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板书反思
免费虚拟主机-校园相声
小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板书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1、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
学习兴趣,体会数学
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
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 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
步的
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 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板书设计
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52+12×4 110-22÷2
=52+48
=110-11
=100
=99
教学反思:
1、少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的掌握好混合计算顺序,总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依次计算。
2、在混合运算中,有明显的计算错误现象,今后继续加强训练他们的计算
能力。
2、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 “课堂活动”中的第1、2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
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
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
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
205÷5×8
432-23+55 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
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
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
合解决此题
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13-78)÷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小括
=135÷3 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5
教学反思:
1、学生对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掌握较好,都能知道有小括号的要
先算小括号
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2、个别粗心的同学还是在计算过程中有错误现象,以后一
定加强他们的训
练,来提高数学的计算能力。
3、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
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
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
400-20×16
213÷(102-99) (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
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
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板书设计
(80-15)×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小括
=65×3
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195
教学反思:
1、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有
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对题目列出正确的综合
算式,但是如果他们用分布列式的能力还是不错。
2、对线段图的掌握不够好,今后多让他们自己画图,或者自己去理解线段
图的意思。
3、在解决问题中,个别学生出现忘记带单位的现象。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1、多位数的读写
第一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
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
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
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
br>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
10个一万是一十
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
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
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
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
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题
板书设计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
计数单位。
数位顺序表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百十亿
千百十万 千 百 十 个
亿亿亿 万万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计数
单位
……
千百十亿 千百十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教学反思:
1、学生对数位顺序表掌握很好,基本都能正确的背出数位顺序。
2、能熟练的掌握个级、万级、亿级中的数位。
3、对于如: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的
问题掌握好。
第二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16页例1、例2,
“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8。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5920000和3280000。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
(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
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
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1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
(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3050006和10002008这两个数。
(采用个别读
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307000490和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
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
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
个或连续几个0
,都只读一个“零”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5页“读一读”中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3、4题。
板书设计
592
0588读作:五百九十二万零五百八十八
328 0000读作:三百二十八万
305 0006读作:三百零五万零六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走只读1个“零”。
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绝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多位数的读法,但是对中间有0的数
字读法略显不足。
2、学生能很好的对多位数进行分级解读,但有个别粗心的同学居然分级
会出点小错误。 3、由于初学多位数的读法,大多数学生还不能熟练的对多位数进行读作,
在抽取的学生中,读一个
多位数要较长时间,多多联系基本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17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 )里填上﹤或﹥。
290(
)300 456( )480
3700( )3720
2223( )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
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
流,
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
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
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
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 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 写作:
三千万零三 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89898和1010101
73544和73579
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5题
板书设计
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445544和366128
16499和16504
445544>366128
16499<1604
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如果最高位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
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略比读数难一点
,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准备利用休息时
间再对本节课的多位数读作的方法内容进行剖析。
2、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很简单,低年级就反复学过对两个数的大小进行比较,
因此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对
两个多位数进行比较大小。
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2
2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23页“课
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
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
求出它的近似数。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
似数。
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本21页例1的教学情境挂图,及写有多位数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
写更方便,我们常
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
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2450000=7245万
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三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
个“0”,并写上“万”字;
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两个填空练习和“试一试”。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
(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
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②在求近
似数时,53467
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9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工
业,应该怎能么办?
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22页中的“试一试”和“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1题、第4(2)题。
板书设计
9600000可以写成960万
1300000000可以写作13亿
72450000=7245万
用万作单位
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
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学生能熟练的掌握用万或者亿对多位数进行改写。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掌握一般,学生有漏写的现象。
3、在改写用万或者亿作单位时,极个别学生漏写万字或亿字。
3、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28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
用意识。
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
号码、学生学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
(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
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
(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0310241”中,“03”
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
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习四中的第2、3、4题。
24”
板书设计
身边的数字编码有: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可以编为0510451
教学反思:
1、学生
知识面狭窄,对于数字编码见识少。在没讲解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地
区的邮政编码和区号。
2、通过教学,学生能根据老师给出的信息来编写出自己的学号,掌握良好。
4、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页“整理与复习”中的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与整理
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能熟练地用万和亿作
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
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
它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与练习
回忆知识点。
出示数位顺序表,对照数位顺序表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点。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整理与复习”中的第2—4题及补充题。
1、第2题。
先让学生说
一说题中这几个数分别的几位数,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并选择一
个数让学生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
意义。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题中各数,再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读多位数
要注意什么?
2、第3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并在小组内议一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4题。
同桌合作,进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4、补充题。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400000 3200000
42000000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
39208≈( )万
722980≈( )万
1024500000≈( )万
958700000≈( )万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疑难问题想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的第1、3题。
板书设计
数位顺序表
数级
数位
……
……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百十亿 千百十万 千 百
十 个
亿亿亿 万万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计数
单位
……
千百十亿 千百十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教学反思:
1、对于多位数的读法掌握很好,对于写法掌握不够好,有待提高。
2、全部能正确记住数位顺序表。
3、对数位和计数单位,个别学生总是区分不开。
4、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改写多位数,掌握不够好。
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
1、 口算与估算
教学内容
口算与估算(P35例1和例2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能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加以推广,得出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2.能利用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3.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能与同学交流估
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P33的插图,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铺垫练习:
渔业队上午捕鱼760千克,下午捕鱼2375千克,一大共捕鱼多少千克?
①学生独立试做。②请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和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
演计算过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1)展示例1:
(2)指导学生列式解答:
260000+320000=580000(㎏)
(3)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①还可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口算就比较简便。
②指名学生说出算法:
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4)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
2、教学例2:
(1)展示:2001年某
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2002年达2039800公顷。
估算一下,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
积比2001年大约多多少公顷?
(2)指导学生想:应该把401535和2039800各看成多少来进行估算?
(3)小结后板书:
2039800-401535≈2000000-400000=1600000公顷
(4)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三、课堂活动。(即P35的“课堂活动”)
教师展示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进行估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其余习题。
板书:
设计口算与估算
例1:
260000+320000=580000(㎏)
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例2:2001年某地退耕还林40
1535公顷,2002年达2039800公顷。估算一
下,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比2001年
大约多多少公顷?
