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绝世美人儿
531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9: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房屋转让合同范本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
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磐石教育设计中心


目 录
一 大数的认识

二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三 角的度量

四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五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六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七 条形统计图

八 数学广角 优化

九 总复习





1


1大数的认识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 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
出 亿以内的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 内数的意
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交流,
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能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感受计数单位的大小,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及十进关系
教学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充分地交流,
并出示多例生活中的数据和场景,使学生体会理解计数 单位,掌握读
法。
教具学具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拨珠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小组派代表读数比赛:3465、7903、3210、5060
2、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怎么读得又快又准,有什么好方法?
2


总结方法:从左往右读,数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不管有几个“0”,
只读一个零; 末尾“0”,不读。
3、复习数位、理解位值(数位上各数的意思)、数的组成
(1)复习数位
9999是一个几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板书: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复习数位上各数的意思
每个“9”在什么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
(3)复习数的组成
9999是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个)组成的?
4、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 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
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出示我国2000年第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的数据)
这些数据你会读吗?(如有同学举手要读,请两三位同学试着读< br>读,老师不评价读得对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
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联系生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1)复习“万”
老师在计数器上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一直拨到
九千。
同学们,能不能再在千位上拨一个珠子?(不能)那怎么办?九
千加上一千是多少?(一万)
3


对极了,千位满十,应该向万位进一,所以我们应该 在万位上拨
一个珠子。也就是说,几个一千是一万?(10个)(板书:万)
课件展示万人集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万有多大。
(2)认识“十万”
师生一起 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
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十万)
刚我们又满十进一,产生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也知道了
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
先让学生估计十万人站在一起会是什么场面,再课件展示鸟巢十万人
集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十万有多大。
(3)认识“百万”
同样的方法,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十万十万地数,认识“百
万”,知
道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百万)
先让学生估计一百万人站在一起会是什么场面,再课 件展示天安门广
场上容纳100万人的盛大集会图片,让学生感受一百万有多大。
(4)认识“千万”
通过同桌互相讨论,和类推的方法,认识“千万”,知道10个一
百万是一
千万。(板书:千万)通过10个天安门能容纳一千万人,让学生感
受一千万有多大。
(5)认识“亿”
通过独立思考,和类推的方法,认识“亿”,知道10个一千万是一
亿。(板书:亿)通过书上第4页“做一做”第二题中的两个例子,
让学生体会一亿有多大。
4


同学们,那10个一亿是多少呢?(十亿)10个十亿又是多少 呢?
(让学生明白还有无穷多个计数单位)
(6)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并学会应用
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板书,我们刚已经学过这么多的计数单位,我们
一起说一
说。那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同桌互相合作,
完成老师给你们的表格。
( )个一是十
( )个十是一百
( )个一百是一千
( )个一千是一万
( )个一万是十万
( )个十万是一百万
(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 )个一千万是一亿
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练习:( )个一百是一万 ( )个一千是一亿 ( )个一万是一
千万
2、认识新的数位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
它们分别在数位顺序表中的什么数位上?
今天我们认识的“十万”“百万”“千万”“亿”呢?它们 分别又是
在什么数位上呢?(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3、学习数级,熟记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级
5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页,仔细比较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和老师黑板
上的有什么不同?
真是火眼 金睛,马上就发现了,书上的表中多了数级。下面就由
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四位分级计数法。(从 右往左四位分为一
级,第一级是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第二级是万级,
包括万位 、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第三级是亿级。)
(2)读、记数位顺序表。
考考你:从右边起,第5位是什么数位?第7位呢?第9位呢?
4、巩固练习
书上第4页“做一做”第一题数数
5、学习读数
(1)学生试着读13628945
(2)交流读数的方法
预设学生汇报有以下读法:
① 标上数位再读
② 把数写在数位表中,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③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3)学生试着读3100895 2496000 85000300
(4)根据学生读数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和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好这
些数字,学生再读。
(5)小组讨论大数的读法
①含两级的数怎么读?
②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③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
(6) 交流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含有
两级的数,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个 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
6


面加一个万字;中间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0”,
不读。
6、练习读数
……
7.理解位值、数的组成
说出下面每个数中,各个数在数位上表示多少
3100895 2496000 85000300 例3100895中“3”表示3个百
万。31008195是由3个百万,1个 十万,8个一百,9个十,5个
一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读出书上第二页上的大数
2、摆一摆:用四个“5”,四个“0”按下列要求摆出八位数。 ①
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 ②只读出一个“零”的八位数。 ③
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
(四)小结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
2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
写出亿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4、结合显示素材进行环保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读、写万级上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7


教学过程:
一、通过昨天的学习,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都有所认识了,那么
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
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
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
最后进行归纳: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
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
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①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②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 读个级(可以
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
③标上数位再读。
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8


新闻播报: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
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
出来吗?
订正时, 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
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 哪一位上写0。
3、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 “手拉手”活
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4、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
共同的特点?
学生 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
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 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
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
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5、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 br>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
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 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9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
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2、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
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3、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
来。
四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
3比较亿以内的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能正确地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0


今天老师带来了这样一个图片,里面有我国六个省份的轮廓图,
分别是新疆,内蒙古 ,青海,四川,西藏,黑龙江,猜一猜,那个省
最大,那个最小呢?(内蒙,西藏面积相似,有的面积也 差不多,在
轮廓图上反映不是很明显,学生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看来,光凭我们的眼力不能解决问题了,让我们借助数字来试试
看。
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单位:平方千米)。


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吗?让我们来比一
比!
这些数字是怎么读的?
二、探究新知
1、选择你喜欢的两个数来比一比?(以以下 三组为例)(学生会
提出很多对数字比较,可以先写在黑板上,可以做为练一练中的练习)
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 青 海 720000平方千米 内蒙
古1100000 平方千米
四 川485000平方千米 内蒙古1100000平方千米 西藏
1210000平方千米
2、教师:这么大的数 ,同学们比较过吗?我们能不能用以前学
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 这
三组数字,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怎么来比较这几组数字呢?
3、讨论完后,由学生来说说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种:通过读来比较:454800是四十五万四千八百485000
是四十八万五千。
11


第二种:通过位数来比较:720000是六位数,1100 000是七
位数,因为六位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而七位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
所以,七位数比 六位数大。
第三种:从最高位比起:1100000的最高位是百万位是1,
1210000 的最高位也是百万位是1;再比较下一位十万位一个是1,
另一个是2, 2比1大,所以1210000大于1100000。
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 00000,454800<
485000,1100000<1210000
4、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
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
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 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
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
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 较出大小为止。
三、巩固练习
1、

⑴学生自己完成
⑵开火车汇报,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多媒体呈现教材第11页例5.
⑴学生讨论交流。
⑵学生汇报,并说出理由。
⑶课件呈现比较结果。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
12


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五、课堂练习
1、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2504〇103600 50140〇63140
28906〇28890 620300〇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1题。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
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亿以内数的大小比
较》是在学生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联
系生活,先呈现我国面积最大的6个省份的数据,并配以反应该地区< br>特点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
法,然后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不 同层次的练习,意在巩固和发展学生比
较数的大小的能力。本节教材是小学数学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
基础上,对亿以内数的深 入认识;另一方面,学好了本节课内容,也
为以后学习更大的数大小比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认 为本节
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万 以
内数的大小比较,同时在本单元的前3课时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
内的数,知道了什么是数 位、计数单位、数级和位数,在这样的知识
基础上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会比较容易的将万以内 数的大
13


小比较方法迁移到亿以内的数上,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教 学任务,但在
位数相同的数的比较时,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适当的情景创 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
使学生获得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成
功体验,增加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多个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迁移类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
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 容量,提高
教学效率。
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创景激趣
课前小测:
在○里填上“>”,“<”。
356○1280 2010○1020
5693○5297 8064○8046
(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14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
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大
小比较。
三、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1、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国家到我国的旅游人数的大小吗?
(1)608000○4185400 (2)3658200○4185400
(3)2116100○2536300 (4)608000○606500
教师:这 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
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1)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
(2)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 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四、汇报交流 排疑解惑 < br>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让学生重
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
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 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
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 上
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五、回归教材 评价小结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 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
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 ,就
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六、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1、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
15


99864和101010
2、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
356000和360000
3、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
序排列
美国:2116100 日本:3658200 泰国:608000
俄罗斯:2536300 印度:606500韩国:4185400
4、给小金鱼排排队吧!
课后小测:
1、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92504 103600 50140 63140
28906 28890 62030 0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3、 里最小能填几。
87965<8 980 90876<90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位数多的数就大。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 br>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失败就是太紧张,心理素质很差。
第一个环节中,做完题后应该让学生把万以内数的比较 大小
的方法多读几遍,加深印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没有给学生敲
16

76 12345<1 345
340980<340 87 56098<5 780 65409<65 23


死比较大小的规律。 第四个环节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回归教材。
最后一个环节,难题设计的太多,学生无法完成。
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
数的方法。
2.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和不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亿以内数的改写, 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亿以内数的近
似数,前面学过一些求近似数,有一定的基础,掌握应该容易一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6230000 10000000 1250000
32150000 6500000 78950000
2.导入新课。
生活 中不仅有整万数,还有很多不是整万的数,比如:8741200,
这时,我们要把它们也写成用“万” 作单位的数,该如何做呢?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本领。
(板书课题: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7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例7:





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
地球的直径大约是多少万千米 ?太阳呢?
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

