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巡山小妖精
836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6: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做你自己-广东省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Yan Fu
and his translation
contributions





















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伟 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传西学,译西著,对近代
中国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历来受到学术界
各家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它却能长盛不衰,屡改不倒,这说明它是“实用 的”、
是“精练之至”的、是“经验之谈”、是杰出科学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宝贵的翻译
理论遗产 。

关键词:严复生平;信达雅;译著





































































Abstract: Yan Fu is a great modern enlightenment thinker in China. He
raised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t plays a great role in translation work. He had introduced
and translated some famous western works to china. After reading his
translating works, our Chinese have changed much more in thoughts. He
also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played
a great role in Chinese society’s advancing.

Key words: Yan Fu; biography ; translation、; 、
expressiveness、elegance



































目录

引言
-- -------------------------------------------------- --------------

I 严复生平概述
------------- -----------------------------------------

II“信、达、雅”的探讨研究------------------------------------ --------

2.1“信、达、雅”的提出
---------------- -------------------------------

2.2“信、达、雅”---------------------------------------------- -------

2.3“信、达、雅”褒贬之争
---------------- -----------------------------

III严复译著----- -------------------------------------------------- --

3.1严复译著在中国的影响
---------------------- ------------------------

3.2严复与“信、达、雅”翻译原则
----------------------------------------
< br>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

致谢------------------------------------ -----------------------------

Acknowledgem ents---------------------------------------------- -------













引言

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地 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他“信、达、雅”
的翻译理论标准在我国及世界翻译界都具有举足 轻重的影响力,国外众多学者也
都将视线集中到了这位近代启蒙思想家,和对他“信、达、雅”翻译标准 的研究
上,对他先进思想及著名翻译理论的探讨研究,将会让我们在翻译工作中有一
套更为完 善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用来更加完善地做好我们的翻译工作,使我们的
翻译工作日臻完善。因此对严复思 想的研究,对现代学术领域和翻译界在更深更
广层次上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极其具有价值意义的理论依据和 研究平台。在对严复
及其思想进行探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将接受和参考来自中外各界的真实史据
材料,尽量 做到以史实论事实,极尽所能的对伟大的翻译家严复先生光辉的一
生做一理论评价和考证。





















一严复生平概述

1.1 严复生平

严复(1853---1921),我国学贯中西且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资产阶级启蒙
思想家、翻 译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生前曾几度易名,初名体
乾、传初,后又改名为宗光,字又陵 ,之后又易名为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他一生潜心学问,著书立说甚多,其学术和研究兼涉足诸多领 域,且还一度从政
为国计民生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1866年 他考入了福州船场附近的船政学堂,
在其间学习英文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之后,因成绩优秀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
在 留英期间, 他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涉猎了大量的资产阶级
政治学术理论,他尤其赞赏达尔文的进化 论,这对其日后及启蒙进步思想的产生
无不是一种深厚积淀之本源。回国后,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直 至二十世纪初
期一段时间内曾任学堂教习、学堂总办等职,以及创办俄文馆即中国最早的俄文
学 校,创建先 进报刊,还曾先后出任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的校长。他一生中即
任过多种职务,但归结起来 无不外乎在教育及政界,尤其之于教育和学术方面更
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说他“信、达、雅”的翻 译理论对 翻译界和许多英
语学习者在做翻译工作时提供出一种较之合理完善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这无不 使
我门倍感欣喜。严复的一生很是奇特,他去英国学习海军,但他所倾心的却不是
海军而是政治 和哲学,他的学问遍及于他在英国时所学习的那些名著,且他事业
的中心也是翻译那些名著,其 中最有 代表性的是《天演论》(1898),《原富》
(1902),《群学疑言》、《群巳权界论》(190 3),《社会通诠》(1904),
《法意》 (1909),《 名学 》(1905),《名学浅说 》(1909),此八种翻
译被称作是著名的“严译八种除译著外,由于他对教育的倾心,对中国资产< br>阶级新式教育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废除八股,且历数
八股的危害:“夫 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
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 。”他主张多办 学校以及完善教育
制度,还建议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 才,他认为
中国教育应分三个阶段: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此种教育理念对日后中国
教育 的日趋完善和成熟是一个有力的基石支撑。此外严夫子另一闪光且高出常人
之处呢便是他较早发起的对妇 女教育的重视,他认为妇女的自强为“国 政至深
之根本”,所以妇女应和男子一样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以 摆脱封建固
守礼教的束缚。解放中国的妇女,先从教育开始实施,这也为中国的解放之路
打开 了又一扇固封的窗口,对当时社会影响深刻,推动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又迈上
了一个新台阶。接着谈到严复 与教育,也不得不说北京大学。严复和这所名校可
谓有着不解之缘,可追溯至大学的初创年代,出于对维 新新政事业的热心,他不


