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874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6: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价值规律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教学设计



2018-9-8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
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 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
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
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
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 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
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 br>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
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 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
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 单
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1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
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 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
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
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
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 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
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单元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
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 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①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
上图)
②用不同的 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
(右上图)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 度,得到的测量标
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所以, 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 见方的正
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
出1厘米的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
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 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
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
估计出来。
第2题, 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
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 一次后,从前一次
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 引出长度
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
中完成用正方体测 量的过程。

3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 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
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 为了方便
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
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 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
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 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
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 br>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 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
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 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
学生 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
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实际观察米尺
②量身高

4



③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
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 br>(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
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 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单元有所变化,原通 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
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 个
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 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
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
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5



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
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
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 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
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6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
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4.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
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7



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
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
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
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 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
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8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
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
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 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 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 ,下面
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
们准备的纸条。注意 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 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
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9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
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
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
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10



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内容】:课本第4页。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
米的卷尺,刻度尺。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
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 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

11



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 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
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 br>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
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
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12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
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 br>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
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 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
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3



第3课时认识线段
【学习内容】:课本5、6页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
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
吸管、绳子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 家、人民的
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
他们都是从高高 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
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14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
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
以把 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
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 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15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
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 br>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
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 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
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
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
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 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
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 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
的误会, 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16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
3厘米长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
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
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

17






18



第4课时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课本第7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19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0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
算。
2.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
的多样性。
三、单元特点
1.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
出计算问题的过程。
两位数加两位数:乘车参观博物馆的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奥运申办城市得票数的比较
问题解决:学校卫生评比
连加、连减:摘西瓜、运西瓜

21



加减混合:公共汽车上、下人
加减法估算:购买日用品需带多少钱
所以,计算内容不只是解决计算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解决问题
的过程。
2.借助直观操作(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体现算法多样化。
(1)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
(2)连减:既可以连续减去两个减 数,也可以也把两个减数先
加起来,再用被减数减去两者之和。
(3)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4.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自己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
算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四、具体单元
1.两位数加两位数
主题图:
(1)通过参观博物 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
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 系。
(2)图中包含着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
所需的信息,如车上写着 每辆车准乘70人,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
的。可以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哪两个班的 人数相
加,和不超过70?”让学生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使学生

22



看到例1~例3中的算式都是自己列出来的,发现知识的前后联系。
(3)学生还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某班比某班多多少人?”
等等,要鼓励学生养成提问题的意 识和习惯。
不进位加:
例1
(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
过口算引出笔算。
(2)从主题图中抽取出其中两个班,自然地引出计算问题。
(3)体现算法多样化:小女孩用口算解决问题。小精灵提出还
可以用笔算。
(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竖式
中的对位。
(5)计算时,把分步演算的过程放在虚框里,展示整个动态的
计算过程。
(6)最后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例2
(1)一般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2)单元与例1一致。
(3)小精灵 的问题“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就
是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 以从十位加起。
进位加:

23



例3
(1)整个单元方式与前面一致。
(2)教学时重点是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
以及十位如何相加。
(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
不再 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
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两位数减两位数
主题图:
(1)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用统计表的方式给 出各申办城
市的得票情况,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提供了素材。
(2)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不退位减:
例1
(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
(2)多种算法:口算(在 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笔算,“还可
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
(3)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
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

24



(4)单元与不进位加一致。
退位减:
例2(一般的退位减)
(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
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
(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
化。
(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
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
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
(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
(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
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
与加法一致,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归纳。
问题解决:
例4
(1)在本套实验教材的编写中,对“问题解决”的单元是从三
个方面考虑的。
①结合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练习。
②结合计算教学,安排单元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训练。
A.计算教学从问题情境引入,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

25



地结合在一起。
B.一些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单元例题进行教学。
③一些纯数学问题,很难结合计算进行单元,所以单元成独立的
单元。
(2)“求比 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
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一样,都是具有特殊数量 关系的问题,专
门安排例题。
(3)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级在
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出全,下面一
部分被树挡住了,只能通过 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
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
(4)教材利用两名学生 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
几的数”的问题。在这儿,二(2)班的红旗数量不能直观数出 ,必
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
(5)最后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 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
吗?”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教材体现了资源
的丰 富性,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情景图中的丰富资源。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儿的重点是列竖式计算。
由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
例1: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26



