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之自我心理学
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会计人员述职报告
第四节 自我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亦称做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它是S·
弗洛伊德后期理论奠
定的基础,以及在他逝世后由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埃里克森等人逐渐发展起来
的一种
思想或理论体系,并代表着正统的精神分析运动的新发展。自我心理学由哈特曼正式建立并
广为发展。
一、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形成
(一)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创伤范式、内驱力范式和自我范式三个发展阶
段。我们可以从中看到
弗洛伊德从本我心理学向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精神分析运动最初10年是创伤式范式(the
trauma paradigm)时期。弗洛伊德早期在运
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
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
这就是所谓创伤范式理论。但后来却又发现,病人所述
的创伤大多是假的,是病人主观臆想
出来的,这迫使他不得不寻找新的途径。在这个时期,他已经提出了
最初的防御概念,这是
他早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大约从1897年起,弗洛伊德放弃了创伤范式,转向了“内驱力范式”(drive paradig
m),
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范式与本我对应,故称本我心理学。
随后他又提出了“自我本能”、“自恋”等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思想从此萌发。
但他认为
,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一样,具有欲望以及追求自身的满足,同时认为自恋就是自我
本能欲望的一种表现、
并把自恋解析为“自体性欲的满足”(auto-
erotism)。因此,此时弗
洛伊德自我心理学思想还是一种本能论,把自我看出一种内驱力。 <
br>从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本我与自我》一书开始,他的思想从内驱力范式转向自我范
式,也标
志着自我心理学的思想初具轮廓。这时,他不再把自我看作简单的本能力量,而把
它看作人格结构中的一
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同时,弗洛伊德也修正了他以前理论中与自
我心理学相矛盾的一些内容,如他的
焦虑理论,提出了焦虑是自我发出的一种危险到来的信
号,并着重研究了自我防御机制,如压抑、退化、
认同、固着等。弗洛伊德种种关于自我的
研究,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为自我心
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
础。
(二)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安娜弗洛
伊德是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她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
想,为自我心理学的形成作出
了极大的贡献。
安娜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结构组成的学说,但在如何
看待自我的作用的问题上,父女俩则持不同的意见。弗洛伊德始终坚持本我对自我的主导作
用,
本我控制自我;而安娜则更重视自我的作用,反对本我对心理活动具有绝对的支配作用,
强调自我约束本
我。
1、自我防御机制
安娜对自我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她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她归纳了
其父的10种防御
机制,又补充了自己提出的5种防御机制。
⑴压抑作用(repressi
on)是指那些不愿意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会议压抑到潜
意识中去。
⑵否定作用(denial)是指人们潜意识地阻止外部事件进入意识,如有威胁和危险的事。
⑶禁欲作用(asceticism)为了克制性冲动,通过放弃一些欲望和快乐来保护自己。
⑷投射作用(projection)是指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思想转移到别人身上。 <
br>⑸利他主义(altruism)是指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另一
方
面又帮助了他人,在某种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
1
⑹移置作用(displacement)是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由于含有危险(或其他
原因)而无
法直接向该对象表达时,人们有时会把这种情感或冲动转移到其他对象中区。
⑺自我约束作用(turning-against-
self)是指把冲动内转向自我,如自责、自虐等。
⑻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是把某种冲动和欲望通过某种高尚的行为转变为社会
所接受的东西。
⑼
反转(reversal)是一种类似于反向的防御机制,它可以把冲动从积极主动的方式变
成消极被动
的方式。
⑽升华(sublimation)把某种冲动和欲望通过某种高尚的行为转变为社会所接受的东西。
⑾心力内投(introjection)是把外部对象或自己所赏识的某些人物的特点结合到自己的<
br>行为和信仰中区。
⑿对攻击者的认同(identification-with-the a
ggressor)对自己所恐惧的人或对象的行为
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使人感到自己就是那个令人恐
惧的人或对象。
⒀隔离作用(isolation)把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或欲望在意识中保留下来,
但剥夺了其
中的情欲和意义,以此达到一种理智型的情绪隔离。
⒁抵消作用(undoing)用一些象征性的行为表现来抵消心理不安。
⒂退行作用(re
gression)放弃已经形成的成熟适应技巧而退回到早期的不成熟方式,
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2、自我的发展路线(developmental line)
安娜对自我心理学的另一个
贡献就是她将精神分析用于儿童心理治疗,她悉心观察了自
我是怎样控制生活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的,通过
对儿童作自我生活的分析和观察,她为本我和
自我的相互作用阶段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称之为“发展路
线”。在这个相互作用阶段,儿
童摆脱对外界控制力的依赖,并逐渐获得了自我对内外现实的控制能力。
安娜划分了儿童的六条发展路线:从依赖他人到情绪上的自信;从吮吸动作到正常的饮
食;从大
小便不能控制到能控制;从对管理自己身体不闻不问到负起责任;从关注自己的身
体到关注玩具;从以自
我为中心到建立友谊关系。
