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891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9: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迎春花的资料-感恩节的句子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
课时 第一课时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 万”“千万”和“亿”,知
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结合现实素材,使学
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 养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使用数位顺序
教学目标
表的一 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
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 br>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
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
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
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实物投影、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
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出示人口数据)
同学们认识这些大数吗?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出示例1:北京人口有19612368人,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⑴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
上一千。
⑵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再加一万,是多
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
千万 、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
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9612368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 数字所占的
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 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
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2、填空:
①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 )。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
小也( )。
②按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 )数位是一级。( )是


个级,表示多少( );( )是万级,表示多少( )。
③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 )就不同。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一、第二页。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板书设计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千万位……
数级:个级、万级、亿级……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读法(例2、例3,教科书第6页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
读 数的规则。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
教学目标
联系与区别。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
知。
课时 第一课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和探究精神。通过具体的
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读出下面的数
3495 7500 5002 4080
2、说说万以内数读数方法?
①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② 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多少零都不读。
3. 数的组成
8030 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探究新知
1、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们 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
大数该怎么读呢?(第二页)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
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①让学生试读。
②比较2496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③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 位上都是0,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
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计数器、课件、空白卡片,彩笔。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④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
来读,再在后面 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⑤练习读一读
50000 180000 2350000 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板书3080000。
导观察3080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随学生叙述板书,三百零八万。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405000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生同读。
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正确的读法学生品读。(板书:四千零五十万)
自主学习例3.
3、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方法:
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
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
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拓展
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一做第2题。
3、做一做第3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
四、作业
完成数学练习册第3、4页,练习一第1、9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3080000 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写法,例4(教材第7页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
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3、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实践等 活动,使
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分析、判断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br>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课件、计数器、写有数位顺序的稿纸。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复习导入:
对照数位顺序表回答问题,并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读出万以内的数并总结方法。
二十八 二百零八 二千零八
归纳:从高位写起,那一位上是几就写几,那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
就写0占位。
万以内的数你会写了,那比万大的数你会写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学习迁移
1.学习例4:
出示情景图,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
四个字。
(1)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2)看计数器上拨出的数是几位数。
学生尝试写数,集体交流写法: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万级,再写
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 写0占位。
2.自主写数
(1)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先读数后写数。
(3)思考写数过程,交流、讨论、检验。
(4)提出存在的问题,学生或教师讲解。
归纳: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页第4题。
2、教材第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记住了哪些?还有哪些记不住?


五、作业
练习一第5、8、11题。

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写作:230184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写作:102345
三百零二万六千 写作:3026000
板书设计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写作:20400700

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练习(教材第8—10页。)

复习课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
教学目标
的数。
2、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
课时 第一课时


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数学,
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900009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1050000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000000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40050“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10200800这个数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三万 五千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3、练习一中的第9题。
要求:(1)先读一读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
连接?说出你的策略。
课件、数位顺序表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渡到直接写数。
明确有几级——分级画线——填上数字
(2)一千零二十五万零六百
步骤同上。
(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
2、练习一中的第11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请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
3、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
(2)引导练习。
(3)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中的第4、7、8、13、1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3、4、5页的练习。

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练习

亿级 万级 个级


板书设计




…亿
































亿以内数的读法方法:
① 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
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
都只读一个“零”。

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大小比较(教材第11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亿以内数的
大小比较。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比较大数的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
同学们,暑假期间你去了哪里旅游呢?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快 乐。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是中外闻名的国家。因此吸
引了各国游客的到 来,我们来看看各国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并比较他们的
大小。(出示情景图)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2)分小组任意选取位数相同和不同的两组国家人数进行比较。
(3)汇报交流比较的方法和检验。
(4)引导归纳亿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 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
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比,哪一位上的数大 ,这个数就大。
(5)同桌合作,强化练习。
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 ,比较他们到我国旅游
的人数。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2、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提问: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你会吗?请排一排。
(1)让学生尝试排列。
(2)让学生分组交流,校对排列结果,并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过
程。
(3)引导概括比较方法。
先分类——七位数的相比较——六位数的相比较
(4)三个七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引导全体学生明白比较方法。
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②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
③然后再比较另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
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1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数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较的方
法。
2、练习二的第1、5题。
第1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第2题,同桌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自主设计的题目。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亿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 始
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比,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板书设计
2、三个或多个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方法:
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
后再比较另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改写(课本第12——13页及补充练习。)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 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
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近似数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知识铺垫
有一则新闻是这样写的:重庆市开展万人长 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
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 会的
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
1亿6千 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
有的同学一见大数就有一种感觉,认为比较麻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
生活中,为了读数、写数的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的数写成以“万”为单
位的数。这样读、写起来就方 便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本领。(板
书课题:亿以内数的改写)
二、探究新知 1、我们人体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如果这些细胞有
一样特别不正常,那么你就会感 觉到不舒服。我们的白细胞能消灭病菌,
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那一小滴血液中就含有5000 000个红细胞,
10000个白细胞。
刚才我们在谈话中提到的这两个数都比较大,无论是 读还是写都比较
麻烦,如果把记数单位“一”改成“万”,这样就方便了。
板书:5000000个=500万个 10000个=1万个
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2、学习改写
观察数的特点。(都是整万的数)
改写整万数时:
(1)画分级线。
(2)将它们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位后面的4个0省
略掉,换成一个“万”字。
说明:改写后,只是记数单位由“一”变成了“万”,而数的大小没
有改变。所以,改变前后是 用等号连接的。
3、及时尝试。教材第12页的“做一做”。
(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叙述改写过程。
4、学习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
似数。
(1)讲述例7内容。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都是非整万的数。)
(2)讲述“四舍五入”法、近似数。
(3)板书:求12756、1389000的近似数。
12756的近似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 ”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
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0000=1万
1389000的近似数
①让学生尝试改写。
②集体交流改写步骤方法。
5、及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26409000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数可以求出不同的近似数?


