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

别妄想泡我
713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6: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莘县一中-关于往事的作文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做一做,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
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 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
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1角硬币、曲别针、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 一整天,饿极了。
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 能
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 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
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 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
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 住了吗?
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 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
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 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
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 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
1 77



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 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
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
中都有用曲别 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 、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
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 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
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 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
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
长,铅笔盒是5把小 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
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
量的结果可能 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 ,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
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 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
量。
三、小结
四、课后延伸: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2 77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
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 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
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
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 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
长度 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
课桌到底有多长。今 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
3 77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 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
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 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 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
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 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 的答案,如:
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
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 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
正确的量法。
4 77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 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
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 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
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 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
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 ,
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5 77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 物体的长度,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3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
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 学思想和方法。
4、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 ,你的身高是多
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
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
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 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
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 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
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 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
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
6 77



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 ,而且也不容易得出
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 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
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 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
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 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 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
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
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
找看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 0刻度有多长?
(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
出1米的绸带。你 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
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 ,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 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
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 ?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
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
7 77



自己伸展的长度比1米长还是短。
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 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
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
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
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
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
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8 77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
段的条数并会 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br>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
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
师一起去 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 br>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 有直直的、
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 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
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 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
9 77



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问:线段 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 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
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 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 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
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 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
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 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 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
(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
指给同桌看,并指出 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短的呢?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
闯关吧!
1、第一关:数线段。
(1)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书上。
(2)指名交流。
10 77



2、第二关:连线段。
出示两个点,提问: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 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画
一画然后检查。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独立完成。数一数,交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 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
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3、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
获。

第一章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
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 知道
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
中又是老 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
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
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 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 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
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 带,结果会不一样?”
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 证
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11 77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
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
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 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
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 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
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 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
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
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
别注 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
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
相合 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
确。
几点思考:
1、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
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
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
的长度。


第二单元:百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12 77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 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
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 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
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 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
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 不是这
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
特 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
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 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
=40 5+3=8 40+8=48。
生2: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
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
珠子即4个珠 子,个位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三)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 竖式,又叫笔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3 77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2.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
3.小组汇报 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你赞成那种为什么?(根据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学生
都很容易看出1.4是对的。2.3是错误的。) 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
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 ,(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
加上5个一;十位是2个十加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 一的,
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
齐 ,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
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 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
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 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
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35+23= 43+26=
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当医生诊断。

14 77



3.把横式与竖式连接起来。

四、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填空1. 3 5 3 7 2( )
+4( ) +( )2 +( )3
7 8 8 9 5 6
2.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例3的内容。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的道理。学会正确计 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计数器、小棒、主题图。
教学过程:
15 77



一、复习。
1.板算。 34+53
2.口算。
(1) 7+6 8+4 9+5 6+8
7+5 5+8 6+6 4+6
3.订正板算。
提问: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
4.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将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 计算时会出现什
么情况呢?(个位相加满十)
教师说明: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 ,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
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新课。
1.看教科书P11例3。
(1)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提问: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回答?
看P11回答:二(1)班有多少人?(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
列式:36+35=
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木棒是怎样算的。
提问: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 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
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表示几个什么?
得到6捆 11根
提问: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 )个十,够10 个一可以怎样?(捆
起来)捆起来是1个什么?(一个十)也就是1捆。这时我们再算算一共有几捆几根 ?
(7捆1根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71)
追问: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的1捆是哪来的?
教师说明:6根加5根是11根,也就是11个一,10个一捆成1捆,变成1个十,
16 77



1个十放在十位,同学们记住,这就是个位相加满十了,是 一个十,要把它放在十位上,
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追问: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10个一)
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1个十)
(2)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写竖式算一算。
提问:怎样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
3 6
+ 3 5

提问: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说说你的想法?
请看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从个位加起。)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提问:个位6加5等于几?(11)
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放在十位上要写几?为什么写1?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 ,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这就叫做个位满
十,向十位进1。
提问: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为什么不能写在横线
下面?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个小1,这个
小1,叫做进位1 。表示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1。
提问:十位上怎么算呢?互相说说看。
你能说说十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教师说明;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算到这里 还没算完,还要加上个位
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应该写7,然后再在横式等号后面写 71。
3 6
+ 3
1
5
7 1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通过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2.请同学用刚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 37+53 边做边说计算
17 77



过程。
提示:个位7加3得10,个位满10,怎么办?该怎样写?
教师说明:个位7加3得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
3.学生独立做教科书P
11
“做一做”中的两题。
注意下边的提示,边做边说过程。
4.小结。
提问: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个位相加不满十。
新课:个位相加满十。
师讲: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板书:进位加法。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 :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
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练习
1.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多少钱?
列式:
写竖式: ( )
( )
( )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元钱。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元钱。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2.做教科书练习二的第3题.在书上做,请同学边摆边算边说过程.
18 77



3.笔算下面各题.独立在本上做,教师边巡视边检查.
25+63= 76+5= 32+28=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
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 。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
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
位减十位。
【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9 77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 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
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18---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
的办法。学生回答。
【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20 77



E.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 师巡视指
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 位要对齐;从
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
正。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解决问题》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21 77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 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
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 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
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 班交流并说出解答
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 联系?指名回
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意图】通过练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
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连加、连减》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6---P27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22 77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 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
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 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
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 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
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 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
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 ,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加减混合》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23 77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
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 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
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 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
程。
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
纳、总结。
意图: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24 77



《加、减法估算》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34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
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想一想,在 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
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 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
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 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
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意图:
1、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
2、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
断。
2、完成练习六第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25 77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整理与复习》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 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个别回答。
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 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 ,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 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
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6 77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
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两位 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 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
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 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 情况有:(1)
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
中我也鼓励学 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 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
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
(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 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
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 在,是粗
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
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
习,他更要学生养 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
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27 7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
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 些角有
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28 77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 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
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
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40页的1、2、题。 < br>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
作出这样美丽 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
画直角。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29 77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
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 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
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 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
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 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
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 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
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30 77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 足,在教
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
去发现知识,感 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
数学活动之中。
(一) 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
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 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
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 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
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 自己来分类。学生会
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 论,
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
通过 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 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
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 怎样才能摆出一个
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 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
大, 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
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 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 方法画角,从画出
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
31 77



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 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
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 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
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
基础上学习的 ,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
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 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 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
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 了
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
生活实 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
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 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
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 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
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 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
反思的过程。



