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创业计划书封面-山东经济信息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的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
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
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
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
活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并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
方式,让学生
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教材的基本内容是:长度单位, 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角
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
时间,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
比。其中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
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训练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
的提高,对数学学
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
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
法的培养
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
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
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
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
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
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
-可编辑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
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
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
60
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
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
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
思考问题的意识.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
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
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
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
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
课
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
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
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
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
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
-可编辑修改-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进度表
-可编辑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
9.19.5
9.89.12
9.159.19
9.229.26
9.2910.3
10.610.10
10.1310.17
10.2010.24
10.2710.31
11.311.7
11.1011.14
11.1711.21
11.2412.8
12.112.5
12.812.12
12.1512.19
12.2212.26
12.291.2
1.51.15
1.161.30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
长度单位
备 注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一)期中测评
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
表内乘法(二)
表内乘法(二)
表内乘法(二)量一量,比一比
认识时间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总复习
总复习
复习迎接测评
复习迎接测评
成绩统计分析、总结
-可编辑修改-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一)知
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
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
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
经历的创造活动
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二次备课
-可编辑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谈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
比
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古
通过师
话引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入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
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
二、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探究
新知
人用张开的手臂生用各自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丈量石头的宽的
一拃量
到了哪些信息?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师生量课桌。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度,以一拃或脚课桌的长
长为标准量物体度,体会
的长度。
由于所用
(学生自由发的标准不
同,所以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言
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呢?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
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生1:5拃。生2:5测量同一
拃半。 长度所得
让学生充分发的结果也
表看
法,使他们就不同,
逐步明白:每个引起学生
人一拃的长度不的认知冲
同,进行测量后
,突,在解
-可编辑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量的结果也不决这种冲
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
们有什么相同。
同点呢?
突中体会
学生:用相同的掌握统一
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
“厘标准进行测量。 长度单位
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
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
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
始。从刻度0到刻
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的必要
答:都有竖线、性。
还有数字)
(刻度1……)
学生活动
联系生
活实际进
行测量和
(每一个
大格练习,到
的长度都是1厘最后的开
放练习,
让学生动
手操作,
动
脑思
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米。)
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
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厘米呢?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
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
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很短。)
(让学生自由考。
发言。)
学生积极发言。
-可编辑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
新知
四、
小结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
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
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
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学生自主学习。
同桌合作量一
量。再汇报交流。
(把尺的刻度2
强化练
习,加深1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
对准纸条的左
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端,再看纸
条的
右端对着几,把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大数减小数,就
能量
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是这张纸条的长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度。) <
br>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
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
数
学书长边的长。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
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让学生看刻度厘米的表
尺,说出铅笔
的象,逐步
长度,再说说是形成空间
怎么想的。
想象能
看着尺子上的力,增强
刻度,说出手掌空间观
的宽和一拃的长念。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大约是几厘米。
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
-可编辑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
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
识了1厘
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
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
是几厘米。
-可编辑修改-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
观察直尺,利用
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
br>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
学生在直尺
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
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
、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
如:手指的宽度、牙齿、开关、纽扣、小奖品的
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
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
些活动,让学生正确
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
后
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
测量物
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
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
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
了两种不同的量法,学生认为第2种量法从
刻度3量起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
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量一
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
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
欢的、
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
习
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
何利
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
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
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
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
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测内容学生们完
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
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
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
跃。还有一
-可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