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萌到你眼炸
657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19: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生活目标-航天十一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 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
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 数的认识、亿以
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 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
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 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人民币的过程,认识
“十万”。人民币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能直接 感受的。教材中安排的一叠人民币是一万
元,那么九叠人民币是几万元呢?当再增加一万元后,又是几万 呢?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
自己进行交流,从中逐步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当然,在课堂教学 中不可能直接请学生数这么
多的人民币,因此,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来替代,如1张卡片 代表一万元,那么9
张卡片是多少元呢?第二次数数,通过卖轿车的活动,认识“百万”、“千万”、“ 亿”。教材中安排的
“1辆轿车卖100000元”,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数的机会,通过逐步数的过程, 认识“百万”这一计
数单位。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就不需要逐一数数,也可以跳跃式的数。如1辆轿 车卖100000元,
那么2辆、3辆是多少元呢?6辆、7辆是多少元呢?10辆是多少元呢?由于学 生有了前面两次数数
的经验,认识“千万”、“亿”这两个计数单位就可以精简一些,以培养学生的推理 能力。第三次数
数,练习过程中的数数。练习中安排的多道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数一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 过程,进
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 ,及时地进行概括是本单元学生的重点环节。如学生在第一次数的时候,把数直
观的人民币与计数器上对 数据的认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抽象能力的举措。通过计数器上珠子的
拨一拨,促使学生能将直观的数 数与抽象地数数统一起来。同样,后面两次的数数,也应与计数器
上拨数结合起来。
2.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 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
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 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接着,
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一组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 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
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 ,也可以直接讨论
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本册教材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 行教学,因
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 上,
然后再讨论写法。
加强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一些数据 的意义是本单元着重渗透的思想。
不论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还是解释数据的意义,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 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这
一点在教学时需要格外地重视。如第6页上的“说一说”内容的安排,其重要 的一点是通过学生对
这些数据的读写过程,既能巩固他们读写的方法,更能体会到数据是与生活紧密联系 的。
3. 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
方便书 写,又便于读数。教材中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是比较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
数据的改写过 程,让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因此,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在一
定的背景下进行,从 而使学生体会改写所带来的方便。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 。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
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 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
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 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
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 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
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4. 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 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
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单 元的学习是相对系统一些,同
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以四舍五入法为主)。
教材 中安排的“森林面积”活动,是一些有关植树的题材,这些题材的数据中有些是精确的,有些
是近似的。 出示这组数据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从而让学
生明白近似数产生 的过程,以加深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近
似数。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进行辨别,区分精确数与近似数的差异。
求近似数方法教材采用观察思考的 方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出不
同的近似数。教学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 法,将这一组数据整齐排列,然后请学生进行观察,接着
再进行讨论。如精确到千公顷:约是22431 9千公顷,那么千位上的“9”是怎么出来的?通过一组
数据的比较,相信学生能发现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具体的运用中,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确值。教材第11页第2题安排的练习,就是一道根据实际情景需要选择不同的近似数。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然后再进行分
析 ,寻找其中的规律。一般说,是以对应的方法来确定。如第⑴题中,全国造林是以“万公顷”为
单位,那 么比较内蒙古自治区的造林也应用“万公顷”为单位。第⑵题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是
以“千公顷 ”为单位,那么比较2001年的造林数也应以“千公顷”为单位。
第一节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 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 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 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 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
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 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
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 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 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
多少元 ?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 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
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 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 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
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
活动三:练习活动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 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
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 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
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 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 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
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 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 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
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实践作业
1. 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 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 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学反思:。


第二节 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
1.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
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

< br>
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 时,
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 br>“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 “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
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 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6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 “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
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 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
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 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
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 ,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
意义是有很大 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 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
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活动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 7页“练一练”第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
以在练习 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
后,出示一些数 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
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 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
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 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 一个数是对应的,
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 用排除的方
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 真地
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第7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 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
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 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 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



