2.探索问题
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装一屉,可以装多少
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学
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复述: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要求可以装几
屉?就是求24里面有几
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想:四(六)二十四。
再度追问学生: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教
师总结: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
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
个,所以用除法计算:24÷6=4,想:(四)六二十四。
3.对比研究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说说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
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
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
个数,这三个
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
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
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
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
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
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四六
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
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
=24,24÷4=6,24÷6=4。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梳理出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
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然后教师提出质疑
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4×6=24,24÷6=4,24÷4=6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
(1)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3)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
【品析:在具体情境中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
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
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
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
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另一个数,反过来,两
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
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
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品析: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
力。】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完成了所有预设的环节,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一摆、想一想、
说一
说、议一议的活动中,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
多样化。最
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
法的掌握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
间的关系。这样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
效率。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教师没有更好的利用情境教学,没有将开始所提到的装
包子的故事
贯穿始终,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在以后的教学中,
教师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第7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例3及第24页练习五的1、2、8题。
内容简析
例3
编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呈现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
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的联系与区别。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图示理解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
既能反
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
题之间的
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本课时学生先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通过动
手摆,理解题目的含义并进一
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
用除法
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
理解。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美文朗读法:教师朗读美文《蚕姑娘》: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
出蚕姑娘。又黑又小的蚕
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
黑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
不吃也不动,脱
下黄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老师这里也有15只蚕宝宝,要把它们分装在纸盒
里
,怎么装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新颖有趣,而且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
教材例题中。】
谜语导入法: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生,
织成丝绸做穿戴。——打
一动物。是什么?对,就是蚕宝宝。老师这里也有15只
蚕宝宝,要把它们分装在纸盒里,发给同学们领
养,怎么装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这个问题。
【品析:读谜语,学生竞相猜一猜,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
垫。】
故事描述法:同学们,四只小猴一起下山游玩,它们来到一块玉米地
里,掰了24根玉米。(课件出示小
猴分玉米的图)谁来说一说,现在这四只小猴遇
到了什么问题?(4只小猴在分玉米,它们不知怎样分才
公平。)把24根玉米平均分
成4份,每份3根,就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用什么法来计算?
(除法)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过的除法知识来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品析:借用小猴子分玉米的故事,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以及用除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
。】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左图。
(1)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已知的数学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已知条件
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也就是所求问题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2)画图理解题意。
怎样来解决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画一画图示。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
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
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
(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2.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已知条件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理解题意。
我们怎样来解决?同样用上面的方法作图。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课件出示示意图,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5、3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计算
正确”。
【品析:教学例3,完全放手,由学生来寻找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
画图、交流,学
生在动作、图形、语言表征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进一步理解除
法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学生之间通过质疑
、补充、订正进行学习互动,这充分体
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3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学互相讨论比较两题的
异同(体会内在联
系,理解数量关系),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汇报。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最后师生小结:
1.不同点:
(1)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2)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1)都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品析:分析两种类型的除法问题之后,学生已经对这两种不同的除法意义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
对比、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进行理
解。】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小组内互相交流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
每份数。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
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
注重摆的过程,如第一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
宝宝,先摆3个盒子(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摆3个盒子。生
: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
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只放到一个盒
子里(马
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
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
述一下题的意思,
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
,在学
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
还给他
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解 决 问
题
例3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只蚕宝宝,每个
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已知条件 已知条件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27页的所有内容。
知识梳理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照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
个几个地分,直
至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照每几个一份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
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
.除法算式的读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
其他数读法不
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
的数叫除
数,所得的结果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计算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2)用乘法算式求商。(3)用乘法口
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用乘法或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复习方法
1.本课时老师主要采用尝试指导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确立以
学
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
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复习表
内除法(一)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系统。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谈话导入法: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
学生发言交流。
师:这一
单元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用除法解
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对