安娜提出的发展路线对其后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她不仅强
调了自我适
应生活需要的能力,还注重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且注意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和个人的<
br>要求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这和正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相比,无疑更接近人类的现实,使精神分
析在摆
脱单纯受内部本能冲动的支配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尽管安娜
对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她并没有真正摆脱本我的束缚,
仍然在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与
防御中来研究自我,因而只能是发展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的一位过渡人,而自我心理学的真正建立
则是由哈特曼所完成的。海因兹·哈特曼是二战以
来最负盛名的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一生发表了多部
有关自我心理学的论著,致力于创立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1939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
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
自我心理学正式建立。在哈特曼的研究中,一方面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
我心理学的
一些模糊认识;另一方面把精神分析中的一些命题以恰当的表述纳入普通心理学范畴,是古<
br>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发展的一种“蜕变”。
(一)古典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的分水岭: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安娜都
从心理动力学出发,强调自我与本我的冲突和防御,他们的
自我概念仍然没有自己的独特领域。安娜似乎
比其父更进一步,把自我当作“观察的适当领
域”,但她对自我的观察仍是为了说明自我与本我和超我之
间的动力关系,照样陷入了潜意
识冲突的领域。因此,创立自我心理学的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为自我划定
一个独特的研究范
围。这一范围应当与本能的研究有所不同,应当体现自我的特殊的心理规律及其主动性
的特
2
点。这一范围就是哈特曼所称的“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the conflict
free sphere)。他认为,
古典精神分析的最大毛病就是忽视了没有冲突的心理学领域,把冲
突作为自己惟一的研究任
务,而“下一步扩大精神分析范围的任务应该是揭示自我的各种没有冲突的活动
”。 在哈特
曼看来,自我并不一定要在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成长,就个体而言,能够在经验上存在于
心理冲突之外的过程,诸如知觉、思维、记忆、言语、创造力的发展乃至各种动作的成熟和
学习
等自我的适应机能,并不是自我与本我内驱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是在没有冲突的自
我领域中发展的。
所谓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并非指空间的“领域”,而是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机能
是在既定
的时间内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哈特曼的整个自我心理学体系都是围
绕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
域展开的,包括自我的起源、自我的自主性发展、能量的中性化和自
我的适应过程等。
(二)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本我比自我出现早,而且自我是从
本我中发展起来并为本我服务
的。然而在哈特曼看来,自我和本我是两种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自我独立
于本能冲动,但
又与它同时发生、发展。他认为,个体未出生前就存在一种“未分化的基质”(undi
fferentiated
matrix),这是一种先天的生物禀赋,它一部分演化为本我的本能内
驱力;一部分演化为自
我的自主性准备(apparatuses of ego autonomy)
。哈特曼提出的自我与本我先天同源论对精
神分析运动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在自我的起源上为自
我心理学的建立树立了丰碑,
极大地扩大了精神分析研究的范围,使之包括记忆、思维、想象、学习等普
通心理学的问题;
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区别动物的特点,认识自我的主动性。
哈特曼区分了两
种自我的自主性: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婴儿出生时,其心理
处于未分化的状态,不仅自我与本
我浑然一体,婴儿与环境也浑然一体。随着个体心理的发
展,自我机能从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开始
对环境产生适应活动,如知觉、记忆、思维、
运动技能等等。由于它们有自己的学习和成熟过程,并不依
赖于本我的发展,因此称作一级
自我自主。所谓二级自我自主,是指从本我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为健康地
适应生活的那些自
我机能,也就是指最初服务于本我的防御机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结构,摆脱了冲突
的领
域。至于弗洛伊德和安娜所重视的防御机制,如合理化、升华等都列人了二级自我自主的范
畴。他另外举了一个例子是理智化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理智化原指一种防御机制
,是
指人们为了防御不可接受的潜意识动机而故意用智力活动压抑它,如小孩借助看小人书而压
抑恋母情结。同时他指出,理智化这种反本能的防御机制同时可以被看作一种适应过程,通
过与环境的适
应,理智化作用转化为人的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变成了作为适应的二级自
我自主,他又把这个过程称
为“机能转换”(change of function)。安娜曾指出本能的危险使
人变得更聪明。
哈特曼自我自主概念的提出对理解防御、适应和自我是很有意义的,但对自我的改造还
缺乏彻底
性。
(三)能量的中性化(neutralization)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主要
来自本我的里比多能量,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
自我的能量来自本我,也受制于本我。哈特曼使
用能量的中性化来修正这种观念,以实现自
我离开本我,赋予自我自主性。所谓中性化指的是把本能能量
改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哈