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会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
较困难。
(2)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更方便。
(3)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成整万的数?
(4)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这是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的原则:如果被舍去
的部分首位数字小于5,就把它 和它后面的数字全舍去,改写成0;
如果被舍去的首位数字是5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它
后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一个接近准确的数,叫近似数。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并讲解:
12756≈10000 1389000≈1390000
=1万 =139万
强调:求出的近似数,必须用“≈”,但第二步和第三 步结果是
相等的,所以用“=”,如果直接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要用
“≈”。
2、像8741200≈ 万,56789000≈ 万,指名说一说方法。
18


3、观察改写和省略万以后的数求近似数,说一说它们相同和不
同的地方。
4.尝试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取近似
数 保留的位数不同,结果就不同。)
三、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第14页第2、3题和第15页第4题,第6题。
四、课后小结
谈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例7:12756≈10000 1389000≈1390000
=1万 =139万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例7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四舍五入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
过程中体验类推和概括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的方法。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四、教学准备
情景图
五、教学过程
19


(一)复习导入
1、求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省略千位后面的位数)
5290 1426 6572 6809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王经理的年收入是120000元。
(2)某饮料厂去年一共卖出30190000瓶饮料。
3、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昨天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把整万
数,改写成更的用“万”做单位 的数。那你能把下面的两个数
也改成用“万”做单位的数吗?
(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思考, 大约就是要求出近似数。怎样求
一个数的近似数呢?引导学生说出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7。
12756≈ 1389000≈
= 万 = 万
1、提出学习要求。
a.根据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想一想省略万位后
面的尾数怎么求它的近似数。
b.分小组讨论,然后试做。
2、小组汇报结果:
12756≈1万 千位是2,舍(不管后面的数字是几)。
1389000≈139万 千位是9,比5大,入。
小结: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确定尾数,然后根据尾
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求它的近似数。
20


4、针对性练习:
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63599≈6万 709327≈71万 637000人≈64万人
5、教师质疑: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 位的数和省略
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讨论交流,引导归纳)
A、相同点:都是计数单位发生变化(从以“一”作单位变
成以“万”作单位) B、不同点:整万数的改写,改写前后数的大小不变,用等
号连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值),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用约等号连接。
三、方法应用
1、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84380 726310 64590 719528 686901辆
2、 写出横线上面的数,然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1)北京西郊大钟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三十万零八十四个字。
(2)一个劳动模范退休后,用十多年的时间为国家栽树三十万七千
五百棵。
3、填空
19□764≈20万 20□968≈20万
问:□内可以填入哪些数字?
近似数比实际数大还是小?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21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 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
(1)63599
(2)709327
(3)199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637000人。
其中第(3)题要强调写单位名称,即637000≈64万人。
2、 某图书馆藏书5265260本

3、判断划线的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有115940万人。
课堂检测B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85079 319000 560890
430820 20114536 697010
2、

3、深化练习
下面的□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19□785≈20万 60□907≈60万
9□8765≈1000000 9□4765≈900000
先出示第一横排两道题,相邻两位同学讨论怎样填,然后全班交流。同学们可能填不全,最后由老师小结:第一道题,19万多的近
似数是20万,说明千位上的数 是5或比5大的数,方框里可填9,
8,7,6,5;第二道题,60万多的数的近似数是60万,说明 千位
上的数是比5小的数,方框里可填0,1,2,3,4。第二横排则由
22


学生独立来填。
六、作业布置

认识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能进行较大数目的
计算 。初步了解计数法,在不断更新、完善的探究过程中认识算筹,
了解珠算的计数方法。
2、 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感悟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
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 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教学难点:
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计算器、算盘等。
教师:课件、计算器、计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次计算比赛(出示口算题)。仔
细观察,你准备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让自己算得又对又快?
55846+7646= 6908×7=
13027-8934= 992÷4=
353+958×3= 436- (228-179)=
(预设:大部分学生选择使用计算器。)
23


师:为什 么选择计算器?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
来认识计算工具。
二、操作交流,学习使用计算器
(1)师:同学们都带计算器了吗?请拿出来仔细观察。看看它
上面都有什么?
(显示屏 按键 电脑芯片 电源)
(2)看书,试按。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a、请会使用计算器的同学上台用课件演示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方
法。
b、生尝试计算825-138
c、师介绍储存、提取键使用方法
d、生尝试计算876-738÷9=
e、开始计算比赛。(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上面各题。)
(4)你认为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什么?你觉得计算器这个计算
工具怎样?
【设计意 图:学生对计算器已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
上一些常用键的名称和作用,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 间互相交流和学
习。通过两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计算快捷、方便、
准确,并激 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这么先进方便的计算工 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计算工具就
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
来看看计算工具是怎样演化的。
1、介绍远古时代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24


(1)课件出示配音动画: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
果实 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
石子,出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
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
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2)师: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样?
【设计意图:用 多媒体直接向学生展示最古老的计数法,让学生
感悟体会计数的原始历程,初步了解计数的变革是人类生 活发展的需
要。】
2、模拟算筹的使用方法
师: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 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
新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片),用算筹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
算”。
师: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 怎样使用的?)
师: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筹表示1到9的。
纵式就是竖着摆、横式就是横着摆。(手势)
师:(微课植入方式)古人摆放1、2、3、4、5的方法。
师:古人摆6只用了两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师: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这是一个好主意。
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这一根表示1。
师:这样7、8、9也就好理解了。请你试着摆一摆。(屏幕出示)
师:用算筹可以摆出1-9这几个数,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
出示用纵横相间的方式来表示多位数。
这些数你认识吗?出示29、306、632(了解0 的出现也经历
了空格、小正方形、圆形的过程。)
25


师:想知道古人怎样用算筹计算的吗?(课件演示)
师: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出示动画小视
频)
看完后,你们觉得算筹这种计算工具怎么样?怎么评价祖冲之?
(预设:计算时算筹摆了一大 片容易混乱。如果能把活动的小棒
固定起来就好了。我们要学习祖冲之计算认真,不怕苦累,执着追求的
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数让学生体会位值制的含义,体验古人
的智慧以及 算筹计数法的繁琐;通过读算筹摆出的数让学生从中发现
问题,感受到算筹在使用中也有弊端,对存在的 问题加以改进,从而
推动了计算工具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利弊两个方
面,扬 弃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通过观看小视频体验用算筹计算的
弊端以及数学家严谨执着的数学精神。】
3、小组合作,研究认识算盘.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要求越 来
越高,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新的计算工具---算盘。你见过它吗?在哪里
见过?
师 :之前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过算盘,课前又收集了相关知识,
就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预设:学生知道算盘的名称,课件配合演示:框、梁、档、上
珠 、下珠;学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1;学生会在
算盘上拨简单的数;学生会收集关于算 盘的辉煌历史以及现在使用情
况……)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在算盘拨出46、278、
320485。
26


(一名同学在课件上演示,其他同学在算盘上试拨,师适时引 导
在算盘上定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学会用算盘计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
以让学生体会算盘拨珠即 答的优点。)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盘的资料时,读到了很多有关算盘的历史资
料,知道算盘是 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是
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 的人在学习使用
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师:在我国,人们至今仍然非常喜爱它, 把它制成这样来装扮生
活。(出示配音图片展示各种算盘)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 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
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
课前查找,课中交流,真切感受到了算盘这一灿烂的文化。】
4、感悟世界各国人民对计算工具的探索
师:不仅仅是我国人民在发明计算工具,世界各国人 民都在积极
的探索各种计算工具,请看(课件出示世界机械计算器发展史:计算
尺—手摇计算机 --巨型计算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
等)。
师:就这样,从古到今,计算工 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体
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师:目前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研发更为先进的
计算工具。
(出示健康环保电脑、小巧方便电脑笔图片)
师: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吗?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五、课外活动延伸:
27


1、每个小组设计“新型计算器”的方案。
2、调查了解更多与计算工具有关的知识制成数学小报。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
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 算。
2 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和准确,体验依据计算的需要和
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 3.经历用计算器探究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尝试操作、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观 察、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的能
力。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
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依据 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借助
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中央电视台节目《机智过人》的图片。
师:节目中有最强人类代表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彩而 有趣的“人机
大战”,人们都在谈论到底是机器人厉害? 还是人类厉害呢? 你怎么
看? < br>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机器人和人类各有优势,咱们要想办法
用好人工智能,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发挥一下人脑的优势,使用好计
算器以为我们服务。板将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 创设了电视节目《机智过人》中“人机大战”的情
境,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人与机器的关系,激发学生想 要操控机器为
28


