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二套)
澳大利亚留学优势-5月4日是什么节日
 
2020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二套)
 
 
 
 
 
 
 
 
目录: 
2020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一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二
 
- 1 -  24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
br>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
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
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
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
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
的长度单位
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
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
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
则运算的含义,用学
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
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
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
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
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
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
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
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
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
它相
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
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
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
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
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2  24 
 
1. 在都
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
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
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
积累一些解决实际
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
择合适的测
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
.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
平面图形和
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
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
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
对数学学习的兴
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单位实际问题,测量
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含
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熟练正确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
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知线
段、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编制以及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全册共
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
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
,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6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表内乘法(一)
13课时 
表内除法(一)
9课时       
 
3  24 
 
厘米和米
4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
1课时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4课时 
观察物体
2课时 
期末复习
4课时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8+9+5
7+3+6  
  
19-6-7
17-9-5  
2、用竖式计算 
19+27
90-25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4  24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
?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
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 
28+34+23
2、探索新知 
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
试.
3、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0-25-28=
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的.连续竖式比两步竖式更简便.
还要注意数位要对齐,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以及进位加法的进位以及退
位减法的退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后反思: 
 
 
 
5  24 
 
 
 
 
 
 
 
 
 
  
  
 
 
 
第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45+28+16                            92-44-23
2、9+4-6                               16-7+8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 
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2、探索新知 
男生一共折了38只,女生一共折了42只,送给幼儿园33只,还剩多少只?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请学生试算,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可能会有出现书写格式的错误
,由其他学生对其完成的情况
进行评价.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
试.
3、出示试一试 
60-38+40=  
 
 
6  24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指名说一说想想做做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集体评议.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P3:第2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26         35-7           35+6
45-20        68+9            70-8
二、算出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填在()里.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
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注意答题格式) 
 
7  24 
四、思考题 
思考: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26个 
30个 
28个 24个 
22个 
26个
 
五、作业:P5:第2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
教学三维目标: 
1.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把两种不一样多的物品变成“同样多”. 
2.是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不一样多变成“同样多”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我们班要拔河比赛,愿意参加吗?一队10人,二队6人,行吗?为什么?怎么样就公平了? 
2.
你们喜欢玩串珠吗?今天就来研究关于串珠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3,
提问: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图中说的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有什么办法?)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
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指导. 
3.
汇报交流:三种方法. 
第一种:小军再穿4个彩珠.
第二种:把芳芳穿的2个彩珠拿走4个. 
 
8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