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巡山小妖精
780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20: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说课稿范文-兰州知行学院



备课本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

数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复习与提高
2、数与量
3、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4、整数的四则运算
5、几何小实践
6、整理与提高
【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大多同学有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有部分同学基础
较差,需要重点辅导. < br>本学期,我将在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鼓励 ,多表扬,积极改进教法,使学生都喜
欢上数学。
【教学目标】
(一)复习与提高
1、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复习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4、复习两位数乘除的计算。
5、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初步体会到分数“比”
的含义。
(二)数与量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
步掌握数级读写多位数。
2、认识面积单位及进率,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
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 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1、初步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四)整数的四则运算
1、认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三步式题,能运用定律使一些计算简
便。
3、引导学生运用树状算图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
题。
(五)几何小实践
1、建立圆的概念,能用圆规给出半径、直径画圆。
2、建立射线、直线、角的概念。
3、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安排】
周 次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至期末

教 学 内 容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复习用两位数乘、除 分数
大数的认识 机动
四舍五入法 平方千米
吨的认识 机动
毫升与升的认识
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数的加减计算
分数墙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三步计算式题
三步计算式题 正推 机动
逆推 文字计算题 运算定律
运算定律
解决问题
圆的初步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
角 角的度量 机动
角的计算 大数与凑整 机动
数射线上的分数 圆与角的复习 机动
相等的角 通过网格来估测 机动
期终复习及评价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_日期________

第一单

复习与提高
单元内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
的关系、、复习用两位数乘、除、分数
1、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

3、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4、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除多位数。
5、进一步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

2、理解乘除法之间的意义、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笔算两位数乘除多位数。
1、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

2、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笔算两位数乘除多位数。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2教时
教时安

乘法与除法的关系:2教时
复习用两位数乘、除:1教时
分数:1教时











第1教时

教学内容 加法与减法 教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
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
知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积累数学事实。
2.在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意识
与习惯,逐步发展计算的灵 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点: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
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导

×(师:第一天开学了,老师请
一个女 生和一个男生分别数一
数我们四(1)男生有几人,女
生有几人?一共有几人?
生:回答问题。
师: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人?
生:用加法,算式(省略))


个别回答




通过具体的实
例,及所给的算
式,来引导学生
发现加法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 部分之
间的关系,从而
得出:减法是加
法的逆运算,这
样把抽象的概
念具体化。


探究阶

1、 加减法定义 预设:
师:第 一天开学了,欢欢来到自四(1)班男生有
己的班级,数了一下男生有2121人,女生有17
人,女生有17人,一共有38人,一共有多少名
名学生。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学生?
个条件,编应用题。 四(1)班一共有
师:请生解答所编的应用题 38人,已知男生21
人 ,女生有多少
人?
已知女生17人 ,
问:那什么是加法? 男生有多少人?
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
法。(板书) 同桌讨论
加数+加数=和 个别汇报
师:那什么是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
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
做减法。(板书)
被减数—减数=差
2、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
观察:21+17=38 交流反馈
38-17=21
38-21=17
这三道加减法算式之间有什么
关系?
归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
书)
3、根据所给的算式,引导学生归纳:一个加数=和
发现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
(1)120+50=170
170—50= 170—120=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归纳:被减数=差+
书) 减数 减数=被
试一试: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减数—差
关系求出方框中的数。(并写出生归纳:减法是加
过程)P3 法的逆运算。
(2)800—350=450
450+350= 800—
450=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
减数—差
(板书)
小结:利用加减 法各部分之间的
通过加法算式
改写成的两个
算式的比较明
确加法个部分
之间的关系,从
直观到抽象。同
样道理,把减法
算式进行变形。
得到减法个 部
分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学生记
忆,对下一个环
节:求加减法算
是中 的未知数
埋下了坚实的
伏笔。


三、练
习:

1、试一试:利用减法各部分之 学生独立尝试
间的关系求出方框中的数。(并
写出过程)P3 纠正格式




通过具体的计
算,使学生能理
解如何求算式
中的未知数。
让学生灵活的
掌握加减法之
教师着重知道书写格式,尤其要
独立判断
让学生学会目测验算。
交流反馈

2、下面的题目有错吗?说说你

的理由。


(1)18-□=18 (2)□


+72=100
学生讨论
□=18+18
交流反馈


□=100-72
□=36
□=28
( )
( )
(3)□+20=20 (4)□
-0=46
□=20+20
□=46-0
□=40
□=46
( )
( )

3、拓展:想一想,填一填
间的关系。


课堂总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增长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对知识进行回
结 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与减法
知道了加减法之间的逆运算关
系,可以给我们的计算带来什么
好处?请你举例说说。
一、根据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填空
65+( )=87 ( )+45=98
65-( )=23 ( )-45=98


二、小胖算了以下两题,请你运用加减法关系验算,看看他的答
案对吗?
789-234=545 567+29=596

三、动脑筋:
1、被减数、减数、差相加的和是48,你知道被减数是多少吗?

加法与减法
板书设
加法: 减法:
21+17=38 38-21=17

38-17=21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120+50=170 加数+加数=和
120=170—50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0=170—120

800—350=450 被减数-减数=差
800=450+350 被减数=差+减数
350=800—450 减数=被减数-差

作业布
习所的回答 顾、整理。


反思重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于从实例中得出比较标准化的加、减法的
建 定义困难重重。他们往往从加减法各 个位置上的数出发来下定义。教
学中要从算式表示的含义出发来引导。推导三个数量关系式的过程很顺利。但学生在运用这三个数量关系式的时候显得不够灵活,有乱用
的情况,如:( )-210=480,学生做成;( )=480-210等。避免
这种现象发生的对策是:(1 )要求在课后要背熟数量关系式。(2)养
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

第2教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它
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关系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积累数学事实。
2.在四则运算的过程中 ,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和估
算的意识,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乘法与除法 教 时


二、教学重点:
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师:出示面积图,请学生例出算式。 生列算式:
师:什么是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
通过面积
师: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样的简 便运算,叫做
图让学生
求长方形的宽? 乘法。因数×因数=
师:什么是除法? 积
灵活列式
12÷4=3
已知两个因数的的积与其中一个已知两个因数的的< br>无意间提
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板积与其中一个因
书) 数,求另一个因数
供了学生
被除数÷除数=商 (板书) 的运算。
加法乘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板书) 被除数÷除数=商
师:比较3×4=12与12÷4=3 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
的算式。
部分之间的联系,说说乘除法之间算。
的关系。
让学生通
练习: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填写算
过比较加
式。
生做
99×25=2475 864÷
法算式和
16=54
乘法算式
99= 864=
来归纳和
25= 16=
理解乘法

的意义。





检验学生
对乘除法
的关系是
否真正清
晰。


探究阶段
师:观察一组算式:12×11=132 一个因数=积÷另
通过具体
(说说乘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因数
12=132÷11
的实例,
11=132÷12
师:观察一组算式:273÷13=21被除数=商×除数
及所给的
(说说除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除数=被除数÷商
算式,来
273=21×13
13=273÷21
引导学生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
数÷商 练习:P5试一试
发现乘法
(板书)

各 部分之
间的关
系,除法
各部分之
间的关
系,从而
得出:除< br>法是乘法
的逆运
算,这样
把抽象的
概念具体
化。


练习
对学生出
教师巡视后集体校对,并逐题请学
学生独立完 成l练
错的地方
生回答。
进行评
习册P1练习中的第
析,让学

生交流计
3题。

算时要注
意的地

补充练习: 方,培养
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
78× =0 ÷93=93


学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灵
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活的掌握
加减法之
交流
写出解题依据
间的关
学生先小组讨论,
系。
想一想,填一填
240÷ =20×4

教师小结
在解答
交流反馈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增长了什么知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对知识进
识?
板书课题:乘法与除法
习所的回答 行回顾、
整理。


作业布置 一、 口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16 ( )×6=18
45÷( )=9 ( )÷6=7
( )×8=240 ( )÷11=110

二、根据乘除法各部分关系填空,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9=475 1485÷□=135
48×□=2640 □÷11=56
三、小胖算了以下两题,请你运用乘除法关系验算,看看他的答案
对吗?
789×34=2346 616÷56=12
四、动脑筋:
1、被除数、除数、商相乘的积是100,你知道被除数是多少吗?


板书设计 乘法与除法








乘法:
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举例: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反思重建 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探究的整个过程比较清晰,
他们完全能够 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推导与归纳除法中三个数量
关系式,表达比较流畅。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信 心大增。然
而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容易被数据深深的干扰,
根本没有考虑所求 的数所在的位置。看来在今后的练习中要培养学
生仔细分析,多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解题的思路与依据 。

第3教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两位数乘、教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
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提问有关计算器的知识,如 :根据老师所复习已学的知识,
按键的名称、计算器使用方法等内提的问题进为今天的学习埋
容 。 行回答。 下伏笔。
2、给出一些三位数、四位数,学
生开火车口答它们接近的整十、整
百、整千数。
29、379、4299、8012、5920
3、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1、学习题一:先估计结果,再精
确计算
(1) 先对算式中的数分别进行
估算
如果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把四位
数估算成整千整百数,那么一定要
给予肯定。
(2) 利用计算器进行精确计算,
并判断是否与估算结果接近。
在估算的过程中既要有速度又要
接近准确结果。
2、学习题二:使用计算器计算 < br>1、师:观察算式特征:乘法中两
个因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除法中
被除数、除数有什么 规律。
1、 师:用计算器算出每一个题
包中的各算式的结果,然后再探讨
结果有什么规律。
2、 根据发现的规律,继续推
导,并直接写出答案。
以小组为单位,先尝试写出一
拓展练习:
组可能有规律的乘除法计算的题
包,然后用计算器进行精确计算,

最后在班级内相互交流所写的题
包有什么规律。

应用:小明带了1000 元钱去购买
学习用品,他看中了价格为256
元的电子辞典、383元的文曲星、
29 9元的mp3、406元的复读机。
你能根据她所带的钱进行合理选
择吗?试一试,估一估,看 你能帮
他搭配出多少套选购方案。
探究阶段
课堂总结

学生独立按
要求计算



谈谈估算的
体会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考考你,一
生出题,其
他同学回答
估算能力的培养
是必不可少的,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
数感。




计算器的使用,不
但节约了计算时
间,还能让学生较
快地找到规律。
培养学生对
数字的敏感程度
以及一种正确方
向的猜测能力,并
通过计算器这 一
工具简化运算过
程,在一次次尝试
失败后调整、总结
方法,最后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培
养团体协作精神。
让学生能学以致
用,这样才能提高
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师:通过今天对计算器使用的巩学生能根据对知识进行回顾、
固,你想告诉大家些什么? 体会灵活回整理。


