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易三仓-会议营销主持稿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10课时)
课题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
度单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教学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
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
难点
估量物体的长度。
课前
准备
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课时
安排
教
学
过
程
1课时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教学补充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
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
铅笔、铅笔盒等。
1.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
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1)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2)测量统一长度: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
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
师提
问: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
呢?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
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
进行测量。
(1)测量不同的长度: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
/p>
品的长度。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
他们的长度不
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
位去量。
总结: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二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
度单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教学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
功的喜悦。
教学估测长度
重点
教学
估测长度
难点
课前
练习本,铅笔,PPT,尺子
准备
课时
1课时
安排
教学补充
一、测一测
1.我的文具盒有( )个橡皮的长度。
2.我的课桌有(
)个数学课本的长度。
教
3.我的胳膊( )拃。
学
过
4.我的数学课本有( )个曲别针长。
程
二、量一量
测一测你走一步有几拃长?
三、想一想,你能行!
教室门的宽有二个步伐那么长?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三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知识与能力: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
度。
过程与方法:
教学
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比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
目标
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长度观念,初
重点
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
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前
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课时
安排
教
学
过
程
1课时
一、
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为了准确、
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
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
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可以
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
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
上用不同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
好是1
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
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教学补
充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
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
厘米长的?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
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
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
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
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四、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四课时 认识厘米练习
知识与能力: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
际长度。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
重点
初步建立一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
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前
准备
练习本 铅笔 尺子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
、填一填。
1.图钉的长大约是( )。
2.回形针的长是3( )。
教
3.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
学
过
4.筷子长15( )。
程
5.图钉的长是1( )。
二、 在 里,填上“>”“<”或“=”。
32厘米 40厘米 45厘米 54厘米
35厘米 25厘米
66厘米 67厘米
三、小小神算家
8厘米+12厘米=( )厘米
40厘米-30厘米=( )厘米
38厘米+12厘米=( )厘米
13厘米+31厘米=( )厘米
26厘米+8厘米=( )厘米
72厘米+8厘米=( )厘米
教学补
充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五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的实际长
度,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
重点
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
教学
难点
用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课前
准备
课件 米尺
直尺
课时
1课时
安排
教学补
一、创设情境
充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教
3.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
学
过
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
程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
米并让学生拿出
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
比一比,将两臂伸平
,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
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
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
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
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四、课堂小结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六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练习课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的实际长
度,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
重点
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
教学
难点
用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课前
准备
课件 米尺
直尺
课时
安排
教
学
过
程
1课时
一、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扇门高约2() 一辆公共汽车长9( ) 图钉的长大约
是1( )
课桌高是70() 小明的身高是135( )
二、计算
15厘米+8厘米=( )厘米 16厘米-9厘米=( )厘
米
6米 -5米=( )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 )
米(
)厘米
1米7厘米+2米 =( )米( )厘米
三、将下面的长度从大到小排列
5米 50厘米 50米 10厘米 5厘米
(
)>( )>( )>( )>( )
教学补
充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七课时 认识线段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物体,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过程与方法:
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课前
准备
刻度尺,绳子,课件
课时
安排
教
学
过
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
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铅笔、绳子,看一看、
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
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
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
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
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
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
点对着尺
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教学补
充
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
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
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
面写上3厘米
。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
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八课时
认识线段练习课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物体,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过程与方法:
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课前
准备
刻度尺,绳子,课件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三条线中,( )是线段。
教
② ③
学
①
过
2.要知道学校的操场有多长,应该用(
)来量。
程
①三角尺 ②米尺 ③卷尺
3.你的椅子大约高(
)。
①45厘米 ②45米
二、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7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教学补
充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九课时 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强化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对不同物体的长度能正确选用长度
单位。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估测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根据物体长度的不同,会正确地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
难点
根据物体长度的不同,会正确地使用长度单位。
课前
准备
课件 刻度尺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复习引入
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米各有多长。
出示课件: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教
二、探索新知
学
过
想一想:你和长颈鹿比谁高?
