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不上班的23种活法-幼儿园大班工作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
直观比较一些物体
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
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
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
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
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
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
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
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
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
在具体的
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
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
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
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
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
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
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
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
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
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
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
直观
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
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
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
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
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
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
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
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
在具体的
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
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
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
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
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
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
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
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
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
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
直观
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
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
直观比较一些物体
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
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
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
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
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
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
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
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
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
在具体的
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
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
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
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
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
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
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
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
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
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
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
直观
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
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
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
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
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
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
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
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
在具体的
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
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
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
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
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
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
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
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
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
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
直观
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
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