第四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6页例1,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44页游乐场情景放大图或课件,以练习九的第2题为基本
内容的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 20~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 友们到公园里见到过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
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 引向画面。
32 77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适当给予启发引导:有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1)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
人?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二、新课
1.摆图形游戏。
谈话:同学们 会用小棒摆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
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 什么,就摆什么。现在开始摆图形。
2.交流。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
纸上。
(3)请各组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乘法。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说明: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
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 3
②指出: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在6和3中间写上“×”,向学
生说 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③把乘法算式写
完整。告诉学生,按照从 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
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等于十八)
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33 77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小结。
学生完成了乘法算式之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
可以用乘法计 算。
三、练习
1.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 多少个小朋
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
己写的算式和想法。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九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 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
4+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 定。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
体会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思考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练习九的第2题。逐一出示乘法算式卡片,用齐读、分 组读不同形式,让学生练习
乘法算式的读法。
4.练习九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直接填书上。完成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评
价。
5.练习九的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图,确定图下面两个“( )”里分别填写数几,
再根据 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之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
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 是否全填写正确。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 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
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 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
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 每个小朋友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
们继续学习乘法的知识。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55页的例2-- 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的第1题。
34 77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
会计 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16根;教科书第54页例2、3、4情景的放大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让学生先摆2根小棒,说出这是1个2。教师问:怎样写出加法算式?学生可
能不会回答。
教师说明1个2无法写出加法算式,写上2就可以了,同时板书:“2”。教师问:
“1个 2,相同的加数是什么?相同加数有几个?写乘法算式时,被乘数是几?乘数是
几?”
按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l=2”。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小棒?问:“我们摆的是几 个2?”,“1个2得数是2,我们可
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图、式、口诀等 板书形式可以类似于
教科书上的排列形式)。
二、新课
1.出示例2图片 。问:“图片上有许多向日葵的小苗苗,小朋友们在作什么呢?”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面。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两棵幼苗有多少片子叶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小结并板书:1×2=2 2×1=2 2×2=4
3.出示例3图片。问:“向日葵长高了,每行3棵,有3行,一共有多少棵?你
是怎么算的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
讲解:一行有3棵向日葵,就是1个3,1个3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写作1×3 5
×3 (分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3还是3,所以1乘3得3。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
们可以根据1乘3等 于3编一句口诀:“一三得三”(板书在两个乘法算式之间)。
问:如果两行共有多少棵向日葵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3=6 3×2=6
35 77



讲解:2×3=6 或 3×2=6表示2个3相加是6,2个3相加可以简 单地说成:“二
五”,得数是6,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板书口诀)
问:图中一共有多少棵向日葵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9 三三得九
4.出示例4图片,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4=4 一四得四 4×1=4
2×4=8 二四得八 4×2=8
3×4=12 三四十二 4×3=12
4×4=16 四四十六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5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题,是对口令游戏题。可以用来 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训练学生记熟每一句
口诀。练习时,可以由教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体说得数,然 后再指定学生说得数,尽
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机会。
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 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2、做教科书第56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让学 生独立填写。完成后,指定学生说答案,同桌交换检查。既让学生参与对学习
的评价,又给学生一次熟悉 2~4的乘法口诀的机会。
四、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1,练习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景图的放大图;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纸、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摆学具,说算式。
36 77



(1)请学生拿出○卡纸。每行摆几个,摆几行都可以,要求每行○的个数相 同。然后,
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个○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各算式。
(2)请说出乘法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请学生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2.先读下面的算式,再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4×3 3×3 5×2 2×2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 乘法算。我们还知道几个相同数连加的
和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想一想,我们算乘法时,如果把乘法再变 成加法,求出连加的
和写到积的位置上,是不是太麻烦了?(麻烦!)为了使乘法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可 以
根据相乘的两个数和它们的积编出乘法口诀,记熟了乘法口诀,就能很快说出它们相乘
的积。 今天我们先学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5位)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数完的小朋友请举手。
请数得快的学生说一说,怎样数的?
(3)出示挂图。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数的时候 可以5个5个数,一五、一十、
十五、二十、二十五,一共用了25根小棒。
(4)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编5的乘法口诀。
①讲解: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
×1(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成1×5=5 5×1=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板书在
两个乘 法算式之间)。
②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10根)
指连续加5的算式,提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37 77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 5×2=10
2×5=10 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
讲解:2×5=10或5× 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
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 ”,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板书口诀)。
③先提问: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5=15 5×3=15
再请学生试编出“三五十五”这句口诀。引导:这两个乘法算式表示3个5相加是15,
仿照“二五”的口诀想想,这一句口诀该怎样说?
④请各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讨论编出这两句口诀。
完成之后,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完成板书。以上板书如下:

( 6)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1×5、2×5、3×5„„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
算。
让学生齐读、默读、熟记5的乘法口诀。
3.尝试应用口诀计算。
教科书第51页“做一做”。
(1)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不填得数)。
强 调: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要用5的乘法口诀想出得数。想一想,该用哪句口诀
呢?积是多少?
(2)学生填完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练习
1.练习十的第1题 。分小组,由“一五”开始,按序伸手说口诀。让全体学生在动口、
动手的活动中,进一步熟悉5的乘法 口诀。
2.练习十的第2题。对口令游戏,先由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给学生以示范。
再让同桌学生互相问答,看谁答得全对。对答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8 77



3.练习十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指定学生说答案,同桌交换 检查。既
让学生参与对学习的评价,又给学生一次熟悉5的乘法口诀的机会。
4.练习十的第 4题。出示第4题,教师指哪个数,学生就说出5乘这个数所得的积。
这其中,教师有意地选择几题,请 学生说出应用的口诀。练习时,可以先按序指,再任
意指某个数,训练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5的乘法口诀 进行计算。
四、总结
1.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今 天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熟记5的乘法口诀,算5和几相乘时才
能算得又对又快。课间或者回家,可 以和小朋友或者爸爸、妈妈做拍手对口令的游戏来
熟记5的乘法口诀。既轻松玩耍,又练习了口诀,你们 愿意做吗?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的例7及“做一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 解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6的乘
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突出“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第61页例7,口诀卡片及写有6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课件显示算式,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
答。)
5×2=
口诀
3×1=