作业布置 一、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 364×72=4568
2689÷45=34 837+2689=3416
二、用估算的方法检验计算是否正确?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





276×34=92364 9731÷37=264
先估(方法合理;估值接近;计算方便)——再用计算器计算
——观察对比误差
第4教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两位数的乘除法;
2.复习乘除法计算的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以节约水资源的资料,了解全球淡水资源告急及我国人均水资源相关情况,具体感受到水资源的宝贵,进一步了解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进
行节约用水教育。
节约用水 教 时


二、教学重点:
对两位数的乘除法、份总关系应用题进行复习。
三、教学难点:
渗透算图。
教学环

一:导

背景介绍: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 盖,总水
量中的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
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
有7 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
盖、冰川、冰雪。其实,人类实际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水总量 的
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
枯竭性地下水。随着人口继续急剧
增加,淡水 资源告急已经在近年成
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
大环境问题。
中国人均淡水 占有量为2220立
方米,位列世界第100位之后,仅
为世界平均水量的14,属于贫水国< br>家。目前,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
水,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千
亿元。
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设计意图


学生认真听
讲,听后谈
谈体会
对于世界水资源和
中国水资源做一个
简单的介绍,特别
强调其中的数字,
让学生感知到中国
缺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对学生进行
思想教育,让其从
小养成节约用水的
好习惯。


a)朗读P7上面有关我国水资源的介学生朗读
绍。 根据老师所
b)朗读小胖的提问:我家平均每天提的要求进

可节约60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行应用题的
年可节约多少千克水? 解答。
1、找出隐含的数据
2、分析数量关系式
3、列式、计算、写单位、写答句
C)朗读欢欢的提问:去年小胖家共
缴了1224元水费,平均每个月缴多
少元?
1、分析数量关系式
2、列式、计算、写单位、写答句
d)朗读乐乐的提问:小胖 家今年准
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
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
少元水 费?
1、分析数量关系式
2、列式、计算、写单位、写答句
1、利用学生课前准 备的有关水资源学生提供学
实际运
的资料介绍,寻找有关的条件,看习资源,并
看还能 提一些什么问题?在实物展进行问题的

台上出示,讨论并解决问题。 解答。
2、1公斤玉米,是用368公斤水浇
灌出来的,一家肯得基店每星期约
卖出玉米62公斤,照这样计算,这
些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用了多少公斤以小组的形
水? 式来做
3培育1公斤棉花,需要 648公斤
水,一条棉被用棉花约3公斤,照
这样计算,培育做50床棉被的棉花
大约 需要用水多少吨?
回家后继续寻找有关水资源的介根据老师回
课堂总
绍,或者是相关 的图表内容,可用家完成相应
作主题性作业展示。 的作业

探究阶
利用 节约用水的话
题,训练应用题的
解题能力,尤其是
对关键字词的把握
和对数量 关系式的
分析
学生课前已经搜集
了很多有关水资源
的内容介绍,让他
们读一读,说一说,
问一问,做一做,
进行资源生成,并
培养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用练习的形式让学
生体会对谁对日常
生活的重要性。
教育不能单单靠课
堂,课外通过作业
的形式进行对教育
成果的巩固。


作业布一、 列式计算
置 甲数是120,比乙数多60,甲数是乙数的多少倍?
8除96与4的积商是多少?
被除数是225,是除数的7倍多1,除数是多少?
二、应用
1、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每分钟行多少千米?
2、目前我们知道的 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是水星,每小时走172248
千米。水星一天走多少千米?水星一周走多少千米?
3、一辆卡车重2500千克,比一辆轿车重750千克,8辆这样的轿车
共重多少千克?
板书设板书: 节约用水


每份数=总数÷份数
份数=总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反思重 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围绕着教材设计的本意进行教学,课堂上
建 所有材料的城县都与水资源有关,通 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学生网上下
载的有关水资源的内容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了震撼——要节约用水。通过一系列练习的呈现于解决,既让学生巩固了已有的两位数
乘除法的知识,又给学生进行了 思维多样化的训练:探究阶段的最后
一题有两种方法,体现了解应用题的两种途径:从条件出发、从问题
出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








第5教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2.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
3.初步体会分数所含有的“比”的含义。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感悟知识。
2.在比较、实践反思中学会归纳知识。
情感与态度:
在学生主动学习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交流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
1、 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
分数 教 时


三、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到分数“比”的含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 师 活 动
a) 回忆一下分数的三个部位
的名称:分数线、分子、
分母。
b) 巩固分数的含义:几分之
几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
c) 回顾:分数的分母表示被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
示有这样的几份。
d) 回顾如何圈出整体的几分
之一或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分数
学 生 活 动
学生独立回答老
师所提的问题,
在回答过程中巩
固分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对分数
有关知识的
复习,为新授
做好充分的
准备


二、探究阶1、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
段 分:
(1) 学生先独立审题,再用不同
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 重点讲解题3,怎样用 3个
不同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关键在于如何看涂色部分,
把多少个色块看成一份。
2、用分数表示长方体中的绿色部
分:


3、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1) 增加两个不同大小的圆,各
取它们的12,比一比一样
多吗?为什么?
(2) 通过实物的比较,重点讲解
为什么同样是取12,结果
为何不相同?

(3) 教师阐述:12仅仅说明所
表示的部分只是占整体的
一半,而与这部分的大小 没
有直接联系。

使学生初步
学生独立完成。 认识相等的
班级交流:怎么分数,为第三
得到此分数的。 单元学习做
学生在观察中归铺垫。
纳。
是对之前所
学分数的拓学生独立审题,展,从平面图
并用分数表示长的层次发展
方体中的绿色部到立体图,同分。 时也可以培
班内交流。 养学生的空
间想象能力。
学生可以讲
圈一圈、比一比、到“因为相对
说一说。 应的整体并
小组讨论 不相等,所以
它们的12是
组织学生讨论得不相等的。”
出结论:因为它告诉学生, 我
们所对应的整体们平时所说
并不是相等的,的分数,潜意
所以取相等的部识中都隐含
分,大小不相等。 着“对于相同
的整体”这一
范畴,从而体
会到分数概念中“比”的
含义。


在练习纸上做有关“用不同的分学生练习
数表示”的练习,如:




折一折,写一写:
将一张长方星或正方形的纸对折
2次、3次、4次、5次后打开,
看每1小块是整张纸的几分之
几,2小块,3小块,4小块怎样
用分数表示呢?能不能 用不同的
分数表示同样的部分?
三|、课堂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哪些学生交流
总结 是重点?要注意些什么呢?

让学生理解
以不同的部
分作为 “单位
一”,整体有
几个这样的
“单位一”,
可以得到不
同的分数, 但
它们的大小
是相等的。
抓住本节课
的重点。


作业布置 练习纸:
一、根据所给的分数涂色




2

4





1

2
6

12
二、写出相等的分数(用分数墙验证)

1
= = = =
2

1
= = = =
3

1
= = = =
4

2
= = = =
7

三、简答
□□□□□○○○○○○◎◎◎◎
○占所有图形总数的( )或( )
□占所有图形总数的( )或( )
◎占所有图形总数的( )


板书设计

分数
1
3756
(图示)
49108
2


相等的分数:

整体相同 数量相等
整体不同 数量不等

反思重建




















1
536
= =
48
2
10






















第二单元 教学计划
单元内容: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
数与量
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
从毫升到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 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
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
教学目

略为书写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
进率。 并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
4、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1< br>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
第二单


的换算。
5、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毫升和升,并初步建立毫升和升
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
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6、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
的和用用的,出不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对日常生活和
周围环境中数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1、
教学重

2、
3、
4、
1、
2、
教学难

3、
进一步了解数位顺序表,大数的读写。
按要求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凑整。
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中间、末尾有0的大数的读写。
按要求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凑整。
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以及不同单位表
示的里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4、 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大数的认识:4教时
四舍五入法:3教时
教时安

平方千米:2教时
吨的认识:2教时
毫升与升的认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大数的认识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知道个
级、万级、亿级的含义,掌 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3、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在交流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为大数的认识提供现实背景,初步了< br>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二、教学重点:
各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三、教学难点:
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常规积累 一、读出下列各数: 为亿以
1、珠穆朗玛峰高8844米 内的读数做
2、一小时是3600秒 轻声读 准备
3、商店洗衣机的价格是1506元 说组成
4、上海徐浦大桥全长6017米
二、选择1~2个说说它的组成
一、 新数1.揭示课题: 为引出本堂
位的产生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比万更大的学生口答 课所要学习
数。 的新知做准
板书:大数的认识 备,而且使
2、新数位的产生 尝试在数位表学生感受到
师: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中填写 今天所学的
少? 预设: 大数在日常
师:你能把“十万”这个数填入数万 千 百 生活中的运
位顺序表吗? 十 个 用非常广
1 0 0 0 0 泛,同时激
0 发了学生对
10 0 0 这些大数学
师:这个“1”表示1个多少?相应0 0 习的求知欲


的新数位及计数单位是什么?
板书:十万位
1 0 0 望。
0 0
交流、反馈







二、 大数
的读法


















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师按数位顺序依次板书
3、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
进率是10。


(一)数级的形成
1、出示:23682368
师:这个数你们会读吗?请你试着
读给同桌听一听。





2、交流反馈
师:你赞同哪种读法,说说你的理
由。

3、介绍四位分级法。
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
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从右边起每四
个数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亿
级„„各级表示几个一,万级表示
几 个万,亿级表示„„
分级后再来读一读这个数,并说
说它的组成。
问:你觉得这样分级以后读数有何
便利之处?
4、小结:读大数,先分级
(二)零的读法
1、级末尾有0的情况

师生互相问答




同桌互读
预设:
①二千三百六
十八万二千三
百六十八
②二千万三百
万六十万八万
二千三百六十


个别回答





齐读
个别交流





学生试读
指名交流


进行知 识迁
移,掌握万
以上数位的
计数单位,
形成整数数
位顺序的整
体感知。








自主迁移万
以内数的读
法,并
帮助学生运
用四位分级
法,掌握读
数方法。







通过第五次
全国人口普


(1)读一读: 查部分数据
上海市 16737700人 天津市 各自举例 为大数的认
10008800人 同桌验证 识提供现实
师:这些大数中有很多0,你们怎么 背景,同时
都没读? 使学生初步
(2)小结:级末尾0,都不读。 了解中国的
(3)练一练:学生造数,同桌验证 学生举例 人口状况,
2、级中间、开头0的情况 集体验证 渗透国情教
师:这些0除了在数级的末尾不读,齐读法则 育。
还可能在什么位置?它们也不读
吗?
情况一:级中间0,读一次
情况二:级开头0,都不读
重点讲评级开头0的情况
3、小结:
完善大数的读数法则

