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党建知识-端午节什么时候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上册全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
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
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优化、总复习。
二、 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
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
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
方面
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
能,进一步发展数感;
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
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
科学、合
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
分数的四则运算
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
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
图形与几何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使学生知道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
位,计量较大的土地的面
积,常用平方千米做单位,并借助熟悉的场地的面积来感受这两个面
积
的单位,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
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
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
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
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
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
了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认识
条形图的基础上,学习条形图中根据数据的特点以一当多来表示数据,在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
简单的分析,由此体会数据中,
蕴涵着信息这一特点。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
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
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
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
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
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
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
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综合
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
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
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
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
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
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
根据数
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
数的近似数。体会和
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
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
数,整十数除整十数、
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
的几种
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
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
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
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
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课 时 安 排 :
一、大数的认识(11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公顷和平方千米(4课时)
三、角的度量(6课时)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七、条形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优化(4课时)
九、总复习(5课时)
2019--
2020学年度上学期数学集体备课安排表
组别:数学组年级:四年级上册
时间
8.28
8.31
9.11
9.25
10.16
地点
数学组
数学组
数学组
千米
主备主讲
全册教材分析
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
主持人
主讲人
数学组
数学组
三单元
角的度量
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
数
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
10.30 数学组
梯形
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
11.13
12.4
12.12
12.26
数学组
的除法
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八单元
数学广角
总复习
数学组
数学组
数学组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
成。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十万”、“百万”、“千
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
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
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
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
“亿”作单位的数,
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
的近似
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
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
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
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
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
br>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
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
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
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
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
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
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
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
的数用“四舍五入”的
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优化教材结构,集中进行大数认识的教学。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对这
部分内容的安排是: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
法和写法(第七册),再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
理论
进行整理(第八册)。本单元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的数的认识
加以整合,在两部分认
数教学中间安排的十进制计数法是对亿以内数
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作为亿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起到承
上启下的
作用。
(2)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
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 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
一次扩充。学生在读、写大数时
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
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
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
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例如
,科学知识:一个人一年的心跳次数,地
球赤道长“你知道吗”中,用直观的素材让学生体会1亿有多大
。
(4)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
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
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
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
时,一方面图文并茂地提供
教学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给学生
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这体现在:①
读、
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②
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
学生自己探索。③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
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
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
教材提供的
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
感受。教学读写数时,教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
索,理解并掌握了读
写数的方法后,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
索的空间。
对于数
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但是,不应
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
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
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
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
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
br>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
的数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大数的读写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11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
习一中的习题P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知
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
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
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
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
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
.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
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
、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
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
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
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
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
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
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
br>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
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
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
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
7.练一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
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
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四、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
不会读呢?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
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
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
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
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
“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
出以下几种方法:
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
个级;(可以进一
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
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五、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
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
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
习
兴趣。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几种新的计数
2、在这节课的过程中利
用情景教学,借助计数器,边拨珠,边数
数,使学生直观地形成了数位概念。
单位。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
11、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
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
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
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
。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
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
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
来吗?
订正时,
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
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
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
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
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
”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
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
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
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
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
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
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
,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三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 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
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
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
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
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
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
00平方千米,新疆
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 , 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
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
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
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
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
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
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
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
00。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
果位数不相同,位
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
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
二位上的数,
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
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
比较左起第二位
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
哪
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
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教学反思:
1、在学习万级数的读法时,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数的读法
来读,后面
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
移能力,让他们明白先读万级再
读个级,万级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
级的末尾加一个“万”字。
2、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讲解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最后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读数的规则。
第四课时:求近似数(A)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例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5、7-8题。
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
数。
3.引导学
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
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
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
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
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
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
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
00000
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1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 1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
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
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
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
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
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
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
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
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
人就是一
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
万)美
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
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
,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
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
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
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
数要根据百位上
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
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本订正,
然后分组议一议:⑴在省略12756和1389000万位后面
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
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
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
数比5
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
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
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
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
似数
;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
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
由教
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
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
,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
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求
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
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教学反思:
1、学习了整万数的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
2、在学习含有
两级数的写法时,教学生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再在后面加上四个0就可以,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
强调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了读法和写法的不同。
第五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
中的习题P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
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
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
表。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
(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
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
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
、二、三这
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
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
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
对应
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
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
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
器和木棒上刻
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
器没有丢失。
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
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
来,也就是现在所
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
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
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
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
数。一
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
个自然数
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
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
1
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
换物品,又经过了很
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
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
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
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
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
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
的两个计数单位。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
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 )级( )级(
)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
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
叫做数位。
三、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
3、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数感。
写亿以内的数。
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第六课时:亿以上数的读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
教学目的: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
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
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
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
探索,自我评价和善
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
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
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组交流: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可以有意识
的用学生复习亿以
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上课时,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据在小组内
互相读读
、写写。再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这样是帮助学生复
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处理亿以内的数,引导学生看亿以
内的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在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数据
的来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
(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有学生搜集的、也有教师提供的)
例如: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
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02000300人。
师:请你比较一
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
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是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
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
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
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
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
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
0最难读,
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例如: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800 7000 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7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5.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
的地
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数级扩展)
6.下面围绕读法进行练习。做练习一:并填反思表。
练习一
(1)读出下列各数
:(先自己读读,再2人互相读读。1人读1人
判断。再换过来读。有争议的可以举手。)
8300000000 578000000 20700600
1
62 4600800000
读完六个数可以填写反思表,一共3个题。
反思表
1.六个数,你读对了( )个数?