3×3=

4×2=

4×3=

39 77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出示口诀卡片,指名
回答。)
三五十

二四得

四五二

3.教学准备题。
①写数。第一排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片上写6,第二排同学加6,把得数写在 自己的卡片
上,第三排同学继续加6......一直加到36。
②说数。指名回答:1个6是多少?2个6相加是多少?3个6呢?4个6、5个6、 6
个6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再指名口答:18是几个6连加?30是几个6连加?12、24、36呢?
③读数。按顺序 齐读这6个数,然后指出: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多6,前面一个
数总比后面一个数少6。
4.揭示课题,几个6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乘法计
算比较简便。) 计算乘法要用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 的乘法口诀。(板
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10。
(1)看图写算式。
(出示第61页例7的图片)同时创设故事 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观察:图中有几
条鱼?数一数,一条鱼有几个三角?
引导学生填写例7表格。
(配合教师语言)如果现在有3条,4条,5条,6条鱼,你能按照 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
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吧!(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
(2)看式说意义。
(学生汇报算式,课件逐一显示。)
你能说出每个乘法算式所 表示的意义吗?(6×1=6表示1个6是6,6×2=12表示2
个6是12,6×3=18表示3个 6是18......)
(3)看式试编口诀。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4人一组互相讨论,口头编口诀。)
40 77



(4)汇报。
你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
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
(5)排序。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你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读自己所编出的6的乘法口诀。
(6)交流。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 br>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
第一个因数 相同,表示什么?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
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
(7)应用
“ 做一做”第1题(学生半独立完成):①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②摆2个六边形
要用多少根小棒?你 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
4个、6个、3个、5个六边形所需要 向小棒数。
“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①将第2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课件逐一显示答案。)

课间活动 (做游戏) 小邮递员送信,用算式卡片当信。(一边放音乐,一边组织小邮递员送信,送完后进行
小结表扬。)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乘法口诀,共有( )句。
(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
41 77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 )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 情境图,
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
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
观察这几个加法算 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
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 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
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 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
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 以写成乘法算
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 5个
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
诵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
他的加法算式为乘 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
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 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
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 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
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 ,针对这一情况,
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 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
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 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
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 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
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7页 例1
和“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
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
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的知识后来学习的,要求学生认
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 局部与整体的
关系;只有把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并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
学习观察较为 抽象的几何图形等知识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42 77



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活泼爱动,求知欲强,乐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 现在
的思维中具体形象思维成份比较多,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并使学生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 、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理解掌握知识,建立空间观念,使所学知识
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 结构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 体的形状是不
同的;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2)使学生能< br>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确定看到某一形状所处的位置和角
度。(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体验局部与整
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数学学习活动 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1)对看到的物体相似的面形状的不同特征的认识和区分。
(2)使学生明确要 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关键: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能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
形状进行综合,形成这 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并能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的移位”,即假设
自己站在某一位置,会看到什么形状。
策略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维——表达为一体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的学
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使学生处在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中。
课前准备:课件 、投影,茶壶、玩具小汽车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照过相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张照片,想看看是什么
吗?”(想)
43 77



教师用课件出示本校校园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
学生看了将会很快说出是我们的校园。
师:这些照片相同吗?(不相同)
师:拍摄的都是我们的校园,怎么看到的照片会不一样呢?
学生可能说出:(1)因为拍摄的地方不一样。(2)因为拍摄时站的地方不一样。(3)
因为 看校园的角度不一样。„„
师小结并板书课题:对,因为是从不同的角度拍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从不同
的角度观察物体。(师板书课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校 园的照片,利用了学生好奇心理,吸引了学生,激发了
其生机盎然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 角度观察,看到的样子不一样,并自
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观察实践,探究体验,理解掌握
1. 本位观察。
让各小组把茶壶放在课桌上,(茶壶的正面、侧面、背面分别对着前、后、 左、右
四面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这个茶壶的哪一面,是什么样 子?和小组
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茶壶正面、侧面、背面图)
让学生全班交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哪幅图是一样的。”学生可能
说出:
(1)我看到了正面的壶嘴,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2)我看到了侧面,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3)我看到了背面,是壶把儿,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4)我也看到了侧面,不过和刚才那个同学看到的侧面不一样,和第四幅图是一
样的。
„„
师问:“刚才有同学说看到的两个侧面不一样,这两个侧面哪里不一样了。”
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可能说出:壶嘴和壶把儿的方向不一样,刚好相反。(设计
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和 学生讨论交流,使他们注意观察到的容易混淆的两个侧面形状的
不同,即壶嘴和壶把儿方向不同。这样就 帮助学生克服了认知上的困难,有效地突破了
教学难点。)
44 77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看到茶壶正面的同学举手。看到这个侧面(指 图)
的举手,看到那个侧面(指图)的举手。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设计 意图:在以上过程中,通过本位观察、表述看到的物体的样子等活动,让学生
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
2、换位观察。
让学生按顺时针方向分别转动到另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直到回到原位为止。 说说
每次看到的形状和刚才看到的是否一样?(分组交流)
教师适时让学生全班交流,学生可能说出:
(1)不一样,我刚才看到了茶壶的侧面,现在看到了正面,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2)我刚才看到了茶壶的后面,现在看到了茶壶的侧面。
„„
师:“为什么大家后来看到的和开始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说出:(1 )因为坐的位置不一样。(2)因为我们看的面跟开始时不同了。
(3)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了,所 以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不同了。„„
每个同学说完后,教师都要问问其他同学:“刚才同学说得对不对 ,好不好?”(让
学生自己进行评价,不单独是老师说了算,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达到激励学生创新进
取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不同的想法,说得不对也没有关系。(古语云:“亲
其师 ,则信其道。”这样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身心高度放松的
状态下,自由地发表见 解,展开讨论。)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使学生明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 br>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换位观察,加深了学生自身的感受,使他们亲身体验 到观察的角度
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辨析观察。
找观察位置。教师指着某一幅图,让 学生说说在什么位置可以看到这一个面。并请
坐在这个位置的同学站起来,说说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个面。 谁说对了,其他同学为他鼓
掌。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确定看到某一形状所处的位置和角度。
4、观察要全面。
45 77



