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余年寄山水
546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6: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村官面试题-小品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材解读: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
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 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
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
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
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课标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
量活动中 ,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
算,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
米)。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 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 时,教师根据
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
计量单位去测 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那一
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历来感受统 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 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
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 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
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

< p>

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
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教学线段时,不应在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
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
行对比。
课时安排:约4课时
问题探讨:
这部分内容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要 充分利用这些
资源,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量度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自
选实物作测量 标准去量度同样长的铅笔,结果量的数量不一样。从而
让学生体会到知道物体的长度必须用长度单位去量 。













二年级第一单元第1--2课时

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
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 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
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
们 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
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 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
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
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 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
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
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
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 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
用 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



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 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 (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
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 空隙大
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
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 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
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
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
第1题。
2.通 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
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 第2~3题。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这
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















二年级第一单元第3—4课时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和练习一的第4~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 br>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
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



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
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 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
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
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 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
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 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
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
厘米为单位的)
(7) 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
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 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
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
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
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 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 ,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
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 好是
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
30厘米、……、 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
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 用卷尺.用卷
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
一端在尺子的 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 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
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
板的 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都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P8—P10
教学目标:
使 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两位笔算的方法,掌
握竖式的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索研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运用算理理解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1)36+2 (2)36+20
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36”中的“6”与“2”相加?
第(2)题为什么用“36”中的“3”与“2”相加?
教师小结;在加法计算时,我们要做 到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
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看书观察。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些同学要去干什么?他们要怎样去?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他们能坐下吗?
学生提出:
二(1)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提问:剩下的两个班能合乘一辆车吗?说说为什么?
还有别的乘坐的方法吗?
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
列式:36+30=( ) 你能说说是怎样算的吗?
问:为什么用“36”中的“3”去加“30”中的“3”?
学习例1.
师讲:36+30除了可以口算外,还可以写成竖式进行计算,写竖
式进行计算的就叫笔算。



下面我们看书学习:你能知道竖式是怎样写的吗?写竖式时,第一个
数写在哪?第二个数写在哪?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问:30中的“3”写在36哪个数下面?为什么? 30中的“0”
写在36哪个数下面?为什么?
教师说明:写竖式时,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 的数对齐,十位上
的数要的十位上的数对齐,这就叫做相同数位对齐。
提问:根据小棒图思考36+30(竖式)得多少?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请同学试说计算过程。
讨论P9“做一做”重点讨论32+6这道题如何写竖式?如何做到< br>相同数位对齐。请同学们边说边写。
学习例2。
提问: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列式:35+34=
( ),你能自己试着用竖式进行计算吗?
提问:写竖式注意什么?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做
完后别忘了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看图写竖式。(图略)
笔算下面各题。
45+23= 23+4=
同学们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二(1)班捐了 56元,二(2)
捐了43元。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小结: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
个位和个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做完后别
忘了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
2、做P10“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P13页练习二第
二题作业。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2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P11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 加满10,要向十
位进1的道理。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板算:34+53
订正板算。
提问: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
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将来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说明: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
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新知识。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看书P11例3
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提问: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回
答?
看P8回答:二(1)班有多少人?(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
列式:36+35=
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棒是怎样算的。
提 问: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
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表示几个什么?
提问: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 )个十,够10个一
可以怎样?(捆起来 )捆起来是非曲直1个什么?(一个十)也是1
捆。这时我们再算一算一共有几捆几根?(7捆1根)也 就是几个十
和几个一?



问: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了的那一捆是
哪来的?
问: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
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
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写竖式算一算。
提问:怎样写竖式?
提问: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说
说你的想法?
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提问:个位6加5等于几?
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放在十位上要写几?为什
么写1?
教师说明: 个位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
这就叫个位满十,向十位进出1。
提问: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为
什么不能写在横线下面?
提问:十位上怎么算呢?互相说说看。
你能说说十位上的7是怎样来的吗?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通过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
么?



请同学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
37+53 边做边说计算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P11“做一做”中的题,注意下边的提示,边做边
说过程。
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和前一
天学的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18元,小明和爸< br>爸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式解答,并写上竖式。)
提问:你还提出什么问题
做P13 N3 边摆边算边说过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3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P16—P17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
位减法的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 计算。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板算。
24+33= 56+37=
问:笔算加法我们要注意什么?
说计算过程
29-7= 65-30=
问:为什么用29中的9去减7?
为什么用65中的60去减30?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知道知道2008年我们中国有一件什么大事吗? < br>2008年要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奥运会,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回顾
申2008年奥运会的情景, 请看书本P16,申办的有四个城市:北京、
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国际奥委会通过投票来确定2 008年奥
运会举行的城市。看书你知道每个城市各得多少票?最后谁赢了?从
哪儿看出?
学习例1
提问:从这道例题中,你看到了什么?说说看。
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列式:56-22=?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问:50-20=30 这是哪位减哪位?
6-2=4这是哪位减哪位?



