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萌到你眼炸
974次浏览
2020年08月07日 20: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十堰的大学-入党介绍人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
课时 第一课时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 万”“千万”和“亿”,知
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结合现实素材,使学
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 养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使用数位顺序
教学目标
表的一 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
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 br>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
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
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实物投影、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
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 看这次普
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出示人口数据)
同学们认识这些大数吗?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出示例1:北京人口有19612368人,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⑴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
拨上一千。
⑵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再加一万,是
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
万、一千万 、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
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9612368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 数字所占
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 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
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
万 、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2、填空:
①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
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 )。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
数的大小也( )。
②按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 )数位是一级。( )
是个级,表示多少( );( )是万级,表示多少
( )。
③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 )就不
同。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一、第二页。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板书设计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千万位……
数级:个级、万级、亿级……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读法(例2、例3,教科书第6页的内容。)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
读 数的规则。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
联系与区别。结合读数,培养学生 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
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通过具体的< br>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计数器、课件、空白卡片,彩笔。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读出下面的数
3495 7500 5002 4080
2、说说万以内数读数方法?
①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② 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多少零都不读。
3. 数的组成
8030 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探究新知
1、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们 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
的大数该怎么读呢?(第二页)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
读一读。
(2)再呈现
①让学生试读。
②比较2496与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的读法。
③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 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0,即这些数都是整万
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 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
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④小结:整万 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
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 的四个零都不要读
出来。
⑤练习读一读
50000 18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板书3080000。
导观察3080000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随学生叙述板书,三百零八万。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405000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生同读。
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正确的读法学生品读。(板书:四千零五十万)
自主学习例3.
3、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方法:
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
“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
0,
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拓展
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一做第2题。
3、做一做第3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
四、作业
完成数学练习册第3、4页,练习一第1、9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3080000 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写法,例4(教材第7页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课时 第一课时


1、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 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
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3、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 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实践等活动,使
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交流中 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分析、判断 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对照数位顺序表回答问题,并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读出万以内的数并总结方法。
二十八 二百零八 二千零八
归纳:从高位写起,那一位上是几就写几,那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
有就写0占位。
万以内的数你会写了,那比万大的数你会写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学习迁移
1.学习例4:
出示情景图,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
十四个字。
(1)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2)看计数器上拨出的数是几位数。
学生尝试写数,集体交流写法: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万级,再
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 写0占位。
2.自主写数
(1)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先读数后写数。
课件、计数器、写有数位顺序的稿纸。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3)思考写数过程,交流、讨论、检验。
(4)提出存在的问题,学生或教师讲解。
归纳: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页第4题。
2、教材第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记住了哪些?还有哪些记不住?
五、作业
练习一第5、8、11题。

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写作:230184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写作:102345
三百零二万六千 写作:3026000
板书设计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写作:20400700

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练习(教材第8—10页。)

复习课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亿以
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探索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使 学生
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数
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900009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000000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40050“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这个数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三万 五千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3、练习一中的第9题。
要求:(1)先读一读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
连接?说出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五十万三千
课件、数位顺序表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渡到直接写数。
明确有几级——分级画线——填上数字
(2)一千零二十五万零六百
步骤同上。
(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
2、练习一中的第11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请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
3、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
(2)引导练习。
(3)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中的第4、7、8、13、1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又有什么新的认
识?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3、4、5页的练习。

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练习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方法:
① 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
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
0,
都只读一个“零”。