电脑显示笔记本电脑的背面,师说:“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
学生可能举手回答:
(1)洗衣机。(2)冰箱。(3)笔记本电脑。(4)化妆盒。
„„
学生积极举 手,充分发言后,师说:“这只是一个物体,可你们却猜了那么多,谁
能想一个好方法,让我们知道它究 竟是什么物体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和小组同学讨论,并说出:
(1)让我们看看它别的面。
(2)老师,你能把它转动一下吗?
师说:“好,就 按同学们说的,把它转动一下。(电脑显示动画)现在请你说说这
是什么物体?”
学生又可能说出:(1)镜子。(2)化妆盒。(9)笔记本电脑。
„„
师:“意见还是不一致,怎么办?”
学生可能会说出:再转动一下。
电脑显示动画,转到正面时,有的学生可能就会很高兴地说:笔记本电脑。
师:“猜对的同学 呀很高兴,没有猜对的也没关系,因为你们已经动脑去想了,现
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 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
(1)观察物体时要全面地看。
(2)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
(3)要仔细、认真地观察。
„„
师 :“同学刚才说的都很好,我们要正确、完全地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就要从不
同角度、认真、仔细地去 观察。”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让学生猜一猜,紧紧抓住了学生好奇的特点,学生在猜测的
过 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从而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
想:“看问题要全面 ”。在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是不同的基础上,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46 77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创新发展
1. 教科书第67页的例1
投影出示例1的情景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是谁 看
到的就在下面标出谁的名字。之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 引导学生完成第67页的“做一做”。
这摞数学课本的侧面、正面、背面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让学生连一连。
意图:通过这些 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基本练习,使学生提高练习兴趣,并扎
实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3、拓展练习。
师拿出一辆玩具小汽车,放在桌子上,问:“老师想看到你们看到的那一面, 你有
什么好方法吗?”
学生可能说出:
(1)把小汽车转动一下就可以看到?
(2)老师,你到我们这边的位置就可以了。
(3)老师,你把头伸到这边不就可以了吗?
(4)看到你看到的面,想一想我们看到的面,因为它们基本是一样的,只是两个
侧面的方向不 一样。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好,可现在老师要看到你们那一面,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学生可能说出:把小汽车转动一下这种方法就好。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可能没有)
师:那如果这是一辆真正的汽车,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学生可能说出:换个位置观察。
其余的同学可能都点头说同意。
师:那我们在生活中观察物体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观察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创新思维 能力的培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一个长期培
养训练的过程。这里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题例,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既诱导了学生的
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4、作业:教科书练习十五的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47 77



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系统的认识。


教学反思
1.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巧妙设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 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主 体地位,让学生采取观察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
学习方式,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4. 设计了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提
高学生练习 兴趣,拓展其思维,并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观察物体》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
体”第二课时(第68、70页 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
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
会欣赏数学美 。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 生每人一张蝴蝶形的彩纸、一件蝴蝶衣裳、两张彩色纸、一枝水彩笔、一
把剪刀、尺子,各种对称的装饰 品。
教学过程
一、用生动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充满人文性的教学环境(课件出示蝴蝶画
面)
1.(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配合音乐,师说:“有一只蜻蜓在动物城里
玩,遇到了辛勤工作 的蜜蜂,看见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屋。”(课件)蝴蝶说:“瞧。自
48 77



己做了一件衣服,但是穿起来很不合身,怎么办?”(出现三种不对称的衣服 图形)师
说:“于是,蝴蝶去找蜻蜓帮忙。”
2.(课件展示飞的过程)师说:“一路上,蝴 蝶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遇见许多
动物朋友。(课件出现实物)瞧,美丽的孔雀走来了,还有知了、七星 瓢虫、螃蟹。”
3.师说:“小朋友,它们美吗?你能说说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学生自由回答)< br>那咱们把它们画下来(课件出现蝴蝶图片),好吗?”
二、让学生带着美的印象去尝试、自主探索,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1.(指着蝴蝶形)师 说:“这么美的图形你想不想剪出一个来?请小朋友们拿出
一张彩纸,用剪刀剪出这只蝴蝶,行吗?”( 实物投影,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剪的?)师
又说:“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为什么不像呢?为什么有的小朋 友又能剪出美丽的蝴蝶
呢?蝴蝶的形状到底有什么特点,让咱们来研究研究。”
2.(小组活 动)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蝴蝶图形,说说它在形状上的特点。(学生
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左右形 状一样)怎样才能使蝴蝶左右形状一样呢?(左右
对折。)
3.师说:“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折 一折,剪一个对称图形。(师操作并请学生评价。)
你们还想不想剪一剪?甚至比老师剪得还漂亮?”
4.师说:“咱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这次谁能够剪得比上一次更快,剪的形状更
新颖。”(展 示学生剪出的对称与不对称图形。)
①请同学介绍你的作品,怎样剪的?
②为什么这样剪?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
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 件展示对称轴。)
③师生共同合作画对称轴。
5.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对称图形。(课件展示其他对称图形)请学生举例。
6.(课件 出示),蝴蝶说:“哦,我知道了,我的衣服是因为„„”师说:“小
朋友们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做好吗 ?你们能帮她改一改吗?”(课件展示修改的动作,
蝴蝶说:“谢谢大家!”)
三、利用故事情节的推进,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一)蜻蜓和蝴蝶来到了图形屋。(课件展示)
1.一位长方形说:“小蝴蝶,你能够找出我 的对称轴吗?”师说:“小朋友们,
你们能帮她找一找吗?请拿出长方形的卡片,想办法、找一找、画一 画,说一说。”(课
49 77



件展示)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自己找正方形的对称轴吗?(课件展示)
3. 师说:你能找出圆形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展示)
4.小结。师说:“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找出同一个对称图形不同的对称轴。”
(二)她们又来到了图形超市。(课件展示)蝴蝶说:“这些图形的另一半到哪里
去了?”
1. 出示图1,请小朋友们把它们的另一半画出来。(课件展示)
2. 出示图2,让学生自己画。(课件展示)
四 、随着故事的结束,使学生和老师在美丽的动画中强化对对称图形的认识,进
行自我评价
1.今天大家和蝴蝶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对称图形. 你能说说它们哪儿美吗?
2.同学们真不 错,能够找、画、剪对称图形,而且还帮助蝴蝶设计衣服,真希望
有一天何老师能穿上你们设计的衣服。
3.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生活中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课件展示)

《观察物体》三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3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准备: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天鹅那美丽的身影),创设情境。
2、揭示学习的内容。
50 77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做一做,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 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
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 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
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1角硬币、曲别针、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 一整天,饿极了。
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 能
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 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
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 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
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 住了吗?
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 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
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 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
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 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
1 77