2.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
不读。
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
,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
字或“万”字。
3.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
)
①自己看书。
②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 )。
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
④其他。
(设计这个反思表的目的
是让学生能在此有意识的反思一下自己的
学习过程,通过反思让学生关注自己是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会
的。
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学习亿以上数
的写法做好知识和方法
的准备)
(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教学反思:
教材
呈现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的数据并配以反映该地区特点,形
象的图片由小精灵提出问题,在课堂中我
鼓励学生自己探究亿以内的
数的比较方法,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学
习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比较亿以内数
的大小的方法。
第七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3、例4、“做一做”和练习三
6、7、
8、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
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
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
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让学生看一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
以知道哪些
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五
位是万位……,
还可以知道从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从亿位到千亿位
组成亿级)。
2.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28页第5题。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
千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
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
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
三、教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
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可能回答……(先写最高位,再依次往下写,最后写个级)
师:那么,亿
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
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
1.整亿数的写法。
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亿,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
什么这样写。
师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个0。
2.非整亿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
该怎么写呢?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师:这两个数比较
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
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
后四人小组讨
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
③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
(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4.组间交流。学生手中有很多数据,可以
充分利用,可以安排这样
一个活动,两人间读一条自己喜欢的大数的数据,1人读,1人记录。
师: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
5.课本做一做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先自己写,再小组间互相说说)
二百零六亿零五百八十万 写作:
四百八十亿
写作: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
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
同时提供给学生思考题思考:(先自己思考,再小组间说说)
1.请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要和同学们交流的?
2.课本练习三,6、7、8、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讲评。
五、小结:
(1)怎么写亿以上数的?
(2)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
生
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
程中,首先自己具有科学性地讲解,让学生感知血
液成分及它们的数量,从而有效的开展教学,使他们充
满学习的欲望,
有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实
践,大部分
学生基本掌握这部分知识和技能。
第八课时:改写和省略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
亿”
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关键: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
作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一、改写:
1.今天,我们全班进行一下信息的交流。(分小组汇报)
要求:先说说你们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是怎样得到的。
再每组选一条你们最喜欢的信息,介绍给大家。
其他同学,如果听到你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记录下来。
2.刚才,同学们分组介绍了自己收集的信息。通
过交流我们对居住
的北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来说说你记录了哪些信息?(学生实物
投影展示
)
3.抓住学生用不同记录方式记录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
(1)两位同学记录了相同方面的信息,看看一样吗?
例如: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③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
,科技活动经费
23000000000元。
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元。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00000000、1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
发现?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
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
位的数。
(3)总结改写的方法:
1.学生试着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改写。(汇报反馈)
2.
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
。)还有什么问题?