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表内除法(一))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看起来简单明了,但明确了学习目标。】
故事描述法:同学们,今
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
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
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
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 <
br>(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
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
,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品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导入法:
1.口算(卡片出示)并说说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6÷3=
20÷5= 8÷2= 15÷3= 36
÷6=
24÷6=
30÷6= 12÷4= 12÷2= 25÷5=
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算得既对又快。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生答)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品析: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导
入方式,通过口算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
的回忆,在应用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作用,自然而然地进入
复习整理的学习情境
中。】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26页第1题实物图,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
)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然后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
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
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叫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
用除法算式表示
,除法算式由被除数、除数、商和除号、等号构成。
2.复习除法计算。
(1)将第2题计
算制成口算卡片,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用2至6的
乘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
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2)任意指一句口诀,让学生说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
式。比较这三道
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小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1)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2)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3)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
程和除法算式。
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4.完成教材第26页的思考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
引导:4个等于8,一个等于2。12等于3个,那么一个是4。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讨论,然后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4题。
(1)先让学生独立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式。
(2)交流,说说每一道题列式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
(3)比较四道题目,你发现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1)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 ÷= ÷=
(2)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参考答案】
1.12 3 5
20 4 8 1 6 6 4 30 4 21 36 4 6
2.(1)14÷2=7(份)
(2)30÷5=6
(3)25÷5=5(个)
3.24÷6=4(本)
24÷4=6(人)
4.(1)5×4=20(根)
(2)24÷6=4(个)
(3)10÷2=5(根)
(4)10-6=4(根)
5.(1)6×3=18
18÷3=6 18÷6=3
(2)略
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有关用乘法口
诀求商和用乘、
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细心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正确的解答
方法。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整理与复习教案的设计在创设情景、引入复习环节通过
让学生回顾本
单元所学的新知识,调动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过渡到第二环节进行建构网络。建
构网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没有
直
接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而是结合三道题目进行建构网络,让学生回忆起本单元
所学内容。第
三环节本着由易到难的规律来设计的。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
易持久,单调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
绪,降低复习的效率,所以我认为这一环
节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第一题“看谁算的都对”在教案
中直接让学生独立
完成,其实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学生多多少少有些疲劳,如果将这道题目设计成“送信”“抽卡”等游戏性练习,定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
算能力和课堂气
氛。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复习表内除法(一)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单元导语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图形的运动”。
本单元共包括四个大的知识点:
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在课
程实施中,
只要求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不要求学生掌握画出图
形的
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作图、定量刻画图形运动的内容。
1.认识轴对称图形
对称是
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例1
以动态操作的方式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
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使学生看
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
轴对称图形,
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2.认识平移
例2是
认识平移现象。首先教材呈现了观光电梯、观览车和推拉窗,引
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
:都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物体在移动
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从而认识平移现象。再由小精灵的提示寻
找生活中的平
移现象,巩固认识。
3.认识旋转
例3是认识旋转现象,教
材呈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浆
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运动的共同特点:物体
每个部分都是绕同一个
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从而认识旋转现象。再由小精灵提示寻找生活中的旋转
现象,巩固认识。
4.解决问题
通过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剪
出指定的图案的问题,突破了
以往解决问题的例题多安排在“数与计算”领域的局限。例4以中国民间传
统
的手工艺“剪纸”为素材,让学生探索如何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重点突出以
下两点:一是
突出折纸的方法,以保证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二是在对折之后
的纸上画图时,要注意保证剪出的图
形是手拉手的。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二年级学生<
br>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齐参差不齐,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
的学生课时目标
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
运用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
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
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
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
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8~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的1~3题。
内容简析
例1 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剪刀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辨认轴对称
图形。
2.经历“剪一剪、折一折、辨一辨”等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
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
观念。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辨认轴对称图形。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谈话法、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
察、
分析,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运用自主探究法,通过观
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
动,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辨认轴对称图形。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
场吗?这些项目大家都玩
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
下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
生介绍项目。)你瞧,这个游乐场
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梯、旋转
小飞机,孩
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许多数
学
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直
接利用教材主题图,引出话题,再过渡到教材例题
中,过程自然连贯。】
故事描
述法:一天,花丛里一只美丽的蝴蝶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花
蜜,忽然一只蜻蜓在它面前飞来飞去,蝴蝶生
气地说:“谁在给我捣乱?”蜻蜓笑
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蝴蝶
更生气了:
“你是蜻蜓我是蝴蝶,我们怎么可能是一家人呢?”这时一片树叶落了下来,蜻蜓
不
紧不慢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数学爷爷告诉我,在图形王国中,不仅蜻
蜓、蝴蝶是一家,这些树叶
和我们也是一家呢!我带你去看看,于是蝴蝶和蜻蜓朝
森林飞去。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里有个很
奇怪的问题?为什么蜻蜓说她
和蝴蝶在图形王国是一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品析:童话般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在故事的结尾引出
问题,更是新奇有趣,一下
子吸引学生去探索思考,为新授课做好充分的铺垫。】
游戏竞猜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
:猜一猜我是谁。你
们想不想挑战?看大屏幕,谁知道这是什么?(PPT出示衣服的一半,学生猜衣服
,
老师强调是衣服的一半)你能在脑子里想一想,它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吗?想到
的请举手,
看一看跟你们想到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说明你们很会想象,这在我
们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依次展示
三幅昆虫图片,让学生猜,并引导学生在想图形
的另一半时不仅要注意形状一样,还得注意图形的大小、
方向)老师给大家猜了
4幅图形,同学们猜得很好,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图形,现在我们就从这4个图形
开始这节课。(板书:轴对称图形)
【品析:用“猜一猜我是谁”导入,能调动学
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
堂气氛,又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说一说,自己在哪儿见过这类图形。
借助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如
:主题图中出现的蜻
蜓、蝴蝶风筝等,说一说自己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
2.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轴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
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却不像呢?
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
的一半?
