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萌到你眼炸
939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9: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山西招生考试网首页-优美文段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班级:

科任: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1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第1课时 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1。
【教学目标】
1.复习万以内的数和数位顺序表以及万以内 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知大数万
与十万。
2.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 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了解大数的价值。 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主动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满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教学难点】
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跑步吗?你知道自己1小时大约能跑多少米吗?
师:随着科技水平的提 高,我们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速度也越来越快。(PPT课件出示现代交通工具的时
速)我们已经学 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一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比
较大的数。( 板书:“数一数”)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数一数,认一认。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十万到底是多少。(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图)
2.拨一拨,数一数。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拿出你的计数器,看看上面的数位,哪些是你认识的?你能拨出5吗?再拨上1000呢?你会读 这个数吗?
(3)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操作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

2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生展示汇报:5就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1000就在千位上拨一个珠子,读作“一千零五”。
(4)小结:在个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1个
百,在千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1个千,在万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1个万。读数时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以 及
它的计数单位即可,中间无论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的0都不读。
(5)同学 们能拨出3吗?再拨上1个一万呢?你会读这个数吗?在这个数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你会拨吗?
(6)在计数器上拨出四万八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拨到五万三千。拨一拨,读一读。
(7 )拨出这个数,并在这个数的基础上,一万一万地数着拨,你会拨一拨吗?(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
3.你们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数位顺序表”吗?
4.学生操作交流并展示汇报。
5.你们能举一个生活中你们知道的大数的例子吗?
师:十万人的场面我们看到了,谁来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师:在我们国家就有一个体育场,一次能容得下十万人,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3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2课时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 ”“千万”和“亿”。
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分级。
2.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亿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主动 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
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学会数位的分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数级、计数单位及数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题目叫《青年的财富》,想听吗 ?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100
万、1000万、1亿等都是大数(板书:认识更大的数 ),这样的数你还听到或是看到过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1)那么“十万”这个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谁来拨一拨?
(PPT课件动态演示拨珠过程,学生跟随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十万时……)
学生操作,汇报展示
(2)你能用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0个一万吗?
(3)从这个拨珠过程,你能看出万和十万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
(4)在十万位上再拨一个珠子是多少?接着再拨一个珠子呢?
学生操作计数器。
[四年级数学上册]

4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5)你还能接着往下数吗?同学们用手中的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看看还有什 么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说一
说,写一写。
(6)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 (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7)1个一千万加上8个一千万是多少?再加上1个一千万呢?(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
(8)看看这些计数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2.感知一亿。
(1)一亿有多大呢?咱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
(2)同学们可知道,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的头发约有十万根。
师:10个成年人大约有多少根头发?100个人呢?多少个成年人的头发大约有1亿根?
师 :同学们看这个大约有500人的会场(找PPT课件图片),再有这么多人就是1000人,把这1000人的 头发
合在一起大约是一亿根。请你想象一下,十万根头发有多少。
3.认识计数单位及数位顺序表,研究数级的划分。
(1)我们通过在计数器上数数,认识了 十万、百万、千万、亿,连同我们以前学过的个(一)、十、百、千、
万,都叫作计数单位。(板书:计 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在“亿”后面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的比亿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哪些?(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3)我们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 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数位。它是和计数单位一一对应的。个
占的位置是个位,万占的位 置是万位,那么十万对应的数位是什么?亿呢?(板书:数位)
(4)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你能把它填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与同桌交流,学生展示。
(5)请你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位名称,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级?
小组合作、讨论,试一试,分一分。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5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5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3课时 人口普查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和写出亿以内的数。
2.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亿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根据已有的经验探索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高学生的读数和写数能力。
3.能主动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和写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每级末尾、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班有多少人吗?(板书: 45)知道我们年级有多少人吗?(板书:207)知道我们学校有多少人
吗?(板书:1600)
师:1600人你是怎么读的?
师: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大普查,你知道全国有 多少人吗?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板
书:人口普查)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大家试着读一读这几个数。
450000 2070000 16000000(板书:450000 2070000 16000000)
(1)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师: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在万级时表示 多少“万”,用读个级数的规则来读万级数,但要在后
面加读一个“万”字。
(2)哪个小组能试着读一读?
(3)万级数的读法和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大家试一试,读出这几个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

6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读法,并汇报。
(2)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 读哪一级?怎样读万级的数?在什么位置的“0”不读?在什么位置的“0”应该
读?读几个“0”?
3.你能读出全国的人口总数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1图)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读法,并汇报。
(2)小结:亿级的读法同万级一样,按个级的规则来读亿级数,但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亿”字。
4.你能读一读给出的第一个数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下面三个城市的人口图)
(1)你发现这个数有几个数级?
(2)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你能写出来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2图)
(1)学生尝试写一写,教师巡视点拨。
(2)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先写哪一级?怎样写?
(3)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个数位怎样写?
(4)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A.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B.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7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4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大数的比较和改写。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万以上数 的大小,体验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结合具体情境用“万”或“亿”
为单位表示大数,体会用“万 ”或“亿”做单位表示较大数的简洁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用“万”或“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国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PP T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地区的
面积情况。你从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国土面积)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比较大小,探索方法。
(2)组内交流,体会方法。
师:谁愿意把你们组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法:
方法一: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时,可以先看一看他们分别是几位数,如果 位数不一样,那么位数多的那个数就
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
方法二:1660000与1 230000位数相同,再比较他们的最高位上的数,哪个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一样,就比
较下一位 ,哪个数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板书:1660000>1230000>490000)
(3)优化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

8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使用起来最快捷?
(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大)位数少(小) 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在进行比较时就可以用同学们研究的既快捷又简便的方 法。先看一看这些数分别是几位数,位数多的
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小;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 位开始比较,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
相同就看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5)根据这个方法,大家把图中5个地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结果。
2.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出示新疆的面积和我国的人口情况。请同学们写一写,观察数据,交流方法。
(2)仔 细观察这两个数据,有什么特点?在写的过程中,你有何体会?有没有写起来简便、读起来快捷,并且不
改变原数大小的写法呢?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
(3)以“万”或“亿”为单位,表示新疆的面积和我国的人口总数,小组内交流讨论,怎样改写呢?
(4)全班交流、汇报。(板书:1660000=166万,1400000000=14亿)
(5)对比观察1660000平方千米=166万平方千米,1400000000人=14亿人。
比较两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6)在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应该怎样改写?
(7)总结: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4个0,把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即可。
整亿的数,亿位后面有8个0,把8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即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9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5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近似数的意义,通过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认识到求近似数 的实用性,会用“四舍五
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让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掌握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
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国庆60周年阅兵活动的报道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情境图前半部分的信息)请大家读一读这一段文
字,找到里面的数学信 息。同学们,你们说这些数字准确吗?(板书:准确数:60周年,60响,169步,1840
年,1 69年,56个方阵)
2.老师这儿还有一组数据,请同学们读一读(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情 境图后半部分的信息)。谁愿意说
一下,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板书:近似数:近66分,约20万, 近2万)
3.读了这些信息,你发现了什么?“近”“约”字,它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来认识近
似数。(板书:近似数)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1)生活中有些数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上面的数据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对比下面这两句话 ,理解“约”的意思,我们学校有学生约1300名。
(3)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