仅积极为学校引荐师资,而且自己也在学校做专题讲座,于是在 1912年被正式任
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严复自然而然就成为北京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校长,但他真正掌管这个学校的时间很短,可是却对北大意义甚为关键,他为北大生存发
展做出了 不可磨灭 的贡献,因为当时清政府正处于统治危机的浪尖上,社会动
乱不堪,其间学校先是被被义和团改为神坛, 后又被八国联军占领,存款无几,
处境艰难,大学堂名存实亡。同时教育部也颁行“北京大学结束办法” ,要停办
大学,严复通过各种途径呼吁社会希望支持北京大学办校,最终经苦心经营得以
保住了 京师大学堂, 以至于今日的北京大学才能有悠久的历史,才能获得如今
全国最高学府的地位,因此严复 为北大所做的贡献也是对教育界的一大贡献,同
时也为严复子自己在历史的身影上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br>
严复的一生见证和亲历了近代中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这也是他伟大思想形
成 的积淀之源,他历经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我国的衰败落后与西方他
国的强大不得不使他反思穷 困之源,于是他学习西法,翻译西方先进著作,使国
民能有机会通过这些西方先进的书籍,认识到落后的 原因,意识到只能求进步才
能求生存、 求发展,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这样只能落后,只能挨打, 只
能做亡国奴,所以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并非浪得虚名,他在近代中
国学术界、教 育界和国民思维革新方面所做的成绩和贡献我们也不得不瞻仰,当
然这也仰仗于他在西方接受并把他翻译 到中国的一些先进著作,他翻译这些著作
时,也遵循他“信达 雅”的翻译原则,把一本又一本讲西洋资 本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理论大书介绍到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使得其中对西洋文化无兴趣甚至反感的
人也认真阅读思考起来,所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有些是严夫子本人也始料未
及的。因此,我们一定要 认真学习和对待严复思想及翻译理论,使之对我们起到
一种积极和先进的提高作用。

二“信达雅”翻译标准

2.1“信达雅”的提出

严复丰盈坎坷 的一生为世界和中国学术界留下了一笔伟大的财富,这笔伟大的
财富直至今日依然对学术界尤其是翻译界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力,那就是
他在《 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的著名的“信达雅”三 字翻译标准。
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一翻译标准及其在学界的影响进行一浅显的论述。

“信达雅”即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自从有了这
一翻译标准以来,“信达雅” 就成为中国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而且也是翻译研
究争论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 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名
家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还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
究“信达雅” 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由此可见“信达雅”在我国翻译
界有着如何重大 的深远影响,透过翻译界各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的不
同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翻译理论的成长与 发展。在新中国时期,译论史上的批评、
争辩热闹非凡。陈西滢、瞿秋白对“信达雅”提出质疑,林语堂 提出“忠实、通
顺、美”的标准,但是 这些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解放后,尤其
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译界就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一方面认为
“信达雅”是辨证统一的, 是确实可行的。另一方面又认为“信达雅”完全不行。
如徐永瑛认为“信”是初级的“达”,“达”是高 一级的客观的“信”,而
“雅”是高度的“信”和“达”。但是 真正迎来我国翻译界春天的是改革开放


以来的二十年,这一时期大量的引进各种文化思潮,为中国的翻译理论注入了新
鲜的血液,我国的翻译学繁荣发展,流派纷呈。关于“信达雅”大多数人都不赞
成简单的否认或抛弃,而 觉得“应该采取修订或重新解释的方式”。乌传衮认为
“严复提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除了翻译 的标准之外,它还涉及到了翻
译的态度、译者的素质、术语定名原则等等”,并且赵秀明也认为“严复首 创的
“信达雅”可称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意美学 推向极致”。沈苏儒也说
“信达雅是 严复翻译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它是反映了而不提示出翻译的客
观规律,由于它反映了这一规律,因 此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对现实的指导意
义,至今还有不朽的生命力”。

所以说,自从有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大家都可以看到它对我国翻
译事业的巨大影响,除了各家 对其认同的态度之外,同时对这三字原则也存在着
不同的意见之争。

2.2那么究竟什么是“信达雅”?