2039800-401535≈2000000-400000=1600000公顷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简单,多位数的口算和估算,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在没上本节内容
之前,喊他们自学,学生都能做对题目。掌握好。
2、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37的内容和例1、例2、例3及练习七。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37的插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3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四则运
算键(+ - ×
÷)、数字键(0 1 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181+63= 181-63=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计算中,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
2、教学例2:
(1)、学生合作完成。
(2)交流结果。
(3)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3、教学例3:
(1)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同例2。
(2)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三、课堂活动(P41的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七的习题。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例1:181+63=244
181-63=118
例2:2680+2500=5180(元)
答:共要5180元。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2300 9126=7300=1862
6897-5329=1568
例3:7830+6780-13600=1010(㎏)
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教学反思:
1、有极个别学生没得计算器或者忘记带计算器。
2、在没教学之前,学生已经能通过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3、学生
虽能正确计算,但是对于计算器上的英文字母掌握不够好,个别学
生过一会又忘记哪个是清除键或者其他
键。
3、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P43的加减法的关系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
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
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
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
,会把减法算式改
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
(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
(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
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 数之间的关系。
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
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
(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
知条件,
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
(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
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P44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习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
35-17=18(人)
35-18=17(人)
教学反思:
1、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简单的加减法关系,学生能很好的对于一个加法或者
减法算是进行改写。
2、在计算过程中,有个别计算错误现象。
4、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P46-47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
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
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
加法算式中调换
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
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
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
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
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
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
义是一样的。所以,
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
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
13+(8+5)
男生完成
30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
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
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
P47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九的习题。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
加法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
加第1个数,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
+c=a+(b+c)
教学反思: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
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2、对于“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个问题,没有做到。
3、学生对交换律掌握好,对结合律掌握有待提高。
5、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
教学内容
P50的例3、例4及P51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十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
感到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
( )。
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
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
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
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113+96+87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
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
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
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
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3)议一议:482-159+18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
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
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4.教学例4:200-108-42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1.做P51上面的课堂活动。
2.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十的第1、2、3题。
板书设计
5、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
例3:113+96+87
113+96+87
=209+87 =113+87+96
=296 =200+96
=296
例4:200-108-42
=200-(108+42)
=200-150
=50
教学反思:
1、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举出
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
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多举例让学生明白。
2、最后的小故事可以省略,基本没用处。
6、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教学内容
P51的例5和练习十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
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
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
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
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
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
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
(1)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
(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 强调:867+98 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
(6)小结:
①如
果一个加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又比整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
看作整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
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做P52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的第4-7题。
板书
设计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教学反思:
1、忽略了部分学生,导致个别差生不能较好的掌握。
2、在讲解过程中,由于已经对简便方法进行了两节课的教学,速度稍快。
7、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的第8-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
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
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
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
(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
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
(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
376+94=376+100+6 ( )
295+75=300+75一5 ( )
193一57=200-57+7 ( )
1823-780=1823-800-20 ( )
152-(52+97)=152-52+97 ( )
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
2.重点训练。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5 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
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
1534一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
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发展提高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765一9一99一999
12345一37一22一41
四、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的第8-11题
六、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54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5 876+298 547一499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
1534一899一534
98765一9一99一999
12345一37一22一41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为学生练习课,我忽略了对差生对简便方法的掌握,作业还没做
完就进行集体订正。
2、板书较潦草。
8、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P55的第1题和第3题及练习十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确立知识结构
1、揭示复习内容及要求。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2、整理知识。
(1)看书回忆,学会整理。
(2)反馈讨论:说说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单元知识提纲。
3、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二、构建认知网络,突破重点,难点。
1、做P55的第一题。
①学生填空,教师巡回检查,有针对性的批改。
②校对反馈。
2、做P55的第三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回指导中差生。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一的第1-5题。
第1题,指名学生看教师的卡片说得数。
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第3题,学生先独立帮助小动物们找朋友,同桌交流,教师做最后的评议。
第4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第5题,先指三名学生说错误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帮忙批改过来。
四、总结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学生练习,无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学生做
练习,老师教师巡回纠错。对个别差生进行单独辅导,有明显效
果,通过开小炤的方法,个别差生对简便
方法的掌握有所好转。
9、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P55的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6-12题及星号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
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
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
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
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55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十一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3)练习十一的第
10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
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十一的第12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7、8、9、11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3题和思考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二)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
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教学反思:
本节学生做练习
,老师教师巡回纠错。对个别差生进行单独辅导,有明显效
果,通过开小炤的方法,个别差生对简便方法
的掌握有所好转。
第四单元:角
1、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0~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
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
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
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
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察、
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
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
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教学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
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
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
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 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直线没有端点、不可
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教学射线。 <
br>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
胆设想:(1)这条线
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
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
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
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
线。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三、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3.画一长3
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和射线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2个直有限长
直线无直无限长
射线1个直无限长
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学生能对线段、直线和射线进行认识,并能说出他们各自的
特征。
2、在做练习题的时候忽略了个别差生。
3、在作图时个别学生对0刻度线的位置虽然能认识
,但操作时总是对不准
刻度线,或者是在操作过程中移走0刻度线。
2、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
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准备
量角器、每桌1张纸片(上面画了课堂活动的2题的角)、
1张大的纸片(上
面画的角与学生的一样),做活动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
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
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
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
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
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
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
解决这个问题。
(补充板书:角的度量)
二、进行新课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
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
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
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
,方便同学们
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
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
关的结论。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学习希望。
四、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板书设计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
∠1读作“角1”。
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
怎样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教学反思:
1、学生能正确书写角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角的符号和小于
符号的区别
,也能正确进行认读。
2、在教学角的大小测量时,让学生细致的观察方法和步骤,效果好。
3、学生自己测量角的度数时,有的学生对不齐刻度线。
3、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6、67页,第70~71页练习十三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
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种类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个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
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
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 )直角,1个平角=( )度
2、教学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66页下面的3个例角。
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
的角小
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教学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
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
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知道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
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
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6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几种角的基本特征。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5~8题。
板书设计
角的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是平角。
1平角=2直角
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1周角=2平角=4直角
教学反思:
1、通过对三角板的演示来进行对角的分类认识,效果好。
2、通过教
学,学生能对角进行分类。但是在学生自己用三角板画平角的时候,
方法正确,操作有点不当,进行了逐
个纠正。
4、画角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
、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
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学重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
br>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
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
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
出可
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
+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
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
然
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
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
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
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
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
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
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
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
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
的过程。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
最大特
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
能画
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
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
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
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
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
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
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
(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
再在量角器上找
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
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
的过程。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9~12题。
板书设计
画角的方法:一
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
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
条射线。
注意的事项:(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
刻度
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
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
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演示画75°角的步骤,板书略。)
教学反思:
1、学生自己用三角板画平角的时候,方法正确,操作有点不当,进行了逐个
纠正。
2、在给出指定度数后,基本能正确画出,个别差生画出来的线条是略微倾
斜。
3、能正确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第五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1、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
级上册第74页例1、例2,第
75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
面让我们走进丰
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引导观察单元主题图)
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
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
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
1吨脐橙,每吨
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
br>可收梨多少千克?