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 、“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
地肯定。
(3)将一 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
发现改写的基本 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 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
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
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
以 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 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
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 ,学生会体会到这
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教学反思:



第四节 森林面积
教学目标
1. 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计数器。
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 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
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 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观察与思考”中的一 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
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 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
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 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
舍五入”的概念。
活动二:第11页“试一试”第2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 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
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 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
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
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
原 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
为学生必 需掌握的内容。



活动三:实践练习。
第12页第1、2 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
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 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在练习第1题时,先让他们讨论,通
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 数的作用。同样,在练习第2题时,重点讨论为什么说“血管总长”、
“电话的用记量”是一个近似数, 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数与精
确数的异同。
第3题,说 说数的范围是有多种方法,本题的要求是说一说“各数在几万之间”,因此,学生在比较
时,首先就按要 求把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教师在
指导这些练习时,最好 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像上真正理解各数的范围。
教学反思:


练习一
教学目标:
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活动一:整理与复习
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13页练习一第1题,本题除了让学生会读写数据外,还有很重要 的一点是渗透一些我国民族文化
与国民经济的情况。所以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图片 材料,这样既可以作为多
位数读、写数的练习材料,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渗透一些教育。
第2题,学生在认识多位数时,应该知道每个数据在不同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虽然,教材仅提出
其中 的一个问题,“5所表示的意义”。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让他们说一说
其他几个 数中每个数字在数位上的意义。
第14页第3题,为提高每个学生课堂的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 容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活动可
以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 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以交
换角色;第二步一个学生写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 进行。在同桌学生练
习的基础上,也可以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 5题,在开展“组数游戏”前,可以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各人的数字除零的个数相同
外,其他 数字可以不同),然后请学生代表自己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摆一摆。
接着,选择一 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看一看“一个0也不读”的数有什么特点?
从中让学生发现其中 的规律。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线与角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体会四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 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
定度数的角。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线的认识 3
平移与平行
相交与垂直
旋转与角 4
角的度量
画角
练习二 1

线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课前准备: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用孙悟空的金箍棒导入。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 线的特征
(1) 直线的认识
(2) 认识线段
(3) 认识射线
(4) 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大家看如果把老师的头发抻直,可以看作那种线呢?
师:同学们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如果老师是个老寿星,头发可以一直地长下去,那把它抻直了,
我们就可以把它 看作是……
师:如果这样呢?(揪断一根头发抻直)
师: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其实生活 中的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把
它们完整地画出来,可是直线和射线都是 无限长的,不能完整地画出来,所以我们只能用没有端点
来表示它们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出示平时画的 这三种线)
(5)猜谜语
师:听说大家学习了线的知识,机灵狗想出几个谜语考考大家。
有始有终是什么段。
有始无终是什么线。
无始无终是什么线。
师: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三种线, 更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对大家的将来充满了期待,希
望大家今后能够象直线一样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习射线那种,一经出
发就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做事 有始有终的人。
2、线的读法
(1)线段读法,
出示线段(若干条摆放杂乱无章的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最短的线段。
学生说教师指。(故意指错)