学习服务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一一正确使用计算器
一、介绍计算器的基本结构
出示计算器图片。
师:你在哪里见过人们使用过计算器?
师:请拿出计算器仔细观察,计算器上有些什么? 关于计算器上
的各种键,都是派什么用处的? 你们知道吗? 把你知道的,和同桌交
流一下。
指名汇报计算器的构造: 显示器、数字键、符号建、开关机键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计算器的
基本结构和一些常用键。
二、正确使用计算器
1.初试本领。
师:认识了计算器,问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
请用计算器算一算:38+27= 30x 18=
师:以38+2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按键计算的?(课件演示输人过
程)
师:计算器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口算或笔算)
师: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习计算器干什么
用呢?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让学生在尝试操作、
互相交流中认识计算器的计算方法“既然这两道题 用笔算和口算都能
算,那还学习计算器千什么用呢?”这一诱导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
领悟到计 算器的价值是进行大教目的计算。
2.为什么要用计算器。
出示题目:13027-8934= 41600÷128=
29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区别啊? 如果想快速算出
来,你很想借助什么工具?请计算器来帮帮忙。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小结] 在输人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到: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设计意图]在操作交 流中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目的快
捷,同时也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
3.体验计算器使用中的困惑。
(1)巧遇困惑,识别运算顺序。
出示题目:2000-39x 21=
师: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 究竟哪一个对呢? 计算错的又是什么
原因呢?(引导学生讨论)
师:原来是手里的计算器不懂运算顺序,那怎么办? 看谁能办法
来指挥它?
让刚才算错的同学重新按计算器计算。
展示比较智能的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
老师介绍这两种计算器:聪明的计算器和傻瓜计算器。
重点说了,傻瓜计算器怎样来进行计算?
除了用这样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2)认识“M+”、“MR”、“MC”功能键
师:在你们的计算器上有这两个键:“M+ ”“MR”有的计算器上
是“MRC键”,“MRC是“MR”和“MC”的合并键,知道这两个
键有什吗? 它们就是计算器的纸和笔。
师:知道怎么用吗?视频播放,计算这个算式使用这些键的用法。
39X21 “M+”( 记忆)
2000- “MR”(提取)
= “MC删除记忆)
30


你对计算机还有哪些了解吗?
活动:向同学介绍计算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要用好计算器首先要了解自己手中的计
算器是“科学型”还是“算术型”, 如果是“算术型”计算器,在计
算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用“M+” 、
“MR”、“MC”这几个功能键。
第三环节:及时反思,合理使用计算器
一、感受计算器的优势
师:你觉得计算器怎么样? 你对这个新朋友有什么评价?
[小结]计算器的确是人们的好帮手,用计算器计算又快捷又准确,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二、灵活选择,辩证对待
游戏:挑战30秒
师:下面咱们进行一个挑战赛?
出示题目:9467 x 567x0=
45 ÷5=
9328-2965=
师:做完这组题,你对计算器的使用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结]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才能帮助自己又快、又正确地
解决问题。
师:(指着课题)我们再间间自己。我会用计算器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教材内容中没有的 ,之所以要补充这个环节,目
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虽然有了先进的计算工具,还要将它和口算、笔算
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算法的优势。
第四环节:积极探索、善于动脑一享受借助计算器而超越计算器
的快慰
31


出示挑战题目:
111111111×11111111=
师:遇到了什么问题? 原来计算器的显示屏是有限的,计算器解
决不了,怎么办? 靠我们的大脑,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研究,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规律。
1x 1=1
11x 11=121
111x111=12321
1111x1111=1234321
11111X 11111-123454321
111111X 654321
1111111X 7654321
11111111X 1111113-56787654321
111111111x111111111=654321
师:你们看多美呀,这就是数学之美!
[设计意图]故意设计此题,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器也有 计算不出来
的题目。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计算出来,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器去探
索和发现数学规 律。最后。“宝塔数”的展示,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
的神奇和美妙。
第五环节:追根溯源、拓展视野一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师:计算器帮我们“发现”规律,让 我们领略到数学王国的奇妙!
那关于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对计算工具发展史的了解。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的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史,形象 生动,既让学生
获得了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甚至是更先进
的计算工具 的探索兴趣。
32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师:学完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全课,让他们充分感悟计算器给人的生活带 来的
便捷,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想要发明更先进计算工具的欲望。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积单位换算的知识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
探索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一、情境引入。
教学过程
在填写单位时,要先想象它的实际面积以什么为单位最合适。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顷一般表示较大的面积,那还有没
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 出示例2的题图。提问:你从图中了解
了什么内容?指出:今天我们共同认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活动二、合作探究。
1、认识1平方千米的含义
33


师问:你们知道我们国家领土总面积是多大吗?指出:我国领 土
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平方
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 ”表示。 板书:k㎡
2、体会1平方千米的含义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1公顷是多大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1
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呢?请你猜想一下。
1平方千米是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3、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个天安门广场的占
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4、“试一试”教学
5、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除了平方米和公顷之间进率是10000,其余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7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34





线段、直线、 射线、角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
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间合作的精神,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和射线的认识。
难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直线、射线、线段
1、线段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家用电器,你们认得它吗?
生:认识,手电筒。
师:(小电筒的开关打开,对着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打开了,对面的墙上有个小亮点。
师:你知道这个小亮点是哪里来的吗?
生:是老师手里的小电筒发射出来的光,照到了墙上,就有了。
师:对,这条光线就是从小电筒里射出来,然后照到了黑板上面。这
条光线可以看做是什么呢?
生:线段
师:它是一条线段。它有两个端点。那你能测量出它的长度吗?怎样
35


测量呢?
生:可以。用格尺测量。
2、认识射线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远方。
师: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远方,你还能量出它的长度吗?为 什么?(学
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没有尽头、无限长等)
师:如果不受任何阻 碍,想像一下,这束光线将会穿越天空,冲出云
层,穿过宇宙……这束光线它长吗?手电筒的光源——灯 泡我们就可
以把它近似地看作一个端点,它射出的光线向外无限延伸,像这样的
光线就可以看作 是射线。
(板书:射线)
师:现实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射线?(汽车灯、探照灯、太阳光等)
师:象汽车灯、太阳 、投影仪等射出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
线(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 射线)。
师:现在你能说说射线是怎样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
限延伸、不可度 量)你能试着画出一条射线吗?
3、认知直线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线段和 射线,可是还有一种线在我们生活中很熟
悉但却很不好找的,大家能猜出它是谁吗?
课件演示:动画延伸直线
师:那么直线又有什么特征呢(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度
量)
(2)电脑讲故事
老师这里有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三个线朋友,看谁听得最认真,
一下子就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在宠物王国里,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精灵,他长着长长的身子,能
36


上天入地。只要他想到哪儿,他的头和尾就可以伸到哪儿。宠物国王
对他烦透了!电 脑出示提问:上天入地的 。有一次,当他在
大海里捣乱的时候,国王命令鲨鱼咬断了他的 头。使他成了一个拖尾
巴的精灵。他又成了谁呢?提问:拖尾巴的 。虽然他只拖了
一条长尾巴,可他照样可以上天入地呀。当他的头在天上时,尾巴就
可以伸到地底下去,头在地上时, 尾巴就可以伸到天上去。告他状的
人太多了!国王没办法,一次当他在天上淘气时,国王命令老鹰咬断< br>了他的长尾巴。这下,他成了有头有尾的精灵了。他又是谁?提问:
有头有尾的 。
看了刚才的故事,你能不能在纸上分别画出一条直线、射线和线
段并写上它们的名称?
4. 比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线段、射线和直线
有 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开始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互相学习,相互配合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次活动请大家这样做:
1、分组合作,团结探索。
2、请每个小组把讨论好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3、选好代表在全班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
学生上台汇报。
师根据学生汇报再小结一下三线的区别。课件显示:
线段:两个端点,可度量
射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
直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
师: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发现了这三种直直的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7


那我们来观察一下,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课件显示(显示线段和射线从直线中截出来。)学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直线里有线段、直线里有射线
等。)
师(小结):直线里可以取出线段和射线,我们就说线段和射线可以
看成是直线的一部分
5. 拓展延伸。
师: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直线和射线都可以延伸,画的时候
不可能画完。所以只需要画出一部分就可以了。那现在我们就来比试
比试,画一画。
师:请大家在纸上点一点,通过这一点画直线。大家猜猜可以画多少

师:我们来试试看,看你在半分钟内可以画多少条。一边画一边在心
里数,你一共画了多少条.
师:看来半分钟里画的条数不一样,有的孩子画的快,就多画了几条。
那大家想想,如果时间不 限制,你可以画多少条?那说明,通过一点
的直线线有多少条呢?(课件显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
师:现在请大家在纸上点两点。大家猜猜要同时经过这两点,可以画
多少条直线?
师;好,我们还是来试试。大家画一画。
学生汇报结果,课件显示结果。过两点的直线只有一条。
6.认识角
刚才 我们都只是看到了一条单独的射线,现在老师变个魔术,让
两条射线手牵手看看象什么?(CAI课件出 示)这种形状你们在生活
中见过很多吧?知道它的名字吗?
板书:角 并画出一个角
38


(1)说说角是怎么形成的?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
的图形,叫做角。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很关键?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一点”“两条射线”上做上记号 (电脑上闪
烁)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表示方法
a、通过电脑出示:“你知道吗?”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表示方

师:角的符号和谁长得很象?他们像一对双胞胎,可不能弄混了!
你能区分吗?
b、活动角展示:角可张大可变小
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还要给角编上号,如∠1。如果是角3,怎
样写?
三、应用反馈,实践创新
1、填空:
(1)直线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线段有( )
个端点
(2)( )是直线的一部分
(3)一条( )长5厘米
(4)从( )引出(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判断:
(1)小明画了一条3厘米长的直线
(2)直线比射线长
(3)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长
3、游戏活动:
模拟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我是四一班数学王国的
39