(小黑板一一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方法来解决,今天
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指导看图),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
一个问
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
30
?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比如:
学生1:因为400×
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
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
小结:同学们的
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
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
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
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
过程,集体订正答案!然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
学生之间按课堂活动中的第二
题对口令,以达到熟练程度!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1)教学例2。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请看例2,请大家把这道题做在书
上!
(抽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请大家观察,5×3变成50×30,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
教师: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积扩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同法教学从5×3变成500
×30
的变化规律。
(2)师生共同小结。
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
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
(3)及时巩固。
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240×3=
240×30= 240×30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
答案,最后选两道
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比一
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然后选一组让
学生说说这当中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3、4题。
板书设计
例1:果园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果园一共有多少苹果树?
400×30=12000(棵)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5×3=15 50×30=1500
500×30=15000
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
0倍;一个因
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0倍。
教学反思:
1、老师对于整百数乘以整十数的讲解速度过快,虽然简单,但也该细
致分析。
2、本节重点放在积的变化规律,在总结规律的时候,没让学生自己总
结,而是老师直接进行讲
解。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
)四年级上册第75页例3和议一议,
第76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观察例3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
br>48kg。”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
多少个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
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
桃3000kg。
老师:“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
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647×48。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
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
百数来算。
教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647×48≈30000(kg)
学生2: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
似值。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
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
00,48看作50,600×
50等于30000,计算很方便。
学生2:
我也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
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第二
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
很接近。
学生3:第二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
大了一点点,一定会比准确值大,虽然
与准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一种
估算方法。……
2.教学“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
,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
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000,相差5000。
教师:怎么会差异这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
看成40来算少算了5
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
,所以两种结
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
适的估算方法进行
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
引导学生
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
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
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
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教师:我们
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具体实际生活中,
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板书设计
例3:桃园有桃树647棵,平均每颗收桃48kg,桃园大约一共能收桃多少千
克?
647×48≈30000(千克)
600 50
647×48≈32500(千克)
650
50
答:桃园大约一共收桃3000032500千克。
教学反思:
1、由
于以前学过估算,我在讲解把不是整数的数当成整数时,没有细致的
讲解,导致个别差生还不能熟练的掌
握这点。
2、学生在计算的末尾有少写0的现象。
3、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估算的方法。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8页例1,第79页
上的议一议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做工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培
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口算。121×2=
121×10= 216×1= 301×2= 304×10= 304×10=
112×30= 112×4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点评:通过相关?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初步计算。
引导看例1情境图,让学生说获取的信
息:“张阿姨每时采摘123kg脐橙,
她在果园里工作了32时;李叔叔每天包装324筐脐橙,他在
果园里工作了27
天。”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张阿姨32时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学生2: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教师:解决第一个问题应怎样列式?
学生:123×32。
教师:你能估一估张阿姨32时大约采摘脐橙多少千克吗?
学生1:把123看作100,32看作30,我估计大约3000kg。
学生2:把123看作120,32看作30,我估计大约3600kg。
教师:张阿姨实际采摘的脐橙比3000kg多还是少呢?
学生:略。
教师:通过
估计,可以判定她采摘的脐橙至少也在3000kg以上,但是,张
阿姨究竟采摘了多少千克脐橙,12
3×32的积又是多少?大家会算吗?你准备怎
样计算?
学生1:我用的是口算,先用123
×30=3690,再用123×2=246,3690+246
等于……
教师:的确,要让每个同学口算出123×32的积,实在有些困难,还有别的方
法吗?
学生2:最好的方法是用笔算。
教师:为了计算更加准确,我们常用竖式计算,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
究的问题。
(2)尝试笔算
教师:以前在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么三位数
乘两位数的笔
算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请你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尝试计算一下123×32
的积,遇上困难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3)探究明理。
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把32分成30和2,用2乘123
得246,再用30乘123得3690,
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3×32的积是3936了。
教师相机完善板书。
教师:在乘的时候明明123×3的积是369,为什么不与个位对齐,而与
十位
对齐?学生:因为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123×3得369,表示的是369个十。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准确值和刚才
估算的结果相比,差异大
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就要用到笔算乘法。
(4)学生尝试自学第二个问题: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注意引导学
生和前一道题进行对比,计
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到视频展台展出,让该生说说自己
的做法,强调进位,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
相加时不能加表示进
位的这个小数字。
(5)小结。
教师: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和
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
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
位数要多一位。
教师: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
要求的都是工作总量,而每时采摘的千克数和每天包装的筐数
都是工作效率,32时和27天都是工作时
间,所以在做工问题中,工作效率×工
作时间=工作总量。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第79页课堂活动,强调计算要认真仔细。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张阿姨每时采摘123k
g脐橙,她在果园工作32小时,李叔叔每天包装324
框脐橙,他在果园工作27天。
(1)张阿姨32时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123×32=3936(千克)
1 2 3
× 3 2
——————
2 4
6……123×2的积
3 6 9 0……123×30的积
——————
3 9 3 6
(2)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框?
324×27=8748(框)
3 2 4
× 2 7
——————
2 2 6 8
6 4 8
———————
8 7 4 8
教学反思: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既是本册的难点,又是重点,在讲解过程中,一
定要慢、细、精。
2、个别差生还不能准确的进行对位,一定要多多练习。
3、学生容易错的地方只是在台下单独讲授,应该在黑板上指出大家容易犯
的共同错误。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
)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
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
学
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 18×20= 16×50=
240×3= 105×3= 208×2= 301
×2= 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
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
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引导观察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
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
学生探讨有困难
,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
另一部分是
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
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
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
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
87。
2.教学例3。 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
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
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
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
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
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板书设计
例2:王叔叔到果园上班,没分行240米,30分钟到达,问王叔叔家距离果
园多少米?
240×30=7200(米)
2 4 0
2 4 0
× 3 0 × 3 0
 ̄ ̄ ̄ ̄ ̄  ̄ ̄ ̄ ̄ ̄
0 0 0
7 2 0 0
7 2 0
 ̄ ̄ ̄ ̄ ̄
7 2 0 0
例3:一
列火车从水果基地开往广州,每时行108km,需要18小时到达,水
果基地到广州有多少千米?
