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个人”及其PSH模式

巡山小妖精
810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9: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江西师范大学鹰潭校区-青春的格言


“极致个人”及其PSH模式
“极致个人”(the rugged individual)源自“极致个人主义”
(rugged individualism)一词,许烺光的著作集第九卷名为
Rugged individualism Recondidered(中文名为《彻底个人主义再省
思》),就是 专门讨论极致个人主义的,我们用“极致个人”(the rugged
individual)来指称美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极致个人”是“个人”
(the individual)──西方社会的基本人际状态──的一个精致版本。
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在自我认 知、感情、交换和集团四个维度上的特征
都与“个人”相似,只是表现得更为彻底。“极致个人”的“心 理社
会均衡”模式最主要特点是缺乏恒久的人际联系以及由此给个体带来
的不安全感,个体须采 用更为多样化的手段才能达到“心理社会均
衡”。这一章分析了“极致个人”心理社会动态均衡过程中感 情控制
机制的特点和性欲问题,指出了欲望控制的文化特点──压抑型控制
机制──及其在行为 上的反映,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美国社会极大
的活力和动态性的心理文化根源。
“极致个人 ”及其PSH模式美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是“极致个人”,
它是“个人”的一种极致形式。
1.名称 “个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以强调人的个体性、弱化人的相
互性为特点,西方社会(盎格鲁-撒克逊- 条顿人)中占优势地位。“极
致个人”(the rugged individual)。rugged individualism这个词许多人
使用过,如美国历史上的胡佛总统曾号召以rugged i ndividualism来代
替传统个人主义。这个词有“边疆个人主义”、“现代个人主义”、“新


个人主义”、“成熟的个人主义”、“彻底的个人主义”以及“大刀阔斧的
个人 主义”等诸多译法,我们翻译为“极致个人主义”,并以 the rugged
individua l(极致个人)指称美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极致个人”是“个
人”的一种亚类型,它在美国社会占优 势地位,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在
美国得到了最完整的表达,发达为一种极致形式。以“极致个人”为基础的社会称为“极致个人社会”,反映“极致个人”价值观体系称为“极
致个人主义”,它们分别是 “个人”、“个人社会”和“个人主义”的极致形
式。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中,作为基本人际状态的 “极致个人”
概念最为根本。西方文明可以说人类在个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结出
的灿烂果实, 而美国社会是在“极致个人”这一亚类型之上的精致版本.
确切地说是指“白种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中 基督新教徒”(英语略写
WASP),他们构成美国主流社会的主体,是美国主流文化的承担者。 从“生存谱”上看,“极致个人”重点开发的是第四层以内的部分,
表现为第三层这一“波段”极不 稳定,而在第四层与第三层的分界线
(大约相当于个体人的界线)这一“波段”反应最为强烈,不过,由 于
个体满足PSH均衡的手段比较多样,生存谱的其它“波段”都可能出
现较强的反应。这是一 种个人中心的生存状态,人们的行为是个人依
赖,个人的自由成为文化的理想。极致个人主义所崇尚的价 值观几乎
都是围绕个体之人展开的,都与解放个体束缚、强调个体的体验有关,
如自由、独立、 独创、平等、竞争、成功、自我实现等。个人主义以
及它的精致形式——极致个人主义——在美国以及欧 洲的政治家、思
想家的著述中以及主流社会媒体中得到了最完整的表达。


PSH模型的特点 “极致个人”的PSH模型最大的特点是,缺乏一
个稳定的 第三层,他的父母和兄妹只是他PSH第三层中暂时的居民。
亲密的领域(第三层)通常是自己人的同伴 和友人,与人亲密的联系
成为一种不确定的、短暂的和难以到手的东西。心理社会过程具有较
多 的不确定因素和较大的动态性。可这样比喻:“极致个人”的生命包
并不特别牢固,它有多个口,里面的 东西进进出出,变动不居。在这
种情况下,个体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以补偿其第三层关系中的不稳定,以满足心理社会均衡之需。许氏概括了美国人可能获PSH平衡
的几条途径:
第一, 指向第二层,寻求替代物。即在非亲属、只有角色关系的
人中寻求密切联系,控制他人,缔结各种各样的 俱乐部组织,
第二,把人际关系扩大到第一层和第零层。或征服,或解放,或
接受他们,或改 变他们,传教,教化“野蛮人”,甚至为他们做出牺牲。
征服、探险、各类比赛、探索自然,这种向外征 服的欲望使人身体各
个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第三,求助于内部自我(观念意识),以期得 到解释和指导。指
向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层面(第六层,尤其是第七层)。通过内省探究
自己的内 部世界。采取的办法有1)宗教。一个排他性的一神教,与
上帝建立唯一的密切联系, 2)心理分析、心理治疗。3)如有必要,
他还要借助于药物,借助幻觉(吸毒)。
第四,驭 以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物质世界。追求成功和财富、商
业垄断、探索未开垦的处女地获部落,收集藏品等 ,凡此种种只不过