例2:通过对话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在教学连减时, 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思想。既可以用
连续减去两个减数,也可以先计算一共运走多少个。
例3:通过上下车的实际情景引出计算问题。
加减法估算:
关于估算,《课标》中 有明确的说明,它是这样描述的:“能结合
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两点:计算、解 释过程)
在前两册教材的有关练习中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
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 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
例4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买东西这样一个估算 情境说明估算的必
要性,使学生理解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是根据计算的精确度需要而定
的。 < br>(2)在进行估算时,其策略是可以多样化的。(例如,可以两步
都用估算;也可一步用估算,一 步用精确计算。)
(3)重要的不是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相差多少,而是要让学生
解释估算的过程。
五、教学建议
1.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提出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培
养他们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

27



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捆小棒和拆小棒来帮助理解。
3.要让学生灵 活采取计算策略,对口算、笔算和估算的选择要
根据计算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而定。在每一种计算里面(如 估算),也
可以采取不同的计算策略。
4.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材 中很多地
方都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归纳、总结。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这是一个融操作性、趣味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很好的实践活动。
一、目的
1.本活动通过让学生测量门窗的宽度、身高、臂展等活动,加
深对长度单 位厘米和米的理解,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3.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的能力。
4.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
力。
二、特点
1.活动性:整个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进行,需要准备的东西
也不是很多,操作性很强。 < br>2.开放性: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由学生自己而定,可以测量门
窗的宽度,也可以测量桌子的长宽 ;测量的工具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定,

28



可以选用学生用尺,也可以选用米尺,还可以用卷尺、皮尺。
3.合作性:许多活动不是一个 人能完成的,要让学生在活动采
取合作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活动。比如,测量黑板的长度,就需要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29



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课时不进位加(1)
【学习内容】:课本P12例1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
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 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 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
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

30



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
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
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
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练习二第1题前两小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
握笔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31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 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
加起。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 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
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 再减,计算
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
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
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 ?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
17 的数是多少?(29+17=46)



32



第2课时不进位加(2)
【学习内容】:课本P12例2做一做练习二的1、2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 自己的情况
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33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34






第3课时进位加
【学习内容】:课本P14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
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
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 数进位加法
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
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

35



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
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 br>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
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 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
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
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
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
法。

36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
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37



第4课时练习课
【学习内容】:课本P15---P16练习二
【学习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
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
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br>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
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
运算。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卡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38



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 5页练习二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
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
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
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 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7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
题思路。
5、完 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
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 帮它们吗?
6、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7、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39



四、随堂练习
第5课时不退位减
【学习内容】:课本P18例1,练习三1---3题。
【学习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
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40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
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问题。板书算式 :36-23,思考计算方
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
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
化。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 br>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
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 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
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 减个位,十位
减十位。

41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42



第6课时退位减
【学习内容】:课本P19例2、例3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学习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学习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具】: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
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43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 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
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 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
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 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
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
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
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
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44



【教学反思】:


45



第7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0---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
较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 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 。今天这节
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

46



算式:32-2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
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 桌两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
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1 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
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
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
找吃 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
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 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
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 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
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
填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47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8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23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

48



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
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 br>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
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 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4页做一做。 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
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 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
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 前学习的有什么
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
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
路。

49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
的 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9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5---P26,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
比 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50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 )
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
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 路。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2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2、完成练习四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选题说计
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
归纳 。
3、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
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 。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
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
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 计意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四第6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 回答。
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
汇报解答方法。做了 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
一 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1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课本P27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
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
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难点: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52



7+6+58+9-1324-10-720+30+10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
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 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8+34+22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 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
的信 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
板演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
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8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53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课本P28例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
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54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 人,又上来人28
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
练习本上 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说说计 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
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指名说 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
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 6
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
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
算时需 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55



【教学反思】:


56



第1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五5——11题和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
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手段】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演示动画“加减混合”]
(1)开始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准备进行观察对比.
(2)复习各种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问:这几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说一说每一组题的运算顺序是什
么?
(3)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印证学生的回答.
二、探究研讨
1、出示计算题。
58-36+2784-27+164+27-16