10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4)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准确地表示出来,或无法准确地 表示出来,我们就用一个
“差不多”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为“近似数”。
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 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
是如何得到的?
(2)在数轴上观察18000更接近几万?
师:18000更接近2万,即18000≈2 万。“≈”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在数学中,我们用“=”表示准
确数,近似数则用“≈”来表示 。(板书:18000≈2万)
(3)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数轴上找到这个 数的大概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
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交流汇报:在数轴上观察233482位于20万和30万之间,更接近20万。
(4)用同样的方法,大家试着判断下面的数大约是多少万。
①11030大约是多少万?(板书:11030≈10000,10000=1万)
②11 030≈1万,12030呢?说说你的看法?12031呢?14800呢?18234呢?(板书:1203 0≈10000 10000=1万
12031≈10000 10000=1万 14800≈10000 10000=1万 18234≈20000 20000=2万)
(5) 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主要是“千位”上的数起作用,并决定着这个数更接近几万。这种求
近似数的方法,叫作“四舍五入”法。当千位上的数小于5时,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我们叫作“四舍”。而当千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5时,先向它的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这
种方法我们叫作“五入”。
(6)178680000精确到亿位是多少?要看哪一位呢?学 生小组交流,并汇报。(板书:178680000≈200000000
200000000=2亿)
(7)小结:四舍五入到哪一位,要看它的下一位,小于5时, 就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大于或等于5
时,向它的前一位进一,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 改写成0。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1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11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6课时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了解计数方法的演算过程,体会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
2.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一一对应、化烦为简的思想。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渗透数学
的文化教育,使学生了 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
【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介绍记数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感受数学知识一一对应与化烦为简的思想。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的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来记录自己猎物的多少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一一对应”思想的启蒙。(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一幅图)
(1)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学生小组选代表汇报本组的收获。
(3)教师介 绍:远古时期,人们通过打猎来解决温饱。当时处于部落生存状态,对于剩余品,大多用一个石子
代表一 只猎物,由于当时捕猎技术不是很先进,故这种一个石子代表一只猎物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也非常
直观 具体。长期在这种计数状态下,逐步出现了以一个结绳表示一只猎物的启蒙思想,这在今天看来没有多
大 实质的变化,但在当时却非常难能可贵,它从具体石子抽象为一个点,是思维的一次提升与飞跃!但不管
是石子还是结绳,它们都“一一对应”着捕回来的猎物。(板书:石块、结绳、一一对应)
(4)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开始来了解数的起源。(板书:从结绳计数说起)
随着捕猎工 具的改进和捕猎经验的增加,捕捉猎物的剩余量也不断增加。因此,原来一个石子对应一只猎物
的计数方 法已经很难适应计数的需求。超过十的数,用什么办法来表示呢?在地面上搁一个树枝或十个石子
代表十 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就产生了十进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

12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2.计算符号的出现。(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二幅图)
(1 )观察图二,让学生了解一下古埃及象形数字、玛雅数字、中国算筹数码,再现不同地区和国家劳动人民
的智慧。
(2)五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使用符号来表示数了,从图中你了解到用什么办法来计数吗?
(3)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汇报。(板书:古埃及象形数字、玛雅数字、中国算筹数码)
3.印度——阿拉伯数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三幅图)
(1)学生观察,在小组中议一议: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来计数呢?(板书:印度——阿拉伯数字) < br>(2)小结: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从0到9这十个数字,用这十个数字可以表示出任意一个数,这种数字称为 印度
——阿拉伯数字。印度——阿拉伯数字借助数位与十进制为人类成功地解决了计数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3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2单元 线与角
第1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四年级数学上册]

13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3.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对线段、射线与直线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生活中,你知道的线有哪些呢?生活中的确 有各种各样的线,而且非常有趣,今天我们就与数学中的线交朋
友,一起来认识这些有趣的线。(板书: 线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线段。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片,你们想看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拉索桥)
2.找一找,图片中有没有我们要认识的线呢?
3.这样的线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汇报。
4.像这样的线,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什么线呢?
5.老师想把线 段画到黑板上,你觉得我应该怎样画呢?为什么?(板书:线段:
6.你知道这条线段的名称是什么吗? (板书:读作:线段
AB
或线段
BA
)。
7.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线段?
学生自由畅谈。
(二)认识射线。
1.想不想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第二幅图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手电筒)
2.你发现了什么呢?手电筒发射出来的光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观察汇报。
3.像这样的线叫做什么?
4.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射线,注意看射线有什么样的特点。(板书: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
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5.你知道这条射线怎么表示吗?注意: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 是从端点读起,端点是
A
,向
B
点无限延
伸。(板书:读作:射线< br>AB
)
6.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射线?
[四年级数学上册]

14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学生自由畅谈。
(三)认识直线。
1.(出示孙悟空图片) 快来看,谁来了?孙悟空给你们带来了礼物——金箍棒,孙悟空的金箍棒有什么特点
呢?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汇报。
2.闭眼想象一下,要使金箍棒的两端一直延伸下去,会是怎样的呢?
3.我们可以把这样的 线看成直线,直线没有端点,两端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直线的特
点?
4.怎么画直线呢?试试看。学生动手试画,教师板演。(板书:直线:
5.为什么这么画呢?
学生说直线的特点。
6.我想量一量直线有多长,行吗?
7.孙悟空的金箍棒是虚拟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真正的直线呢?
学生交流讨论。
(四)认识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
1.这三种线有哪些联系与区别呢?
小组交流,学生汇报。
2.你有什么好办法快速地记住这三种线吗?
学生汇报:手势记忆,词语记忆,记特点等。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7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无限长,没有端点)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15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第2课时 相交与垂直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难点】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三角尺一套,一张长方形纸,小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墙角的两条线是什么样的?(板书:相交)
学生交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1)。

2.引入课题:像图片中那样,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就与相交有关。(板书:相 交与垂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一玩吗? 小组合作摆小棒,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摆出来,然
后汇报。
2.刚才许多同学说了自己的 摆法。摆成锐角,用眼睛可以判断出来,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
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 摆的角是直角吗?
学生汇报:
方法一: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量一量。

方法二:用书的角去比一比。
3.用两条直线代替小棒,表示出学生摆的直角(画在黑板上)。在直角上要标上直角符号“┐”。
[四年级数学上册]

16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板书:两条)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垂直)
4.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
O
表示垂足)
5.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是否相交成直角)
6.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老师高举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7.(PPT课件出示长方体铁框架)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
找到这个立体图形,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8.折一折,加深对“互相垂直”的认识。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 br>来,便于区分。
(2)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
9.画一画,画垂线。 < br>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种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另一种是过直线外一点,
画一条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9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17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3课时 平移与平行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 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
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在探 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
受数学的 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实质,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三角尺一套,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 看图中的推拉门(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推拉门),在我们漂亮的教室里,见过这样的东西吗?
师:现在老师把推拉门上面的两个门框画下来,你们看,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线?
师:这 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一样吗?(一样)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的想象力,请闭上眼睛,如
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穿过了我们的教室,它们能相交吗?
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一样,而且延长后又永远不相交,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称它们是平行线。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如何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PPT课件出示格子图、铅笔)
1.感知特征。
请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铅笔)现在我先将这支铅笔放在格子图上,用颜 色笔把铅笔的位置画出来,然后
把铅笔向右移动3格,再看看现在铅笔的位置和原来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 化(向右移动了3格),最后我们用
颜色笔把铅笔现在的位置画出来。刚才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 习过的平移。那我们到底怎样从平移
中得到直线间的平行关系呢?(板书:平移与平行)我们接着来研究 。
[四年级数学上册]

18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现在我们在铅笔原来的位置上找3个点,第一个点平移了3格,第二个点也平移了 3格,那么这个点呢?(师
指着第3个点)也就是这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怎么样?(一样、相等)宽度一 样,我们换句话说就是它们的距
离相等。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它们向上或向下延长,会相交吗?(不会 )所以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
距离相等, 而且永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行)
2.感知一组平行线。
两条直线能互相平行,那么3条、4条或更多条直线,能不能互相平行 呢?现在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把铅笔
再向右平移两格。(教师操作:把铅笔放在第二根线上移动,并用 颜色笔画出移动前后所在的位置)它和第二
条线相隔了几格?(2格)每个点都相差了2格,说明这两条 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延长后不会相交,那说明它
们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条直线 和第一条直线相隔了几格?(5格)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吗?为什么?(板书:两条直线
间的距离相等,永 不相交)
归纳:第一条直线既和第二条直线平行,又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说明这三条直线是互相平行 的,我们把它
们称为一组平行线。
3.感知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
小结:我们 要判断平行线,首先看是否为直线,然后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如果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
也就是 永远不会相交了,那么就满足平行线的3个特征。
刚才我们移动铅笔画出来的直线是一样长的。如果我 们画出来的直线不一样长,能否平行呢?我们再来移一
移铅笔,(拿出准备好的半截铅笔,移动铅笔时故 意弄断)向右移动2格后用颜色笔画出来。现在我们来看,
这条线能否和其他的直线平行呢?首先我们来 看它是不是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吗?这两条直线会相交
吗?既然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就说明它们 是互相平行的。换句话说,两条直线或几条直线是否平行,与直线
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4.画平行线。
(1)虽然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但是想把它画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 过没有关系,有老师在,你们就不
用怕了。先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师演示画的过程,板书)归纳出画 平行线的要领:一定;二靠;三移;四画。
(2)生动手画,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