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大小比较(教材第11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亿以内数
的大小比较。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比较大数的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暑假期间你去了哪里旅游呢?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快
乐。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 历史悠久,是中外闻名的国家。
因此吸引了各国游客的到来,我们来看看各国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并比< br>较他们的大小。(出示情景图)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2)分小组任意选取位数相同和不同的两组国家人数进行比较。
(3)汇报交流比较的方法和检验。
(4)引导归纳亿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 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
始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比,哪一位上的数大 ,这个数就大。
(5)同桌合作,强化练习。
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 ,比较他们到我国旅
游的人数。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2、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提问: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
序排列,你会吗?请排一排。
(1)让学生尝试排列。
(2)让学生分组交流,校对排列结果,并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过
程。
(3)引导概括比较方法。
先分类——七位数的相比较——六位数的相比较
(4)三个七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引导全体学生明白比较方法。
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②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
③然后再比较另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1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数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较的
方法。
2、练习二的第1、5题。
第1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第2题,同桌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自主设计的题目。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亿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位数,位数 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
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比,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 大。
板书设计
2、三个或多个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方法:
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
后再比较另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内数的改写(课本第12——13页及补充练习。)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
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近似数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知识铺垫
有一则新闻是这样写的: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 动,参加的人数约
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br>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
(这个1亿6千万也 只是一个大概数据。)
有的同学一见大数就有一种感觉,认为比较麻烦。其实在我们的日
常生 活中,为了读数、写数的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的数写成以“万”
为单位的数。这样读、写起来就方便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本
领。(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改写)
二、探究新知
1、我们人体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如果这些细胞有
一样特别不正常,那么你就会感觉到 不舒服。我们的白细胞能消灭病
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那一小滴血液中就含有500000 0个
红细胞,10000个白细胞。
刚才我们在谈话中提到的这两个数都比较大,无论是读还 是写都比
较麻烦,如果把记数单位“一”改成“万”,这样就方便了。
板书:5000000个=500万个 10000个=1万个
2、学习改写
观察数的特点。(都是整万的数)
改写整万数时:
(1)画分级线。
(2)将它们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位后面的4个0省
略掉,换成一个“万”字。
说明:改写后,只是记数单位由“一”变成了“万”,而数的大小
没有改变。所以,改变前后是 用等号连接的。
3、及时尝试。教材第12页的“做一做”。
(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叙述改写过程。
4、学习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
似数。
(1)讲述例7内容。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都是非整万的
数。)
(2)讲述“四舍五入”法、近似数。
(3)板书:求12756、1389000的近似数。
12756的近似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


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0000=1万
1389000的近似数
①让学生尝试改写。
②集体交流改写步骤方法。
5、及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264008000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数可以求出不同的近似数?
教材第15页第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第6、7页。

亿以内数的改写
改写整万数:
(1)画分级线。
(2)将它们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位后面的4个0省
略掉,换成一个“万”字。
板书设计
求近似数的方法:
先按照要求分级
是“舍”还是“入”,要看 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也就是万位后
面的千位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小于5舍去,等于或大 于5向万
位进1

后记反思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课型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材第16—P18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
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计数器、课件、数位顺序表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 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
怎样产生的呢?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
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
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 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
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板书课题:< br>数的产生)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 、在绳子上打结等
方法来计数。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共出
去多少 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
对应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 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


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8世纪前后 ,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12世纪又
从阿拉伯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 伯人发明的,后来
称为“阿拉伯数字”。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 br>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
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 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
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
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
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 自然数?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 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
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
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
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 位是什么?(亿)那还有没有
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
一百亿?数一数,有没有比 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
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 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
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9、10页。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 br>数。“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板书设计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都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十进制计数法
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
进制计数法”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上数的认识,例1、例2(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并能正确地读、写出亿以上的大
数。
2.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推理、探究、归纳出一以上数的读
写法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数位顺序表。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复习
练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及方法。
练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及方法。
补充数位顺序表。
导入新课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1、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 ,会读写亿以内的数。但在日常生活
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亿大的数 。
大家都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人们不好好保护它,很多
年之后人类就无法生存在地球上了。 (1)据统计,全球人口总数达到7000000000人。地球的面积是有限
的,随着人口的快速 增长,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呼喊:“我快背不动
了!”