57



93+23+9469-(39-23)99+(25-24)
2、学生独立试做(教师行间巡视,随时请不同做法的学生到黑
板上板演.)
3、在学生们试做的两种方法中,对比,择优.引导学生选择省
时省力的算法.
4、师:谁来说一说,做像今天这样的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问
题?
(1)抄数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因为把数抄错出现计算错误。
(2)在竖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3)在计算之前要先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运
算顺序错了,题目就该算错了。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五5——11题和14题
四、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58



第1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32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
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
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59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
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
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60



第1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32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
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
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61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
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
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62



第15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
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
法。

63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教 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
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
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 容
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
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
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
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
方法。

64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65



第16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
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2、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
法。

66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教 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
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
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 容
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
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
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
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
方法。

67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68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
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单元特点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角和直角。
(1)从知识的引入来说:教材从校园生活情景中引出角和 直角。
从实物中分别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
知识的过程,学会从 数学化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
(2)从知识的应用来说:学生认识了角和直角以后,教材让学
生说说周围哪儿有角和直角,此外,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
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 以及应用。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教材用纸折角,做活动角,用三角板比角,画角等活动帮助学生
认识角。
四、具体单元
1.主题图

69



呈 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
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 、足球场的边界、小旗、
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这些物体
上 都有角。教材中用红色标出了其中一些角。
2.认识一般的角
例1(认识角)
( 1)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
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 的过程。
(2)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
于线段概念的引出) ,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初步感知什么是
角以及角有什么特征。
(3)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角。
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再一次 感受角
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并直观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例2(画角)
教材中给 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
实际教学中,学生画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并 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
水平的。
3.认识直角
例3(认识直角)
单元与角的认识一致,也是从国旗、椅子等实物抽象出直角的一

70



般模型,再用纸折出一个直角来。要让学生理解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
例4(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1)教材上利用学生手头最容易找到的直角、锐角、钝 角(书
本、红领巾)让学生用三角板比较,要让学生自己说说应该怎样比较
(顶点和一条边重合 ,看另一条边)。这也是为以后正式学习锐角和
钝角做准备的。
(2)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再找一些东西来判断一下。
画直角
教材上给出画的过程。学生画直角的两条边不一定是水平的和竖
直的。
五、教学建议
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在本单元,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实际操作初步认识角和直
角,不要做严格定义。


71



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认识角
【教学内容】: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
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
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
角。
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72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
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 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
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
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
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
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

73



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
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
角该怎么画?
(2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
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
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
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 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39页做一做。

74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 在
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设计 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
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 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
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75



第2课时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课本P40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
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
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76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 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
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 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
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 角的方法呢?把你
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 板上有一个是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
出三角 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
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

77



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
的方法。
(2)、黑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 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
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
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
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 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
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
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78



【教学反思】:

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1、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 直角大,
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
号)。
3、所有的直 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
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 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
个是锐角。
5、角的 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
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 的图形叫作角。)



79



第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例5。
【教学目标】: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
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学准备】: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 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
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 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
只当作两个普通 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

80



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例5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图中,你们能找出角
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
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 (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
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
板演两个直角。
④、 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
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
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 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
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
新学习 方式。

81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
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
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 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
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 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
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 br>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
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

82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 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
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 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
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 ,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
P41做一做,练习八第4题。
【教后反思】:



83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42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加深对各类角的理解。
【教学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你会玩三角尺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三角尺。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2.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要拼出一个钝角
观察三角尺,你还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2)应该怎样做?
想一想,应该怎样做?
动手拼一拼,试一试。
84


思考:钝角比直角大,可以用两个什么样的角来拼呢?
1)拼出的是钝角吗?
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
思考: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出的角一定是钝角吗?
为什么?
三、知识拓展
1、完成做一做。
从两副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指名汇报展示。
2、完成第45页练习八第13题。
玩七巧板思考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85




第5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42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加深对各类角的理解。
【教学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你会玩三角尺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三角尺。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2.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要拼出一个钝角
观察三角尺,你还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2)应该怎样做?
想一想,应该怎样做?
动手拼一拼,试一试。
86