108×18=1944(千米)
1 0 8
× 1 8
 ̄ ̄ ̄ ̄ ̄ ̄ ̄
8 6 4
1 0
8
 ̄ ̄ ̄ ̄ ̄ ̄ ̄ ̄
1 9 4 4
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得数末尾有漏写0的现象,一定要强调强调再强调。
2、在计算过程中,学生有粗心的时候,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计算。
3、在让学生了解速度×
时间=路程时,应多多分析,以便为他们学习解决问题的
时候做下铺垫。
5、解决问题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
册第84页的例1及课堂
活动,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理解。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做工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力。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这些知识在
生活中都应用得相当广泛。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二、进行新课
1.准备题。
引导看例1情境图。
小黑板出示:6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
,每台每天铺150m,一天一共铺
多少米?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1。
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题变成例1。
6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150m,
40天可以完成任务。这条
公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强调计算要细心,结果注意单位换算。抽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并作
指导。
(3)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解法:
①150×6×40
②150×40×6=900×40=6000×6
=36000(m)=36000(m)
36000m=36km36000m=36km
教师:用到第一种解法的同学,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先算6台铺路机每天铺路多少
米,再算6台40天一共铺路多少米,也
就是这条公路的全长了。
教师:用到第二种解法的同学,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先算每台铺路机40天可以铺多少
米,再算6台铺路机40天一共铺多
少米,也就是这条公路的全长。
教师:问题的单位是千米,计算结果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转化单位。
3.小结。
教师: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再根据题意确定解决问题
的总体思路,最后根
据这个思路完成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后,让学生思考这个
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尽可能指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
如:205×4×28或205×28×4。
教师:同学们发现解决这个问题和解决例1的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
方?
让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相同的地方包括:都是做工问题中求工作
总量的问题。解决时都要分
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都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总体
思路;不同的地方有:这道题计算的数要大一些,因
此最好用笔算。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六第2题。
指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
生讨论:题目中的“一共
有18辆车?
一个月(30天)能运多少吨矿石?”是否有用,为什么,再具体思
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板书设计
6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150m,40天可以完成任务,这条<
br>公路有多少千米?
150×6×40
=900×40
=36000(m)
36000m=36km
答:这条公路有36千米。
教学反思:
1、学生不能很好的对题意进行分析,阅读理解力差。
2、解决问题是难点,要多给学生时间去让他们多多练习。
3、计算过程中学生有错误的现象。
6、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85页上的例2及课
堂活动,练习十六第3~7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理解。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力。
3.
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获得一些价值体验,激发学生对
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教师:
前一节课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
研究。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二、进行新课1.
教学例2。
出示例2。
教师:你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要求该市至北京的铁路的长度,你想选择哪些信息?怎样利用这些信
息来解决问题? <
br>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求两地间的路程,根据“速度×时间
=路程”,要找出列车
的速度和所利用列车的发车时间和到达时间,可以求出列
车一共行的时间。
学生2:列车运行
的平均速度在题目中是已知的,可直接利用。教师:现在同
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合作学习,把自己的解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全班交流:24-8+13=29(h) 102×29≈3000(km)
抽学生回答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强调结果不需要准确值,用估算,结果要
用约等号。
教师: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
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根据问题看需要选择哪些
条件,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总思路,最后根
据这个思路完成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要知道李阿姨一家去内蒙古草原比去海南三亚要多花多少钱,要知道
哪些条件?
学生:要知道李阿姨一家3人去海南三亚花多少钱,去蒙古草原花多少钱。
教师:这些条件都知道吗?
学生:不知道,需要先算。
教师:根据图上的信息,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抽一学生板演,再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
br>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在解决第二问时,让学生理解“该列车48
时至少可以运行多
少千米?”中的“至少”,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知道应选
择速度范围“200km至250km”
中的最小的速度200km。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要求学生先说说解决问题的
思路,再独
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交流回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5~7题。
板书设计
例2
列车运行时刻表
发车时间 8:00
到达时间 13:00(次日)
平均运行时间 102千米时
该市至北京的铁路长大约多少千米?
24―8+13=29(时)
102×29≈3000(千米)
教学反思:
1、学生不能很好的对图表的信息进行收集。
2、解决问题是难点,要多给学生时间去让他们多多练习。
3、计算过程中学
生有的学生不仔细读题,要求估算的没进行估算,强调他们
仔细读取题目的要求。
7、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归纳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构成知识网络,教给学生学习的方
法.
2,通过计算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一次正确率.
3,培养估算意识,简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整理:师:你在乘法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
1,乘法是两位数的乘法. 372×69
2,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9×304
3,简算:乘法分配律
⑴3278+7868 ⑵372×999
⑶45×101 ⑷64×99+64
⑸67×29-47×29 ⑹32×125
4,探索规律.
二,复习:
1,直接写出得数.
12×8= 6×13= 18×2= 16×6= 18×4=
13×5= 24×4= 14×5= 6×15=
2,先计算,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629×53 167×28 408×75
86×154
350×67
3,每箱酸奶24盒,一共145箱.一共有多少盒酸奶
24×145
4,迷你型洗衣机授价205元,全自动洗衣机的授价是迷你型的13倍.
问:每台全自动洗衣机的授价是多少元
205×13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每辆车可以乘坐165人,17辆车可以乘坐多少人
165×17
6,高层: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是85平方米,共有34套.
板式楼房: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是108平方米,共有75套.
两座楼房的建筑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85×36+108×75
7,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13+(960-728)×8 87×46-46×77
35×28+65×28 684÷6-469÷7
43×100+43 25×24
83+83×99
8、,运动服:每件上衣68元,裤子每条46元.学校要为田径队买145套.共用
多少元
(68+46)×145
板书设计
先计算,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629×53 167×28 408×75
86×154
350×67
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13+(960-728)×8
87×46-46×77
35×28+65×28 684÷6-469÷7
43×100+43 25×24 83+83×99
教学反思:
1、用计算器基本无错误,学生能正确的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学生对于简便方法的掌握还有待加强。
3、部分粗心的学生计算不仔细,总犯一些小错误。
第六单元:相交与平行
1、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
4~95页上的教学内
容,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
相交和垂直的现象,理解垂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
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
2、掌握垂线的画法,会过直线上的一点或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
线。
3、经历探索相交与垂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会画角吗?画几个角来大家看一看。
学生画角,抽几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一个角
教师:这些角的两条边都分别相交于一点(标为红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继
续研究相交。
(板书:相交)
二、进行新课
教学单元主题图。引导观察单元主题图。
教师:生活中也有许多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哪
些直线是相交的。
学生找出图中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
教师:这些直线是怎样相交的呢?我们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两根纸条怎样
摆才是相交的呢?