教材第15页第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第6、7页。

亿以内数的改写
改写整万数:
(1)画分级线。
(2)将它们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
掉,换成一个“万”字。
板书设计
求近似数的方法:
先按照要求分级
是“舍”还是“入”,要看 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也就是万位后面
的千位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小于5舍去,等于或大 于5向万位进
1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材第16—P18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
些性质和特点。
课时 第一课时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 顺序表及
相应的计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数学 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
样产生的呢?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 那谁来介
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
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
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 ,这样就产生了数。(板书课题:数的产生)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地 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
法来计数。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 石子,共出去多
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
来时, 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 符号,但各个国
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12世纪又
计数器、课件、数位顺序表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从阿拉伯传入了欧洲,人 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称
为“阿拉伯数字”。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 br>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
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 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
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
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
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 自然数?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 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
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 采用十
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
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 位是什么?(亿)那还有没有比
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
亿?数一数,有没有比 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多少
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 )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
是什么意思?(相 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
“十进制计数法”。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9、10页。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 br>数。“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板书设计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都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十进制计数法
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
进制计数法”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上数的认识,例1、例2(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并能正确地读、写出亿以上的大
数。
教学目标
2.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推理、探究、归纳出一以上数的读
写法的方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复习
练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及方法。
练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及方法。
补充数位顺序表。
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但在日常生活
和生产 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亿大的数。
大家都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人们不好好保护它,很多
年之后人类就无法生存在地球上了。 (1)据统计,全球人口总数达到7000000000人。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的快速 增长,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呼喊:“我快背不动了!”

(2)我国有广阔的海域,海洋产业是 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据2001
年统计,我国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达4元。其中,沿海旅游
业 已成为海洋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产值约为1元。
3、请你们试读出上面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呢?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
(1)回顾读数步骤。
(2)把7分级。
标出级数。亿级 万级 个级
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读数。 7 读作:七十亿
多媒体、数位顺序表。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3)学生读第(2)题中的两个数。
4读作: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1读作:一百亿四千万二千
(4)这几个数的读法与“复习”中的一组数的读法相比,你发现这
几个数的读法有什么规律?
归纳亿以上数的读法:读亿以上的数时,只要把“亿级”的数按照“个
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 加一个“亿”字就行了。
2、即时练习
(1)读出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提问:那些零读,那些零不读?
(2)练习三第1题。
3、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
(1)教学例2。
①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②请学生根据上面各数的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几个数。
① 察计数器,看你播出的这个数是个几位数,并尝试写出这个
数。
三亿 写作 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
④ 说说亿以上的数是怎样写的。
按照亿以内数的写法来写亿 以上的数。借助数位表,画出分级线,确
定数的数位,对齐各个数位上的数写出相应数字。写数时仍从高 位写起,
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占位。
2、自主写数
教材第2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练习三第6题。
四、巩固应用
1、课本练习三第2题。
2、课本练习三第4题
分组活动:从第问题中题中选一题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课本练习三第3、5题。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亿以上数的读法:
1、先分级,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
板书设计
个“零”.
亿以上数的写法法则:
1、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
位上写0.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上数的改写(教科书第20页例3,21页例4)。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
改写。
2、理解、掌握将非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
数,并能正确地改写。
教学目标
3、进一步理解“改写”和“略写”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优化写法,正确改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数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亿数的改写,非整亿数的略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四舍五入”法。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0000 20000000 581200000
(1)由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的改写结果。
(2)你是怎样改写的?这样改写,原数的大小变了吗?
引导回顾:
①先找准“万”位。
②看千位上的数,以五为准,按照“四舍五入”原则改写。
③注意“≈”号的使用。
④最后添上“万”字。
二、探究新知
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
1、出示例3:(1)200000000=()亿
①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归纳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和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
数的方法相类似。
练习:1000000000=()亿53=()亿
小结:改写整亿数,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零
去掉,改成“亿”字。
(2)完成20页做一做第3题。
2、学习例4
1034500000≈()亿
①学生尝试改写。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为什么要用“≈”
多媒体。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3、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
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数,写上“亿”字,写上约等号。
4、把9876540000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的“做一做”。
2、自主设计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11、12页。