19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活动,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体会到数学美极了。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角,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活动角,直尺,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而且还有不少和我们数学有关系。今天,老师就请大家欣赏 一幅
我设计的装饰图案,你们觉得我设计得怎么样?(PPT课件演示)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哪些图形 组成的,你
能看出来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

20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我们来回忆一下,什么叫作角呢?我们以 前认识过哪几种角?能不能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
2.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在时针 和分针不停地旋转的过程中,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教师出示钟面模
型,旋转上面的分针或时针,引导 学生观察)
3.生活中除了静态的角,还有这样不断变化的角,它也会和静止的角一样美吗?今天,我 们就来欣赏和研究
旋转变化中的角。(板书课题:旋转与角)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操作活动,引出平角。
1.请同学们拿出刚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观察旋 转过程中形成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与组
内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帮助指导。让学生体验随着角的大小的变化,名称也会随之变化。

2.你能摆一个锐角吗?怎样验证它就是锐角?锐角和直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摆一个锐角,并用三角尺验证。
3.你能摆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上前展示所摆的角。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角。
1.了解平角的特征。
教师和学生一起旋转活动角,逐步得到平角。
师:现在活动角转成这样了,想一想,它跟前面的几个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师:同学们观 察得真仔细,看出了这么多的特点,这个角的两边平平的,成一条直线,像这样的角,数学上称
它为平角 。
(板书:平角)
师:平角有什么特征呢?(板书:有一个顶点,两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2.画平角。
师:我们认识了平角,想学会怎样画平角吗?
教师板演画平角,学生练习画平角,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画角的方法。
(三)认识周角。
1.(把刚刚旋转得到的平角继续旋转)现在我们接着转。这个角比平角还要大,(旋转到两条边完全重 合)那
现在呢?它还是角吗?它是什么角?(板书:周角)
2.它是怎样形成的?周角有什么特征?(板书:有一个顶点,两边完全重合)
3.学生用活动角旋转形成周角。
[四年级数学上册]

21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4.下面我们来学习画周角。
教师板演画周角,学生画周角,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画法。
5.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两人一小组,互相演示旋转中形成的所有的角,并说说它们的特征。
6.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五种角,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一下队。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2)指名让学生板演角的排列顺序。
(学生板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7.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对折两次,你发 现了什么?(发现折出了直角)展开看一下,又发现平角和直角的
关系,(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 成原来的样子,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集体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23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角的度量(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四年级数学上册]

22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2.通过教学活动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体会到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1°角的大小,能利用它去估计其他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周角、平角、直角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坐过滑梯吗?你们能说说坐滑梯的感受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
2.你最喜欢坐哪个滑梯?为什么?
3.如果滑梯和地面形成的角度不一样,舒适度也不同,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如何度量三个角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
学生汇报:我用尺子量,可以量角叉开的大小,叉开越大,角就越大。
我做了一个角,拿着它去和别的角比。
2.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交流。
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不错,在我们数学中就有这样的方法。我们将 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
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
(教师边板书,边进行PPT课件演示)
教师板书:1°的角。

师 :老师这儿有一个1°的角,请大家看看它的大小,请你们在学具袋中拿出1°的角,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4.明确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
(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360份,其中的1份是1°,你们知道1周角等于多少度吗?
(2)平角和直角呢?
(3)那你们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

23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5.利用1°的角估一估,三个滑梯的角度大约是多少度?
学生交流。
角越大,两边叉开得越大。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25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角的度量(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比较角大小的教学过程,了解角的度量的产生,掌握角的度量单位,认识量角
器 ,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操作等活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发展实践 操作能力,学会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
3.在学习角的度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模型源于生活的需要。
【教学重点】
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在运用中感知角,认识量角器。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的方法,画指定度数的角。
[四年级数学上册]

24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教学准备】
PPT课件,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红领巾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哪几个角吗? 哪个角最大?你想知道大角比其他两个小
角大多少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板书: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以前量线段时用cm,dm,m等长度 单位的工具来度量,大家知道合适的量角单位吗?组内互相交流一
下。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组汇报并展示。
2.根据同学们刚才的讨论,角越小,测量的结果越精确 ,这个角到底有多小呢?现在来介绍一下,将圆平均分
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叫作1 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同学们闭眼
想象一下,1°的角有多小。
3.10份这样的角是10°,那么40份,90份,130份,180份,…是多少度呢?
4.认识量角器。
①找宝游戏。
师:大家的想法与科学家的想法一致,他们就是利 用这个道理,发明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同学们,拿出
你们手中的量角器,看看它是什么形状,像什 么。
学生观察量角器,找出中心点、内外刻度、零刻度;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同学。
②认识量角器。
牢记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③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出50°,140°的角吗?
分别在上面的图上画出来,并与组内同伴交流。
学生交流。
5.使用量角器量角。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第3个例题的∠1、∠2)
①尝试运用。
出示∠1:开口向右70°。
出示∠2:开口向右110°。
学生量一量,有不明 白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最后汇报量角的方法。(板书:零边对一边,中心对顶点,它
边看度数,内 外要分清)
[四年级数学上册]

25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②灵活运用。
出示∠3:开口向左115°。
学生量一量,分析讨论一下:用内刻度、外刻度哪种量法简便?
③创新运用。
出示∠4:开口向下70°。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鼓励量法的多样性、创新性。
6.利用量角器画角。
如何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0°的角呢?
①学生尝试画角。
②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③先画一条射线;
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在量角器60°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27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26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3单元 乘 法
第1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
计算 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获
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 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学 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
【教学重点】
能熟练、正确地进行估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竖式的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人造地球卫星
绕地球2圈、10圈、20圈、…所需要的时间,你会计算 吗?
指名让学生口算汇报。
师:说一说“114×10”“114×20”,你是怎样算的。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估一估: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与组内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1.同学们,这是几位数乘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与组内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3.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方法一:我是把114看作100,100×21= 2100(分),所以114×21≈2100,比2100多。
方法二:我是把21看作20,11 4×20=2280(分),所以114×21≈2280,比2280多。
[四年级数学上册]

27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方法三:我是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 分),所以114×21≈2200,比2200多。
方法四:我是把114看作120,把21看作 20,120×20=2400(分),所以114×21≈2400,大约2400。
4.小结:估 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两个乘数都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乘数
看作接近 的整十、整百数。那么这两种方法相比,哪种方法更简便些?
师:在估算的时候,都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这样口算起来更快、更简便。
(二)探究算理。
1.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让学 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
法, 然后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3.小组展示汇报结果。
方法一:
114×20=2280 114×1=114 2280+114=2394
方法二:
114×21
=114×7×3(把21看成“7×3”)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
方法三:
114×21
× 100 10 4
20 2000 200 80
1 100 10 4
2 2 8 0
+ 1 1 4
2 3 9 4
方法四:(板书竖式)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先算什 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着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
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数要和那一位对齐”这一关 键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

28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4.算一算,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2,3题。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使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三位 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加快计算的 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
率,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 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
感。
【教学重点】
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

29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坐过火车吗?说说坐火车的感受。
出示图片及信息:动车每时可行驶250千米,高铁每时可行驶305千米。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解答?
让学生相互提问,然后请同桌来回答。
3.动车和高铁一天各行驶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学生自主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
展示汇报,教师板书:250×24= 305×24=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分小组学习,解决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2竖式)
观察例题,想想210×47如何解决呢?
预设:一些学生能口算出来,教师适当给出评价。
(1)小组交流,要求如下:首先单独写出自己的方法,尽量多写几种,然后在组内交流。交流的时候, 如果你发
现组员有不同的方法,把组员的方法记下来。最后,小组分工,有几种方法就派几个代表,一人 讲解一种方
法。
(2)展示汇报:学生板书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列的两种竖式: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明确第二种比较简便。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 乘得的
积的末尾添几个0,注意前面计算出的0与末尾的0的区别。
(3)即时练习,要求全部用简便算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

30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360×25= 240×62=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2.学生分小组学习,解决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1竖式)
师:观察例题,想想408×23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学生汇报,指名板演。

着重讲解当乘到0的时候,该注意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4~8题。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有多少名观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