“信”(faithfulness) 属于立意阶段,挖掘出真实的感情是选词的前提和
基础。对于“信”的理解可分为两类;一是形式上的“ 信”,它片面的强调忠实
于原文的文字,字对字、句对句的直译、死译,这种译法忽视了中文与外文在词
语含义、词语搭配、词语顺序、句子结构、表达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语言差异,忽
视中国与外国 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上的区别,忽视了中国人与外国
人在思想方式上的不同,这样译出来的 译文生硬难懂、文法不通,有可能违反原
译,造成误译,引起误解。二是内容上的“信”,它只强调译出 的原意而不考虑
原文的风格,这种称为“活译”的译法在翻译一般性材料(如旅馆介绍材料)时
可能是一 种好的翻译方法,但在翻译重要文件,特别是政治文件时这样的翻译
就有一定的风险。一个好 翻译必须做到既忠实于原文意思又忠实于原文风格,必
须用地道的中(外)文,正确的表达原文的内容、 风格、语气、情感,达到“传
意、传神”的目的,尽量选用适合原文风格的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意思,把原 作的
形式再现出来。因 此,要在翻译工作中做到真正的“信”自然不是单纯的语言
外形的变化 ,而是要求翻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深刻地体会原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次
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 原作的精 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
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 的内容与形式正确
无疑表现出来,这样的翻译过程,才是把翻译者和原作者合二为一,好像原作者
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可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发挥创造性,又必须忠
于原作的意图,而只有 做到“意 思”和“风格”都忠实,才能保持原文的精神
面貌,保持原文的特点,也就是说,把张三的文 章译得像张三的原文,把李四的
文章译得像李四的原文,口语译得口语化,书面文章译得像书面文章,这 才是真
正严复所说的“信”。

接下来谈到“达”,什么是“达”?
“达”(expressivenessreadabilityfluency)属于表达阶段,在分析清楚自 己
内心的想法后,选择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词不达意就会显得蹩脚。对于“达”,
历来大家都并 无争议,基本上都认同。即“用恰当的本土语言把原文的意愿表达
出来”

譬 如:黄任先生曾在《对“信达雅”的再认识》一文中有一例证可形象直白
的说明何谓“达”,及“达”对 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我记得80年 代初曾指导
学生参加 翻译联合国文件的实习,在该班学生中班长 英文成绩较差,但中文相


对好,副班长英文成绩较好但中文相当差,所以从他们翻译的文 件来看,班长的
译文中有译错的地方(他往往划有下横线或打着问号)还有译不出的地方(他留
着空白)。但总的来说,相当达意,经教师指点,他修改后的译稿基本上符合要
求,但副班长的译稿 却 很难读懂,只得重译。”这个例子表明,在一定情况下,
就算有“信”但若做不到“达”不懂得选用合适 的辞藻来表达自己或原著的本
意,那么这次的翻译工作只能注定是失败的。

最后,谈 到“雅”(elegance),属于推敲阶段,严复提出的“雅”其思想核
心是要注意文字的润色,如 果译文有“信”和“达”但是译出来的文字枯燥乏
味,就仍不能称之是一个好的译作。在严夫子的“三字 ”翻译说中最受非议的便
是“雅”,“信”和“达”没有多大争议,所以攻击严复“信达雅”的翻译理论
一 般从“雅”入手。大多数的人把“雅”看成是文辞之“美”,甚至“唯美”,
这是一种较为 偏颇的看法,“雅”虽有“美好”的意思,但主要的含义是“正”,
是与 “变”相对的,含有“正确”、“合乎规范”的意思。“雅”的提出是
“信”和“达”的点睛之笔。“ 凡是文字都有声音之美、意义之美、传神之美、
有文体形式之美,好的词句,文雅、含蓄、个性鲜明且朗 朗上口,能激发人们追
求美好愿望,甚至催人泪下,所以我们不仅应当从概念上而且更应该从理论与实< br>践的结合上去理 解“雅”,在“雅”这样的一个框架里,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经
验来不断充实、丰 富“雅”字的内涵,从而使我们的翻译理论日益完善起来”。
那么这样,我们的翻译学问才能越做越好, 翻译的文章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