二、省略:
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
。你是怎样理
解这句话的?(大约是47亿人次,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
是一个近
似数。)
2.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
的数。)
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
收寄函840000000份。
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9580000000元。
开发区工业总产值0元。
3.汇报,交流:
1170000000≈ 12亿 (五入)
840000000 ≈ 8亿 (四舍)
958000000元≈10亿元
(进位)
0元≈1990亿元(进位)
4.小练:老师这儿有一组信息:
2000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39000000人次。
2001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510000000人次。
①自己独立完成,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②订正
239000000人次≈2亿人次
2510000000人次≈3亿人次
③师:都是2亿多,为什么一个是2亿,一个是3亿。
④利用手中的数轴,小组合作解释这个问题:
0 1亿 2亿
3亿
汇报。
⑤看图。
(4)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我复习了以前学的找两位数或三位数的近似数,
帮助学生回忆找近似数的方法,所以对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需要看
千位这一环节没有过多强调,使得有
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而紧跟其
后的做一做要分别省略不同数位后的尾数,则让学生不知所措。在教学例6时,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方法,教学过快。通过本节
课的教学使我明白:难点部分教
学节奏一定要慢,要留足够的时间让
学生去理解、消化。
第九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
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
工具
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
就会出现数的计算,
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
有关资
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
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
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
国
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
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
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
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
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
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
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
br>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
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
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
示任何自然数,从而
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
分红黑
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
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
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
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
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
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
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
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
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
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
br>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
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
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
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
愉快。
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
“劈里拍拉的算
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
数
,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
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
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
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
用了二千多年
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
较深的日本、
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
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
基本功,日本的珠
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
韩
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
珠算考核
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
中心,有1,00
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
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
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
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
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
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
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
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
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
并增加浮
点运算。
■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
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
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
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
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
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
在横梁下,每颗
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
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
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
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
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
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
屏键、存储运算键、
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
算器如
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
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
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
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
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总体感觉学生对大数的
认识,掌握较好,提高了学生
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
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再进行教学,
可能效果比较好。
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参
与的同学鼓励。在不断总结和表述思维的过程,给予学
生充分的肯定。
第十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
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
“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
按“179”,屏幕显示179,按“
=”,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
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
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
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数的发展历史,学生接触的都是文化性的知识,
对
这些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亿以
内数的计数单位和读法
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千亿,学习多位
数的读法。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是读、写多位数
和计算的
基础。
第十一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
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
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
录表中。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
万以内数的读法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
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
等有了较深的理解,这
为本节课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教材的编排上为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
留下
了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在社会生活
中
被广泛采用。学生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常用的土
地面积单位之前,已经在三年级下册有
了面积及常用面积单位“平方
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的认识基础,在图形面积的认识方法和
直观表象建立上已积累了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本单元内容是在进一
步巩固面积认识的基础上,完善面
积单位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土地面
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关于土地<
br>面积的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积单位。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教材除在例题材料的
生活化选择之外,还在两个方面
强调了学习者经验的唤起与应用,突
出了经验的链接价值。
一是在知识内容的呈现过程中,通
过“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
积是1公顷”的描述,唤醒学生面积单位学习的经验,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以前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学习中汲取有
价值的经验,为新的面积单位学
习服务,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连续性与
衔接性。
二是在学习行为的设计上,除了引导学生用观察
、想象等方式学
习之外,提出了许多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体验的要求,有意识引导学生
积累起丰富
的实践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知道
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
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知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掌握平方
千
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1公顷和1平方
千米的表象。
四、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公
顷 的 认 识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
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
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
积单位比较合适?
2、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多媒体呈现)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认识公顷)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用计算器算一算。
小结:把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为单位的数量时,
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
接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3、尝试单位换算。
4、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指导完成练习六第1题。
2、指导完成练习六第2题。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3题。
4、指导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说给大家
听听。
1、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平
方厘米、平方分米),
课件出示。
2、师:你能从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将下面的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早晨7:30,红红离开了面积是90( )的家,欢快的迈着大步来到
了占地面积约7000
( )的赵都小学学校。,上楼走进教室,按下了
面积是2(
)的日光灯开关按钮后,坐到自己的座位前把铅笔盒放
到了面积是24 (
)的课桌上,手捧起数学书和同学们一起晨读。
第二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与推算,初步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体会 1
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 1 公顷 = 10000
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
丰富对
公顷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难点:
重点:感知1公顷的大小,应用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进行简单
换算。
难点:建立
1 公顷的表象。
教具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面积单位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从大到小说一说
吗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课件)
先观看图片,想象面积大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应填什么面积单
位。
3.揭示课题:
看来,“鸟巢”的占地面积20后面的面积单位填
“平方米”不太合适,更不可能填“平方分米”或者“
平方厘米”了。
需要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才能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
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
认识公顷)。
二、探究新知
(一)呈现生活素材,初步感知公顷
1.谈话:公顷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先来看一组
资料。
(课件出示)“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天安门广场占地面
积44
公顷;北京欢乐谷占地面积56公顷;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占地
面积约126公顷。
2.问题:计量这些面积都用到了什么单位?有关公顷,你想了
解什么?
学生:1公顷的实际面积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公顷的国际符号是什么?
谈话: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公顷。
(二)推算、想象,加深对公顷的认识
1.唤起经验,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来描述
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
1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吗?它们分别有多大呢?