节目主持人,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抢答,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1)口诀:尖尖的头两条腿,可张大来可变小
(2) 猜谜语(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猜)。
有始有终 有始无终 无始无终
(3) 渗透品德教育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看看他们之间
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课件(话外音)
(静悄悄的深夜,被一阵争吵声打破了,“我的作用”大直线伸着长< br>长的脖子说,“我的作用大”线段说:“所有的图形都是我组成的,你
们行吗?”“看把你能的, 生活中我的用处多大呀”射线冷嘲热讽的
说。原来是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人在争论
谁的作用大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说呢?)
(学生回答)
师:对,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团结,团结力量大。
4、数角的个数。
课本第39页练习四第2题。
分层要求:第1个图形学生自数,第2个图形同桌互数。教师巡
视。
四、自我评价,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
不满意,你认为谁的表现得最突出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交流的过程,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 能,通
过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
40


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教的大小的量化观念,
感受角的大小与所 画边的长短无关。
3、使学生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
成功的 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会读量角器的内圈和外圈刻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活动角和量角器, 为学生每人印制
120°和50°的角。学生每人准备一套三角尺和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教学设计 修改意见
让学生比较大小,让学生感知角也有大小,激发想知道角的大小
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量一量,发现答案不一,激发学生需要同一计量单位和度
量工具的需要。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学生对量角器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老师接下来
的讲解,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在汇报答案时,说出测量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测量角的印象年。
测量这两个相等的角,可以深化学生读内外圈的方法。
这部分让估计可以引发学生的争论 ,在让学生亲自量一量。最后老
师在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的开叉程度有关。
一、复习导入。
1.展示三个大小不一的角
问:你知道下面三个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为什么?
2.导入:我们不能很明确的说出 角的大小来判断哪个角最大,今天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知识——角的度量。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41


二、探索量角工具。
1、提出问题
(1)提出活动要求
出示120°的角
谈:同学们,你们 能用三角尺上的角量出这个角有多大吗?请你们拿
出发给你们的练习纸,想办法量一量。
(学生用三角尺量)
(2)全班交流结果
学生报出不一样的测量结果
谈 :同一个角,结果不一样,到底哪个答案对?(学生意见不一)为
了准确度量出角的大小,就必须有统一 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2、认识量角器
(1)出示量角器
谈: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出示教学用量角
器)。
谈:请大家取出自己的量角器,认真观察,相互说说你看到些什么?
(学生观察)
(2)介绍量角器
A、认识量角器的单位
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量角器是半圆的,分成很多小格,而且有刻度,而且
有两种刻度。
老 师讲解: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量角器。量角器是半圆的,这个半圆
分成了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 做“一度角”,也就是说计量角
的单位是“度”,可以用符号“°”来表示,符号要写在右上角,记作“1°” ,读作“一度”。(学生齐读)
42


板书:角的单位:度
用符号“°”表示 1°
谈:请同学们看看课本,1°的角有多大?(学生看书)
问: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是 1º,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多
大?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多大?这样的90份呢?
(让学生找一找指定度数的刻度)
B、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请看大屏幕。
教师介绍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
谈: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从右边的0º刻度线开始量
角,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刻度是量角 器的内圈刻度;从左边的0º刻度
线开始量角,顺时针方向排列的刻度是量角器的外圈刻度。
谈:请你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指出45°、105°的角,指给同桌看。(注
意,内外两圈都要指)
三、学习量角
1、学生量角
谈: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否自己量出一个角的度 数是多少呢?
现在用量角器自己量出印在练习纸上的角(50°的),看看是多少度。
学生操作,交流测量的结果,说说是怎样量的。
2、总结量角步骤和方法
小结:用 量角器量角,先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
线和角的其中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边所 对的刻度线是多少,就
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正确量法)我们把这个过程称
为“ 两重合一细看”。
板书:1、两重合;2、一细看
3、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量同一个角
43


谈:请同学们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刚才的角。
四、组织量角练习
1、做“做一做”第1题
谈:现在我们学习了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可以解决上课前老师考你们
的问题了。
让学生自己量角,完了全班对答案,结合交流,说说量角的方法。
2、做“做一做”第2题
谈:同学们量得真准确!下面再来考考你们能否量出两块三角尺上各
个角的度数。
学 生量角、填度数并说说每块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测量第二把三
角尺的下面两个角时,可以先让学生猜 一猜哪个较大,再进行测量。
问:两块三角尺上的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发现都有90°)每
块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各是多少?
根据测量结果,算一算。
指出:每块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
3、做“做一做”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三个角的大小是不是一样,注意让学生说说估计的依据。
再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比比这三个角的大小,得出三个角一样大。
问:你发现了什么?
若学生发现不了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可以问:第二个角画出
的两条边长一些,能说明这 个角一定大吗?角的大小看什么?
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只和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
(用活动角展示)这三个角两条边所画的长短不同,但他们叉开的程
度一样,所以他们的度数 相同,三个角大小一样。
五、全课小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44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的计量单位:度
用符号“º”表示 记作:1º
量角的步骤:1、两重合;
2、一细看。 教学后记

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 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
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
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难点:
一、导入
1、出示五角星图形,问:五角星上有哪些我们已经认识的角?指名
回答。
2、出示各种角,让学生分小组给角分类。
锐角:大于0度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
度小于180度
二、学习直角。
1、让生拿出三角板。问:三角板上有哪些角是90度的?90度的角
我们称为( )角?
2、直角有什么特征呢?
45

平角和周角的认识。


板书:直角=90度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直角?
三、学习平角
1、学生拿出道具。试一试:把其中一条边旋转半圈。问:一条射线
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半圈,它 是一个角吗?这个叫什么角呢?
2、幻灯片给学生演示。
3、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用量角器量一量。
问1平角=( )度(板书)
4、你能用两个三角板量出平角的度数吗?请生到讲台量。
5、这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1平角=( )直角=( )度
四、设疑导入周角。
1、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了一个( 平)角。哪老师
现在让这条射线旋转一周呢?它又会组成什么角呢?
2、学生继续使用道具试一试。并思考回答以上问题。
3、师在电脑上演示。
4、周角和一条射线有何区别呢?生讨论回答。(周角有一个环形箭头,
射线没有。)
5、请同学们动手画一个周角。
6、同桌合作想办法,用量角器,量出周角的度数。问:
板书:1周角=( )=( )平角=( )直角
五、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1、出示图片,问这个角是锐角吗?那是钝角吧?为什么?
2、那什么角叫直角?什么角叫锐角?哪些角叫钝角呢?180度角叫
()角?360度角叫( )角。
3、你能把学过的几种角按照角的大小,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吗?
46


板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六、出示练习,学生思考做题,回答反馈。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 : 角的分类
直角=90度
1平角=(180 )度
1平角=(2 )直角=(180 )度
1周角=( 360 )度
1周角=( 2 )平角=( 4 )直角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画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量角 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通过练习让学生
能够熟练地掌握画角的方法,并能准确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
2、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画不是整十刻度的角。
教学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已经学会用量角器度量角了。现在请同学们在草
稿纸上任意画
47


一个角,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它的度数。(找一名学生上黑板画,
边画 边描述量角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1.自主探究,画出60度的角。小组内交流画法。引导学生活动:
(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0°的角。
(2)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2.师生共同归纳画角步骤。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
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3.教师小结“角的画法”
一画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4、让学生以画25°、85°、125°、160°为练习.
找出画角时应该注意的地方。提问学生,总结得:
①注意内外刻度。跟量角方法相似,也是从0度数起。
②注意画锐角和钝角的区别:看准刻度找好点,
③如何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检查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用角
的分类方法来判断。
5、判断画法对吗?并说说理由
(二)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1、师:刚才同学们都会 用量角器画一个已知度数的角了,真棒!
但不用量角器也能画一个规定度数的角,你知道怎么画吗?我用 三角
48


板画一个60°的角。(教师用三角板在黑板上画)需要用量角器检
验一下吗?
预设:不用,老师刚才是用三角板上60°的角画的,它肯定是
60°。
2、那你们能用手中的三角板还能画出哪些角呢?(复习三角板
各个角的度数)
3、用三角板画一个75°的角,你能不能画出来?先静静地思考
一下,再和同桌商量一下。
4、请同学们用三角板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15°的角。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
师:回忆一下,是如何画的?有哪些步骤?
四、板书设计:
① 射线 ② 对准重合量角器 ③点一个点
④画射线标度数
三角板:拼、减

行程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 位数中的内
容,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
关系式或数学符 号去表达它们,“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
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通过解决例5中的具体问题, 感悟,“速度,
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
模型的过程 ,并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49


学生分析:
学生对速度,路程和时间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教学时要从< br>生活中出发,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来感觉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因此
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调动学生全 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由
于孩子的年龄比较小,我认为应在教学中利用观察总结的方法,让 孩
子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展示规律的形成过程,理解速度,路程和时
间三者的关系、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理念:
1、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坚持面向全体,关注每 一个学
生,关注过程、关注创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的平台,激发和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
程,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 能力、创新
能力。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数量之
间的关系,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
系来进一步构建数学模型。在探究过 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
总结的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并从中感悟数学模型的简< br>捷与方便,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数学模
型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
2、初步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
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50


通过自学、合作、交流 、讨论,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
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 象思
维模型的建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 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加以应用。
教法: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学习新知识。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学法: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识。
2、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 ——抽象出数学模型——再运用模
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 br>想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平时上下学行走,节假日出游乘坐交通工 具时,大家有没有
注意过用了多长时间,每小时能走多远,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吧。学
生出示自 己的统计结果。
二、探求新知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
师:老师这里也有个问题,我们来一起看看。(多媒体出示教材
第53页例5主题图)
提问:从中能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51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千米?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
分钟,求一共行了多远。 总结: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
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 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师: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速度、时间、路程?
学生举例……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请大家独立完成这两个问题,并想一想“速度、时间、路程”之
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70 × 4 = 280(千米),
速度 时间 路程
225 × 10 = 2250(米)
速度 时间 路程
师:谁能说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怎样的数量关系?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
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及时小结:在速度、时间、路程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
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52