师:这道题除了可以口算外,还可以写竖式做笔算,请同学们的
本子上试算。(一生板算)
讨论:怎样写竖式?怎样减的?你是从哪知道?
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写竖式。请同学板算。
提示: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37-5= 67-62= 58-28=
第(1)题 5为什么写在37的7的下面?
第(2)、(3)题 得数都有0的情况,什么情况下这个0要写,
什么情况下这个0不写?
教师说明:竖式计算时 ,十位上相减为0时,这个0因为前面没
有数位了,不需要占位,这个0就不写了;当个位相减为0时, 因
为它前面还有十位,这个0需要占个位,所以这个0就要写。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本子上做:
39-21= 74-34= 99-14=
P19页的第一题做一做第一行。P20页的第2、3题做作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P18—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笔算退位减法的方法,即:个
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 上加10再减。
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板算 68-25= 用竖式算。
2、说得数说计算过程。
63-7=
问:个位3减7不够减时你是怎么想的?
订正板算。
问:怎样写竖式?从哪位算起?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谈话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已经算过了申奥过程北京比多伦多多34票,下面我们
再算算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几票?
P18 例2
教师口述



在申办奥运会的投票中,北京得 到56票,巴黎得到18票,巴黎
比北京少几票?还可以怎样问?
列式:56-18=
提问:个位6减8怎么样?不够减怎么办?
出示小棒,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同学汇报,请学生尝试笔算这道题。
讨论。
提问:个位6减8不够减怎么办?
教师说明:个位不够减,从十位拿出1个10.
提问:从十位拿出的1在个位上是几?
教师说明并介绍“退位点”。
问:退位点表示什么意思?
结合56-18说算理。
P19例3 50-24=
请同学看旁边的提示,进行试做。
问:个位你是怎样减的?为什么用10减去4?
十位你是怎样减的?为什么不用5减2呢?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与复习板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问:已学过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P19“做一做”N1、N2 做完后订正,然后讨论计算时要注意什
么?
教师说明:计算时,除了注意笔算减法的法则外, 还要注意,个
位够减,直接减,个位不够,十位退1再减,退位别忘了减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5课时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P23 例4
教学目标:
□比○少5个,□摆几个?使学生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灵活解答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求比一个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摆一摆。
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比○多2个,□摆几个?说说你是
怎样摆的?



提问:求□摆了几个,怎样计算?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在这里□是个什么样的数?
看图猜数。
教师出示10个○,现在请你猜猜,知道□比○多5个,你能说说□
有几个?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求较大数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做猜数游戏,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学生出题,老师猜数。
黑板上贴10个○,请同学说出一句□比○少( )的话,然后由
老师猜出□有几个,最贴图验证。
老师出题,学生猜数。
黑板上贴10个○,老师说出一句□比○少( )的话,然后由学
生猜一猜□有几个,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猜的。
学生动手摆图形理解算理。
上:摆10个○,下:摆□,要求□比○少5个,□摆几个?
放手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4)比较与复习中的题比较
比○多5个,□摆几个?
比○少5个,□摆几个?
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摆出来的个数一样吗?□在每句话中是
什么样的数?



提问:你从□比○少5个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这句话还可以怎样
说?
(知道□和○ 比,○多,□少,○是较大数,□是较小数。较大数○,
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另一部 分是比□多的部分。)
提问:要求□摆几个,怎么办?
教师说明:通过摆学具,同学们会分析□比○少5个这句话了,下
面就用这个知识学习新知识。
学习P23 例4
看图提问:我们二(2)班比你们少3面,是( )面。这个总
是能解决吗?还需要知道什么?(小组讨论)
(1)用学具代替小红旗在桌子上摆一摆,讨论二(2)有几面小
红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问:从二(2)班比二(1)班少3面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用什
么方法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
(2)根据图上提供的其他信息,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
吗?(展开讨论、说算法列式)
提问: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三(1)班得几面?
四(1)班比三(1)班多1面,四(1)班得几面?
还能提出什么条件,什么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拍手游戏。
听老师拍了几下,按要求想好你要拍几下。



P25练习四的N5、N6、N7、N8
听老师口述题,学生口答。
例:河里有白鸭36只,黑鸭比白鸭少20只。黑鸭有多少只?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24页第三题做作业。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哪位同学
给大家总结一下。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6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P26——P27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习题的运算顺序,会笔算连加、连
减的习题,掌握简便写法。
提高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做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计算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要学生养成读题、抄题、
数字搬家三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板算:
28+34 84-28
订正板算。
提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学习例1
学生看书本例1,说说图意。
提问: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怎样计算?(28+34+23=)
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题?(连加)这道题能口算吗?
教师说明:这道题口算有困难,我们可以笔算。
提问:这道连加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分几步算?
请同学尝试笔算,可看书学习。
学生汇报尝试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比较两种书写格式。
提问:这道 连加题,有的学生是把两个竖式左右分开写的,有的
同学是把两个竖式上下连着写的,你认为怎写简便? 为什么?
教师说明:连加计算有两种书写格式,一种是左右分开写的,另
一种是上下连着写的 。把两个竖式上下连着写比较简便,以后我们再
做连加题时,可采用这种简便写法。
完成P26“做一做“中的题。
学习例2
让学生看书说图意列式。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题?(连减)
讨论:连减题怎样计算?有几种书写格式,学生试做,教师找两
生板演。
提问:这道题哪步计算可以不写竖式,直接口算?
教师把口算部分用虚线圈起来。
教师说明:虚线框中表示能口算的部分,计算时不必写竖式。
看书P27一步口算的怎样写竖式计算。
教师说明:能口算的就可以不写竖式,不能口算的可以写竖式进
行计算。
提问:怎样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讨论。说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做书本P26“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用简便写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P27“做一做”N1、N2,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
提问:你们刚才做的是什么样的题?做这样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连加、连减笔算 计算时,有的全部要笔算;有的又
要口算,又要笔算。有的是第一步口算,有的是第二步口算。在计算< br>时,遇到哪一步能口算就用口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7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P28 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
掌握简便写法。
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重、难点:
计算的正确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板算
37+25+24 72-28-16
订正板算。
提 问:我们已经学过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连加、连减笔算有
几种书写格式?哪两种?哪种是简便写法?
在计算过程中有口算的怎么办?
二、 探讨交流,解决问题
看书本例3
请学生看图试说图意。
提问: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下去25人,能求什么?用什么方法?又上来28人,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