学生摆出相交的纸条后,让学生在台上展示,教师在黑板上把两条直线相交
的现象抽象(画)出
来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形成4个角。 教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这个点我们称为交点,再看看4个角,能分
别说出它们是什么角吗?
学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锐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钝角。
教师:
下面请同学们用图钉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钉的时候可以用木板垫着
钉,注意不要把桌子钉坏了。 教师:这样一来,这两根相交的纸条就可以转动了,请同学们转动纸条,你
又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的发现包括:(1)这些纸条是绕着交点转动的;
(2)随着转动,角的大小要起变化。
教师:我们重点看一看这些角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将其中的一个角转为直角
吗?
学生转动后,让学生在台上展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一个角成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是直角。
教师:这个结论正确吗?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边比一比。
学生比后,证实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就是垂
足。
教师在课题后接着板书:垂直,使课题成为:相交与垂直。
教师:老师这儿有个问题,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对照图形直观地理解一条直线垂直
于另一条直线时,就有另一条直
线也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结论,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师: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
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直线相交?哪些直
线互相垂直?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
动第2题。
2教学例1、例2。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教师:怎样用三角板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就是要
使要画的线与黑板上的线
成90°的角,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然后把直角的一条边与这条
直线重合,紧靠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和已知的这条直线成直
角。教师:同学
们用这种方法画一画垂线。让学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试画后,抽一
个同学在黑板上画?。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1~4题。
板书设计
相交 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足。
·
教学反思:
1、我在黑板上画角的时候,身体可能遮住了部分学生的视线,以后应注意画图
的方法和姿势。
2、没有对图形中的垂直现象指出,下节课记得。
3、在画图中,应抽取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以此来发现他们容易犯的错误。
2、平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
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
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
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
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台上展示。
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
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
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单元主题图。
教师:图中的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
学生回答:不会相交。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平行线。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
观看图片::双杠、吊杆、长方形花台和新增加的铁轨图。
教师:这些图形都反映了这样一些数学现象。
教师:这4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
点?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
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 <
br>教师:同学们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学
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
,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师:你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引导学生说出: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第①条边和第
③条边互相平行,第②
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在第3个图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第<
br>②条边和第⑤条边互相平行,第③条边和第⑥条边互相平行。
2画平行线。
教师:我们可以用两个三角板或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
教师示范画平行线。 学生照老师的方法画平行线。画完后抽一个学生黑板上画,并且要求学生说
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平行线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画平行线时,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
与已知直线的延长
线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或直尺的短边)靠紧,另
一个三角板(或直尺)靠着这个三角板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画已知直线的
平行线了。
教师:用画平行线的方法还可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的。
教师在黑板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验,让学生看清教师用三角板检验平行线
的过程。
教师: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检验你同桌画的平行线吗?
学生互相检验。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97页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5~8题,最后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板书设计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行。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上面和下面平行、左边和右边平行)
教学反思:
1、课前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现象的图片,能更直观的告诉学生常见的
平行现象。
2、在黑板上画平行四边形的时候,画得有点不对称,以后这种情况在课前
用小黑板画好图直接拿来教
学。
3、学生能正确的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掌握较好。
第七单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
: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
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
80÷40= 90÷30= 83÷20≈ 80÷19≈
(2)
创设前景。我们学校师生准备出去旅游.现有200名师生,每辆车乘
坐40人.租1辆需要840元,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A一共需要几辆车?怎么计算?
列式: 200÷4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200里面有几个40?
几个40是200?
200是20个10,40是4个10, 20个10除以4个10,商5。
200÷40=5(辆)
练一练:
120÷30 150÷50
160÷80
B平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
840÷40
生讨论集体解决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
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
,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
验算:30×40=1200
学生口答结果
80里面有4个20,商4
方法一:想20×4=80,所以80÷20 =2
方法二:8÷2=4,所以80÷20 =2
可以分给几个班?
200÷40
200里面有5个40,商5
5个40是200,商5
200是20个10,40是4个10, 20个10除以4个10,商5。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80÷40 450÷50 360÷90
810÷90
2、书后:(P100页 课堂活动)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P102页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我们学校师生准备出去旅游.现有200名师生,每辆车乘坐40人。
(1)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
200÷40=5(辆)
(2)平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
840÷40=21(元)
教学反思:
1、个人认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是本册难点中的难点,一定要多花时间和精
力辅导孩子。
2、课前准备不充分,训练的题材太少。
2、估算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学会其估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过去估算方法,引导学生类推迁移,掌握估算方法,发展
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估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83÷4≈ 795÷8≈
101÷5≈
998÷2≈
二、新授
1.创设新问题
599÷30≈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把599看作600 600÷30=20
所以599÷30≈20
2.出示例2(略)小黑板出示
生剖析图文信息
A去三峡大坝大约要多少时间?
从问题你明白了什么?(估算)
列式
624÷23≈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
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
23看成20,再口算
生独立探讨问题B回重庆大约要多少时间?
生独立列式解决并交流
观察分析算式意义d引导生得出以下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三、练习P102课堂活动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P103页5、6、7、8题
熟记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板书设计
重庆→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重庆
路程(km) 624 624
速度(千米时) 23
52
(1)去三峡大坝大约要多少时间?
624÷23≈30(时)
(2)回重庆大约要多少时间?
624÷52≈12(时)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取商的近似值时,有些学生部知道些约等号。
2、像表格一样的解决问题时,学生部能很好的理会题目意思,以至于列错
算式。
3、在讲解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时,没举一反三的问他们我们以前学过的
内容。
3、笔算除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每班分30本阅读,可以分给几个
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
计算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 )9 2
9 0
2
练一练
20 )80 30) 64
(2)出示例1(略):P104页
生阅读分析信息
A老虎出生几个月后才开始随母虎外出?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口答结果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92÷30≈3
学生尝试计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讲解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说计算的方法
180÷30=6
6
30 ) 180
180
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6个30是180,商6。商写在什么位置?
答语(略)
B老虎出生几个月后才开始独立生活?