学生回忆梳理(课件演示):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大约有大拇指指甲盖
那么大。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大约有手掌那么大。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大约有一块展板那么大。
教师: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描述“1公顷”这个面积单
位。
课件呈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公顷可以用
符号hm2
表示。
(2)探索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
提问: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表达。,注意引导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建立联系,根据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公顷”的描述得出结论“1公顷
=10000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谈话::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
1
公顷的大小。
(1)围一围: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看看它的面
积有多大。
想一想:( )块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算一算:
1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 )个教室的
面积是1公顷。
(3)说一说: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三)尝试换算,巩固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
1.尝试下列问题。
7公顷=(
)平方米
60000平方米=( )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2.填空。
(1)北京的故宫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
)
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2)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2900000平方米,约合(
)
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重点介绍思考方法。
三、巩固深化
1.判断。
(1)2公顷=200平方米。( )
(2)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
(3)一个篮球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00公顷。( )
(4)素有“万园之园”称号的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约350平
方米。( )
完成后说明理由。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4公顷 ○
400平方米 8999平方米 ○ 8公顷
3000平方米○ 3公顷
5公顷 ○ 50000平方米
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
(1)量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
顷。
(2)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 )个这样的游泳池
面积约1公顷。
法1:1公顷=10000平方米,游泳池的面积为1250平方米,所
以10000里面有几个125
0,就是有几个这样的游泳池。
法2:根据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画图解答。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平方千米的认识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
的实际大小,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掌握
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
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
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
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应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
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资料播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量土地的面积单
位:公顷。1
公顷的面积有多大?(10000平方米)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
大的面积
单位吗?(生:平方千米)
(2)师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平方千米”的信息。
学生收集略
教师收集: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占地面积约2800平
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的面积约42平方千米;
北京市总面积约为16810平方千米。
2.
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信息播报,我们发现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
面积时,经常用到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
。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
积究竟有多大?它与我们学过的平方米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
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板书:认识平方千米)
二、探究新知
(一)借助经验,初步感知
谈话: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可以用
符号km2 表示。
(课件配合演示)
(二)推算、想象,加深认识
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1)独立探究: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
什么关系?
(2)汇报交流:
1平方千米=100 0000平方米
预设: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00米,所以面积为1000×
1000=100
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1:因为10000平方米是1公顷,100
0000÷10000=100,所以1
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2:因为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1公顷的正方形边
长为100米,1000÷100=10,在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里,一行可以摆
10个1公顷,可以摆10行,用10×10=100(公顷)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1)读一读:想象1平方千米的大小。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接近1平方千米。
四川卧龙熊猫繁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2)算一算: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
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 (
)
个“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3)想一想: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
千米?
课件出示:播放实地考察录像,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4)说一说:(完成P37练习六第7题。)
如果1平方米能站16人,
1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1平方千米大约能站多少人?
(三)尝试换算,巩固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1.完成P37练习六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介绍思考过程。
2.归纳小结
三、巩固深化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
追问:合多少平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
追问:合多少公顷?
(3)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3( )
2.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单位:平方千米)
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 720000 四川:485000
西藏:1210000 新疆:1660000
你能按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名称吗?
四、回顾总结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
问?
2.介绍数学史
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了。
阅读课本P35的“你知道吗?”。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
是在二年
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
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
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
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
助三
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
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
角的度量。具体内容的编排
顺序如下:
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
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
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
画指定度数的角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
抽象
。学生在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
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
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
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
和角的
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
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
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
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
,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
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
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
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渗透猜想和验证
的方法。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2.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四、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安排约5课时
《线段直线射线、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与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
直
线的区别及表示方法;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
号表示角。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培养学
生
的观察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
①实例引入
提问:拉紧的线和绷紧的弦,都可以看作什么?(课件演示:线
段)
②观察特征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想知道这根线,这根弦有多长,
你有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3)学生举例
提问: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能找到线段吗?指一指。(注意要指出
线段的2个端点)
(4)操作活动: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①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②介绍线段的字母表示方法。(例:线段
AB
。)
2.认识射线。
(1)观察特征
①谈话:注意看,老师现在将线段右边的这个端点去掉,让它向
右边延长,再延长,无限延长。
②提问:现在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
(2)学生举例,形成表象
提问:想一想,射线的特点与生活中哪些现象类似呢?
学生:手电筒的光束,汽车车灯的光束,探照灯的光束等。
(3)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①请你从
A
点出发画一条射线。
②交流校对,补充提问:能从
A
点出发再画一条射线吗?还能画
吗?
③引发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归纳: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
条射线。
④介绍射线的表示方法。如射线AB。注意:端点处的字母标在前
面。
3.认识直线。
(1)观察特征
①谈话:注意看,老师要将这条线段两边的端点都
去掉,使这个
图形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②提问:现在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2)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①任意画一条直线。介绍直线的两种表示方法。如:直线
AB
,直
线
l<
br>,
②过一点
O
,能画直线吗?能画几条?
③经过两点
A
、
B
,能画直线吗?能画几条?
④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归纳: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
线。
4.讨论交流: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1)出示讨论要求:①说一说:3种图形有什么不同;②用图或
表格整理好。
(2)学生完成后交流点评:
例:直线、射线与线段的特点整理
图形名
称
直线
射线
线段
图形
端点数量
延伸情
况
能否测
量
(3)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二)认识角
(1)唤起经验,回忆旧知
教师选取刚才从
A
点出发画射线时的图形(如图)
提问:刚才我们从
A
点出发画射线时,画了两条射线,形成了这
样一个图形,你们认
识吗?(学生:角)
提问:关于角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
的边;直
角、锐角、钝角)这些角怎么有大有小啊?角的大小和谁有
关?