三、 巩固1、运用大数读法的法则,正确读出
拓展 下列各数: 学生独立练习
4 6 7 6 9 8 0 0 3 0 0 6 0 0 0 0
5 0 8 0 0 0 0 3 3 0 0 0 0 0 0 3 反馈纠错
0
2 3 1 5 0 2 0 0
2、今天我们归纳的大数读法法则
在亿级试用吗?
作业布置
1) 与万位左边相邻的是( )位,右边是( )
位。
2) 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 ),每相邻两个
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3) 50003700有( )个万和( )个
一。69847320000有( )个亿和( )个
万。7461598000有( )个亿 ( )个万和
( )个一。(还应充实按计数单位划分的内容)
4)7045800是( )位数,其中“7”、“4”、“8”分别在( )
位、( )位和( )位,这个数读作( )


板书设计 大数的认识
大数的读法: 10个(一万)是(十
万)
读大数,先分级 10个(十万)是(百
万)
级末尾0不读 (举例略) 10个(百万)是(千
万)
级中间0要读 „„
级开头0不读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
进率是10


反思重建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由于他们 已经有了万以内数的学习基础,学生
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在形成级的过程中,对于2368236 8
的读数中出现的错误资源“二千万三百万六十万八万二千三百六
十八”与“级”概念的建立时 没充分运用。通过对0各种情况的
罗列并进行举例验证,学生对大数的读法掌握较好。从练习中发
现学生对数位顺序表还不够熟练,在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交
流好的记忆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大数的认识2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计数单位及相应数位
2、能够较熟练的按照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正确读出多位数
3、掌握多位数各个数级中末尾“0”及中间“0”的正确读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旧引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掌握规律,培养学生抽象、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
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学习亿级数的读法。
三、教学难点:
读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常规积
填空1:
生归纳:上节课所
(1)10个一万是( )
10个一百万是( )
累 学的计数单位及相
(2)10个一亿是( )
邻计数单位间的进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 有


100个( )
填空2:

(1)2100350里有()个一
(2)1023003405里有()个亿 ()

个万和()个一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回忆数位顺序表。


复习从右起每四个
数是一级,个级表
示多少个一;万级
表示多少个万;亿
设 计 意

为学生为后
面的学习做
准备。


级表示多少个亿

一、开
1、师:认识了数位顺序表,我们
一起来尝试读读这些大数。
放式导
出示:上海人口16767700
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1、分级1676

7700
2、从高位读起

3、每级按个级读法读
4、万级读完加万字

教师板书:一千六百七十六万
七千七百






二、核
出示:5600000000
按步骤做
心推进
(1)分级;
(2)5和6在什么级上? 怎么

读?读完之后加什么字?
(3)试读;

(4)总结:亿以上的大数怎样读?






理解万以上
两级大数的
读法,体会
亿以上三级
大数的读
法。



师生互相问答






3.难点练习
①103|0000 ②13|0030
③3693|0000 ④1005|0432

师:哪些0要读,哪些0不需要读?

为什么?
4.读一读 填一填

60000006 60006000
60600606 60000060

60060006 600600665
只读一个零( ),读出两个零

( ),读出三个零( ), 一个

零也不读( )。
师:你认为读哪些数的时候大家可

能遇到困难?
2、想一想,读一读

8500和85000000

8050和80500000
8005和80050000

(1)小组讨论:“万以内的数中“0”
的读法是怎样的?而在多位数中

出现一个或若干个“0”该怎样读?
得出规律后,

读一读每组数体会一下

(2)生归纳:
(3)全班读一读这3组数,体会
一下多位数中“0”的读法
师:第一组数中为什么一个“0“也
不读?(在末尾)
第三组数中为什么中间的“0“只
读一个?(是连续的)
小白兔的话:每一级末尾所有的
“0”都不读。


三、巩
1.先分级,说出最高位,读一读:
370500 5108000

固练习
2030082400 135648
学生回答交流。
20100590 1

2、完成书本p155



按照0在各
个数级中的< br>不同位置进
行大数的读
数,突破读
数难点。



练习巩固




学生独立练习。

四、总
1、说说今天你学会哪些读数的方

法?
2、关于大数中0的读法,你有什
同桌互相说一说。 梳理知识结
么方法记住它?

点。

作业布

1、 判断

1) 个位、十位、百位„„都是计数单位。
( )
2) 7040600读作:七百零四零六百。
( )
3) 1个万、1个千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1。
( )
4) 读404000时,一个零也不读。
( )
2、 选择题
1) 由4个百万、6个万组成的数是 ( )
(a)4060000 (b)4600000 (c)4006000
2) 个级包括 ( )
(a)个、十、百、千 (b)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c)都不对
3) 687000是由 ( )


(a)6个十万、8个万、7个千组成的 (b)68个万组成的 (c)68
个十万、7个千组成的
板书设 大数的认识

亿以内数的读法:
1、分级1676

7700
2、从高位读起
3、每级按个级读法读
4、万级读完加万字
教师板书:一千六百七十六万七千七百
反思重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数据的提供,通过学生试读得出大数中没有零、
建 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中间零这几种情况的具体读法并加以小结与归
纳。学生完全是在尝试中逐渐建立起读数的具体方法。学 生在练习
中反映出单一的读数掌握情况比较好,但是在最后的提高练习中要
求学生写数是许多学 生对于一个零都不读的数解答起来没多大的困
难,但是只读一个零的数或读出两个零的数它们问题较大。



第三课时

教学内大数的认识3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的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两级的数。
2.掌握大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数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辨析比较能够正确掌握大数的有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形成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中间、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

三、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常规积
1.请学生写出亿以内数的顺序表,
学生回 答整理通过对数位
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2.读出下面各数
累 出数位表. 顺序表的复
659200
230060400
60027800
在1号本上记习,梳理知识
录 结构。

一、






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板书)

(1)从高位
起,按照数位
顺序写 ;
(2) 几千就
在千位上写
几,几百就在
百位上写
几……
(3)哪一位上
一个单位也没
有,就在那一
位上写0.
复习旧知,为
新知做准备


二、







一、 学习写整万的数

层层推进,将
对万以内数
的写法迁移
到对大数的
写法
(1)媒体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

口:四十四万
请同学们在数位表上试一试,写

一写
1号本上写
(2)提问:你们是怎么写的?
(3)我们把这样最高数级是万级,
个级上都是0的数称为整万的数
(4)练习:
出示: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呢?这些都是整万的数,请同学们
在数位表上试一试 ,写一写。

二、学习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
的写法
(1) 媒体出示:
西藏自治区人口:二百六十一万六
千三百
福建省人口:三千四百七十一万
(2)总结大数写数的顺序
师: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是一
样的,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万级,
再写个级。
(3)练习写数:
三十二万零六百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三、引导学生小结.
师:那大数应该如何进行写数呢?
可以类比万以内数的写法。
练一练:二十五亿

四、大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书p156
这个数都是整
万的数,只要
在万级上写
44,然后在个
级上写四个0
就可以了。

1号本上尝试
练习




生尝试1号本
上练习

学生小结:
(1)先分级,
从高位起,先
写万级,再写
个级 ;
(2)哪一位上


西藏自治区
2616300
云南省
42880000
浙江省 福建省
一个单位也没
46769800
有,就在那一
34710000
三、








师:比一比,下面哪个省的人口最
位上写0.
多?你是怎么想?(指名回答)
2.小结大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
相同时要从最高位开始比。
3.练习: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
大小.
5011140○6314240
72605○102800
3823456○3823546
410200○409300
1.补充:判断下面的数写得对吗?

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四万五千二百 写作:45200
( )
三百零六万 写作:306
( )
一千零二万四千百 写作:1024500
( )
2.补充:写出下题横线上的数
(1)我国的领土面积是九百六十万
平方公里.
(2)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粮食,
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一百三十万千
克的粮食.
(3)某省今年共栽树一千零五十万
零八百棵.
(4)钢铁厂今年共炼钢四十万零七
百吨.
3.在○里填上“>”、“<”或“=”,
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58140○62140 70265○
120800
410200○409300 850010○
通过多种形
式的练习,巩
固所学知识。


850001
四、 书P17写作


拓展延总结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作业布
1、判断下面的数写得对吗?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四万五千二百 写作:45200( )
三百零六万 写作:306( )
一千零二万四千百 写作:1024500( )
2.补充:写出下题横线上的数
(1)我国的领土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2)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粮食,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一百三十
万千克的粮食.
(3)某省今年共栽树一千零五十万零八百棵.
(4)钢铁厂今年共炼钢四十万零七百吨.
3.在○里填上“>”、“<”或“=”,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58140○62140 70265○120800
410200○409300 850010○850001
板书设 大数的认识
计 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是一样的,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万级,再
写个级。
反思重学生对于数的写法,方法都能掌握,可是在写的过程中问题最大的
建 是学生没有读清题 意就写,导致数还没有写完就结束了。还有的同
学出现漏零的情况比较严重。对于这么多的花样百出的错 误,关键
原因还是学生在昨晚题目后不肯再读一遍进行检验。看来这种必要
的学习习惯还需要进 一步的培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
负责。



第四课时

教学内四舍五入1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利用数射线写出与已知数相邻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2、会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凑整”的过程,积
累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
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
望。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
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6×28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常规积
1、
从学生已有2、说说524、584相邻的整百数各是
多少?又最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
累 的知识、经验
么?所以524我们可以说大约是

出发,即从估
500,584大约是600
3、引出课题:凑整(板书)

算、凑整引
一、开放
式导入
入,在复习旧
知的基础上


为新知学习
作好铺垫。
(一)相邻的整万数。
1、写出与a、b、c、d相邻的整万数,

二、核心
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推进过




(1)写一写:它们分别接近哪两个
整万数?并写出相应的整万数。
(2)说一说:它们分别最接近哪个
整万数?你是怎么想的?所以他们
可以分别说大约是几万?
2、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万数,
在最接近
它的整万
数上画
“√”。 学生脱离了
数射线的支
(1)试写出与24975相邻的整万数。 撑找出与一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找到与它个数最接近
最接近的整万数? 的整万数
(3)写一写:与325841 、7893201
相邻的整万数。
(4)引导学生归纳:如何找出与一
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
(5)口答:说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
整万数,并说明理由。
36937 872098 6500

(二)相邻的整十万数。
1、以上题中“872098”为例 :
(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十万


















数?并写出相应的整十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十万
数?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
整十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十万数上
画“√”。

重点评讲:747777 、 1250672 。
3、小结:(1)如何写出与 一个数相
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2)如何确定
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十万数的方法。
(三)相邻的整百万数 。
1、以题“1250672”为例
(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百万
数?并写出相应的整百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百万
数?你是怎
么想的?
(3)小结方法。
(四)总结提升如何按照要求找最接
近的数的方法