生理解列式
720÷30=
探讨列竖式计算
24
30 ) 720
60
120
120
0
练一练:
20)480 50)250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P104页课堂活动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107页1.2题
学生尝试计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讲解计算的方法。
商写在个位上。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计算方法。
总结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自我检查相互检查
板书设计
180÷30=6
720÷30=24
6
24
30 ) 180 30
)720
180 60
0 120
120
0
教学反思:
1、对新教材的领会不到位,在课一始先复习旧知,没有创设丰富的情景,<
br>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正的地方。
2、总是
怕学生不会,在每一个环节的练习中,我都插入了大量的练习,
学生做的很吃力,所以练习的量一定要控
制好。
3、在教学技术性问题上还有待提高。
4、笔算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
生学会“四舍”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
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
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
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
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
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
可以在商的
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
为
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学生列式
除数不是整十数
学生尝试计算,讨论汇报计算方法
学生叙说试商过程,讲解计算的过程
指名板演,讲述计算的全过程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
怎样计算的?
p>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
十数来
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出示例2:小猴和小熊开车
去野生动物园,现离野生动物园612千米,平均
每小时行34千米,好要几时才能到达?
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列式 612÷34= (时)
现在你有办法解决吗?试试看。
生交流把612看作600,34看作30,
600÷30=20,在十位上商2。
列竖式计算
怎么试商呢?
第一次商2大了,改商1后余27。余27是27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在个位试商。商9大了,改商8。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
么?
576÷18=32
18
34)612
34
272
272
0
答语(略)
提问:这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
样计算的?
小结:用“四舍”的方法,(板书)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
大了要调小。余下的数必
须比除数小
三、新知巩固
练习P105页课堂活动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
P107页3、4、5、6题
观察后汇报计算过程
总结试商方法
读题分析后列式计算
学生叙说试商过程,讲解计算的过程
学生板演,说方法。
找出共同特点
独立计算后互相检查,讲方法
板书设计
576÷18=32
18
34)612
34
272
272
0
教学反思:
1、复习铺垫环节进行的笔算练习,应重点选择一题让学生说算法,为后面
的学习打好基础。
2、在教学例二如何试商的环节,我针对学生的演板,强调了余数比小于除
数,这一环节应在前
面复习笔算的环节进行强调,这样,在新授时就不会浪费不
必要的时间,为后面的练习留出时间。
5、笔算除法(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四舍”的试商方法,使学生学会 “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
算除数是两位数的
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2、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侦测。
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试商的?
805÷23 884÷34
小结:昨天我们学习了“四舍”的试商方法,把除
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
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3:野生动物园的猴馆占面积为850m2,猴子只数是17只。平均每
只猴子的活动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850÷17=
17最接近20,把17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50÷17转化成850÷20,应该商
几?商写
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17,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
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
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
为5。
生试做
20
4
17) 850 →你有什么发现?
68
17
5
17) 850 →商4小了,改商5。商完了吗?怎么办?
85
0
50
17) 850
→商的个位为什么写0?
85
0
答略。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读题分析后列式计算
把17看成20
归纳:除数不是整十数,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
方便了。
学生尝试计算,讨论汇报计算方法
学生叙说试商过程,讲解计算的过程
指名板演,讲述计算的全过程
三、巩固练习:
780÷26
544÷17 898÷28 384÷16 775÷25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
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
“五入”试商(板书)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
容易小,小了要调大。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5、6、7、8、9又怎么办?
用“四舍”
或“五入”的方法,(板书)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
易大或小,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五、作业:P108。 7.8.9.10.11题学生板演,说方法。
找出共同特点
总结试商方法
观察后汇报计算过程
独立计算后互相检查,讲方法
板书设计
出示例3:野生动物园的猴馆占面积为850m
2
,猴子只数是1
7只。平均每只
猴子的活动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850÷17=50(平方米)
答:平均每只猴子的活动面积有50平方米。
除数不是整十数,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
教学反思: 1、由于没有实现强调试商用铅笔,造成一些同学在调商时涂抹严重,在让
学生练习之前,应要求学
生用铅笔试商,以方便调商。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时应考虑到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便于学生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 <
br>3、即时练习“做一做”只有试商偏小类型的练习,如果补充试商偏大,需
要调小的练习,练习类
型会更全面,更利于学生对后面例3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6、笔算除法(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
方法。2、巩固除
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
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商的位置。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
1.计算897÷39 608÷32
2.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 31)348
二、新授:
1、创设情景出示例4:
一个养鸡场养了许多鸡,每天要用86千克饲料。现运来688千克饲料够用
多少天?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68比86小,86除68个十,商几个十?
商一个十都没有(也就是0个十)怎么办?
怎么试商呢?
第一次商7小了,改商8,刚好合适。
“8”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688÷86=8(天)
8
86)688
688
0
答略
2.练习280÷35 930÷31 怎样试商?
3.议一议怎样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
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
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
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4.议一议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两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一位数?
可不可能是一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说出计算的方法
读题列式
688÷86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试商?
在个位试商
生说想法,把86看成90试商。
学生议论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1.
P109.课堂活动第二题
用3,4,5,6,7这5个数字,组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第算式。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五、作业
110页第1,2,3,4,5题。
板书设计
例4:
一个养鸡场养了许多鸡,每天要用86千克饲料。现运来688千克饲料够用
多少天?
688÷86=8(天)
8
86)688
688
0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
br>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1、对学情掌握不够好,复习题的讲解花了太多时间。
2、如何提高试商的速度?这点有待于思考。
3、如何提高学生对除法的计算正确率有待于老师共同探讨。
7、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除法运算,探索乘除法算式第简单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发现其隐含的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
惯。
重点
引导生发现隐含的规律。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数学中蕴涵着无数规律,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找一找。
二.探究规律
1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师板书
让生观察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发现。。。。。。
根据这个规律,你能写出11111×11111的积吗?试试看。
你还能写出别的算式和结果来吗?
你有什么感触呢?
2.出示例2。用计算器计算,呢发现了什么规律?
2424÷101=24
2424÷202=12 2424÷404=6
4848÷101=48 4848÷202=24
4848÷404=12
9696÷101= 9696÷202= 9696÷404=
引导观察横着看你有什么发现?
竖着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你还有什么发现?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发现.
同桌相互说一说.
课堂练习
P 112页1、2题
分别说说有怎样的规律?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要学生学会利用规律解题。
作业:114页练习22。
1,2,3,4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指名回答结果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生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同位互相检查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
独立描述
横着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就缩小多少倍.