(学生: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岔开的大小有关。)
(2)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①自己画一个角,交流画法
②提问: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学生:射线)
③尝试归纳
提问: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
(3)看书自学,交流汇报
提问:通过看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标记和表示方法。
(4)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P39做一做
要求:在图中画出角的标记,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
(三)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
程中,让学生先通过直线、线段的特征总结,在过渡到学习
射线,进而总结射线的特征,知道直线、线段
和射线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在角的形成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课件,去感悟从一点引出两条
射线
形成的图形就是角,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
《角的度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统一角的
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
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
与所画边的长短
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
构与功能,通过探索、
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三、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
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
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
∠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
用,我的
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
要
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
度量)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
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
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
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
比90°角小得多,∠2比
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
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
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
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
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
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
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2.认识量角器
(1)谈话:了解了1°角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
角的工具—量角器。
(2)小组合作: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讨论一下这些量
角器有什么共同点?
汇报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配合课件演示)
学生:半圆形,平均
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
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
0°刻度线等。
(3)操作活动: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摆一个直角。
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
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
合。)
②摆一个60°的角
学生试摆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量角器是把半
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
60份所对的角就是60度。
③摆一个120°的角
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
(4)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
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5.反馈: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6.小结
三、巩固深化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度量后交流方法。
(2)猜猜看
看角的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位置,猜角的度数。
(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角
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的。
由于这节课的概念多,用了大量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
念,所以学
生自己操作角的机会并不多,这就造成后进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好。
在以后的练习中
应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根据练习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角的分类和画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角
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
系,并能根据角的度数进行分类。会用量角器、三
角尺画不同度数的
角。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角的的动态形成过程,画角的技能训
练,构建不同角的概念
表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不同角。
(2)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1)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动态形成过程。
(2)用量角器画角。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量角器量角,那么三
角尺上的角分
别是什么角,究竟是多少度,你会量吗?
2.学生独立量角后,交流方法,汇报度数。
3.归纳:1直角=90°,三角板上其余的两个角都比直角小,是
锐角。
4.用活动角摆角
(1)你能用手中的活动角,摆出30°、45°、60°、90°的角
吗?
(2)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3)理解角的动态形成。
教师小结:通过用活动角摆
角,我们发现:角还可以看作由一条
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形成的图形。旋转
到30度,形成30度的角;旋转到60度,形成60度的角;旋转到
90度,形成90度的角
。如果继续旋转,又会形成哪些不同的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角和周角
(1)认识平角
①旋转活动角至半周位置
提问:观察活动角,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
两条边吗?
学生自由发言
②结合演示,介绍平角的动态定义
教师: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③提问:你知道平角多少度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用量角器量出180度;2个直角
合起来就是一个平角,所
以是180度。
板书:1平角=180°
(2)认识周角
①谈话:刚才我们利用折扇活动角认识了“平角”,如果继续旋转
活
动角,还能组成什么新的角呢?你能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吗?
②结合演示,介绍周角的动态定义。
教师:像这样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③提问:周角多少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半周是180度,一周就是2个180度,是360度。
板书:1周角=360°
2.角的分类
(1)回顾梳理
谈话: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哪些角?它们的度数分别是多
少?
预设:直角90度;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平角180
度;周角360度。
教师指导:明确锐角和钝角的度数范围。
(2)引发思考: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①提问:你能用“>”或“<”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②提问:周角、平角和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 1周角=2平角;1平角=2直角
预设2:1周角=2平角=4直角
(3)小结
(4)反馈练习: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写出角的名称。
3.学习画角
(1)出示例3:画一个60°的角
(2)学生尝试画角,小组交流画角方法
(3)学生展示画角的过程。
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
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5)反馈练习
①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完成后交流,画角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找准顶点和
0°刻度线。)
②画出下面的角。
20°、30°、75°、85°、90°、120°、135°。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画角的方法是什么?画角时需要注意什
么?
(三)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画角时需要注意
什么?
(2)拓展延伸:
你能用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吗?