(3)再剪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他的轴对称图形。
3.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
形。(板书:轴对称图
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5.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独立辨别,有困难的可以先折一折再判断。
6.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生活中去找一
找。
【品析
:学生通过“剪一剪、赏一赏、折一折、辨一辨、找一找”等学习活
动,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直观认
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会用“对折”的
方法辨认轴对称图形,同时感悟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对称现象
,感受图形的对称
美。】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
br>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判
断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课本中说“这些都是对称的。”什么是“对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对
称”的理解,不要求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学生只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轴对称进行粗略的描述就行,如把图
形对折两边完全
重合,或说“对称”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
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质疑二: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1)出示比较常见的对称物体,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2)可结合平行四边形的纸
片,让学生猜测,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折能完全
重合吗?通过操作发现看起来上下一样的图形其实不一
定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
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定要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看看两
边是否完全重合。
(3)出示容易错误判断成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如: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质疑,强化头脑中对轴对
称图形、对称轴的理解。
】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
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
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
为有了这些图形,我
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品析: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享受学习
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
走进生活中的对称世界,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
到无处不在的
对称美。】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
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
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
性基础。这是一堂
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
中
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
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
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
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
胆地发表
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
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之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或物体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
对称轴。
第2课时 平移、旋转和剪纸
教学内容
人
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0页例2、第31页例3、第33页例4及相应的
“做一做”和练习七的4、5、
11题。
内容简析
例2 通过静态的小房子
图形运动之后形成的画面,判断哪几座小房子图形
能通过平移重合,以此突出图片平移的特点。
例3 通过生活中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现象,并让学生说出生活
中更多的旋转现象。
例4 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让学生学习两个比较简单的
剪纸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
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
和旋转的认识。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
养初步的形象思维
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动手剪出有规律的
图形。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采用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
转现象。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实践等方法来学习认识平移、旋转,感悟变
换的数学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老师今天带来一游乐场的
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课件,演示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的图
片。学生看着图片共同讨论
:它们的运动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
式把它们分类吗?先同桌交流。
【品析
:通过游乐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
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实践操作法:咱们班上的小朋友们都特别聪明,老师来考考你们
。
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一粒纽扣和一根绳子。有谁能使这粒纽扣动起来,玩出不同
的花样来?(
有请三位小朋友上台表演)你们知道吗,很多物体都可以从静止状态
运动起来。看大屏幕,你能想象一下
,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吗?
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总是沿着一条直线,像这样的运动,我们把它叫作<
br>平移(点击屏幕,出现:平移)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表指针的运动
是绕着一个点或
一个轴运动的,像这样的运动,我们把它叫作旋转。(点击屏幕,
出现:旋转)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两种
不同的物体运动方式。(板书课题)刚才小
朋友们玩的纽扣就有这两种运动方式,你猜:哪种玩法是平移
?哪种玩法是旋转?
【品析: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很自然地把实践操作的运动方式与教材的平移
和旋转联系在一起,顺利进入探索新知状态。】
游戏体验法:我们先来做个“猜词游戏”,游戏的
规则是:老师出示
一个词语,只让一个同学看到,然后这位同学做动作,大家根据他的动作猜出词
语。分别出示“火车”、“电风扇”、“升降电梯”、“直升飞机”、“钟
摆”、“缆车”等词语,学
生做动作分别猜出这些词语。
这位同学所做的这些动作中,就包含了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平移 旋转) <
br>【品析:游戏是小学生所喜爱的活动,“猜词游戏”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也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这些物体运动的特点,
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现象在生活
中真实存在。从而,激活学生已有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平移。
(1)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
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
动。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下方平移,你瞧,这里有一
个观光电梯,它是
什么运动?(平移)
师:说得真棒,电梯的上升、下降,是沿着一条直线移
动,这就是平移。只要
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
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
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
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谈话: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
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
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
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
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
的?(向上平移)
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3)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
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
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完成
教材第30页做一做。
2.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
你们真是
聪明的孩子。在游乐
场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呢?(旋转) <
br>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
桌听一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
样转动的现象,
都是旋转现象。板书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现象吧!起
立,一起来
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
吗?(学
生活动,互动点评。)
(3)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
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来不太顺利,
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3.小剪纸人。
(1)教师展示课前剪好的一排小纸人。
①谈话:这是老师剪的剪纸,你能看懂老师剪的是什
么吗?(手拉手的四个小
人)追问:剪出的小人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每个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每
个人
都是轴对称图形,四个一样的小人是手拉着手的。)
②师:同学们真棒,找出了它们的特
点,这四个小人是并排排列的,你们想知
道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
呢?
(2)组织学生观察剪一个小人。
①猜一猜。
谈话:一下子剪四个小人有点
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剪出一个小人。那怎样能
又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小人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这
边画半个小
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
学生猜测,验证,尝试剪一个小人,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下。
②为什么只要画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呢?
(学生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一个小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回忆自
己去剪。)
③追问:如果在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尝试剪。明
确:如果在开口这边剪,
会出现两个一半的小人。
谈话:看来即使是简单的剪纸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可以结合轴对称图形的<
br>知识,先画出半个图案,再剪,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还要注意不要在折纸开
口处剪。
(3)组织学生剪2个小人。
谈话:我们已经会剪一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2个手拉手的小人呢?先让学生
试着折纸,思考。
明确:对折两次就能剪出2个小人。
学生试着折纸,对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画
小人的胳膊时要一直
延伸到纸的边缘,最后剪开。
展示学生的作品。
(4)自主交流,组织学生学习剪一排小人的方法。
①我们已经会剪2个小人了,那怎样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组织学生分组剪一排4个小人,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课间展示剪一
排4个小人的方法。
教师明确:把长方形纸对折后
,只画半个小人,小人的中线应该都是折痕的一
边,画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
②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5)谈话:我们刚才剪出了4个
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你能想办法剪出8个
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吗?