2.3 “信达雅”褒贬之争

上面我们 阐述了什么是“信达雅”,而对于这一“三字”原则历来就争议不
断,有的人赞同、有的人质疑也有人反 对.如赵景深就主张“意译”,他说:“与
其 信而不顺,不如信而不顺”。鲁迅先生针对这种“牛头不 对马嘴”、“削鼻
剜眼”的“胡译、乱译”,提出了“宁信而不顺”。因此,人们对“信达雅”不
同的看法和观点,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1).完全赞同或赞美;(2).部分
赞成部分质疑,即 对“信,达”没有异议,对“雅”提出质疑。(3).完全反对
与否 定。下面,我们将就这三种看法试着分别作一阐述与评论。

[1].一些完全赞同“信达雅”的学者。

(1).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兼 翻译家郭沫若是完全同意严复的观点的。他说:
“严复对翻译工作有很多贡献,他曾经主张翻译要具备“ 信达雅”三个条件。我
认为他这种 主张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完备的。翻译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注意第三< br>个条件,因为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郭沫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
议上的讲话, 1 954)。他还说:“一杯伏特士酒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总要还
他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职”。< br>
(2).当代著名翻译家叶君键先生对严复的评论也是极其客观的,他认为
“ 我国最早的态度严肃的翻译家严复对翻译工作所提出的标准,即“信达雅”,
不失为我们从事这种工作的 一个较为切合实际的标准。实际上,这应该也是世界
各国从事翻译工作的人的一个准绳,具有普遍的意义 ,可以适用任何文字的翻
译”。(关于文 学作品翻译的一点体会,1982年8月)。

(3).著名翻译家戈宝权认为“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要求,多年来虽然
有过不同 的理解和论述,甚至也受到过各种不同的批评,但作为一个精通于翻译
的人来说,他在这里一语道破了翻 译工作的全部艰难与辛苦!”(漫谈译事难,
1983年1月)


(4).著名学者周煦良先生则完全赞同严复的三字经。他说:“我同意沈苏
儒先生《论“信达雅”》的 文章,要谈翻译标准还是“信达雅”好,我也同意他
的结论,历史已经证明“信达雅”理论80年来一直 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许多学者先后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翻译原则 ,但
看来还没有一种能够完全取代它,如“忠实、通顺”、“准确、简明、通顺”、
“准确、流 畅”等等,我的浅见总觉得并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在理论的
深度上或尚不如,他们举的那些标准 里“忠实”和“准确”实在是“信”的变相
说法,“通顺”和“流畅”本身就有些重复,而且都跳不出“ 达”的范围,至于
简明,那要看原文内容而定,像康德的文章,原文那样繁复,译的通顺就很不容
易,简明是无法做到的,林语堂又于“忠实、通顺”外,加上一个“美”的标准,
这个“美”字是严 复“雅”的变相”。(《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

(5).当代学者张孟恢先生说得也很中肯,他说:“我国的翻译工作是有长< br>远的历史的,前人的经验极为丰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就是我国翻译
理论的杰出成就和 宝贵遗产,它对翻译经验做出了科学的总结,经过长期的实践,
也证明了它的正确性。许多优秀的译作, 都体现了或符合了这个原则。我们从事
文学翻译 的同志应当很好地研究和充分掌握这个则。“信达雅” 是翻译工作中
的老生常谈,仿佛没有什么新意,谈多了使人腻味。然而,这却是真正的经验之
谈 ,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理,因而也能指导实践。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这条
规律,熟练处理三者之间的 相互关系,以严肃的态度进行工作,我们就会取得比
较满意的成绩。” (《翻译随想》,1982年9月)。