程
议一议: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通过手势比划得知,长颈鹿不可能有5个大拇指的宽
度,所以应该是5米。
学生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米,还没有长
颈鹿的脖子长,应该是5米高。
辩一辩: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括号
1.黑板长:3厘米( ) 3米( )
2.橡皮长:2厘米( ) 2米( )
3.大树高:10厘米( ) 10米( )
教学补
充
三、课堂小结
谈谈自己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第十课时 第一单元考试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9课时)
课题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
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
在口算基础上,利用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材料,让学生经历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的
目
标
过程,加深对竖式计算方法和格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 点
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
难 点
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课前
准 备
课件 小棒
课时
一课时
安 排
一、情景导入
教学补充
师:今天我们去参加博物馆(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教
(1)观察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让学生回答。
学
过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程
(3)学习例1: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
少人?
学生列式:35+2,怎样计算35+2?借助小棒、计数器试
一试。
学生汇报交流。
(4)学习竖式
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
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
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
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
2。2应对着35的3还是5?
让学生回答。最后再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
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
,学生
汇报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
齐。
三、提高恐固
课本12页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相同的数位要对
齐,从个位加起。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练习题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
算。
过程与方法:
教学
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培养学生的
归纳能力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
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课前
准备
课件 小棒
课时
安排
教
学
过
程
一课时
1.直接写出得数。
45+31= 6+22= 71+6=
52+25= 93+6= 59+20=
34+3=
19+50= 64+35=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5=60+(
) 74+( )=96
88=82+( ) 39=32+( )
3.列竖式计算。
28+41= 95+3=
56+32=
33+53= 4+83=
40+37=
教学补
充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自主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
自己探讨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
重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课前
准备
课件 小棒
课时
1课时
安排
教学补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充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
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教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学
过
1. 教学例3。
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
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 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
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
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
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
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
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练习题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自主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
自己探讨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
重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课前
准备
课时
安排
教
学
过
程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课件 小棒
1课时
一、我会说
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应注意:
(1)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要( )。
(2)两位数加两位数,先从(
)加起。
(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 ),要向( )进一。
25+38=
67+16= 9+37= 29+48=
28+46=
二、在下面的○填上“>”、“<”或“=”
64+8○26
35+34○34+25
37+38○48+29 56+9○46+19
41+19○52 23+69○90
三、我会解决问题
1.小红和小明去钓鱼,小红钓了17条鱼,小明钓
了24条鱼,小明和小红一共钓了多少鱼?
2.本周李叔叔卖出了34筐水果, 还剩下28
教学补充
筐。李叔叔原来有多少筐水果?
3.一架玩具飞机29元 ,
一把伞16
元 , 一辆玩具车30元
(1)买1把伞和1辆玩具车需要付多少钱?
(2)买1把伞和1辆玩具飞机需要付多少
钱?
板书设
计
及
作业设
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四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
式的写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
标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法则并能争取额计算。
教学
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课前
准备
课件 小棒
课时
1课时
安排
教学补充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教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4、
学
过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程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
式:56-22,思
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
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
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
怎么想的
3.完成练
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
现。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
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
回
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
十位减十位。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练习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
式的写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学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
目标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法则并能争取额计算。
教学
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课前
准备
课件 小棒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口算。
25+5
38-8
90+5
教
学
过
50+30 50-30
程
33+4
40+19 25-25
35+35
36-20 79-19
43+9
二、列竖式计算
39-21= 74-34= 99-14=
教学补充
三、明明买了一个新书包,付给售货员45
元,找回了3元,一个书包多少元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
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退位减的计算法则。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
重 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难 点
课前
主题图、小棒
准 备
课时
1课时
安 排
教学补充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
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教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学
过
1.教学例2。
程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
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
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
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
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
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
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
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
减,
就从十位退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
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七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
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退位减的计算法则。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
重 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难 点
课前
主题图、小棒
准 备
课时
1课时
安 排
教学补充
一、列竖式计算。
91-74= 98-59= 53-28=
教
学
64-59= 85-27= 36-19=
过
程
55+22= 90-28=
37=38=
二、列式计算。
1.减数是15,差是35,被减数是多少?
2.和诗46,一个加数是28,另一个加数是多少?
三、解决问题
1.车上有26个空座位,上车17人,还有多少个空
座位?