学生思考,指名上台演示,试着说说剪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
(6)提问: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平移)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不管是4个并列的还是8个并列的,都是通过1个小人
平移所得。
【品析: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全过程,在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运
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动手操作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
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
想,从“剪1个小人”到“剪2个小人
”再到“剪4个小人”,由浅入深、层层
递进,解决问题水到渠成。最后通过发现总结规律,深入思考解
决“剪8个小
人”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例3和例4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系统梳理所
学知识和技能。
质疑一: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平移是沿着直线运动,
物体平移前后的两个形状能够
互相重合。旋转是物体环绕一个固定点的运动。
质疑二:怎样用剪纸的方法剪出连续的小人?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发现规律,归纳总结:
①剪一个完整的图形。先
把纸对折一次,画出半个图案,再剪,就能形成一个
完整的图案,还要注意不要在折纸开口处剪。 ②纸张对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画小人的胳膊时要一直延伸到
纸的边缘,最后剪开,就
能剪出2个小人。
③用同样的方法把纸对折三次,就能剪出4个小人,对折四次,就能剪出8个
小人。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
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
户这样(沿着
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还利用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
知识剪出了平移和旋转的图形。下课后
,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自己设计一个图案,并剪出来展示。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
联系生
活实际,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因此,课堂上我用课件再现火车
行进、观
光电梯上升、风扇叶片、飞机螺旋桨等现象,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
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加深认识。在此
基础上,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另外“剪纸”
活动,一方面培养学
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加
深学生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另一方面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
步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整堂课学生边操作边
思考,总结
方法、发现规律,但时间有点不够用。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平移、旋转和剪纸
平移:像缆车、推拉窗户、电梯等的运动。
旋转:像方向盘、大风车、摩天轮等的运动。
剪纸:折纸→画一半图案(从不开口处画)→沿着图案剪(不要剪断手臂)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复习第三单元的知识,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习题。
知识梳理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
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
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
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
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复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
2.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4.感受图形自身蕴含的丰富的形态美。
复习重难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区分平移和旋转,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复习方法
1.本课时采用谈话法,谈话讲解,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回忆知识,适当点拨,突
出重点。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讨论交流、训练实践,形成知识技能,梳理
构建知识系统。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游戏导入法:我们都是木头人。游戏
规则:说完“我们都是木头人,
不许说话不许动”这句话后,摆一个轴对称的动作,不准动,装做木头人
停一下。
这个游戏怎么样呢?有没有想起最近学习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复习课。
【品析
:游戏是孩子们活动的快乐添加剂,通过有趣而简单的游戏,摆出一个
轴对称图形,自然唤起学生对轴对
称图形的表象回忆,在兴奋中进入学习状
态。】
谈话导入法: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交流。
过渡:这一
单元,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三个知识点,今天我们
就来系统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相
信通过你的认真听讲和思考,你会更扎实
的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品析:这一单元内容相对简
单,应用谈话法迅速导入正题,简单明了,目标
明确,省时省力。】
课件导入法: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34页第5题美丽的图片,配音乐,
让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通过平移互相重合。
学生自己判断,点名汇报,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师:平移是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还学习了哪
些知识?
【品析:利用练习题图片进行情景导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兴趣,在赏心悦
目的图片欣赏中,使学生
的思维进入学习情境中开始复习课。】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复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复习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
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
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轴对称的。
(2)复习轴对称图形。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
称图
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
作轴对称图
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的第13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
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
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
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
右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
形。
出
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
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
对称轴。
2.复习平移和旋转。
(1)复习平移。
①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作
平移。
②平移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
的位置改变了。
(2)复习旋转。
①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
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
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的第14题。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复习解决问题。 <
br>(1)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
痕一边画出图形的
一半,沿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2题。
课件出示:4个小人手拉手地站一圈。
①同学们
请看,这4个小人不是并排站着了,而是手拉手地站一圈,你能剪出
这样的图形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先让学生动脑筋想想应采取哪种方法,想好了再动手实践。
教师提示:剪这样的图形需要的是
什么形状的纸?(正方形纸)怎样折才能剪
出来?(先将正方形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剪一圈小人的方法。
学生看课件演示,学习剪一圈小人的方法。(重点明确折正方形纸的方法。)
②组织学生分组剪一圈小人。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③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互相评价,并提出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④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旋转)
【品析:把知识点的回顾与
练习题紧密结合,既强化了知识点,又突出了实践
应用,使得知识与技能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认知
水平。】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1.上面一排的图形各是从下面哪张纸上剪下来的?用线连起来。
解答指导:
因为通过对折剪出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判断一个剪纸图形
是由哪个折叠剪纸得到的,可以先找到展开
图形的对折线,也就是图形的对称轴,
用纸盖住右边部分,观察左边部分,很容易找出是从哪张纸上剪下
来的。也可以
找图中的样子,找一张纸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再展开,也能顺利找到答案。
2.嘟嘟从镜子里看到的时间是3:00。实际的时间是多少呢?