31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能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同桌准备一份报纸,黄豆1千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PPT课件出示大型演唱会图片)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2.你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教材主题图(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情境图)。
师: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要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
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汇报结果。
方法一:先算每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再算一共有多少个看台,就可以算出大约有多少人。
方法二:先看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再算一共有多少排,也可以算出大约有多少人。
2.估算观众人数(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看台放大图)。
(1)数一数,一个看台有多少人?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汇报。
将座位分成大致相等 的3份,每份中的一行有7人,这样的8行就是7×8=56(人);一共3份,就是56×
3=168 (人)。(板书:56×3=168(人))
(2)有28个看台,你能估算出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3)学生汇报:把28 看成30,168看成170,30×170=5100,所以28×168≈5100(人)。(板书:28× 168≈
5100(人))
方法一:168×28≈5100(名)
方法二:168×28≈5040(名)
方法三:168×28≈6000(名)
(4)小结:一般情况下,估算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这样计算简便。
[四年级数学上册]

32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3.巩固练习。
出示一张报纸,算一算一张版面的字数(小组合作)。
(1)数一行的字数和总行数。
(2)报纸折出一块的字数与整版字数。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汇报。
4.小组活动:每小组拿出自带的1千克黄豆,估算大约有多少粒。
活动要求:
(1)学生每四人一组,各小组准备1千克黄豆。(提前布置好)
(2)提问:每组有1千克黄豆,估计有多少粒?
(3)先讨论估计步骤,再操作。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汇报方法:
(1)抓一把黄豆,猜测有多少粒。
(2)装满一个盒子大约需要多少粒,看1千克黄豆能装几盒,计算出1千克黄豆的粒数。
小组汇报估计结果。
方法一:一把大约有100粒,可以抓56把,估计有100×56=5600(粒)。
方法 二:装满一个盒子大约需要500粒,1千克黄豆大约能装11盒,估计有500×11=5500(粒)。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34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33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4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 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算式的运算,
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 br>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算式的运算和只有 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
算式的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2.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3.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展示 计算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计算器。(板书课
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PPT课件出示计算器)
1.整体认识。
这是一个计算器的面板,上部分是显示屏,(突出显示)下部分是键盘。(突出显示)
2.认识键盘。
(1)观察一下,这个键盘上的哪些键你已经认识了?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四年级数学上册]

34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2)师生互动。
①有0,1,2,3,4,5,6,7,8,9这些 数字的键叫数字键。(板书:数字键)自己指一指你手中计算器的数字键。
②有+,-,×,÷这些运 算符号的键叫运算符号键。(板书:运算符号键)自己指一指你手中计算器的运算符号
键。
③ 有ON字母的是开机键(板书:开机键)。你能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开机键吗?你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还
有其他功能吗?(清零)
④有OFF字母的是关机键。(板书:关机键)你能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 关机键吗?有些计算器上没有关机键,
又是怎样关机的呢?(自动关机)
⑤如果按错了,你知道用哪个键清除你按错的数字吗?
清零键——AC键或者ON键。 ⑥其他一些键的名称和功能又是什么呢?我们以后慢慢认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配套的说明书。
3.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出示题目,你会用计算器上你认识的键进行计算吗?试一试。
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观察怎样按键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计算完第一道题,怎样才能开始算第二道题?应该先按什么键?
认识清零键——AC键。
4.计算比赛,任选一个自然数,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结果,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5.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
出示教材的情境图,让学生了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36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35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5课时 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连续运算。
2.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验用计 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
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连续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32456+781321398401-4296296205÷435=
289500+3276-38467566÷12822522×33133=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操作方法。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组有趣的算式,你们想算一算吗?(板书:有趣的算式)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要做好一件事,先要把相关工具准备好,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工具 的使用方法。下面我们比一比谁使用计
算器更熟练。
1.规则:在1到9之间,选一个你最喜 欢的数字记在心里,把这个数字在计算器上按9次,然后除以12345678。
你只要告诉我结果是多 少,我就可以猜出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2.学生算,教师猜。
3.请学生猜。
观察:111111111÷12345678,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把算式写出来,观察并交流汇报。
[四年级数学上册]

36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小结:计算的结果是你喜欢的数字的9倍,只要用这个结果除以9就可以猜到你喜欢的数字是几了。
4.探索规律。
师:数学中很多好玩的游戏都是运用了奇妙的数学规律。看你能顺利闯到第几关。
第一关: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1)
1×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学生小组交流,并展示汇报。(教师板书)
找出规律,说出111111111×111111111的结果是多少。
第二关: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2)
99×99=
999×999=
9999×9999=
不用计算,你知道下面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吗?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1)找出规律,直接写得数。
(2)按规律接着编题,并写出答案。
第三关:观察下面的算式和得数分别有什么特点,能再 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用计算器验证结果。(PPT课
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3)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
12345×9+□=
123456×□+□=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

37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教材第38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一副三角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四年级数学上册]

38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一)认识更大的数。
师:“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涉及的知识点很 多,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跟同学一起说一说,可以列成表格加
以整理,也可以画成图加以整理,只要能系统 地把所学知识展示出来就好。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整理的结果,重点说说自己的思路。
1.计数单位。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大数的读法、写法。
(1)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个级 表示多少个“个(一)”,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2)读数时, 从最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或万级以上的数时,每一级的数都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读,
然后在 后面加一个“亿”字或“万”字,每一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每级前面或中间不管有几个0,
都只 读一个“零”。
(3)写数时,从最高位写起,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3.比较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
(2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
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4.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把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再加上“万”字;把亿位后面的8个0省略,再加上“亿”字。
5.近似数。
(1)有些数接近于准确数,又不是准确数,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在实际生活 中,有时不需要十分准确的数据,
在能说明事情本质的情况下,可用近似数表示。
(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二)线与角。
1.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用字母正确表示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两点间线段最短。
2.平移与平行。
一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经过一定的平移,平移前与平移后的直线形成一组平 行线,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
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3.相交与垂直。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
[四年级数学上册]

39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4.旋转与角。
通过一条射线围绕顶点旋转,体会各种角的形成过程。 一条射线绕顶点旋转90度形成的角,叫直角。一条
射线绕顶点旋转180度形成的角,叫平角。一条射 线绕顶点旋转360度形成的角,叫周角。小于90度的角,
叫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 叫钝角。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1周角=2平角=4直角,1平角=2直
角,周角>平角>钝角>直角 >锐角。
5.角的度量与画角。
还记得量角的方法和画角的方法吗?学生演示汇报。
(三)乘法。
1.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棒!下面我们加快进度,用同样的方法一起来归纳“乘法”的相关知识。
2.学生尝试自己归纳,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说说你归纳的某一个知识点呢?
3.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46页练习题。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40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4单元 运算律
第1课时 买文具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9页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认识中括号,了解中括号的作用。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熟练地进行运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经常去文具店买东西吗?仔细观 察这幅图片,(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从中你找到了哪些
有用的数学信息?
学生组内交流。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先来研究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板书:买文具)
2.你能独立完成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求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可以用3个计算器的钱加1支钢笔的钱。
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答: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72元。
3.谁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
汇报:22×3+24÷4。(教师板书:22×3+24÷4)
4.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

41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这个算式里含有加、乘、除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法。
22×3+24÷4
=66+6
=72(元)
5.练习: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5+65×40÷5 12×(153-83)÷8
师:第二道有小括号,应该怎么办?
生: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小结:在一个算 式里含有两级运算,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先请学生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7.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例1)
学生交流。
汇报:只使用小括号能行吗?怎么办?
请中括号“[ ]”来帮忙。(板书:9÷[3×(5-2)])
9÷[3×(5-2)]
=9÷[3×3]
=9÷9
=1
8.小结:当我们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 ,如果只有小括号不行,那我们就请中括号来帮忙。计算时,要先算小括
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歌谣,能帮助你记一下运算顺序,读一读,试一试。
混合式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
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
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48页第3题。
教材第49页第6题。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

42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3.会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讲述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7(个) 4+3=7(个) 3+4=4+3)
2.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那乘法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加法交换律
[四年级数学上册]

43
第2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左图)。
4+6=10 6+4=10
1.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加数+加数=和)
2.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因为4+6=10,6+4=10,所以4+6=6+4。
4.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组内相互交流。
5.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
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6.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作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7.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
学生汇报:◆+●=●+◆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 br>+
b
=
b
+
a
(板书:
a
+
b
=
b
+
a
)
8.练习: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
( )+270=270+80 400+500=( )+( )
9.用竖式计算74+641。
(1)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验算时,可以将两 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
遍。
(二)乘法交换律
师:我们再来看看乘法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
1.(1)每个小朋友有多少根手指?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5×2=10(根)
生2:2×5=10(根)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上面的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 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
号连接。
(2)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组内相互交流。
2.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右图)
3.等式左边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每一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又有什么联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