是西方人可望驾驭物质世界的无数途径之表现。
3、几个维度及其主要特点 在群体维度上,亲属群体是夫妻占优
势地位,具有较大离心性和短 暂性。亲属群体只对人提供短暂的保护,
极致个人社会中亲属群体的规范力量最弱,给个体提供的安全感 低,
人们不得不到亲属集团以外的地方寻求密切联系,因而人们缔结非亲
属、非地域集团的能力 最强,各类社团组织最发达。极致个人社会最
主要次级集团是自由、独立的个体以契约原理相缔结起来的 各类社
团。类似印度的种姓集团也存在,不过只存在种族群体(如黑人与白
人)之间,而且有很 强的反对这种制度的力量(详见本书第四、五章)。
在交换维度上,一种去感情、等价的“交易型”模 式占优势地位,或者
说这种交易模式影响到社会所有领域,甚至亲属成员之间。交易型交
换的典 型形式是市场上的买卖,公平、平等、正义是表述这种交换模
式的关键词。在这种模式下,类似伦人交换 模式中的“人情”趋于被认
为一种影响个体的独立的束缚,而不考虑还报的乞讨趋于被认为是是
剥削行为(详见本书第六章)。
在自我认知维度上,极致个人的生活较趋近有机体的基础,较强
调有机体的需求和期盼。自我认知主要强调PSH第底层以内的部分。
个体有较明晰的“自我”意识, 而且这个自我与个体人基本从各,即个
体对自己的存在、独特性、方向感、目标、意愿、情感等均有较强 的
自觉。此种自我观或可比作托勒密的“地心说”:“我”是世界的中心,
世界绕“我”而动。 15 独立、自我、个人、自由是表述这种自我的关
键词。在这里,伦人那样的相互依赖型自我15 [ 美]马塞勒著,任鹰


译:《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 988
版,第36~37.
在情感控制维度上,个体的感情释放更趋近有机体的基础,更强< br>调基于有机体的需求、期盼等主观体验,占优势地位的情感控制机制
是压抑(repressio n)型,即采用更大的强制力量将原始情感压抑到潜
意识中。情感特化的程度不高,因而也更容易向更广 的方面投注。心
理表征为罪恶感,行为上的表征为规范型。伦人和缘人那样的情境型
行为趋于被 认为是不诚实、人格有问题的表现。此种状态下的性欲与
情感模式是:“性欲被费心地与情感区分”
极致个人模式之优缺点 这种基本人际状态的PSH结构最不稳
定,个体必须采用多种手段获得 心理社会均衡。这样的结果是,个体
的活力和主动性被大大激发,把个体人的各种潜力发展到极致,表现
为惊人的创造性和不断的进步,科学研究上的创造力、生活方式上的
花样翻新。尊重年轻的、充 满活力的品质。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变着
法子求新求变。对人最高的赞誉莫过于“有创造性”,最严重的 职责莫
过于“没有创造性”。极致个人社会中非亲属、非地域性群体十分发达,
并表现出很大的 活力,这是美国社会充满创造力以及社会不断出现革
命、变革的文化心理原因。美国文化的全部活力、创 造性等优点和全
部缺点都在于将个人主义推到极致。在这种模式下,那些与人的个体
性发展相关 的特点如积极、进取、独立、自信、坦率、自尊等受到推
崇。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由于过度个体化,个体 与他者缺乏密切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较容易缺乏密切的情感。而是较多地停留在“有用”

< p>
的层次,容易变成“做生意”。由于PSH比较难提供给个体足够的安
全感,个体内心有较 大的不稳定、焦虑、孤独、不宽容等。由于太强
调个体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极致个人社会的婚姻高度不稳 定、家庭容
易破裂,个人内心较缺乏安全感。这种模式将成功和失败全都压在了
个人身上,使个 体处在不进则退的境地,个人在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同
时也具有较大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个人有追求成功的 巨大压力。另外,
由于没有他人能够分担个体失败带来的痛苦,所以这种模式下的失败
者更悲惨 。

河南交通职业学院-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佛罗里达大学-陕西建造师网


世界卫生日-信息安全自查报告


浙江本科分数线-博士留学申请


哲理签名-英语语法练习题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数九寒天-人民调解工作总结


理财规划师考试科目-二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