列式:67-25+28
提问:像这样有加法有减的加减混合式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吗?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提问:有几种书写格式?
哪种格式是简便写法?
请学生用两种格式在本子上进行竖式计算,同时叫两生板演。
最后请学生把P28例3补充完整。
完成P28做一做两题。
让学生用简便写法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指导。指名板演。
提问:能口算的怎么办?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比较
指黑板上的几道板算题。
提问:同学们刚做的几道题是什么样的题?(加、减混合)
与复习板算的两题比较
提问: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连加、连减)
提问:像这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是分几 步计算的?先做
什么?后做什么?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提问:今天学的加减混合题与连加、连减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是两步计算,都有两种书写格式;
都是先算左边的再算右边的,从左往右进行计算;
都是能口算的就不用写竖式了。



不同:运算符号不同。
提问: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要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时,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正确计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8课时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P31 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学习估算的思路,提
高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估算思路和估算策略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准确的计算,只
要说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如:带的钱能不能买所需要的东西。
下面请帮小明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



小明和爸爸、妈妈逛商店。在商店里,小明看到了一双喜欢的运
动鞋 ,价格90元。这时爸爸有32元,妈妈有43元,小明有20元,
小明能买到这双运动鞋吗?为什么?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小明能不能买到这双鞋?
进行判断时需要准确的计算吗? 教师说明:有时在进行判断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只要大致的估
计一下就可以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新内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P31 例4
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
暖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杯子24元
妈妈带的钱够吗?
提问:要判断妈妈带的钱够不够,需要精确的计算吗? 教师说明:要判断妈妈带的钱够不够,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
大致估计出大约的数就能判断了,这 种算法,我们把它叫做估算,生
活中许多地方都能用到估算。
下面请同学说说这道题你是怎样估算的,判断的?
请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思路
思路有:
妈妈用100元,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
30元, 水杯24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
提问:你怎么估计买热水瓶后大约还剩70元?



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
提问:在这里你用到了什么估算?
……
教师说明:在你们刚才的判断估算中,有的 用到了加法,有的用到了
减法,有的用到了连加,有的用到了连减的估算,估算的方法多样,
思 路不同,最后的判断结果都一样,妈妈带的钱够。估算时,有的把
接近整十数的看成整十数去估算,有的 只要把这几个接近整十数的去
连加、连减,就能进行判断了,总之估算的方法多样,依具体题目去
选方法。
请同学们看P31“做一做”:你能估计二年级大约有多少同学参加
学校运动会吗 ?说说你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帮老师解难题。(课件)
春天 到了,小红和同学们放风筝。风筝飞得好高好高,同学们高
兴极了。忽然吹来了一阵大风,小红不小心松 手了,风筝被吹到了一
棵高10米的大树上。同学们着急了,都想办法要把风筝弄焉。这时,
有 一个同学发现路旁放着长2米、3米、4米、5米、6米的竹竽各
两根,还有一些绳子。请问他们能用其 中的哪两根竹竽和绳子,把风
筝弄下来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P32练习六 N1 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9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33——P35
教学目标:
通过笔算加、减法的复习,巩固笔算加减 法的法则,在比较中找
出相同与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
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法法则 的整理与比较,从中总结出应注意的地方。
养成良好的计算与检查的学习习惯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板算与本子上练相结合。
42+34= 53+29= 34+6=
78-36= 54-29= 90-64=
订正板算。
说计算过程。检查对错。
二、回顾整理,兼顾网络。
提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尊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
上加10再减。
比较。
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在法则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要相同数位对齐,都是从个位算起。
不同:(1)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减法是从个位减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讨论。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 笔算加、减法的法则,有相同点,也有不同
点,具体计算时,怎样做才能保证计算正确,不出错。
小结:(1)计算时要看清数字和符号。
加法:个位不满十不进1,个位满十进1,进位点别忘了加上。
减法:个位够减直接减,个位不够十位退1,见退位点要少1。
加强检查,做到读题、抄题、数字搬家三检查。
练一练 P34练习七 N3
P33第二部分。
提问:从图上我们知道什么?
公鸡有45只。
公鸡比母鸡少36只。
小鸡比母鸡多47只。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问题,边让学生列式计算)



问题有:公鸡有多少只?
小鸡有多少只?
公鸡、母鸡、小鸡共有多少只?
……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笔算下面各题。
18+24= 36-25= 48+22=
90-36= 7+28= 75-6=
24+18+15= 36-24+57=
90-26-27= 62+18-80=
四、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列式解答。
同学们种杨树36棵,种的松树比杨树少12棵,种松树多少棵?
商店卖出其不意42台电脑,卖出的电视机比电脑多18台,卖出
电视机多少台?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10课时