亿以上数的改写
整亿数的改写: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零去掉,
改成“亿”字。
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板书设计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
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数,写上“亿”字,写上约等号。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材第23—25页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和使用方法。
2.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 产实践中的作用,体
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
教 育。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
明才智,体会创造 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制造冲突,引入课题
1、出示口算题,要求30秒钟内完成。
3×2 14+6 36÷3 15×6 210÷21 1354×367
2、师:1354×367这么大的数计算,要在30秒内算完,你们感到怎
样呢?
3、引入计算器,揭示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算盘、计算器、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同学们知道计算器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说说你们课前已收集到了
哪些资料?
1、介绍远古时代的计数方法。
(1)多媒体出示: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 的劳动
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出去打猎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
少件武器;回来 时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都要借助实物来计数。例
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 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
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木棒、手
指、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现在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于是 ,我国劳动人民在
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什
么? (图,是一种像筷子一样的小棒)用它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
算”。
(2)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筹摆1、2、3、4、5的?
那6怎么摆呢?动动脑筋拿小棒摆摆看。
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一根表示1。
这样7、8、9也就好理解了。(屏幕直接出示)
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比如23又怎样表示呢?
这么多摆法你们觉得哪种摆法最清楚?
仔细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其实,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刘徽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图) 那你
们觉得算筹这种计算工具怎么样?
是的,于是慢慢地人们就用算盘取代了算筹。
(学生在创造交流中了解算筹,两次创造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喜悦,感
受我国古老的文明。)
3、小组合作,研究算盘的认识
几百年来,算盘在中国流传相当广泛。就是在当代,算盘仍以 它特有
的功能,与现代的计算器并肩作战。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①珠算是中国古代数学继筹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发明。现在,世界各< br>国学术界一致公认,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
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 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
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②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前西德某学校,
主人请客人们参观完现代化的电 子计算机之后,又指着一幅挂图说:“这
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器。”代表团成员一看,竟是中国的算盘。
③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算盘,收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内。它是清朝末
年天津沽衣街算盘作坊制造 的,距今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它的长度是按
天津达仁堂药店的柜台设计的,为306厘米,宽则为26 厘米,共有117
档。营业忙时,五六个店员可以同时在大算盘上算账。
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著名化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致力于《中国科学技
术史》的研究,待他全面地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之 后,以赞美的口
气说:现在流行于世的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它可以跟中国的四大发明
相提并 论,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算盘上拨一拨。4、9、10、23、50、100、378
写出算盘上的数(24页)。
三、操作交流,认识计算器的功能
(1)学生相互介绍,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①计算138+489,掌握常规计算方法。
②计算762.32—0.89,32010— 8925,436.8÷0.75,13.6×2.7÷
0.75,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①太平洋的面积是17967.9万平方千米,大西洋的面积是9336万平
方米,印度洋的面 积是749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的面积是1310万平方
千米,问:四大洋的面积一共是多少万平 方千米?
②即将投入施工的崇海大桥,全桥长3042米,预计投资约
6,0000,000 0元。问:每米投资约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一起学习了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认识了一些计算
工具,你有什么想法?

计算工具的认识
算盘:在算盘上拨一拨。4、9、10、23、50、100、378
板书设计
计 算器:计算762.32—0.89,32010—8925,436.8÷0.75,13.6×2.7
÷0.75,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 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培养认
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口算卡。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抢答
30+80= 100–26= 24÷8= 456×23=
60+80= 250–130= 100÷25= 2780÷14=
提问:你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这些题?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当口算没有把握时,能想到运用手中的计算工
具 ——计算器来帮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地计算。(板
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学习输入数字
(1)提问:28601这个数你是怎样输的?
(2)比较输入数方法。
(3)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学习操作
板书:386+179=
估算
(3)在计算器上操作。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共同操作
(1)板书:825–138=
(2)先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4、尝试独立完成。
26×39 312÷8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
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6、发现规律。
(1)板书: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3)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
(4)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6)质疑提问。
你能口头说出9999×6,9999×8的计算结果吗?
7、混合运算。
(1)板书:4964÷68+34=
286×2+139×3=
(2)叙述你的计算操作方法。
提问: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介绍用记忆键操作的方法。
你可以提醒同学们计算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第26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
提问:答案有什么规律?
2.游戏》用1、2、3、4、5这5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一个三位 数和
一个两位数,用计算器求积,积大者获胜。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565 825–138= 687 26×39=1014 312÷8 =39
板书设计