2.小红和妈妈一共摘了92箱苹果,运走68箱,还
剩多少箱?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八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知识与能力:
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
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 点
教学
难 点
领悟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的方法。
课前
准 备
课件
课时
1课时
安 排
教学补充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
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教
二、合作探究
学
过
(一)
程
1.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
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
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
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
图,在小组内交
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
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
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
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
前
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
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
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
并说明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九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练习
知识与能力:
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
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 点
教学
难 点
领悟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的方法。
课前
准 备
课件
课时
安 排
教
学
过
程
1课时
1.计算
63+15= 88-45=
53=28= 36-8=
70-45= 35-28= 39+25=
66+9=
51-43= 17+43=
2.列竖式计算
( 1
).比70少54的数是多少?
( 2 ).甲数是36,乙比甲多17,乙数是多少?
3.二年一班有男生38人,女生比男生少6人,二年
一班有多少名学生?
4.草地上有36只白兔,比灰兔少7只。白兔和灰兔
一共多少只?
教学补充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十课时 连加、连减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
目 标
程中恐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 点 竖式的书写。
教学
进位和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题目的正确计算。
难 点
课前
实物投影仪
准 备
课时
1课时
安 排
教学补充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口答 :
7+6+5 8+9-13 24-10-7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教
二、探索新知
学
过
1.教学例1。
程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
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
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
呢?学生试算并在
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
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
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
图中发
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
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
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
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
减法。
四、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十一课时
连加、连减练习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
目 标
程中恐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 点 竖式的书写。
教学
进位和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题目的正确计算。
难 点
课前
实物投影仪
准 备
课时
1课时
安 排
教学补充
1.直接写出得数。
45+20+7=
46-4-30= 12+43+5=
15+(32-30)=
80-50-9= 72-8-23=
教
学
58+30+8=
38-(13+17)=
过
2..列竖式计算。
程
16+34+15= 29+9+47=
45-21-9= 70-46-12=
3.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下面是每个展区的票价。
军事展区24元 艺术展区27元
科技展区17元 历史展区18元
带100元去参观这4个展区,钱够么?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十二课时 加、减混合
知识与能力:
掌握加减混合式题得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学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恐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目 标
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 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
难 点
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的区分
课前
准 备
课件
课时
1课时
安 排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
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教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学
过
1.教学例3。
程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
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
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
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
算应该怎样进行计
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
生归纳、总结。
3.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
教学补充
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
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
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
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
引导梳理。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十三课时 加、减混合练习
知识与能力:
掌握加减混合式题得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学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恐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目 标
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 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
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的区分
难 点
课前
课件
准 备
课时
1课时
安 排
1.竖式计算,在( )里填上得数.
教学补充
(1)25+37+19= (2)90-37-28=
教
学
过
程
(3)5+94-49= (4)75-38-19=
(5)49+24-65= (6)39+45-57=
2.依次在□里填上得数.
3.在○里填上“>”“<”或“=”.
(1)43+7+16○65
(2)54-(24-14)○44
(3)36+40-35○32
(4)75-(85-25)○20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十四课时 加减混合的运用
知识与能力:
教给学生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方法,掌握这些条件之间的联系,会
列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
目 标
方法解决其他的生活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激发学习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 点
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
难 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
准 备
课件
课时
一课时
安 排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
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教
二、合作探究
学
过
1.教学例4。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
程
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
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
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
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
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
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
剩
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
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
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3.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
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
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
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教学补充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十五课时 加减混合的运用练习
知识与能力:
教给学生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方法,掌握这些条件之间的
联系,会列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能
目标
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他的生活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教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教
学
过
程
一课时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78-50-9=
(2)72-2-30=
(3)35+6+40= (4)47+9-20=
(5)17+3+15= (6)75-50+14=
(7)49-9-30=
(8)28+20+2=
二、计算下面各题.
(1)85-39-28
(2)82-35+29
(3)84-(27+38) (4)35+(64-39)
三、应用题
1.果园里有8行苹果树,每行9棵,一共有多少棵?
又种了20棵,一共有多少棵?
2.每个人做6朵小红花,4个人一共做多少朵?把这些
小红花平均装在3个塑料袋里,每
个塑料袋装几朵?