(6).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说:“严 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
虽然已过了将近百年,但是现在许多讲翻译的文章都提到这三个字, 而且也同意
这这 三个字。我也一样,我认为这三个字实在是精练之至,用它来总结中国几
千年 的翻译经验,也未尝不可”。(从斯大林论语言学谈到“直译”和“意译”`
《后 记》,1982)。

当然对于此“三字经”肯定的论述我们也可以大量地引用下去, 但本人认
为,只引用以上几位有代表性作家的言论也就足够了。从以上的摘引大家就可以
看出, 当代著名学者和翻译家对“信达雅”是推崇备至的。认为它是“很实用
的”、“精练之至”、是“经验之 谈”,“道破了翻译工作的全部艰难与辛苦”,
“是我国翻译理 论的杰出成就和宝贵遗产”,“对翻译 经验作出了科学的总
结”,“用它来总结中国几千年的翻译经验,也未尝不可”等等。但总的来说对“信达雅”的深入研究,还当推沈苏儒先生为最。1982年他发表的《论“信达
雅”》一文,就某 些三难说的片面看法作出有力的驳斥,在纪念严复《天演论.
译例言》刊行一百年之际, 他出版了专著 《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这是对我国这一著名理论研究科学和全面的总结。信达雅说风行百 年,沈先生不
顾年事已高,艰辛努力,对我国翻译界的百家争鸣作出了客观的总结,百年百家,
包罗无遗,其中赞成推崇“信达雅”这一理论的五十余家,部分赞成的二十六家,
持不同意见的二十四家 ,因此沈 先生也说:“严复并没有一种超学术的权力来推
行其“信达雅”,完全是靠提法本身的科学价 值和指导意义而获得广泛认同
的”。

那么,“信达雅”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 的生命力呢?当代著名翻译家和理论
家罗新璋先生在为《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写的序 中对这个问题
进行了 非常透彻的阐述:“首先,三难说具有强固的奠基意义,我国自有文字


的千余年里 ------到严复才第一次提出“信达雅”,真正的道出了翻译的精妙之
所在, 进之于翻译之道,开创了近代意义上的“译学”;其次,三难说具有巨
大的理论价值------ 上世纪末“例言”的译事主张在二十世纪我国翻译理论中
一直居主 流地位,其学术价值自有不可低估之 处。再者,这三难说具有其真言
性质:百年里许之者重,间有推衍引申者,亦只出入三难,不易其说;即 使攻之
者,也不见深刻 得足以把三难推倒埋掉”。罗先生阐述的这三点,精妙的道出
了“信达 雅”说顽强生命力所在之缘由。正如罗新璋先生所说:“信达雅”说,
百年不衰,或因其高度概括,而妙 在含糊,所以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
有人念这“三字经”的”。

[2]部分肯定,部分质疑“信达雅”的学者

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三 字标准,在“信”和“达”方面的争议是不大
的,只是对“雅”的理解有所不同,对“雅”持有不同的意 见。如:

(1)伍光建先生说:“译文是否“达”、“雅”还必须先看原文是否“达 ”、
“雅”,译者想“达”想“雅”但有些原文偏偏不“达”不“雅”,而却硬要把
“达雅”译 出岂非缘木求鱼?又如小说中人物有时说话俚俗、粗野,如译到此处
也要有“雅”一下,未免太多事,而 且也就不太“信”了”。(《伍光建翻译遗
稿》前 言)。

(2)钟述孔先生说:“雅”有时行不 通,假使某甲因为有人用英语说一
句:you are a damn fool,就到中国法院去告他,而翻译员把这句话译成
“你是一个很不智慧的人”,那 么“雅”则“雅”矣,可是译的不“信”,法官
如何判案就很难说了”。(王宗炎《介绍赵元任译文忠实 性面面观》)。

不错,“雅”的对立面是“俗”,如果仅仅从文字的表面意思理解, 就会产
生伍光建、钟述孔、赵元任等先生的观点:“原文明明是俗,译文如何雅?”但
事实上在 我们今天的文学翻译中要求“雅”并不是处处使用典雅的词,而是要根
据原文的风格、措辞,应该典雅的 场合,就用典雅的词,应该用俗语的场合就用
俗语,力求译 文能在较大的程度上表现出原文的风格,富 有文学韵味,读起来
仿佛在读一部创作似的,这种翻译实际上就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