9999×1= 9999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教材第28—32页的内容。)

复习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
要快一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平等、交流、对
话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讨论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享受巧解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器。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基础练习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
集体交流,达到共识。
2、第29页第7题。
(1)按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方法。
写出下面各数。
一亿三千八百万 四亿零八十万七千
六百亿九千零二万 一千零二亿零十万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00000000=()亿2800000000=()亿
8=()亿5000000000=()亿
3、判断。
(1)47560≈47万()
(2)2036000000≈20亿()
(3)990000000≈10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的第2题。
分组游戏。
交流自己读数方法。
2、用3、6、0、0、0、0、8、9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3、教材第32页的第8题。
交流你了解的有关计算器的知识。
用计算器计算每组前三个算式。
观察计算结果,交流发现的规律。
运用规律写出剩余题的结果。
用计算器检验结果。


4、教材第29页的第5题。
观察算式的特点。
分组比赛。
A.用简便方法。
B.用计算器。
(3)揭示比赛结果,畅谈各组的计算方法。
5、教材第29页的第8题。
明确题意。
集体口算出结果。
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估算正确结果。
计算出准确值进行检验。
简算下面各题。
99999×111116666
6×33333
1999个61999个3
三、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小结本单元所学知识。
四、作业:书本30页,31页第一题,32页5、6题。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第一单元
一亿有多大(教材第33页的内容。)


课型
知识与技能:
课时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平等、交流、对
话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沟通、交流的
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一亿有多大。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猜想
1、请用一、十、百分别说一句话,并体验相应的数量。
指名叙述。
2、提问:你能想象一亿有多大吗?
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猜测。
3、质疑
1亿名小学生手拉手能否沿地球公转的轨道环绕一周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猜测、质疑。
教师帮助给予相关信息:地球公转的轨道长度是939120000千米。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二、探究新知
谈话。你想感知一亿有多大吗?
举例。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所用的材料。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1)揭示探究活动方案。
(2)选择探究内容。
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思考探究内容的可行性。
制定具体的探究方法。
①准备实验材料。
②进行测量。
③得出测量结果。
④推算出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5)得出测量结果。.c o M
确定本组实验内容。
(1)小组商讨本组实验内容。
(2)交流各组实验内容,其他组帮助思考实验的可行性。
(3)准备实验工具、材料。
(4)开始实验探究。
得出测量结果。
推算。
验证猜测。
重点汇报各组实验步骤。
感受1亿有多大,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4、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实验过程,根据结果,感受数字的大小。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 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
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 = 10 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
算。
方法与过程:
教学目标
使 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
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和有关面积单位换
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
得积极 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第二单元
公顷的认识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资料播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量 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1公顷
的面积有多大?(10000平方米)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 面积
单位吗?(生:平方千米)
(2)师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平方千米”的信息。
学生收集略
教师收集: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占
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的面积约42平方千米;北京市总
面积约为16810平方 千米。
2.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信息播报,我们发现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
时,经常用到 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积究竟有
多大?它与我们学过的平方米和公顷又有什么 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认识“平方千米”。(板书:认识平方千米)
【 设计意图: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土地面积资料,使学生感受“平方千米”
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丰富
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探究新知
(一)借助经验,初步感知
谈话: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
km2 表示。 (课件配合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再次激活学生的学习
经验,在合理猜想的过程中,主动建构1平方千米的表象。】
(二)推算、想象,加深认识
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1)独立探究: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
关系?
(2)汇报交流:

1平方千米=100 0000平方米
预设: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00米,所以面积为1000×
1000=100 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1:因为10000平方米是1公顷,100 0000÷10000=100,所以1平
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2:因为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1公顷的正方形边长为
100米,1000÷100=10,在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里,一行可以摆10个1
公顷,可以摆10行,用10×10=100(公顷)
【设计 意图:推算、想象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推算更大的物
体面积的解决策略。以形助数,有助于 学生在沟通“平方千米”与“平方
米”和“公顷”的关系的同时,丰富对“平方千米”的感知。】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1)读一读:想象1平方千米的大小。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接近1平方千米。
四川卧龙熊猫繁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2)算一算: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
是1平方千米。 “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 ( )个“鸟巢”
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3)想一想: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课件出示:播放实地考察录像,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4)说一说:(完成P37练习六第7题。)
如果1平方米能站16人,
1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
1平方千米大约能站多少人?
(三)尝试换算,巩固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1.完成P37练习六第6题。
5平方千米=( )公顷
12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介绍思考过程。
2.归纳小结
三、巩固深化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
追问:合多少平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
追问:合多少公顷?
(3)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3( )
【设计意图:结合题目适当追问,既突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有助于学
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单位:平方千米)
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 720000
四川:485000 西藏:1210000 新疆:1660000
你能按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借助土 地面积大小的排序,一方面可巩固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省、自治区的土地 面积,领略祖国山河的
辽阔。】
四、回顾总结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介绍数学史 < br>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了。阅
读课本P35的“你知道 吗?”。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补充数学史的介绍,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数学
发展及现状 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感受我
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树立民族自信和学 好数学的信念】