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 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
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
中都有用曲别 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 、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
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 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
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 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
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
长,铅笔盒是5把小 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
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
量的结果可能 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 ,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
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 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
量。
三、小结
四、课后延伸: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2 77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
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 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
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
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 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
长度 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
课桌到底有多长。今 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
3 77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 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
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 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 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
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 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 的答案,如:
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
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 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
正确的量法。
4 77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 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
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 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
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 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
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 ,
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5 77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 物体的长度,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3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
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 学思想和方法。
4、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 ,你的身高是多
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
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
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 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
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 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
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 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
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
6 77



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 ,而且也不容易得出
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 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
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 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
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 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 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
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
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
找看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 0刻度有多长?
(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
出1米的绸带。你 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
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 ,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 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
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 ?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
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
7 77



自己伸展的长度比1米长还是短。
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 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
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
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
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
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
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8 77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
段的条数并会 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br>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
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
师一起去 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 br>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 有直直的、
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 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
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 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
9 77



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问:线段 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 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
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 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 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
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 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
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 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 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
(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
指给同桌看,并指出 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短的呢?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
闯关吧!
1、第一关:数线段。
(1)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书上。
(2)指名交流。
10 77



2、第二关:连线段。
出示两个点,提问: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 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画
一画然后检查。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独立完成。数一数,交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 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
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3、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
获。

第一章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
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 知道
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
中又是老 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
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
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 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 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
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 带,结果会不一样?”
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 证
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11 77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
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
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 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
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 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
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 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
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
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
别注 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
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
相合 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
确。
几点思考:
1、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
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
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
的长度。


第二单元:百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12 77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 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
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 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
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 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
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 不是这
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
特 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
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 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
=40 5+3=8 40+8=48。
生2: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
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
珠子即4个珠 子,个位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三)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 竖式,又叫笔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3 77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2.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
3.小组汇报 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你赞成那种为什么?(根据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学生
都很容易看出1.4是对的。2.3是错误的。) 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
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 ,(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
加上5个一;十位是2个十加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 一的,
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
齐 ,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
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 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
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 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
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35+23= 43+26=
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当医生诊断。

14 77



3.把横式与竖式连接起来。

四、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填空1. 3 5 3 7 2( )
+4( ) +( )2 +( )3
7 8 8 9 5 6
2.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例3的内容。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的道理。学会正确计 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计数器、小棒、主题图。
教学过程:
15 77



一、复习。
1.板算。 34+53
2.口算。
(1) 7+6 8+4 9+5 6+8
7+5 5+8 6+6 4+6
3.订正板算。
提问: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
4.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将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 计算时会出现什
么情况呢?(个位相加满十)
教师说明: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 ,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
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新课。
1.看教科书P11例3。
(1)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提问: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回答?
看P11回答:二(1)班有多少人?(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
列式:36+35=
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木棒是怎样算的。
提问: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 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
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表示几个什么?
得到6捆 11根
提问: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 )个十,够10 个一可以怎样?(捆
起来)捆起来是1个什么?(一个十)也就是1捆。这时我们再算算一共有几捆几根 ?
(7捆1根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71)
追问: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的1捆是哪来的?
教师说明:6根加5根是11根,也就是11个一,10个一捆成1捆,变成1个十,
16 77



1个十放在十位,同学们记住,这就是个位相加满十了,是 一个十,要把它放在十位上,
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追问: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10个一)
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1个十)
(2)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写竖式算一算。
提问:怎样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
3 6
+ 3 5

提问: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说说你的想法?
请看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从个位加起。)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提问:个位6加5等于几?(11)
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放在十位上要写几?为什么写1?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 ,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这就叫做个位满
十,向十位进1。
提问: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为什么不能写在横线
下面?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个小1,这个
小1,叫做进位1 。表示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1。
提问:十位上怎么算呢?互相说说看。
你能说说十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教师说明;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算到这里 还没算完,还要加上个位
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应该写7,然后再在横式等号后面写 71。
3 6
+ 3
1
5
7 1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通过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2.请同学用刚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 37+53 边做边说计算
17 77



过程。
提示:个位7加3得10,个位满10,怎么办?该怎样写?
教师说明:个位7加3得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
3.学生独立做教科书P
11
“做一做”中的两题。
注意下边的提示,边做边说过程。
4.小结。
提问: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个位相加不满十。
新课:个位相加满十。
师讲: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板书:进位加法。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 :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
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练习
1.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多少钱?
列式:
写竖式: ( )
( )
( )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元钱。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元钱。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2.做教科书练习二的第3题.在书上做,请同学边摆边算边说过程.
18 77



3.笔算下面各题.独立在本上做,教师边巡视边检查.
25+63= 76+5= 32+28=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
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 。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
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
位减十位。
【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9 77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 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
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18---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
的办法。学生回答。
【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20 77



E.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 师巡视指
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 位要对齐;从
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
正。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解决问题》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21 77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 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
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 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
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 班交流并说出解答
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 联系?指名回
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意图】通过练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
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连加、连减》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6---P27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22 77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 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
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 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
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 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
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 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
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 ,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加减混合》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23 77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
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 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
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 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
程。
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
纳、总结。
意图: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24 77



《加、减法估算》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34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
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想一想,在 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
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 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
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 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
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意图:
1、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
2、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
断。
2、完成练习六第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25 77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整理与复习》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 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个别回答。
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 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 ,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 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
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6 77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
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两位 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 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
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 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 情况有:(1)
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
中我也鼓励学 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 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
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
(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 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
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 在,是粗
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
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
习,他更要学生养 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
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27 7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
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 些角有
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28 77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 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
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
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40页的1、2、题。 < br>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
作出这样美丽 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
画直角。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29 77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
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 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
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 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
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 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
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 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
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30 77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 足,在教
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
去发现知识,感 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
数学活动之中。
(一) 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
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 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
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 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
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 自己来分类。学生会
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 论,
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
通过 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 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
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 怎样才能摆出一个
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 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
大, 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
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 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 方法画角,从画出
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
31 77



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 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
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 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
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
基础上学习的 ,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
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 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 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
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 了
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
生活实 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
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 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
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 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
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 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
反思的过程。