教学补
充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十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的整理和复习,
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 标
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
重 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
难 点
提高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
准 备
课本
课时
1课时
安 排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教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
学
过
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程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也可从
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
够减,向十位退一。学
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
出错的地方,在小
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
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
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
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
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
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
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
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
教学补充
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第十七课时 第二单元考试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7课时)
课题 第一课时 角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
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
教学上的角;学生通过摸角认识角的各
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
目标 制作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
重点 认识角及正确画角。
教学
难点
认识角及正确画角。
课前
准备
课件、三角板
课时
1课时
安排
教学补充
一、情境导入
一、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
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教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学
过
2.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
程
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
请小朋友找
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
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
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
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
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
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
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
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
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
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
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
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2、
完成P40页的1、2、题。
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
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
看。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二课时 角的认识练习课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
教学
上的角;学生通
过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
目
制作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知
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
重 认识角及正确画角。
点
教学
认识角及正确画角。
难
点
课前
准 幻灯机
备
课时
安 1课时
排
一、数学书P43
1.第一题
指一指哪里有角
教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达到练习的效果。
学
过
第一幅图中路标:有三个角存在。
程
第二幅图自行车:有个三角形,还有直角
第四幅图纸船:由多个多边形组合成。
第五幅图红路灯的三角形标志。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达到练习的效果。
3.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给出学生熟悉的图形
长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四边形、还有个有一条弧
形的四边形。
关键在于最后一幅图的弧线所在的角,学生能不能
判断正确。
4.打开折扇,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形象的在学生面前展示角的变化过程,为下面学习锐
角、直角、、钝角做铺垫。
教学补充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三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过程与方法:
教学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
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
重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
难点
正确画直角。
课前
准备
课件、一张白纸、三角板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学
过
这种角就是直角。
程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
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
你准备怎样制
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
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
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
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
下对折,
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
是不是直角的方
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
板上有
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
板上的直角。
教学补充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
直角?
2.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
角
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
样画的。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直角的画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
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
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四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
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重点
教学
难点
正确画直角。
课前
准备
幻灯机、一张白纸、三角板
课时
1课时
安排
教学补充
一、数学书P43-44
1.在两个三角尺上各选一个角,比一比他们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和发现三角板上的各角的特点,并说说自
教
学
己的看法。
过
2.下面哪些角是直角?
程
给出四个角让学生进行判断,可以先让学
生进行尝试
猜测判断,然后再借助工具三角板,进行验证。
3.在方格纸上画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4.照右图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五课时 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与技能:
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
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教学通过看、说、折、画、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感知锐角、钝角的
目标
特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情景创设,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
重点 能辨认锐角、直角、钝角。
教学
难点
用三角板拼钝角
课前
准备
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粘纸等。
课时
安排
教
学
过
程
1课时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画面。
这是美丽的上好杨浦大桥,每根斜拉的钢索和中间的
竹子之间的角度课有讲究了,是许多工程师智慧的结
晶!
你能找出桥上的角吗?
二、探究新知
1.感知角。
学生指出大桥上找到的各种角。老师用课件抽象出角
的形状。
在这些角中,哪些是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们的名
字。
第1个和第3个是我们学过的直角。
2.学习例5,给“角”分类。
先仔
细观察上面的六个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同桌
说一说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然后汇报交流结果。
老师尽量引导往“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细化分类。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3.找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
4.画角。
动手画一画锐角和钝角,并用三角板进行检验。
5.学习例6,用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和拼法。并检验拼得的钝角。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给同桌听一
听。(锐
角和钝角)什么叫锐角?什么叫钝角?怎样判断
教学补充
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六课时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在生活实际中找角,运用所学知道它们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教学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找角发现角。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
用。
教学
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
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
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 、创设情境
完成第41页练习八的第3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教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
过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题。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
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
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补充
3.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
是不是直角。
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
图
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
报。
指名汇报。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
角,右图中有8个角。
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
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四、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第七课时 第三单元考试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15课时)
课题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知识与技能:
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法算式各
部分名称。
教学
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前
准备
小棒、图片、学具、课件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激趣引入
教学补充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
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教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学
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过
程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1)1+1+1+1+1+1+1+1+1+1+1+1+1+
1+1+1+1+1+1
+1=20有1+1+……+1+1=20 几个
1相加?
20个1相加
2)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有5个4相加,4+4+4+4
+4+4=20还有别的算法吗?
3)2+2+2+2+2+2+2+2+2+2=20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
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同
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
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
多个相同加数
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
个符号“×”,叫乘号。
(板书)
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20乘1, 1
乘20,
5乘4,4 乘5, 2乘10, 10乘2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5.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三、尝试练习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
什么?