解答指导:从镜
子里观察到的物体与实际中同一物体的方向(左右)相反,利
用镜子里的图像与实际钟表的轴对称入手思
考,就可以解决问题。
3.下面的现象中,( )是旋转。
A.推拉窗子
B.拔动算盘珠 C.用手拔动小球转动
解答指导:推拉窗子,是把窗扇整体移动;拔动算盘珠
,是把算盘珠整体上下
移动,根据平移现象的意义,推拉窗子和拔动算盘珠都是平移现象;用手拔动小球
转动,小球绕中心轴旋转,根据旋转的意义,属于旋转现象。
【参考答案】
1.略
2.9:00 3.C
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
br>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
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
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
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单元学习的是第一种图形运动形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图形的运
动”。
它主要包括: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在课程实施
中,只
要求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不要求学生掌握画
<
br>出图形的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作图、定量刻画图形运动的内容。40分钟很快结
束,对于自己的课
有喜亦有忧。首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师生配合不错。其次在
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时,预设的是让
学生边说我边用课件展示,但由于教师
过于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而导致课件展示与学生的表述没有同步,
很遗憾。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一)
认识轴对称图形
认识平移现象
认识旋转现象
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单元导语
本单元主要包括用7、8、9的乘法口诀求
商和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
乘法口
诀求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
价间的
关系。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
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
求商的基本方法,形成表内除法的口算能力。例1是教学用7、8的乘法口
诀求
商,教学重点是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是
使学生熟练应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对数字的理解能
力。例2是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
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让学生将利用7、8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
知识迁移到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
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2.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3是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购
物经验,通过购物活动,深化学生对除法意
义的理解。教材呈现了超市柜台玩具小熊、地球仪、皮球的单
价,问:“56元可
以买几个地球仪?”首先让学生找到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再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接着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求56元里面有
几个8元,即知道总价与单价,求数量。最后通过乘法验算,
进一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表内除法是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理解
和掌握表内除法计算是学生需要
掌握和形成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本单元是
在学生
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
面已经
学过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
基础。
在课程实施中,一定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迁移、比较、<
br>推理,让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方面,
要让学生经历
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感受除
法的现实模型,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
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与运算”教
学领域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本单元的练习中,要加强联想性
训练,并在训练中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
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
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
其次,用乘法算式表
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
生利用知识的迁移
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
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
理,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
、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
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
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
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
,
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
什么呢?(
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
【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
现
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
梁。】
任务实践法:老师拿着叠小旗,挥动手中穿小旗的绳子说:“马上要
过六一儿童节啦!我们打算用小旗串
布置一下我们的教室。老师这里一共有56
面小旗,我们要把它们平均穿在7条绳子上,每条绳子上要穿
几面小旗?如果每条
绳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几根绳子?谁最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谁就担任这项任务的<
br>小组长。”
【品析:以任务实践法导入,非常有挑战性,学生会跃跃欲试,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学习亢奋状态之中。】
口算竞赛法:老师用卡片制作竞赛题,按要求说答案和应用的口诀:
(1)①7×7=( )
口诀:
②8×7=( )
③8×8=( )
②( )×6=48
口诀:
口诀:
口诀:
(2)①3×( )=21 口诀:
(3)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
商。
【品
析:竞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会积
极参与其中,全身心投入。同时
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
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
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
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品析:通过情景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
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
能改
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
程,引导学
生利用知识迁移进行独立探究。】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
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
题,引领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
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诀;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
7、8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找出所求的问题;
③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
④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品
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
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
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
系统知识链。】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
法:想除数
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
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
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
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
以上的引导
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掌
握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
我先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问题,由问题
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实际问
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让
学生明白要求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
让
学生熟练掌握包含除法的题型。怎样计算56÷8呢?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用
2~6的乘法
口诀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学习,我教给学
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如:看着被除数
背除数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改变条件的办
法,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其余的
两道题放手让学生自
己解答,同时提出要求:边算边想用了哪句口诀。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56÷7=88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 ↑
除数是几就说几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教学用
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
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
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习用9的乘法
口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
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
法口诀求商的算
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计算
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运用9的乘法
口诀求商。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指导相
结合
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
利用所学的
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本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
作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知
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
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
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用7、8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题图片上
还布置了很多心形的气球,还有一个问
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特写问题图片:同学们,仔细
观察,你能发现
哪些数学信息?我们带来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吗?课件出示例题2图片。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
嗨,小朋友们,过六一啦,我们心形气球来给小朋友们
庆祝六一,要装扮咱们的教室,我们一共来了27
个伙伴,怎么站呢?站9列,那要
站成几行?站3行,每行要站几个?怎么计算,我头都大了。哈哈,其
实我的头本来
就大!我们只会飞,我们可以不会数学,现在都讲究合作共赢。哪位小朋友能帮我
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我们就跟他一起玩,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
【品析:把心形气球卡通拟人化,
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
力,进入数学情境中,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后
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
堂氛围做了铺垫。】
趣味儿歌法: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今天我给大家带
来了一首非常优
美的儿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数九歌》,配乐朗读,并一一出示相对应的景色)学生说说听儿歌的感受。这首《数九歌》告诉了我们数九寒
天的一些天气变化,
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里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
起来探讨。
【品析:用学生喜爱
的儿歌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
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为后面练习的设计做好
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①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
行,共27个;从颜色考虑,
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②看图提问题。
预设:有27个心形气球,每行9个,可以求什么?(能摆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学生提问并列式,集体交流,27÷9怎么计算,用哪句口诀呢?(三九二十七)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如果知道有27个气
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列式27÷3,根据
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呢?
2.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
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
3.感悟算理。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
【
品析:通过在情景图下面直接给出三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
移直接得出结论。在汇报交流中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充分提升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
相叙述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
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9的乘法口诀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用7、
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用9的乘法口诀求
商使用9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把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归
纳总结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计算除法时,可用什么方法求商?