3、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4页练习九第7题。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5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老师希望大
家学以致用,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五、板书设计:
行程问题
(1)70×4=280(千米)
(2)225×10=2250(米)=2.25(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平行与垂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特殊直线间的位置关
系,初步认识平行和垂直。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操作和思考的活动经
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53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记号笔、直尺、三角板、白纸、彩纸。
同学们,现在还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怎么样?
出示座位表与一句话:小明是同桌。
T:谁有话说?
S:“我是同学”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不能说同桌。
T:原来你们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称为同桌,同桌必须是?
S: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T:出示小红和小明,现在谁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S:小明是小红的同桌、小红是小明的同桌。
T:还可以怎么说?
T:还可以说:小红和小明互为同桌。
教学过程:
一、猜想、画图,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屏幕上出一条直线,他有什么特点?又出现 了一条直线,请想象
一下,这两条直线会产生怎样的关系呢?停几秒。请2--3人说想法。
请把这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
二、观察、分类,初步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好了同学把你的作品跟同桌交流一下(边巡视边收集作品),
看看你们画的一样吗?
师:老师刚才也选择了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了表达方便我给它们
编上号(编号)
(二)进行分类
师:仔细看看,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
54


下面同桌讨论讨论,可以分成几类?怎么分?哪一组愿意把自己
的想法介绍给大家听。
你准备怎么分?
师:你们说的交叉在数学上叫相交【板书:相交】。
分对了T:可是这一组没有相交呀?
分错了:刚才我们画出的是两条直线对吧?(对!)如果 把这些作品
中的两条直线都进行延长,结果会怎样?
师:你来延长试试看。(生画时,引导全 班观察:一开始,两条直线
离得这么远,慢慢地慢慢地两条直线越来越接近,终于相交于一
点了 。)
师:想象一下,哪些也需要调整?(生调师贴)下面哪些同学的作品
也是相交的。
三.归纳,认识,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一)认识平行。
师:这一类相交了吗 ?(没有)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出去,会相交
吗?(生试试)【板书:“不相交”】
师小结 :象这样在这样同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把它叫作“平
行线”。(出示课件)生齐读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很重要?
(1)不相交,你抓住了平行线的特征。
(2)生:同一平面
理由,请举例说明。
学生说不出来,用魔方演示。
你们发现了平行线的前提(指同一平面),
T:这时我们可以说: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
平行线。
55


还可以怎么说?
S: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
请5人左右说一说,同桌说一说。
T:也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直线a与直线b都互相 平行,我
们用符号“∥”来表示【板书:“∥”】,请举起你的手,我们一起来
写一遍。自己再 写一遍。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a∥b,读
作a平行于b。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行线,你们会判断平行线了吗? 生:会
师:真的会吗?好!那现在李老师来考考大家
(出示)练习纸1,独立完成再反馈。为什么不是?
用手势表示,请几人写说3、4、5、6。
(二)认识垂直
师:研究完不相交,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相交的情况。
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什么?(角)
师:会形成哪些角?(锐角、钝角、直角)
师:哪幅作品形成的角是直角?(生说)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是直角?有办法验证吗?(学生用三角尺验证)
师标直角符号
师 :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
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板书 :垂直)
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互相垂直?(课件出示概念)
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直线a与直线b
互相垂直。
垂直与 平行一样,也可以用符号表示,就是“⊥”【板书:⊥】请举
起手,我们一起来写一遍。自己再试着写一 遍。直线a与直线b互
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56

< p>
师指黑板上的互相垂直图,这个交点叫什么?(垂足)师指另一张问:
那这个能不能叫垂足 ?(不能)为什么?
(出示)练习纸2
抽出垂直,观察这三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根据刚才的
比较,能尝试总结你的发现吗?(垂直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是否成直角,
而与怎样 摆放无关)。
[你真是一个善于分析的孩子,抓住了互相垂直的关键]
四.练习运用,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找教室里的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同桌之间说一说,请你边说,边
用手势表示。
2、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当两组平行线相交在一起,会形成什么
图形呢?
五、回顾、整理,总结学习过程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探索平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在实际操作、想象验证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 方形之间关系,学会
将四边形分类,渗透事物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四边形内各种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各种四边形图,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呈现视屏:国庆阅兵方阵情景。老师要考考你的眼力和记忆力,
57


愿意接受挑战吗?看谁能发现这些方阵里藏着的四边形?
2、画四边形:你能 记住这些四边形,并把它们画下来吗?下面我
们就来一个画四边形的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
活动:画四边形)
3、作品展示:各个小组展示画的结果。
师:你觉得他们画得怎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师:认识这些图形吗?谁能说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4.揭示课题。(师板书课题)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建构概念
1、教学平行四边形
()小组长倒出拿出课前老师发 给每个小组的图形,合作找出平行
四边形,并探究符合怎样的条件是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学具袋里备有各种四边形)
()学生操作学具探究,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探究所得的结论。
预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如果学生说到了平行四边形可以拉动变形,则顺势引导学生总结:
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
如果学生没说到,则可以引导:教师出示框架式平行四边形教具,
一边操作学具,一边讲解。
师: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拉动它的一组对角,它能保持不变吗?
能让它还原吗?(生展示操作)
师总结:通过拉动学具平行四边形,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 不稳
定性。[教师板书:不稳定性]
验证结论
58

< br>师:通过刚才得到了这些结论,我们一起来验证吧,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方法:用直尺、三角 尺平移验证)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呢?
2、教学梯形
师:你们刚才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呢?(对边)
师:我们接着研究梯形。[课件展 示:梯子、堤坝、沟渠的横截面
等,接着再出示教具——贴图,学生拿出梯形纸模]
师:运用刚才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自己研究梯形,看看又具有
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呢?
揭示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师小结:对比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理清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给下面的四边形分类。
.请同桌合作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学生活动)
.展示汇报小组分类的方法。
预测:方法(一):①⑥:②⑧:④⑤:③⑦
方法(二):①②⑥⑧:④⑤:③⑦
()、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分类理由。
A、 第一组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根据今
天所学的知识,第一组图形我们把他叫做什 么?(平行四边形)
B、第二组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第二组图
形我们 把他叫做什么?(梯形)
C、第三组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第三组图
形我们把它叫做一般四边形。
59


D、我们把这三组图形统称叫做什么?(四边形)
()、表示四边形间的关系。
师:我们怎样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呢?请小组合作把它表示出
来。
师:请小组派 代表用展台展示,并说说本组的分类方法。教师等学
生说完后,肯定前两种表示方法,并请学生打开书页 ,请学生对照
书上的集合图,小组内说说:
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问:这个集合圈图,告诉了你什么?
(三)、联系生活,增长见识
1、让学生在课本的主题图中找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这两种图形呢?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四)、学有所长,首尾呼应
师:同学们已经深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请你们看看课初自
己画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符不符合要求,假如不标准应怎样修改?
(五)、质疑问难,彻底消化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到页,看看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六)、应用反馈,拓展延伸
1、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并说明理由。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
()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0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猜图形。 师:瞧,这儿就有一个四边形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我们来做一次
猜图形的游戏,它是什么图形学生 猜测。点击课件呈现
3、分割图形。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到大家对于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
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点击课件呈现题目:
师:小组合作,先讨论在平行四边 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
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然后画画看,比一比,哪个组的分法

(七)、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
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
情感。
重、难点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的口算方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咱班小朋友对前面的知识掌握
61


的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1、口算 20×4= 80÷4= 30×7=
210÷7= 81÷8≈ 122÷4≈
2、填空
(1)90里有()个十?
(2)850里有()个十?
(3)200里有()个十?
3、师下面这道除法算式,哪个小朋友可以告诉老师它表示什
么意思?
(8 ÷ 2 = 4 表示什么意义?) 生1表示8里
面有4个2。
生2表示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
师看来小朋友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那么这节课我
们 要学习的是有关口算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
生有!
师嗯,我相信一定没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
课题)
二、 创设情景, 探索新知。
1、探讨整十数除整十数的算理(教学例1(1))。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羊羊运动会”这部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羊村又要准备举行运动会了,喜羊羊给我们小朋友送来了入场卷,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入场卷,你知道哪些信息?
生有80只小羊参加了羽毛球比赛,每20只小羊为一组。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62


生可以分为几个组?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喜羊羊给我们送来入场卷就 是想让我
们帮它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来,让我们赶快帮一下喜羊羊吧。
师大家想一想,要求“ 小羊可以分为几组”,可以怎样列式?
生80÷20
师为什么用除法呢?(让学生弄清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求可以分为几组,其实就是求80里有几个20,所以用除法计算。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怎样计算80÷20呢?同学们会算吗?
师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再把方法和小组成员交流。
生一因为20×4=80,所以80÷20=4
生二因为8÷2=4,所以80÷20=4 或。。。。。。
根据学生所答相应板书。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下面的题口算出来。
60 ÷ 20 = 90 ÷ 30 = 80 ÷ 40 =
2、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例1(2))。
课件展示喜羊羊拿来了120 个糖果,准备发给30只表现优秀的小
羊,你知道每只小羊可以得到几个糖果吗?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
完成。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120÷30=4(个)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其实这两道题就是根据我们课本P78和
P79的两道例题改编而来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给大家一分钟
的时间把课本中两道例题看一下!同学们,这两道题的方法是否和
我们的方法一样呢?(生是的)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观察一下我们所列的的这些算式他的除数有什
么特点?
63