如何写出与
一个 数相邻
的整十万数
的方法的教
学,引导学生
根据前面已
有知识进行< br>建模,自己探
索,不断扩充
认知结构。
上海市2000年的人口约16737 700
三、拓展
1、
人,请分别写出与16737700最接近
的整万数、整 十万数、整百万数。
延伸
2、3□549最接近30000,□中可以
填哪些数?
3、□73201最接近800000,□中可
以填哪些数?
学生可以采
用类推的方
法,不断巩固
完善认识结


4、说一说与156084500 相邻的整亿
构,为以后的
数以及最接近的整亿数。
学习打下扎
实的基础。
四、课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
系统梳理所
么?
总结。
2、引导小结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
学知识。
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

并追问它们有何共同点?
作业布1、上海市2000年的人口约16737700人,请分别写出与16737700

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2、3□549最接近3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
3、□73201最接近80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
4、说一说与156084500相邻的整亿数以及最接近的整亿数。
板书设 四舍五入

①找出相邻的整十万数:关键是看十万位,采用去尾法和进一法。
②最接近的整十万数:看万位是否大于5。
反思重
教学中借助数射线让学生首先找到一个数相邻的整万数、整十万

数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的特点,介绍去尾法和进一法,这样的
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于自己 的解答也充满了自信,尤
其是班级中的学困生在这堂课中也出奇的专注。课堂教学效果良
好。

第五课时

教学内

四舍五入2 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
法。
2、结合生活实际,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
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
有用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四舍五入”的过程,
积累数感。
2.借 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平方米的活动经验、平方米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
积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平方千米的 量感。
3.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 br>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小结出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需五入且连续进位的情况下,正确求出这个数的近似
数。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小结出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需五入且连续进位的情况下,正确求出这个数的近似
数。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常规积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以复习旧知
的方式引入,
再利用学生
讨论、思考、
并观察比较
得出“四舍五
入”法这种计
算中常用的
凑整法。

把7364860写成整万数,被省略的尾学生练习。
数是( )最高位上的数是( ),

所以整万书数即( )。


把7364860写成整十万数,被省略的
尾数是( )最高位上的数是
( ),所以整万书数即( )。
一、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据,北京人口达

到13819000,请你写出与它最接近的
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北京人1 3 8 1 9 0 0 0
口约
最接近
的整万

最接近








二、







的整十
万数
最接近
的整百
万数

三、



1、观察上面的凑整结果,比较原来
找最接近的
培养学生发
的数,你有什么发 现?
看千
现规律,
2、小组交流:学生交流找到的相同
整万数,
归 纳
方法或发现。
位上的数。
规律的本领
3、引导学生归纳:如果被省 略的尾
找最接近的
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

就把尾数都去掉(即 “四舍”),如果
整十万数,
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
万位上的数。
大,去掉尾数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
1(即“五入”)。总结这种凑整的方
找最接近的
法叫“四舍五入法” 。(板书)问:为
整百万数,看
什么可以这样找到最接近的数呢? < br>4、练一练:用“四舍五入法”把下
十万位上的
面各数凑成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教师有必要解释凑整的含义
数。
就是找最接近的整万整十万等数)
整万数 整十万整百万
数 数
4503700
7372107
7949270
(一)联系生活

联系生活,感
1、20 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
我国当时人口为13亿人,“13亿”是
知四舍五入
个准确数吗?它是怎么来的?
法在生活中
2、可见,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四舍五
入” 法进行凑整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
的广泛运用。
举些例子吗?能说说生活中“四舍五







入”法的便利之处吗?
(二)综合练习。
1.写一写,并用四舍五入法凑成整
百万数。
(1) 一千零八十一万九千四百零七
写作 ---------------------- , 用四舍五入
法凑成整百万数-------------------------。
(2)六千一百零四十八万二千四百
三十九
写作 ---------------------- , 用四舍五
入法凑成整百万数------------------------。
2、用四舍五入法把69729997凑成整
百万数约是 ,凑成整千
万数约是 。
3、用四舍五入法把8□7694凑成整
十万数约是800000,□中最大填
( );若凑成900000,□中可
以填( )。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

什么?
拓展延
说说对“四舍五入法”这种凑整方法
的理解。

四、
作业布
一、填空:


175438≈( )万 195438≈( )万
174028≈( )万 999009≈( )万
5( )340≈5万 185( )340≈186万
980( )532≈ 980万 1( )5482≈18万

二、在( )里添上“=”或“≈”


30600000( )3060万 37万( )371100
1957000000( )20亿 5000000000( )50亿

三、选择题
1、与10000相邻的两个数是( )。
A 19999和999 B 19000和10001 C 10001
和9999
2、38 2 700≈38万里可以填的数有( )。
A 9、8、7、6或5 B 4或5 C 0、1、2、3或4
3、把8000940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
A 800万 B 801万 C 800万元
板书设四舍五入法
计 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都去
掉(即“四舍”),如果尾数的最高位 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去掉
尾数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即“五入”)。总结这种凑整的方法
叫“四舍五入法” 。
反思重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找出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
建 十万数、整百万数 ,借助前面的指示,让学生体会到无意中已经运
用了四舍五入法。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得出了四舍五入 的具体概
念,使得概念的获得过程完全是由学生参与。因而学生对于基本题
的解题正确率还是比 较高的,但解题的灵活性还须加强,尤其是逆
推的能力。



第六课时

教学内平方千米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2.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知道一般表示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信息、观察、思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认识上海、感知上海的变化,从而热爱家乡。感知祖国国
土的辽阔。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2、知道一般表示大小、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三、教学难点: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千米的量感
2、知道一般表示大小、土地面积时,使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节 动 图

一、常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面积单位的知

识,你们已经收集了这方面的信息,交流

规积累
一下。
师:刚才的信息中用到哪些面积单位?
通过学生交
生: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

千米
流准备的信
师: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我们已
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平方 千

息这一情
米。
板书课题:平方千米
学生交流回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


(一) 引入平方千米
还记得平方厘米的含义吗?它的大小能
一、开
用用手势表示吗?那么平方分米呢?平
方米呢?引出平方千米的含义。它到底有
放式导
多大呢?
出示课页16页的陆家嘴地区的航拍图片

师:这是数年前陆家嘴的航拍图片,照片
里有哪些标志性建筑物?哪些有名的建

筑物还没有建设?
师:根据给我们的信息,这张







照片拍摄的区域的面积有多大?就是边
长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生1:1千米×1千米=平方千米

生:1000×1000=100 0000(平方米)

师:这块区域就有一百万平方米,也可说
1平方千米。问那么怎么说方便呢?

师:表示大面积时,就要用到平方千米。
整个上海面积有多大?整个中国面积有

多大?
(二)深入学习1平方千米

1、师: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师:我们的校园占地面积是××平方米,
1平方千米大约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这么
< br>大?你如何知道?那么校园大约是多少
(补充莘庄和锦
二、核
平方千米?用小数 表示。
江乐园的面积)
心推进
2、展示P17题2的图片。
师:如果1平方米可以站17人,1平方千
米可以站多少人?















通过学生观
察、发现较
大面积应用



方千米这一
学生尝试练
面积单位。
















通过学生辨
认东方明珠
电视塔等标
志性建筑 ,
感知上海的
变化,从而
进行热爱家
乡教育。


生:可以站17000000个人。
师:如果1平方米可以站17人,那么1
平方千米可以容纳整个上海市的人口,
1平方千米这么大。 感悟以平方
出示:P18华东六省的面积。 千米为单位
师:读一读华东六省的面积。 的数的大
生:山东153000km
2
、安徽139600 km
2
、小。
江西166900km
2

江苏102600 km
2

浙江101800km
2
、福建121400 km
2
。 学生交流讨
师:上海市的总面积约是6341平方千米,论
我国的总面积大约是9600000平方千米。
我国是个地大的国家。并介绍与其他国家
之间国土面积之间的倍数。




通过用手势表示、用校
园的占地面
积、及1平
方千米可站
的人数,使
学生建 立1
平方千米的
量感。
感知我国、
上海国土之
辽阔。







三、 练一练
(一) P233 填入适当的单位名称。
师:你是什么想的?
(二) P213 求下列地块的面积




在复习长方
形、正方形
面格积计算


三、拓
展练习
学生独立填的同时,将
写、核对。 长方形、正
方形面积计
算公式的使
用范围延伸
至平方千
米。
四、课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么用在生活当
整理所学知
中? 学生回答交
流。
堂总结 识,与生活
实际相结
合。
作业布
1、 P233 填入适当的单位名称。

2、 P213 求下列地块的面积
板书设平方千米
计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一百万平方米,也可说1平方千米
反思重
在教学中,我依托课件上海陆家嘴的航拍图片的出示,运用学生已

经具备的知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米
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来理解1平方千米。为了让学生再次感
知1平方千米,通过1千米与1米的关系,正方形面积的活得来理
解。通过练习让学生来丰富知识面的同时,对平方千米的认识达到
了深化。


第七课时

教学内平方千米(2)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 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
单的换算。
2、通过单位间的换算,借用学生已有的平方米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学生
1平方千米的量感。
3、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 关于平方米的活动经验、平方米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
积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开1、长6000米,宽2000米的桃园的计算,反馈: 利用学生熟
放式导面积是多少呢? 6000×2000=悉的环境或
入课题 12000000平方事物来提出
2、学生反馈交流后,问题:平方米、米 问题,并将学
平方千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6000米=6千米 生引到面积
2000米=2千米 单位之间的
3、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6×2=12平方关系,让学生
探究的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千米 初步感知平


米 (板书)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问: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解释它们
的进率吗?
二、核1、出示
心过程1km
2
=( )㎡
推进 1㎡=( )dm
2

1dm
2
=( )㎝
2

(对于能力弱的学生引导根据正方
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算出平方米、
平方千米之间的关 系。)
师板书结果。

2、出示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的关系

追问:你能看懂关系图吗?怎样通
过图得到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3、出示与上海相邻省市的面积
比较方法

可能:方格模型
法,递推法
三、拓
展延伸
四、课
堂总
学生尝试探究
同桌合作完成
交流汇报
1km×1km=
1km
2

1km=1000m
1000m×1000m

1000000㎡
所以、1km
2

1000000㎡
学生自己独立
思考
指名解读
学生感知并理
解从平方厘米
到平方千米的
量感
读一读
1、在下面的( )中填入适当的面
积单位(㎝
2
、dm
2
、㎡、km
2
) 学生独立尝试
邮票约9( ) 完成
乒乓球台约410( ),或者说大约反馈,说说你是
4( ) 怎样思考的?
教室约63( ) 你能说说正确
软盘约1( ) 填写的注意事
排球场约162( ) 项吗?
上海野生动物园约2( )
巡视学生,找出错误资源辨析
2、完成练习册P5
1、我们到现在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
单位?
2、一般表示哪些面积时用平方千
方米与平方
千米。
培养学生多
角度思考问
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
看图,进 一步
体会面积单
位之间的关
系,同时进一
步借助学生
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
累积形成高
阶面积单位
千米的表象