学生讨论,老师补充梳理,最后得出: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品析:利用反馈质疑,引导学生总
结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强
化识记,形成知识技能,提高运用技能的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
顾得出:这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用9的乘法口
诀求商的方法,知道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与前面求商的方
法一样,只是用的口
诀不同。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整堂课都体现了数学学习的
思维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
使学生在学习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用
9的乘法口诀商。激活
学生的知识储备,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
br>的学习活动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完成。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27÷9=3 27÷3=9
口诀:(三)九二十七
口诀:三(九)二十七
算式不同,口诀相同,口诀缺几商是几。
第3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42页例3及第43页练习九的2~3题。
内容简析
例3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购物经验,通过购物活动,深化学生对除法意
义的理解。教材呈现了超市柜台上玩具小熊、地球仪、皮球的单价,问:“56元
能买几个地球
仪?”首先让学生找到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再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哪些信息?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自
己需要的信息。接着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即知道总价与单价,求数量,属
于平均分中的包含
情况。最后通过乘法验算,进一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
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解决
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
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
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
的理解。
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
趣。
教学重难点
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之间关系的实际问题,建立用除
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后,能进一步运用除法
知识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法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
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大家都有购物的经历,今天我们就来一次购物。大家
请看。
56元可以买几个?
六一儿童节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
玩
具,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这
里的游客真多呀!孙悟空为了更好地招待游客,决定
要招聘一名招待业务经理,消息一发布,来应聘的人
可真多。我们先来看看面试
题目吧!
(1)把水果平均分在三个盘子里。
列式:( )÷( )=( )
(2)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 )=( )
大家也来试一试吧。
【品析:
借用故事的形式,设计两组复习题,直观形象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
经验。旨在把两种模型:一是把一些
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求一
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通过复习做好铺垫,凸显新旧知
识的内在联系。】
游戏体验法: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玩具,我们开办个小超市,下面是
每种
玩具的价格(如果没有教材中的玩具,可以用其他玩具代替)。
每个小组发56元样币,你
们购买其中一种玩具,能购买几个?你们是怎样解
决问题的?上台来轮流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购买方案和解
决问题的方法。
【品析: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多位学生亲身参与,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拉
近了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于是很容易在不自觉中主动思考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你还有什
么发现?(小汽
车的价钱没有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
(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分析问题,探究方法。
(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①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球仪8元)
②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①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摆摆看,可以
买几个?
②画一画。
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
①想一想。
求用56元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也就是求什么?(56元里面有几
个8元?)
②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尝试列式:56÷8=7(个)。
3.回顾检验,建构模型。
(1)检验结果。
①教师质疑: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确?你是怎么想的?
②学生检验: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
(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
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用信息,然后
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
检验。
(3)点明课题。
4.尝试应用,深化理解。
(1)教材第42页“想一想”。
①自主分析信息和问题。(可以圈一圈、画一画)
②学生列式并汇报想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根据例3情景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预设:
①30元能买几只玩具熊?
②36元能买几个皮球?
③买4只玩具熊要花多少元?
【品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形象地理解单价、数量和
总价三者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想一想”的问题,更有效地促进学生
内化吸收,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同
时,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3的基础上,引领学
生及时消化吸收,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
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①单价×数量=总价,②总价÷单价=数量,③总价÷数
量=单价。
质疑二:结合例题3,说一说用除法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先组内讨
论,交流补充,然后归纳总结:①整理信息,
②数据分析,③构建“总价÷单价=数量”的数量关系模型
,④解决问题。
【品析:通过反馈质疑,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梳理学习重点,形成知识体
系。】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
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整理信息,②数据分析,
③构建“总价÷单价=数量”的数量关系模型,④解决问题
。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
展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
成的
过程。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
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
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活动。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①整理信息:56元 地球仪8元个
②数据分析: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③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
④解决问题:56÷8=7(个)
想一想:一辆小汽车的单价:24÷6=4(元)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教材第45页内容及练习十。
知识梳理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想“除数×(
)=被除数”,再根据乘
法口诀计算得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都用除法计算。
3.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4.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目标
1.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
的方法,引导学
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2.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
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复习重难点
1.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方法
1.本
课时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后,能进一步运用除法知识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
中,主要采用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法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
法。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谈话导入法:大家回忆一下,表内除法(二)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
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
复习”。
【品析: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情景导入法:二
(1)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
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4人的
,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
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
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车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的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16÷2=8(辆)。
2.16名同学都乘坐4人的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品析:利用乘车玩耍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回顾所学知识,进入学习状态,自然有效。】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复习表内除法。
(1)展示资源,构建网络:整理除法算式。
师:我们学过的
除法算式有很多,乐乐在整理除法算式的时候,只整理了一部
分。我们来看一看乐乐同学是怎么整理的。
1÷1
2÷1
3÷1
4÷1
2÷2
4÷2
6÷2
8÷2
3÷3
6÷3
9÷3
4÷4
8÷4
5÷5
5÷1 10÷2
6÷1 12÷2
7÷1 14÷2
8÷1
16÷2
9÷1 18÷2
师:从乐乐的整理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第一列除数都是1,第二列除数都是2。
生:我猜第三列除数都是3,…,以此类推,第几列除数就是几。
生:第一行商是1,第二行商是2,第三行商是3,…
师:根据你的发现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2÷2
4÷2
6÷2
8÷2
10÷2
12÷2
14÷2
16÷2
18÷2
3÷3
6÷3
9÷3
4÷4
8÷4
12÷4
5÷5
10÷5
15÷5
20÷5
25÷5
30÷5
35÷5
40÷5
45÷5
6÷6 7÷7 8÷8
16÷8
24÷8
32÷8
40÷8
48÷8
56÷8
64÷8
72÷8
9÷9
18÷9
27÷9
36÷9
45÷9
54÷9
63÷9
72÷9
81÷9
12÷6 14÷7
18÷6 21÷7
24÷6 28÷7
30÷6
35÷7
36÷6 42÷7
42÷6 49÷7
48÷6 56÷7
54÷6 63÷7
12÷3 16÷4
15÷3 20÷4
18÷3
24÷4
21÷3 28÷4
24÷3 32÷4
27÷3 36÷4
师:你是怎么找出这些算式的?