15°、150°、165°、75°
教学反思
在教学画角时,我采取让学生以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为主
要的学习方式。归纳出画角的具体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
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接着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几个指定度
数的角,由同桌用量角器检
查度数是否正确,这样也加强了画角与量
角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学生利用用量角器画角的技能。
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材分析: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
本
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
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
规律、常见数量关系。教材在
安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优化教材结构,便于知识、方法的迁移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
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
此,
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
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
的一般方法。
教材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一是体会计算的现实需
要,二是为
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积累一些经验。总结梳理基
于乘法运算的数
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为后续进
一步学习乘法运算作准备。
(三)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
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
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
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
并能用关系式去
表达它们。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
说明模型─
─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
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竖式
简便计算的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
运算中的特性。
3、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
化规律,并
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
验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全过程
,获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和
经验。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6、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7、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
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
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笔算的算理,领会用第二个因数
十位上的数
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十位上的道理。
四、课时安排:
教学大约需9课时
第1课时 笔算乘法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
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
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
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
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三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
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
写在什么位置上。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热身:每组算一题其他组作判断。
16×4 230×4 19×3
180×4
2、竖式笔算:45×12=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说一说计算方法,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
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
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问:你想怎么列式? 145×12= (元)
3、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4、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5、145 X 12,你想怎样算?
(1)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全校共有12个班,一共捐得多少元
钱?
说一说你的想法?
(2)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三位
数成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45×
12的结果,并对照
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
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②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③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6、学生互相说算法。
7、你想提醒大家笔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验
算。
8、观察归纳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三、巩固提升
1、基本练习〔目的:达到正确,快
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分
层测试卡基本练习的第一题,能做几题就做几题。(讲评时提醒学生最后一题可交换因数的位置,使计算简便)
279×31
545×69 28×287
结论:仔细观察上面的各道算式,想一想:三位数乘两位数积
是( )位数或( )位数。
2、变式练习〔目的:针对易错点进行改错〕课本51页第7题
说出右面计算中的错误,并把它改正过来。
3、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第3题。
四(2)班有35名学生,每人交书费116元,一共交书费多少元?
四、归纳总结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师:回顾一下刚才你们是怎样学会的?通过哪些办法?
教学反思
学的应变性,板书时板书课题错误。这都是我在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
中应该努力改正的。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竖式简
便
计算的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迁
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
br>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尤其是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算理理解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
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
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
1.出示问题例2(1):
(1)例2(1)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全长5000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30小时能到达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道题算式因数末尾有0。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尝试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
“齐”。
师:①3为什
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③
如果末位对齐,个位上的0乘160得几?这一步可以
省略不写吗?
生1:先不算末尾的0,所以3和6对齐
生2:2个0是因数10×10=100得来的。
生3:个位上的0乘160得0.省略不写更简便。
(2)师: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让学生对两种算法发表评价,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
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
便。引导学生选择后一种方法。
(3)出示题目: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出发12小时后需
要停站休息,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106×1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指名汇报算法
出示错例:积漏写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思考并小结: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板书:末
尾有0不漏算。)
2.出示问题例2(2):
(1)例2(2)从乌鲁木齐到郑州全长3079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30小时能到达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道题算式既因数中间有0,又末尾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
0)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尝试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
“齐”。
师: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师: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0×3=1=1进了位要加到来。
师:如果末位对齐,个位上的0乘106得几?这一步可以省略不
写吗?
生:个位上的0乘160得0.省略不写更简便。
(2)师: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让学生对两种算法发表评价,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
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选择后一种方
法
3.练一练
780×54
208×40 107×130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第一关:数学门诊部。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
可以省略不写。( )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650×40=2600 (
)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
负迁移。
2.第二关:选择超市。
(1)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2)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
(3)508×40,它们的积是( )
A.2320 B.20320 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造思考
与交流的空间,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一个知识迁移,很自然地过渡到新
知识的学习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
计算的算理和方法两个重
难点得以很快突破,学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
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
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
验
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全过程,获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
验。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口算比赛
(1)6×2 =(1)
20×4=
(2)6×20 =(2) 10×4=
(3)6×200=(3) 5×4=
师:两组算式的积分别得多少?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
?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
看来,这三个算式中可能隐藏着某些联系、某些规律,为了便于发现,我们就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1)6×2 =
(2)6×20 =
(3)6×200=
(1)三个都是什么算式?
乘号两边的两个数叫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
(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
,积怎么变的?积的变化
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
律
)
(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
从(1)式到(2)式,一个因数怎样?另一个因
数怎样?积呢?
看来(1)式和(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
关系?
从(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式到
(3)式呢?两人互相说一
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1)式和(2)式、(1)式和(3)式、(2)
式和(3)式
,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
(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
/p>
个过程叫“观察发现”(板书:观察发现)。随后,我们根据发现进行
了大胆猜想
(板书:大胆猜想)――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要想知道这个猜想
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
都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板书:举例验证)
(6)两人一组举例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7)汇报。
(8)回忆一下,我们归纳这条规律经过了哪几个环节?
(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结论。)
2.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
(1)由此你能猜到,在乘法算式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2)两人一组,用我们刚才的方
法来研究:“在乘法算式中,一
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个猜想。
可以以口算题为例,也可以自己举例。
①20×4=
②10×4=
③5×4=
(3)汇报。
(4)通过验证研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5)刚才举例验证时,另一个因数除以几都行吗?除以0行不行?