一学生迫不及待上前面来指。
师:同学们,在杂乱无章的这么多线段中,按要求找到指定线段并不难,但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
要表示的是哪一条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在数学上人们习惯用字母来表示线,下面老师要 介绍的是两点表示法,也就是把线上的两个点
用两个大写英文字母来表示,进而表示这条线。如这条线段 我们把它的两个端点分别用两个大写字
母A、B来表示。读作:线段AB(边读边指),也可以读作:线 段BA(边读边指)
(2)直线、射线的读法
师:直线我们也可以用两点表示法把它 表示出来,我们只要取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然后用英文字
母表示出来就可以了。试着读一读……
师:那射线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
师:也就是说射线是有方向性的,我们只能从它的端点向另一端来读。
师:直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师:这条直线也可以读作 直线 l
(3)基本练习:巩固三种线的读法,重点强化射线的读法。
(指导学生边指边说)
师: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3、点与线的联系
(1) 过一点画直线。
师:现在纸上任意画一个点,1钟时间过这一点画直线。
生画后汇报结果。
师:看了大家画的,老师也想画一画,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吧……
师:过一点大家画了直线,也看了老师画直线,你想说些什么吗?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板书)
(2) 过两点画直线
师:过两点画直线,画好后把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板书)
(3) 两点之间的直线段最短。
师:放假了,机灵狗可没闲着一直在补习功课,可第一天补课,它就起来晚了。从家到学校有三条
路,请大家帮它选一选,走那条路能最快到达?
师:为什么?
师:好就听大家的,机 灵狗选择了三条线路中最短的,一路狂奔跑到了学校,可它还是迟到了。机
灵狗很伤心,大家帮他想一想 ,从家到学校还能不能画出更短的线路呢?画一画、量一量、说一
说…….
师:既然机灵狗走的已经是最短的线路,可还是迟到了,那该怎么办呢?
机动练习:比眼力(比较下面四条水平线段的长度) 练一练的第2题
师:同学们请你先估一估,说一说。
师:大家刚才对观察到的,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板书) ,更让老师感到欣喜的是这名同学敢于提出自
己不同的声音,其实在科学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不应该 迷信任何人,应该用学到的方法去验证
知识。(板书)
师:观察到的与验证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干扰,
教学反思:




平移与平行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行线,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课前准备:直尺,三角尺,一张长方形的纸,水彩笔,小字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行。
1、移一移,画一画
让学生在纸上用铅笔移一移,用直线画出前后铅笔的位置。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
2、作品展示,引导分类
1 2 3 4 5 6
让学生分一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引导学生根据相交 与否分有两类:1、2、3、4、6和5,理解2和3延长后相交,体会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叫平行线。
3、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图5是怎么移的(平移),引导学生体会铅笔平 移前后的两条线条是互相平行,平行
线是一条线平移后得到的。
二、试一试
1、找平行线
有困难的学生可用直尺移一移,再判断是否平行。
2、全班交流。
三、折一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把互相平行的线用相同颜色画出来
四、找一找。
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五、画一画平行线
1、小组讨论如何画出一组平行线
2、自学方法
3、指名说一说,并板演,思考为什么可以这么画?
4、自己画一画,再画给同桌看一看
六、实践活动
1、给小字典上的每个顶点标上字母
2、说说哪些线是平行的,并写下来(如AB与CD)
3、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平行线。
课后反思:


相交与垂直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线。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1、 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前准备:直尺、一张长方形的纸,水彩笔,小字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体会垂直。
画一画
(1)让学生用尺子在纸上画相交的两条直线。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
(2)你能画出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吗?独立思考,现小组讨论。
二、合作探究,认识垂直
1、作品展示,验证直角。
2、认识垂直和垂足。(读一读)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 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下图AO垂直于OB,
O是垂足
记作AO⊥OB或OA⊥OB(还可以怎么记?)
A A O
O B B
3、动手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读一读,写好记作什么,同桌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折一折
1、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 同桌合作完成,思考如何验证互相垂直。
四、说一说
1、你能说一说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吗?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五、练一练
1、 你说我摆
2、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六、画一画
1、用三角尺画垂线,先自学,再尝试画一画,指名板演。
步骤:(1)画一条直线
(2)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
(3)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4)标出一个直角
2、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再讨论。
步骤:(1)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2)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3)标出一个直角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垂线;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七、小实验
体会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课后反思:




旋转与角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用辨认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前准备:活动角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 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
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 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 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课后反思:



角的度量
学习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课前准备:量角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
∠A∠B的大小。
4、想一想
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 。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 ,再指名演示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
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3、量一量练一练2的∠3∠4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5、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四.数学游戏.
1、 读懂游戏规
2、 同桌比赛
课后反思:



画 角
学习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 ,60 ,90 ,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摆一摆,算一算)——反馈:可以拼成75 ,105 ,135 ,150 ,120 (提
示:拼画的顺序第一步可用45 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
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还有别的画法吗?
用量角器画角。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 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 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试一试
1、画一个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
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一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
30。 80。 105。 160。
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课后反思