第四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6页例1,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44页游乐场情景放大图或课件,以练习九的第2题为基本
内容的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 20~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 友们到公园里见到过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
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 引向画面。
32 77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适当给予启发引导:有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1)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
人?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二、新课
1.摆图形游戏。
谈话:同学们 会用小棒摆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
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 什么,就摆什么。现在开始摆图形。
2.交流。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
纸上。
(3)请各组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乘法。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说明: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
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 3
②指出: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在6和3中间写上“×”,向学
生说 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③把乘法算式写
完整。告诉学生,按照从 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
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等于十八)
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33 77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小结。
学生完成了乘法算式之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
可以用乘法计 算。
三、练习
1.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 多少个小朋
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
己写的算式和想法。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九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 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
4+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 定。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
体会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思考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练习九的第2题。逐一出示乘法算式卡片,用齐读、分 组读不同形式,让学生练习
乘法算式的读法。
4.练习九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直接填书上。完成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评
价。
5.练习九的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图,确定图下面两个“( )”里分别填写数几,
再根据 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之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
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 是否全填写正确。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 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
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 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
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 每个小朋友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
们继续学习乘法的知识。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55页的例2-- 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的第1题。
34 77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
会计 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16根;教科书第54页例2、3、4情景的放大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让学生先摆2根小棒,说出这是1个2。教师问:怎样写出加法算式?学生可
能不会回答。
教师说明1个2无法写出加法算式,写上2就可以了,同时板书:“2”。教师问:
“1个 2,相同的加数是什么?相同加数有几个?写乘法算式时,被乘数是几?乘数是
几?”
按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l=2”。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小棒?问:“我们摆的是几 个2?”,“1个2得数是2,我们可
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图、式、口诀等 板书形式可以类似于
教科书上的排列形式)。
二、新课
1.出示例2图片 。问:“图片上有许多向日葵的小苗苗,小朋友们在作什么呢?”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面。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两棵幼苗有多少片子叶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小结并板书:1×2=2 2×1=2 2×2=4
3.出示例3图片。问:“向日葵长高了,每行3棵,有3行,一共有多少棵?你
是怎么算的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
讲解:一行有3棵向日葵,就是1个3,1个3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写作1×3 5
×3 (分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3还是3,所以1乘3得3。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
们可以根据1乘3等 于3编一句口诀:“一三得三”(板书在两个乘法算式之间)。
问:如果两行共有多少棵向日葵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3=6 3×2=6
35 77



讲解:2×3=6 或 3×2=6表示2个3相加是6,2个3相加可以简 单地说成:“二
五”,得数是6,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板书口诀)
问:图中一共有多少棵向日葵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9 三三得九
4.出示例4图片,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4=4 一四得四 4×1=4
2×4=8 二四得八 4×2=8
3×4=12 三四十二 4×3=12
4×4=16 四四十六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5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题,是对口令游戏题。可以用来 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训练学生记熟每一句
口诀。练习时,可以由教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体说得数,然 后再指定学生说得数,尽
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机会。
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 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2、做教科书第56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让学 生独立填写。完成后,指定学生说答案,同桌交换检查。既让学生参与对学习
的评价,又给学生一次熟悉 2~4的乘法口诀的机会。
四、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1,练习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景图的放大图;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纸、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摆学具,说算式。
36 77



(1)请学生拿出○卡纸。每行摆几个,摆几行都可以,要求每行○的个数相 同。然后,
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个○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各算式。
(2)请说出乘法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请学生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2.先读下面的算式,再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4×3 3×3 5×2 2×2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 乘法算。我们还知道几个相同数连加的
和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想一想,我们算乘法时,如果把乘法再变 成加法,求出连加的
和写到积的位置上,是不是太麻烦了?(麻烦!)为了使乘法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可 以
根据相乘的两个数和它们的积编出乘法口诀,记熟了乘法口诀,就能很快说出它们相乘
的积。 今天我们先学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5位)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数完的小朋友请举手。
请数得快的学生说一说,怎样数的?
(3)出示挂图。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数的时候 可以5个5个数,一五、一十、
十五、二十、二十五,一共用了25根小棒。
(4)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编5的乘法口诀。
①讲解: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
×1(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成1×5=5 5×1=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板书在
两个乘 法算式之间)。
②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10根)
指连续加5的算式,提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37 77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 5×2=10
2×5=10 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
讲解:2×5=10或5× 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
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 ”,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板书口诀)。
③先提问: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5=15 5×3=15
再请学生试编出“三五十五”这句口诀。引导:这两个乘法算式表示3个5相加是15,
仿照“二五”的口诀想想,这一句口诀该怎样说?
④请各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讨论编出这两句口诀。
完成之后,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完成板书。以上板书如下:

( 6)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1×5、2×5、3×5„„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
算。
让学生齐读、默读、熟记5的乘法口诀。
3.尝试应用口诀计算。
教科书第51页“做一做”。
(1)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不填得数)。
强 调: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要用5的乘法口诀想出得数。想一想,该用哪句口诀
呢?积是多少?
(2)学生填完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练习
1.练习十的第1题 。分小组,由“一五”开始,按序伸手说口诀。让全体学生在动口、
动手的活动中,进一步熟悉5的乘法 口诀。
2.练习十的第2题。对口令游戏,先由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给学生以示范。
再让同桌学生互相问答,看谁答得全对。对答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8 77



3.练习十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指定学生说答案,同桌交换 检查。既
让学生参与对学习的评价,又给学生一次熟悉5的乘法口诀的机会。
4.练习十的第 4题。出示第4题,教师指哪个数,学生就说出5乘这个数所得的积。
这其中,教师有意地选择几题,请 学生说出应用的口诀。练习时,可以先按序指,再任
意指某个数,训练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5的乘法口诀 进行计算。
四、总结
1.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今 天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熟记5的乘法口诀,算5和几相乘时才
能算得又对又快。课间或者回家,可 以和小朋友或者爸爸、妈妈做拍手对口令的游戏来
熟记5的乘法口诀。既轻松玩耍,又练习了口诀,你们 愿意做吗?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的例7及“做一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 解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6的乘
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难点:突出“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第61页例7,口诀卡片及写有6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课件显示算式,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
答。)
5×2=
口诀
3×1=