(2)我国有广阔的海域,海 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据2001
年统计,我国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达4元。其中,沿海旅游业 已成为海
洋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产值约为1元。
3、请你们试读出上面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呢?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
(1)回顾读数步骤。
(2)把7分级。
标出级数。亿级 万级 个级
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读数。 7 读作:七十亿
(3)学生读第(2)题中的两个数。
4读作: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1读作:一百亿四千万二千
(4)这几个数的读法与“复习”中的一组数的读法相比,你发现这
几个数的读法有什么规律?
归纳亿以上数的读法:读亿以上的数时,只要把“亿级”的数按照
“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 加一个“亿”字就行了。
2、即时练习
(1)读出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提问:那些零读,那些零不读?
(2)练习三第1题。
3、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
(1)教学例2。
①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②请学生根据上面各数的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几个数。


① 察计数器,看你播出的这个数是个几位数,并尝试写出这
个数。
三亿 写作 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
④ 说说亿以上的数是怎样写的。
按照亿以内数的写法来写亿 以上的数。借助数位表,画出分级线,
确定数的数位,对齐各个数位上的数写出相应数字。写数时仍从高 位写
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
写0占位。
2、自主写数
教材第2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练习三第6题。
四、巩固应用
1、课本练习三第2题。
2、课本练习三第4题
分组活动:从第问题中题中选一题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课本练习三第3、5题。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亿以上数的读法:
1、先分级,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
字.
板书设计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
一个“零”.
亿以上数的写法法则:
1、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
位上写0.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亿以上数的改写(教科书第20页例3,21页例4)。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
地改写。
2、理解、掌握将非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
的数,并能正确地改写。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进一步理解“改写”和“略写”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优化写法,正确改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数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整亿数的改写,非整亿数的略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四舍五入”法。

多媒体。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0000 20000000 581200000
(1)由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的改写结果。
(2)你是怎样改写的?这样改写,原数的大小变了吗?
引导回顾:
①先找准“万”位。
②看千位上的数,以五为准,按照“四舍五入”原则改写。
③注意“≈”号的使用。
④最后添上“万”字。
二、探究新知
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
1、出示例3:(1)200000000=()亿
①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归纳方法:改写 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和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的数的方法相类似。
练习:1000000000=()亿53=()亿
小结:改写整亿数,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
零去掉,改成“亿”字。
(2)完成20页做一做第3题。
2、学习例4
1034500000≈()亿
①学生尝试改写。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为什么要用“≈”
3、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
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数,写上“亿”字,写上约等号。
4、把9876540000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的“做一做”。
2、自主设计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
法?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11、12页。

亿以上数的改写
整亿数的改写: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零去
掉,改成“亿”字。
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板书设计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
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数,写上“亿”字,写上约等号。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材第23—25页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和使用方法。
2.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br>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
的教育。
2、 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
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 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算盘、计算器、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制造冲突,引入课题
1、出示口算题,要求30秒钟内完成。
3×2 14+6 36÷3 15×6 210÷21 1354×367
2、师:1354×367这么大的数计算,要在30秒内算完,你们感到
怎样呢?
3、引入计算器,揭示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同学们知道计算器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说说你们课前已收集到了
哪些资料?
1、介绍远古时代的计数方法。
(1)多媒体出示: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 的劳动
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出去打猎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
多少件武器;回来 时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都要借助实物来计
数。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 在绳子上打几个
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
绳、木棒、 手指、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现在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于是 ,我国劳动人民
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
是什么? (图,是一种像筷子一样的小棒)用它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
叫“筹算”。
(2)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筹摆1、2、3、4、5的?
那6怎么摆呢?动动脑筋拿小棒摆摆看。
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一根表示1。
这样7、8、9也就好理解了。(屏幕直接出示)
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比如23又怎样表示呢?
这么多摆法你们觉得哪种摆法最清楚?
仔细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其实,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刘徽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图) 那
你们觉得算筹这种计算工具怎么样?
是的,于是慢慢地人们就用算盘取代了算筹。
(学生在创造交流中了解算筹,两次创造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喜悦,
感受我国古老的文明。)
3、小组合作,研究算盘的认识
几百年来,算盘在中国流传相当广泛。就是在当代,算盘仍以 它特
有的功能,与现代的计算器并肩作战。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
息。
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①珠算是中国古代数学继筹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发明。现在,世界各国学术界一致公认,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