还有叶君建先生也说:“雅”是属于风格的范畴的,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
翻译中,这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分”。(《从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一点体会》
1982)。

而对“雅”字说的评价最高的当推许渊冲先生:“1898年,严复在《天演
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 达雅”之说,在我看来,他提出的那个“雅”学就是
中国文艺学评论的开端,在翻译中做到“信”是低标 准,做到“雅”才是高标准
(《翻译:美化之艺术----- 新旧世纪交谈录》,《译林》,1998年3期)。

我们认为,严复提出的“雅” ,其思想核心是要注意文字润色,体现译文
的艺术价值“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公》,也就是 说如果语言文字枯
燥无味,就 不能广泛地流传。还有周煦良先生说:“雅”就是和原文的内容和
体裁相称,要得体。”可是如果把“雅”理解为风格、体裁,就会有点牵强附会,
风格是贯穿在整个文 章之中的东西,我们不能从零散的字句去判断作家作品的风
格,它是个整体和综合的概念,同时它也是一 个作家成熟的标志,如歌德说:“产
生风格是艺术所能 企及的最高境界”那么究竟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 呢?我们想
应该是“信+达+雅=风格”。这样才能使译作与原作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匹配之
美 。

[3]最后是一些完全反对或否定“信达雅”的观点


当今著名的学者、诗人、翻译家卞之琳就完全的否定“信达雅”,他在《译
诗的经历和看法》(1983 年)中说:“信达雅是教条无稽的”,并说“他在西南
联大 西语系教文学翻译课时,就译诗而论在班上 破“信达雅”说、“神似形似”
说、“直译、意译”说,他把这三家合为一“信、似、译”(三说中各保 留了一
个字)。”还有瞿秋白对严复的翻译理论也是持绝对的否定态度,他说:“严几
道的翻译 ,不用说了,他是:译须信达雅,文必夏殷周,其实他是用一个‘雅’
打消 ‘信’‘达’,最近商务还 翻印《严译名著》,我不知道这是何居心?这
简直是拿中国的民众和青年开玩笑”。(摘自《二心集》〈 关于翻译的通信〉》。

就以上言论看,瞿秋白太偏激、绝对了,对不同的意见不摆事 实、讲道理,
而是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说严复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达”,这难道
说 “雅” 的文字就一定不“达”不“信”了吗?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
来理解瞿秋白的观点,或许 它话的实质并不是反对“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而只
是在倡导白话 文,反对使用人民大众看不懂的文言 文?瞿先生主张绝对的正确
和绝对的中国白话文,翻译绝对的不容许错误,就连他文学上的挚友鲁迅先生 也
说:“绝对的中国白话文”是不现实的,必要的时候使用一点古文也未尝不可。”
而我们伟大 的领袖毛主席也号召我们要学习吸收古人的、外国的、人民大众中所
有语言中生动活泼的东 西,也没有一概排斥古文,所以某些反对或否定的声音
是有偏颇和站不住脚的。

因此,通过以上对“信达雅”的论述与回顾,除了广大的支持赞同者之外,
还有一些质疑和反驳的声音, 且还有一些新翻译标准如“忠实、通顺”等的提出,
但它却始终不能超越“信达雅”,“信达雅”始终是 传播最广的,是受到同时代
和后人最普遍重视的一条翻译标准,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衡量翻译质量的 尺
度,它是我 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结晶,它也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这
表现在:一方 面,他提出三难是主次有序,把“信”忠实于原著放在了首位;另
一方面,他指出了 “达”对“信”的 制约和“雅”对“信”与“达”的影响,
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也应从理论和实践上 以历史唯物主义
的态度看待“三难”说, 充分的予以肯定赞同,同时结合新的情况继续进行研
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推进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提高我们整体翻译水
平,进一步的发扬我国的 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 严复译著

3.1严复译著在中国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工作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肯 定严复翻译贡献的人
很多.如梁启超就认为:“严复是清末 输入欧洲文化的第一人,代表了本国 西洋
留学生介绍新思想的开端”,同时他还说:“清末西洋新思想的输入,在开始时
是囫囵吞枣,乱 无章法,而第一位精通外文,能避免上述缺陷的译者就是严复”。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台湾中华 书局.1974,71-72).同时,蔡元培也说::
“近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首推严复为第一 人”。(蔡元培.《五十年来之
中国哲学》上海申报馆.1923,1).因 此,由此看来,严复的翻 译工作得到了诸多
学者的广泛好评,特别是他著名的“严译八种”《天演论》(1898)、《原富》< br>(1902)、《群学疑言》《群巳 权界论》(1903)、《社会通诠》(1904)、
《法 意》(1909)、《名学》(1905)、《名学浅说》(1909).对中国的进步和
发展起到了不 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且至今仍是诸多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目.