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P36——P37
教学目标:



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 度等实际
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
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并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
快乐。
通过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渗透
统计思想。
教学重、难点:
测量方法的指导和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分别轮换地合理流动进行测量。每大组
又分为三小组,在大组内合理地 流动测量。
一组:(1)测身高 (2)测门窗宽度 (3)测步距和手臂
长度。
二组:(1)测门窗宽度 (2)测步距和手臂长度 (3)测身

三组:(1)测步距和手臂长度 (2)测身高 (3)测门窗
宽度
测量时一般3人为一小组,合理地进行分配,有测量的,有记录
的 ,有被测量的,但又有轮换,有顺序地进行,保证秩序不乱。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怎样量身高,怎样测门宽和窗宽,怎样测步距
和手臂的长度。
找同学分别做测量方法的示范。



分三大组进行测量。
汇报测量的结果。
汇报身高时,教师在黑板统计表上填上名字和身高。
提问:最高的同学身高多少?
最矮的同学身高多少?
全班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一共有几人?
全班哪个高度的人最少?一共有几人?
(2 )汇报两臂长度时,引导学生与自己的身高作个比较,一般情
况下,伸开两臂的长度与自己的身高有关,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年级第三单元第1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判断直
角和画直角。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及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
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直角三角板。
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和他做了朋友,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做了好多“角”,哪个 小朋友展
示一下你画的角,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哪个是顶
点?哪个是边?
师: 对了,这些“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个边。下边,
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天“角”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 (出
示课件)角
师:看看这些物品,你能找到角吗?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师(指着三角板 ):“大家看,三角板的这个角与在
手帕、教科书与黑板上的角是一样的,这个角是不是跟三

< p>

角板其他两个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
容。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直角”。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
标准的直角)
板书:直角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角
师:下面这些图形里面都有直角,你能找出它们吗?
出示课件:角
师: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在直角上
画出直角的符号)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角,你能找出它们谁是直角吗?
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呀?出示课件:角
教师发给学生画有几个角的纸,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来判断纸上画的角哪一个是直角。
师:“先将顶点和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的一
条边跟角的一条边合在一起,再看另一 边是否合在一起。”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
师:如果另一条边和三 角板的一边也合在一起,这个角
就是直角;如果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
(二)画直角。
师:我们已学过怎样画角。那么,你能用三角板画一
个非常标准 的直角吗?(教师拿出三角板,让学生指出哪



一个角是直角)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找学生演示自己画
直角的方法。
师:除了这种方法外,你还会用什么方法画出直角呢?
谁能说一说?(学生发言,大家讨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
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 的边——我们可以用
直尺帮助我们固定位置,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
比着三角板把另一 条边画好。(教师演示后出示课件,并
让学生练习巩固)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下面图形中是直角的在( )里打“√”:

2.看下面图形各有几个直角: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你们有什 么新的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
直角,会判断直角,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它在我们日常
生活 中用处很多,同学们课下去找一找我们生活的直角好



吗?)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
一次系统了解、认识 。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
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
首先给 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
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 br>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以学生的活动
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 二、进一步
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
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 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
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
乘法的理解和认 识。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
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课时安排:(10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1课时左右
3、3、4、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1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 课时



二年级第四单元第1课时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4-4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
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
式。
教学准备:
小棒、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
让我们来 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
目?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1)1+1+1+1+1+1+1+1+1+1+1+ 1+1+
1+1+1+1+1+1+1=20有1+1+……
+1+1=20 几个1相加?
(20个1相加 )
2)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有5个4相加,4+4+4
+4+4+4=20还有别的算法吗?
3)2+2+2+2+2+2+2+2+2+2=20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 很多
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
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
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 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
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
上一个符号“ ×”,叫乘号。板书
1)1+1+……+1+1=20×1或 1×20
2)4+4+4+4+4+4=5×4或4×5
3)2+2+2+2+2+2+2+2+2+2=2×10或10
×2
4)6+6+6+6+6+6=6×6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
20乘1, 1乘20, 5乘4,4 乘5, 2乘10, 10
乘2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
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
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
式: 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
式: 或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
式: 或
2、 书上的主题图。你们瞧,他们正用小棒在桌上
摆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呢,都有些什么图案呢?引导学生



列出加法算式想一想要摆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要用
多少根小棒呢?谁 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算一算并
写出算式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
根小棒?14+6 这与其他算式有什不同?是 呀,像这样
只有出现相同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
法算式,但加数不相同时就只 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
算。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