公顷的认识
1公顷=10000平方米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二单元
平方千米的认识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 的实际大
小,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并能够进行简 单的单位换算。
方法与过程:
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 平方千米
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应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情境引入
1.资料播报
(1)谈话:上节课 我们一起认识了计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1公顷
的面积有多大?(10000平方米)在生活中,你 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面积
单位吗?(生:平方千米)
(2)师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平方千米”的信息。
学生收集略
教师收集:我国的 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占
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的面 积约42平方千米;北京市总
面积约为16810平方千米。
2.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信息 播报,我们发现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
时,经常用到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 积究竟有
多大?它与我们学过的平方米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认识“平方 千米”。(板书:认识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土地面积资料,使学生感受“平方 千米”
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丰富
了学生的知识储 备】
二、探究新知
(一)借助经验,初步感知
谈话: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
km2 表示。 (课件配合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再次激活学生的学 习
经验,在合理猜想的过程中,主动建构1平方千米的表象。】
(二)推算、想象,加深认识
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1)独立探究: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
关系?
(2)汇报交流:
1平方千米=100 0000平方米
预设: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00米,所以面积为1000×
1000=100 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1:因为10000平方米是1公顷,100 0000÷10000=100,所以1平
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2:因为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1公顷的正方形边长为
100米,1000÷100=10,在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里,一行可以摆10个1
公顷,可以摆10行,用10×10=100(公顷)
【设计 意图:推算、想象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推算更大的物
体面积的解决策略。以形助数,有助于 学生在沟通“平方千米”与“平方
米”和“公顷”的关系的同时,丰富对“平方千米”的感知。】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1)读一读:想象1平方千米的大小。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接近1平方千米。
四川卧龙熊猫繁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2)算一算: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
是1平方千米。 “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 ( )个“鸟巢”
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3)想一想: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课件出示:播放实地考察录像,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4)说一说:(完成P37练习六第7题。)
如果1平方米能站16人,
1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
1平方千米大约能站多少人?
(三)尝试换算,巩固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1.完成P37练习六第6题。
5平方千米=( )公顷
12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介绍思考过程。
2.归纳小结
三、巩固深化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


追问:合多少平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
追问:合多少公顷?
(3)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3( )
【设计意图:结合题目适当追问,既突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有助于学
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单位:平方千米)
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 720000
四川:485000 西藏:1210000 新疆:1660000
你能按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借助土 地面积大小的排序,一方面可巩固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省、自治区的土地 面积,领略祖国山河的
辽阔。】
四、回顾总结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介绍数学史 < br>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了。阅
读课本P35的“你知道 吗?”。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补充数学史的介绍,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数学
发展及现状 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感受我
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树立民族自信和学 好数学的信念】


板书设计
平方千米的认识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三单元
线段、直线、射线、角
课时 1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教学目标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板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教学设计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
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
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
的长度。
谁 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
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
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
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
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
有哪些 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
以量出长度 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 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 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
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做一做”。大屏展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
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39页的角的内容。出示课件上的三个问
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
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
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
成∠1,领学生读“角 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39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数出角的个数,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射线、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课时 1
1认 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
的度数,初步会用量角器量角 < br>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
量角,建立角的大小 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角
内角的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本40页教学情景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2、角是有大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边收
拢一些,角就小一些。 那么角的大小怎样计量呢?今天就学习这一内容
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角尺、量角器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量角器的由来
2、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 想法,有
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 里是0度刻度线及
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
板 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特别说明内圈度数和外圈度数,让学生分别沿内圈和外圈指 一指,读一读刻
度,并分别依次找一找指定的刻度.
3、建立1°角的观念。
(1 )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
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 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4、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 br>(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
出为什么20°的道理 ,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
和学 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
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 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
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5、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出示下列角(P41),师问:怎样测量下面两个角的度数?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
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三、巩固深化,培养理趣
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中的1、2、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今天学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


(2)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三单元
角的分类
课时 1
1、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认识平角
和周角。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来了解平角和周角与直角的关系,并能熟练区
分其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周角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1、能熟记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 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认识平
角和周角。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
角、平角和周角,并能熟练区分其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周角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促思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板书:平角:等于180°直角:等于90°周角:等于360°
2.师: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
殊?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平角、一个周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平角、周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6.教学例2
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内讨论完成
大小比较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周角= 平角= 直角
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
P46第12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2、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三单元
画角
课时 1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2、使学生学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经历 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
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三角板、量角器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教学目标