生除数是整十数。
师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师刚才我们用了一个很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的,哪个小朋友来说说
刚才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讨论口算方法(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总结)
课件展示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想被除数 里面有几个十,除数
里面有几个十,再根据乘法口诀,得出结果。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棒,那请小朋友们用这个方法来计算下面
的一些题目。
比比谁最快
180÷30 = 240÷40 = 720÷90= 630÷70=
420÷60= 810÷90= 200÷50= 400÷80=
3、探讨估算方法。
课件展示想一想
83÷20≈ 80÷19 ≈ 122÷30≈ 120÷28≈
师有哪位小朋友说说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
生估算。(请小朋友说出他的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很聪明,谁能说说这些题你是怎么计算的?
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总结
课件展示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或除数看作与它比较
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结果。
三、巩固与拓展
1、师请小朋友们来当一回小老师,帮下面一位小朋友检查一下他
的作业。
课件展示270÷90=30 100÷20=50 349÷50=7
2、羊羊运动会结束的时候,嘴馋的懒羊羊一个糖果都没得到,但
64

< p>
是他开始幻想了如果我有120个糖果,计划一天吃一个的话,我大
约可以吃几个月呢?你 能帮懒羊羊吗?
师小朋友们,针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
个什么问题 呢?(带领学生分析问题。)
师那么这道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做出来。)
120 ÷30 = 4(个) 答他可以吃4个月。
3、师喜羊羊非常感谢我们小朋友帮 羊羊们解决了问题,所以它给
我们送来了一副对联,同学们一定觉得对联很奇怪吧,想知道对联
上面写的什么吗?
师那我们赶快把对联上的题口算出来吧,算对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到
对联了。
课件展示
90÷30= 80÷40= 360÷40= 143÷70≈
632÷90≈ 240÷77≈ 240÷30=
四、总结,说说你的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帮助了喜羊羊和它的朋友解决了一些问题,
那从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当中,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及竖式的书写格式,
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正确熟练地确定首商、估商,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灵活解 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互
动、交流评价的能力。
65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确定首商的位置、估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主体调动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来进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看看今天谁表现得好,谁
的收获多?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132 ( )×30<142 50×( )<460
80×( )<460 ( )×80<342 70×( )<450
师:这些题对我们做除法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商”
我们把这里的几十看作几个十,再想几的乘法口诀
想乘做除,乘法口诀可真是我们做除法的好帮手!
2.看谁反应快:请说出商的首位在哪一位上?首商是几?
90 )550 3 )468 40 )840 8 )194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确定首商的位置呢? < br>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准确快速地确定首商的位置、利用
口诀估出商是几?下面我们就来 完整地笔算两题,看谁写得又快又
好。
3.笔算: 78÷20 197÷80
师:谁愿意说一说这一道题你是怎样做的呢?
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儿收集了几道题,请同学帮忙检查一下?
4.火眼金睛辨对错,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指名说说今后要注意
66


什么)
6 4 9
50)3 7 0 80 )3 4 0 20 )1 8 0
3 0 0 3 2 0 1 8
7 0 2 0 0
师:学好除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指导练习
1.解决问题⑴:张老师带83元钱,可以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
钱?(计算器20元个)
要求看清图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检查反馈时强
调格式及书写完整。
83÷20=4(个)……3(元)
答:可以买4个计算器,还剩3元。
2.解决 问题⑵:武汉市育才小学四年级476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
社会实践活动,要租几辆车呢?(60人辆)
要求读出旁白的话及图中标出的数据,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①474÷60=7(辆)……54(人) ②474÷60=7(辆)……
54(人)
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54人。 7+1=8(辆)
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7辆车不能装完476个同学,
余下的54个同学也要坐上车,所以7+1=8(辆)渗透要结合实际
灵活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肯定 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四、发展练习
想想□里应该填几?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板书: 除数是
67


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
6 商 3 2
30 )□□□ 20 )7 8 80 )1 9
7 80×( )<197
□□□ 6 0 1 6 0
7 减 1 8 3 7
五、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1.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 83÷20=4
(个)……3(元)
2.布置作业 4
A:完成P83页第3、4、5题 20)8 3
B: 想想□里应该填几?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
的? 8 0
□ 3
70 )□□ 5 答:可以买4个计算
器,还剩3元。
□□□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
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
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68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明晰算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2、出示例题5: 2 16
200÷20 = 160÷8 =
40 320
3、口算,观察思考: *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变?
4、引入课题: 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商的变化规律
师:在刚才两组算式中,藏着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请仔细观察第
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被除数不变
(1)第一组题中,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没有发生变化?从
上 往下看,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小结并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
(2)如果从下往上看,这组题目又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后师适时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了几倍,商反而扩大
相同的倍数。
(3)你能具体说说在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商又
是怎么变化的?
谁能把两种发现归纳成一句完整的话?(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并板
书):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缩小(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课件出示)
69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2倍,商有什么变化?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4倍,商起了什么变化?
2、除数不变
(1)观察第二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谁又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总结一下你的发现?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后板书: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
(3)练习:*计算下面各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5 ÷ 9 =( ) 450 ÷ 9 =( ) 900 ÷ 9 =( )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10倍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
2倍,商()2倍;
300 ÷ 10 =( ) 150 ÷ 10 =( )30 ÷ 10 =( )
除数不变,被除数缩小2倍,商( )2倍;除数不变,被除数缩
小5倍,商()5倍。
3、商不变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发现与交流,我们看到在被除数不变时,商随
着除数 的变化而变化;在除数不变时,商又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假如要使商不变,被除数、除数该怎样变 化?
被除数 14 140 280 560 5600
除 数 2 20 40 80 800

(1)填写表格;
(2)表中的什么数发生了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3)任选两进行栏比较,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发现吗?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引导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述;
7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
规律。
三、反馈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⑴72÷9= ⑵8÷4= ⑶36÷3=
720÷90= 80÷40= 360÷30=
7200÷900= 800÷400= 3600÷300=
此题让学生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口算,并说一说简算的过程。
2、飞机的速度1200千米 时,一般火箭燃气喷射的速度7200千
米时,你能算出火箭的速度是飞机的多少倍吗?
3、根据476÷17=28,你能写出多少个商是28的除法算式?
四、全课总结,交流体会。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 商的变化
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到验证到结论到应用”的一 般研究过程,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1.“变”与“不变”。在研究与发现数学规律时,需要观察“变”
71


与“不变”。
2.回忆前面学过的乘法中的变化规律。
3.我们都 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除法中是否也存在
着类似的规律呢?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通过计算辨一辨:
每组题的商是“变”还是“不变”。
50÷2
商( )
500÷2
90÷15与90÷5 360÷9与120÷3 80÷40与800÷4
4.分析:每一组除法式题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规律
1
2
3
被除数

不变

除数
不变





不变
请同学们想一想,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变”与“不变”,有
没有规律可循?
数学书上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材料,翻到课本P.93
二、验证猜测、研究规律。
(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1.辨与辨:要验证“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应该选用
哪一组材料?
2.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指导。
3.请你举例。多举例,才能更全面。
(二)验证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1.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72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板书规律。
3.请你举例。
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吗?
其实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
律,比如:有100颗糖,如果平均分给1 0个人吃,每人吃10颗;
如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20颗,(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2
倍,商反而扩大2倍,每人吃的颗数变多了),如果平均分给2个
人吃,每人吃50颗,(每人吃的颗数 更多了);这就像被除数不变,
除数扩大商就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验证第三个猜测: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扩大(或缩
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1、填表,同桌合作验证。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板书规律。
3、请你举例。。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一)轻松园地
1、填一填
(1)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5倍,商( )。
(2)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5倍,商( )。
(3)被除数扩大5倍,除数扩大5倍,商( )。
(4)除数不变,要使商缩小5倍,被除数应( )。
2、不用计算,直接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800÷25=(800×4)÷(25×4)
(2)48 ÷12=(48-8)÷(12-8)
(3)64÷16=(64+20)÷(16+20)
(4)960÷60=(960÷10)÷(60÷10)
73


(二)竞猜广角
1、根据24÷12=2,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商,并说明理由。
240÷120= 72÷12= 48÷24=
72÷36= 24÷2= 96÷12=
2、根据240÷30=8,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数。
(240×4)÷(30×□)=8
(240÷6)÷(30○6)=8
(240○□)÷(30÷5)=8
(240○□)÷(30○□)=8 思考:能不能填同时乘以0或除以
0,为什么?
(三)益智乐园
1.小故事《孙悟空分仙桃》
有一天,孙悟空从天上摘了许多仙桃回到花果山,给猴子们分桃 吃,
大伙儿可高兴了。孙悟空给一只小猴分桃的时候,出现了状况。孙
悟空分给这只小猴4只仙 桃,要它平均分成两天吃。小猴说:“大
王,您只给我4只仙桃,太少了吧。”悟空心想,你也太贪了吧 ,
决定教育教育这只小猴,便爽快地说:“我给你8只仙桃,但你要
平均分成4天吃。” “不够不够,能不能再多给点?” “那好吧,
我给你16只仙桃,你平均分成8天吃吧。”小猴连忙说 :“好的,
好的。”然后,用衣服兜起16只仙桃,得意洋洋地走了。这时,悟
空和猴子们都笑 了起来。
请问:悟空和猴子们为什么都笑了?聪明的悟空运用什么数学知识,
教育了这只小猴子?
板书并比较:4只 平均分成2天吃
8只 平均分成4天吃
16只 平均分成8天吃
74