特曼认为,自我结构一经形成,中性化过程就产生了。如三个月的婴儿,就
可以把饥饿的本
能驱力转化为召唤母亲的哭声,这一过程就体现了中性化。这样,经过中性化的能量就成
为
不带有本能痕迹的纯粹的中性能量,被自我随时、自由地支配使用,从而把自我的独立性又
推
进了一步。
(四)自我的适应过程
3
哈特曼认为,能
量的中性化过程的产生,也就是自我的适应过程的产生。适应实质上是
自我的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
主作用的结果,即自我自主与环境取得平衡就产生了适
应,并引用了弗洛伊德的“自体成形”(auto
plasty)和异体成形(alloplasty)概念来解析个
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所谓自体成形
是指个体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所谓异体成形是指通过
改变环境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适应。
哈特曼很重视环境对适应的作用,他还提出了“一般的期待环境”(average
expectant
environment)概念,它指正常适应和正常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哈特曼
重视环境的观点,使
自我心理学从本我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中解脱出来,走上正常的发展心理学,这无疑是
一个巨
大的进展。
三、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哈特曼建立自我心理学体系后
数十年间,涌现了一大批自我心理学家,然而他们仍然踯
躅在心理性欲的范畴内去阐析各自的理论。只有
到了艾里克森,才把心理社会的因素归纳到
自我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去。
(一)自我及其同一性
尽管艾里克森非常拥戴弗洛伊德,但在关于人格结构的自我问题上,他持不同的态度。
艾里克森
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作一种心
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
意识活动,是可以加以控制的。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
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
力量,即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
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自我
过程已失去防御性质的重要性,其所表现
的游戏、言语、思想和行动等带有自主性,具有对内外力量的适
应性。
艾里克森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性,诸如信任、希望、独立、自主、创造等。 这些特
性是弗洛伊德从未提到的。他认为,凡是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他对人生发
展的每一个阶
段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解决。
艾里克森还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
连续性的感知,常常
出现在青年的后期。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是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
好、理
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的人的时期。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
的认同感。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的激活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当青年习得“自
我认同”时
,他就开始形成他自己的同一性,成为了青年面临职业、婚姻、学业选择时的一
种无声标准。
艾里克森把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称为“同一性混乱”。个体发展到青年期,自
我意识大为增强,
并进一步形成了过去经验和对未来预期的一种新的混合。但时常未来得及
认识自我,就要面临生活及社会
的多重选择他们的情绪往往陷入困境,常常认为自己不如别
人,自己的行为不那么迎合别人的心意。更为
苦恼的是,他们常常问自己,自己应当成为什
么样的人?诸如此类难以解决的问题折磨着他们,表明他们
的自我和本我、超我失去平衡而
陷入冲突,产生同一性混乱。艾里克森在临床中发现,同一性混乱危害青
年的精神健康,轻
则引起人格的不良适应,重则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又叫“同一性扩散综合征”。艾里
克森
还认为,自我的同一性最初起源于婴儿,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但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
危机导致不能很好形成同一性,这将会影响到他以后的生活。因而,青年期容易产生同一性
危机。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思很快超越了精神医学的临床领域,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科学的诸领
域之中。
(二)人格发展渐成说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
不可分割的过程。
每一过程必须以其他两个过程为前提,在不断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
的演
4
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表明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但是
在这三个过程中,他认为中心过
程乃是自我过程,因为自我不仅对机体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进行
着整合作用,而且
也对本能力量和社会力量进行协调,保证个体在自我体验和其他人的现实中具有一致性
和连
续性的人格。各个阶段的描述,表明了自我成长的时间顺序。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
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他所谓的危机不是指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
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积极解决,
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
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
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
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
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是一致
的。但艾里克森在描述这几个阶段时,并不强调性
本能的作用,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