竖着看被除数扩大多少倍,除数不变,商就扩大多少倍.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下列各题,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横着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就缩小多少倍.
竖着看被除数扩大多少倍,除数不变,商就扩大多少倍.
教学反思:
1、在新课前没能进行导入,刚上课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2、在总结规律时,没让学生自己去
思考,而是自己就直接告诉了他们,没
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8、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
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
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数学中蕴涵着无数规律,今天,我们再共同来找寻一种新的规律——商
不变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
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几倍)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观察数字
用除法来进行计算。
学生说方法,
回答:商都是4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举例说明
回答: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思考后汇报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几倍)
出示例3略出示:
生计算
8÷2=4 这组算式有什么规律?
80÷20= 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800÷200= 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8000÷2000=
观察是否具有以上规律?
8、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发现。
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
变
板书课题:商的不变规律
9、能再举一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三、体会商不变的规律。
观察两种计算方法。
四、尝试运用
1.出示113页试一试第1题。
根据每组算式的结果直接写出第二个、第三个算式的得数。
(了解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或缩小了相同倍数,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2.议一议1500÷500怎样算简便?
3.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五、巩固练习
1、书P113页课堂活动 1、2。
六、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七、作业:第115页5、6、思考题
讨论后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说出注意的地方
学生判断。解答疑问。
独立填
写各题的商,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商不变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教学反思:
1、吸取了上节课的经验,这节课进行了复习导入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好。
2、总结规律时,没能在重点字上面加上着重符号,以此来强调学生。
9、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
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具体情景,感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和应
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对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
惯。
重点
注意对问题情境对理解,感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理解信息。
小明家有花椒树90课,平均每棵可以产花椒12kg。我们4人
8天可以才摘
花椒256千克。今年每千克花椒可以卖9元。
感知信息诸多,分类理清信息。
二、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师择重板书。
A平均每人每天可以采摘花椒多少千克?
B小明家共收多少千克花椒?
C小明家对花椒收入有多少元?
。。。。。。
三、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与那些条件有关,要解决问题怎么办?试试列算式,并对思路和方
法进行解释。
A平均每人每天可以采摘花椒多少千克?
256÷4÷8
8天每人摘÷8
=每人每天摘的
或256÷8÷4
生说说算式的意义
B小明家共收多少千克花椒?
12×90=1080(千克)
C小明家对花椒收入有多少元?
要算花椒的钱,要知道什么条件?怎么办?
12×90×9
三、课堂练习
P117页课堂活动1题
生思考说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说理由。
四、作业P118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例1:小明家有花椒树90课,平均每棵可以产花椒12kg。我们4人8天可以才摘花椒256千克。今年每千克花椒可以卖9元。
(1)
平均每人每天可以摘花椒多少千克?
256÷4÷8
=64÷8
=8(千克)
(2) 小明家的花椒收入有多少元?
12×9×90
=108×90
=9720(元)
教学反思:
1、板书不太理想。板书
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也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帮学生温习本
课的内容,而我许多 本该板书的内容全部反映在
大屏幕上,在继续讲一下个内
容时,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再出现,只给学生瞬间的停留,这样做也有欠妥当
。
2、本节课没有激情,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少,
可以说几
乎没有。
10、解决问题(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验三位数除
以两位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
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具体情景,感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
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对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
惯。
重点
注意对问题情境对理解,感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2情境。
从雅安市
到西藏芒康县到318国道长840km。一辆汽车早上6:00从雅安市
出发开往芒康县,3时行了1
80km。照这样的速度,汽车什么时间能到达芒康县?
阅读理解信息。
师讲述318国道,是公路代号,不是运算条件。
二、思考问题。
照这样的速度,汽车什么时间能到达芒康县?
根据这个问题,要先求什么?所用时间
所用时间又怎么办?
三、解决问题
尝试列式
840÷(180÷3)
都是除法要先算180÷3,怎么办?
理解14时是什么?(经过时间)汽车什么时间到达的“时间”指什么?(具
体时刻)
6:00+14:00=20:00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交流。
三、课堂练习
P118页课堂活动2题
生思考说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说理由。
四、作业P118页第4、5、6题。
板书设计
例2:从雅安市到西藏芒康县到3
18国道长840km。一辆汽车早上6:00从
雅安市出发开往芒康县,3时行了180km。照这样
的速度,汽车什么时间能到达
芒康县?
840÷(180÷3)
=840÷60
=14(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既有收获也有失误,收获是通过这节课使学生了解了能用已有的知识
自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对书上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和已有
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告诉学生遇到类似的
情况可以用分步也可以用综合
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思
想意
识。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11、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难点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
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
也可用乘
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
368÷60≈ 422÷80≈ 720÷89≈ 722÷90≈
350÷68≈ 455÷70≈
578÷60≈ 507÷80≈
289÷5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
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560÷40=
260÷20= 110÷10= 280÷20=
2600÷200=
220÷20= 140÷10=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汇报发言
口答结果,说口算的方法
口答结果,说估算的方法
学观察,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确定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
变。
小结:商的变化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
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
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
必须比除数小。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120页)
完成的1、2、3、4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1~122页1、2、3、4、5、6题.
家庭作业7、8、9、10题。
板书设计
口算的方法: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
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估算的方法: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
数,再口算出结果。
笔算的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
数小,就要看前三位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
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1、板书过多,板书的内容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而再次把全部写在黑板上
不但不美观,还让学生产
生一种看着头痛的感觉。
2、学生不能迅速的对除法进行试商,只有熟练后才能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第八单元:可能性
1、可能性(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5~126页例1、例
2,第127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
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
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
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
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
述。
教学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
.教师:上课之前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请
同学们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
女同学?”
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
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
确定它的结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研究不确定现象。
(
1)教师: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抛硬币
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
,是
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
还是反面向上。 <
br>(3)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
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
论。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
般用“可能…
…也可能……” (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
这种不确定现象。
(5)教
师小结: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
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
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
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
研究确定现象
(1)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白
球。学生可分组摸球后,记录摸球后的结
果。教师: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
样呢?学生用自
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白球,都是白球……
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
词来说。
(板书:一定)
教师: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黄球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可能,不会……
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
个词来说。
(板书:不可能)
教师:(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黄球)当盒子里全是黄球时,从里面任意
摸出一个,结果又怎样呢?