思考:钝角比直角大,可以用两个什么样的角来拼呢?
2)拼出的是钝角吗?
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
思考: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出的角一定是钝角吗?
为什么?
三、知识拓展
1、完成做一做。
从两副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指名汇报展示。
2、完成第45页练习八第13题。
玩七巧板思考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87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2 、3、4的乘法口诀,乘加、
乘减,用乘法解决问题,6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乘 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使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特点
1.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1)从乘法的引入来说,是从一般加法——相同数相加——乘
法逐步过渡的。
(2)乘法口诀的结果以加法的得数为基础进行编制的。
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
很大空间。
3.体现算法多样化(主要是在乘加、乘减部分体现)。
4.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提供了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学生熟记口
诀。
四、具体单元
1.乘法的初步认识

88



主题图:
(1)展示了游乐园一角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四个相同加数相加
的例子:大转盘每个吊厢里坐4人,过 山车每个车斗里坐2人,小火
车每节车厢坐3人,每个桌子旁有3把椅子。使学生知道相同数相加
在生活中到处存在,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2)情景图既可以作为乘法的引入,在学生会列乘法算式 后,
也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用乘法算一算主题图的人数或椅子数。这样,
就能充分利用主题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与以前引入乘法不同:义务教材中区分被乘数、乘法的不同含义,
对于每个加法算式,只能改写成一个乘法算式;修订以后,利用方阵
排列用两个加法算式同时引出两个乘 法算式。本册教学的思想与修订
教材一致,但不再出现方阵排列的例子,乘法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仍然是指若干个相同数相加的一种简便算法,但不同的是一个加法算式
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表示,一个 乘法算式可以用两个加法算式表示。
例1(引出乘法算式)
(1)由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的活 动情景图引入,让学生说一说每
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2)让学生把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单独列在黑板上,并重点
看其中一个算 式。教材直接说明像这样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然

89


后让学生观察有几个3,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转换(因为做加法时,
对有几个相同加数并不关心,而 列乘法算式时,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然后直接给出两种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通过 看
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知
道乘号两边的数在加法算 式中分别表示什么。
(3)最后让学生模仿着列出其他两个乘法算式,重点是培养学
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乘法算式中的得数都是由加法得来。(例2、3同样)
由上,引入乘法的过程:一般加法算式——特殊加法算式——乘
法算式。
例2 实物图、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对照出现,帮助学生认识乘法算式
中各部分名称,进一步理解两个因数 在加法算式中分别表示什么,体
会乘法的意义。
例3
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用乘法计算的简便。
在这儿只出现一个乘法算式,使学生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时,可
以任意使用其中的一个。
2.2~6的乘法口诀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的变化:把5的乘法口诀安排在最前面教学。
5的乘法口诀:

90



例1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并问学生是怎么数一共用了多少
根小棒的,突出五个五个数的方法,由于学生有 一五一十数的经验,
容易理解乘法口诀的归纳规律。
(2)结合数小棒,出现连续加5,进一 步抽象化。通过乘法的
含义,为下面乘法算式的积提供答案。
(3)从一开始就把两个可用同 一口诀计算的乘法口诀与乘法口
诀并列排放,不用专门安排例题教学这一知识点。(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有专门的例题教学“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
(4)前两个乘法口诀教材直接 给出,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两个口
诀与前两个乘法算式的关系,总结归纳乘法口诀的规律,通过讨论交流,自己探索出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并编出剩下的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例2、例3(2、3的乘法口诀)
(1)由于2、3的乘法口诀比较简单,教材没有让学生进 行操作,
也没有把连续加和乘法对照出现,而是通过观察形象的情景图,直接
写出乘法算式和口 诀。
(2)在设计情境时,两题的情境是连续的,使学生感受到在一
个连续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知识。(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
例4(4的乘法口诀)
单元方式与5的口诀一致。学生已经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在这儿