此 ,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
学习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 程。
②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前西德某学
校,主人请客人们参观完 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之后,又指着一幅挂图
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器。”代表团成员一看,竟是中 国的算
盘。
③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算盘,收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内。它是清朝
末年天 津沽衣街算盘作坊制造的,距今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它的长度
是按天津达仁堂药店的柜台设计的,为3 06厘米,宽则为26厘米,共有
117档。营业忙时,五六个店员可以同时在大算盘上算账。
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化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致力于《中国科学
技术史》的研究,待他全面地考察了 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之后,以赞美
的口气说:现在流行于世的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它可以跟中国的四
大发明相提并论,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算盘上拨一拨。4、9、10、23、50、100、378
写出算盘上的数(24页)。
三、操作交流,认识计算器的功能
(1)学生相互介绍,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①计算138+489,掌握常规计算方法。
②计算762.32—0.89,32010—8925,436.8÷0.75,13.6×2.7÷
0.75,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①太平洋的面积是17967.9万平方千米,大西 洋的面积是9336万平
方米,印度洋的面积是749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的面积是1310万平
方千米,问:四大洋的面积一共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②即将投入施工的崇海大桥,全桥长30 42米,预计投资约
6,0000,0000元。问:每米投资约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一起学习了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认识了一些计
算工具,你有什么想法?

计算工具的认识
算盘:在算盘上拨一拨。4、9、10、23、50、100、378
板书设计
计 算器:计算762.32—0.89,32010—8925,436.8÷0.75,13.6×
2. 7÷0.75,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第一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 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培养认
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抢答
30+80= 100–26= 24÷8= 456×23=
60+80= 250–130= 100÷25= 2780÷14=
提问:你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这些题?
2、导入新课
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口算卡。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课时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当口算没有把握时,能想到运用手中的 计算
工具——计算器来帮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地计
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学习输入数字
(1)提问:28601这个数你是怎样输的?
(2)比较输入数方法。
(3)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学习操作
板书:386+179=
估算
(3)在计算器上操作。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共同操作
(1)板书:825–138=
(2)先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4、尝试独立完成。
26×39 312÷8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
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6、发现规律。
(1)板书: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3)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
(4)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6)质疑提问。
你能口头说出9999×6,9999×8的计算结果吗?
7、混合运算。


(1)板书:4964÷68+34=
286×2+139×3=
(2)叙述你的计算操作方法。
提问: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介绍用记忆键操作的方法。
你可以提醒同学们计算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第26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
提问:答案有什么规律?
2.游戏》用1、2、3、4、5这5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一个三位 数和
一个两位数,用计算器求积,积大者获胜。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565 825–138= 687 26×39=1014 312÷8 =39


9999×1= 9999
板书设计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教材第28—32页的内容。)