一、复习检查,引入课题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画角的工具。
师:画线段用什么工具?画一个指定的角(如60°的角)用什么工具呢?
2教学例3(出示课本第43页例3主题图)
(1)让优秀学生到投影仪来画角,并一边画一边讲解。
(2)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让学 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
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学生再次看书,弄懂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即时练习
P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
解说明。
交流: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
课本44页练习七中的第五题
学生按题意进行操作,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全班交流。
2、P45:6题
全班交流时,教师进一步引伸:用一副三角尺,还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
角?(120°13 5°30°60°90°180°105°)
3、P46:15题 判断∠1和∠2是不是相等,说理由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2、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
口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2、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新授课
第四单元
笔算乘法
课时 1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 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
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 12
-------
290
145
-------
1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 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
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 对
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2、练习八的第1、2两题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四单元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课时 1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

教学准备 习题图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 口算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10×5= 2×80= 150×6= 7×130= 60×2=
二、新课
1、 出示例2
160×30=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
汇报
生1:我是先想的16×3=48,160×3=480
生2:我想列竖式计算
指名板演
鼓励学生。
师:有没有更简便的列竖式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思考!
介绍书上的列竖式的方法。说出简便的地方。
及时巩固
180×30= 230×40= 170×50= 390×40=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
2、 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出示106×30=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尝试
教师巡视
同桌交流
指名板演
介绍简便的竖式
课件展示
3、 及时巩固
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学生在书上完成
第二题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三、练习
完成49页练习八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四单元
积的变化规律
课时 1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 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


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 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
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三、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练习九第6题。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五单元
垂直和平行
课时 第一课时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教学目标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
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 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
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 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
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 么
这样分?
学会自由发言
学生用铅笔摆图形,分组讨论
学生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类方法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
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 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
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 按照“相交”
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
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 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教学内容)
4、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 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
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 还能找一找、
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
行的?找 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5、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
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
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
折的?
4、 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
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
惯!
(二)拓展练习:贴挂图69页7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 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课后作
业:P65 1、2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五单元
画垂线
课时 第一课时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
教学目标
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重难点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
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三角板、直尺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
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教学内容: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
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 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
画的 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
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
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五单元
画平行线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目标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重点: 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
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直尺或三角板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板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 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
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 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
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 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
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
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 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认真观察后叙述画平行线的步骤
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复习所学的平行线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
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 与它垂
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课后反思: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 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
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
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图形,剪子,七巧板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梯子的侧面-梯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正方形
3、小组交流:
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黑板的表面、窗户的表面-长方形
楼梯的栏杆、活动门上面有平行四边形
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按边的特点:对边平行的;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不平行的;
对边不平行的
按角的特点:4个角都是直角的,不是直角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分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所学的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 br>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
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
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3、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
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4、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
展示
学生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学会叙述定义
学生说梯形的特点
每个图中都有一组对边平行
图形的关系学生说
判断后订正
学生汇报并展示
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2、七巧板拼一拼
①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②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 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
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时 第一课时
1、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
教学目标
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图形,剪子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
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 br>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
变?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
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
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
容易变形,也 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
指边,形状变了,角变了,边的长短没有变
学生拉长方形的框架并测量
学生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它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72页做一做2,73页1题 梯形中试画高。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
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
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 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
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
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74-76页8、10题。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难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量角器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
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 ?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
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75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
4、全班汇报交流。
二、出示图形
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课时 第一课时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教学目标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
义 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
角,向相 反方向拉。让学生猜一猜会拉成了什么图形?
2、提出学习目标: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自学,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完成后在小
组内按学困生→中等 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
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拿出一个用四根硬纸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 两个
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具有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

(2)展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 碰到困难了吗?
能把你遇到的确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会有什么时候想
法与建议 吗?
四、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一题: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2)完成练习十二第二题: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2、动手操作(我会画)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
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
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目标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说出梯形的的
各部分名称。
3、巩固画高
重点:掌握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
教学重难点 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画高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有关的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想对老师
说什么吗?
2、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概念:平行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垂< br>足、距离、距离、平行四边形、梯形、高、底、等腰梯形。
(2)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和集合关系。
3、动手操作。
(1)、完成第1题
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
的认识。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高,巩固高的概念。
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一单元学习的主< br>要知识,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快速的翻阅课本
64--- 76页。(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特别是引导小
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小组展示
师: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好吗?我们比
一比谁整理的最清晰、最有条理?