44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学生口述,教师引导。
4.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 ”。(板书:乘法交换律)刚才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话归纳了
一下,那么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5.归纳: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作乘法交换律。
6.如果用字 母
a
,
b
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
×
b
=
b
×
a
。(板书:
a
×
b
=
b
×
a
)
7.练习:根据乘法交换律填数。
( )×713=84×( ) 119×74=( )×( )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2,3题。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了解到运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3.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

45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 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运算律呢?这
些知识又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板书:加法结合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由题入手,引出猜想。
PPT课件出示准备题:(4+8)+6,4+(8+6),学生计算出得数。
(1)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学生小组讨论。
(2)再看(19+62)+38和19+(62+38),得数会相同吗?
(3)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5)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数,后两数)
(6)结果如何?
(7)根据学生回 答,板书猜想。这个猜想正确吗?猜想是从准备题中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
验证它。
2.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女生完成:3024+(73+6) (13+8)+5
男生完成:(3024+73)+6 13+(8+5)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找一找符合猜想的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题符合猜想。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 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2)(得数相同,和不变)
果园里有桃30个,梨40个,苹果50个,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方法一:30+40+50。
[四年级数学上册]

46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方法二:30+(40+50)。
方法三:(30+40)+50
(4)以上几个加法算式,每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各表示什么意义呢?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
(5)你们能根据这三个等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出它们的计算规 律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
后全班交流)
3.得出结论,板书课题。
( 1)这个计算规律在加法中叫“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这样的计算规律,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生1:(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
生2:(△+○)+☆=△+(○+☆)
生3:(
a
+
b
)+
c
=
a
+(
b
+
c
)(板书:(a
+
b
)+
c
=
a
+(
b
+
c
))
(2)同学们表示的方式都很好,通常用“生3”的方式,也就是用字母表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加法结合律
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
(3)小结:要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三、总结规律,梳理提升
1.怎样计算简便,试一试。
57+288+43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汇报。 < br>2.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到位,把上节所学的交换律和这节所学的结合律综合运用,是简便计算的重要途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教材第53页“练一练”。
六、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47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4课时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1.(出示PPT课件)请同学们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3= 70×5= 13×100= 25×4= 125×8=
学生口算订正。
2.同学们再看这题,淘气和笑笑给我们带来了两组式题,分别如下:

3.观察式 子,我们发现:(2×4)×3=2×(4×3),(7×4)×25=7×(4×25)。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任意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都不会变吗?我们来找出三个数,算算看。
3.先独立举例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想法。
生汇报列举的等式。先展示,再板书。
4.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算式,三个数相乘,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结果怎样?
5.(P PT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同学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算式的意义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

48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学生尝试回答。
6.其实把大家刚才说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数学中的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7.用
a
,
b
,
c
三个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乘 法结合律吗?
学生口头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b
×
c
)(板书:(
a
×
b

c
=
a
×(
b
×
c
))
8.老师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过程用语言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 例验证——概括规律”。以后,我们
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9.学习了乘法结合律有什么用处呢?
10.先看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快速完成。
11.下面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
125×9×8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交流
125×9×8
=125×8×9 利用乘法交换律
=(125×8)×9 利用乘法结合律
=1000×9
=9000
12.这就是综合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妙处,大大降低了运算的难度,能直 接将三位数乘两个一位数的
连乘计算转化为口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55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49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5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 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并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 和普
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归纳并能用抽象符号表达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 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乘法结合律等运算律解决问题。这节
课我们再一起进行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 现什么规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呈现课文插图。(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情境图)
师:一套房正在装修,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指导学生,并观察算式的特点。
(1)请同学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计算。并说明你是怎样算的。
方法一:每列8块,侧面4列,正面6列。
4×8+6×8
=32+48
=80(块)
[四年级数学上册]

50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2)请你说说算式中的4×8和6×8分别算的是什么?(分别算侧面贴的块数和正面贴的块数)
生:正面6列,侧面4列,一共10列,每列8块。(6+4)×8=10×8=80(块)
(3)为什么这样算呢?
(4)这两个式子的结果相等,那么它们中间可以用“=”表示这两式子的关系。
板书:(4+6)×8=4×8+6×8
方法二:每行有10块瓷砖,白瓷砖有3行,蓝瓷砖有5行。
3×10+5×10
=30+50
=80(块)
白瓷砖有3行,蓝瓷砖有5行,一共8行,每行10块。(3+5)×10=80(块)。
(5)同样,这两个式子的结果相等,它们中间可以用“=”表示这两式子的关系。
板书:(3+5)×10=3×10+5×10
3.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例如,(40+4)×25=40×25+4×25。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
4.观察上面的式子,有什么特点?
5.小结:
特点: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
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规律: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 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
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6.字母表示。
如果用
a
,
b
,
c
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板书:(
a
+
b

c
=
a
×< br>c
+
b
×
c

7.提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8.深化分配律。
[四年级数学上册]

51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交流。
汇报:4×9+6×9,可看成4个9加6个9,就是10个9,也就是(4+6)×9。
9.完成教材第57页“试一试”。
(1)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57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5单元 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 去图书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认识线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平面图 ,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认识
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 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2.通过阅读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 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年级数学上册]

52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 间观念以及运用生活经
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难点】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2.你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八个方向吗?指名说一说。
3.在地图上怎样辨认这八个方向?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去图书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你们喜欢旅游吗?和组内同学说一说,你到哪儿玩过?
学生进行交流。
2.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到公园去看一看,好吗?
(PPT课件出示公园的情境图)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的八个方向上各有什么。
生1:我知道熊猫馆的北面是翠竹园,公园大门在牡丹亭的南面。
生2:我知道熊猫馆在牡丹亭的东南面,在孔雀馆的西北面。
4.熊猫馆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儿在西北面,一会儿又在东南面呢?
学生讨论得出:因为选择的观测点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5.刚才我们参观了风景优美的公园,请大家思考,如果我想从公园大门到孔雀馆,那么可以怎么走?
组内互相说一说。
6.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呢?
生1:我认为可以先向南走到大象馆,再向东走经过狮子馆,最后到达孔雀馆。
生2:我认为还可以先向东走到熊猫馆,再向东南走到孔雀馆。
7.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名小导游,继续带领大家参观公园,并说出你们的参观路线。
[四年级数学上册]

53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注意学生的语言描述,及时纠正。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图书馆主题图)
8.笑笑想从家去图书馆,但她不知道路线,同学们可以利用你学的知识帮助她吗?
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再把你说的路线画出来,送给笑笑。
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
9.想一想。怎样才能清楚地说出路线呢?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先看朝哪个方向走。
(2)要说清楚从哪里转弯。
(3)还要说清楚每一段路要走多远。
同学们真努力,你能帮笑笑画出回家的路线吗?
学生独自画完后,全班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62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5页。
【教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上册]

54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
识 。
【教学重点】
会正确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能说出我们班班长坐在哪里吗?
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班长的位置。
2.同样都是表示班长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呢?
3.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 ,更简明地说出班长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课题——确定位置(板书:
确定位置)。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明确行、列的意义。
(1)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在数“列”的时候,习 惯上按从左往右数的顺序,依次为第1列、第2列、…,在数“行”的时候,习惯上按
从前往后数的顺序 ,依次为第1行、第2行、…。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2)现在你能说出班长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并汇报。
(3)同学们知道了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你知道淘气坐在哪里吗?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情境图)。先把情境图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
同学互相指一指,然后说一说。(第2列,第4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淘气的位置。
(4)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笑笑同学的位置吗?
学生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