练习:P.94 第4题与第5题
2.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悟空 分完仙桃,挺高兴,猴子们得到了仙桃,也挺高兴。悟空说,
我来考考大家,看谁更有数学头脑。第一道 题:3600÷400= 猴
子们只会算36÷4等于9,3600÷400= 没人会算,谁能帮助?
第二道题:300÷25= 猴子们正要拿起笔笔算时,孙悟空叫住
了他们,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这下子,大伙儿又愣住了。再来一
题3000÷125
你能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下吗?
练习:P.95 第6题
3.提高应变能力。
为了提高猴子们的应变能力,孙悟空又出了一题:两个数相除,
商是20,要使商变成40 ,怎么办? 你能解决一下吗?
四、全课总结,形成能力。
单元复习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复习内容
教材91—93页的整理复习和练习十八。
二、复习目标
1.经历独自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了解
本单元的知识及相互联系。
2.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
算,会利用所学的有关计算的 知识和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体会数
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75


四、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独立整理本单元内容,用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课堂设计
1.回顾梳理,巩固基础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是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学习整数除法,你都
学了哪些知识呢?请你举例来说一说。
(1)口算除法:80÷20= 150÷50= 62÷30≈
240÷68≈
我们既可以把它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计算,也可以利用 被除数和除
数之间的关系,想乘法进行口算。
(2)笔算除法:287÷41= 690÷38=
请两个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判断对错。
在计算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
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
一位上写商,求出的每一位商,余下的 数必须比除数小。
不同点:除数是一位数的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除
数是两位数 的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最 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
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就在那一位上
面写商。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3)商的变化规律
①商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商也乘(或除以)几。
76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或乘)几。
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②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2.结合梳理过程,完成思维导图
我们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图:

3.精心设计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1)( )里最大能填几?
70×( )<150 75×( )<600 ( )×
48<273
【知识点】试商的方法
【答案】2 7 5
【解析】把乘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数来试,再调整。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知识点】笔算除法
【答案】三个都错了
【解析】第一个商错位置了,应该是一位数;第二个个位上的商
小了;第三个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应该商23。
(3)根据168÷14=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336÷28= 1680÷14= 168÷28=
【知识点】商的变化规律
【答案】12 120 6
【解析】第一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了2,商不变;第二题除数不
变 ,被除数乘10,商也乘10;第三题被除数不变,除数乘2,商反
而除以2。
77


(4)一棵树苗16元,现在搞活动买3棵送1棵。176元最多
能 买多少棵这样的树苗?
【知识点】解决问题
【答案】16÷(3+1)=4(元) 16-4=12(元) 176÷
12=14(棵)
【解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唯一。除了上 面的一种策略外,还有
其它方法。①16元1棵,176元可以买11棵,再求11棵里有几
个 3棵,就送多少棵;②根据“买3棵送1棵”可以知道3个16
元能买到4棵,3乘16等于48元,1 76除以48等于3余32,也
就是能买3个4棵再加上32元买到的2棵,一共是14棵。
4.小组互相评价,反思修订错误
小组同学互相批改,个别问题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进行订正,共性
问题,老师集中评讲。
5.全课小结,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条形统计图
内容:条形统计图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课程标准要求: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
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 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画图、文字、表
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加以解 决。
78


具备有效掌握数概念和数量关系的能力,了解了数量可用 图像表现之
后学习的本节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 br>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和表示数量的方法,
能根据要求准确画出长短合适 的条形,并能对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
2、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渗透“变
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培养观察、思
考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
想。
评价任务:
1、通过完善涂方格的这一统计方法,达成认识条形统计图结构特点
的学习目标。
2、通过学生发现涂半格表示1只不合理,明白“以一当一”的表示
数量的方法。
3 、借助迅速根据小动物的只数由多到少给小动物排队,达成体会条
形统计图直观、便于比较的优点这一学 习目标。
4、通过说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异同,达成渗透“变中有不变”的
数学思想。
2、通过练习题检测目标1
资源与建议: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 册的内容,虽然教材编排了
3个例题,分别呈现了1格代表1个单位、“以一当二”“以一当五”
的统计图。但是第一阶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分类计 数的结果,且中年级学生具备有效
掌握数概念和数量关系的能力。
79


2、课堂流程
本节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整理数据,
认识条形统计图------强化练习,巩固新知------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3、资源分析与建议:
本节课将用到PPT课件、练习纸、统计对象、统计表,PPT课件的
主要作用是:1、出示统计对象、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练习题等辅
助课堂的展开。2、 练习纸的主要作用是便于学生更便捷的审题、做
题。
3、统计对象、统计表便于统计数据。
3、学习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
示数量的方法,能根据要求 准确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对数据做出简
单分析,体验条形统计图的优势,本节课通过自主思考,全班交 流来
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玩过开心消消乐吗?怎么玩的?游戏中有几种小动物?
二、 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
1、整理数据
(1)认识导学纸
(2)任自己喜欢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导学纸把各种小动物的
只数表示清楚。
2、对比优化,生成条形统计图
(1) 分别介绍统计表、象形图、方格图
统计表 :刚才排列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一张图,整理成表格之
后,什么感觉?(清楚表示出每只小动物的只数 )
象形图:虽然不能清楚的看出来每只小动物的只数,但是数起来
80


比较方便了。同样是圆圈摞起来的,为什么有的小动物上边摞的
高,有的摞的低呢?哪种 动物最多呢?(青蛙和猫头鹰一样多)
一样多,怎么不一样高呢?原因是什么?哪种方法一样高呢?
方格图:这种涂颜色的方法是怎么表示小动物只数的?(看大图,
半个情况,引出“以一当一” )你能快速比较一下小动物的只数,
给小动物们由多到少排排队吗?用了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排出来了?(根据高低)根据图形的高低直接就比较出来了,说明我们
这种方法便于比较。
(2) 完善方格图,认识条形统计图
光便于比较还不行,我们还要让他像统计表一样通过 一些数据
快速的看出来每只小动物有多少只?有办法吗?(标数)标在哪
里,都标什么数呢?动 手在你的方格纸上试一试。
标上数据之后,能快速的看出每只小动物的只数了么?怎
么快速的 看狐狸有多少只呢?通过长条的长短表示数据,比较直
观。
现在这幅图越来越接近条形统计图 了,但是还是不完整,仔
细观察大屏幕上的条形统计图,看看我们的图还缺少什么,快速
的补上 去。动物,只数,箭头(引出横轴、纵轴)
3、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介绍一下,刚认识的新朋友。
三、 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根据信息把表格填写完整。

小轿车最多;大货车最少;大客车和面包车同样多。

2、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条形图
81


颜色
盆数







红色
8
黄色
7
蓝色
5
粉色
6





颜色

粉花

蓝花

黄花

红花

四、 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0


1

2


3



教学目标:


5


6


7


8


4


烙饼问题
9


10


盆数


1.使学生通过烙饼 这一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方法的应用,并认识到解
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 识。
2.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3个圆片,标明正反面。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3个圆片,标明正反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借助情境揭示并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1)课件出示:一张锅里每次最多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 烙,每面
要烙3分钟。五1班有50人,每人吃一张饼,怎样烙最快,至少需
82


要多少分钟?
(2)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究,优化策略
师:这是什么?
生1:锅。
师:想到了什么?
生2:饼。
生3:想到了灰太狼…..
师:有的同学看到了锅,有的看到了饼,想到了用锅来烙饼。
师:在烙饼中还有一个数学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板书:烙饼问题
(出示课件:)
师:你能找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吗?来,这位同学。
生1:每次能烙两张,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烙3分钟
师:锅里每次能烙两张饼,一张饼行吗? (行)两张饼行吗?三张呢?
(播放课件:出示一张饼,又出示一张饼),饼有两个面,两个面都
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
(出示课件:每次能烙两张,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烙3分钟)
师: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烙50个饼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师:好,谁知道需要多少时间?
师:看来这个问题是有些难度,同学们想想,当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
问题时,应该怎样做?
生:先退回去,研究比较简单的问题,找了规律以后,再来解决复杂
问题。
师:这个“退”字说得真好。那我们退到几合适?十,行吗?(不行)
83


你说。
生:退到3,
生:退到1,
一、研究1张饼的烙法(强调用正、反两面来描述)
师:好,我们一不做而不休,干脆就退到烙一张饼。如果烙一张饼,
需要多少分钟?你说说看。
生:6分钟。
师:你能具体地讲讲怎么个6分钟呢?
生:一个面用了3分钟,另一个面用了3分钟,两个3分钟就是6
分钟
师:非常好, 我们描述烙饼的时候,通常把先烙的一面叫做正面,后
烙的面叫做反面,这样,一张饼先烙正面,再烙反 面,烙了两次,一
次3分钟,两次共6分钟。
(出示课件:完成表格第一栏)
师:用正反区分两个面比一个面另一个面更加清楚,希望同学们像老
师这样描述行不行?
二、研究2张饼的烙法(强调同时、省时)
师:一张饼6分钟,两张饼需要几分钟?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两张饼需要12分钟
生:我觉得两张饼还是6分钟。
师:我们先请12分钟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烙的?
师:说得很清楚,用12分钟,还有那么多同学不同,你说说看。
生:我用了6分钟。。
师:你能说得更详细些吗?
生:两张饼有4个面,两张饼一起烙……
师:老师听清楚了,可以一起烙,就是怎么烙。
84


