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萌到你眼炸
836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5: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济南中考时间-天安门的资料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 步认识,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
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加强了对两种相关联
的基本的除法问题的比较 ,重点加强了与“平均分”相联系的2种简单实际问题
的联系与比较,使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紧紧与感知 、理解除法的含义和方法相融
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 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
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 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
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
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内容
本单元是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
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 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
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 要借助教材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
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
“平均分”,了解“每 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
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 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 ,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
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同时, 我 们也要关注到新教材在主体图方面所产生的一些变化,新教材主题
图不仅有平均分的结果,也蕴含均分的 过程,与乘法初步认识的图不同,帮助学
生较好感悟平均分。其实新教材不仅对主题图有变化,在具体的 表述中也有细微
变化,分析中要引导教师学会比较与解读。
1、“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 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
均分”的概念(例1)。通过例2例3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建立起“平
均分”的概念。在这里,教材非常注重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画线、圈一
圈 等的方式,表示分的过程,同时又突出平均分结果的表达。第二,在建立“平
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 法运算以及读写方法法,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例4例5)。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 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
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 算式
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
“除法”积 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2.关于“用2~6的乘法的口诀求商”的编排。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教材对用2~6的乘 法口诀求商的编排,按被除数从小
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 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先教学被除数
小 的除法计算,充分利用学生学过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
实践经验,促使学生自主探 索不同的求商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意识,又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用2~6的乘法 口诀求商打好基础。(例1)
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学生初步学时往往感到困难。
为了突破 这一难点,第19页例2特意借助厨师蒸包子的画面情境,先出现乘法算
式(4×6=24)再出现24 ÷4=□、24÷6=□,促使学生领会乘、除法的关系,
为学生用“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想商打开“ 通道”。教材中设计有相关联的一


乘两除一组的计算,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 的方法创造条件。(例2)
3.关于解决问题的编排。
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 容,例题和练习很多都是
结合具体情境展开的。使学生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同时,体会生活中存在用除法计
算的问题。接着,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中进一步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 除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怎样
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 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主要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
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 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
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例题、练习题插图呈现了数 学问题的现实情境,促
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了解信息,通过讨论交流探索解决< br>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体验成功,
并感受除法计算 在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方法的同
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 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
得较多的感性认识。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 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
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 br>动手操作积累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
出“平均分”。如平均 分18个橘子、平均分8个果冻,把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
给小猴子分香蕉……通过分一分、摆一摆、 圈一圈、贴一贴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建
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如
反复对比加深理解,第11页 练习二中,安排了很多素材给予学生充分参与平
均分的机会,在做这些练习的时候同时,老师也要注意不 同练习设计的训练指向,
第2~4题,是针对“求每份是多少”开展的练习,第5、6两题,是针对“求 可以


分成几份”的练习活动,第7题(1)(2)两题完成后,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同样多”,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和对平均
分方法的了解。 了解了习题的设计意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选用,通
过对比体验,更好的理解平均分。 逐步抽象建立联结。“认识来源于实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教材由扶到放,安排各
种练习,通过过程与算式对应,文字与算式对应 、意义与算式对应等方式,为学
生建构“除法”积累了丰富的表象。(15、16页练习三中)。在此基 础上,再去认
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 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时,要设置情
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例如,利用第1 9页例2蒸包子的
情境,先写出乘法算式算出积,再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接着,可用小棒代表包子
摆一摆,让学生看到“一共蒸了(4×6=24)个包子”“24个包子每行屉蒸4个,
蒸了(24÷ 4=6)屉”“24个包子蒸6屉,平均每屉蒸(24÷6=4)个包子”,初步
领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有了这个基础,让学生用除法算出24÷4、24÷6的商,
就容易由4×6=24想商。
在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
商。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 ”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
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正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
3.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
学目标。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
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 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根据一般
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 到每分钟做8道题。要达到这
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 还必


须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合理组织练习,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
学生能 够比较熟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必备条件,是熟记2~6的乘法口
诀。因此,除了让学生懂得乘法 口诀在除法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外,还需要不断给
学生提供熟记乘法口诀的练习,为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 商的能力打好基础。
适当安排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练习是必要的。把乘法口
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思维过程与用乘法口诀想商的过程一致。例如,
( )六二十四自身就是求24÷6的商的思维过程。又如,完成6×( )=24,
要想6和几相乘等于 24。提供这样的练习内容,学生不仅能熟记乘法口诀,还能
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促使 学生牢固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小学低年级的练习, 必须以课内为主。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使每个学生
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 给予特殊“照顾”。例如,多
进行口头练习(如“对口令”、抽卡口算、小组抢答等),把练习题制成卡 片让学
生练习,这样可以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但要注意“适当”二字,把握课堂容量。
密度太大 ,学生过分紧张,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单调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练习
效率。针对学生的年 龄特点,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
源,组织“送信”“找朋友”“抽卡”等游戏 性练习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生动
活泼地投入练习活动,将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除了用形式来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
趣,老师还尤其要注意练习中蕴含的一些教学要求和拓展要求。如第20页练习四
中 ,第7题的呈现形式蕴含有集合、对应等代数思想。在学生完成计算后,引导
学生观察,让学生交流自己 的发现。比如对于右边的题,学生发现“左边圈里被
除数不同了,右边圈里的商也不同”“从上往下看, 左边圈里的被除数越来越小,
右边圈里的商也越来越小”……使现代数学思想自然渗透在练习中。第10 题,看


谁先到家。用于练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含有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第12
题,“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做准备。练习时,先让学生
根据直观图,有 点类似于线段图,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
独立解决提出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深入除法问题的本质。
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 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
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教材资源
(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从数学
角度提 出问题的机会。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
决方法。教学中更需重视创设实 际情境,让学生借助直观情境探索解决问题的步
骤和方法。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
义,并通过2种典型除法问题的对比,深刻挖掘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促使< br>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针对性的思考,对除法问题有了更明
晰的判断与应用。 让学生不断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 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
意识。
第24页练习五中安排了丰富的练习,不仅有 巩固新知的练习,也编排了用
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 问题。
其中第5题,以制作中国结为题材设计,用于巩固用乘法和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练习时, 先让学生交流从题中获得的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第8题,相
关的乘除法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 看清解决的问题和有关的信息数据。练习时,
让学生独立完成。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 问题的不同情况。
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除法。主要内容有: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
诀求商;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题,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实物 图,让学生根
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
数 、商”。
第2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依据第2题制作题卡,供学生选气


球用。课堂上,先让学生结合具体算式说一说怎样想商,再组织选气球游戏。让
学生在欢乐的 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1题,是混合练习。含有加、减、乘、除式题,以除法为主,用 于训练学
生的口算能力。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同时开始计算,限定在2分半钟内完成。
注意全 面检查计算情况,了解错题率高的原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做题 的习惯。
第2题,是用文字表述的习题。它有助于学生巩固除法的含义和对除法算式
的认识。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检查算式是否符合题意,然后求商。


在榕树下-安徽高考网


板报设计图-元宵节日记300字


委托书格式范文-天津国税局


美容院活动方案-五一劳动节放假


五年级上册数学-华北电力大学录取分数线


辞职报告-论语心得


心灵之花-司法考试查询


河北大学招生办-华侨大学研究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