1. 书上的主题图。
2.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
么?
四、随堂练习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二课时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知识与技能:
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法算式各
重点 部分名称。
教学
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前
准备
小棒、图片、学具、课件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复习
1.教师让学生用红花摆4个2,说出相同加数是什
么?有几个相同加数?
教
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
并读出2乘以4,表示4个2相加。
过
程
2.教师让学生用小圆形摆,自己想摆成几个几都可
以。
摆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巡视时,注意帮
助有困难的学生。
最后教师挑选不同摆法的学生,要他们说出:
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
有几个相同加数?读出乘法算式。
二、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摆出一幅有5个气球的图,说明这是1个5,
再陆续摆出三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
5?
教学补充
出四幅气球图后,让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5+5+5=15
5×3=15
教师应该对照连加算式结合着乘法的含义简单地加
以说明:
5乘以3
表示3个5连加;
相同的加数是5,5就是因数。有3个5相加,或者
说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
,3也是因数,5乘3得15,15是
积。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例1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拿出如右图的卡片。
练习时,先出示4+4+4+4+4+4+4+4+4=36,
让学生读加法算式,说出相用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
加数。
然后让学生看着加法算式
说出乘法算式后,再出示
4×9=36,读出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的
卡片,应制成不同内容的多张卡片,以便反复练
习。)
、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48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看图,按照图中的内容,分别<
br>填出:相同的加数是几,就用几做因数;有几个相同加数,
就用几做因数,最后写出乘法算式。
做练习九第3~8题。
第3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先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
共有几个几只?再按照书上的要求填数。
第7题,可以联系乘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
断必须是几个相同数连加才能改写成乘法算
式。另外,也
可能有少数学生把3+3+3+2改写成3×3+2,这个式子
是
对的,遇到这种情况,可给以鼓励,但这是乘加两步运
算的式子,开始学乘法不要求学生能写出这样的式
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三课时 练习课(一)
知识与技能:
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法算式各
重点 部分名称。
教学
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前
准备
小棒、图片、学具、课件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大家都学得很认
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教
出示
学
1.爬梯比赛: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一个
过
程
组在规定时间内爬得高。
3+3+3+2
4+4
5+5+5
1+1+1+1+1
2+2+2+2
3+3
加法算式
2.赛龙舟 :出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要想知道参赛的一共有多少人,谁能很
快列出一道算式?
乘法算式
教学补充
二、指导练习
1.一共有多少个圆圈?
○
○ ○
○○ ○○ ○○
○○○ ○○○ ○○○
乘法算式:( )×( )或( )×( )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7+7+7+7=( )×( )
(2)3+3+3+3+3=( )×( )
(3)8+8+8+8+8+8+8=( )×( )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3个9相加。
( )
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3。 ( )
6和4相乘。 ( )
三、课堂作业:随堂练习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四课时 练习课(二)
知识与技能:
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法算式各
重点 部分名称。
教学
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前
准备
小棒、图片、学具、课件
课时
安排
教
学
过
程
1课时
一、复习(出示小黑板)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 5个4相加
2和7相乘
3个9相加,和是( )。
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
二、读一读。
4×5 6×3 5×2 3×4
三、看图写算式
★★★ ★★★ ★★★ ★★★ ◆◆◆
◆◆
◆◆◆◆◆
算式是( )×( )
算式是
( )×( )
读作( )乘( )
读作( )
乘( )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意
教学补
充
义。
四、指导完成书本7~11题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五课时 5的乘法口诀
知识与技能:
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产生,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在计算中体会编制
口诀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能正确且熟练地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重点
教学
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课前
准备
小棒、课件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复习导入
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
那一星期一共做了多少次眼保健操呢?想好后把答案
教
写在卡片上举起来,看谁算得快?
学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过
程
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
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1.教师出
示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
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
br>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请大家
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
根小棒?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
5
×1=5)
(2)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我
教学补
充
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
好吗?