生:原来得数是几,我们就得找跟几的口诀有关系的除法算式。
师:通过表格,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每一列的除数不变,被除数在增大,商也在增大。
生:我从下往上看,每一列的除数不变,被除数在减小,商也在减小。
师:同学们真会认真观察,能在
这个表中发现这么多规律,并且按照规律把所
有的算式都填写出来了,你们真了不起!
(2)利用网络,理解沟通。
根据算式说得数。
54÷9= 45÷5=
72÷8= 27÷3=
【品析: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
除法
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升
1.完成练习十第1题:看谁算的都对。
72÷9=
28÷4= 5×9= 42÷7=
64-8= 30÷6= 27÷3=
32÷8=
54+6=
56÷8= 45÷9= 3×7=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师: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看清运算符号,这样才能算得
对。
2.完成练习十第2题:算出结果,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先计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
师:是排列结果还是排列算式?
师:怎样排列结果?
小结:计算时要认真细心,排列时要注意排列的要求和方法。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1)30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盒冰激凌?
(2)12元一共买了4瓶饮料,一瓶饮料多少钱?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师:谁来读题?
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重点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
师:解答正确吗?
师:解答完成了吗?
小结: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选择有关的条件和问题
,认
真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4.完成练习十第4题:
一道除法题,除数
是6。小明把被除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看颠倒了,结
果除得的商是4。这道题正确的商应该是几?
师:解答这个问题,要先算什么?(先算出正解的被除数。)
师:然后怎样解答?
小结:遇到问题,要冷静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
先求出正确的被除数,然后再求正确的商。
5.小鸟回家。
师:你能帮助每只小鸟找到自己的家吗?赶快动手连一连。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教师适时表扬全对的学生,并说“小鸟感谢大家帮助它们找到了自己的
家。”
【参考答案】
1.8 7 45 6 56 5 9 60 5 21 4 7
2.6 3 5 9 7 8 4 3<4<5<6<7<8<9
3.(1)30÷5=6(盒)
(2)12÷4=3(元)
(3)答案不唯一,如:10元可以买几根雪糕?解答:10÷2=5(根)
4.4×6=24 24的个位和十位数字颠倒后是42,那么42÷6=7。
5.
算的理解。】
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什么?
【品析: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教师提出要求: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制
作表内除法表。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平台,在课后作业的
布置中,
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对于学生的课
外作业,
教师应抽时间将他们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并展示,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整堂课教师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自己
发现规律的过程
,体验到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会了整理和归纳知识的
方法。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二)
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16÷4=4(辆)
第五单元 混 合 运 算
单元导语
本单元共包括四个大的知识点:同级运算的顺序、含有两级运算的顺序、含
有小括号
的混合运算顺序、解决问题。本单元重在梳理并教学混合运算的顺
序。
1.同级运算的顺序
例1 创设了在图书阅览室看书的情景,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之前
的只有加减的混合运
算,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
序。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则直接呈现了混合运
算的算式,让学生先试算,最后得
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
往右按顺序
计算。”这样将解决问题与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适当分开,体现运算顺序的“规
定性
”。
2.含有两级运算的顺序
例2 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呈现了学生
熟悉的乐园情
景。由于学生之前有学习乘加、乘减的基础,再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学生列式解
决
并不困难。但由于学生较长时间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开始做
本单元中含有两级运算而没
有小括号,乘除法在后面又需要先算的题目时,容易
受到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导致学习上的困难。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例3 教学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小精灵的提
问“你还记得
58-(14+6)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引导学生复习一年级学过的含有小
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明确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
上,直接给出含
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式题,让学生迁移类推,进行脱式计算,
继续体现运算顺序的“规定性”。
4.解决问题
例4 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在二年级上
册关于“连续两问”问题基础上的提升。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
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
的,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
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而例4少了第一问,需
要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发现并
提出中间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条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这是学生
第一
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
br>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
的思考能力,又提
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
应用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
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发现法与讨
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
生主动获得
新知。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47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在学生
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学生来
说难度不大。重点在于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
,初步认识并脱式计算。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
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
用运算顺序进行计
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
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
的书写格式。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采用引导法进行教学,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2.本课时学生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通过迁移法,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
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播放图书阅览室里同学们阅读的场景。师:同学
们都喜欢阅读,图书阅览室
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的管理员每天都
会对阅览室里的人数进行
统计,他现在要统计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你能帮管理员计算出下午的人
数吗?