通过翻译《天演论》他 将科学的进化论带到中国,又通过翻译《穆勒学名》和《名
学浅说》将逻辑 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 ,“革新了中国的学术”,通过《群
学肆言》纠正了当时政客不知慎重地进行评估且破坏建设的行为,《 原富》和《法
意》则传播了西方的经济哲学和政治哲学.通过这些译著,西方先进的学术观点和
国民思想进入到中国民众的视眼,严复通过翻译这一本一本讲西洋资本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理论大书, 把 先进的西方思想介绍到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改变了当时中
国停滞不前和极端落后的社会局面,推动了中国 历史的车轮得以向前涌进.

3.2 严复与“信达雅”翻译原则

严复译著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作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
好评,但同时对于他的译著, 也有学者认为,严复虽然提出了“信达雅”译事三原
则,但 是他在他自己的翻译过程中也未必有遵循这 三原则.譬如,有些学者认为
严复在翻译西方著作时符合“雅”与“信”的标准,但却不“达”.如梁启 超就
认“严复所 译亚当.斯密的《原富》是“诚得其本矣”他翻译的各个新名词也是
“按诸古 义,达诸今理,往往精当不易”但美中不足便是译笔太过渊雅,刻意模仿
先秦文体,所 以他所译的西学 ,他所宣传的“文明思想”不易为一般的“学童”
或“国民”所了解,所以说他的译作是否真正能让读者 领悟到先进的西方思想,
这是值得怀疑的问 题”。(梁启超.《评介新著.原富》.新民丛报.190 2,113).
另外,除了”达”之外,也有人说严复 在翻译西著时在“信”的方面也存在一些
问题.如最早从信的角度来批评严译的是吴汝纶,他在1897年3月写给严复的一
封信中就说:“严 氏译书有经世的 意图,是借西人之口来劝谏国人,此一目的虽
然很好,但不能因此而影响翻译的内容, 翻译并非著书,因此《天演论》中严复将
西方的人与事,改为原作者不知道的 中国的人与事(即所谓“ 易洋典与汉典”)
是不恰当的,还不如忠实地“纯用原书之为尤美”。(吴汝纶.《致严复书》.150 6
页).而对于“雅”大多数的学 者倒是认为“严译文章合乎其雅”,所以并无招
致太多争议.

鉴于以上观点 ,对于梁启超“达”的批评,严复本人就回答说:“文字是表达
思想与感情的工具,学理深邃之书,不可 能让每一个人都了解,他所期望的读者不
是一般的学童,而是熟读古书之人,如果因为不能读古书不能通 古文而有所抱怨,
那么问题在于读者 而不是译者。”(严复.《与新民丛报论所译原富书》,《新民丛报》.1902,109-113).而对于吴汝纶关于“信”的评价, 贺麒先生则认
为:“ 严译是符合信的,严译就其内容而言,它不是专门性的哲学著作,就目的而
言,是实用性的,就方法而言 ,则是着重以文雅的古文以求“达”, 其中因为实用
性很强,所以他的译述带有救治时弊的目的,他所 译述的学说是拯救世时的剂”
(贺麒.《当代中国哲学》.南京胜利出版社.1945,21), 因此 由上可以看出贺麒
的评价已不仅注意到严译是否忠实于原著的论题,而更从现实环境与思想内涵对
译作产生的影响来解释所谓的严译不忠于原著的缘由。因此, 翻译中的“信”并
不应只是简单地迎合 原文,而是应在深层次理解原著及其真正价值意义所在的基
础上忠实于原著,在将原著译为另一种文字的 时候,可以让习得这“另一语言”
文字的读者也能真正受益于原著的价值.