二年级第四单元第2课时

第二课时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内容:
课本p4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被 乘数和乘
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气球、梨和熊猫图,学生准备红花、小
圆形、梨和熊猫的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教师让学生用红花摆4个2,说出相同加数是
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
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
式,
并读出2乘以4,表示4个2相加。
2、教师让学生用小圆形摆,自己想摆成几个几都
可以。
摆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巡视时,注意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最后教师挑选不同摆法的学生,要他们说出:
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
有几个相同加数?读出乘法算式。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教师摆出一幅有5个气球的图,说明这是1个5,
再陆续摆出三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
5?
出四幅气球图后,让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5+5+5=15
5×3=15
教师应该对照连加算式结合着乘法的含义简单地
加以说明:
5乘以3 表示3个5连加;
相同的加数是5,5就是因数。有3个5相加,或
者说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 ,3也是因数,5乘3得15,
15是积。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例1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拿出如右图的卡片。
练习时,先出示4+4+4+4+4+4+4+4+
4=36,
让学生读加法算式,说出相用加数是几,有几个相
同加数。
然后让学生看着加法算式 说出乘法算式后,再出示
4×9=36,读出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的 卡片,应制成不同内容的多张卡片,以便反复
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记乘法的各部分,有利理解和
计算。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做课本第47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看图 ,按照图中的内容,分
别填出:相同的加数是几,就用几做因数;有几个相同
加数,就用几做因 数,最后写出乘法算式。
做练习九第3~8题。
第3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先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
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照书上的要求填数。
第7题,可以联系乘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来
判断必须是几个相同数连加才能改写成乘法算 式。另
外,也可能有少数学生把3+3+3+2改写成3×3+2,
这个式子是对的,遇到这种 情况,可给以鼓励,但这是
乘加两步运算的式子,开始学乘法不要求学生能写出这
样的式子。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第四单元第3课时


第三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
题。
教学目的:
1、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
的乘法口诀。
2、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
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 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
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字,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
用的数字“5”呢?出示课件。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5”
的知识。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
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11、教师出示主题
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



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
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
吗?
1)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 伞,你摆一把小伞用
了几根小棒?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
×5=5 5×1=5)
2)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
我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
来解决好吗?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 ”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
2个5,而他们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
表示。一起读口 诀。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 一五得五
教学其余口诀。
1) 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2)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
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 +
5 15 3 ×5=15 5× 3=15



3) 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
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
的回答板书:
15 +5 20 4×
5=20 5× 4=20 四五二十
20 +5 25 5×
5=25 五五二十五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
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
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
同桌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1、开火车。
老师说出口诀的半 部分,学生补充口诀的后半部
分。(先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口诀,再打乱顺序。)
2、教材51页《做一做》 3、教材52页3、4题。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
十 一五得五



( )
( ) ( )
( )
( )
( ) ( )
( )
2、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3+3+3+3=□×□ 5+
5+5+5=□×□
6×3=□+□+□=□+□+□+□+□+□
4×5=□+□+□+□+□=□+□+□+□
3、教师出示 。教师任意指圆中的一个数,让学生
回答5乘以这 个数等于多少。例如,教师指4,要求
学生 回答“5乘以4等于20”。开始练习时,可以全
班学生集体回答,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4.让学生做练习十的第l~3题。


二年级第四单元第4课时


第四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书本第54、55页的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练习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
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
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
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16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副图片,看看漂
亮吗?它们各有多少呢?
生说出后师提问:你能用加法算式把它们表示出
来吗?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2+2= 3+3
+3+3= 4+4+4+4=



教师板书:
2+2(有2个2) 3+3+3+3(有4个3)
4+4+4(有3个4)
师:上面这些式子我们可以表示成
2×2,表示有两个2,3×4表示有4个3,4×3
表示有3个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老师出示课件:一盘有几个苹果?生说出2个,
师说出这是1个2。
教师问:“1个2,写成乘法算式是什么?”
按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1= 2”。教师指着
课件上的苹果,问:“我们摆的是几个2?”1个2得
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教 师边说边板书:
“一二得二。”接着教师又出示课件,问:“这是几盘
苹果?相同的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加法
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
个2的得数 是 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板
书:“二二得四”。最后,让学生默想,这两句乘法口
诀是怎样得来的,并复述口诀。
2、教师让学生用学具自己摆一下,边摆边说。
3、教师 让学生用3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提出跟
前面类似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让学



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并根据摆的实物写出加法等式和乘
法算式。教师让学生看 图和乘法算式,问“2个3得数
是6,乘法口诀应该怎样说?”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
“二三得 六”。教师板书。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
己写,最后归纳出口诀: “三三得九”。板书。
4、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5、教师在黑板 上摆1根小棒,问“这是几个几?
乘法口诀应该怎么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引导
学生想 :“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
么1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 br>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1得1,口诀应该是“一
一得一。”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做教科书第5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可以先让学生 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
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



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
诀。
2.做练习十一的第二题。
小鹿、小松鼠、小山羊和小猴都要过河,可是它们
都只能 走固定的石头,要求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它们身
上数字,你能帮帮它们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其中一个小动物的过河问题,其
它的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做完后集 体订正。
3、提高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
2、3、4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第四单元第5课时


第五课时 乘加和乘减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例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
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
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
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
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
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
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 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
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
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 3×4 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 到了它的家
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
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
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 2是刚才用
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
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 ,你会写吗?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
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 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
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
做什么吗? < br>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
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 有又应
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
再做加减法。



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
算。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
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 确运算
的顺序。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 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
+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
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
×口
二年级第四单元第6课时

第六课时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9页例
6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
的能力。
3、 通过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
备盖房 子呢。他们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小象,帮他们运送
木头,你们看他们来了!
2、引导观察主题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同
学们,从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根据这些
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合作解决问题 ,这位同学提出了“一共运了多
少根木头?这个问题大家能够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在
4 人小组内交流。
2、汇报各组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
书:



2+2+2=6(根)
3×2=6(根)2×3=6(根) 3、教师小结,刚才在解决“一共有多少根木料?”
的问题时,有的同学是按以前学过的加法来解决 的,还
有的根据乘法的大意一,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
法来解决,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 法简便?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课本5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并解答。
2、课本60 页1~3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填一填,再写出乘法算式。
2、1副手套有2只,5副手套有□只。□×□
3、1颗五角星有5个角,3颗五角星有□个角。□
×□
4、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
4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5、1个笼子里有3只小鸟,4个笼子里有□只小鸟。
□×□



a)图中有几个□?请你写出算式。












b)把1、2、3、4、5、6、7、8这八个数填在下面
的□里。
□+□+□+□=18 □+□+□+□=18

二年级第四单元第7课时

第七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例71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
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 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
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学生每人准备3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5的乘法口诀,那么在生

中哪地方用到数字“6”呢?出示课件让学生说。
出示课件展示用学具拼成的鱼,引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瞧!多么特别的鱼呀!你知道这些鱼都是

什么拼成的?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生看着课件说,师提问:
师:数数看要摆成这样的一条鱼需要几个三角形?请学生

着摆一条鱼。
摆一条鱼需要6个三角形,它表示几个6?
问:摆2条鱼需要几个三角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6=12?



师:摆3条鱼呢?
师 :好,请小朋友合作摆一摆,每个人都轮流说一
说摆4条,5条,6条鱼分别需要几个三角形,表示几< br>个几?请小组长记录下来。
师:刚才我们摆了那么多的图案小朋友猜猜它与我
们今 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呢?猜一猜,今天这堂课
将学习什么内容呢?
板书:6的乘法口诀
2.总结口诀并应用
(1)现在我们把刚才算得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第一格里填1个6,第二格里填2个6的和。第
三格里填3个6的和……)教师边听学生回答边在方格
图的上面分别写上1个6,2个6,3个 6……使方格图
成为:

问:2个6的和是多少?3个6的和呢?4个6的
和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数填好。
教师指黑板上的图带领学生齐说:1个6是6,2
个6的和是12,3个6的和是18……再提问: 12是
几个6的和? 30是几个6的和?……
6×1=6 一六得六



6×2=12 二六一十二
6×3=18 三六十八
6×4=24 四六二十四
6×5=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2)教师出示课件,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乘法算式
和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读一遍。
(3)观察6的口诀特点。
出示课件:观察一下:6的口诀有哪些特点呢?引
导学生说出每相邻2句口诀之间相差6.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完成练习13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回家把你学的知识讲
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二年级第四单元第8课时

第八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练习十三第4~11题。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
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再现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二、分层练习 强化提高
1、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 用数学”。用
实物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
口头表述题意,之后,让学 生独立填写算式。
2、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一下是怎
样想的。
3、第7题混合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
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第8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
分组做问答游戏进 行练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5、第11题,“用数学”完成后,让学生互相交
流,说一 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在交
流中体验成功。
6、下面的游戏题,进行综合练 习,先让学生算出
得数,填在书上,看着说,再让学生背着说,看谁说得
全对。
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求5个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
( )
2)6+6+6+6+5可以写成6×5+
5。 ( )
3)两个因数分别是4和6,他们的积是10。
( )
2、已知△×△=25 △+□=13 求△+△=
( ) □=( )
3、已知□+○=9 □×○=18 求□=
( ) ○=( )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回顾学了哪些知识点。




二年级第四单元第9课时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5 ~ 66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
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复习有 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
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的能 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
熟记口诀。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复习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并
且还学习 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
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 建构网络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
算得又对又快。老师出示卡片学生算 出得数
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3、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
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
1) 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
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2)引导观察乘法口诀表的跑列规律。请大家仔细
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他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3)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4)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4、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65页第2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
意义思,说一说主题图的含义。
2)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理由。
4)组织集体校正。



(2)重点复习 强化提高
1、口算练习,组织完成66页第1、2题
2、补充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有16名学生,每条船限坐5人,3条船能
坐下吗?
(2)公园的门票每张3元,小红 20元买5张够
吗?
四、自主简评 完善提高
1口算下面各题。
25×4 31×30 18×4 70×11
120×7 130×5 60×11 100×24
2判断。
31×30=93( ) 30×50=1500( ) 200
×12=2400( )
3、列式计算。
40个21是多少? 200
乘18得多少?
40的15倍是多少? 600
个12相加,得多少?
4、食堂每天用大米200千克,一个月(30天)要用
多少千克大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材解读: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轴对
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 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 视的
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
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 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已经会观察一个物体的正面、后面、侧面、上面、下面,并
会根据观 察几个相同的立体图形堆成的物体,想像推理出遮盖部分有
多少个这样的立体图形。这个学期学生将进一 步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
两个物体的形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课标要求:
通过观擦、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
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
体,学生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
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5、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辩认 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
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难点: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学生进一步辨认
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 对的位置。
教学建议:
1、教学例1之前,教师可以先拿一个六面颜色都不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体或长方体,问学生最多
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 他几个面的颜色,需要改变观察的角
度,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角
度进行观察。
2、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应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
3、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
有什么共同点。
4、 学生在描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是不规范、不科学的,教师
不刻意纠正,只要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一个感 性认识就可以了。
课时安排:大约4课时。
问题探讨:
使学生认识到,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
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 了哪个观察
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



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
的完整表象。

























二年级第五单元第1-2课时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 生认识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
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 察
到的形状。
2.初步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到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
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
想象判断从不同 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都有什么
呀?谁来说一说?老师今天也带大家去动物 园看一看,多
么漂亮的孔雀呀!快来给它照个像!