复习课 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
要快一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平等、交流、对
话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讨论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享受巧解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基础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
集体交流,达到共识。
2、第29页第7题。
(1)按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方法。
写出下面各数。
一亿三千八百万 四亿零八十万七千
六百亿九千零二万 一千零二亿零十万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00000000=()亿2800000000=()亿
8=()亿5000000000=()亿
3、判断。
(1)47560≈47万()
(2)2036000000≈20亿()
(3)990000000≈10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的第2题。
分组游戏。
多媒体、计算器。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交流自己读数方法。
2、用3、6、0、0、0、0、8、9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3、教材第32页的第8题。
交流你了解的有关计算器的知识。
用计算器计算每组前三个算式。
观察计算结果,交流发现的规律。
运用规律写出剩余题的结果。
用计算器检验结果。
4、教材第29页的第5题。
观察算式的特点。
分组比赛。
A.用简便方法。
B.用计算器。
(3)揭示比赛结果,畅谈各组的计算方法。
5、教材第29页的第8题。
明确题意。
集体口算出结果。
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估算正确结果。
计算出准确值进行检验。
简算下面各题。
99999×111116666
6×33333
1999个61999个3
三、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小结本单元所学知识。
四、作业:书本30页,31页第一题,32页5、6题。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
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平等、交流、对
话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沟通、交流的
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一亿有多大。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猜想
1、请用一、十、百分别说一句话,并体验相应的数量。
指名叙述。
2、提问:你能想象一亿有多大吗?
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猜测。
3、质疑
1亿名小学生手拉手能否沿地球公转的轨道环绕一周呢?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所用的材料。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第一单元
一亿有多大(教材第33页的内容。)
课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猜测、质疑。
教师帮助给予相关信息:地球公转的轨道长度是939120000千米。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二、探究新知
谈话。你想感知一亿有多大吗?
举例。
(1)揭示探究活动方案。
(2)选择探究内容。
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思考探究内容的可行性。
制定具体的探究方法。
①准备实验材料。
②进行测量。
③得出测量结果。
④推算出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5)得出测量结果。
确定本组实验内容。
(1)小组商讨本组实验内容。
(2)交流各组实验内容,其他组帮助思考实验的可行性。
(3)准备实验工具、材料。
(4)开始实验探究。
得出测量结果。
推算。
验证猜测。
重点汇报各组实验步骤。
感受1亿有多大,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4、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实验过程,根据结果,感受数字的大小。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 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
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 = 10 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
算。
方法与过程:
教学目标
使 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
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和有关面积单位换
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
得积极 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第二单元
公顷的认识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资料播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量土 地的面积单位:公顷。1公顷
的面积有多大?(10000平方米)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面
积单位吗?(生:平方千米)
(2)师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平方千米”的信息。
学生收集略
教师收集: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的面积约42平方千米;北京
市总面积约为16810平方 千米。
2.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信息播报,我们发现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
时,经常用到 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积究竟
有多大?它与我们学过的平方米和公顷又有什么 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板书:认识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 师生共同收集的土地面积资料,使学生感受“平方千
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另一方面
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探究新知
(一)借助经验,初步感知
谈话: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可以用符


号km2 表示。 (课件配合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再次激活学生的学
习经验,在合理猜想的过程中,主动建构1平方千米的表象。】
(二)推算、想象,加深认识
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1)独立探究: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
关系?
(2)汇报交流:

1平方千米=100 0000平方米
预设: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00米,所以面积为1000×
1000=100 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1:因为10000平方米是1公顷,100 0000÷10000=100,所以1平
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2:因为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1公顷的正方形边长
为100米,1000÷100=10,在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里,一行可以摆10个
1公顷,可以摆10行,用10×10=100(公顷)
【设计 意图:推算、想象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推算更大的
物体面积的解决策略。以形助数,有助于 学生在沟通“平方千米”与
“平方米”和“公顷”的关系的同时,丰富对“平方千米”的感知。】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1)读一读:想象1平方千米的大小。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接近1平方千米。
四川卧龙熊猫繁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2)算一算: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
是1平方千米。 “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 ( )个“鸟巢”
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3)想一想: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
米?
课件出示:播放实地考察录像,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4)说一说:(完成P37练习六第7题。)
如果1平方米能站16人,
1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
1平方千米大约能站多少人?
(三)尝试换算,巩固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1.完成P37练习六第6题。
5平方千米=( )公顷
12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介绍思考过程。
2.归纳小结
三、巩固深化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
追问:合多少平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
追问:合多少公顷?
(3)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3( )
【设计意图:结合题目适当追问,既突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有助于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单位:平方千米)
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 720000
四川:485000 西藏:1210000 新疆:1660000
你能按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借助土 地面积大小的排序,一方面可巩固数的大小比较知
识,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省、自治区的土地 面积,领略祖国
山河的辽阔。】