55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2.认识数对。
(1)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 以表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
你能在点子图上找出淘气和笑笑的位置吗?
教师PPT课件展示位置,学生记录位置。
小强:第1列第1行;
小明:第5列第5行;
小兰:第3列第2行;
小李:第2列第5行;…。
(2)你能不能想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3)淘气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2,4)。数学上把这一对数叫作数对。
(4)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5)用数对分别表示刚才所说的其他同学的位置。(小强、小明等)
(6)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3.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展示方格图。(将圆点连起来,成为方格图)
(1)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使学生明白横为行、竖为列,列与行的起点为0。
(2)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在方格图上标出淘气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奇< br>思(4,3),妙想(1,4)。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64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56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6单元 除 法
第1课时 买文具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8页除数是整十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算法。
2.能正确运用除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 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 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解决商的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PT课件出示)
40×2= 50×5= 90×3= 20×7=
30×3= 70×4= 80×6= 9×10=
30×6= 40×3= 60×2= 2×70=
2.板演。(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68÷2= 648÷8= 565÷5=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做什么的时候用过除法呢?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57
四年级数学上册]


[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师:我们学校每学期开学时,校长都会拿出一部分钱买文具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同 学,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这学期校长把负责购买文具的任务交给了老师,我准备到文具店为同学们购买文 具,你们想和老师一同去
吗?(板书课题:买文具)
三、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情境图)谁来说一说,你在文具店里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老师带了8张10元人民币。为了公平,老师打算用这80元钱都买一样的文具,请你们结合80元这一信
息,提出只买一样文具的数学问题。
3.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先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 法,然后在练习本上写出你的计算方法。(教师参与学
生活动)
4.独立探索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
生1:因为1个书包是20元,2个书包是40元, 3个书包是60元,4个书包80元,所以80元可以买4个书包。
板书学生算式:20+20+20+20=80。
生2:我用的是20乘多少等于80的方法,因为20乘4等于80,所以80元可以买4个书包。
板书学生算式:20×4=80。
生3:我是用80连续减20的方法,即买1个剩60元, 买2个剩下40元,买3个剩下20元,买4个后就没有
钱了。所以80元可以买4个书包。
板书学生算式:80-20-20-20-20=0。
生4:我想80里面有几个20,有几 个20就可以买几个书包。80里面有4个20,因此80元可以买4个书包。
板书学生算式:80÷20=4。
5.探索竖式计算的方法。
(1)你们的想法都不错,那你们会用竖式计算80÷20吗?
出示学生板演的两种做法:
生1: 生2:
(2)谁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3)我们来看这两位同学的竖式。他们的竖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请你说一说:“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四年级数学上册]

58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生1:20是一个两位数,计算时,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被除数是80,就是8 个十,除数是20,就是2个十,80
除以20,就是8个十除以2个十,我就想乘法口诀“二四得八” ,8÷2=4。所以80除以20,商是4。4要写
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5)你们同意谁的写法?
(6)这道题和以前计算的试题有什么区别?
(7)你能结合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推理出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吗?
6.巩固练习。
(1)如果校长给老师160元,可以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
(2)请你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3)下面请同学们用除法竖式验证。(学生独立计算)“5”为什么写在个位上?组内互相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67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参观花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71页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

59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教学难点】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 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
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天老师就和同 学们一起去参观花圃,那里种了很多的绿色植物(PPT课件出示教材
第69页情境图)。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花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2.你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
生2: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
3.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154÷22 120÷18
4.你能估计一下第一个算式的答案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交流。
学生汇报:
方法一:22比15大,商在个位上,是一位数。
方法二:22≈20 ,20×7=140,20×8=160,140<154<160,所以可能是7盆。
方法三:154≈140,22≈20,154÷22≈7。
5.用除法竖式你会吗?先自己试一试。(学生板演)

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 :试商的时候,把22看作20,把154看作150,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6.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你会验算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

60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7.试算120÷18,必须思考清楚这几个问题:
①该把18看成多少试商?
②应该商几?商写在哪里?为什么?
③商“6”是乘18,还是乘20?为什么?
④这一竖式与上一竖式有何区别?怎样知道对错?
⑤如何检验?(用求得的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与被除数相等)
学生演示计算。
8 .教师归纳算法: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有余数的要验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归纳)
9.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花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除数是 两位数的除法,下面
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说一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
70÷31= 381÷54= 272÷28= 89÷22=
10.你们再结合187÷36,和同伴说说试商和计算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70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秋 游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4页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上册]

61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1.学会用“四舍”和“五入”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请完成下面的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1)比较大小。
32×4○120 43×6○260 48×5○245 53×6○310
(2)用竖式计算。
90÷42 120÷19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板书:秋游)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情境图(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归纳,交流。
2.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安排乘车?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安排乘车的方案,总结有以下三种:
A.都坐小客车 B.都坐大客车 C.既有小客车,又有大客车
三、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引出问题(1)。
(1)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先估一估,再用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92÷24= (板书:192÷24)
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并在小 组内交流估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两种估算
方法:
方法一:把“24”看作“20”,估计9辆左右。
方法二:24×10=240,应该比10辆少。
[四年级数学上册]

62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2)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求出答案。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 流,引导学生认识:把“24”看作“20”来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
×24的积比被除数 大。积大了,说明商太大了,这是因为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要改小,因此商应该为8。即
192÷24 =8(辆)。
2.引出问题(2)。
(1)四年级学生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板书:184÷46)
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两种估算
方法:
方法一:把“184”看作“200”,“46”看作“50”,可能需要4辆车。
方法二:把“46”看作“50”可能需要3辆车。
(2)用竖式试着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 流,引导学生认识:把“46”看作“50”来试商,但在具体计算时,会发现商3
是不合适的。因为用 3×46得138,被除数184减去138得46,余数46与除数46相等,说明商小了,因此要
改 商4。即184÷46=4(辆)。
3.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 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
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 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当
除数的个位是5或比5大的数时,可用“五入”法试商 。由于除数变大了,故商容易偏小。
4.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
六、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63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4课时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参与观察、 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
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视频播放:《西游记》片段。
美 丽的花果山上花果飘香,热闹非凡。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硕大鲜红的桃子,一群猴子正在摘树上的桃
子… …
猴王孙悟空指着收获的桃子对小猴说:“我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小猴听了直叫:“太少 ,太少。”
猴王又说:“我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听了还是嫌少。猴王又说:“我拿 800个桃子平均
分给200只猴子。”“大王,请您开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显 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说:
[四年级数学上册]

64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我拿80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0只猴子,这回行了吧?”这时小猴笑了, 孙悟空也跟着笑了。为什么小猴
和孙悟空都笑了?谁是聪明地一笑?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发现规律。
(1)谁是聪明地一笑?你有什么理由?
学生说出理由及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教师再写出一组算式:
48÷24=2 24÷12=2 6÷3=2
学生自主观察探究。
(2)比较两组算式后有什么发现?把你的重要发现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你的重要发现吗?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 br>(3)淘气把两组算式改写了一下(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2),你同意吗?生交流讨论,尝试用 语言说出其
中的规律。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2.举例验证。
(1)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0,2,5等数的情况,商变不变?
让学生举例验证,并在黑板上展示。
3.加深理解。
(1)你认为在商不变的规律中,哪几个词最重要?
(2)让学生知道“同时”“相同”“0 除外”这几个词最重要。讨论交流刚刚探索发现的商不变的规律。
4.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根据规律做题。
(1)18÷6=3 (18×2)÷(6×2)= (18÷3)÷(6÷3)=
(2)72÷9= 36÷3=
720÷90= 360÷30=
7200÷900= 3600÷300=
(3)用简便的竖式写法进行除法计算。
师:一些除法算式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比较简便。
例如,350÷50=(350÷10)÷(50÷10)=35÷5=7。
[四年级数学上册]

65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展示:350÷50简便的竖式写法。

师:你们能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5.扩展应用。
回顾前面分桃子的故事,你们有什么启发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78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 的
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

66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 br>1.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松鼠、猴子和小兔,它们时常为谁走得快的问题争论不休,有一天它 们
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松鼠:4分竞走280米;
猴子:4分竞走240米;
小兔:3分竞走240米。
2.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3.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让它们两个一组进行竞走,如松鼠和猴子一组,谁走得快?为什么?
2.也就是说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走得越快。
3.那要是猴子和小兔一组,谁走得快?为什么?
4.也就是说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走得越快。
5.比较松鼠和小兔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比较谁走得远。
280÷4=70(米分) 240÷3=80(米分) 70<80 小兔快。
(1)谁能解释一下70米分和80米分表示什么?
(2)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 80米,称为速度。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1
分的路程。这1分就是我们所 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比较谁走得远。
280÷4=70(米分) 70×3=210(米) 210<240 小兔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比较谁走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速度单位)
80×4=320(米) 280<320 小兔快。
[四年级数学上册]