板书:同时
师: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烙出了两张饼,有的用了12分钟,有 的
用了6分钟,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生:选择6分钟,因为省时间一些
师:你说得真好!用6分钟那种方法,会怎样?
板书:省时
师:看来,我们烙饼的 时候,不仅动手,还得动脑,烙两张饼先同时
烙两张饼的正面,再烙反面。
播放课件:
饼数张 最佳方法 烙的次数需要的时间

1
2
1面1面地烙
2张饼同时烙
2
2
分钟
6
6
三、研究3张饼的烙法(强调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最省时)
师:1张饼,2张饼我们都会烙了,那烙三张饼需要多少时间呢?
生1:9分钟
生2:12分钟
生3:18分钟
师:到底几分钟呢?拿出学具袋中的小圆片,把它 当作饼,把课本当
作只能放两张饼的锅,动手烙一烙吧,看你的猜测对不对。
(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都已经有了方法,个个跃跃欲试,不急,咱们把自己烙 的
方法,烙的次数,以及烙的时间告诉同桌。
(生交流,老师板书黑板上面的表格,第一次,第二次……)
师:愿意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的举手。
生:12分钟。
85


师:老师也准备了教具,请你当小厨师演示一下你烙的方法。
(贴出锅和饼)
生(边演示边说):两张饼的正反烙,再一张饼正反烙,烙了4次,
共用12分钟。
(学生展示,老师板书表格板书)
第一正1 正3分
次 2
第二反1 反3分
次 2
3分 第三正3

第四反3

3分
师:感谢这位小朋友,跟他的一样的举手,采用了12分钟,有一些
同学跟他一样,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你用了几分钟,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老师板书表格板书:
第一正1 正3分
次 2
第二反1 正3分
次 3
第三反2 反3分
次 3
师:用9分钟,太有创意了,你能看懂了他的烙法吗?
生:看懂了。
师:你有什么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没有?
师:我就纳闷了,同样都是烙3张饼,一种用12分钟,一种用了9
86


分钟,12分钟比9分钟多用了3分钟,那么这3分钟浪费在哪里?
生:浪费在第3张饼的反面,不能切开。
生:时间浪费在第3张饼上。
师:看样子烙3张饼还真是挺有讲究的。我采访一下,为什么要取出
来呢?
生:不能空着位置,浪费时间。
师:不能空着位置,浪费时间,说得非常好,也就是锅里每次 要放几
张饼才能保证是最节省时间的?
生:锅里每次有2张饼才能保证是最省时间的。 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如果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最节
省时间(板书:锅里每次放2张 饼),如果锅里只有一张饼时就会怎
样?(浪费时间)
师:那我们烙饼的时候,就想到了什么?
生:锅里每次都要有2张饼,不能单独只有1张饼。
师:还有比9分钟更少的吗?
师:要尽快吃上饼,最佳的方法是9分钟。
出示课件:
饼数张 最佳方法 烙的次数最少用时分

1
2
3
1面1面地烙
2张饼同时烙
3张饼交替烙
2
2
3

6
6
9
师:请同学们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再一次动手烙一烙你手中的饼
吧!
(生再次动手操作,经历过程)
师:都成功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借助电脑看一下3张饼的烙法。
87


(电脑演示一遍)

四、研究4、5、6张饼的烙法(强调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最省时)
师:3张饼也研究完了,接下来,我们还想研究几张饼?
生:研究4、5、6张饼。
师:4张、5张和6张饼怎样烙?各需要烙几次?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请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并把 烙的最佳方法,次数和需要的时间记
录在课堂练习本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开始吧。
(全体学生用圆片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都研究好了吧,课堂是谁的?(我们的)既 然是你们的,就交给
你们吧,想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就上来,谁来说说4张饼怎么烙?一
个人描 述,一个人演示。(老师准备4张饼)
生:不用什么方法?直接两张两张地烙。
师:同学们听懂了没有?谁来说说具体怎样烙?
生:
师:表达得多么清楚呀!因为 4张饼正好可以每次放进去2张,两
张正反,两张正反。(老师用手掌翻覆)同学们也跟着演示一遍。

师:现在烙6张饼呢?哪个小组过来汇报。
生:6张饼与4张饼的方法差不多一样 ,1号2号饼的正面,1号2
号饼的反面,3号4号饼的正面,3号4号饼的反面……
师:老 师觉得先给这位同学掌声,为什么刚才那么多同学精彩的发言,
老师没有给掌声,单单给他掌声,他说先 1号饼2号饼的正面,这
里他用什么在区分这两张饼。
生:用序号来区别
师:清楚吗?同学也能用这种方法来叙述吗?
88


师:6张饼还有不同的烙法吗?
生:我们小组3张3张地烙,也烙了6次,用了18分钟。
师:看来6张饼不管怎样烙,都需 要6次,而且都用18分钟,时间
相同,次数也相同,选择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1:我选择2张2张地烙,饼不用从锅里拿出去拿进来。
生2:我也选择2张2张地烙,比较省事。
生3:这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老师明 白了,当烙6张饼时,不管怎样烙,烙的次数和烙的时间
都相同。这种情况下2张2张地烙符合我们日常 的生活习惯,而3
张3张交替着烙就略显麻烦,所以我们选择操作简单的方法。

师:你发现4张6张饼的在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没有?
生:都是分成2张、2张。
(出示课件,2、2;2、2、2)

师:哦,都是2张2张的烙。根据这一发现,你还可以得到了几张
饼的烙法?
生:双数饼时,我们就2张2张地烙。
师:真聪明。
师:8张、10张、12张怎样分?
生:分成若干个2张。
师:全班要50张饼,你知道怎样烙了吗?
生:25个2,出就是150分钟。
师 :真了不起,倘若曾老师也要一张饼,一起51张,需要多少分钟
呢?是不是再加上1张饼的6分钟,一 共是156分钟呢?
生:不是,……
89


师:看来呀 ,我们还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只能解决双数饼的问题。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5张饼怎么烙最节省时间?
生:把5张饼分成2张饼和3张饼,
师:他把5张饼分成了2张饼和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2张饼2次,3张饼3次,一共几次?(5次)一共多少分钟?
(15分钟)
(出示课件:2、3)
师:为什么不分成2、2、1呢?
生:……
师:那7张饼应该怎么烙?
生:按4张饼的烙法,3张饼的按最佳方法。
(出示课件:2、2、3)
师:那9张、11张……怎样分?
生:前面都是2张2张地烙,最后3张轮着烙。
师:同学们真聪明,把烙双数饼的问题转化成 了烙2张饼的问题,把
烙单数饼的问题转化成了烙2张饼和3张饼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
要烙饼 的张数是双数,可以2张2张地烙;如果要烙的张数是单数,
就先2张2张地烙,最后剩下3张时,就用 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来
烙。
五、巩固练习(强调次数、饼数之间的相等关系)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格,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呆会我来检
测一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快速抢答:烙8张饼要用( )次,最少要用( )分钟。
烙9张饼要用( )次,最少要用( )分钟。
烙10张饼要用( )次,最少要用( )分钟。
90


师:你有些发现吗?
生1:每多1张饼,时间就会多3分钟。
生2:烙的次数与烙的饼数相同。
出示问题:为什么烙的次数与烙的饼数相同?
烙11张饼要用( )次,最少要用( )分钟。
烙23张饼要用( )次,最少要用( )分钟。
烙50张饼要用( )次,最少要用( )分钟。
课件出示:最小用时=?每面烙的时间× 烙的饼数(饼数大于1)
师:你怎么算那么快?
生:因为我发现饼数乘以3分钟就可以了。
师:你们能听懂吗?
师:(对着抢答题)来,我们试试,8张饼,8×3=24,
从左到右,饼的张数与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饼的张数和次数为什么一样?
生:因为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如果烙一张饼的次数就多。
师:一张饼有几个面?(2个)3 张饼一共有几个面?(6个)锅里
一次放几个面?(2个),烙几次?(6÷2=3)
师:请同学样观察表格中的张数和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生1:每多烙1张饼就多花3分钟。
生2:饼的张数×3=所用时间
生3:烙饼的最少时间=烙的饼数×每饼需要的时间。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每多烙1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
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 所用的最短时间。同学们再想一想,
按照我们发现的规律,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就应该是3分钟啊?
生:1张饼除外
师:看来我们发现的规律里不包括1张饼。用我们得到的方法很快得
91


出烙n张饼需要的最少时间。谁能试着写一写关系式。
生:烙饼的最少时间=每面需要的时间×n(师板书规律)
巩固练习:广场上有双人自行车的 游乐项目,可以单人骑,也可以双
人骑,每骑一次的时间是10分钟。现在有甲、乙、丙三个小朋友每< br>人都想骑两次,你打算怎样安排?最少需几分钟?
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烙饼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
师:老师希望大家能 够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道,合理地安排好自己
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效率。


92

李伟菘-民主生活会专题报告


黑板报花边纹样设计1000例-股份制合同


证券从业考试通过率-银监会职责


爱的契约书-愉快的一天作文


写新闻-月总结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高三语文教学总结


英国留学中介费用-读书报告范文


郭明义先进事迹-初中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