因此,由上述可见,“信达雅”的三字翻译原则,严复自己不仅提出了,且他
在自己的实践翻译工作中也 应用了它们,他的翻译原则和翻译工作对翻译界及中
国社会 的进步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所以作为一个 翻译工作者严复是相当成功
的,通过他的诸多译著不仅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敲响了救亡图存的 警钟,激 励了


中华儿女无畏地投身于救亡运动中,也在认识西方思想,回应西方入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他不但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也是一个关键性
的人物,在近代中国 文化和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无庸质疑的影响力。



















结束语

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人物,有的虽能 轰动一时,却很快就烟消云散,有的虽然
有所贡献,但难以长久影响后世,有的则如高山流水,穿行在历 史的长河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严复无疑属于最后一种类型,他传西学、介绍翻译西方文
学著作,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观念带到中国,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
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 严复在译事中最大的贡献是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
出的“信达雅”译事准则,他的这一准则,把中 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
上加以扼要、中 肯、鲜明和概括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提出了 明确可信、
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他的翻译
理论 和翻译思想对 我国现代学术领域和翻译界在更深更广层次上的发展也提供
了一种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研 究平台,所以对于严复先生所遗下的所有宝贵思想
文化遗产我们都将用科 学、客观、认真的态度加以对 待,以期其璀璨的文化知识
珍贵遗产光环能够照亮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青年,在科学的道路上勇于 探
索,不断前进,以期把中国特色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传遍全中国,带到全世界,使
中国以一个 科技先进,国民优质的伟大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Basil Hatim.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黄忠廉.严复翻译思想的另一面[J]中国科技翻译,1998,(04).

[3]汪荣祖.严复的翻译[J]中国文化,1994,(02).

[4]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J]中国科技翻译,2000,(04).

[5]林本椿.严复翻译思想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

[6]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9 .

[7]高惠群、乌传衮 .翻译家严复传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

[8]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

[9]马勇,严复学术思想评传[C].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52-358.

[10]王拭.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11]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 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M]上海书
店出版社,2000.

[12]孙应祥、 皮后峰.严复集补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3]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8.

[14]贺显斌.严复翻译思想遗补[M].上海出版社,2000 .

[15]黄忠廉.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J]中国翻译,1998,(02).

[16]郭沫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华书局,1954,(08).

[17]叶君键.关于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点体会[J].中国翻译,1982,(07).

[18]戈宝权.漫谈译事难[C].上海出版社,1990.235-242.

[19]周煦良.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0]孙孟恢.翻译随想[J].中国翻译,1983,(09).

[21]季羡 林.从斯大林论语言学谈到直译和意译上海东方出版
社,1998,(07).

[22]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J].中国翻译,1988,(01).

[23]伍光建.伍光建翻译译稿前言[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4]钟述孔.介绍赵元任译文忠实性面面观[J].上海出版社,2001,(08).

[25]许渊冲.翻译:美化之艺术--- 新旧世纪交谈录[J].中国科技翻
译,2002,(02).

[26]卞之琳.译诗的经历和看法[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06).





































致 谢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张琪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
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
课题的 选择到论文 的最终完成,张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在此我谨向张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 敬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 br>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最后我还要感谢系里的其他各位老师 和领导,感谢他们对各位同学的深切关
怀和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 .在这里请接受我对大家各的诚挚感谢,谢谢!



































Acknowledgements

My deepest gratitude goes first and foremost to Professor zhang , my
supervisor, for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She has walked me
through all the stages of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Without her consistent and
illuminating instruction, this thesis could not have reached its present form.
Second,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the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at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Professor Yu, and Professor Zhang,
who have instructed and helped me a lot in the past time. Last my thanks
would go to my beloved family for their loving considerations and great
confidence in me all through these times. I also owe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friends and my fellow classmates who gave me their help and time in listening
to me and helping me work out my problems during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the


thesis.








劲爆150万同时在线,众人追捧梦幻西游

民事再审申请书格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行业排行榜-反洗钱宣传


西安明德学院-圣诞歌乐谱


查高考成绩-简历名称


程开甲-药品购销合同


应聘理由怎么写-读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沈阳何氏医学院-小学班主任工作随笔


会计电算化报名-老干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