为什么?
这条规律还要补充什么?(板书:0除外)
3.归纳小结:
最开始,我们发现在乘
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
化,积也变化。通过整节课的学习,能完整地说说因数和积是怎
么变
化的吗?
师:“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在乘法
算
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就乘
几或除以几。)
4.应用规律。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三)规律拓展
研究
“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
决定是否选用。)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2.交流讨论,概括规律
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
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
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
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四)巩固练习
1.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第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教学时间分配不够
合理,教学语言不够严谨,
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上看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
数的练习题做的有点少,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精心设计练习,合
理把握时间,让学生
学得更扎实。
《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的含义,会用“所花的钱数量”表示单价,
“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表示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单价、数量
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
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
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
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单价、速度”的概
念,
理解并应用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术语表达、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52页例4、53页例5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
2.引入课题:
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
这两
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数量=总价”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
(2)出示发票:
师: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光明小学的购物情况吗?
(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①认识理解“单价”。
师: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
是什
么意思吗?(板书:单价)
师: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
单价?(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总价)
②说一说,算一算。
师:出示问题:
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
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几箱?
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
已知()和(),求()。数量关系式为(),算式()。
学生独立练习
生汇报、交流。
生:讨论并发现验证: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
价
÷数量=单价。补充完整板书。
2.认识速度、时间、路程,概括“速度×时间=路程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算共行了多少千米
(2)联系实际,认识速度
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物体的速
度。(课件出示)
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8米时。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我们把这样,每小时或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时,(板书:4千
米时)观察表示速度的
单位,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生: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
位组成的,中间用斜
线隔开。读作4千米每时。
你知道4千米时表示什么吗?
生:24千米时表示人1小时大约走4千米。
师:你能像这样写出并读出蜗牛、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吗?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那么怎样求速度?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生:这列火车的速度是
90千米时,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
分,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这三组速度,他们都是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生:他们都是一时、一分、一秒行驶的路程。
师:对,我们把这样的一时、一分、一秒都称为
单位时间。你现
在能来试着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在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解决下面的问题。
甲乙两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
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①60×4表示什么?
②240÷4表示什么?
③240÷60表示什么?
已知()和(),求()。数量关系式为()。
生2: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师:怎样求路程?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猜测一下怎样求时间?为什么这样猜?
生:路程÷速度
=时间,我认为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知道了积
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
:同学们猜测得到底对不对,想来验证一下吗?计算第(2)、
(3)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两道题都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用路程÷
速度=时间,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
(三)实际运用
1.他会超速吗?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
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段路。
师:你怎么理解限速60千米时?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
2.客车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时,它行7小时能否到上海?你能
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
生1:比路程。
生2:比速度。
生3:比时间。
3.小丽去文具店买文具,不小心把购物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
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解答。
(四)回顾梳理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三位数乘两位数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复习口算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及乘法估算的方
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二)过程与方法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复习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能熟练的进行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能熟练的进行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要点
师:今
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三单元,课前让同学们对本单元进行
了知识梳理,谁来说说,本单元都学习了什么知
识?
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
笔算乘法:因数中没有0;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难点)
估算:
积的变化规律:(难点)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师:这个单元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二)有针对性地练习
第一部分:口算
1.出示口算错题:200×40=800 125×8=900 26×4=84
90×
60=4800
2.师:在口算中需要注意什么?
3.练习:
24×4= 13×6= 25×40= 60×30=
18×3= 43×3=
32×20= 50×90=
第二部分:笔算
1.出示笔算错题:
2.师: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注意什么?
师小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就按照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
则进行计算。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分别乘第一个因数。注意数位要
对齐
,因数中间有“0”的,别忘记与“0”也要相乘。末尾有0的时
候,根据0的特性,在竖式中先不计算
,在最后计算的结果的末尾添
0。
第三部分:速度、时间和路程数量关系
1.孙老师打算利用春节的长假和朋友去云南旅游,出示三种交通
工具及速度
汽车:80kmh 火车:210kmh 飞机:1200kmh
如果坐火车去,要走16个小时,你知道北京到云南有多少千米
吗?
笔算:210×16=3360(千米)
师:如果是你,你会选用哪种交通工具呢?为什么?
1)飞机:快;节省时间,大约3小时。
2)火车: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比较省钱。
3)汽车:可以自由调整时间。但时间太长,28小时。
师:在刚才的计算中你们还用了本单元的那些知识?
速度、时间、路程。
师:什么是速度?单位时间所行驶的路程。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2.练习:
小刚每天早上骑车上学需要17分钟,他骑车的速度是160米分。
小刚家离学校有多远?
3.编题练习:
师:你能选择下面的两条信息,编出一道求路程(时间、速度)
数学题吗?