四、回顾总结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介绍数学史 < br>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了。
阅读课本P35的“你知道 吗?”。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补充数学史的介绍,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数
学发展及现状 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感
受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树立民族自信和学 好数学的信念】



公顷的认识
1公顷=10000平方米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二单元
平方千米的认识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
小 ,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方法与过程:
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平方千
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应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
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共案共享
多媒体课件
教师个案


一、情境引入
1.资料播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1公顷
的面积有多大?(10000平方米)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面
积单位吗?(生:平方千米 )
(2)师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平方千米”的信息。
学生收集略
教师收集:我 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 的面积约42平方千米;北京
市总面积约为16810平方千米。
2.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 信息播报,我们发现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
时,经常用到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 际面积究竟
有多大?它与我们学过的平方米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认识“ 平方千米”。(板书:认识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土地面积资料,使学生感受“ 平方千
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
也丰富了学生的知 识储备】
二、探究新知
(一)借助经验,初步感知
谈话: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可以用符
号km2 表示。 (课件配合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再次激活学生的学
习 经验,在合理猜想的过程中,主动建构1平方千米的表象。】
(二)推算、想象,加深认识
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1)独立探究: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
关系?
(2)汇报交流:
1平方千米=100 0000平方米
预设: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00米,所以面积为1000×
1000=100 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1:因为10000平方米是1公顷,100 0000÷10000=100,所以1平
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2:因为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1公顷的正方形边长
为100米,1000÷100=10,在1平方千米的 正方形里,一行可以摆10个
1公顷,可以摆10行,用10×10=100(公顷)
【设计 意图:推算、想象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推算更大的
物体面积的解决策略。以形助数,有助于 学生在沟通“平方千米”与
“平方米”和“公顷”的关系的同时,丰富对“平方千米”的感知。】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1)读一读:想象1平方千米的大小。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接近1平方千米。
四川卧龙熊猫繁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2)算一算: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
是1平方千米。 “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 ( )个“鸟巢”
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3)想一想: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
米?
课件出示:播放实地考察录像,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4)说一说:(完成P37练习六第7题。)
如果1平方米能站16人,
1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
1平方千米大约能站多少人?
(三)尝试换算,巩固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1.完成P37练习六第6题。


5平方千米=( )公顷
12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介绍思考过程。
2.归纳小结
三、巩固深化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
追问:合多少平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
追问:合多少公顷?
(3)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3( )
【设计意图:结合题目适当追问,既突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有助于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单位:平方千米)
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 720000
四川:485000 西藏:1210000 新疆:1660000
你能按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借助土 地面积大小的排序,一方面可巩固数的大小比较知
识,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省、自治区的土地 面积,领略祖国
山河的辽阔。】
四、回顾总结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介绍数学史 < br>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了。
阅读课本P35的“你知道 吗?”。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补充数学史的介绍,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数
学发展及现状 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感
受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树立民族自信和学 好数学的信念】


板书设计
平方千米的认识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三单元
线段、直线、射线、角
课时 1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教学目标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
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
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
段的长度。
谁 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
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
(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
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
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
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
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 么相同的特
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 什么关系吗?直
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做一做”。大屏展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直尺,三角板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
我们要 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
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39页的角的内容。出示课件上的三个问
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
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
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
成∠1,领学生读“角 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39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数出角的个数,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射线、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课时 1
1认 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
它的度数,初步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
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
角内角的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 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本40页教学情景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2、角是有大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边 收
拢一些,角就小一些。那么角的大小怎样计量呢?今天就学习这一内容
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了解量角器的由来
2、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
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 想法,有
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 里是0度刻度线
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
下列板 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特别说明内圈度数和外圈度数,让学生分别沿内圈和外圈指 一指,读一读刻
度,并分别依次找一找指定的刻度.
3、建立1°角的观念。
(1 )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
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 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4、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 br>(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
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 ,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
和学 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
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 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
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5、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出示下列角(P41),师问:怎样测量下面两个角的度数?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共案共享