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教师小结:像这样
结果只有
一种,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三、猜想验证
1.(教师将两种球混装)提问:现在盒子里装了3个黄球和3
个白球,从
里面任意摸出一个,会是什么球呢?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来描述摸球结果。
2.小组摸球,试验验证。
(1)试验要求。
教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一个盒子
,里面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请组长
负责安排,小朋友按次序摸球。
要求:
①每人可以摸两次,摸之前要先想想:会摸出什么球呢?然后再摸。
②组内的记录员要将小朋友每次摸球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每次摸出的球要放回盒子里摇一摇,
再继续摸。教师:比一比哪个小组最
会合作,小组活动开展得又快又好。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小结:完成教科书127~128页1~3题。
2.讨论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教师:生活中,哪些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哪些是一定要发生的事情?
教师举例,引导思考,如
:“猜中指”、“石头、剪子、布”等游戏。教师:
谁来介绍一下这些游戏?你能预测一下结果吗?
教师小结: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是事先不能确定的。
学生举例,分析游戏结果。
教师:想一想,平常你还玩过哪些游戏,或者你能不能自己来设计这样一个
游戏,使它可能出现
的结果不止一种,是事先不能确定的。
要求:独立思考,同桌互玩,边玩边想:这个游戏的结果是确定的吗?为什
么?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有趣的游戏,它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
在
玩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属于数学上的“不确定现象”。也正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
人们才可以
反复玩,在可能出现的结果中去感受无穷的乐趣。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可能性
可能……也可能…… 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
一定 不可能
教学反思:
1、使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随机现象是如
此普遍、正常和可变性,感悟到
自己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较充足的活动
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比较、
实践中认识“可能性”。
2、可能性(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
级上册第128页,课堂活动第
1~3题,练习二十五第2、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
不确定现象进行描
述。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
学生猜想、列举后再归纳不确定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
些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吗?
2.学生举例后在黑板上记下一些例子。如:抛硬币、掷骰子、
帖鼻子、摸
奖、转转盘、青蛙跳、摸彩色粉笔……
3.请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这些不确定的现象。
4.揭示课题: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结
果是不唯一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结果的事件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事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不
确定事件发
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的事件。
教师:在抛硬币游戏中,我们知道抛一枚硬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有几种可能
出现的结果?
学生得出有两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的游
戏,并实际做一做。
2.出示第128页例3。
学生先猜三(1)班和三(2)班足球赛可能出现的结果。
教师:这个情景无法在课堂上再现,请同学们根据猜想再讨论归纳出可能出
现的几种结果?
学生列举以后再归纳不确定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师板书:第一种结果:可能三(1)班赢,三(2)班输;
第二种结果:可能三(2)班赢,三(1)班输;
第三种结果:可能三(1)班和三(2)班打成平局。
一共有3种结果。
3.请学生在小组内举例或设计可能出现两种以上结果的游戏。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128~129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3题,用语言准确描述后再归纳
出一共有几种可能的
结果。
2.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教师:上节课已经用语言描述过,这节课要归纳出一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数学上,我们
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
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不确定现象就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结果,同学们?
1.教科书第130页第3题,用语言准确描述后再归纳出一共有几种可能的
结果。
2.教科书第130页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
第一种结果:可能三(1)班赢,三(2)班输;
第二种结果:可能三(2)班赢,三(1)班输;
第三种结果:可能三(1)班和三(2)班打成平局。
教学反思:
1、概率知识太
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
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游戏情
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性。
2、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
间充
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九单元:总复习
1、多位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133页到134页总复习中第1、2、3题;课本第137页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写多位数,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多位数,进一步
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泼辣
些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整理在整个
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出问题:本学期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引出课题
二、指导复习
1、复习多位数的读写。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中的第一题。
1)写数“三百六十万零九百零三”
2)读数“90060800”
3)议一议:读多痊数要注意什么?写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复习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指导完成总复习的第2题。
3、复习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3题。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2、3、4、10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位顺序表
数级
数位
……
……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百十亿 千百十万 千 百
十 个
亿亿亿 万万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计数
单位
……
千百十亿 千百十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教学反思:
1、学生对数的读法和写法,基本已经熟练,但写法略显不足,有待加强。
2、给学生的题量过多,导致大多学生没能及时完成。今后应考虑实际情况
进行安排和布置。
2、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4页第4至9题目;课本137~138页中的5~9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整数加减法和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
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2、养成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时
二、指导复习
1、复习口算
指导学习完成总复习第4题
2、复习估算和笔算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5题。并归纳方法。
3、复习简便方法计算。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6题。
4、复习加减法的关系。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7题。
5、复习用计算器算。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8题。
6、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1)复习运算顺序
2)计算题目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六中的第5~9题。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13+96+87 简便: 113+96+87
=209+87 =113+87+96
=296 =200+96
=296
200-108-42
=200-(108+42)
=200-150
=50
教学反思:
1、忽略了简便方法的计算过程,对于个别差生来说,简便方
法还是挺难的,
应对他们个别辅导。
2、学生计算粗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让他们计算正确率高呢?有待思考。
3、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35页10、11题;138~140页10、12、13、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逐
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
切联系,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老师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复习
1、复习所学的数量关系 。
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问题
2)速度、时间、路程
2、解决用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135页总复习中的第10、11题目。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8页至第140页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0、12、13、15
题。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139页至140页11、14、16题。
板书设计: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做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始终不能
列出正确算式,怎样才能提高
呢?有待探讨。
2、计算过程中始终会出现错误。
4、空间与图形 可能性
教学内容:
第135页至136页总复习中第12~
16题;第140页至141页第17、18、20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
,引导学生加深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周
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之间的
大小关系。
2、进一步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等和相交关系。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复习
1、复习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1)说说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说什么是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过的角有几种类型?
3)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12题。
2、复习各种角的关系。
1)说说1平角、1周角各是多少度?
2)指导学生完成第13题。
3、复习角的度量。
1)复习角的画法
2)复习角的量法。
4、复习平等与相交
1)说说什么叫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什么叫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指导学生完成15题。
3)复习垂线、平行线的画法。
5、复习可能性。
1)说一说: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不一定等词语分别说一句话。
2)试一试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16题。
三指导练习:140~141第17、18、19、20题。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行
相交 垂直
平角=180°
周角=360°
可能性:可能、不可能、一定、不一定。
教学反思:
1、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平行,也能对图形中的平行现象很好的指出。
2、学生在画图时,部分学生画出来始终歪歪斜斜,怎样帮助他们解决呢?有待
思考。
3、对角的分类判断掌握很好。
4、对角的画法和量法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达到非常熟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