注意防止学
生产生思维
定势
系统梳理面
积单位的知


结。
米?
3、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什
么?
识点,使学生
形成完整的
知识结构。
作业布
在下面的( )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
2
、dm
2
、㎡、km
2


邮票约9( )
乒乓球台约410( ),或者说大约4( )
教室约63( )
软盘约1( )
排球场约162( )
上海野生动物园约2( )
板书设
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

1km
2
=( 1000000 )㎡
1㎡=( 100 )dm
2

1dm
2
=( 100 )㎝
2

1 ㎡=(10000 )㎝
2

反思重课中,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或事物来提出问题,并将学生引到面
建 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然的学习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
欲望,并给他们提供了自我探究的合作平台,并获得了能 力方面的
提高,架起了平方厘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桥梁。学得轻松,愉快。同
时他们对书上没有出 现的平方厘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也进行了探
究,得到了正确的结论。练习中对于单位换算,却明显的暴 露出了
进率不熟的状况。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
训练。

第八课时

教学内从克到吨(1)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
量。
2.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 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
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之间
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
望。
二、教学重点:
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
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一. 开1. 展示情境
放式导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
入 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
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
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
新的问题,如果用以往所学的单位克,千克
作单位很麻烦,大约是5000千克,该用什么
作单位表示比千克重的物体重量呢? (吨用
字母t表示)
2、师: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
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动 图

学生观察 从学生熟悉
的曹冲称象
的故事自然
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板书:『从克到吨』
二、拓(一) 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展延伸 1、师: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
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
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学生交流
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或听到过可以用
“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
2、介绍书P24的大型动物
师: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
特点吗?
3、你能形象的总结、区分什么样的重量应
该用什么重量单位吗?
小结: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
“吨”来做单位。 学生自己
3、填合适的单位。 先思考再
(1)1张报纸约重4( ) (2)全班总结
小胖的书包约重 3( ),或者说
3000( )
(3)1个苹果约重150( )
(4)1棵白菜约重1( )
(5)大象约重4( ) 学生尝试
师:谁来总结怎样正确填写合适的重量单回答
位?
(二) 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1、师:“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
么它究竟有多大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


运用多媒体
展示学 生在
日常生活中
接触到的物
体,初步感
知:以吨为
重量单位的
物体都比较
大。

建立对重量
单位的感性
认识



进一步培养
学生将数与
量整体思考
的习惯。



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
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

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

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
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

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
1吨的字样。 观察并记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录。
下来。

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问:它们彼此之间的进率有何共性?
2、师:一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学生尝试
联系学生自
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 1吨呢?列式解答 练习
1吨=1000千克
身的重量,
1000÷25=40(个)
让学生估
答:要40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
3、师: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
算,加深对
重量的物体,估算一下多少样这一物 品能达

到1吨。
吨的认识。
生举例:
(三) 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
系的认识。

大桥的载
1、师:通过以上 例子可以说明用一些较轻
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
重量,卡

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

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车的载重
2、师: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这里有一
结合具体情
量等。
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
堆货物能不能一次全部装上卡车。
境,提 高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
生对物体重
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 6000千克,学
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
量的估计能
上卡车。
说说你的理由吗?
力。







让学生积极
投入到学习
生活中去,
深切感受 数
学知识就在
身边,生活
中处处有数
学。
三、练
习巩固



(一)换算:
2吨=( )千克
5吨=( )千克
60000千克=( )吨
5吨+1吨=( )千克 12
吨-6吨=( )千克
(二)判断题
1、粉笔长13克。 2、 一瓶牛奶重
250千克。 3、一个皮球
重2吨。 4、1吨铁比1吨棉花重。
(三)拓展题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
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
次?







作业布
(一)换算:

2吨=( )千克
5吨=( )千克
60000千克=( )吨
5吨+1吨=( )千克 12吨-6吨=( )千克
(二)判断题
1、粉笔长13克。 2、 一瓶牛奶重250
千克。
3、一个皮球重2吨。 4、1吨铁比1吨棉花
重。

板书设从克到吨

1t=1000kg
1kg=1000g
1t=1000kg=1000000g


反思重这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其实他们对于重量单位已经
建 有了一定层次的认 识,在好生的引领下以及原有的单位换算方法的
迁移下,他们可以说是正确做题的顺理成章的。然而,学 生没有良
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了他们在换算练习中错误百出。如:多零、少
零等。各种练习性不 能灵活应付。8700000g= ( )kg( ) g
8700000g= ( )kg=( ) g做成了同一个答案。学生仔细读题的
习惯必须要让他们养成。



第九课时

教学内从克到吨(2)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2.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 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


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之间
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
望。
二、教学重点:
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三、教学难点:
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
计算。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节 动 图
常规积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重量单位,请
累 你回忆一下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重量单
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学生回答
1t=1000kg
1kg=1000g
1t=1000kg=1000000g(为什么?你会写出
推算的式子吗)
同一单位量的换算 独立完成
一、开
(一)
.研究书上25页第4题的前八题:师巡视
放式导
核对:选2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说理由

(二) 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观察
入 使学生会通
减计算 尝试
例:8t-4500kg=()kg 质疑
过换算,将
1、尝试解决 讨论



2、发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
3、组织汇报
4、归纳: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
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5、练习:剩下的5题
6、小结

独立完成
再核对

不同单位的
两个量之间
的加减计算
转换成同一
的两个量之
间 的计算。


1、进一题(题5)
(1) 读题、审题
(2) 试列式并计算

(3) 交流反馈
二、核
(4) 怎样写答句
(5) 归纳:
心过程
2、去尾题(题6)
推进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3、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具体的
题。
4、练习:针对班级情况出2题:
比较大小:
2700千克( )27吨 30000千克
( )30吨
2吨( )1900克 7100000千克
( )7吨 5、小船可载重58吨,大船的载重量比小
船的327倍多24吨,大船的载重量是多
少吨 ?
三、总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尝试完





会处理简单
的结果出现
“进1”或
“去尾”实
际问题




作业布
1.填空

10kg = ( )g 75000kg = ( ) t 5( )>4000
g
24000kg =( )t 80000000kg = ( )t 23 kg( )
1200 g
2.计算
9t-5600kg=( )kg 2400kg+5t=( )kg
9237kg-4t=( )kg 3100kg+400kg=( )kg
86000g-35t=( )kg 8635kg+83000g=( )kg
3.应用题
(1)粮店里有892吨大米, 如果每辆卡车可装4吨,需要多少辆卡
车才能把这些大米全部运走?
(2)一桶油净重1500g,货架上有8桶,一共有多少千克油?
板书设从克到吨

1t=1000kg 1kg=1000g
1t=1000kg=1000000g
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
算。
反思重通过举一反三,学生对于单位换算的正确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
建 在两道应用题:. 进一题与去尾题时发现他们明显的生活经验不足,
尤其是去尾题:即第六题,学生的数量关系根本没有, 他们仅仅被
数据所牵制,没有认真读题,列式成了;19÷2。没有看清楚单位,
分不清谁是总 量,谁是每份数。更有一部分同学把余下的千克数有
算成了一瓶。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 际情况出发,
让他们为生活而学好数学。
第十课时

教学内从毫升到升(1) 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毫升和升,并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3、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在初步形成毫升、升实际多少的表象 基础上,能与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建
立联系,正确运用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 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
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 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
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开
放式引



二、核
心过程
推进







师:你认识下面的图形吗?能描述以下的独立思考,
图形吗?
(图形略)
师:你知道下面的物体的名称吗?(图形学生交流,
略)能描述一下每个物体吗? 集体交流
师:每个物体除了可以用用重量、形状外,
还可以用大小来描述。物体的大小我们把
它叫做体积。
今天我们来研究液体的体积。

一、师:老师昨天布置你们带的饮料瓶上小组讨论
都有表示饮料体积的数字。找一找,读一生:表示容积
读,分一分类。 或液体用毫
师:那么什么时候用毫升,什么时候用升和升作单
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位;毫升可以
师:那么一毫升究竟是多少呢? 用mL,升用L
师:看看手边的饮料瓶的数字猜一猜。 表示。液体较建立对1毫
1、教师用滴管和量筒演示1毫升 多时用升,较升初步的量
2、演示5毫升、10毫升、25毫升的体积 少时用毫升。 感。
3、通过交流你对毫升还有哪些了解?你生:还想知道
还想知道些什么? 升和毫升有
二、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毫升和升的关什么关系。
系。
观察手边的分别用升和毫升的饮料瓶,猜个别学生回
猜二者的关系。 答
(把纸盒中1000mL饮料倒入1L的量杯
中,刚好倒满等)。 学生独立思
得出结论:1000毫升=1升 考
说说你猜的
依据

三、
三、练习
升和毫升是
(一)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1、毫升和升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小组可讨论
学生日常生
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些物品,它们包装上表
拓展与
示的其实就是所装液体的体积,请你说说
活中比较常
该用什么单位。 学生独立完
延伸 见的,通过学
(投影出示:电热水器、立邦漆、洗脸盆、成,反馈交流
盐水瓶)
生的收集、讨




2、在( )中填入升或毫升(投影出示
P283)
论、交流可以
知道些有关
知识, 也应该
有能力正确
填写单位名
称。

3、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毫升=( )升
7升=( )毫升
90000毫升=( )升
80升=( )毫升
72000毫升=( )升
840升=( )毫升
4、拿出你们收集的物品,同桌两人加起
来,看看共多少?