67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6.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7.因 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松鼠和小兔各自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
速度 。
8.它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9.速度怎样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PPT课件出示题目:
(1)“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舟七号”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师:“神舟七号 ”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时、1分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时 间单位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
驶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组成的。
10.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4),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11.怎样计算速度?
生:路程÷时间=速度(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1.谁能求出猴子的速度?
2.甲、乙两地相距140千米,汽车每时行驶7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3.应该如何求时间呢?(板书:路程÷速度=时间,140÷70=2(时))
4.小亮每分走60米,从学校到少年宫走了10分,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是多少米?
学生解答。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5.你认为应该如何求路程呢?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总价、数量与单价之间的关系。
1.哪个商店的黄豆便宜?(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试一试的第2题)
2.学生独立探究汇报。
3.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哪些数量关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

68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4.单价怎么计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80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7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
第1课时 温 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2.借助温度的情境感受负数的意义,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高低。
3.经历观察、 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实 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写温度。
【教学难点】
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知道天气预报吗?仔细听哪个地方温度最高,哪个地方温度最低,并记录下来。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情况(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情境图)。
学生记录,并汇报。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四年级数学上册]

69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1.说一说零下2 ℃~5 ℃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
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知道:-2 ℃,+5 ℃。
展示学生自己的方法。
2.指导:通常情况下,“5 ℃”表示“零上五摄氏度”,在前面加上“+”来表示“零上”,读作“ 正五摄氏
度”或“零上五摄氏度”;而“-2 ℃”表示“零下二摄氏度”,在前面加上“-”来表示“ 零下”,读作“负
二摄氏度”或“零下二摄氏度”。(板书:零上五摄氏度是5 ℃,零下二摄氏度是-2 ℃)
3.小结:用符号表示比图画或文字表示简洁多了。说一说,用数学符 号怎样表示剩下的几个城市的温度?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展示,小组在全班汇报。
(PPT课件出示温度计)结合温度计,说说关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
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所以科学上规定0 ℃是结冰点,把0 ℃作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5.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图)
学生动手试一试,涂一涂,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内交流展示,并作全班汇报。
6.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涂?
7.小结:我们知道温度越高,温度计里面的液体出来得越多 ;温度越低,温度计里面的液体出来得越少。
8.零下2 ℃和5 ℃哪个温度高?
9.那零下17 ℃和零下4 ℃,哪个温度高一些?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10.同学们看漠河的低温和拉萨的低温,哪个温度更低一些?
学生自己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汇报。
1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比较温度的高低了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12.小结:零上的温度肯定大于零下的温度,都是零下的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13.填一填,说一说,这些温度中哪个最高?哪个最低?
学生自主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85页“练一练”。
[四年级数学上册]

70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正负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在熟悉 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
读、写负数 ,能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在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
数学的 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教学难点】
了解负数的意义及零的内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展游戏,激发兴趣
1.师生游戏:唱反调。师说上半句,生接下半句。(上车、答对、赚钱、零上温度)
2.我 这有几组数,用喜欢的方法快速记录下来。不过老师有个要求,那就是边听边把它们记录在这张表格
中。
上车 答对 赚了 零上
[四年级数学上册]

71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下车 答错 亏了 零下
记录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 方式,但是记录得要准确、简洁,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
①上车15人,下车15人;
②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③惠民超市,3月份赚了169元,4月份亏了169元;
④昨天最高气温零上10度,最低气温零下5度。
3.反馈学生记录情况,集体讨论。
4.展示学生作品,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表示。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大家能不能把所有的数据,都跟记录温度一样用符号表示呢?这样记录是不是简洁多了?
学生尝试修改记录(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情境图)。
2.这样填有什么好处?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1)
3.明确概念,了解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1)你知道10这样的数叫什么?(正数)怎样读?
(2)你还能举几个正数的例子吗?
(3)这样的数说得完吗?老师写得完吗?
(4)小结:加号、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加号叫作正号,减号叫作负号。
(5)为了简便,+10可简写为10。如果去掉正号,这些数你们熟悉吗?
(6)那负数前面的负号可以去掉吗?
4.认一认,说一说。(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2)
(1)像10,200,884 4.43,…都是正数。谁能再说出几个正数?(板书:10,200,8844.43,…都是正数)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2)像-1000,-500,-127,-100,…都是负数。 谁能再说出几个负数?(板书:-1000,-500,-127,…都是负数)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3)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但负数前面的“-”必须写。
5.出示数轴,你能在数轴上找到正数的位置吗?所有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所有负数和0比,有什 么关系?
所有正数和所有负数,有什么关系?
(1)0属于正数还是负数?
师:0 是多么神奇啊,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既表示一个东西也没有,又表示起点,还可以当分界点。(板
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

72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2)整数有正整数和负整数,小数也分正小数和负小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6.你的周围还有哪些数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板书:“+”“-”表示意义相反的数量)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7页“练一练”。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数学好玩
第1课时 滴水实验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滴水实验”活动,了解实验活动的步骤: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反思。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感,养成< br>良好的节水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实验活动的步骤: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反思。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确定和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验方案单和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人与水的和谐”是满足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前提,水是我们 的
生命之源。但是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有关水的实验,一起来 谈谈
节水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滴水实验)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四年级数学上册]

73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1.明确活动任务。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明确 活动任务——设计滴水实验,推算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会
滴多少水。(板书:明确任务)
2.设计活动方案。(板书:设计方案)
师:全班分小组讨论,设计一个什么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小组讨论,派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师生共同得出:先用盛满水的纸杯扎个眼代替水龙头,计算 这个纸杯平均1分漏掉多少水,再推算一个没拧
紧的水龙头一年漏掉多少水。
3.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师:小组讨论,需要哪些数据?怎样得出这些数据?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生1:需要用量筒(量杯),测量出一满纸杯水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生2:测量一满纸杯水滴完,需要多长时间。
师:用什么方法,能计算出这个纸杯平均1分漏掉多少水?1年呢?
生1:用一纸杯水的体积(毫升)÷漏完的时间(分)=每分漏掉水的体积。
生2:每分漏掉水的体积×60×24×365=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浪费的水的体积。
师:现在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实验操作。(板书:动手实验)
(1)完成表格。(板书:填写实验方案单)
实验方案
实验名称
实验人员
测量工具
计算一个装满水的纸杯平均1分漏掉多少水
( )小组
秒表、量杯(量筒)
1.一个纸杯平均1分漏掉多少水
(1)先用量筒(量杯)测量出纸杯里水的体积是
( )毫升,用秒表测量漏完这杯水的时间是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秒=( )分
(2)计算这个纸杯1分漏掉水的体积
2.推算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浪费多少水
测量水体积的人员:( );测量一杯水漏完
实验分工
需多长时间的人员:( )
(2)动手实验。
[四年级数学上册]

74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师:按照实验方案实验,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板书: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
计算过程与结论
(3)反思交流。(板书:交流反思)
①和同伴交流并分享实验结果。(板书:实验结果)
②根据实验结果,完成教材第89页第2题。
③读教材第90页第3题,说说你知道的节水知识,哪些节水的方法好?
提示:
①刷牙时不要让水龙头一直开着。
②用洗衣机洗衣服,最后一遍的水用来擦地板。
③所有水龙头都应该用节水型的。
三、课堂小结
师: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一定要树立节水意识,爱护每一滴水。
四、巩固练习
完成下面“实验报告”中的有关计算与分析。
内容:测量家中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的滴水情况。
测量:1分滴水40次,5分共滴水45毫升。
计算:1时滴水( )毫升,1昼夜滴水( )升。
根据以上数据,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75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2课时 编 码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编码的规律,从而体会数字编码的编 排特点及编码思想在生
活中的应用。
2.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 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字进
行简单编码。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字进行简单编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信息选择和处理的能力,掌握简单的编码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 br>师:我们看过不少的警察故事,警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一点点地努力着,最终把犯人找出来。你们想想, 这
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探讨。
师:对!他们找到了证据,证据就是线索,用我们数学的语言,就是编码。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小故事。
有一个被警方通缉的男罪犯,打算坐飞机逃走,他劫持了一个专门制作身份证的工人,工人为他做了一< br>个身份证,号码为4428(PPT课件显示)。正当罪犯拿着这个身份证去坐飞机时,却在出关检查时被捉住了。原来是工人在制作身份证时故意留下了线索,协助警方抓捕了罪犯。这个身份证号码里,到底< br>藏着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板书课题:编码)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编排规律。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2的图。
1.初步了解出生日期码。
你对身份证有什么了解?(板书:年、月、日、出生日期码)
同桌两人交换收集的身份证编码,用线标出出生日期码,再交换回来,检查是否正确。
[四年级数学上册]