三角尺、量角器
教师个案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
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三、巩固深化,培养理趣
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中的1、2、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今天学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
(2)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三单元
角的分类
课时 1
1、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认识平
角和周角。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来了解平角和周角与直角的关系,并能熟练
区分其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周角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1、能熟记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 成过程,认识平
角和周角。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
钝角、平 角和周角,并能熟练区分其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共案共享

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师个案
引导学生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周角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促思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
类)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板书:平角:等于180°直角:等于90°周角:等于360°
2.师: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
特殊?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平角、一个周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平角、周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6.教学例2
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内讨论完成
大小比较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周角= 平角= 直角
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
P46第12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
说。
2、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三单元
画角
课时 1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目标
2、使学生 学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
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引入课题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画角的工具。
师:画线段用什么工具?画一个指定的角(如60°的角)用什么工具
呢?
2教学例3(出示课本第43页例3主题图)
(1)让优秀学生到投影仪来画角,并一边画一边讲解。
(2)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让学 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
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学生再次看书,弄懂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即时练习
P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
讲解说明。
交流: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
课本44页练习七中的第五题
学生按题意进行操作,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全班交流。
共案共享

角的画法
三角板、量角器
教师个案


2、P45:6题
全班交流时,教师进一步引伸:用一副三角尺,还可以画出哪些度数
的角?(120°13 5°30°60°90°180°105°)
3、P46:15题 判断∠1和∠2是不是相等,说理由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2、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
口算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2、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课件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新授课
第四单元
笔算乘法
课时 1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 br>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课件视频试卷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 12
-------
290
145
-------
1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 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
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 br>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2、练习八的第1、2两题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四单元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课时 1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共案共享
习题图片
教师个案


一、复习
1、 口算
10×5= 2×80= 150×6= 7×130= 60×2=
二、新课
1、 出示例2
160×30=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
汇报
生1:我是先想的16×3=48,160×3=480
生2:我想列竖式计算
指名板演
鼓励学生。
师:有没有更简便的列竖式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思考!
介绍书上的列竖式的方法。说出简便的地方。
及时巩固
180×30= 230×40= 170×50= 390×40=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
2、 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出示106×30=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尝试
教师巡视
同桌交流
指名板演
介绍简便的竖式
课件展示
3、 及时巩固
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学生在书上完成
第二题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三、练习
完成49页练习八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第四单元
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1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共案共享

课件
教师个案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 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
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
几。
3、两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
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 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三、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练习九第6题。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五单元
垂直和平行
课时 第一课时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
教学目标
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


教学设计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
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 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
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 来展示,并编上序
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
么这样 分?
学会自由发言
学生用铅笔摆图形,分组讨论
学生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类方法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
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 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
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 按照“相
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
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 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教学内容)
4、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 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
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 还能找一
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
互相平行的?找 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5、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
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
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
折的?
4、 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
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
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
习习惯!
(二)拓展练习:贴挂图69页7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 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课后


作业:P65 1、2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五单元
画垂线
课时 第一课时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
教学目标
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重难点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
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共案共享

三角板、直尺
教师个案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
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教学内容: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
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 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 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
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
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后记反思


单元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五单元
画平行线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目标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 重点:
线。
教学重难点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
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设计

共案共享

教师个案
板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
一条直角边画 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
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 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
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
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认真观察后叙述画平行线的步骤
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复习所学的平行线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
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
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课后反思:


后记反思

哦冬夜的灯光-成都市会计网


上海成人高考报名-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海南医学院录取分数线-东南大学招生网


生活中的启示-山东历年一本线


阳泉中考-公务员面试题目及答案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文秘教育


柠檬妙用-综治工作述职报告


伤仲永教案-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