反馈交流




学生先同桌
说说你是怎
么想的,再反
馈交流,这样
更加深学生
对升与毫升
之间的进率,
又 一次复习
了单位的换
算这一知识。
作业布
1、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毫升=( )升
7升=( )毫升
90000毫升=( )升
80升=( )毫升
72000毫升=( )升
840升=( )毫升
2、拿出你们收集的物品,同桌两人加起来,看看共多少?
板书设从毫升到升(1)
计 1000毫升=1升


反思重考虑到学生可能对毫升与升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平时学生也没有养成
建 良好的观察习惯,因而课前布置他们上一次超市,关注一下液体容器的
容量。课上以学生交流的形式展现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想学习
的欲望。并加快了对毫升的理解。学生即学得快,学习效率又高。起 到
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从毫升到升(2)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毫升和升来描述液体容量的多少。
2、运用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用毫升和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到不同单位加减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 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
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 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
望。
二、教学重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节 动 图
出示:

1、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桶油 一听雪碧 一瓶眼药水

3( ) 270 ( ) 5( )

一、开
一瓶牛奶 一大瓶可乐
220 ( ) 2 ( )
放式引学生练习,巩固区分容
问:一大瓶可乐2000( )?
师:同样是一瓶可乐,为什么一会用用升
说说思考的积单位升与入
作单位;一会用毫升作单位?
2、小结
方法 毫升的区

二、核
出示例题:
1、出示:在3000毫升的浓缩橙汁里加上
心过程
10升水,
看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
推进
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可以制成多少升
橙汁饮料?)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15名同
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还剩多

少?
(解答的过程应该注意什么?)

汇报交流

2 、从1升海水中可以得到26克盐,从374
升这样的海水中可以得到多少克盐?(渗

透列表法的原理)
3、小胖已经得到1464克盐,如果小胖要

得到5000克盐,还需要多少升这样的海

水?
练习

7 l=( )ml 3000ml=( )l
12 l=( ) ml 40000ml=( )

l
别。













1号本完成
















练习

反馈交流。



☆6.500 l=( ) ml
3、试一试
6000毫升+7升=( )升
80升-72000毫升=( )毫升
4、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000毫升-5升 =()毫升
72000毫升+8升 =()毫升
56000毫升-43升 =()升
847升-49000毫升=()升
反馈讲评










在练习中进
一步巩固升
与毫升之间
的进率。

三、拓
1、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许多单位名
称,你来说说有哪些?

展延伸
2、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今天小胖去秋游。他早餐吃了250( )
的牛奶和200( )的面包。然后走到离
家1.5( )的学校。8( )汽车准时学生尝试练
从校门出发。经过1小时到达了面积为习
153万( )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在
动物园里小胖看到了6( )高的长颈鹿、
5( )重的大象等。

两位带队老师准备给大家买点饮料。超市




注意各种单
位的灵活运
用。


促销活动:买2瓶2 升装的可乐送1听355
毫升的可乐。小胖班有30人,每人喝500
毫升,至少买多少瓶2升 装的可乐?
小结:
全班练习,课本P29

四、总
升和毫升的关系是怎样的?

作业布
1、在( )里添写“<” 、“ =” 或 “ >”


40毫升( )2升 3升( )3000毫升
70000毫升( )70升 12升( )12毫升
1升1毫升( )1001毫升 999毫升( )1升
2、应用题
(1)有一瓶2.5升饮料,第一次喝了900毫升,第二次喝了800 毫
升,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毫升?还剩下多少毫升?
(2)一包豆奶200毫升,5包豆奶一共有多少毫升?合多少升?
板书设从毫升到升(2)
计 当物体液体表示量较多时,一般用“升”作单位。
1升=1000毫升
反思重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得到的只是往往是比较深刻的。教学前的
建 调查为今天的学习 打好了奠基。在填写适当的单位时,学生的正确
率非常高。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了升和毫升之 间的关系。
小实践,自己动手做一个1升的量具更是让学生在愉快中记忆。



第三单

分数的初步
单元内容: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
认识(二)
算、小探究——“分数墙”


1、通过涂一涂、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
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利用分数墙,进一步认识相等的分数。
教学目

3、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利用“分数墙”对分数的大小 比较和分数加减计算进行
整理,直观建立起分数大小比较和分数加减计算的统一模
型。
5、对相等的分数进行进一步探究。
1、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

2、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在分数墙上比较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进行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认识相等的分数。
教学难

2、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法则的探究。
3、以“分数墙”为依托,发现和列举大小相等的分数。
分数的大小比较:3教时
教时安

分数的加减计算:2教时
小探究——“分数墙”:1教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分数的大小比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
2、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认识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涂一涂、画一画等操作 活动,直观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
大小,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 通过将“几 分之几”分拆成“几个几分之一”的方法,推得同分母分
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数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有趣的情景激发 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对
“因为„„,所以„„”推理过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常规积1、 读一读,并说说分数含义:
累 18、38、58、14、
12、23、79
一、 (一)整体感知分数比较的几种情况。
开 1、给常规积累里的几个分数分类
放 2、呈现资源:
式 根据分子是否相同分
导 根据分母是否相同分
入 3、揭题板书:分数比大小
二、







(二)探究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1、以“38 、58”为例比较大小,写出
思考过程
2、呈现资源:
(1)借用图示法比较(圆形、线形、离
散行等)
(2)利用分数的组成“几分之几就是几
个几分之一”进行推算:
38是3个18组成
58是5个18组成
所以38 < 58
3、理解算法
你能看懂这些算法吗?
学生较多采用了图示方法,在此进行加强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动 图



独立分类

分析交流



独立练习







讨论交流

独立练习
提供一组原
始材料,让
学生对这些
分数进行分
类,整体感
知分数比较
的几种情
况。
学生借助 画
图等方法,
经观察,发
现“图形面
积大,所对
应的分数就
大”,以此建
立“形象比
较”的模式,
并从多组分
数的比较中
概括出 相同
分母分数的
比较方法。


比较沟通,并加以提炼,由直观到抽象,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桌交流
4、修改1号本并练习:
书第31页的2
5、观察刚做的几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6、得出结论并小结板书: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三、 (三)迁移学习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运用比较
巩 以“12、14”为例比较大小: “相同分母
固 用前面的方法自主探究 分数”的方
运 写出思考过程——同桌交流理解方法—独立练习在法迁移学习
用 —比较大小练习(书第32页1)——观察1号本上 “相同分子
比较得出结论 分数”的比
板书结论: 较,培养学
分子为1的分数,分母越大的分数就生的自主学
越小 习能力。
练一练:
1、 书第32页3
2、从小到大排列;
29、79、99、59;
19、17、15、112;
四、 1、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
拓 学习了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分子为1的
展 分数比较,你还想到了什么?
延 2、思考:
伸 23和29的大小
作业布一、说说分数含义:
置 18、38、58、14、12、23、79

二、比较大小
25 ○35 67 ○47
15○17 16○19 17○18
12○13 12○16 13○16
三、从小到大排列;
29、79、99、59;
19、17、15、112;
三、
动脑筋:
1、妈妈买来15个苹果,爸爸吃了 ,小胖吃了 , 谁吃得多?
2
1
为什么?爸爸和小胖一共吃了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5
5
2、23○29 34○37


板书设分数比大小

18、38、58、14、
12、23、79

38 ○58 25 ○35 67 ○47 分母相同的分
数,分子大的分
数就大。

12○14 15○17 16○19 分子为1的分数,
分母越大的分

17○18 数就越小

思考:23○29 34○37
反思重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画一画、推一推的方法来比较分数
建 的大小,理解同 分母分数比大小的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直观思维
比较强势,而从分数含义出发去表达比较大小的方法就 比较弱,因
而在学生能用图示直观地比较出分数的大小后,再让学生从分数的
组成出发说说比较 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比较分子相同时,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涂一涂、画一画等操作 活动,直观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
大小,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 通过将“几 分之几”分拆成“几个几分之一”的方法,推得同分母分
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数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有趣的情景激发数学学习 兴趣;通过对“因
为„„所以„„”推理过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常规积比较分数的大小:
累 同分母分数
分数为1的同分母分数比较
一、 1、解题并板书:比较分数大小
开 2、探究分子是2、3„„分数的大小
放 (1)23与25,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写
式 出思考过程
导 (2)呈现资源:
入 (1) 图示法
(2) 组成:
因为:13>15
所以:2个13>2个15
就是:23>25
(3)理解算理:
3、小结:
二、 1、试一试
核 38○34
心 56○58
过 712○716
程 2、观察以上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推 3、归纳规律并板书:
进 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分母小
的分数就大。
三、








一、练一练
1、(P33题3)
15○17 320○319
517○519
2、练习册第18页4
将三个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8、312、212
思考讨论比较方法:
(1) 同分母分数比较:
312、212
(2) 同分子分数比较:
38、312
(3)推理得出最后结果
1、 拓展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
比较。
比较23与59的大小,你是怎么思考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动 图
复习旧知,
为后面的学
习作铺垫


独立思考记
录 借助两种从
直观和抽象
独立思考、的不同角
同桌交流 度,使不同
学生得到发
展。


独立尝试
说说思考过



同桌交流
鼓励学生可
以借助推算
的方法进
行 ,培养学
生的逻辑演
绎思维,困
难的学生可
以选择“画
一画”的方< br>法。


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

四、



同桌交流
帮助学生整
理所学知
识,拓展的







的? 目的旨在建
因为:23=69 构知识的整
69〉59 体框架。
所以:23〉59
练一练:
比较34与812的大小
比较13、26与39的大小
2、认识并运用分数墙比较分数的大小
3、总结:
作业布1、试一试
置 38○34 56○58
712○716
2、练一练
1、(P33题3)
15○17 320○319
517○519
3、将三个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8、312、212
4、练一练:
比较34与812的大小 比较13、26与39的
大小

板书设比较分数大小
计 比较23与25的大小 从小到大的
顺序排列:(1)图示法 (2)组成:
38、312、212
因为:13>15
2个13>2个15
所以:23>25
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比较23与59的大小:
因为:23=69
69〉59
所以:23〉59
反思重本堂可采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展开,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
建 下子提高了上来。 他们运用展示出来的数据,认真的观察数据的特
点,发现分子为1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真正的让学生学 会了如何
来进行学习,而后紧紧抓住分子为1的分数是同分子分数的一个特
例来展开教学,在运 用画一画、推一推的方法让学生对于比较的方
法清晰化。当好的学生感到挑战度不够时,把同分母与同分 子的分
数同时进行比较,让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
成功的快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相等的分数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等值分数;
2、进一步巩固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直观地认识到不同的分数可以表示
相同的量;
2、根据相等分数的规律,推算更多相等分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更多的相等分数。
二、教学重点:
认识相等的分数

三、教学难点:
认识相等的分数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
○○○○○

常规积
得到12是多少个



○○○○

○○○○

○○○○



得到12是多少个
为什么都是12,但是得到的数量却不同
呢?
一、开1、 给出两只熊分饼的情景,提出问
放式导题:谁吃的饼多?也就是比较12个饼
入 和24个饼的大小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动 图
同桌交流 相同的分数
可以表示不
同的量,为
下一步的学
习做好铺垫





交流反馈
学生独立思结合具体情
考 景解决问题
尝试解决问


二、核
心过程
推进





1、 画一画(直观感受) 动手画一画 学生通过圆
12=24 圆型模型 型模型和线
得出结论 型模型以画
2、 画一画、比一比 动手画一画 一画的方
比较13,26,39的大小 圆型模型 式,让学生
(图略) 直观感受相
3、 在分数墙中画一画、比一比动手画一画 等的分数。
34,68,912 线型模型
(图略)
1、让学生自己通过画一画来找一些相等
的分数 生标出思考
2、这些相等的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过程后同桌
各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变化的? 交流
提示:用箭头表示变化情况,便于发现规
律(师示范) 集体反馈
3、说出与23相等的分数,你是怎么找观察、探究
到它们的? 规律
三、拓4、填一填
展式延1215=( )5
伸 26=6( )
()( )=48=( )16
=( )12=7( )
5、哪些栏目的版面一样大?
“知识城堡”占14版
“活动乐园”占28版
“生活园地”占416版
“历史足迹”占216版
剩下的版块为“开心乐园”
作业布1、
置 ○○○○○
○○○○○
得到12是多少个
○○○○
○○○○
○○○○
得到12是多少个
为什么都是12,但是得到的数量却不同呢?