各小组到黑板整理,全班交流评价黑板上同学整理 的结构图,让学生说一
说它的优点有哪些?(学生说)再说一说有哪些建议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说)
二、实践活动。
1、完成第3题。
借助“剪一剪”的活动,让学 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和区别。第
(1)题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 都是梯形;
第(2)题让学生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
边形。这里 剪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学时要鼓励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特征,从多种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 也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
并让他们与同学探讨和交流自己的剪法和理由。
2、完成第6题。
让学生按要求拼一拼。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4题。
让学生给每条直线分别作两条垂线,通过观察,可以看到这两条垂线是互
相平行的。这样的习题在巩固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上有了一定提升。教师还
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 论: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的两条垂线都互相平行?
2、完成第5题。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之后全班交流。
3、完成第7题。
让学生想一想,之后指名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应用。
1、完成第8、9题。
这是有关联的两道习题,都是对提供的8个四边形加以研究。
第8题是让学生先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再画出对称轴。
第9题要求量出每个四边形4个 角的度数,并算出4个角的度数之和,引
导学生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再 任意画一个
四边形试一试,你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吗?”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
的认识,由 直观认识上升为抽象认识,逐步数学化,并渗透归纳、猜想和
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2、完成第10题。
让学生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并思考:可以画多少条高?学生可 以
依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点,推断出高有无数条。
3、完成第11题。
重点是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4、完成第12题。
这题一方面能 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因为要正 确地数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个数,关键是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教师鼓励学生在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第六单元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图片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
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
80÷48= 90÷30= 83÷20≈ 80÷19≈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
列式: 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
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2、练一练:
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 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
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 ,验算时可以
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学生口答结果
80里面有4个20,商4
方法一:想20×4=80,所以80÷20 =2
方法二:8÷2=4,所以80÷20 =2
可以分给几个班?
120÷30
120里面有4个30,商4
4个30是120,商4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复习口算,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能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80÷40 450÷50 360÷90 810÷90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笔算除法(例1及相关练习)
课时 第一课时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教学目标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图片、小棒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计 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
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2、练一练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口答结果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92÷30≈3
学生尝试计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讲解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说计算的方法
30×4=120〈140
30×5=150〉140
所以应商4。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借助小棒和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140÷30=4……20
4
30 ) 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 30)160 90)820 90)480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第六单元
笔算除法练习
课时 第一课时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教学目标
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练习卡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2、笔算
63÷20 260÷80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2、笔算
310÷50 170÷30 643÷80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3、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
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
还剩多少千克?


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口答结果
计算后订正结果
指名板演
讲解计算的方法。
找出错因并及时改正
独立计算后全班订正
独立分析题中给出的信息数据和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复习口算和笔算,为练习作准备。
在纠正错误的活动中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巩固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式。
体会除法在生活、生产中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考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教学目标
新授
第六单元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
教学目标
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六单元
笔算除法(例2及相关练习)
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图片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 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
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
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
于或小于84。因为 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学生列式
除数不是整十数
学生尝试计算,讨论汇报计算方法
学生叙说试商过程,讲解计算的过程
指名板演,讲述计算的全过程
通过复习与新 课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除
法的试商方法在计算和思路上做好准备。
使学生体会用“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
计算方法。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
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 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
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 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
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 ,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
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5
39) 196
195
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 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
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 数39,不是40,因此,商
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 br>“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
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
易大,大了要调小(小 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 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笔算除法(例3)
课时 第一课时
1、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目标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难点: 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图片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
326÷81 294÷58 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板书教学内容::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
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5
26)140
130
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
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
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114÷ 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讲方法
读题分析,列式
尝试计算
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商余36
36里面还有一个26商小了,改商5。需要调一次商
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
可以把26看作25去试商
独立完成后,说出试商方法
复习口算和笔算,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体会在试商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让学生体会利用口算试商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在( )里最大能填几?
15×( )< 65 25×( )<124
25×( )< 95 15×( )<124
26×( )<150 16×( )<100
2、计算:
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四、总结
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 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
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第六单元
笔算除法(例4)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
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商的位置。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图片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复习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 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5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
么?
576÷18=32
32
18)576
54
36
36
0
练一练: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 br>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
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 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