练习二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 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 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 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



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
(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
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
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
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
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走进大自然
学习目标: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 知识,并
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取信息
读数和写数
(1)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占 地面积3735200米2,其中水域面积133400
0米2,国家投资近100000000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二十
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米2的大草坪。
二、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 从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
2、 这幢房子还未完成,你能帮助它设计门与窗吗?
3、 从A点到小房子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画一画。
三、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思考过程
2、 全班交流。
四、装饰房间: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三、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 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
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 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
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 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
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 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
体育场(估算)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 算方法,并能正确计
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
便运 算。
课时划分
(9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体育场…………………………………………………………………………………………
练习三…………………………………………………………………………………………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练习四………………………………………………………………………………………………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1页的内容,第3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 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 探索新知
(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 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 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
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 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
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3 1 2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 5 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4 0 8
× 2 5
2 0 4 0
8 1 6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4 7
×2 1 0

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 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
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呈现图片。(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 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
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 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
座位 ;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 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 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 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 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韪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 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
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 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
的字数。
四、 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2、 选取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神奇的计算器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计算器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引导探索
1、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 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
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 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 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
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 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
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 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
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 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呈现:
菜 单酒 : 14元凉拌豆腐: 3元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三鲜汤: 12元甜点: 8元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 索一些数学规律。
(1) 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 结果,并进行比
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 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
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课文第40、41页的“探索发现(一)”内容。)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关键:借助计算器计算,对比算式结果。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谈话,提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二、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 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21
2、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3、 第三关:神奇的9。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 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 了现规律并归纳: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3) 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 “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学生A:不相信!
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学生C:感到迷惑。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7 6 4 1
-1 4 6 7
6 1 7 4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三、 趣味练习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
的探索和努 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 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教具准备:算盘
学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 指导阅读
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 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 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
1、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1) 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
(2) 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 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
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 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 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
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 个结。
2、 算筹计算。
(1) 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 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 条来表示。……“6”
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
3、 算盘。
(1) 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 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 计算机。
(1) 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2) 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 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
“练一练”等)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 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
一节课,我们再一 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 呈现课文插图
2、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3、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5、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6、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7、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8、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 巩固练习
1、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 “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
估算的方法 。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4页——55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2、技能目标:
(1)对基本图形旋转形成的图案能作积极的反应,会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2)欣赏美丽的图案,能运用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情感目标:
(1)体验自主学习、探索操作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形成认真观察、注意倾听、积极发问、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充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之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一个 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旋转的三要素,建立初
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 难点: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可以选择离旋转点较近的边做参照,观察图形旋转的度
数,并能用 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教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
学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格子纸、自己喜欢的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一、 设情境,激趣引入。(我会欣赏)
1、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案。
2、学生欣赏生活中有旋转方式设计的图案物品。
3、学生欣赏图案,发现基本图形通过旋 转的方式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明确旋转的方向:顺时针、
逆时针。
4、激趣探索新知,揭示课题。
5、板书:图形的旋转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我会探索)
1、学生探究、师生互动,获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①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②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探索如何在图形A的基础上设计图案。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此环节充分利用学具直观演示,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处理,教师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或创造一
些错误资源让学生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旋转过程。)
2、 观察、猜测,加深理解旋转点。
思考:如果图形A旋转时的旋转点变了,方向、度数不变,图案会有不会有变化呢?请认真观察。
小结:看来小小的旋转点不可轻视,它会使基本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位置发生变化。
3、 开拓思维,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图形旋转时的三要素。
思考:如果把图形A绕点Z顺时针旋转和右图 同样的90度,会形成怎样的图案?在脑海中想象这

图案,合作摆一摆。
思 考:在旋转的过程中,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没有变化?什么因素使得基本图形的位置
发生变化 ?方向有什么重要性呢?在旋转的过程中,不同的方向使得基本图形占据空间的位置不同。
三、 启发引导,拓展思维(我会做)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除法
第一课时: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 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
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
个文具盒呢?
二、 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 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
计算。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 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
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 “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注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三个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小结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