【品析:通过课件播放例题图示,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使学生迅速进入解
决问题的状态。】
故事描述法:二(3)班正在上体育课,小红是体育委员,她让全班同
学站成一排,她左边有
18个同学,右边有19个同学,共18+19=37(人)。她向体
育老师报告:“报告,我们班一共
37人,集合完毕,请老师上课!”“不对呀,不是
37人。”小红数了数,从左边数自己是第19个,
从右边数自己是第20个,共
19+20=39(人),她再次向老师报告,老师说:“不对,不是39
人。”小红到底错在
哪儿了?
【品析: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计算,发现
小红忘记数自
己,或者重复数了自己,加上1或者减去1,就能得到正确的全班人数,自然地过
渡到本课新授的教学情景中。】
游戏体验法:老师在一个盒子里放53张画片,选两名学生上台做游
戏,一名学生从盒子里一张一张地往外拿画片,另一名学生从外面的另一堆画片
里一张一张地向
盒子里放画片,边拿边数,老师记时20秒喊停,往外拿的学生报
拿出的画片数,往里放的学生报放入的
画片数,其他同学根据游戏中的相关数据,
计算盒子里现在有多少张画片。
【品析:游戏的特
点是需要多位学生亲身参与,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拉
近了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于是,很容易在不自
觉中自主地思考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搜集信息,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
午有多少人?
问题:①同学们做什么呢?
②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③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独立解题。
(2)反馈交流,总结加法运算顺序。
①分步计算:53-24=29 29+38=67
②综合算式:53-24+38=67
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每一步计算的结果表示什么。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将
前两道算式合在一起,我们叫综合算式。
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师生互动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综合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
往右的顺序计算。
2.示范操作,规范格式。
53-24+38
问题:①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了结果
。那么如何把每一步
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呢?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可以把先算的“53-24”的第一
步下面画上横线(板书:划线用彩笔标出),为了清除地看出运算顺序,可以脱式进
行计算,呈
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
结果“29”,没有参加计算的运算
符号和数字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
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
对齐。
②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计算的?
教师板书示范:
53-24+38
↓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脱式计算。
3.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15÷3×5
问题:①你能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②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这样的综合计算式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学生板演:
15÷3×5
↓
=5×5
=25
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生书写过程的规范。 【品析: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
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
算的书写
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
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描述
综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运算的式题应按
什么顺序计算? <
br>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
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
计算。
质疑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格式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先组内讨论,归纳总结:脱式计算时注意把等号上下
对齐。
【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回忆同级混合运算的顺序和
书写格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所得
。】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
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
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
,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
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
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别学生不
是非常清楚。
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算式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
让
学生审题,从图中找到信息和问题,分析信息。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第2课时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48页例2及“做一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6
题。
内容简析
例2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
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
洁美。通过“
4×3+7”“7+4×3”两个算式的对比,使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
合理性。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
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
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
力。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
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引导法和自主探究法,通过解决“跷跷板乐园”等情景中
的问
题,呈现矛盾冲突,在自主探索、对比交流中,使学生理解数学上对于混合运算的
运算顺序
进行规定的合理性,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
顺序。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展示例题2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进行分类统
计
人数。大家看跷跷板乐园里有几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几人,在一旁玩耍的
有几人?学生
一一回答确定后,教师再提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直接利用教材例题主题图渲染情景气氛,引导学生分
析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并
提出问题,由此进入本课新授的内容学习之中。】
谜语导入法: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同学们,
你们能猜出它是游乐园中的什么吗?(跷跷板)快来看,快来看——跷跷板乐
园里,一个跷跷板上坐着
4只小动物,这边压下来,那边翘起来!3个跷跷板的小
动物们玩得真欢乐!还有7只小动物在场地上跑
来跑去,大家叫喊着,“嘿哟,嘿
哟!跷跷板翘起来喽!”你知道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在玩耍
吗?
【品析:先用朗朗上口的谜语开头,然后描述跷跷板乐园里小动物们玩耍的
情景,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引出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问
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8页例题2的情景图。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学生可能会
获得以下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
有4人,场地内还有7人。对于学生回答
缺乏一定顺序或者表述不完整的,教师
要注重指导,帮助获取零散信息的学生建立一定的顺序,并逐步完
整地进行表
达。
(2)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①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②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
人?
(3)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①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然后
学生汇报、交流。
②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1:分步计算
方法2: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3: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指名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品析:例2贴近学
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
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
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
这个直观
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问
题的思路,为后面探究
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2.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1)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不同的解题方法,充分地说一说每种方法先算的是什
么,再算的是什么。
通过交流,学生会发现无论哪一种列式,第一步都是先算出3个跷跷板上一
共有多少人,也就是
要先算这一步。
(2)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①呈现算式:7+(4×3)和7+4×3
。
②引导学生比较。
A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B
.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
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可以更
简洁。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
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
法,后算加、减法。
【品析: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经历
探究的过程,更好地
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
3.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且我们也知
道了数学上对
运算顺序的规定,大家有信心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吗?
教师直接出示加除、减除、除加、除减的两步运算式题。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品析: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
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
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
让学
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
相叙述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
程中,学会系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