2、填一填
1215=( )5 26=6( )
( )( )=48=( )16=( )12=7( )

3、哪些栏目的版面一样大?


“知识城堡”占14版
“活动乐园”占28版
“生活园地”占416版
“历史足迹”占216版
剩下的版块为“开心乐园”

板书设相等的分数
计 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相等。

反思重在吃饼的故事情节中,通过12与24的多少争论,让学生立即产
建 生了强烈的解决问 题的欲望。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的直观形象的比
较的到了结论。在通过分数墙来加以验证。然而学生的潜 力总是取
之不尽的, 他们由于平时老师引导他们找数据的特点比较多,许多
好的同学纷纷发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使得整堂课学生的热情高涨。脸上充满了成功的幸福感。



第四课时

教学内分数的加减法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
计算。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同分母< br>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尝试、交流,猜想、验证等思维形式,发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
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情境教学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实用性,积累生活经验。
2、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3、能用数学语言较为规范地表述自己的发现。
二、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教学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常规积比较大小:
累 49 ○ 19
47 ○ 410
24 ○ 58 „


一、开
放式导












二、核
心式推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动 图
同桌讨论,复习前面学
说说你是怎习的分数比
么想的? 较,并为后
面学习分数
的加减法奠
定一定的基
础。
1、出示题目: 以漫画故事
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先吃了这个 “猪八戒吃
西瓜的49,后来又吃了这个西瓜的19, 西瓜”为引
八戒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入,激发学
(1)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生学习的兴
(2)列式 独立思考 趣和积极
性。同时也
2、揭示课题:分数的加减法 独立列式 为后面抽象
定律的学习
概括作形象
思维上的铺

一、探究分数的加法: 学生独立探在不同形式
1、49+19=?用所学过的分数知识,画究 的计算过程
一画、推一推,尝试计算并记录思考过程 同桌交流 中观察比
全班反馈: 较,发现规
方法一、画律
2、你发现什么? 草图
方法二、推


3、是不是只有这题:分母不变,分子相学生个答:鼓励学生对
加? 相同分母的自己的实践
举例验证 分数相加,作大胆猜想
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 对自己的猜
想进行验
4、小结 学生独立思证,培养学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考 生思维的完
加。 小组交流 整性
二、探究分数的减法 全班反馈
1、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情况如何?请 知识迁移
你猜测一下
2、举例验证 尝试“用结



3、小结: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
减。

三、巩
固练习




四、拓
展延伸
作业布

学生猜测 构”
学生独立思

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1、 练一练:
书第39页4(1) 独立练习
5前5题 整体1灵活
2、思考: 同桌讨论 转化成分数
还剩多少西瓜? 的学习并进
1-58=? 独立练习 行计算
3、练习: 交流反馈
书第39页4(2)
5第6题
4、利用分数墙进行分数加减法练习:书独立练习 把分数墙提
第41页2 前渗透学习
1、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总结 对知识进行
梳理总结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给学生分数
法,今后我们还会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除了有同分
法 母分数加减
3、猜一猜,这个数是几? 法还有异分
从这个数中减去413,还有413。 母分数加减
这个数比1217大317。 法的整体结
这个数与824的和是2124。 构意识
一、比较大小:
49 ○ 19
47 ○ 410
24 ○ 58 „
二、练一练:
1、书第39页4
(1)每块瓷砖的长度都是110米,橘黄色瓷砖和白色瓷砖的总长
度是多少米?请列出含有分数的算式并计算:
图略
(2)从这块瓷砖中拿出9块,剩余瓷砖的长度是多少米?
图略
2、书第39页5、
25+15 27+57 518+218

56-56 519-319 1-417
3、 书第41页2练一练
4、猜一猜,这个数是几?
从这个数中减去413,还有413。


这个数比1217大317。
这个数与824的和是2124。

板书设分数的加减法
计 分数的加法 分数的减法
49+19=? 举例:
方法一、画草图
方法二、推理
举例:
小结: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 小结:相同分母的分数相
减,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1-58=?
反思重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给学生进行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复习,
建 学生在新授的过程中有了很好的启发,利用画图或者推一推的方法,
很快的得到了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结果 ,再通过观察以及小组同学间
的交流,顺利地找到了同分母分数比大小的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
比较轻松,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每一个同学都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知
识点。




第五课时

教学内小探究(分数墙)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进行整理。
2、以“分数墙”为依托,发现和列举大小相等的分数。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对“分数墙”的观察、探究,直观建立起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
计算的统一模型。
2、能够简洁、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大小比较、加减计算在具体情境中
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点:
以“分数墙”为依托,发现和列举大小相等的分数。
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进行整理


三、教学难点:
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进行整理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节 动 图
常规积
比112大,比1小的、分母是12且分母思考讨论
是单数的分数,有哪几个?


一、开1、认识“分数墙” 仔细观察 帮助学生建
放式导 交流 立直观感受

二、核1、 运用分数墙解决比大小问题 利用“分数
心过程(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利用分数墙比比一比 墙”来比较
推进 一比716与1116的大小 交流比较方相同分母的
(2)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 法 分数,可直
比较56与57的大小 比一比 观找到这两
2、小结: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分数在交流比较方个分数进行
分数墙中也可以通过找到两个分数比较法 比较。
大小
3、练一练(P36) 利用“分数
1116○1516, 墙来比较”
19○16 来比较相同
47○49 分子的分
4、 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计算 学生独立解数,可直观
加法 决 找到这两个
(1) 试一试:49+59 分数进行比
(2) 你怎么想的? 较。
减法
(1)710-410
(2)交流:类似于在数射线上做分数加减独立思考后
法。 交流方法
5、练一练(p37)
27+47 相同分母的
412+712 独立完成 分数的加减
916-416 法也可以在
6、 相等的分数 你能不能在“分数墙” “分数墙”
上找一找,哪些分数是相等的? 上直观地予
(1) 记录 以解决。
你是怎么找的?推出方法:画一条竖线 记录思路,
交流方法


三、拓
展式延

作业布

板书设

反思重

1、填入合适的数 独立思考后变式练习
320+□=1520 完成练习 拓展学生思
□ -513=513 路
1521-□=821
补充练习
练一练(p37)
填入合适的数
320+□=1520 -513=513
1521-□=821
分数墙
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分数在分数墙中也可以通过找到两个分数比
较大小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内容: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三步计算式题、正推、逆推、文字计算题、
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1、
认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初步理解它们之
第四单

整数的四则
运算
间的关系。
2、
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三步式
教学目

题。
3、
理解和掌握文字题计算的结构,能正确计算两、三步计算
文字题。
4、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
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 使一些计算简便。


5、
经历很具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过程,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
通过运用树状算图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6、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
习习惯。
7、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1、
2、
3、
4、
教学重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用递等式正确地计算三步式题。
能初步理解正推的思想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能初步理解逆推的思想方法,并运用逆推的方法推算
出输入的数。
5、
6、
理解并掌握运算定律。
综合树状算图,运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 br>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运用“综合——分析法”解决一些实
际问题。

1、
2、
教学难

3、
4、
工作效率的含义。
结合树状算图,将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能初步理解正推的思想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能初步理解逆推的思想方法,并运用逆推的方法推算
出输入的数。
5、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6、 综合树状算图,运用“综合——分析 法”分析应用题
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运用“综合——分析法”解决一些实
际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3教时
三步计算式题:7教时
正推:2教时
教时安

逆推:2教时
文字计算题:2课时
运算定律:6课时
解决问题:5课时
机动: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工作效率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工作效率的含义,掌握工作量、
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工作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工作量、工作时间与工 作效率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
关工作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会运用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工作量、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理解工作效率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工作量、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理解工作效率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教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学图


常师:刚才铃声响的时候,同学们每小时(每分、每天 复习题中出
规走进教室的速度挺快的,回忆一下,等)行的路程叫做速现工作问
积什么是速度呢 ? 度。 题,引发学
累 师:看一看题目,先想一想它们的 生在表示数
数量关系。 量关系时的
(1)轿车每小时行90千米,4小时 认知冲突。
能行驶多少路程? 独立思考
(2)鸵鸟奔跑速度是20米秒,跑同桌讨论
220米需要多少时间?
(3)小巧4分钟能走280米,她平
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4)小胖每小时做16个纸鹤,3
小时一共可以做多少个?
一、 一、沟通速度与工作效率 同桌讨论 复习速度概
开 1、复习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全班交流 念及行程问
放 师:同桌互相交流数量关系并口头(1)速度×时间=路题的数量关
式 列式。 程 系,为工作
导 90×4=360(千效率和工作
入 米) 问题的数量
(2)路程÷速度=时关系作铺
间 垫。
220÷20=11
(秒)
2、初步感知工作效率 (3)路程÷时间=速
师:说说第四题的数量关系。 度
280÷4=70
(米)
师:怎么和前面的数量关系不一 预设:
样了呢?观察第4题和前3题,看每份数×份数 = 总
看你有什么发现? 数
1、 前3题和路程
小结: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和每有关,第4题和工
小时做的个数都是单位时间内的作有关。
量,我们把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叫2、 前3题都 是单丰富学生对


做速度,我们把像这样每小时做的位时间内行的路单位时间的
个 数叫做工作效率。 程,第4题是每小理解,通过
时做的玩具个数。 举例加深对
3、体验并概括工作效率 独立思考 工作效率的
师:那么单位时间只有求每小时小组交流 感性认识。
做几个吗?还有哪些情况呢?同学
们能不能举一些求工作效率的例子
呢?
(板书:每分、每秒、每小时„„)
师:先在小组里面交流你的例子同桌讨论:每小时并说出例子中的工作效率是指什(每分、每天等)完
么? 成的工作量叫做工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现作效率。
在你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工作效率
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我们把做的
总个数也可以说成是完成的工作
量。
二、 1、张阿姨2小时做了14个维尼独立尝试 在应用过程
核 熊,李阿姨3小时做了18个维尼熊。方法一:14÷2=7中再一次沟
心 谁做得快些? (个) 通工作效率
过 18÷3=6和速度,体
程 (个) 会比较快
推 7个>6个 慢,就是比
进 方法二:14÷2=7较速度,在
(个) 工作问题中
7×3=21速度就是工
(个) 作效率。
师:看懂这些方法了吗?和你的 21个>18
同桌说一说这些方法是怎么想的?个
要知道谁做的比较快,是通过什么方法三:18÷3=6
比的? (个)
6×2=12
师:3小时的工作量多就说明工作(个)
效率比较高,工作效率高的人做得 14个>12
快些。 个
师:相同时间内工作量多就说明方法一:比较工作效
工作效率高,工作效率高就快一些。 率
2、师:口头说说数量关系,在课堂方法二:比较3小时
记录本上列式计算。想一想你有什的工作量
么发现? 方法三:比较2小时
(1)小丁丁每分钟打120个字母,的工作量
一小时共打几个字母?
(2)小丁丁每分钟打120个字母, 通过对比让


平均每秒钟打几个字母?