经验上。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腔期。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料,对成人的
依赖性很
大。如果父母能够爱抚儿童,并且悉心地照料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就能够使婴
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
基本信任感,感到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相反,如果儿童的基本需要
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儿童就会产生不
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
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发展的基础。
2、自主对羞怯和遗憾(1-3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
爬、推、拉和说话等,而且他
们也学会了把握和放开。这不仅适用于对外界事物,而且同样适用于对自身
控制和排泄大小
便。也就是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而使儿童介入自己
愿
意和父母愿意两者相互冲突的危机中。这就要求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一方面根据社会的要求
对
儿童的行为要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
主性。如果这一
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会形成良好的自控和坚强意志的品质,反之,
消极对待就容易形成自我疑
虑。
3、主动对内疚(3-5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蕾期。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更为灵巧
,语言更为精练,想象更为生
动。他们开始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幻想,开始了对未来事件的规划。 如
果父母肯定和鼓
励儿童的主动行为或想象,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讥笑和限制儿童的主动行
为
或想象,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并且感到内疚。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主动超
过
内疚,就会形成有方向和有目的的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会形成自卑感。
4、勤奋对自卑(5-12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
,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
动。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
作的乐趣”。
儿童可以从中产生勤奋感,满怀信心地在社会寻找工作;如果儿童不能发展这种勤奋,他们
将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
到积
极解决,就会形成有能力的品质,如果消极对待,就会导致无能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这一阶段的儿童、青少年
必须思考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包括
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策略。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做到
这一点,他们就获得
了自我同一性或心理社会同一感。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儿童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
一性的
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
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
5
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
极解决,青少年
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如果是消极同一性,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6、亲密对孤独(20-24岁)
这一阶段属成年早期。该阶段及以后的阶段就没有与弗洛伊
德心理性欲发展相当的时
期。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追求和他
人建立亲密
的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里有<
br>自我牺牲,甚至有对个人来说的重大损失。而一个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担心同他人建
立密切
关系,从而有了孤独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
果是消极解决,就会
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7、繁殖对停滞(25-65岁)
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一个人已由
儿童变成为成年人,变为父母,建立了家庭和自己事
业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
一性,并且过着充实和幸福的生活,他
们就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发生交往,或产生和创
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
质生活水平的财富。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
如果是消极
解决,就会导致自私自利。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
这一阶
段属成年晚期或老年期。这时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经完成,是回忆往事的时候。
前面七个阶段都能顺利度
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和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有充实感
和完善感,怀着充实的感情向人间告别
这种人不惧怕死亡,在回忆过去的一生时,自我是整
合的。而过去生活有所挫折的人,在回忆过去的一生
时,则经常体验到失望,因为他们生活
中的主要目标尚未达到,过去只是连贯的不幸。他们感到已经处在
人生的终结,再开始已经
太晚了。他们不愿匆匆离去,对死亡没有思想准备。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
极解决,就
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有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