76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2.小组对比讨论、猜测行政区代码。
学生汇报。(板书:省、市(县)、区(县)、行政区代码)
3.分析顺序码。
请 先把妈妈的身份证号里的倒数第二位圈起来,汇报数字;再把爸爸身份证号里的倒数第二位圈起来,汇报
数字。你发现了什么?(板书:性别)
师:第15,16位表示派出所代码,派出所代码和性别码合起来称为顺序码。(板书:顺序码)
4.介绍校验码。
最后一位数字叫校验码,是根据前17位数字按一定的公式自动生成的,是 电脑用来识别身份证的真伪的。
(板书:校验码)
5.总结身份证编码的编排规律,找出故事中工人留下的线索。
(二)探索银行卡编码的编排规律。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3的图。
1.初步了解发卡银行标识代码。
你对银行卡有什么了解?
同桌两人交换收集的银行卡编码,用线标出标识代码,再交换回来,检查是否正确。
2.小组对比发卡银行自定义代码。
3.分析校验码。
最后一位数字叫校验码,是 根据前15位数字按一定的公式自动生成的,是电脑用来识别银行卡的真伪的。
(三)帮助破案。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排除犯罪嫌疑人)
师:根据身份证编码的编排规律,我们可以排除哪些嫌疑人呢?
生1:根据出生日期码,可以排除两个嫌疑人。
生2:可以排除出生于1970年和1983年的两个人。
师:然后呢?想一想,银行卡有没有什么判断依据呢?
学生接着寻找线索。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发卡银行表)
师:从现场找到的这张银行卡是哪个银行的?
生1:666543……
生2:是甲银行的!
生3:我知道罪犯是谁了!
……
[四年级数学上册]

77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师:很好!我们都知道是谁了!
三、课堂小结
数字是奇妙无 比的,同学们,除了身份证上的编码,银行卡上的编码,我们还在哪些方面用到了数字编码呢?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92页活动。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数图形的学问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有次序地数出线段的条数,并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线段计数的方法。
2.联 系生活实际,把计数线段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
【教学重点】
学会数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板书:●——●)
[四年级数学上册]

78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师: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每两个点就 可以确定一条线段。(板
书:两点之间)
师: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今天的课 堂上,你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线段计数的方法和过程。
(板书:数图形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鼹鼠钻洞(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情境图)。
师:读图理解题意,找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
生1:已知有四个洞口,鼹鼠可以从任意一个洞口进入后向前走,然后从任意一个洞口走出。
生2:所求的问题是鼹鼠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可以走。
师:你能画出示意图吗?
生 :把每一个洞口看成一个点,用大写字母
A
,
B
,
C
,D
表示洞口,然后把这些点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下图)

师:你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出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方法一: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如下图)
如上图中,首先有
AB
,
BC
,
CD
三条基本线段,其 次是包含两条基本线段的
AC
,
BD
,然后是包含三条基本线段的
A D
。所以线段
AD
上总共有线段3+2+1=6(条)。
方法二: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下图。

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
A,即以
A
为左端点的线段有
AB
,
AC
,
AD
;以
B
为左端点的线段有
BC
,
BD
;以
C
为左端点的
线段有
CD

所以上图中共有线段3+2+1=6(条)。
2.菜地旅行(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情境图)。
师:读图理解题意,找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
生1:汽车从红薯站开往土豆站,中间经过西红柿站、茄子站、胡萝卜站。
生2:所求的问题是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单程车票。
师:一共有几个车站?你能把上面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

79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师:根据情境,画出示意图,有顺序地数一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把每一个车站看成一个点,然后转化为数线段问题,数法和上面的例题方法类似。(如下图)

师:如果有6个车站,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单程车票?
提示:你能自己画出线段图解决吗?
生1:画出有6个点的线段,然后自己重新数一数。
生2:还可以在5个点的基础上数下去,在5个车站的结果上,加上一个车站的车票就可以了。
自己动手画一画,并解答,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师:如果有7个车站、8个车站,需要准备多少种单程车票?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你能总结一下数线段的方法吗?你喜欢哪种方法?如果有
n
个车站呢?
生:1+2+3+…+(
n
-1)(板书:
n
个车站:1+2+3+…+(< br>n
-1))。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小明过生日,他邀请了4个朋友来吃晚饭,席间小明提议,每两个人都要握一次手。他们相互握手一 次,一
共要握多少次手?
2.四年级有5个班进行拔河比赛,每两个班要比赛一场,一共要组织几场比赛?(画线段表示)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80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总 复 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101~102页。
【教学目标】
1.整理与复习本书学过的数与代 数的相关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
内在联系。
2.结合具体 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体会,
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全面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学完了 ,现在咱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
我们主要复习“数与代数”。(板书:数与代数)
二、回顾交流
1.梳理学过的各种数。
(1)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哪些数?你能尝试整理一下吗?
(2)学生独立回忆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2.复习“认识更大的数”的内容。(板书:认识更大的数)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认识更大的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

81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4)即时练习。
①完成教材第101页第1题。
②完成教材第102页第3题。
3.复习“生活中的负数”的内容。(板书:生活中的负数)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4.复习“乘法”的内容。(板书:乘法)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4)翻阅自己的作业本,整理以前的错题,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小组内交流。
5.复习“除法”的内容。(板书:除法)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4)翻阅自己的作业本,整理以前的错题, 说一说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小组内交流。
(5)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02页第4题。
6.复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内容。(板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1)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翻阅自己的作业本,整理以前的错题,说一说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的注意事项,在小组内交流。
7.复习“运算律”的内容。(板书:运算律)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5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02页第6~9题。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

82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104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整本书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 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巩固“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全面复习理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 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
分,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图形与几何)
学生畅谈收获。
二、回顾交流
(一)复习“线与角”的内容。(板书:线与角)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

83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 线与角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线与角
4.说说自己对平行与垂直的理解,和同学交流一下怎样画平行线和垂线。
5.结合自己操作时的体会,说说画角、量角时应注意什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成功经验。
6.我们再来一起谈谈“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吧。
7.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我们还 学习了线的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你们还记得如何画一条直
线的平行线吗?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一下 。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平行线的画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8.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 br>9.除了关于线与角的知识,我们还学习了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PPT课件出示 教材第
100页“独立思考”第3题图)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0.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好办法。
(二)复习“方向与位置”的内容。(板书:方向与位置)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方向与位置
4.寻找回家的路时,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交流汇报。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3页第1~4题。
2.教材第103页第5题。
3.教材第104页第6~8题。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

84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5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本书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总结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预见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的部分。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联系
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统计与概率”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板 书:统计与概率)
二、回顾交流
1.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2.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可能会说:
[四年级数学上册]

85


新华小学数学教研组
(1)我们认识了新的表述方式,对于一件事情是否发生,我们用“可能”“一定 ”“不可能”来描述,提高预
见的准确性。(板书:可能性)
(2)我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判断事件是否会发生。
(3)我知道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
3.关于“不确定性”,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板书:不确定性)
4.谁能具体地说说每种描述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生1:“可能”表示的是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生2:“一定”表示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会发生。
生3:“不可能”表示在已知某种条件时,发生的可能性为0。
5.你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三种表述方式的科学性吗?
学生可能会说:
(1)明天会下雨。可能会下,也可能不下。因为不确定,所以只能用“可能”。
(2)太阳朝升夕落,一定是东边升西边落。因为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所以用“一定”。
(3)如果昨晚一直下雨,那么月亮是不可能出现在天空中的。
……
6.小结:每 一种表述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选择不同的表述方式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某
些事件, 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可能性发生。要注意事件发生的特殊性。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05页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86

发言-资料员岗位职责


高二化学教案-河北农大教务系统


招聘启事-校规校纪


给母校的临别赠言-节目策划书


四大名著的歇后语-六级准考证打印


小学家长会-上海职业能力考试院网


夏天开什么花-竞争与合作的作文


高三毕业典礼-青年文明号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