比除数小。 学生独立完成,说出计算的方法
读题列式
576÷18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试商?
把6落下来后,用18除36商几?“2”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没有余数。
说明商2合适。
学生观察后汇报:
每次商后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学生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复习笔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弄清楚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及其道理,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
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独立完成订正
4总结
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
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3、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笔算除法练习
课时 第一课时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
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
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商的位置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图片、口算卡片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
3)( )÷( )=20……19,除数最小是( )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 )个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01÷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 )25÷38 ( )76÷27
( )96÷82 ( )04÷64
4、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学生说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独立完成,同位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
学生填写数字在计算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复习除法有关知识,为下面练习做准备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法则,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计算的能力
提高学生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
正确的商是多少?
4)竞赛题:
三、总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 ?说说怎样计
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法法则、掌握试商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六单元
试商的方法
课时 第一课时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学会试商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
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试商的方法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图片、口算卡片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介绍试商方法:同头无除商“9”“8”
1、出示例题: 4214÷43=98
98
43)4214
387
344
344
0
2、介绍方法:被除数的头是4,除数的也是4,商不是9,则是8。
3、练习:4455÷45 2136÷24
二、巩固练习
2408÷43 3312÷36 1938÷38 3080÷35
三、总结
在掌握基本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这些灵活试商的方法。
四、作业:
自己自主练习几题体会试商方法
学生说试商的方法。
仔细观察,发现特点,总结试商技巧
尝试练习
独立完成后,汇报试商过程
独立完成,说出试商方法
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技巧,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试商方法。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
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
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 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图片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新授
第六单元
商的变化规律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 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
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 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
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听故事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观察数字
发现每天吃的桃子的个数是一样的。
用除法来进行计算。
学生说方法,
回答:商都是4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举例说明
回答: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思考后汇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教学内容::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 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
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
识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
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难点: 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六单元
整理和复习
课时 第一课时
题卡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 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 也可用
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
368÷60≈ 422÷80≈ 720÷89≈ 722÷90≈ 350÷68



455÷70≈ 578÷60≈ 507÷80≈ 289÷5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
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90= 96÷4= 78÷6=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汇报发言
口答结果,说口算的方法
口答结果,说估算的方法
学观察,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确定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 ,商
不变。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练习,巩固口算和估算的方法
使学生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确定商。
巩固商不变的规律。
小结:商的变化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 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 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
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 必须
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同商比较 折半估商“5”
同头无除商“9”“8”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6页)
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
2、 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 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第七单元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时 第一课时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
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
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br>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难点
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
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
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三、巩固新知
1、完成95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1页3、4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第七单元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
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br>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重点
难点
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
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完成97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页 6、7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沏茶问题
课时 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方法,渗
透数学优化思想。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
问题。
3、让学生体会通过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逐渐养成合理安
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
教学重难点 良好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学习中的事情。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六张沏茶工序卡纸片(若干套)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联系生活,游戏导入
试一试,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教师点评,引出“同时”
二、活动体验,设计方案
1、自学例2思考下面问题
(1)沏茶需要哪些工序,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2)沏茶的工序这么多,哪些事情要先做?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你打算怎么做?
2、设计方案
(1)在小组内拿出信封里的工序卡纸片摆一摆,设计出一种尽快让
客 人喝上茶的方案,并计算出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设计方案。
(3)展示各小组的设计方案


请学生用工序卡纸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教师板书每种方案和时间。
(4)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案中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案。
(5)添画箭头,完成流程图。
(6)小结:做一件事情,在考虑好先后顺序的基础上,用同时来做
几件事的方法,可 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三、深化理解,巩固拓展
1、巩固练习
过渡语:小明的妈妈送李阿姨出门了,小明的肚子“咕咕”叫起来,
于是,小明想露一 手,尽快将饭烧好,让妈妈回来吃上可口的、热乎乎的
饭菜。
洗电饭煲:1分钟……洗米:2分钟……煮饭:20分钟
烧青菜:3分钟……烧鱼:9分钟……烧汤:5分钟
想一想:小明应该怎样合理安排以上事情,尽快将饭烧好?
2、在上一题的基础上,添加信息“烧肉8分钟”,拓展延伸。
3、总结:生活中,学习中可以采用同时做几件事情的方法,提高工
作效率,合理安排时间。
四、举例生活,提升“合理”
1、想一想生活中、学习中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
2、这样的安排合理吗?
(1)、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 ,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
车时拿出来看。
(2)、晨炼时,军军边跑步边背英语单词。
(3)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4)、为了节省时间,红红边吃饭边看电视动画片<<蜘蛛侠>>。
3、在学习交 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有时几件事情可以同时做,
有时却不可以,所以我们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 ,一定要讲究科学。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和小明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
获,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2、做导学练案“自我测评”
沏茶问题
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沏茶(1分) 共11分

洗茶杯

找茶叶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烙饼问题
课时 1课时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
方案的意识。
教学目标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
识,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
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图片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
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
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 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
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
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
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
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 一次可以烙
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
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 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
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 ,
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学例2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
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


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
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2、书后做一做第2题
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田忌赛马
课时 1课时
1、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
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4、使学生理解优化的 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
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
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图片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
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
表格
齐王 田忌 本场
胜哲
第一上等下等齐王
场 马 马

第二中等上等田忌
场 马 马
第三下等中等田忌
场 马 马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
论)
3、引导学生 :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
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
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
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A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 有数加起来,
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

厦门市人事局-六年级语文寒假作业


党员对照检查材料-月总结报告


驿外断桥边打一字-安徽交通职业学院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学徒合同


大丰教育网-开斋节的习俗


光棍节个性签名-卫生制度


汤姆索亚历险记好词好句-预科班分数线


红旗中学-姐妹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