板书:5 + 5 10 2×5=10 5×2=10
4.教学口诀
“二五一十”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
而他们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一起读
口诀。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 一五得五
教学其余口诀。
1.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 +5
15 3 ×5=15
5× 3=15
3.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
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15 +5
20 4× 5=20 5× 4=20 四五二
十
20 +5 25 5×5=25
五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
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
同桌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老师说出口诀的半部分,学生补充口诀的后半部分。(先
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口诀,再打乱顺序。)
教材52页《做一做》
五、随堂练习
五五二十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六课时
5的乘法口诀练习
知识与技能:
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产生,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在计算中体会编制
口诀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 能正确且熟练地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重点
教学
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课前
准备
小棒、课件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复习旧知
教学补
充
1.对口令
一五( )( )
( )( )一十 四五( )( )
教
三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学
过
学生模仿,同桌同学互对口令,看谁对得又对又快。
程
2.写乘法算式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正 ( )×( )=( )
3.填口决。
三五(
)( ) ( )( )一十 四五( )( )
五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4.计算
5×3=
5×1= 1×5= 5×5=
5×2= 4×5=
5×4= 2×5=
5.看图写算式。
△△△ △△△
△△△
△△△
二、实践题
1.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算式。
三五(
)
二五( )
四五( )
三、随堂练习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七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知识与技能:
了解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2、3、4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
教学
能正确应用2、3、4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试题。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教学
重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教学
难点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课前
准备
课件、图片、小棒等。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
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教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学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过
程
1.教学例2
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小聪和小娟他们种的向日
葵
已经发芽了这下可高兴了!多可爱的小苗啊!你发现每棵幼
苗上面有几片小叶?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1棵幼苗上有2片叶
子,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l=2 1×2=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
“1个2得数是2,我们
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
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2棵幼苗
,问;“这是几个2?
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
个2的得数
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
教学补
充
得四4× 5=20 5× 4=20 四五二十。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行有多少
棵向日葵?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
多少棵幼苗,如何
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如果有
2行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
诀是什么?如果有3行呢?2)引导学生对2和3
的乘法口
诀进行记忆。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
写,最后归纳出口 诀:“三三得九”。
3. 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
和结果。
板书: 1×4=4
4×1=4 2×4=8 4×2=8 3×4=12 4×
3=12 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
四十二 四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 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
3是3,1个4是4,
那么1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
得三,一四得
四;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l.做教科书第54、55做一做中的练习。
2.做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
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
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
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
4的乘法口诀。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八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知识与技能:
了解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2、3、4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
教学
能正确应用2、3、4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试题。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教学
重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教学
难点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课前
准备
课件、图片、小棒等。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复习
教学补
充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教
二三( ) 五五( ) 四五(
)
学
过
二四( )三三( ) 二二(
) 三
程
四( ) 三五( )二五(
) 四
四( ) 一一( ) 一四( )
3.填一填
5×3=★ ◆ ×5=10 ●× 5=25 ■×2=10
4×◎=20
1×5=□ △×5=15 ☆ ×5=20 ◇×◆
=25
5×★=30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5.想一想。
如果
表示5,那么 表示( )。
二、列式计算
1.2乘3得几?
2. 3个4是多少?
3.5个3的积是多少?
4 .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5.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三、课堂随练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九课时 乘加、乘减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的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
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
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
重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课前
准备
课件、投影、卡片、图片等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学补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
充
棵的玉米多壮呀!
教
出示课本图片
学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过
程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
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
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
题吗?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
学生回答板书3+3+3+3 3×4 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
到了它的家玉米地
里……它来干什么呢?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
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
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
2是刚才用3×4、4×3或3
+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
个算
式,你会写吗?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
不仅列
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
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
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
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
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
么?再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
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
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
确运算的顺序。
四、拓展性学习
1. 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
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
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十课时 乘加、乘减练习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的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
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
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
重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课前
准备
课件、投影、卡片、图片等
课时
1课时
安排
一、数学书P59练习十三
1.计算
5×3-5=
5×3+5= 5×4+5=
教
5×2=
5×4= 5×5=
学
二、看图列示计算(解决问题)
过
程
一共浇多少棵树?
1.计算
4×2+25=
4×3912= 2×3+2=
2×2-4= 3×3-7=
4×3-2=
2.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人?
5×4+4=
或者 5×5-1=
(2)、一共有多少人?
5×4-3= 或者
4×4+1= 或者 4×5-3=
3.哪个图形中
的个数多?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教学补充
全部练习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再进行讲解。
板书
设计
及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