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建立模型。 < br>1、学生根据情境讨论,要判断谁跑得快,就是求什么?引出速度的概念,推导出路程、时间与速度
的关系。
2、回到上课开始时的竞猜活动结果,由学生得出,看谁跑得快不快,就是看他的速度:
120÷2=60(千米时),210÷3=70(千米时)。着重介绍速度单位的写法。
得出结论:速度=路程÷时间
3、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4、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利用课本“试一试”帮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说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 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用“
”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
2、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课前准备。让学生做一道整十数的除法计算。进行热身运动,温故。
2、仔细观察情境图,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建立模型。
1、先让学生估估 可能有多少盆花?学生自由发言,说他们估算的方法与理由,然后学生根据课本实
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 列式计算。
2、让学生利用算法多样性,得出结论后,着重让学生上台板书他们的竖式,说说是如何试商的。 < br>学生完成154÷22的竖式(四舍:把154看作150,把22看作20来试商,150里有7个20 。)
3、老师给出除法正确的竖式。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试商?
4、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学生完成120÷
18的竖式,学生在讲算理时,让他们与上题比较,说说为什么“18”看作“20”而不是“10”(五入)
5、举例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试商竖式计算,最后还要进行验算。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120÷18= 70÷31= 怎样试商?
让学生明白体会到“四舍”“五入”,把复杂的问题简便化,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要解决 什么问题?归纳出填数的方
法。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图中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让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哪辆车快。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秋游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 红色的帽子,
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 元,请你帮
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 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
数学问题,然后根据同 学提出的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 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
么会小呢?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国家体育场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2、 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问:200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电脑出示北京申奥的资料。国 家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的主会场,它的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0万观众。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小组活动。
2、引导学生观察,以小组为单位估测自己所在的教室的面积。
1万平方米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
20万平方米呢?
3、课 前要求学生统计好:我们学校的学生数大约有多少?大约有多少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数才达到1
万人?
10万人呢?
4、小组讨论
你们小组能怎样描述10万人,怎样描述20万平方米?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验证。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谈论怎样估计。

2、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的某一页的字数,根据自己的估算,1万字大约要几页?

3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可以估计什么?

四、 小结与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探索与发现(4)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二、建立模型。
行驶距离千米 4 8 32 64
行驶时间分 2 4 16 32
行驶速度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5、 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6、 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 完成“练一练”,找出规律:
10÷2= 600÷20=
20÷4= 300÷10=
40÷8= 60÷2=

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
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小结本课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抗震救灾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 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教师讲解2003年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 ,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
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 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
学生做什么?
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大部分会列分步算式,< br>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
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呢?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师适时请出[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
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3、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4、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 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
面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4题:捐书
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四、 小结本课。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试商、改商的算法
2、 体会发现的商不变规律,运用大小括号进行运算。
3、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口算比赛
二、模型练习;
1、学生根据课件,独立完成笔算,小组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同学们的正确率高?。
2、引导学生观察,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商是一位数 345÷31 商是两位数
312÷54
315÷35
465÷46
出示情景图:开完运动 会了,四(3)班的同学获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为此学校奖励500元给
你们购买奖品,你们能帮 老师设计购买方案吗?并说明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运动会采购奖品,让学生大胆想,谁会有什么不同的方案?在班上交流。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举例计算。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2.完成“练一练”,特别是第7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四、回顾知识:
1、各小组完成知识构架图



2、说出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提示同学。
完成实践活动:大数估算问题。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方向和位置
第一课时:确定位置(一)
教 学目 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准备: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1、 先玩寻宝的游戏, 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
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 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
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 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
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 第几排。
2、 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3、 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 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 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 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 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5、 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 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
吗?
6、 巩固练习
1) 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 把地图填写完整
7、 游戏:寻找秘密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确定位置(二)
教 学目 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4、 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教材分析:



重点: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准备: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教学过程:
1、 出示情境图:
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
2、 探究新知
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
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
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3、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2)同桌互相摆、说。
3)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5、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1)同桌互相讨论 。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
8、 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练一练的第二题。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 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
验。本单元教材中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
1、温度。这部分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2、负数。这部分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对负数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在数 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当学生对负数有了感性
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后,教师要让他们带着这种理性认识去观察生活中的负数并组织学
生交流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目标: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
生活 中的问题。
1、 生活中的负数
第一课时、温度(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温度”教学内容及“试一试”;课本85页“练一练”1、2两题。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2、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的活动过程,从中积累感性认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认识
升 华为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作业,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 探索新知
1、 引入负数。
让学生说说课后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的调查结果。引入负数。
2、认识负数的读写法。
(1)举例说明 谁能说说-2°C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2°C 表示零下2°C,即比0°C还在低
2°C。(教师边说边板书,
-2°C,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2°C。)

(2)练习。让学生 写出一个用负数表示的温度,并说一说这个负数表示的意义,再读一读,同桌两
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一 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试一试。引导学生完成课本90页“试一试”练习题。
三、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1、2题。
四、 全课小结
1、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2、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互相交流。
五、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本第91页“小调查”。
2、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正负数(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至93页“正负数 ”教学内容及“试一试”1、2题;“练一练”1、2、3题。
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银行存折卡、天气预报图。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生活中的负数问题。(板书课题)
二、 探索新知
1、 认识正负数
出示教学情境挂图。让学生观察。
(1) 提出问题 怎样把图中出现的温度进行分类?,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2) 组织交流 指名 汇报讨论结果,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温度有零上和零下温度,还有零
度,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 不是零下温度。以前学过的数只能够表示零上温度或零度。我们刚认



识的-2,-5,-20等负数可以表示零下的温度。
(3) 归纳概括
教师指出: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如+5,+7,
+6,+20,+100;像-2,-3,-4,-5,-20,……都是负数。
教师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教学正负数的读写法
(1)举例说明
教师以+5和-2为例子说明正负数的读写法。
(2)自主练习 让学生随意写出两、三个正负数,并读一读。
3、试一试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2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7页“练一练”中的1、2、3题。
四、自学“你知道吗?”
(1) 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第87页“你知道吗?”
(2) 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还用到负数?
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88页“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至90页“你 会做吗?”第1题至
第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将图形变换、 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
个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想化。
2、通过练习,巩固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这四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指导复习与整理
1、提出问题 我们已 经学习了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在这
四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 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图形变换 ●认识简单图形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了解图形变换的操作过程
● 欣赏简单图形旋转中形成的美丽图案。
除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 三位数除以二位数的除法
●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

●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方向与位置 ●用数对表示位置
●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

生活中的负数 ●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了解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回忆以上内容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已还学习了哪些数学思考方法。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8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
四、全课小结
四、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栽蒜苗(—)
教学目标: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材分析:
重点:单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
准备:、将个人观察、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 了解学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
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二、 制成条形统计图
利用书99的方格进行制作。
学生制作中会发现问题:
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
用一格表示2厘米,……
三、 小组讨论用条形统计图中的优点。
形象具体、一目了然。

四、 完成课本试一试第题。
1、 你能说出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吗?
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
4、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条形统计图的。
五、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栽蒜苗(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 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3、 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二、 探索活动
解决办法: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三、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1、 要有图例
2、 找好间距
3、 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 制图名称
四、 完成试一试
五、 课堂小节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栽蒜苗(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 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 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 然后连线
三、 回答下列问题
1、 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 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 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 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 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 课堂小结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黄金分析师招聘-致青春经典语录


红色歌曲100首-新春对联集锦


连云港师范-劳工部


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国家助学金感谢信


学校英语作文-泡泡糖怎么洗


中医综合-18岁


停车位标准尺寸-贺炜语录


国际护士节-江苏一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