北京到杭州138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115千米,12小时到达。
4.师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进行
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三)解决问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
(1)243×12在竖式计算中,十位上的1乘 243得()。
① 243 ②
2430 ③ 472
(2)512×29的积最接近()。
① 15000 ②
10000 ③ 1500
(3)因为24×30=720,所以240×30=()。
① 7200 ② 72000
(4)640×78的积是()位数。
①四②五③六
(5)125×80的积的末尾有()个零。
① 2 ② 3 ③
4
2.判断下面两个同学做法正确吗?
学校召开家长会,多功能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
有22个座位,
现在有350名家长来开会,能坐下吗?
小毛:小华:
18×22=396(个) 18×22≈400(个)
396 > 350 20 20
答:能坐下。 400 > 350
答:能坐下。
3.公交汽车司机平均每天要驾车行驶200千米,一年按(262个
工作日计算)
大约要行驶多少千米?
4.李叔叔开车从北京到郑州,去时每小时行驶90千米,4个小时到达,回来时由于堵车每小时行驶比去时少30千米,回来用了几
小时?
(四)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笔算乘法和数量关系,你在哪点有什么提高?
教学反思
计算的练习
和复习课是很枯燥的,在教授的过程中我反思学生之
所以兴致不高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
计算方法,无需
再练,而一部分问题生却存在着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的问题。因此
这类的复习
课更应重视的是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教学内容
1.平行与垂直。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的特征。
3.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
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三、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在“第
二学段”中提出了“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
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提出
“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
和梯形” 。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
个
平面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
认识。对于四边形学生已
有认识,再次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它与
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是第一次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
的特征
外,还要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垂直与平行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
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培养学生
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表达数学中的概念,并会举出恰当的例子。
3、通过观察、分类、比较、举例等环节,感知生活中垂直于平行的
现象,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
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进行分类。
[教具、学具准备]
每人: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点子图。
每组:长方形白纸4张、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直线)?谁来说说它的性质是什么?
(没有端点,无限延长)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如果让你画两条直线,你会怎么画?
(学生短暂思考并猜想)
师:听清老师的要求,把你的想法画在白纸上,每张纸只画一种,用
马克笔画。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并把学生所画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
二、观察分类,初步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老师把大家画的几种情况贴在黑板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1、平行 2、交叉
3、交叉且垂直 4、不平行但还没
有交叉
(二)进行分类
师: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分分类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一
下。(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①和④是一类, ②和③是一类。
师:请说说你的想法。
2.引导学生正确分类。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有的话让学生
说明并进行想象,如果没有直接利用幻灯片展示④延长后相交的情况,
说明:通过延长后相交的
两条直线也看作是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那么
在同一平
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板书)
三、了解平行于垂直的特征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这组没有相
交的两条直线很特殊,无论怎么延长它们也不能相交,
你知道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什么吗?(平行线)
师:根据你对平行线的了解,你来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学生试说不完整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完整,重点突出在同一
平面内和不相交两点。)学生一边叙述教师一边将概念补充完
整。
师:你觉得这里面得重要词语是什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2
条直线)
师:现在我们看看书上怎么说的,(放幻灯片,让学生朗读:同一平
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学生回答并举例)谁能说说什么
是互相平行?
师
:如果我将这两条命名为直线a和直线b,我就可以这么说:直线
a与直线b互相平行。请你也说说这两
条直线的相互关系。(直线a
与直线b是平行线;直线b与直线a是平行线;直线a与直线b互相
平行;直线b与直线a互相平行;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
是直线a的平行线,直线a平行于
直线b;直线b平行于直线a。)
师:下面请你判断,下面的哪组是平行线。(出示幻灯片)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认为哪组最特殊,为什么?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用三角板、量角
器比一比、
量一量)(板书:成直角)
师: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了直角,这两条直线形成了什么关系?(互
相垂直)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什么叫垂直?(教师在学生
汇报时补充完整并板书。) 师:让我们看一下刚才我们的验证过程,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出
示幻灯片,学生朗读:如果两
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
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
交
点叫做垂足。用笔标记一下垂足)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试说后指名
回答)
(课件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师: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所以说谁是谁的垂线。你还可以怎样
说?(如下图)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现在我
们打开课本65页,读一读书中的定
义,并把重点词语画一下)
齐声朗读: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
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
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
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
做垂足。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平行
线和互相垂直的线
(出示主题图)
2、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咱们
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你来指一指并说
一说。(出示几何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
行四边形、梯形)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1.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观察着两根红色的小棒是什
么关系。
2.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观察着两根红色的小棒是什
么关系。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拓展
你能数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有几组平行线和垂线吗?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
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
透分类的思想方法;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两条直线的位
置关系有相
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使学生掌握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含义,
通过动手折一
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
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
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
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
性质,直线外一
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
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新课学习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
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
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