91



可以更放手地让学生自己编。
“一一得一”
让学生通过“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一五得五”
来类推。
例5(乘加、乘减)
(1)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在忘记口诀时,通过联想相邻口诀
来计算得数,如4×4可以通过4×3+4得到;二是增加一些练习的形
式,以免学生觉得枯燥。 (2)通过狗熊掰棒子这样一个富有童话气息的情境引出计算问
题,学生会觉得有兴趣。教学时可以 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的情景。
(3)计算时,教材重点体现算法多样化:连加、乘加、乘减。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学会从不同
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 略多样化的思想。
(4)计算顺序在这儿不用提到,只要让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依次计算即可。
例6(用乘法解决问题)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找信息,再根据乘法的含义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
用的意识和能力。
做一做(第59页)
(1)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小猴、小鹿、天鹅、小花、树)。

92



(2)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的意识和 能力。使学生
经历提出问题——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3)对于同一个问题可 能解决的方式有多种,要让学生形成交
流各自算法的习惯。如计算“一共有多少只猴?”有的同学可能想 “一
共有4堆猴,每堆2只”,列式是4×2,有的同学可能想“3棵树,
每棵上有2只猴,地 上有2只”,列式是3×2+2。
6的乘法口诀:
例7
(1)单元方式与前面基 本一致,情景图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
也可以用学具把鱼一条一条摆出来。摆一条,完成一个口诀。 < br>(2)用列表的方式代替连加的形式,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直
接看到积与其中一个因数的关系( 在此之前,相同加数的个数是需要
数出来的,不能直接看到),便于编制口诀。
(3)所有算式的积和口诀都要学生填出来。教学时,可以完全
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任务。
练习十四:
第3题,开放性很大,使学生通过从身边的事发现、提出用乘法
计算的问 题,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化的角
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 充分的交流。
五、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93



乘法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经历从相同数相加到乘法的
转变 过程,体会到出现乘法的必要性,尤其是当相同加数个数很多时,
体会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
2.要让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
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口诀。
3.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完成熟记2~6乘法口诀的教学目标。
20以内的加减口算以及表内 乘法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
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脱口而出。根据一般规律,绝大多数应达到< br>每分钟做8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要充
分挖掘教科书上练习形式蕴含 的丰富内容,灵活使用,使学生熟记2~
6的乘法口诀。


94



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47、48页,例1、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乘数和积 在乘法算式
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 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
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要准备气球、梨和熊猫图,学生准备小棒、练习本、红花、
小圆形、梨和熊猫的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 我们来看看
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95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1、出示插图数一数:小飞机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 书:1)1+1+1+1+1+1+1+1+1+1+1+1+1+1+1+1+1
+1+1+1=15 有1+1+……+1+1=15几个1相加?

15个1相加
2)每个吊厢坐3人,一共有5个3相加,3+3+3+3+3=20还有
别的算法吗?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 多个相同加数连
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 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
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号。< br>板书
1)1+1+……+1+1=15×1或1×15

96




2)3+3+3+3+3=5×3或3×5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15乘1,1乘
15,5乘3,3乘5。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教学例2。
教师摆出一幅有5个气球的图,说明这是1个5,
再陆续摆出三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
出四幅气球图后,让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5+5+5=15
5×3=15
教师应该对照连加算式结合着乘法的含义简单地加以说明:
5乘以3表示3个5连加;
相同的加数是5,5就是乘数。有3个5相加,或者说相同加数< br>的个数是3,3也是乘数,5乘3得15,15是积。

97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例1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拿出卡片。
练习时,先出示4+4+4+4+4+4+4+4+4=36,
让学生读加法算式,说出相用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然后让学生看着加法算式说出乘法 算式后,再出示4×9=36,
读出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的卡片,应制成不同内容的多张卡片,以便反复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记乘法的各部分,有利理解和计算 。充分利
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
求和的事例,从而 感受乘法意义。
三、尝试练习: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98



乘法算式:或
[设计意图]利用正、反例子增强对概念的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2、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对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小结,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48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同学们能够从乘法的含义出发正确地写出
乘法算式。
六、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99

情人节几月几日-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西安西京学院-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毕业短语8字-清明资料


小学二年级日记-愚人节活动


参商之虞-初一自我介绍


关于感动的作文-五年级英语期末试卷


热爱祖国的文章-节约用水手抄报文字


消灭害虫-2014浙江高考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