教师出示课件“观察物体”。



师:你知道上面的四幅相片都是谁照的吗?
学生分组活动,派代表说出答案,教师操作动画,对答案
予以鼓励。
师:你们说得很对!看!美丽的孔雀都开屏了!
师:生活中,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能由 于位置的不
同,也就是对物体的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
不同的。今天咱们一起来学 习怎样观察物
二 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添加)出示图
1.小组讨论:这三位小朋友分别看到了汽车的什么部
位?


师:这三位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看到的车的样子都是怎
样的呢?
师(拿出一个汽车 玩具,走到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坐在
自己的位置上观察老师手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
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
位)
2.学生汇报
师:还有谁看到小汽车得车头?请举一下手!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
师:同学们 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
位置观察小汽车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这三个小< br>朋友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是第几幅图呢?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连线。
师:如果我们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呢?你能试着画一画么?
教师指导学生用玩具汽车做模型!分别观察汽车的前、
后、左、右、上、下等不同位置
3.小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了怎样去观察物



体。
1.下面这些图都是谁看到的呀?







问:考虑一下,如果只给你一个角度的图片,你能认出它
吗?
2.老师这里有几本书,根据你看到的画面,你能知道老师
拿得是什么书吗?
师: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第五单元第3-4课时



镜像对称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
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2.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镜像对称的性质:照镜子时,物体
与像的上下、前后相对位置相同,左 右相对位置正好对换。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直观
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工具】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时钟,一面大镜子
2.学生准备小镜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小朋友们,你看到过这些景 象吗?清澈的湖水里有
天鹅的倒影,还有房子和船的倒影,就像我们常见的镜子,
镜子里也有我 们的影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就可



以看见这种现象,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你能举个例
子吗?
学生举例,师总结引出课题并板书:镜面对称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生:走在街上,橱窗里;镜子里;擦的很亮的家具里;河
里;玻璃窗里……
师:大家说的都对,(删除)
1、感知镜面对称
师:现在请大家看前面的这一面大镜子,你能告诉老师
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老师;……
师:现在请注意看镜子里的老师,老师向前走一步,镜子
里的“老师”怎么样?
生:也向前走一步。
师:我向后退一步呢?生:镜子里的老师也向后退一步。
师:现在我左手拿笔,右手拿纸,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
么?右手拿什么?
生:两种意见:①左手拿笔,右手拿纸
②右手拿笔,左手拿纸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 意见,那么好,我请出两个同学作为
两种意见的代表,来玩一个游戏,一个做自己,另一个做
镜 子里的人。



师:现在我们在来判断一下,镜子里的老师左手拿什么?
右手拿什么?
生:左手拿纸,右手拿笔
师:所以,镜子里面的和镜子外面的前后—(相同)左
右—(相反)那么上下呢?(相同)
2、同伴间做“照镜子”的游戏,从不同的角度体验镜
面对称。
3、让生举例生活中有关镜面对称现象的例子。
二、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练习十五第5题

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
2.看镜子写时间

3.看镜子写数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呈现练习题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
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 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
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
诀、 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
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
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2、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 ,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
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
的。
单元课时安排

大约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
……
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
……
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
………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
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
……
1课时左右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七的乘法口决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
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教师: 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
多少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 个星期有



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
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根据学习2~ 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猜测一下7的乘法口
诀会有几句?7的乘法又有什么特点?(学习之间相互交流)
2、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
再与同桌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交流。
3、请每小组挑选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讲讲拼得像什
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 用实物投影展出7个拼好的图案。
师: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拼摆了这么多优美的图案,那么
你们能根据这七个图案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
诀吗?试试看能编几句就几句。
4、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
算式,有的编乘法口诀等。
5、最后整理出7的乘法口诀。
师生交流:
1、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根据七巧板的图案,写出了哪些乘
法算式?编出了几句口诀?
2、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内容。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7×1=7 7×1=7 一七得七
2×7= 7×2= 二七( )



3×7= 7×3= 三七( )
4×7= 7×4= 四七( )
5×7= 7×5= 五七( )
6×7= 7×6= 六七( )
7×7= 七七( )

3、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老师指
着一个图案问:
拼一个图案用了7块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摆两个图案要几块七巧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和
口诀是什么?
4、说一说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七巧板的块
数?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5、拼6个图案需几个七巧板?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
所用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6、“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
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个算式? 对应哪句乘法口
诀?
7、哪句口诀能很快算出摆7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
该对应哪一个算式?
8、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
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抢答游戏。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看图写算式。
3、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和第4题。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下课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能用到7的口诀的
具体事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 力,养成学生动手、
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若干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摆小棒游戏。
1)请大家用自己的小棒在桌面上摆一个正方形,数一数要
多少小棒?
2)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二个正方形,数一数两个正方形
要几根小棒?
3)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三个正方形,数一数三个正方形
要几根小棒?
2、揭示“倍”的概念。
刚才大家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时候,每个正方形都用去4
根 小棒,摆2个正方形就用去2个4根,摆3个正方形就用去3
个4根……这里的3个4,我们还可以来表 达——那就是4的3
倍。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2个4的情况,以及5个4、6
个4等情况。2个4我们可以怎样说呢?5个4、6个4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例3引导明确题意。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示,谁来说
一说这副图的意思?
2、引导分析,正确解答。