师:说说数量关系和列式。你有
什么发现?互相说一说。
师:是啊,单位 时间内的工作量
叫做工作效率,但是正像同学们刚
才发现的一样,在具体的问题情境
中 ,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不一定是
工作效率,也有可能是工作量。 所
以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是不是就是
工作效率呢?我们还要根据具体的
情况而定。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3、请同学们看一看44页的例题和
概念,完成45页的相关练习。
三、 根据问题,进行计算:
巩 1、6分钟复印108张纸,每分钟复
固 印多少张?
运 2、每小时浇27桶水,3小时总共浇
用 多少桶?
3、每小时折纸鹤65个,折260个
需要多少时间?
4、一本468页的书18天看完,每
天看多少页?
1、什么是工作效率? 有哪些关系
式?
在下列括号上填“工作时间”“工作
量”或“工作效率”
小王平均每天生产零件48只(每天
工作8小时),照这样计算,
(A)小王平均每小时生产零件多少
只?求( )
(B)小王平均每周生产零件多少
只?求( )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我们已
四、 经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
拓 的数量关系。
展 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




工作效率×工作时
间=工作量
120×60 = 7200个
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120÷60 = 2个

1分钟打120个字母
在第1题中表示工作
效率,在第2题中表
示工作量。




完成要求:
1、先审题,说说每
题中的数量是工作
量、工作时间还是工

2、根据关系式画出
树状算图
3、列式解答




独立思考
交流想法
学生清晰单
位时间内的
工作量在不
同的情境当
中表示的含
义是不同
的。

检验学生掌
握知识的程


先补充已知条件,再
解答。


对常用的数
量关系进行
沟通,使学
生对相关知














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 识有个整理
(1)每本《东方少年》5元,单价×数量=总价 感知。
( ),共用了多少元?
(2)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单产量×数量=总产
( ),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 量
你能说出以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吗?与学过的数量关系之间有什么它们之间的共同之
关系吗? 处都是:每份数×份
数=总数
练习册p40~41
板书:
工作效率
每份数×份数 = 总数
每小时(每分、每天等) 每小时(每分、每天等)
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完成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
率。

速度×时间=路程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
作量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
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
效率

方法一:14÷2=7(个) 方法二: 14÷2=7(个) 方法三:18÷
3=6(个)
18÷3=6(个) 7×3=21(个) 6×2=12
(个)
7个>6个 21个>18个 14
个>12个
工作效率 3小时的工作量 2小时的工作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120 × 60 = 7200个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120 ÷ 60 = 2个
学生对于一些术语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发现 ,“工作效率”的含义理解
不透彻,把工作效率和 工作量混淆起来。因而在教学第二个班时,我增
加了一组题进行比较辨析,并请同学们观察工作效率的特 点,来加深对
概念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这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能运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这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运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这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节 动 图
一、在星期天,小明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妈妈打一
情境中份稿件:
复习各(1) 小明打一份稿件,总字数为1000字,(1)每题让回顾工作效
个数量小明每 分钟能打125个字,请问打学生先说说率、工作时
之间的完这份稿件小明共要用多少分钟? 知道哪些数间与工作量
关系 (2) 小明每分钟能达125个字,打完一学信息? 三者之间的
份稿件用了8分钟,这份稿件总有(2)让学生关系。为后
多少个字? 说说数量关继学习提供
(3) 小明打一份稿件,总字数为1000字,系式 坚实的保
用了8分钟,小明每分钟能打多少(3)列式 障。
个字?
板书: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二、在选择:
练习中1、生产1440个零件,王师傅要10小时,
理清概李师傅要12小时,他俩的工作效率市学生独立判
念 ( ) 断并做出选通过比较让
A王师傅高 B李师傅高 择。并说说学生再次体
C 一样高 D无法比较 选择的依据 会各个量的


2、甲每小时打字2000个,乙每小时打字 具体含义
2500个,甲打3小时,乙打2小时,
谁打得字多?
A甲 B乙
C 一样多 D 无法比较
3、织带厂第一车间每天织带2万米,第
二车间每天织带3万米,两车间都要
完成30万米的纸带任务,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所需的时间相比是( ) 完成要求:
A第一车间多 B第二车间多 1、先审题,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说说每题中
应用题 的数量是工
(1)儿童服装厂第一小组有32人,平均每 作量、工作培养学生熟
人每天生产服装11件,这个小组一天时间还是工练寻找工作
能生产服装 多少件?一个月呢(22天计效 时间、工作
算)? 2、根据关系量、工作效
(2)李师傅要加工228个机器零件,他每式画出树状率的能力
天加工38个。做完这批零件需要多少算图
天? 3、列式解答
(3)沪东汽车运输公司到仓库装运一批学生回答
面粉,每辆卡车装120包,每包重25千
克。1辆卡车一次运面粉多少千克?6
辆卡车一次可运多少千克?
(4)第五电风扇 厂计划生产电风扇45000
台,已经生产了23000台,还要生产多
少台?如果平均每天生 产250台,剩下
的还要生产多少天完成?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工作量、工作时间学生根 据自强化正确的
三、课以及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有了哪些进一己的体会进概念
堂总结 步的认识? 行回答

作业布练习册p42~43

板书设工作效率
计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反思重通过昨天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确了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
建 间的关系。今天主 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且灵活的
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练习中呈现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 能力比较
差,尤其是对工作效率的高低的判断比较死板。课中要多让学生说
说对题意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内三步计算式题算24 教
容 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同级运算的顺序
2、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3、通过算24点的游戏让学生在体会学习快乐的同时,来扩散他们的思维。
二、教学重点:
明确同级运算的顺序

三、教学难点:
结合树状算图,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用数学语言叙述综合算式,
归纳运算的顺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节 动 图
一:引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回答:想 激发学生的
出课题 今天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做一个算24 学习兴趣
点的游戏好吗?
板书:算24
二:探1、课间出示主体图: 每一个游戏
究 展示问题: 小组讨论: 必须要有一
(1) 你了解“算24”的方法和规则吗? 学生根据自定的规则,
(2) 图中的小伙伴们要用四张牌来算己的经验进班中有些学
24? 行交流 生玩过这个
游戏,充分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算24 学生自主算运用学生的
交流反馈: 24。 资源,有利
板书:2×6=12 9+6=15 2+3=5 于提高学生
3+12=15 15-3=12 的积极性。
9-5=4 愉快地进行给学生的思
15+9=24 12×2=24 4×交流 维有一个发
6=24 展的空间
通过学生的
2+6=8 9×3=27 交流,有针


9÷3=3 6÷2=3
8×3=24 27-3=24
师: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
算。
四、拓1、 算24比赛。
展 有一组进行表演,教师随机板书算式。
针对算式:
板书:在一个没有括号的 算式里,如果只
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
的顺序进行计算。

指定4张牌算24
3 3 3 3 =24
5 5 5 5 =24
五、总你在算24的过程中,学到了些什么?


作业布亲子活动,与家长比赛算24点

板书设

4人一组,
每人出一只
牌,再进行
比赛
学生独立尝
试、小组交



小组完成
学生交流 进一步复习
运算顺序
对性地根据
算式的到顶
又具有形象
性。
引出同级运
算的顺序


让学生进一
步体会改变
运算顺序就
会改变运算
结果
三步计算式题算24
2×6=12 9+6=15 2+3=5
3+12=15 15-3=12 9-5=4
15+9=24 12×2=24 4×6=24

2+6=8 9×3=27
9÷3=3 6÷2=3
8×3=24 27-3=24
反思重




第四课时
教学内三步计算式题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用递等式正确的计算三步算式。
3、能将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4、能结合树状算图,体会计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5、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能用递等式正确的计算三步算式。
2、能将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三、教学难点:
结合树状算图,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用数学语言叙述综合算式,
归纳运算的顺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设 计 意
节 动 图
一、引昨天,我们进行了算24的游戏。
入 1、投影演示: 仔细观察 首先,通过
出示小小朋友们,这是小胖用2、3、6、9四张 学生自己的
胖的算牌算24的算法。你能将这个树状图表示 观察进行思
法,引的含义用综合算式来表示吗? 考。
导学生2、组织交流:与同伴说说想法、全班进讨论、表达 引导学生尝
尝试将行交流。 试用数学语
分步列 言叙述运算
式合并
成综合
算式
二、探1、总结: “3加上2乘6,再加上9的 培养学生归
究练习 和”。 纳总结的能
引导学 力、口语表
生尝试2、出示课题:三步计算式题 学生归纳 达的能力
用数学谁来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该怎样? 在计算前先
语言叙2、归纳运算顺序:(板书)在没有括号的 进行审题的
述综合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用直线画出好习惯
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先算的一步 让学生在前
归纳运 面的基础
算的顺4、试一试:第一题 小组讨论 上,通过讨
序。 同学们,熊猫的算法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尝试列综合论,尝试根
讨论一下,达成共识了,请列综合算式进算式并进行据分步计算
行计算。 计算 列综合算式

3、交流反馈: 通过学生之
9×3-6÷2 9×3-6÷2 学生讨论 间的讨论进
=27-6÷2 =27-3 交流 一步明确更
=27-3 =24 简便的计算
=24 方法
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都对吗?你更喜 检查学生对

护理论文题目-校内兼职


班级活动设计-关于桥的谚语


医学考研科目-个人计划


寿险规划师-重庆村官吧


大街网招聘-乔迁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编导高考


陕西中考分数线-现代诗赏析


美籍华人-敬老院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