3×3=

4×2=

4×3=

39 77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出示口诀卡片,指名
回答。)
三五十

二四得

四五二

3.教学准备题。
①写数。第一排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片上写6,第二排同学加6,把得数写在 自己的卡片
上,第三排同学继续加6......一直加到36。
②说数。指名回答:1个6是多少?2个6相加是多少?3个6呢?4个6、5个6、 6
个6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再指名口答:18是几个6连加?30是几个6连加?12、24、36呢?
③读数。按顺序 齐读这6个数,然后指出: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多6,前面一个
数总比后面一个数少6。
4.揭示课题,几个6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乘法计
算比较简便。) 计算乘法要用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 的乘法口诀。(板
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10。
(1)看图写算式。
(出示第61页例7的图片)同时创设故事 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观察:图中有几
条鱼?数一数,一条鱼有几个三角?
引导学生填写例7表格。
(配合教师语言)如果现在有3条,4条,5条,6条鱼,你能按照 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
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吧!(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
(2)看式说意义。
(学生汇报算式,课件逐一显示。)
你能说出每个乘法算式所 表示的意义吗?(6×1=6表示1个6是6,6×2=12表示2
个6是12,6×3=18表示3个 6是18......)
(3)看式试编口诀。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4人一组互相讨论,口头编口诀。)
40 77



(4)汇报。
你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
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
(5)排序。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你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读自己所编出的6的乘法口诀。
(6)交流。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 br>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
第一个因数 相同,表示什么?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
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
(7)应用
“ 做一做”第1题(学生半独立完成):①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②摆2个六边形
要用多少根小棒?你 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
4个、6个、3个、5个六边形所需要 向小棒数。
“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①将第2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课件逐一显示答案。)

课间活动 (做游戏) 小邮递员送信,用算式卡片当信。(一边放音乐,一边组织小邮递员送信,送完后进行
小结表扬。)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乘法口诀,共有( )句。
(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
41 77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 )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 情境图,
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
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
观察这几个加法算 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
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 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
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 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
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 以写成乘法算
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 5个
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
诵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
他的加法算式为乘 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
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 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
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 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
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 ,针对这一情况,
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 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
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 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
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 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
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7页 例1
和“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
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
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的知识后来学习的,要求学生认
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 局部与整体的
关系;只有把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并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
学习观察较为 抽象的几何图形等知识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42 77



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活泼爱动,求知欲强,乐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 现在
的思维中具体形象思维成份比较多,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并使学生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 、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理解掌握知识,建立空间观念,使所学知识
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 结构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 体的形状是不
同的;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2)使学生能< br>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确定看到某一形状所处的位置和角
度。(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体验局部与整
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数学学习活动 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1)对看到的物体相似的面形状的不同特征的认识和区分。
(2)使学生明确要 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关键: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能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
形状进行综合,形成这 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并能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的移位”,即假设
自己站在某一位置,会看到什么形状。
策略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维——表达为一体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的学
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使学生处在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中。
课前准备:课件 、投影,茶壶、玩具小汽车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照过相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张照片,想看看是什么
吗?”(想)
43 77



教师用课件出示本校校园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
学生看了将会很快说出是我们的校园。
师:这些照片相同吗?(不相同)
师:拍摄的都是我们的校园,怎么看到的照片会不一样呢?
学生可能说出:(1)因为拍摄的地方不一样。(2)因为拍摄时站的地方不一样。(3)
因为 看校园的角度不一样。„„
师小结并板书课题:对,因为是从不同的角度拍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从不同
的角度观察物体。(师板书课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校 园的照片,利用了学生好奇心理,吸引了学生,激发了
其生机盎然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 角度观察,看到的样子不一样,并自
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观察实践,探究体验,理解掌握
1. 本位观察。
让各小组把茶壶放在课桌上,(茶壶的正面、侧面、背面分别对着前、后、 左、右
四面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这个茶壶的哪一面,是什么样 子?和小组
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茶壶正面、侧面、背面图)
让学生全班交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哪幅图是一样的。”学生可能
说出:
(1)我看到了正面的壶嘴,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2)我看到了侧面,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3)我看到了背面,是壶把儿,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4)我也看到了侧面,不过和刚才那个同学看到的侧面不一样,和第四幅图是一
样的。
„„
师问:“刚才有同学说看到的两个侧面不一样,这两个侧面哪里不一样了。”
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可能说出:壶嘴和壶把儿的方向不一样,刚好相反。(设计
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和 学生讨论交流,使他们注意观察到的容易混淆的两个侧面形状的
不同,即壶嘴和壶把儿方向不同。这样就 帮助学生克服了认知上的困难,有效地突破了
教学难点。)
44 77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看到茶壶正面的同学举手。看到这个侧面(指 图)
的举手,看到那个侧面(指图)的举手。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设计 意图:在以上过程中,通过本位观察、表述看到的物体的样子等活动,让学生
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
2、换位观察。
让学生按顺时针方向分别转动到另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直到回到原位为止。 说说
每次看到的形状和刚才看到的是否一样?(分组交流)
教师适时让学生全班交流,学生可能说出:
(1)不一样,我刚才看到了茶壶的侧面,现在看到了正面,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2)我刚才看到了茶壶的后面,现在看到了茶壶的侧面。
„„
师:“为什么大家后来看到的和开始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说出:(1 )因为坐的位置不一样。(2)因为我们看的面跟开始时不同了。
(3)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了,所 以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不同了。„„
每个同学说完后,教师都要问问其他同学:“刚才同学说得对不对 ,好不好?”(让
学生自己进行评价,不单独是老师说了算,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达到激励学生创新进
取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不同的想法,说得不对也没有关系。(古语云:“亲
其师 ,则信其道。”这样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身心高度放松的
状态下,自由地发表见 解,展开讨论。)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使学生明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 br>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换位观察,加深了学生自身的感受,使他们亲身体验 到观察的角度
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辨析观察。
找观察位置。教师指着某一幅图,让 学生说说在什么位置可以看到这一个面。并请
坐在这个位置的同学站起来,说说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个面。 谁说对了,其他同学为他鼓
掌。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确定看到某一形状所处的位置和角度。
4、观察要全面。
45 77