1)小精灵提出了求“第二行摆了多少 个?的问题,请大家
想一想:第二行摆的圆片数和谁有关系?请找出题目中相关的语
句。
2)引导学生继续摆圆片。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摆的?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个2是多少?你能够列出一个相
应的算式吗?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指导尝试练习。
2、完成教材76页《做一做》
3、说出你是怎样列式的?说出你的想法。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80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
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教学准备:
教材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生成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了7的乘法口诀,你能熟练的背出7的乘法口
诀吗?
2.填上正确的答案
三七( ) 五七( ) 七七( )
四七( ) 二七( ) 六七( )
3. 口算。
77 76 75 74
73 72 47 27
4、8+8+8+8+8+8=



师出示上面一道题问:这道题计算时容易吗?你能一口说出
它的答案吗?
师:学习了8的乘法口诀,这道题计算起来就容易多了。今
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教学例1:摆1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2个
呢?……摆8个呢?
1.课件演示,学生列式。
(1)演示:课件立体展现8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
体的过程。
(2)提问:摆一个大立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就是求几
个8?怎样列算式?(8×1=8)
(3)再演示:CAI课件逐步增加大正方体的个数,并让学
生独立列出2个8、3个8……8 个8的乘法算式。
(4)汇报:指名汇报乘法算式及结果,全班核对。
(5)追问:8×4=32中32是怎么来的?8×7=56中的
56呢?
2.分组讨论,试编口诀。
(1)指导:8×1=8表示几个8?乘法口诀如何编写?
(一八得八)2个8呢?



(2)讨论:另外几句口诀,请同学们根据乘法的意义试一
试自己编出来,并填写在教科书上。
(3)反馈:指名汇报小组讨论编写出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再说一说每句口诀的含义。(配 合学生回答,演示
CAI,闪烁相应的大正方体,算式与口诀。)
3.寻找规律,学记口诀。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8的乘法口诀。
(1)分组讨论并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记住8的乘法口诀?
(2)汇报:让学生从不同角 度寻求规律,帮助记忆。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相邻的两句口诀
的 积相差几?
(3)设疑:如果六八得多少这句口诀忘了该怎么办呢?(课
件演示:隐藏“四十八”。)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想五八四十, 5个8加1个8是6个
8,40+8=48;也可以想七八五十六, 7个8减1个8是6
个8,56-8=48。
4.形式多样,掌握口诀。
(1)读口诀:全班齐读,交错读,学生自由读。
(2)背口诀: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集体拍手背。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八( ) ( )八四十八
五八( ) 八( )六十四



四( )三十二 ( )八二十四
5.新课小结,学生质疑。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做一做”的第1题。 (CAI演示,螃蟹图)让学生数
一数,一只螃蟹几条腿?而后问:两只螃蟹几条腿?你是怎么想
的?(应用口诀“二八十六”来想。)让学生继续说出3只、4
只……8只螃蟹多少条腿?
2.“做一做”的第2题。
8×4 8×3 8×2 8×7
8×1 8×5 8×8 8×6
学生汇报时,要求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3.“做一做”的第3题。
8×2+8 8×5+8 8×7+8
8×3+8 8×4+8 8×6+8
学生独立练习,算完后让学生说一说: 8×2+8得多少?
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2个8加1个8。)实际是算几个8?其
余题目直接让学生说说就是算什么?
4.第78页的第2题。
(1)6个8相加得多少?
(2)8和4相乘的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5.卡片游戏: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其中一人出示如“二
八( )”的卡片,另一人则出示标有结果的卡片。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 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课本P84及练习十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
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我 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
还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关呢。所以请你们认真看、认真听。(课

< br>
件演示动画片《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
真经的片段)
师:你找到一句乘法口诀了吗?它是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生:九九八十一。
师:对了,这是关于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9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教学“一九得九”。
呈现图排尿(一条龙船,9人在划),提问:观察这幅图,1
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1个几?
学生观察说出:1条船上有9个人,就是表示1个9。
列出乘法算式:1×9=9或9×1=9。
师:根据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生:一九得九。
2.教学“二九一十八”。
呈现图片(两条龙船),提问:2条船上又有几个人?表示
几个几?
师:2个9相加应该怎样列式?
生:9+9=18,乘法算式是:2×9=18或9×2=18。
师:知道口诀是什么吗?
生:二九一十八
3.教学“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师:3条船时、4条船呢?怎样列式?
生:3条船时有3个9,3×9=27或9×3=27。
4条船时有4个9,4×9=36或9×4=36。
师:口诀是……
生: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4.教学5至8的相应口诀。
师:5条船时就有5个9连加,你知道得多少吗?你是怎样
计算出来的?(小组合作)
生:……
5.教学“九九八十一”。
……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等。
2、练习十九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五课时

第五课时 乘法口诀表

教学内容:
课本P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 表格
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
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 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
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
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
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
班同学汇报结果。
1、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
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太原五中-2017年工作总结


普通话测试话题范文-沈阳工程学院网站


生查子-新年拜年贺词


中考政治答题技巧-清华大学招生网


省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开学了作文500字-新马泰旅游注意事项


怀化学院大体部-一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樱桃小丸子语录-英语手抄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