电脑显示笔记本电脑的背面,师说:“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
学生可能举手回答:
(1)洗衣机。(2)冰箱。(3)笔记本电脑。(4)化妆盒。
„„
学生积极举 手,充分发言后,师说:“这只是一个物体,可你们却猜了那么多,谁
能想一个好方法,让我们知道它究 竟是什么物体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和小组同学讨论,并说出:
(1)让我们看看它别的面。
(2)老师,你能把它转动一下吗?
师说:“好,就 按同学们说的,把它转动一下。(电脑显示动画)现在请你说说这
是什么物体?”
学生又可能说出:(1)镜子。(2)化妆盒。(9)笔记本电脑。
„„
师:“意见还是不一致,怎么办?”
学生可能会说出:再转动一下。
电脑显示动画,转到正面时,有的学生可能就会很高兴地说:笔记本电脑。
师:“猜对的同学 呀很高兴,没有猜对的也没关系,因为你们已经动脑去想了,现
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 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
(1)观察物体时要全面地看。
(2)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
(3)要仔细、认真地观察。
„„
师 :“同学刚才说的都很好,我们要正确、完全地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就要从不
同角度、认真、仔细地去 观察。”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让学生猜一猜,紧紧抓住了学生好奇的特点,学生在猜测的
过 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从而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
想:“看问题要全面 ”。在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是不同的基础上,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46 77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创新发展
1. 教科书第67页的例1
投影出示例1的情景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是谁 看
到的就在下面标出谁的名字。之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 引导学生完成第67页的“做一做”。
这摞数学课本的侧面、正面、背面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让学生连一连。
意图:通过这些 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基本练习,使学生提高练习兴趣,并扎
实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3、拓展练习。
师拿出一辆玩具小汽车,放在桌子上,问:“老师想看到你们看到的那一面, 你有
什么好方法吗?”
学生可能说出:
(1)把小汽车转动一下就可以看到?
(2)老师,你到我们这边的位置就可以了。
(3)老师,你把头伸到这边不就可以了吗?
(4)看到你看到的面,想一想我们看到的面,因为它们基本是一样的,只是两个
侧面的方向不 一样。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好,可现在老师要看到你们那一面,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学生可能说出:把小汽车转动一下这种方法就好。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可能没有)
师:那如果这是一辆真正的汽车,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学生可能说出:换个位置观察。
其余的同学可能都点头说同意。
师:那我们在生活中观察物体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观察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创新思维 能力的培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一个长期培
养训练的过程。这里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题例,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既诱导了学生的
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4、作业:教科书练习十五的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47 77



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系统的认识。


教学反思
1.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巧妙设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 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主 体地位,让学生采取观察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
学习方式,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4. 设计了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提
高学生练习 兴趣,拓展其思维,并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观察物体》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
体”第二课时(第68、70页 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
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
会欣赏数学美 。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 生每人一张蝴蝶形的彩纸、一件蝴蝶衣裳、两张彩色纸、一枝水彩笔、一
把剪刀、尺子,各种对称的装饰 品。
教学过程
一、用生动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充满人文性的教学环境(课件出示蝴蝶画
面)
1.(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配合音乐,师说:“有一只蜻蜓在动物城里
玩,遇到了辛勤工作 的蜜蜂,看见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屋。”(课件)蝴蝶说:“瞧。自
48 77



己做了一件衣服,但是穿起来很不合身,怎么办?”(出现三种不对称的衣服 图形)师
说:“于是,蝴蝶去找蜻蜓帮忙。”
2.(课件展示飞的过程)师说:“一路上,蝴 蝶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遇见许多
动物朋友。(课件出现实物)瞧,美丽的孔雀走来了,还有知了、七星 瓢虫、螃蟹。”
3.师说:“小朋友,它们美吗?你能说说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学生自由回答)< br>那咱们把它们画下来(课件出现蝴蝶图片),好吗?”
二、让学生带着美的印象去尝试、自主探索,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1.(指着蝴蝶形)师 说:“这么美的图形你想不想剪出一个来?请小朋友们拿出
一张彩纸,用剪刀剪出这只蝴蝶,行吗?”( 实物投影,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剪的?)师
又说:“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为什么不像呢?为什么有的小朋 友又能剪出美丽的蝴蝶
呢?蝴蝶的形状到底有什么特点,让咱们来研究研究。”
2.(小组活 动)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蝴蝶图形,说说它在形状上的特点。(学生
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左右形 状一样)怎样才能使蝴蝶左右形状一样呢?(左右
对折。)
3.师说:“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折 一折,剪一个对称图形。(师操作并请学生评价。)
你们还想不想剪一剪?甚至比老师剪得还漂亮?”
4.师说:“咱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这次谁能够剪得比上一次更快,剪的形状更
新颖。”(展 示学生剪出的对称与不对称图形。)
①请同学介绍你的作品,怎样剪的?
②为什么这样剪?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
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 件展示对称轴。)
③师生共同合作画对称轴。
5.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对称图形。(课件展示其他对称图形)请学生举例。
6.(课件 出示),蝴蝶说:“哦,我知道了,我的衣服是因为„„”师说:“小
朋友们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做好吗 ?你们能帮她改一改吗?”(课件展示修改的动作,
蝴蝶说:“谢谢大家!”)
三、利用故事情节的推进,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一)蜻蜓和蝴蝶来到了图形屋。(课件展示)
1.一位长方形说:“小蝴蝶,你能够找出我 的对称轴吗?”师说:“小朋友们,
你们能帮她找一找吗?请拿出长方形的卡片,想办法、找一找、画一 画,说一说。”(课
49 77



件展示)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自己找正方形的对称轴吗?(课件展示)
3. 师说:你能找出圆形有几条对称轴?(课件展示)
4.小结。师说:“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找出同一个对称图形不同的对称轴。”
(二)她们又来到了图形超市。(课件展示)蝴蝶说:“这些图形的另一半到哪里
去了?”
1. 出示图1,请小朋友们把它们的另一半画出来。(课件展示)
2. 出示图2,让学生自己画。(课件展示)
四 、随着故事的结束,使学生和老师在美丽的动画中强化对对称图形的认识,进
行自我评价
1.今天大家和蝴蝶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对称图形. 你能说说它们哪儿美吗?
2.同学们真不 错,能够找、画、剪对称图形,而且还帮助蝴蝶设计衣服,真希望
有一天何老师能穿上你们设计的衣服。
3.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生活中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课件展示)

《观察物体》三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3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准备: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天鹅那美丽的身影),创设情境。
2、揭示学习的内容。
50 77

博饼游戏规则-房地产个人工作总结


先秦散文-十九届三中全会


时间流逝-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


企业调查报告-优秀团干部


济宁医学院分数线-开封教育学院


河南师范新联学院-购销合同书范本


日本性文化-联谊会策划书


郭秀云-十一放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